【收听提示】
01:38
目前舆情呈现出的情绪状态其实是一种危机感:危机的本质是无法解释的失去(项飚:《把自己作为方法》)
06:18
这次唐山打人事件的施暴行为可以被拆解成2个,一个是性骚扰,一个是性暴力,这两个点都构成女性的集体恐慌
08:14
声讨黑恶势力,且声讨人性的麻木,但是边缘化“性骚扰”
10:38
女性的被他者化怎么理解?(上野千鹤子:《厌女》)
17:20
只有怨恨、憎恶女性,甚至对女性动手才叫厌女吗?日常生活中哪些话语也是厌女?
20:03
怎么理解女团成员被邻桌中年男性要求敬酒?
27:11
怎样理解男性说“我也很害怕”?
28:33
假设绿衣男没有男性同伴,是否会说那么下流的话,是否会那么暴烈的殴打女性?怎么从渴望被认同感,渴望缔结男性间纽带的角度理解男权逻辑?
36:32
回应一个观点:唐山打人事件是否不用从性别角度看待?而应从民族糟粕、社会治安、法治社会、人性麻木的角度看待
42:48
怎样理解部分男性对女权主义的反感情绪?
45:15
上野千鹤子对渡边淳一的调侃
48:00
大荧幕上姐弟恋中的“姐姐”的形象为什么并不能体现女性意识?(《女士的法则》)
51:24
怎样看待攻击整个男性群体的激进情绪?
【部分录音文稿摘录】
*能够定义男性程度和男性身份的,可能很大程度上不是自然的生理条件,而是后天来自于男性群体中的认同。
*“下流话”、“动手动脚”和“殴打女性”都有可能成为男性间的纽带,是一种进入“更男性集团”的投名状。
*男性之间的认同是建立在他者化其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他者化女性,他者化男性同性恋群体。人类不是被区分成“男人”和“女人”,而是被区分成“正常人”和“女人”。
*性别角度、人性角度和社会法治角度,是看待这件事情的不同视角,这几个视角不是独立的,分离的,而是相互交杂的。比较令我失望的是,男性拒绝从这件事情里看到性别不平等,女性并没有拒绝打击黑社会,只是对性别议题格外敏感一些。
*因此我们可以呼吁不要再麻木,可以呼吁提高奖惩程度,呼吁立法完善,但是这都不阻碍我们去从性别视角再去试着理解一下这个事件。
为什么不能忽视性别视角的存在?假设唐山所有黑社会被清除,凌晨两点的时候,女生吃烧烤是不是仍然不需要担心有人会走近搭讪等等性骚扰行为?女性表示拒绝了之后,或许不需要担心那种致命部位的重力击打,但是是不是要担心其它的报复行为?
*女权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是边缘对中心的反抗,是非主流对主流的反抗,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男性仍觉得不对,不愿意从性别角度看这个事件,我想不能直接上升到这个男性人品有问题,不能因言废言,而是只是单纯还没有意识到女性的弱势。这不至于被泼大粪洒狗血,但也请你一定程度上包容女性看似有些极端的情绪。
*最后,男生们,如果你觉得被某些极端言论攻击了:
如果我们是很认可中国传统教训的人,那我们会同意,我们对自己尊严、价值的认可度不是来源于他人,而是来源于我们自己。因此一切情绪、话语都不足以挑战我们的尊严和价值。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