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38分钟
播放:
2,361
发布:
1年前
简介...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以其精彩的沪语对白和对老上海风情的刻画风靡全网,剧里通过各种语言与口音展现了上海这座移民城市的多元——上海话、苏州话、扬州话、广东话、英文、日文等等。
在「附录计划」的第五期,我们借《繁花》里展现的多元文化聊聊中国的地域歧视现象。
02:00 “显性”与“隐性”的歧视
04:12 出身、居所、区域——上海的歧视形态
08:00 《繁花》里的口音与有关“上海话”的争议
11:35 何为“上海人”?
13:00 武汉“三镇”的鄙视文化
16:50 鄙视链里的经济因素
18:55 无法逻辑闭环——鄙视链的非理性特征
21:20 对历史文化“正统性”的执著
22:58 “宏大叙事”是一种全民的心理优势
23:30 华人歧视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
28:15 歧视也是一种基于人本性的比较
30:08 追求“实用”的社会里“平等”理念的缺失
34:07 地域歧视是一种互相伤害
- "FOB"
"Fresh off the boat"的缩写;初来乍到;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刚刚移民或者旅行到一个新环境的人。
- BGM
Nanking Road by 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 Sasha Allen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Rol_TA
1年前
上海
8
转其他平台的一条评论,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分享给大家:你们说的很好,我和XX都听了,很多观点和我们对国内外的观察和思考都是一致的。结合了你们的讨论,通过观测国外(因为中国的情况很复杂,往往揉杂在一起),我又进一步思考了下供讨论。我觉得歧视、鄙视、鄙视链各有差异。歧视是对自我的维护和肯定,是主流对非主流、多数派对少数派、强势对弱势的不假思索、下意识地拒绝和打压,这是思维的最底层的认知和信念,应该在潜意识层面,个体不经反思和深挖,很难一条条意识到到自己的歧视或者说偏见。而鄙视往往来自于价值判断层面,经过观察哪怕深入了解后,还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客体进行对错、好坏的判断,而产生的厌恶感,价值观越是单一和狭隘,鄙视就会越强烈。鄙视往往是经过思考的,是个体完全意识得到的,是一种选择。歧视不分海内外,种族国籍,我觉得是普遍存在,只是个人以及社会awareness水平不同的区别,所以中国的歧视更隐性而西方更显性。而鄙视,我的观察是西方人比中国人少得多,我认为解释的逻辑是西方人的基本价值是个人主义,所以自我强大,和他人的比较要少得多,而且也接受更多元的价值观,产生的鄙视少得多,自己接受的鄙视也少得多。而至于鄙视链,更是鄙视的高级版,只有自我足够弱小,对外界的反馈足够依赖,才会产生出来,而且越是“集体主义”(可能这个名词有歧义,反正是个人主义的反义词)的价值观,鄙视链品种就会越多、链条越长、分得越细。在这样的文化中,人们对自我的价值的追求,不走探索自我的道路,而选择了钻研外界、他人。人脑思维天然地会要刻板化、模式化、归类,来提高效率,那地域黑、鄙视链自然就产生了,而且每个参与者都乐在其中,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在各种链条上的位置,以链条上的高对低而愉悦,低对高而焦虑痛苦,链条上的上升而产生行为动机。
oooolice
1年前
上海
4
12:58 这就必须要说澳洲的好处 来了就是澳洲人 没有鄙视链 哈哈哈哈

Kate0_0
1年前
加拿大
2
第一次听到这个播客,讲得很好,但是提一个小建议,男主播打断女主播的次数有一点频繁,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稍微注意一下

Kate0_0
1年前
加拿大
2
26:42 主播这里表述就有一点隐含的种族歧视的意味,比如说"ABC自己也只和ABC"玩… ABC的群体他们也有文化的相似性,比如合餐制,或者过度保护欲的家长,重视教育等等,是文化的相似性让ABC群体一起玩,而不是"因为融入不了当地人才自己和自己玩"。同样,黑人的群体,南欧移民,南美移民,也都更多和自己种族文化的人交朋友,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没有说人家都是因为融不进去吧😅

Lilylia
1年前
湖北
1
很有意思的角度

伽利略的家
1年前
上海
0
12:09 310就是上海人

津津有味e
1年前
北京
0
没有俄罗斯族。
matt郁
1年前
上海
0
13:47 天上九头鸟

DerekW
1年前
上海
0
男生知识很渊博,口音也很好听,但是有在抢话的感觉,女生好像都说不完一句完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