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听说《近乎正常》这个名字,是前一阵开票公告的时候,在微博上被音乐剧爱好者强烈吐槽的票价,和卡司名单公布时融入了选秀出道艺人的一片哗然。
对于流量艺人是否“配得上”音乐剧这个话题本身,我倒是没什么发言权,毕竟是驴子是马,遛了才知道。至于票价高低,也自然有市场决定,部分买单。
工作日的夜晚,赶上这一轮《近乎正常》在上海的首演,看完后忍不住在散场的路上,开始和轩然老师聊起,这部在他个人音乐剧榜单里排名TOP 2的作品。
聊完才觉得:啊哈,想回去补课,原来开始可以爱上它的,感觉。
By 唐小友
【摘要】
0:00 - 3:50
看完演出一起散场啦!
3:50 – 6:07
剧情介绍,没事,听了也不妨碍看剧的那种微剧透。
6:07 –
散场短评:
小友:现实主义题材放在音乐剧舞台上,本身真是有勇气,尤其是把视角放在中年人身上,对题材本身很期待。但类似的题材,真是太考验演员了!
轩然:作为目前第二喜欢的音乐剧作品,第二次看中文版。这一版比上一轮中文版要好了很多,但还是有点难熬。毕竟创组团队对剧本的理解,演员们对生活的体验,是支撑这部作品出彩的关键因素。
延展推荐:
电影《82年的金智英》
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
【此处补充】
轩然老师观后感文字极简评:
#近乎正常# 表演是为了“什么”?
这里大概有三种倾向。为了作品,表达和传递作品的冲突、价值观和角色情感;为了观众,即增加一些站在观众视角,具有激发且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表达;还有为了演员自己,把表达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有极强的个人属性和能量,甚至超越作品本身。
这里不是要评判哪种目的更好,而是在考虑,什么样的作品更适合为了观众表演,哪些又更适合为自己表演。答案是不一定的。
但今天的作品,底色中有极强的价值观,冲突和各个角色不同的情感变化需要表达,且很有挑战性,足够深刻的时候,反而另两种表演目的,会削弱作品本身的表现力。
所以,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表达什么更需要琢磨,提炼和试验。
【本期音乐】
I Miss the Mountains – 音乐剧《近乎正常》选曲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轩然:喜欢安安静静地看音乐剧的剧评人
视觉形象:查西子
剪辑:Teru
【有责声明混音台】
这是四个喜欢音乐剧的小伙伴共同参与的节目。
每期,我们会和大家分享彼此喜欢的音乐剧作品,以及这些作品背后影响、触动我们的细节、场景、故事和价值观。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