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性骚扰与调情,这些标准和定义是怎么产生的,又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当“她说”和“他说”产生矛盾、“罗生门”事件发生时,该如何去思考和判断各方的话语?为什么男性参与性侵、性骚扰事件的讨论,哪怕出于好意也总是容易挨骂?是不是“全女”环境才是解决性骚扰事件的好办法?复杂的问题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上野千鹤子曾经把失去了一代代传承和历史经验的女性主义称作“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这一期节目,让我们也“从零开始”,详细聊聊这些争议。
- 本期话题成员 -
端木异,社会文化议题写作者,曾在《澎湃新闻》《腾讯大家》等媒体发表过一系列关于女性、儿童的权益保护和相关立法的文章,同时也是一只十七斤的网红小猫咪(已秃顶)的拥有者(微博@端木异,豆瓣@小波福娃)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微博@PomBom,豆瓣ID:PomBom)
- 时间轴 -
02:20 搁置判断的“人间观察”
03:29 “性骚扰”“约会强奸”等常用概念,其实直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才诞生
04:35 “性骚扰”这个词刚诞生时,仅仅被用于描述女性在职场的遭遇
06:06 两种不同类型的性骚扰:“交换条件型性骚扰”与“恶意工作环境性骚扰”
07:21 美国的女权主义者选择职场来打响反性骚扰的第一枪,其实存在很多偶然性
09:42 美国的女性平权运动一开始是搭了黑人的种族平权运动“顺风车”
10:54 1960年代的美国,即便是将反对职场性骚扰写进条例的平等就业委员会,也并不觉得性别问题值得重视
12:16 那些关于职场性骚扰的官司
13:23 “性骚扰”的内涵该如何界定
15:25 “调情”与“性骚扰”的区别
19:11 英国的摩尔案诠释了什么叫“no means no”
20:20 把性别问题结构化有助于男性理解女性所遭遇的困境
21:31 美国的文森案使得女性在职场受到的性骚扰终于得到社会的正视
25:12 文森案之后,对职场性骚扰形成了新的判定标准
27:45 拍成了电影《关键判决》的希尔案
30:20 “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与“如果你觉得不适那就是骚扰”这两个口号遭遇的误会
33:10 性骚扰真正的关键问题在于权力结构上的不对等,同性之间也存在性骚扰
36:05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女性进行父权式保护,是一种会伤害女性权益的“爹味保护”
39:30 《男性的衰落》用幽默、生动的方式诠释了,反对歧视女性也是一种对男性权益的保护
41:50 “有毒的男性气概”会要求男性表现出“阳刚”的一面,甚至不惜伤害男性的身心健康
44:06 “性别隔离主义”与“全女环境”的区别
46:50 男性不用自我标榜为“女权主义者”,也可以为女性权益做出贡献
50:01 “性别本质论”与“性别建构论”
53:11 当女性说“男的不行”的时候,她在说些什么
56:58 “厌男”与“厌女”的区别
59:23 要能够看到,女性看似情绪化的表现背后真正指向的问题是什么
延伸资料
人物:
凯瑟琳・A. 麦金农(Catharine A. MacKinnon)/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上野千鹤子/罗南·法罗(Ronan Farrow)/清水洁
书籍:
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台译本《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因为性别: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Equal:Women Reshape American Law/《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男性的衰落》/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台译本《性、謊言、吹哨者》)/《捕杀:保护猎艳者的谎言、监视与阴谋》/I Still Believe Anita Hill: Three Generations Discuss the Legacies of Speaking Truth to Power(收录了麦金农“Voice, Heart and Ground”一文)/《厌女》/《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她厌男,她是我女友》
电影:
《关键判决》《她说》
- 制作团队 -
声音设计 hotair
节目统筹 禾放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节目制作 hualun
logo设计 杨文骥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3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 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忽左忽右
B站:忽左忽右leftright
抖音:忽左忽右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