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你会听到:
从小到大受到很多对我声音的评价,很多陌生人会说我的声音嗲、夹,而忽略我表达的内容。看到有网络舆论说奥运女解说的声音太吵了,女性的声音在公共场域总是被批评,在政治经济领域女性想要获得权力就得穿的、听起来更像个男性。不要简单的被概括为“厌女”,它还有更深层的历史文化根源。
这期探讨女性在公共场域声音和权利,也是捍卫我自己。
00:00 奥运女性解说员激动的声音太吵?“女性声音不具有正当性”?
02:00 我天生的声音总被评价嗲、夹?从小到大被质疑——装可爱?媚男?
05:00 因为对声音的偏见,我一直努力成为一个更言之有物的人,希望听到我的内容而不是用声音判断我这个人。(串台节目被指声音气泡音、夹)
07:00 可以反驳可以捍卫自己,不用总是息事宁人,打破那些来自陌生的“虚假的恶意”
15:00 声音、样貌、思维的反差。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没有清者自清,你要站出来捍卫自己
17:00 2019年写的文章「如果你什么都不说,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你讨厌的样子」
19:00 麻木比敏感更可怕,可以有情绪
22:00 跟你不一样的就是不对的?不好的?就可以攻击别人?
「一个人应该终身努力学会,不去下意识的评判别人」
25:00 曾经一个文化对谈——感受到对我的偏见,“网红”就是读书少的?
27:00 玛丽·比尔德《女性与权利:一份宣言》,一本探讨女性在公共场域声音和权利
“在历史上,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或贬低,被描述为“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哭哭啼啼”,甚至被比作“哀鸣”。这种贬低和忽视,不仅存在于文字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我们看到整个古典时代的文献都一再强调:与女性的声音相比,浑厚低沉的男性嗓音中天然蕴含着权威性。一篇古代科学论文明确提出:低音调的嗓音是英勇的男子气概的指征,而高音调的嗓音则反映妇人气的怯懦。其他古典时期的作者也坚称,女性言说的声调和音色始终是个威胁,不仅会威胁到男性演说家的声音,更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健康、社会和政治稳定。”
“这些态度、假定和偏见在我们的思维里已经根深蒂固。它们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没有任何神经生物学证据表明我们会天然地认为低沉的声音比频率较高的声音更有权威性),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以及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里。”
“那些最后想方设法得以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的女人们,采取的经常是某种“雌雄同体”路线,就像梅西亚在广场上或伊丽莎白在提伯利所做的那样,有意识地模仿男性修辞的某些方面。比如,玛格丽特·撒切尔曾专门做过声音训练,以让自己惯于以更低沉的声线讲话,因为其顾问团体认为她女性的尖细嗓音不够有权威感。如果该策略的确见效的话,攻击它似乎显得吹毛求疵了。
但所有这一类的技巧和策略都容易使女性感到自己仍然是局外人,只是在冒充一些并不为她们所拥有的修辞角色。更直白地说,让女性假装成男性来分有男性的权力,或许是个短时间内便捷的法子,但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
33:00 夜店陌生男性说我“声音骚”的冒犯——什么都能被性化的女性
39:00 不要抑制女性发出声音!不管她听起来如何!
—————————————————————
主播介绍:
MIALIU,七年工龄时尚博主
女的,爱吃,能睡,喜欢运动但肌腱损伤在发胖中
喜欢看书写字,和展开对生命和自我的胡乱思考拉扯
四川大学经济贸易本科美国雷鸟商学院研究生
六年美国工作生活,现居上海
看书、写作、运动、哲学/社会学爱好者
小红书@mialiuuuu
cofounder@Beefology哔芙屋
微博@大Mia的时尚账号
微信公众号@大Mia的时尚账号
👀👀👀👀👀👀👀
人体含水量在60%~7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新生儿期约占体重的80%,婴儿期约占体重的70%,成年男性约为60%,成年女性约为55%。而水分在大脑中占比在70-80%,神经元和神经胶质都需要水分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给自己的身体保持水分,给自己的大脑保持水分,我们才能好好的活下去。
喝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类行为,而思想就是无形的水分。
记得多喝水哦。 听友群👇: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