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北京,糟糕的服务每天都在经历,以至于只有问到优秀的服务体验时大家才能想出具体的例子。把这些例子放在一起看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无非是围绕核心诉求的周边主动的给了你更多,甚至超出了你的预期。对于所有提供服务的场景来说,这无疑是讨好顾客和区别竞争对手的聪明方式,聪明在于你不需要在核心的内容上花费大力气换来一点点提升,同时你发现了顾客是那么容易因此得到满足。
在广义的服务行业都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叫做要把顾客当白痴,看起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似乎也乐于此。我想到节目中娜娜举的办理护照的例子,引导员提供的check list和流程指引的确会让办理护照的你我感觉舒服,但矫情的去想其背后的含义会不会是我默认你没有能力查明白和准备好该带的东西。
我不知道用服务开头推进到后边讨论的问题是不是恰当。
当问题从服务场景切换到人与人交往场景之后,三个主播的似乎讨论就变得有些艰难(主要是顾主播气愤的认为我严重跑题)。我询问了类似这种默认对方想要什么或默认对方没有能力表达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是不够礼貌的,在我同意很多人的本意是善良、热情、乐于为他人着想的前提下,尽管很可能并没有刻意那样去想却去做了那样的默认,这有没有问题。接下来的另一个问题在节目里没有清晰的被提出来,通过清晰定义输入输出的服务和沟通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更清楚的知道并表达自己的诉求,和通过默认对方不清楚借助经验、猜测和引导主动提供更多让每个人都能不用搞清楚就把想得到的东西得到了,对于人类和每个个体来说,到底哪个更好。
我知道前者更友好,后者很苛刻,也知道绝大多数时候的目的都是把事情办了,而非让人们变得更清楚和聪明,我就是纠结这个问题。
这是芥末章鱼2017年的第一期,我们聊得挺开的,你听着习惯么?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