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讨论到如今获取信息的碎片化,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微博、微信、罗辑思维似乎早就取代了读书。与信息的碎片化类似的一个问题,伴随着随身携带的智能产品,伴随着多如牛毛的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社交、游戏、娱乐、阅读的服务,我们的时间也被我们自己打得粉碎。
被我们自己,一方面是指我们创造并提供了那些服务,一方面是指我们自身对此几乎毫无抵抗能力甚至喜闻乐见。我们天生好奇,天生喜欢眼前的满足,天生默认低耗能模式,天生倾向明确指令和服从,因为自然生存环境的危机四伏,我们天生希望一切反应和行动都能尽快完成,包括交配。这一系列特性让我们抵抗那些容易打碎我们时间的诱惑的能力,弱的不堪一击。
如果说信息碎片化影响我们的,是我们通过接收信息获取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受损的话,通过对我们大脑构成和工作方式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时间被打碎很可能会影响我们思考的质量,这是节目中没有解释清楚的“思考力”这个词想表达的意思。累计起来的碎片时间再长,大脑也绝无可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用一整块时间能完成的深度思考,节目里译泽主播不能说服顾主播的点,这里可以尝试举几个例子(译泽主播:这就是负责写文章的好处)。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部电影和一边聊微信一边把这部电影看两遍,带上耳机闭上眼睛听一首歌和与同事一起坐地铁回家时听那首歌,集中注意力展开一次半小时的讨论和玩着游戏心不在焉的就该问题聊上两个小时……我们完全可以假设电影的每个画面、每句对白、每段配乐你都收到了,完全可以假设歌曲的旋律、乐器、唱词你都收到了,完全可以假设参与讨论的每个人说的每个字你都收到了。如果你可以感受到上述两种使用时间的方式对于思考带来的巨大差别,那么你也许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打碎时间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不是接收到信息的缺失,损失的是你的大脑基于这些信息构建思考产物的质量。
我不知道时间被打碎这个趋势是不是可逆,或者趋缓的点在哪里,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如我们所说的那样能否专注思考成为区分人们的重要特性,也许其实从来都是这样。我想到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人类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拥有独特的语言而且会深度思考,进而发展出基于想象的共同体大规模协作的话(参见两期聊人类简史的节目),那么该如何面对前文提到的那些天生,难道我们天生不该为人……
春节后的第一期,第一个思考题是整块时间专注思考是为人之根本还是反人性的,于我幸运的是还有录节目的完整时间,可能听节目也是。
祝大家返程途中不无聊。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