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垫乐:送别 - 唐朝乐队 - 演义
------------------------------------------------------------
假如大学入学那年正好是小龙女在绝情谷留言并与杨过分开,那我们这一次北京重逢,正好也是神雕侠侣再携手之时。
是的,16年,我们认识16年了,从好奇带着一丝拘谨的青年变成了严肃活泼的中年。当然,“中年”这个词也许不够精确,毕竟联合国对中年人的定义是45岁以上,我们且早着呢。只是习惯了当前社会的语境,慢慢习惯并接受了自己是中年人的观念,然而骨子里依然认为自己是青年,认知底线是拒绝唱“我还是从前的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太油。
此次重逢,也算了了我再回北京认真看看那些人、这座城的多年心愿。在和子寅去录音室的路上,YZ私信我说这次让我聊聊“离京十年后,再回来一个月,感受到哪些变化”,脑子里第一时间反应是,好像没啥好聊的,对变化感受寥寥,但我依然回复“好咧”,因为故友重逢即为美事,聊得不深无所谓,没有了京腔甚至说的是让人头大的广普也无所谓,能见面聊聊留下点儿东西,就挺好。
等到见面寒暄时,发现主播们跟记忆中的样子差不多,头发还是那么多,还好我有先见之明,戴了个棒球帽,不然因为发无踪,真被当成中年人了,进去前擦了把脸,加上室内温热,那简直是满面红光,东波先生的形象消失殆尽,好险。
说起对一个城市的变化感知,无外乎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可惜最值得说道的“食”被一众主播以话题没有新鲜度给否掉了,不然作为一个身处广州的美食爱好者,那可就说不完了。剩下的话题,因为在京一个多月,基本都是两点一线,实在感知浅。无外乎就是高楼更多了,很多当年记忆的街道已经变得完全陌生,进入地铁更安全了,诸如此类,四个人轮番问询之下,我也说不出有多深的感悟来,当时明显感受到了录音室里微微弥漫着这个话题缺乏“爆点”的沮丧感。所以聊到最后,更多的是大家一起追忆过往,这倒符合中年人的主要特点:喜欢回忆,爱论当年。
录音临近结束,我感觉这一期好像说了不少话,但好像又没有值得记住的话,到如今想来,竞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类似酒后的呢喃,事后毫无印象。好在这个节目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为时光留下一份生动拷贝,拷贝的声音里,记载了2022年初冬深夜,五个男人重逢之后的闲谈说笑,那是一段无特别内容的美好时光。
可惜,无酒。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