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从个人视角聊了聊中美大学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聊了聊中国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和抗拒,和美国老师的“随意感”;不同课堂对于下课时间这件事的不同呈现方式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不同校园里人与人的距离和边界感。我们还聊了聊大学绕不开的选专业问题,高中学习很显然并没有给我们机会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很多时候的选择看似自愿其实还是被分数和大环境所逼迫,所以我们鼓励大家,把大学当作一个很好的探索机会,专业无法定义你,去寻找跳出应试教育框架后,重新感知到的广阔宇宙。最后,我们聊到了中国的部分家长和老师习惯性地打压,也许ta们并没有恶意,ta们只是无法接受不按照既定道路走,无法接受任何无意义的事,或者,无法接受过程即意义,甚至无法理解单纯的快乐。我们聊到痛苦并不让人成长,让人成长的是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开心的你自己。也鼓励大家做一些也许无法量化结果,不需要给别人看,但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无目的性的学习也很好,人生需要这种无意和纯粹。
时间线:
0:40 以个人视角聊聊中美两国大学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10 关于大环境和具体的细节
1:40 美国大u和文理学院的区别
2:00 美国文理学院是什么
6:13 各自对学校老师印象深刻的一些小事
10:00 对“找老师”这件事的看法
11:41 个人所感受到的男女老师的差异
12:58 两种不同教育下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13:44 如何转换和克服对老师的“抗拒感”
14:42 关于不同课堂的下课和拖堂
15:53 不同校园里“爱出风头”的人
16:00 美国校园里令人感到自由的“无人在意”
17:05 关于选专业
17:36 社会对理科的偏见认知会影响选专业
19:47 对理科的厌恶是否也有外界的影响
20:34 我们缺少理科上的女性榜样
25:05 不应该赋予理科有所谓的“性别特权”
25:35 应该鼓励所有普通人掌握基本的理科知识
26:06 文理学院如何选专业
26:44 高中教育没有给人机会去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
28:15 大学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机会
29:05 不要把自己框死在本专业里
32:22 大环境会习惯性的打压“非稳定”
33:23 大家不要恐惧快乐
35:00 无所事事也很重要
35:28 没有目的性的学习也很好
36:00 做一些不需要给别人看,但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38:00 找到最自己最重要的事
请大家抱着愉快的心情收听吧!
BGM:
Joking together |Michele Nobler
Come As You Are|Nirvana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信号|打个电话聊聊
新浪微博|打个电话Callme
小宇宙|打个电话
喜马拉雅|打个电话
Podcast|打个电话
爱发电|afdian.net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