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夜 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告诉我们:
我们无需他人认可。
我们无需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我们要学会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来看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承担。换句话说:谁痛苦谁改变;谁对结果负责谁承担
解决我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也就不存在了
信任这一行为也有课题分离。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如果对待你的信任,是对方的课题。
课题分离步骤:
首先思考这是谁的课题
然后进行课题分离,找到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划清界限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你的课题。(别人要是干涉我的,我怎么办?跟他说这是我的事,你休要管~)
我的感受:
得到认可就会幸福吗?当然不。不被认可会痛苦吗?有时候会。这就是目前我自己的感受,虽然我很明白哲人的意思,不需要他人的认可会让我更自由。但我也确实无法完全做到不被他人影响。但意识到这一点让我轻松很多,所谓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意识到其实我会痛苦是因为我太在意他人对我的认可和评价。
我也明白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但我也可以将这种期待当成一种动力。比如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写文章或者我录视频不是为了别人而是因为我希望通过文字或者视频将我的观点传递出去。但是我又希望站在读者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希望能做读者需要的内容。我现在在这里有点点疑惑,如果说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东西,那就可能会不顾市场反馈,那这显然是和我们做运营不同路的。那如果说我做了迎合读者的内容,就是做了符合他人期待的事情的话,那好像我又是为了他人而做事的感觉。或许我应该用目的论来解释一下:因为我希望内容更具有传播性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我选择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BUT,突然想到,我自己并不为这个问题纠结:我做的也是我想做的,也是我的受众想看的,那这并不痛苦,那么问题也就并不是问题。
关于父母放下孩子的课题 我和男票对于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基本都是:放养想法。虽然大家都说孩子什么也不懂,父母如果不管那孩子就会走歪,但我还是觉得孩子是懂得的,只是需要一点点摸索而已。比如吃饭这个问题,我看到朋友追着3岁孩子喂饭的场景就想,未来我会跟我的孩子说:吃不吃是你的选择,但是做不做是你母上大人我的工作。我只在该做饭的时候做,在该吃饭的时间给你拿过来,如果你选择不吃那就你自己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哈。上学也一样,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优缺点我会都告诉你,你自己决定上哪个,接受哪种教育模式。学习好和学习不好未来会怎样,我会跟你一起查一起思考,最终的结论你自己分析,自己去选择。
关于哲人提到的人际关系卡,我的理解是:别人如何这样对你,其原因可能有千万种,而你以为的只是其中一种。当然你可以选择去问对方为什么这样对你,而对方告诉你的答案也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你可以选择相信对方的回答,并且选择自己的对应方式(改或者不改)。但你并不能改变对方今后会怎样对你。先接受这一点,把被动转化为主动。也就是: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无论是哲人提到的“目的论”也好,还是“课题分离”也好,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都是:让自己主动。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