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朋友建议我们从新做一下关于黑胶唱片选购的内容,所以本期我们叫来了群里每周推荐高性价比唱片的尼可夫来一起聊聊选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分享。也是第一次我们的嘉宾居然提供了详尽的提纲,所以本次的文案就简单了,各位可以先看看提纲,当然节目里我们会讲的更细。
本集提纲(来自嘉宾尼可夫提供)
以下均为后人,包括我的经验总结,既然是总结,那就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也不一定都对;这玩意有规律就有例外,而例外往往是捡漏的机会;但无论如何,先掌握一般规律,例外买多了也就知道了。
黑胶价格的决定因素都有什么?
品相:所有二手黑胶价格的讨论,都是基于品相的前提下;
另外,S代表未拆封,并不代表里面唱片是完美的;遗憾的是,这种级别的唱片除了卖得贵,卖家都是不保证品相的;因为他也不知道里面的品相是啥;这点一定要注意;
有些唱片店会把碟塑封起来卖;这就很麻烦,看不到品相和盘标,价格可能还贵;
极罕见的首版,品相不达标,也不值那么贵;
然后就是,有些很古老的唱片要放宽标准,因为几乎不可能有NM(最少流通领域如此,收藏家手里有没有另说,一般你也碰不到);
NM的虚标的问题,以及一些话术;
NM的目测与播放
盘弯曲,中心孔开偏,全盘声音开叉
版次:一般情况下首版最贵,这个不用杠,也不要跟市场共识反着来;除非你钱多了烧的想按首版价格收二版;例外有的是,但那不是一般原则;更进一步的还有追求”首版首刻“的;到了二版,价格就跟栽了跟斗似的掉下来;(首版首刻会更贵)
产地;一般原产地最贵,同样这是市场共识;版次规律的总结都是基于原产地;不严格的说,别国靠谱的首版等同原产地二版
稀有度;越稀少越贵;这个不用解释了吧;穆特不招待见,但她的柴小协就破千了,因为录的时候已经进入CD时代了,发行的少;
演绎;我表演的作品,全世界只有一张也不值钱,是吧;所以名家,名演就贵;
录音;这没什么异议吧,没人会拒绝”演录俱佳“;多说一句,不要觉得单声道的录音就不好;那是你没听过好的;
榜单;上过榜单的一般比较贵;各种发烧榜,留声机百大什么的;按着榜单买碟的多了去了;
原录音是立体声的,单声道就不值钱;反过来也一样(对,有些立体声是单声道用设备模拟的,那种单声道就贵过立体声;比如很多Jazz的单声道比立体声贵)
弦乐最贵;乐器越少越贵;因为好听,要的人多;
女表演者较贵;别问我为什么,市场就这样;
于是,Martzy的NM品相的英首版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三张,集齐了以上除了7以外所有的要素,价格就以万为基本单位了;
而海菲茨海爷作为一代琴皇,名气太大,发行量也就巨大,碟也就贵不起来;他的首版NM,美版协奏曲不过才1000以下,品相稍差的,几百也就拿到了;
便宜没好货固然是一般性原则;但在黑胶唱片领域,这个原则的例外实在太多了;因为这个东西的年代较早,很多当年名震一方的大师的名气已经因为各种原因不为人所知了。或者,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受排挤),没有签约大公司,唱片都在小公司发行,知名度也不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所以他们的唱片往往出没于ylj里面,很便宜,但不代表不好;这时就考验买家的眼力了。甚至有些资深玩家大跌眼镜的罕见品种也可能会出现。不要觉得卖家一定什么都懂。实事上,买家比卖家还要懂的情况非常常见的。ylj和日版是资深玩家的乐园,新手的大坑。
说了这么多,其实,影响价格最主要的因素是“碟的稀罕度”,或者进一步说“某录音好品相黑胶的稀罕度”
贵价碟究竟为什么贵?
原因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相完好的老黑胶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贵了。
关于黑胶的版本:唱片公司产地、版次区别的原因
购买黑胶的第一原则是品相,前面讲了
第二是是原产地原则:EMI英版;英国Columiba英版;CBS美版,RCA美版;飞利浦买荷兰;水星买美版;西敏寺美版;Vanguard买美版;DGG买德版;Decca英版;
第三就是立体声单声道原则(古典与Jazz不同)
版次的划分:
有个定价系列的问题要注意:主要是正价系列;中价系列;只要唱片公司认为在正价还能卖出去,就放正价;(正价和首版是两个概念)(正价与中价的区别除了价格还有册子,包装,曲目拼凑等等)
一般来说,同一录音的在同一系列里面编号不变;(例外是Decca的LXT系列,2000系列的录音放到5000里面会变编号);但唱片公司往往把同一录音在不同的系列发行,用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某一录音发行时,唱片公司使用的盘标是什么,那么首版盘标就大概率是什么。
比如Du pre的Elgar大协发行的时候,EMI已经不使用白金狗了,当时用的是半月狗,所以,德大协的首版就是半月狗;而编号一般都是顺着来的,所以编号和盘标是有对应关系的。如果肯花功夫,可以总结出从多少到多少编号,盘标是什么。(比如侯的那本书里就有);
但是有例外,有时候某录音会先占据某个后面的序号,原因不明。
也有完全没道理的盘标使用的情况;比如老罗德德大协编号是139 044,按理来说,它应该有大花版本,但谁也没见过大花;大花是有,但是是英版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现有的版次规律的总结都是基于原产地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录音没有在正价系列发行,或者立体声版本没有在正价系列发行。这就是捡漏的机会
而各个盘标的变化,都是基于不同系列来归纳的。
主流的归纳都是以原产地为前提的。
不同版次为何会存在声音可能的差别?
母带的磨损,stamper的磨损;重新制版;材料的不同;生产线的不同;
原始母带-工作母带-lacquer-master-mother-stamper,每个环节都会损耗;
而Stamper随着使用,也会损毁;显然越早的压制的,损耗越少
DMM/直刻
具体每个公司的差别,后面讲
老的唱片一定比新的好吗?为什么?
不一定;这一切的前提是品相;其次还有重新制版的情况;有45转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老版本的会更佳(我自己的施耐德汉的例子)
当首版太贵的时候,应该如何买到不太坑的版本?
总结:
二三版
中低价系列
其他公司,副厂再发行
他国版本发行
盒子
Mono
复刻(哪些复刻公司比较靠谱)
日版
选购唱片的技巧:
最重要的一点!!!不要买没有名堂的盘。也就是,它的卖点,或者你买它的理由是什么。有没有更优解。
然后才是其他(听起来是废话,但很多人在懵懵懂懂收了一堆唱片后,真正入门后都会处理掉一批,大都是这种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学费)
淘宝的部分:唱片店、搜索的方式、捡漏的经验
任何时候购买主要看:品相,产地,立体声,这是最先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人经常忽略的--注意复刻!!!(所以,复刻版的判断是一门需要关注的课题)
购买的时候,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买家的评价
卖家对品相的定义
他对品相的描述是否真实;不行就试着买一张先试试水;可以买运费险
一些话术:“xx国首版”,“单声道首版”,“立体声首版”,“盒装首版”....
搜索:见到心仪的唱片,搜一遍,用淘宝的图片搜索;
用各种演奏家的关键字搜索,英文,中文,中文个各种翻译;编号反而不常用
捡漏:--低于市场价买到;但我不建议大家抱着捡漏的心态去收碟;往往风险与机遇并存,因为卖家也不是傻子;越是想捡漏,翻车(出错)的几率也越大
有时候并不是要捡漏,而是发现一些“遗珠”
需要对大热,榜单,有起码的认识;
需要熟知价格。这就需要经常关注;注意有不少唱片国内较贵,海淘会便宜很多
对封面要熟悉;主要是有些唱片经常会换封面;
强调一下,要注意唱片的封面,其实在淘宝购买浏览,你不太可能每张都点进去看。主要是看的封面,进一步说,是唱片的风格;33CX,早期的CBS,等等,封面都有各自的风格。纸张的质感,软硬(早期美国片一般都是硬壳,色块比较大,不反光,图片比较简单;而欧洲版一般都是软皮,DG的出口版一般都有黄边硬壳,等等),反光与否;
YLJ里面有大把的宝物,需要耐心,还有积累
实体店/音响展是捡漏的好地方:好处可以看品相;掂分量;有的甚至可以试听
微信微拍堂最近也是可以购买的地方,也有漏捡;有些冷门的盘大多数人不认识
电台版要特别关注
日版有”直输盘“
捡漏需要积累的各个方面:
哪些是唱片没有发行在正价系列;
哪些中价或者低价系列也上了榜单(不是说它会好于首版,但最少这个版次的录音是过关的)
一些发行于盘标交叉时期的碟经常会搞错,所以也有捡漏机会;
哪些名录音是引进录音(比如飞利浦);又比如一些“发烧”公司的重制唱片(Nimbus,无比传真)
哪些录音本国没有发行;
哪些是独占录音;
哪些录音只有单声道;
哪些录音是立体声,但首发只发行了单声道;立体声则在别家发行了
哪些名录音换了封面;
哪些冷门又很强的音乐家;
大师早年在哪些小厂出过录音;
哪些首发反而是盒子;
哪些音乐题材,哪怕完全不知道,也可以试水(比如小品,比如吉他与小提琴,比如阿佩乔尼)
哪些有45转发行
哪些mono唱片会多一首曲子
哪些唱片当年未发行黑胶
海淘的部分:ebay、discogs的区别?什么样的需求和唱片推荐什么样的平台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