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代,“疯批”角色似乎屡见不鲜,甚至泛滥成灾,但当我们试图收束“疯批”的概念,却往往被混沌所俘,淹没于愚人船上下的张力。“疯批”角色,从何而来?由何鉴定?又为何盛行?TA们是否与尼采的超人同源,魅力与其癫狂的个性一同进攻,俘虏作品内外的常人?福柯制度化的疯癫研究,为何在此种流行文化现象中效用不大?分散于纯爱小说、二次元和三次元的“疯批”角色又有何差异?而这类文本里的“疯批”究竟是规范的反向,还是只是一种包裹在规范之下的另类叙述方式?
本期《词与物》为“当精神疾病成为一种审美景观”系列第一期,锤头鲨、跛足马与肤浅棘,心怀对“疯批”泛滥的庞杂情绪,试图一探此种审美景观的起承转合。
TIMELINE
02:12 “疯批”的诞生:词源、鉴定与盛行
26:48 审美的白旗:是为超越与强力所征服么?
39:13 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疯癫?——“疯”作为一种进攻动作
57:07 “疯批”裤/裙下:反派厨的底层逻辑
71:08 阁楼之上?三次元“疯批”面目为何
82:15 层层转译的潮湿密语:“疯批”审美的文学资源
WHAT MENTIONED
五条悟、夏油杰、钉崎野蔷薇、吉野顺平、伏黑惠-《咒术回战》
艾伦·耶格尔-《进击的巨人》
拉普兰德、幽灵鲨-《明日方舟》
玛奇玛-《电锯人》
迪奥、迪亚波罗、吉良吉影-《JOJO的奇妙冒险》
芝诺斯、法丹尼尔-《最终幻想14》
Hux、Kylo-《星球大战》
艾黛尔贾特-《火焰纹章:风花雪月》
哈里·杜博阿-《极乐迪斯科》
格里菲斯-《剑风传奇》
库洛洛、西索、伊尔迷-《全职猎人》
小丑-《蝙蝠侠》系列
汉尼拔-《汉尼拔》
《忧国的莫里亚蒂》《恶之华》
温客行、周子舒-《天涯客/山河令》
顾沉舟、贺海楼-《沉舟》
楚慈、韩越-《提灯看刺刀》
BGM
Missio-《Twisted》
Muse-《Physcho》
陈奕迅-《斯德哥尔摩情人》
ED:Placebo《Meds》
GUEST
始終覺得流行瘋批角色沒有老中瘋癲的錘頭鯊
咕后期咕到自己都要疯狂的跛足马
即便是伦厨搞拔杯也不那么理解疯批含义的肤浅棘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