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创新是创造出新市场和价值网络并且最终颠覆了现有市场和价值网络的创新,颠覆性创新的结果是新企业取代现有的市场领导企业。颠覆性创新理论不是一个指导企业进行具体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理论,而是一个战略管理的理论。它不能告诉你如何开展创新,而是告诉你如何判断和认识创新,并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决策。
首先,组织要能够区分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这是Christensen针对渐进创新和激进创新所做的理论突破。他的结论影响的不是企业在创新上的决策,而是企业如何对待创新的决策。
Christensen发现,决定企业命运的不是产业中技术更新的速度和难度,这和传统的管理学观点不一致。领先企业倒下很可能不是因为在技术上没有走在前列,柯达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发明者,但技术领先并不能帮助它在数码相机时代对抗竞争者。
延续性创新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激进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主流市场的认可。延续性创新几乎不会动摇现有支配企业的地位。颠覆性创新的特点是产品一开始往往不被主流市场认可,因为它提出的是一个新的服务于主流以外市场顾客的价值主张。所以它对当时的市场领导企业没有吸引力。
Christensen反对仅仅从渐进创新和激进创新的角度来理解创新,因为这一对概念假定创新的市场前景是可以分析的。然而从多个行业来看,几乎所有对颠覆性创新的预测都是错的。一项新技术出来时,没有人知道它的市场前景,所谓市场分析和财务预测和计划都是没有用的。
企业唯一的选择是假定自己的判断都是错的,随时准备接受失败,通过随时学习和否定自己来跟上市场。通常只有创业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大企业很难做到,因为如果大企业这样做,业绩会出现大起大落,管理层就要下课。
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这一划分实际上已经影响了高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许多成功的投资基金正是这样做的,在新技术或新模式的早期就要敢于投资,尽管当时没有历史数据来对这类颠覆性创新进行分析。
这一做法就是来自颠覆性创新的理论。因为开始的时候颠覆性创新服务于非主流用户,它的市场通常比较小。现有的企业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与新企业竞争,可是等到市场增长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新企业了。同样,投资者如果等到新技术和新模式市场前景明朗时,也就错过了投资机会。那么,原有大企业或市场领导应该怎么办呢?它们只好成立独立的投资基金,将投资基金的业务与企业的主营业务分开。
同样,在创业领域中还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词叫做MVP,most 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化版本的可行产品,意思是不要等到产品完善再上市,只要具备最基本功能就可以上市。这和过去的产品开发理念是不一样的,尽管过去也强调抓住机会尽快上市,但通常会要求上市的产品至少要达到与原有产品功能相仿或者应该比原有产品更有优势,否则不会有用户愿意放弃已经有产品而采用新产品,这是典型的延续性创新思维。
颠覆性创新认为,简陋的新产品价值主张与原有产品不同,本来就不是为主流用户服务的,而那些新的用户能够为自己找到产品的用途,他们并不在意产品的不完善。而在最简化版本上市后,通过观察新用户如何使用颠覆性创新的产品,新企业可以快速地提高产品的功能。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闭门造车打造完美产品。
Christensen的理论还对以往的管理学概念有所发展。在战略管理课堂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先行者优势。这是指率先采用某项技术或解决方案企业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大企业或市场领导者很快能够追赶上来,他们可以增加投资、采用模仿战略、挖来技术人才、利用销售渠道,总之有很多办法可以打败创新者。
Christensen认为,如果一家企业的创新属于延续性创新,它的先行者优势就比较脆弱,因为你攻击的是一个主流市场,争夺主流用户,市场领导企业必然全力反击,而市场领导企业往往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能力、销售渠道方面都拥有优势,无论是价格战还是长期竞争所必须的产品改进能力,现有的管理良好的市场领导者都是很难撼动的。
相反,如果这项创新属于颠覆性创新,不去攻击市场领导者的主流市场和主流用户,那么竞争对手就很难应付。市场领导者往往将资源用在主流市场上,和当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搏杀。在新的、往往是低端的产品市场上,市场领导者不占优势。
就像美国钢铁产业的案例,只有短流程炼钢厂才能在螺纹钢市场上实现利润,并且逐渐增加份额,只到1979年突然将长流程钢厂赶出螺纹钢市场。而当短流程钢厂站稳低端市场之后,它还可以继续改进来进攻更高端的市场,但长流程钢厂却不能反过来进攻螺纹钢市场,因为它本来就是赚不到钱被赶出来这个市场的。
参考教材
《战略管理》(第2版)李振福、孙忠著
《战略管理》(第7版)希尔、琼斯、周长辉著
《创业管理》吴何著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