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稿】
小畅:Hello,大家好,我是小畅,疫情当下大家过得还好吗?今天呢,我们非常荣幸再次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静教授,来跟我们一起聊一聊疫情中的人、社会与媒介,希望能够给疫情中的大家一些陪伴和慰藉,欢迎晓静老师。
李晓静教授:各位屏幕前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小畅:晓静老师,在本次疫情中呢,我们也看到,一方面大家的正常生活和线下的工作因为各种冲击而断裂,那另外一方面呢,我们每个人之间以及家庭,单位,小区等等社会网络在线上不断连接,那么请问晓静老师,魔都中的各种社会连接形式,比如说物理世界的连接,社区跟社区之间的连接,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呢?李晓静教授:可能疫情给我们的整个人类社会,不光是魔都的居民,都带来了非常多的负面的影响。但是呢,就像罗曼罗兰和我们大家曾经说到的一句名言,那么我们每个人还是应该要努力做到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疫情当中有没有带来一些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有希望的方面呢?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德国的社会学家西梅尔曾经有一个预言,他说未来的人类社会可能会进入一种原子化的状态,个体的孤独,还有社会的隔离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么我们看到其实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呢,确实是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变化,因为工具理性嘛,那么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非常隔离,非常孤立,非常自我的状态。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疫情也把我们以一个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使得媒介和传播,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整个人类社会当中能够空前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打破了西梅尔当年所预言的那种社会原子化的状态。那么回到你刚才说的,那么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三个层面来回应一下,那么第一个呢,就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微观层面,从个体的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以前我们人和人的交往,他是建立在一种线下社交为主,而线上社交为辅的这样的一种状态,但是在疫情之后,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线上社交,而且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这种人类交往模式,很有可能会越来越走向这样的一种纯粹的线上社交,类似于元宇宙里面讲的人和人的交往。那么这里面和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那么这种线上的社交,它对人类的这种幸福感,它未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从专业做研究的角度,我们很难说这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或者还是一个好的事情。或许可能更应该思考的是,如果说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我们人和人有没有可能借由这样一种纯粹的网上社交,来建立起一种更为深层的理想化的交往状态。因为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来看,网络上的人和人的交往,它是更接近于人的本我的。那么第二个层面,那么我们大家应该每个人都很深刻地感受到,在这次的疫情当中,以家庭社区为单位的一种组织传播,越来越凸显和发挥着它的这种重要的价值,比方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大量的核酸抗原的检测,每天都在谈各种菜,各种食物,那么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在各种做核酸检测也好,各种团购也好,其实我们是以一个组织为单位来进行的,以前我们越来越疏远的这种邻里关系,变得空前的紧密,那么也出现了很多陌生人之间的这种组织之间的连接,那么近一段时间上海的团长的出现,进一步的验证了这种组织传播或者说团体互助的力量,所以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中观层面的这种家庭的和家庭之间的邻里关系,还有人际传播组织,社区内部的这种传播,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要的一个新变化。那么第三个层面就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媒介它在我们整个社会的连接,社会的动员,还有舆论引导,以及政府形象的建构,还有国际传播层面,那么它的作用更加的凸显。所以总的来说,媒介传播,或者说我们人和人的连接,在这个里面更空前的得到了加强。所以我想这事我想表达的一个,可能在疫情当中还能带给大家一些希望的地方。
小畅:谢谢晓静老师解读,感谢大家收看。想了解更多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分享和解读,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JTUNMS”,通过微博、小宇宙、喜马拉雅、抖音、小世界,搜索b站同名“望媒止惑”关注我们。有想要提问老师的问题呢,也欢迎关注晓静老师的b站账号“李晓静教授”,我们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大家拜拜。
【关于我们】
传播学带你看新媒体与社会。「望媒止惑」是一档学术脱口秀系列视频节目,聚焦新媒体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与你共同提升新媒介素养。
【你将听到】
新媒体与社会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听众喜闻乐见的趣味化方式解读专业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析热点问题。学术前沿内容走向大众,带领听众对媒介现象进行批判思考,增强信息识别、判断与决策的能力。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