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
疫情之后,未来的传播研究中有哪些值得开拓的研究方向?
【节目文稿】
小畅:Hello,大家好,我是小畅,上一期,咱们跟晓静老师一起聊了疫情中的人本回归,那今天呢,我们再次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静教授。晓静老师,基于这次疫情,你认为在未来的传播研究中,我们有哪些值得开拓的研究方向?
李晓静教授:那么在传播研究本身来讲呢,在疫情之后,让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去关注的有四个方向。第一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新闻媒介本位,在这种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或者说重大的人类事件里面,媒介的位置和作用到底在哪里?《新闻记者》的主编刘鹏教授呢,曾经提到过一个“用户新闻学”的概念,就是说大家现在看的新闻很多都是用户自己生产的,那么主流媒体可能还是作为唯一它有把关坚守社会守望这种功能的。这样一个专业的机构如何去重塑他的公信力,主流媒体在整个社会当中的位置,和它的去因应这个社会动态的一些做法,应该是怎样在社交媒体这个信息疫情泛滥,谣言大肆传播,信息过载这样的一个话语体系当中,主流媒体怎么去争夺,或者说夺回自己的一个舆论场地,应该报什么,不应该报什么,应该担当怎样的社会职责,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所有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的从业者都要好好来反省一下,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二个呢,就是组织传播,传播学它的起源地、发源地都是在西方国家,那么这次的疫情我觉得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我在这里面看到了非常多有中国特色东西,比方说团长在这次疫情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向我们上海95%的女团长致敬,它背后包含的一种机理是中国的这种集体文化,还有我们这么多年传承下来的这种乡土文化。那么这种新型的邻里关系,新型的社区传播怎么去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情感的连接,又怎么提供给我们每个人在疫情当中必须的一种社会知识,基层不作为的情况下,怎么去做到更好的一个社区治理方面的作用,我想这个在疫情前后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的,组织传播在以前的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不太受重视,这种中国特色的组织传播,未来我们怎么去发扬光大。这次疫情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新领域和方向。第三个呢,那么就是由疫情带来的风险应急传播,那么这个可能可以未来考虑跟预防医学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去做一些合作。虽然说流行病学预测不见得是说完全是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但是我们传播学研究的信息的这个传染和扩散,本质上跟这个病毒的扩散机理和原理是一样的,包括北大的许静教授提到了这个风险沟通的机制,那么这里面民众的一种医学素养,在我们的这个传播当中怎么能够建立起来媒介的信任,它在这个风险沟通机制当中怎么去发挥应有的效应。还有最后的一个思考的一个方向,就是关于人际传播和自我传播,那么或许也是一个可以跟心理学来对接的一个方向。那么我们知道在传播领域呢,有一个非常前沿,很多学者都很关注的研究,就是关于Communication and Wellbeing,就是传播和人类的幸福感。那么,我想疫情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让我们回归到传播何为,或者说何为传播这样一个终极命题上来。比方说在隔离状态,我们这种纯粹的线上社交对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存在争议的,那么早先的研究都认为纯粹的线上社交,那一定是没有办法跟面对面的交往去比拟的。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在疫情之后,未来的社交很有可能就是越来越过渡到元宇宙的状态,那么如果说这是未来人类交往的一种必然拓展的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去让它更好地实现我们一种理想化的生存的状态,人和人的亲密关系怎么去借由电子媒介来建构,比方说共情传播,情绪传播,怎么去更好地反思我之为我的真谛。总而言之吧,传播学或者说新兴的社交媒介在未来的人类生活当中,不管是在疫情当中,还是在疫情之后的人类社会,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小畅:谢谢晓静老师解读,感谢大家收看!想了解更多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分享和解读,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JTUNMS”,或者通过微博、小宇宙、喜马拉雅、抖音、小世界,搜索b站同名“望媒止惑”关注我们。有想要提问老师的问题呢,也欢迎关注晓静老师的b站账号“李晓静教授”,那我们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大家拜拜。
【关于我们】
传播学带你看新媒体与社会。「望媒止惑」是一档学术脱口秀系列视频节目,聚焦新媒体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与你共同提升新媒介素养。
【你将听到】
新媒体与社会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听众喜闻乐见的趣味化方式解读专业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析热点问题。学术前沿内容走向大众,带领听众对媒介现象进行批判思考,增强信息识别、判断与决策的能力。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