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蹭一个全球最火的热点:区块链。不过要聊的是一个和区块链没什么关系的东西:三点钟区块链社群。 这个社群在过年期间一炮打响,给无数人的春节制造了巨大的焦虑,让他们感觉每天早于三点睡觉就如同在犯罪一般。不天天刷朋友圈,不加点微信群,不买点币,不学习些货币学、哲学、神学,自己就错过了成为下一个亿万富翁的机会。 虽然这个东西的名字里面挂着区块链三个字,但是它和这个技术到底有哪些关系?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一系列的套路。这些套路其实都常见,但是难得见到这么大规模且流畅得组合应用。 所以,我们这期聊了聊我们对这些套路的一些分析、想法,以及我们觉得怎样来识别一个新技术、产品、模式,是有价值的而不仅仅是套路的。
过年期间有一段视频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被热议,视频中的一个人更是成为了议论的中心,因为他说了句tmd。 相信你看过那段视频,如果是的话,也相信你知道我那是胡说的。关于冯小刚导演的行为,有人说是关爱提携后辈,有人说是物化女性并炫耀控制权。关于陈道明老师的行为,有人说是三观正知尊重,有人说是懂规矩有配合。关于葛大爷的行为,有人说是油腻的起哄,有人说是恰到好处的捧哏。 谁说的对,我不知道。中国式酒局上的种种,是否集中体现了一个权力社会的畸形,原本我也不知道。但现在我知道了,无论那些用相对恶意揣度和想象这个视频内容的人说的符不符合事实,他们所引发的群情激奋说明了一切。 这就是这个事情讽刺的地方,也是我们为何要聊这个话题。
这一期聊以前我觉得很虚的一个东西:安全感。 年前的几个新闻把我们拉到了这个话题上面:大悦城砍人、西安人质劫持、以及一场感冒夺走的一个岳父的生命。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生活质量的安全… 这些需求以前不是没有注意到,也不是没有注意过它们的脆弱。只不过被如此集中的展示,难免引起内心的波澜。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城市都可以凌晨出门吃烧烤而不太需要考虑安全问题的国家,但是却常常地觉得隐隐不安。我们总觉得还有些事情没有得到保障,等待着我们去改进解决。然而解决了,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我们似乎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承诺。 这大概就是不安全感的来源吧。
97年香港回归,距今已是二十年出头。 在2000年前后,无数的港片通过盗版录像带、盗版VCD、各种小地方电视台、录像厅等途径传入内地,成为了一代人共同的回忆,甚至给了我们香港情结。 九龙、尖沙咀、庙街、太平山。红白色的丰田出租车,高楼大厦里的商场人们提满了各色购物袋。浪漫的场景要在维港、或者去半山看夜景。男女生约会要去吃冰,有钱人请客要在酒楼。阿sir、madam、绿色的皇家警察制服、白色的警察摩托。码头的枪战、巷子里的打斗、犯事之后要坐小船跑路。狭小的唐楼里犯罪分子正在准备、门口蹲着待命的飞虎队和探头探脑的便衣… 这些名字、画面、颜色、细节,构成了小时候对香港的诸多印象。这些印象如此鲜明,让我总期待着有一天也能在这电影般的港味里活一活。 然而,世界是不停再变化的。港片的势头已经大不如前。可能不仅是香港电影,香港的很多东西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都没有那么让人好奇与神往了。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港味作为小时候的一个梦,一个美好的存在,四散了,让人伤感。 所以我们这一期聊一聊小时候的“香港记忆”。
从小到大,我们会有许多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人应该要上学、应该要交朋友、应该要结婚、明天应该要比今天更好、一个社会应该会越来越文明、人应该追求自由、全世界都期待和平… 然而,多活了那么几年后,对很多事情的理所当然都产生了怀疑。一方面,是发现很多所谓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出现得也没多久,并非自古有之。另一方面,很多的理所当然,其实已经逐步消失,被新的东西取代。 刚好最近读到赫拉利《未来简史》。了解到二战后的一个时期,人们也曾经对社会主义抱着非常强烈的信心,后来种种原因,自由主义占了上风。而人内心感受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的人文主义,也不过是工业时代之后的产物。我曾经是这两个思想的坚定支持者。虽然近些年动摇,但是了解它们也不是什么理所当然,实实在在地引起了我重新审视很多事情的兴趣。 人们都能感受到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技术大发展时期。这样的时代里,现在的思想会走多远,又会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让人内心充满期待,但又微微焦虑。 Anyway,在开始听之前,让我们先恭喜顾哥,也欢迎顾格格来到这个世界。健康成长啊小姑娘~ 最后更正一个内容,节目中提到哈耶克大战的其实是凯恩斯。
你还记得10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么? 那个时候我出门还不敢不带现金,那个时候撩妹子还在用短信和飞信,那个时候觉得新出现的3G网速超快,那个时候最牛逼的网站好像还是新浪门户,大家都在维护自己的新浪博客,电力驱动的车还只限于展览上… 10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2018年到了,我们就想聊一聊未来是什么样子,未来的10年之后可能会有哪些科技的进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毫不负责任的,却尽量靠谱的扯了扯蛋。 比如说:10年后无人驾驶汽车开始在很多城市的道路上行驶;10年后可以3D打印一身最符合自己身材的衣服;10年后理发店可能会只放一台机器,脑袋放进去之后选定自己的造型就理好了;10年后用手机可以控制家里面所有的家电;10年之后你们家的机器人帮你完成一半儿的家务;10年后芥末章鱼可能就没有了… 所以你觉得,未来10年会是啥样? PS:如果10年前我知道现在自己会是这个样子,那么,10年前我肯定会好好上学(买几套房)
这是一期迟到的回顾2017年的节目,也是一期有点儿私人的节目。但凡是有点儿私人的节目都有两个好处:一是很好录,毕竟是自己谈自己;二是推送文案很好写,节目内容丰富就不用写太多字。 像节目里说到的那样,2017年也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年份,但对于我们这三个人来说,却是有些特别的阶段。于是我们选择了一年里想的最多的问题这么一个角度,去回顾已经过去半个月的2017,然后发现每个人都没什么变化。顾主播依旧关心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黄主播依旧关心偏感性的概念,我依旧关心那些有的没的的东西,我觉得这挺好——所有的问题都是问题,不管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所有的问题都帮助我们定义点儿什么,不管有用的还是没用的——问题总是有问题的价值。 我在想不停地定义-推倒-重新定义,我们到底是在成长还是永远的在原地玩儿同一个游戏,生命终结时刻的释然,是不是源于这个游戏的终于结束。 我写完了,你们听吧。
这一期我们迎来了两位老朋友,子寅和晨爷。在这一期节目里,他们一个是游戏行业的从业者,一个是期待进入游戏行业的预备队队员。 游戏,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接触的事物。之前我们也聊过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身边有不少人还是重度的游戏玩家。在这些人里面,又会有一部分,期待着把自己的兴趣变成自己的职业。 人们总是容易有这样的逻辑:“我喜欢这个东西。我知道这些东西怎样是好的。现在的这些东西都不咋样,我要做一个我理想中的最好的出来。”不少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游戏行业。结果是否就如同开始预想的那样?从子寅的分享来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观察一个东西,和构建一个东西,差别还是很大的。这里面的差别,不深入进去是很难了解的。 所以这期我们请子寅分享了一些他从一个游戏爱好者进入游戏行业的感受。也让晨提了一些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想要了解的问题。
连续聊了好几期比较严肃的话题,我们决定选一期让人开心的话题。后来我们就选择了“有哪些很low的公司文化”这个话题。我发现要让我们开心也挺简单的,就是找个东西来骂一骂。 这一期估计会引起不少共鸣。毕竟公司的各种行为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有的会让人觉得很赞,有的会让人觉得卧槽。那些卧槽的时刻,常常不会只发生在某些公司里,而是很多公司都会有。 本期节目讨论了诸多卧槽的公司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挂标语、打卡、讲方法论,以及译泽主播花了二十分钟抨击的拓展训练。当然这些行为也会有做得不low的办法。low和不low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节目里的结论我个人还是很认可的:区别就在是把手段当目的,还是把手段当达成目的的方法之一。 另外,这里面可能伤害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公司。对此,我们表示那都是应该的。谢谢。
2017年12月20日下午3:00,备受关注的江歌案宣布最终审判结果,陈世峰获刑20年。 我们在6天的庭审结束之后,又聊了一期关于这起案件及其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的节目,在基本确认当地法律经过合适的程序即将惩戒凶手之余,我们更想讨论一下应该如何面对一些人、一些媒体挑起、很多人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 案件本身是比较清晰的,那之后事件里的种种如今随着对案件信息的披露大体清晰了。 2016年11月3日江歌被害,很快江母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人肉证人刘鑫并涉及其家人引起刘鑫不满和反抗。如果你去翻一翻在那之后半年时间里江母通过新浪微博为主的渠道发布的内容,会发现频率一般,内容大多以引起关注、寻求帮助、期盼惩治凶手、抒发失去爱女的痛苦为主,几乎没有多少指责刘鑫的言论。我们不讨论一个受到如此伤害的母亲以这样的形式做这样行为有没有其他动机,至少说,整个事情其实还在一个非常可控的范围里。 直到2017年5月21日,江母发布题为《泣血的呐喊:刘鑫,江歌的冤魂喊你出来作证》,大概才是之后一场事件的开始。到底是江母自己的情绪和思路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往坏的方向揣测有人在背后策划,今天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很多媒体捕捉到了“好友重情挡刀丧命,刘鑫自私忘恩负义”这样一个好故事大做文章,不管这个故事是否存在,更不管这个故事牵扯着活生生的人。终于,随着王志安的局面安排刘鑫和江母见面,徐静波胡说八道以及咪蒙等自媒体的不顾底线肆意炒作,一起规模盛大的网络暴力事件彻底爆发了。 之后的事情应该都有些了解了,触目惊心,望而生畏。 江歌已经过世一年有余,案件已经审判完毕,凶手已经获刑,刘鑫出庭作证,其证词被法庭确认真实并采纳 就在我写这篇推送文章的时候,刘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是证人刘鑫!我不再沉默!(1)案发现场》。正文的最后一句是“也希望三叔妈妈能够好起来”,而文末还有一句话,写的是“如果再有侵害我家人的行动、必将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此时我也不知道她的后续的文章(2)、(3)会写些什么,更不知道如果刘鑫起诉江母,我会是什么态度。 可能我们还得录期节目。 btw:上期相关的节目之后,几位听众都给了我们不错的反馈,这是个值得庆幸的事情。
这期是从红黄蓝谈起的。不过我们并不聊那些和性侵相关的传闻、或者这铺天盖地的事件传播中的种种现象。我们聊:在证据确凿的虐童事件中,公司和管理部门到底负有什么责任? 译泽主播说我一开始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是有情绪存在的。我承认我有。情绪原因如下: 接二连三的虐童事件发生在同一家公司旗下的机构,这种糟糕的情况这么久似乎没有得到什么改善。施虐者是得到了惩罚,但是对公司经营完全没有什么影响。受虐者甚至得不到什么可观的赔偿。仿佛抓了人之后一切照旧。 这些情况我从直觉上认为,一定有什么东西不对。这里面一定还有些人或组织有责任。 我下意识地认为,这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家公司经营一个业务,有杜绝这种坏事出现的责任。 但是如果这家公司的确都合规了呢?按照规章制度把需要的资质、标准都达到了,他们还有错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责问谁呢? 责问规定?责问制定规定的人?责问制定规定的流程?责问这个行业糟糕的、但是短期因资源局限无法改变的扭曲现状? 每个地方似乎都可以责问一点点。所以我们也陷入了一点点迷茫。最确认可以责问的,大概是这实在不透明的现实吧: 一套监管制度的出台和执行,对于我们普通群众来说,都是需要巨大成本才能弄清的信息黑盒。
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某家企业招聘,有个应聘者笔试、面试成绩均取得了第一名,结果因为大专学历没有被录用。这位应聘者不服,打印了招聘启事找用人单位理论,上边学历要求处赫然写着的是“专科及以上”。结果用人单位还是没有录用他,理由是因工作失误导致招聘启事上的学历要求写错…… 这条新闻没火,确实也不完全具备被某些目的不明的“媒体”利用的天赋,难以挑起什么太大的人民内部矛盾。 不过面试这个事情还是个挺有的聊的话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作为参加面试者和面试官的经历,也很可能遇到过有趣的或傻逼的对方。而面试这样的形式的选择及其本身的有效性,也都是挺难有确定结论的问题,本期我们聊聊关于面试的记忆和感受。 最近在紧急推进一些招聘工作,频繁面试候选人,也是想聊这期节目的一个引子。哪位听众有技术好,心态佳,肯干活,不要钱的人才,欢迎推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