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冒出纹身想法时大概十几岁,我确实忘了当时是受了什么东西的蛊惑,大概就是想给身上弄点活儿。总之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想法没有被忘却而是时常出现,终于在自己三十岁生日付诸实践。 我相信对于85后这代人来说,有不少人动过纹身的念头,至少对它提起过兴趣,也深知当想纹身这个念头面对父母、面对工作领域、面对社会环境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让我拖了十多年。但我觉得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理应接受来自认知层面的挑战,于是才有演进。 我们说了很多关于纹身的位置、内容、流程、体验和一些注意事项,其实想说的就是对一个东西的认知这么一个事儿。然后我发现,这期节目没什么可写的。
如果我还在上班,最近一段时间将又会是我一到周一就忍不住想要早下班的时候了。因为最近是史上最强美剧更新的日子。 每每到这样的时间朋友圈就会出现一些不看剧的人可能看不懂的说法:“今天又死了几个了”、”这集有人脱吗?“、 ”打死剧透的!“… 虽然如此这般的行为和追三生三世前半生之类的行为也没有本质行为。但权游粉内心总会有一丝丝骄傲的意思,毕竟智商不够的人可能第一季就不得不弃剧了,能坚持到现在证明智力还在中等往上水平。 权游带给人们的体验也是前所未有的:不要爱上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家族、甚至任何一个动物或武器,否则马丁大爷会教你做人… 不过不可免俗的,我们还是在这期节目里讨论了我们觉得最好看的女性角色和最喜欢的男性角色,虽然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死了吧… 虽然第七季让我个人非常失望且内心坚定地认为这部剧会跌出”完成度接近满分的神作品”这个榜单,但还是要说一句表忠心的: 瓦拉蒙古利斯!
这期讨论钱。 钱是现代商品社会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大家现在努力地挣它,然后认真地使用它,然后期待着它带给我们更丰富的人生。 进入工作生活也有那么几年了,多多少少挣了一些钱,对于钱这个事情也会有了更多不同的感受。于是忍不住要回忆一下,在最开始的时间,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和钱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上学的时候,我们虽然不算什么乖乖学生,但好像也没把时间花在什么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的事情。偶尔能收获一些钱,也都在各种莫名其妙的挥霍中消耗光了。对比起顾哥在节目中提到的认真挣钱的小伙子,感觉真的是天差地别。 作为来自从商人数众多的福建兴化地区的我,却没有走上正经的经商之路,这也让译泽主播有点疑惑。在我看来,对挣钱这事的热情,终归是与人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的。我这种抱着理想和浪漫主义在生活的人,嘴上喊着要挣钱,其实也无非就是希望有钱多尝尝几种酒罢了。 所以,看在写字这么努力地份上,众筹点酒钱吧。
这期我们聊的是周杰伦,在我认识的85后里,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人在谈起周杰伦时敢说自己从未喜欢过这个歌手。认真回忆起来,对于这代人来说,至少在演艺界我还真想不起另外一个能达到同样效果的人了。 尽管关于周杰伦的回忆我们聊了很多,但说到评价他,我们既对音乐本身不专业,也对这个时期的音乐市场不专业。所以没法分析华语流行音乐结合美式R&B是不是他写的旋律最好听最创新,没法量化那个时间点中国大陆的实体唱片业增长有多疯狂,也完全不了解信息匮乏的环境下像他这样的艺人能获得多么集中和优质的包装和资源,关于评价我们只能说说自己的主观感受,至少在这种感受中,无论对于其音乐作品还是影响力都充满着肯定。 那个时候的周杰伦到底有多屌,我引用几段知乎关于“周杰伦巅峰时期有多火?”的答案: “2005年11月1日,周杰伦《11月的萧邦》发型。放学跑了全程的音像店,全部断货。有一家老板自拆了一张在音响里循环,求了半天死活不卖,我站在十一月的寒风里,一直听到音像店打烊。” —— 仲邹 “不是周杰伦粉丝,没看过他的演唱会,没买过他的专辑,不关心他的八卦。然而他几乎所有的歌我都会哼,大部分歌都会唱。” —— 不方 “你不知道三年二班的同学多幸福。” —— 子不语 知乎这种性质(什么性质)的一个平台上关于周杰伦的的话题有69k关注和6k问题,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力证,周杰伦是译泽主播(就是我)之后唯一一个被芥末章鱼选做主题的个人。 以上,侵删。
今天是一个炎热到让人不想动的下午,我和译泽主播躺在床上,想着没有顾哥的这期节目该聊点什么好。 在这一天,顾哥还在海边玩,译泽主播不知道周末在盐城那顿酒醒了没有,而我刚结束20天的开车之行回到北京两天。这是一个懒洋洋的下午。 译泽问我,你在路上开了这么多天,就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感受吗?我说有是有,不过都是非常私人的东西,不知道该如何分享。不过硬聊也行。于是我们就开启了话匣子。(多么懈怠) 大多数人知道我开这么长路途的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吃饱了撑的”,第二反应就是问我:“路上不无聊吗?” 然而出发前我想过安全问题,想过经济性问题,想过吃饭问题,唯独没想过无聊问题。 某种程度上,我换了一个不同的方式,丈量了曾经长大、生活、和路过的城市。一路过来,一起在路上的其他车辆,路过的城市、收费站、服务区,遇到的事故、不同的天气,还有最重要的一路上的风景,都是带给你不同感受的重要伙伴。这可比呆坐在一个地方有聊多了。 另外,如果有朋友要出长途,还是别用百度地图了,8个小时的路程能给你导出10个小时来。
这期我们讨论和父母相关的话题。作为父母,和面对父母。 在不少的时候,父母/子女这个关系,总是会被和其他的关系区隔开来。我们多少会认为,他们和爱人、朋友、同事、发小等各种关系是不同的。常常会被告诉,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爱,父母可以为孩子牺牲一切。类似的,子女要对父母孝顺,和父母关系冷淡是极坏的事情等等… 我们的讨论到了后面变成为讨论关系。用一般的关系模型来分析父母子女关系,或许会被很多人在下意识里无法接受。我觉得这也是一开始节目里激烈冲突的原因。从某个角度说,如果承认对父母子女的期待和对朋友的期待没有本质不同,实际上是否认“父母爱是绝对无私的”,“子女对父母有不可推脱的义务”。在我们总结的模型里,关系用一种具体的期待维系,然后基于期待的满足与不满足,双方就关系达到某种博弈平衡的过程。我粗暴地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观点,或许很多难断的家务事,可能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不过,我们在录完这期节目后几天,我却陷入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模型是理性的、绝对的、极端的,但是现实生活却常常没有办法这么理想。在面对着眼前的冲击的时候,或许我们并没有办法保持如同讨论问题时候的这种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应然”的讨论,和现实的“实然”之间,又会有怎样的互动呢? 我想起前几日我和别人描述我与父母的某次激烈冲突。对方问我,如果是你的小孩这样对你,你会什么感觉。 不到现场,或许就没有答案吧。
有个苏联小哥做了个软件(ostagram.ru),你可以导入两张图片,一张是素材,一张是风格,软件会帮你合成成为一幅目标风格目标素材的新图。我试了两次,说实话,输出的质量还挺好的。这让我想到一个希望和两位主播讨论的问题:你认为计算机程序创作的“艺术作品”是艺术作品么。 毫无意外的,我们先花了很多时间讨论什么叫艺术作品。 我不知道你的想法,算也罢,不算也罢,这不是多么重要。由计算机程序创作的东西只会做来越多,我们也只能慢慢习惯,这其实称不上好事还是坏事,它跟我们慢慢习惯摄入过剩的事物没什么区别。 可似乎一提起“艺术”,惯性上很容易觉得还是有点儿区别的。这个似乎有的区别是什么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我几次想过聊一聊它,又觉得不容易聊,它涉及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大讨论,人到底有没有“意识”(也有说“灵魂”),换句话说,基于人类目前的发现,我们到底有没有只有我们人类具备的东西,这个事至今的答案都是不知道。 这个不知道其实也算个挺好的结论,给了我们自大继续的可能,也给了突然破灭的可能,更给我们的无知定了性。 我不是任何艺术形式鉴赏和评论的专家,反正我觉得那个画画的程序挺牛逼的。
“这一刻,我们无心恋战,只因想念您”,爽、霸气、任性! 近日,这一句话火爆互联网,大家都在议论乒乓球队三员两将弃赛的真正原因。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原因如何,这些世界冠军们在明知道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在明知影响职业前途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样做,表达出对权威和组织的不满,这种反抗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了。 冲冠一怒,让大家看到了血性,满满感动,然后平静下来,大家有佩服,期待或担心,但绝大多数人都支持这样的做法,纷纷叫好,因为无论这种反抗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都给予了大家一些信心,让大家看到了期望,那是对通过反抗赢得胜利的希望,是对自我初心的一种坚持的希望 看到了别人舍身取义、奋不顾身,那么如果轮到自己呢,会为感情用事的做那些影响自己前途的事儿么?我想,围观的时候我们兴高采烈,轮到自己的时候,更多的确是担心自己的后路吧 小的时候大人们教育我们要听话,长大了现实告诉我们要温和和隐忍,然而,很多时候温和的对待并没有好的结果。“任性”一把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呢。 希望看到更多的莫欺少年穷和病猫变老虎的故事,希望自己做一个有血性,有坚持,有原则,“任性”的人。(这是笔者自己的想法,另外两位可能不是这么想的)
据说有很多人热爱夏天,特别是一些南方的朋友,我不知道是因为夏天裸露身体跟空气的接触还是湿热的天气带来的躁动心情,好像夏天在南方的小镇上一定会发生些什么。对季节这个事情我没有什么偏好,聊起夏天的话,我会觉得有点儿想念那些暑假。 开始录这期节目之前我的情绪其实是很饱满的,我会回忆起很多东西。比如小学时候住到亲戚家和早已经没什么交集的堂兄一起玩耍,在充满野趣的郊外放风筝、钓青蛙、游泳、抓昆虫。比如中学时候打篮球、逛唱片店、看电影、看书、打游戏、跟哥们儿胡混以及不懂装懂的谈恋爱。今天过于忙碌的生活让我在回忆之外,怀念暑假那种浪荡着挥霍时间的状态。 怀念同时生出的对挥霍那些时间的感慨,说实话,我不知道是心疼还是羡慕。 我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是怎么过暑假的,不知道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被各种班各种营和出国旅行占据掉。但我知道芥末章鱼是个牛逼的电台,牛逼之处在于当你带着某种情绪进入节目的时候发现原(wo)来(cao)暑假还有别的样子。 你们想象过关于暑假的回忆还有玩几个小时手指等家长睡醒午觉和和水泥盖房子这样的选项么?反正我是没想过……可无论如何,那样的情景在之后的生命中可能也再难出现了。 致敬我们挥霍掉的时间。
这期话题是来源我们这些年经常会聊的一些东西。 我们发现当人长得稍微大一点(大概是25岁的样子吧),会突然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细节,是和自己最早的理解不同的。 这些细节可能会是一些强迫式的习惯,也可能是你认为理所当然但别人并不这么看的观点,还有一些是你故意回避的东西。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暂且把这些东西称之为“童年阴影”。它们不一定对你造成什么实际性的坏影响,但又会充斥在生活里的诸多细节,给你形成一些苦恼。 本来计划这是一个回忆性的话题,罗列并痛斥种种阴影不快。不过在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顾哥竟然想不出任何符合“童年阴影”的东西。 经过节目前、节目中、休息期和节目后的长久讨论,我们发现,顾哥可能从来没有经历过叛逆期,所以也就没有类似于这种的阴影。这对于我和译泽主播来说,都是个非常神奇的新发现。这大概也属于一个“我们觉得理所当然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事情吧。 最后,我们都很好奇听众里面,有没有人像顾哥这样的?顾哥非说他这样的才是多数。我们还打了赌。请大家在后台留言,来决定下一期我们谁买酒。
《小王子》这本书里面有段关于仪式感的对白: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 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对于仪式感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 仪式感,是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使一些时间一些事件与以往类似的情况不同,会让你感动愉快,会让你记忆深刻,可能代表了一种态度,是对生活的更加用心,更加积极的表现,它使得人们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仪式感,不是规矩,不是强迫的,它本身可有可无,它建立在“基础”之上又促进基础的巩固。 仪式感很小,是我们参加聚会前用心准备的服装;是我们的摇一摇酒杯,嗅一嗅味道后再品味的酒;是我们经过一道道工序完成的一盏香茶;是你精心设计排版整齐的朋友圈相册;是每天夜里的互道的一声晚安;是战役胜利后插在战场上的旗帜。 仪式感很大,是你精心策划的一场盛大婚礼;仪式感是在某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朋友们不远万里的相聚;是父亲从小到大每年都带着孩子到老地方的拍出的一张张合影。 无论怎样,我们认为仪式感是属于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别人告诉的,不过别人的节日,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去想吧,去做吧,用仪式感去改变我们枯燥,无趣,委屈,一成不变的生活。 去用仪式感就为自己的生活记上一个个标点。
昨天忘发节目了,没想到这次跳票竟直接跳到了下个月。6月的第一天是儿童节,而6月的第一周神州大地上将开始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叫高考,这一期聊的是跟考试相关的话题。 对于我们来说,上学的时间差不多占据了有生之年的一半,无论成绩好坏,充斥在那些年里大大小小的考试相信都有一些忘不掉的回忆,高考只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之一。 说实话,我怀念那些考试,怀念那种有简单的阶段性目标的日子,知道怎么达成它你就可以过得轻松和开心,就可以充分享受那种跟“成熟”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状态。 当离开校园那一天,我们就再也没有考试这么美好的事情了,如果你还有,那么且考且珍惜吧� 祝小小朋友节日快乐,祝大小朋友高考顺利!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