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我们聊的是最近火的像前几年的“情怀”一般的“焦虑”。 起因是我们常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诸多关于焦虑的内容:成长焦虑、中年焦虑、情感焦虑、脱发焦虑… 焦虑这个词似乎成为了我们内心一切局促不安的一个外化描述。 焦虑是否真的如此普遍?为何诞生?是否具有时代特殊性?现在的焦虑和当年是否有不同?这当然是本期一定会讨论的话题。不过我们花更多的篇幅讨论了看到这些焦虑,并将这些焦虑转变为生意机会的一类事情。 比如经营知识焦虑的这个生意。一定会有人售卖“不学习、缺少知识是非常糟糕的”这个焦虑。然后,就会有人来卖你“让你觉得自己在认真学习”的焦虑安慰剂。就像你有了脱发焦虑的时候,市面上就会出现生发剂。生发剂管用不管没关系,你用了,脱发焦虑得到缓解你便满足了。 这一期我最喜欢的一个结论是:这些售卖焦虑和焦虑安慰剂的媒体,虽然让我们很讨厌,但顶多顶多也就算是Low,并不伤天害理。比起上一期聊的那些媒体的坏和邪恶,还是强上一些。
这次讨论的是刘鑫江母事件和它背后的网络暴力 案件本身 首先,案件已经调查清楚,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抓捕,按正常的杀人案件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有了结果。关于刘鑫是否有责任,我们静待12月的法庭审判即可。而发酵到现在的状况,这无疑是一场非常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 当事人们 从法律上讲,刘鑫在案件当中,是可能有一定的责任,但她没有义务一定要跟江歌的母亲去沟通所有事情,她需要做的事情是配合日本警方的调查,由警方来给出最终的答案。从已知公开的信息中看,在初期刘鑫已经告知江歌母亲自己在配合警方调查,而江歌母亲一直质问江歌为什么不能透漏更多,为什么不能见面。也有很多人可以理解刘鑫是不开门、不愿意见面是源于内心的恐惧、不安和谴责。我猜测,如果不是江歌母亲不去等待日本警方调查结果,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刘鑫的信息的话,很可能刘鑫也不会说出如果这样就不在配合的话。(当然这也仅是个人猜测)而其中冲突的细节大家都还不清楚,可能有非常多的因素造成了江歌母亲选择借助媒体和网络的做法,以及使得刘鑫一家不愿意与江歌母亲沟通。的确,道义情理上面难免会有人觉得刘鑫一家没有人情,很自私。但这些自私背后,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有或者没有,没了解详情,就还不是评判的时候。 无良的媒体 咪蒙,被无数粉丝关注,也有很多人鄙视的媒体。一篇《法律可以直采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文章,获得10万+的点赞,这是公众号文章传播的新高度,也是中国网络暴力的新高度。 这个向来不愿意讲事实,善于编故事、挑拨群众情绪的媒体,在这篇文章中把自己的惯用的写作手法又发挥到极致。不仅把与事实无关的“馄饨”“包包”“两小时”的事情拿出来做情绪的渲染,还直接用“没有一丝”“人渣”等主观认知来影响读者。所有截取的描述都是用来给读者构建刘鑫恶人的形象。 刘鑫不是杀人凶手,她可能也沉浸在悲痛之中,她很可能很自私冷漠,也很可能背负着很大的心里负担。事情发生后她还有几十年的人生要面对。因为没有跟受害者的妈妈见面和很好的沟通就要被网络这样审判么?因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不能买包包,不能染头发,不能面对新的人生了么?如果她深夜里面被噩梦惊醒了,偷偷的哭泣了,这些外人能看到么?况且网络上流传的她参加聚会的照片其实是江歌与刘鑫的合影。 最最关键的是,讲了一堆的刘鑫的恶,然后号召大家签名去处死另外的犯罪嫌疑人。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如同网络上流行的那个段子一般可笑:介绍了一堆个人背景条件让人以为是征婚,最后却问去哪里学习挖掘机。 无知的群众 我们这些无知的群众的热情,不知道能否撑到下月开庭那一天,之前那些围观的,批判的,散播的公共事件们,雷洋案,辱母杀人案真相和结果都弄清楚了么? 我也是个无知的群众,事实上我也希望看到一个痛快的处理结果,给江歌母亲一个安慰,处死犯罪凶手。 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我都希望看到更多事实之后再来评判,而更多在理性上,我也会觉得刘鑫一家很无情冷漠,但网络暴力与无良媒体,更可恶,更糟糕。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复杂且时刻变化的,避免对任何事情轻易下结论。 —— 芥末章鱼工作室 这句话是本期节目重要收获的准确抽象,它教育我们,不要在节目开头说任何关于节目明确主题的话,因为,根本不可能不跑题…… 牛同学回国后跟我们录的第二期节目,本来想聊聊西方世界百姓眼里的中国人形象,结果实际聊的什么因为体系过于庞大内容过于丰富大家自己听吧。今天还看到一篇微信推文,针对所谓“中国人坐地铁都玩儿手机,欧洲人坐地铁都读书,所以即使中国近30年经济突飞猛进,但国民素质仍旧低下”的推理,进行了论证毫不严谨但论据特别逗逼的反驳(头图从该文章里拿的,它从哪儿拿的没说)。然而看完之后,在国内土着的我还是不知道其实是怎样的。 可见又平又湿的世界中信息仍然极度之不对称;可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判断之伟大光荣正确;可见文章开头的芥末章鱼工作室名句不是虚言。 然后,见完这期网友,我们真的没有存货了,得录音了。
这又是一期由行业大咖前老师做嘉宾的节目。前老师已经从上一期的初次出场,变成了今天的芥末章鱼的老朋友,聊的话题也比之前更轻松了一些。 电影我们常常接触,对于演员、导演的角色和作用很多影迷也都很熟悉。但是每次片尾的长长演职员表有那么多的名字、那么多的不同职位,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是如何合作的?他们对一部电影的贡献是什么样的?他们对电影的态度又是如何的?这是我们这期节目的一个出发点。 电影作为一个产业,本身有自己相当丰富的产业链条,哪怕仅仅是制作的部分。我们又不禁好奇起那些新的技术、新的商业形态是如何被引入和融合进这个产业的?这里面的人才供需又是怎样的情况? 最后,我们采访了前老师如果要推荐给大家一部电影,在限定不能是那种耳熟能详的经典片的情况下,最想推荐哪一部。这个问题的答案质量还是很高的,我个人非常喜欢。
这一期我们践行之前的计划,邀请了第一位不是我们仨共同好友的嘉宾:前男友老师。前男友老师本名不叫前男友,这只是他行走江湖的代号。至于为什么是这个代号,大家可以发挥下想象。 前老师目前在影视行业做事。恰巧前一段时间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怒怼电影评分网站,认为观众对电影的肆意评价是非常不尊重作品的。所以我们的话题从这里开始。 互联网的崛起让全民可以针对电影发声并传播。而产生的这些评论评分又多多少少地影响了观众的看电影决策。也出现了电影宣传在意这些评分的现象(刷分、用评分高做卖点)而这些,大多是站在观众视角的。从电影工作者视角,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会有不同?这是我们好奇的部分。 一个导演会为什么而拍电影?拍电影之前和拍完电影之后,他该如何处理自己和观众的关系?面对好评差评,又该如何看待?群众评论对电影市场产生了影响,又是否会进而影响电影的创作?… 这些问题,在这一期节目里并没有被完整地都问出来� 那我们聊了些什么呢?到底有没有问出来前老师前女友的故事呢?大家听吧…
国庆中秋双节里,满朋友圈的人不是从满世界去浪,就是去参加或者举办婚礼。婚礼似乎已经成了长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遥记得小时候,一年里的大部分日子路上都能时不时地看到迎亲的车队,而不会像现在这么集中。这大概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伴随着发展,变化的不仅仅是婚礼的时间选择,婚礼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文化变化的影响。 而婚礼,其实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人们还在坚持着举行的仪式之一。它从过去的婚礼中演化而来,去掉了一些,留下了一些,又引进消化了一些,变成现在的样子。所以我们特意聊了聊曾经我们各自家乡的婚礼,都有哪些有趣的细节,现在是不那么被在意的。又有哪些新增的流程,是如何被加进来的。 节目里来不及细聊的一个部分,是关于现在的我们需要个什么样的婚礼。这个“需要”的核心内核,其实会定义我们现在婚姻的核心内容。我感觉时代变化了,这块却没有被认真地重新讨论和定义过,导致现在的婚礼有点徒有其表了。 最后,有人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北方迎亲的时候,会有找鞋这个环节吗?
胡乱想起这么个名字皆因为今天中秋,又是国庆假期,如果你还记得这个名词,2010年国庆假期里出现的那个事件也算躁动一时。 我觉得这期节目赶上假期挺好的,因为这一个小时并没聊明白任何东西,关于一个理想的又有效的组织是什么样的,我心里有好多疑问,却没法准确的问出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当你生活在一些结构性很强的框架里,就很难结构性很强的质疑它们,如果是的话这挺遗憾的。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曾基于自己的哲学理念设计过国家、社会、政府这样的组织,东西方都是如此,如今谈的各家主义也大概如此。过去有太多所谓成功的和失败的组织形式,今天更有大量扔在运营的,看起来会持续运营下去的组织形式。你不太容易去判断各种情况下各种形式更加合理,也几乎不能施加太多影响。我们看到的每一种组织的设计方案似乎都先天正确且大义,但我们谁都没法说结果有多大可能仍是正确且大义的,无论对组织还是组织中的个人。 而个人是我感觉到的整个问题里最难的部分,我不知道一个个体是否真的能融入到一个组织中,因为那极有可能要求你既信仰组织的目标,又信仰组织的形式,这还不牵扯与组织中其他人的关系。 所以我才有了种种问题。 然后,这期节目录制时间已经过去三周了,这种种问题我还是问不明白,以上内容就算个背景吧。 拜月教这个组织概念挺有意思的,其实在题目涉及的事件之前和之后,出现在过各种小说里,时正时邪。也许那里边就蕴含着理想的组织的样子吧,我们去赏赏月好了。 祝芥末章鱼的听众们打开月饼都是时变的。
作为芥末章鱼的铁粉,终于有机会在工作室的高端录音设备情况下,秉承电台的风格,没有逻辑地喝酒聊天扯淡一晚上,为了显示我的逻辑性,要认真写一篇推送。 在德国生活一年,有很多想分享给大家,德国生活好的方面,很多节目里没有提及到的地方。 比如,德国人非常务实,在我去过两个德国家庭里都还能看到显像管电视,在一个德国同学家里还能看到里边可以同时放3盘CD的音响。比如,德国的垃圾分类会详细到把棕、绿、白色的玻璃瓶逐一分类。比如,德国的无障碍设施可以保证残疾人自己自由出门,年轻母亲自己一个人可以带着婴儿出门。比如,社会建立在信任人的基础上,公共交通都是以抽查的查票方式为主,全靠民众自觉买票。比如,德国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在城市里有很多参天大树,可以经常看到小松鼠、小刺猬和小兔子等等。 由于时间有限和我们聊天的随性,这期节目还没有提及到的是,是对比国内我们的生活。而且关于欧洲旅行,也有很多tips没有来得及讲,值得尝试的食物也没有涉及到很多。如果大家今后有时间去欧洲的时候可以私信后台。 如果想了解德国的一些方面,那就开始收听节目吧。 p.s.解释一下收听过程里边,一些语病。 正常的啤酒指的drought beer,就是生啤,口感会好很多。 再举个栗子,说一下德语单词可能有多长,Gleichgewichtsdichtegradientenzentrifugation,你们猜这个词什么意思?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来了经常在节目中听到,却从来不曾出声的著名场外嘉宾:星哥! 星哥为我们分享了关于他的公务员职业的一些感受和想法,真的是让我们收获颇多,也为芥末章鱼第2年开了个好头。 同时,因为节目内容太过敏感,所以这也成为我们第一次需要录完某部分进行消音处理的节目。 真的是非常特别啊。 以下是星哥带来的文字 你看,右边那个鸡蛋都长毛了诶!真的啊,好丑啊!哈哈哈,好丑! 劳资是猕猴桃! 嗯,北邮目前仍然是学院路上就业最为乐观的高校,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北邮毕业生几乎十之七八都成了大互联网从业者。我是程序媛,我是产品魔法师,我是测试工程师,我是ui设计,凑一起够成一个产品线了。哦?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公务员,就是那个猕猴桃。 是的,公务员就是我邮毕业生里的猕猴桃,不过,这个群体,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到底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除了收入低,到底还有没有传说中的福利了?是不是真的一杯茶,一张报纸看一天?是不是公务员都是每天要耍心机,哄领导,其他业务都没有?要不要把公务员作为就业的一个选择?公务员都不干正事,毫无价值?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这些疑问,或者有过一些固有印象,就来听一下这一期吧,一定会让你刷新三观哦!
在节目里常常说起的一周年第52期节目,这么快就到来了。 接受了后台那么多盆友的建议后,最后的庆祝形式是:倒上我们最贵的Whiskey,然后聊一聊这一年的节目。(也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特别) 总结之所以为总结,是你可以把过去的这五十多周,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你可以比较、评论、赞扬、批评、修补。所以在这个话题里,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是提了一些总结类型的问题: 收听最多的节目是哪一期? 自己最喜欢的节目是哪一期? 最想要重录的节目是哪一期? 录节目的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 回答的过程中,我们透露出了许多不曾在节目里出现过的私人部分。 回想这一年,三位主播都经历了不小的生活变化:成为父亲、成为丈夫、成为失业者…而这五十多期节目,大概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好见证。 我们在开始这个旅程的时候,期待着能把这件事坚持下来(无论我们做得多屎)至少这一年份的52期我们做到了。 新的一年,继续。
从上学一直到毕业,一直到工作前几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孩子王”,跟比自己年龄小的伙伴们玩儿的特别热闹。偶尔心情好了,会在大家一起走路的时候上蹿下跳,会在讲故事的时候手舞足蹈,会在朋友圈里面卖萌~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还很年轻,还在成长~ 然后突然在某一天下班回家,到了地下车库后犹豫了几分钟才上楼,而这几分钟的犹豫让我发现自己心态变了,变得不一样,因为觉得在路上在车上的时间自己才属于自己,因为在公司自己是一个职场职员,而进了家门就变成了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孩子,我理解这种心态的变化,是因为觉得自己老了。 回想之前种种信号,比如说在去年的冬天自己主动的准备好了秋裤,比如某个早晨照镜子时发现了一点点鱼尾纹,比如说听不懂餐厅隔壁桌年轻人们都在讨论的新歌,比如说给自己准备了个保温杯配上枸杞,比如说当自己意识到香港回归的97年距今是20年而不是10年。这些好像都是在提醒自己为变老做好准备,然而自己还是没准备好。 时间悄无声息的消逝,而我们也在慢慢的成长, 你总会有那么一瞬间,蓦然一惊,自己已经老了。
最近体育界有核心成员转会了,直播平台头号主播违约跳槽了,群众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有人觉得背叛不可饶恕,有人觉得充分理解。 我们三个主播想到了好久没有听到的词,“忠诚”。所谓“忠诚”,通常的理解是忠贞不二,尽职尽责,信任和服从。而在我看来忠诚更多代表的背叛的对立面。它是对国家,组织,一个人,一个思想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在即使面对一些利益诱惑或者危险胁迫时仍然坚持自己本来的原则,而不去给原本面对的事物带来任何负面的东西。 为何现在讨论忠诚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争议?或许是因为我们社会开始有了逐渐明确的“契约”概念。通过一些契约设计,将违反契约后的代价都明确下来。如果承担了打破契约相应的代价,那么违反契约或许就没有一定需要被指责的地方。(当然现实情况会复杂更多) 然而感情上,我们还是期待着传统中忠诚式英雄的存在。如果一个人需要放弃的利益远大于代价,却依然坚持为自己曾经的经历,曾经的战友,曾经的种种放弃这些利益,去坚守原本的承诺~,那我想说,就算你丫是套路,我还是会竖起大拇指,说句牛逼~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