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79 榻榻米上的散漫对谈:我们戳了戳组织对话的痛点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散漫的榻榻米对谈:我们戳了戳组织对话的痛点 谁规定聊天必须正襟危坐?谁默认会议就得围在冰凉的办公桌前?这期节目,我们把录音设备搬到了榻榻米茶座,垫着软乎乎的坐垫,捧着温热的茶盏,用最没“规矩”的姿势,聊了最正经的话题——那些藏在组织对话里的隐形枷锁。 原来座位的平移,竟能撬动表达的开关。没有了办公桌的隔阂,没有了“必须高效”的隐形KPI,身体先松弛下来,语言也跟着卸了妆。我们突然发现,以前开会时那些欲言又止的顾虑、层层过滤的表达、绕着圈子的沟通,竟大多源于“场合设定”带来的束缚。就像被按在固定轨道上的列车,对话变成了完成流程的任务,而非思想碰撞的自然发生。 组织里的很多“模式固化”,往往始于最细微的状态绑架:僵硬的坐姿、紧绷的神经、预设的发言框架,让我们习惯了“正确地说废话”,却忘了沟通的本质是真实流动。这场榻榻米上的散漫对谈,没有议程,没有结论,却顺着身体的舒适感,聊到了会议里的“沉默成本”、沟通中的“表演型表达”、决策时的“从众惯性”——那些我们天天面对却懒得深究的痛点,在松弛的氛围里突然变得清晰。 其实改变从不需要大刀阔斧。或许只是把会议桌换成茶席,把“必须发言”变成“愿意分享”,把“追求高效”变成“允许留白”,那些被压抑的声音、被忽略的想法,就会自然生长。毕竟,真正有价值的对话,从来不是“端着”聊出来的,而是“放松”聊进去的。 这是一期没章法、没套路的漫谈,却藏着我们对组织沟通最真诚的思考。如果你也厌倦了无效会议里的假装互动,如果你也想打破沟通里的无形壁垒,不妨带着一杯茶,和我们一起,在榻榻米的松弛感里,重新看见对话的另一种可能。 祝 松弛! 乔伊/康康敬上

33分钟
99+
1天前

Vol.080 对话的另一种模样:榻榻米、茶香与未被过滤的真心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当榻榻米的茶香漫过录音设备,当松弛的坐姿卸下表达的铠甲,我们终于在无拘无束的漫谈里,触到了组织沟通的本质——真正的对话,从不是预设脚本的表演,而是思想与思想的自然相拥。 上集的散漫对谈,我们戳破了“场合绑架”的隐形枷锁;这一集,我们顺着松弛的脉络,继续拆解那些让沟通变味的“潜规则”。没有议程的牵引,没有结论的压力,软乎乎的坐垫上,话题自然流淌:为什么越“强调高效”的会议,越容易陷入无效循环?为什么“少数服从多数”的背后,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真知?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望真诚交流,却总在开口前自动开启“过滤模式”? 原来很多组织沟通的困境,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听”与“怎么回应”。那些被打断的发言、被轻视的疑问、被忽略的沉默,都在悄悄消耗着对话的生命力。我们聊到团队里的“沉默螺旋”——越不敢说,越没人说;越没人说,越不敢说;聊到决策中的“回声室效应”,相似的观点不断叠加,多元的声音逐渐消失;也聊到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闲聊,恰恰是建立信任、孕育灵感的土壤。 松弛从来不是目的,而是让真实流动的前提。这一集,我们没有给出“万能沟通公式”,却在漫谈中碰撞出最朴素的答案:或许是在他人发言时多一份耐心的留白,是放下“必须正确”的执念去倾听异见,是把“反驳”换成“我很好奇”,是让会议室里的每一个座位,都成为平等表达的支点。 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建议,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分享。如果你也在无效沟通中疲惫不堪,如果你也期待一场不用“端着”的对话,不妨再泡一杯热茶,和我们一起,在榻榻米的松弛感里,解锁组织沟通的更多可能——让每一种声音都被听见,让每一次交流都有温度。 祝 听见! 乔伊/康康敬上 2025.11.06

46分钟
99+
1周前

Vol.65 她的无声风暴:当更年期撞上人生中场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本期节目,康康和乔伊应小畅的邀约,三位不同年代的男性与女性围坐畅聊,试图以不同的视角揭开这场"无声风暴"的全貌。 更年期是许多女性必经的重要阶段,却常被误解与忽视。更年期远不止潮热、失眠这么简单,它可能带来多达21种不同症状,而更复杂的是它所处的人生节点——许多女性正同时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同样进入中年危机的伴侣,家庭里的多重情绪像交错的藤蔓,缠绕着本就敏感的身心。当"更年期妈妈"遇上"青春期孩子",当自己的身体巨变撞上伴侣的“中年危机”焦虑,那些日常的摩擦背后,藏着多少不被看见的挣扎? 更深处,这也是女性对自我的重新叩问。人生下半场的哨声悄然吹响,曾经的身份标签——职场骨干、家庭支柱、全能妈妈——开始松动,对个人使命、生命意义的探索变得迫切。更年期仿佛一个契机,逼着人停下来思考:褪去外界赋予的角色,"我"究竟是谁?那些被搁置的渴望,是否该在此时重新拾起? 我们的讨论从自我诊断开始,帮你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也探讨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建立支持系统,让家人的理解、朋友的倾听、专业的帮助成为稳稳的支点。更想聊聊文化层面的包容——当社会不再用"情绪化""衰老"给更年期贴标签,当家庭能容下多重生命阶段的碰撞,女性才能更从容地穿越这段旅程。 无论你是正在经历这一切的女性,还是想理解身边人的家人朋友,都欢迎加入这场对话。这不仅是关于更年期的科普,更是对生命历程中多重困境的温柔注视啊。 ——毕竟,每个穿过风暴的人,都在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毕竟,陪伴,才是最常情的告白。 乔伊/康康敬上 2025.07.24

43分钟
99+
1周前

Vol.078 旅途如诗,“惊心”与“动魄”是最亮的韵脚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没有返程的远行,那旅途中的寻常朝暮是平铺的诗行,而那些“惊心与动魄”的瞬间,就是被命运蘸了浓墨写下的韵脚——或许是暴雨夜山路行车时,车灯劈开黑暗却撞见断崖的心悸,或许是晨光穿透云海,雪山突然撞进眼底的震颤。这一次,乔伊和康康围坐,想要拔行囊里珍藏的“韵脚”一一展开。 你有过哪些旅途中的惊心与动魄?:在异国小巷被陌生犬只追逐时,攥紧衣角的掌心被汗湿?在海岛浮潜,转身忽见巨大海龟从珊瑚丛游过,呼吸骤停的惊艳?生命中这些时刻曾让人手足无措,却在回望时成了记忆里最鲜活的光——就像诗没有跌宕的韵脚就会失了张力,人生少了些“意料之外”,也会淡成一纸流水账。 那些被“吓到”的慌张里,藏着对生命边界的试探;那些被“美到”的失语中,装着灵魂与世界的共鸣。我们不只是想要与你分享故事,更想要跟你一起看见“惊心动魄”的本质:它们可能从不是旅途的意外插曲,而是时光特意为我们标注的“高光注脚”,提醒我们活着本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浪漫。 当我们的回忆与你过往的画面重叠,期待你会与我们分享属于你自己生命里的某段旅程——某个突然加速的心跳,某次眼眶发热的瞬间。所有惊心动魄的韵脚,最终都会拼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长诗。 终于可以在上海的秋色里正正经经地,祝你,秋安! 乔伊/康康敬上 2025.10.23

58分钟
99+
3周前

Vol.077 理发推子推过两岸岁月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一剪一剪,剪去岁月抽打的旧痕 一剪一剪,剪去风雨抚摸的晨昏 镜子里 那个熟悉的陌生人 张开惊讶的嘴巴 丢失的岁月,宛如一地落发 这首小诗,恰是我们本期节目的起点——某次闲聊说起“理发时总像换了个人”,竟意外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原来这小小的理发椅上,藏着太多成长印记,更藏着两岸生活变迁的密码。 为啥偏聊“理发”?因为它从不是简单的“剪短头发”。对康康来说,是童年到少年被“一刀切”短发支配的无奈,是大陆早年理发店“围布一围、推子一响”的流水线记忆;对乔伊而言,是台湾街头家庭发廊里的青涩尝试。我们忽然发现,这“三千烦恼丝”里,藏着的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两岸生活方式的缩影。 顺着回忆往下聊,变迁的脉络愈发清晰。康康记得,大陆的理发店从国营老店的“标准化服务”,慢慢变成如今能定制发型的个性沙龙,连剪发工具都从笨重推子换成了精细剪刀;乔伊则谈起,台湾的发廊从早年邻里熟稔的“家庭作坊”,到连锁品牌普及,连洗头时的按摩手法都悄然迭代。一把推子、一把剪刀的迭代里,是审美从“统一”到“个性”的转变,是生活从“实用”到“精致”的升级。 那些关于发型的“执念”与“尝试”,更藏着两岸共通的成长共鸣:女生偷偷拿老虎钳烫刘海的小心思,乔伊第一次烫头的“炸毛”经历,何尝不是每个人都有过的青春片段?而理发店从“只剪发”到“做造型”,从“师傅”到“发型师”的称呼变化,背后可能正是两岸生活水平提升、审美意识觉醒的共同轨迹吧。 彩蛋预警:聊到兴起时,我们翻出了乔伊人生第一次烫发的“炸裂旧照”——蓬松卷曲的发型配上青涩表情,堪称“美少年”巅峰!这张照片里的卷度,既是少年的大胆尝试,也是当年流行风尚的鲜活注脚。 戳开节目,听我们在理发故事里,读懂两岸岁月里那些藏在发丝间的温暖与变迁~ 祝:有温柔秋风轻拂秀发~ 乔伊/康康敬上 2025.10.16

56分钟
99+
4周前

Vol.076 辟谷!一场关于饥饿、身体与新可能的亲身实验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呃……说起来,上期还在热火朝天地聊宵夜,从烤串配啤酒说到凌晨三点的泡面,隔着麦克风都能闻见香味;这期因为康康最近刚结束山里的辟谷体验,我们又矫枉过正到一拍即合:把我们过往的轻断食和辟谷体验放在一起聊聊,顺便分享我们踩过的坑、悟到的理。 乔伊当年曾经有过想“一步到位”,把需要适应黑暗的“闭黑关”和考验忍耐力的“辟谷”绑在一起做,结果没撑几天就到了极限的阈值——眼睛适应黑暗已经够闹心,饥饿感又出来作祟,感觉脑子里的“意志力电池”蹭蹭掉电。科学研究早说过,人的意志力像“共享充电宝”,同时扛太多“难事儿”,很容易就“电量耗尽”。 鉴于乔伊的过往的经验,康康最近的体验就温和多了:她怕城里的火锅香、奶茶甜勾着魂,干脆躲进山里,每天吹山风、喝山泉水,慢悠悠找身体的节奏。不过即便这样,在辟谷进行到第三天时,恍惚听见松鼠啃松果的声音,盯着树琢磨了很久“这玩意儿能不能当零食”。 其实比起“饿了多少天”,更让我们在意的,是这场体验带来的“体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到下午就无意识摸零食,而是会先问自己“是真饿,还是只是嘴馋”;从山里回来后,喝白开水都觉得比以前甜,吃饭时也会放慢速度,能尝出食材本身的味道了。我们慢慢发现,辟谷最珍贵的不是“挑战成功”的成就感,而是在和饥饿感、身体、欲望的拉扯里,学会了“不对抗、多倾听”:饿了不硬扛,馋了不苛责,而是试着搞懂身体在“喊”什么,欲望在“要”什么。这些在辟谷里学到的相处方式,最后都悄悄变成了生活里的小习惯,让我们对自己多了点耐心。 当然,做这期节目,我们也想跟大家掰扯掰扯“轻断食”和“辟谷”背后的科学视角。目前学界对轻断食的研究相对较多,有观点认为它可能对调节代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个体差异极大;而辟谷相关的系统性实证研究仍在探索中,很多说法还缺乏统一定论。 以及节目里我们聊的所有感受、得出的所有思考,仅代表乔伊和康康两个人的个人观点,完全不能当成“实践指南”。如果有人听完也想尝试,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一定要先摸清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关键的是——务必参考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别凭着热情盲目挑战,毕竟健康才是所有探索的前提。 至于这段具身参与的“辟谷体验”到底碰撞出了什么有趣的感悟?我们又是怎么把“与饥饿相处”的经验用在日常里的?节目里慢慢聊,也欢迎你在留言中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哦。 祝:贴秋膘愉快! 乔伊/康康敬上

70分钟
99+
1个月前

Vol.075 深夜美食坦白局:吃是治愈,不吃是自律?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凌晨一点的沙发上,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内心戏”? 肚子准时开始唱空城计,脑海里却在进行激烈辩论赛——正方“快乐派”疯狂回放烧烤摊的滋滋油脂、冰箱里剩的半盒麻薯,连嗦粉时汤头溅到嘴角的满足感都清晰得像刚发生;楼下便利店冒着热气的关东煮,萝卜吸饱了汤鲜;冰箱里那盒冷藏的提拉米苏,叉子戳下去软fufu; 反方“自律派”则举着“热量表”黄牌警告。“别忘了早上称体重时的沉默”“昨天的帕梅拉白跳了”,一边馋到咽口水,一边在“吃”和“不吃”间反复横跳。 这次我们特意把乔伊的太太Q晓莉请来,仨人凑成“深夜干饭吐槽组”,谁也别端着“自律人设”! 我们都清楚,深夜这口吃的,早不是简单的“填肚子”。可能是加班到麻木后的自我犒劳,是emo时对抗孤独的小仪式,哪怕吃完会摸着肚子小声懊恼“又破戒了”,但当下那种“偷偷满足自己”的快乐,比任何自律口号都来得真实。而每个人的清单都藏着小偏爱:有人就好那口重口的,凌晨嗦粉配炸蛋,辣到冒汗才过瘾;有人偏爱甜口治愈,啃着面包蘸果酱,连碎屑都舍不得浪费;还有人讲究“暖胃至上”,一碗热粥配咸菜,就能熨帖所有疲惫。 到底该选自愈的烟火气,还是自律的清醒感?这期我们不灌鸡汤,只聊藏在深夜里的“心虚的小快乐”——毕竟,谁还没在凌晨为一口心头好,和自己掰扯过几百回合呢? 现在,这题该你答了!吃是自愈,不吃是自律;吃是堕落,不吃是折磨,怎么选? 科学研究表明:假期的美食不会使人长胖,宵夜也不例外? 节日快乐大满足! 乔伊/康康敬上 2025.10.02

59分钟
99+
1个月前

Vol.074 自由职业第一年,我们靠什么活下来?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曾经以为,自由职业是咖啡、电脑、海边办公; 后来发现,是咖啡、电脑、随时待命。” 朋友圈里一定见过很多“自由”滤镜,但这一期我们不想聊成功学,想要和你搬一张小凳子坐一起,真诚地聊一聊“自由”与“不自由”。 两位勇敢的“前组织人”——一位咨询顾问,一位人生教练,将首次公开他们“裸辞”后第一年的生存报告。 我们想告诉你: • 是什么瞬间,让我们毅然按下了“离职”键?(提示:不全是梦想,也有现实的“助推”) • 那些没收入的日子,是靠什么信念熬过来的?(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接地气”) • 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藏在哪些意想不到的时刻?(比如,终于不用开无意义的会!) • 焦虑和自我怀疑是常态吗?我们又是怎么跟这些情绪“和解”的? 如果你也正蠢蠢欲动,或者已经在路上感到迷茫,希望能以我们两位过来人的经验,给到你一些可能的启发。在未知与不确定中迈出一小步,让习惯于按部就班的我们从混乱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一些确定的轨道,并舞出一些自己的节奏。 没有鸡汤,全是干货和笑料。毕竟,谁的自由之路,还没踩过几个坑呢?毕竟,你害怕进入的洞穴里,藏着你追求的宝藏 祝:秋安! 乔伊/康康敬上 2025.09.25

59分钟
99+
1个月前

Vol.073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将就”的?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将就还是不将就,这是个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愣头青的倔小孩到悄咪咪把“将就”写进了人生选项里,但那颗不肯完全妥协的心,又总在某些时刻突然开始“认死理”——比如选工作时绝不妥协“做着不开心”。 到底是从哪件事、哪个年纪开始,我们学会把“不行”换成“可以”的?那些能将就的事,是真的没那么重要,还是我们偷偷降低了期待?而那些死都不能妥协的选择背后,藏着我们最在意的东西——是安全感,是喜欢,还是不想后悔的执念?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可能都有过的小纠结:外卖凑单能将就,吃饭的心情不能;衣服穿平价能将就,穿得舒服自在不能;偶尔偷懒能将就,对在乎的人敷衍不能。 在节目里聊了这么多“将就”,越聊到最后越发现,真正的将就可能从不是委屈自己凑活过,而是在不完美里找到舒服的平衡点——就像喝惯了三分糖的奶茶,偶尔也会想念全糖的甜;穿惯了大两码的鞋子,也会记得合脚的鞋有多好走。 我们总在“算了吧”和“我想要”之间打转,可生活哪有那么多刚刚好?在“随性”“适应”和“好说话”之外,也常常警醒自己别让“将就”变成习惯,别把“随便”当成常态。在想说“也行”的时候,多问自己一句:这是我真的能接受,还是只是怕麻烦、怕失望? 很想听听你的回答,也很想在你的回答里面里面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者让我更坚定:偶尔将就为了妥帖,时常不将就才是生活该有的热气。 听说今天开始气温回落了,认真的 再一次 绝不凑合的 祝秋安! 乔伊/康康敬上

56分钟
99+
1个月前

Vol.072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 种桃种李种春风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钢筋森林里的闹钟总比日出先响起,通勤路的车水马龙淹没鸟鸣,你有没有曾经在心里藏过一亩田? 在康康的私藏片单里,有两部最爱的纪录片。一部是《最大的小小农场》,英国夫妇约翰与莫莉用十年时光,把贫瘠荒地变成万物共生的生态乐园——看着枯树抽新芽,看着鸡群与野狼达成“互不打扰”的默契,看夫妻俩在作物歉收时相拥打气,才懂“守护一片土地”从来不是浪漫口号,而是摔过无数次后仍愿意弯腰播种的坚持。 而另一部是《克拉克森的农场》,连追四季。暴躁老头在线种地,“门外汉”的农场日常,藏着真实的可爱与热血。从分不清小麦和杂草的手忙脚乱,到顶着暴雨抢救青贮饲料的狼狈,再到最后捧着自己种的土豆时的笨拙笑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田园梦最接地气的模样:它有辛苦,有遗憾,却也有风吹麦浪时的治愈,有收获时的满心欢喜。 可能我们羡慕的从来不是“农场”本身,而是那份与土地相连的踏实,是为一件事全力以赴的纯粹,是在快节奏里慢下来等待的勇气。这一期,和我们一起聊聊你的田园梦吧——或许它是阳台的一盆绿植,是周末的一次郊外露营,又或许,是藏在心里的那片“待开垦的土地”。 你呢,如果有一亩田,你要种什么? 祝 秋日心中所想终有收成 乔伊/康康敬上

48分钟
99+
2个月前

Vol.071 十块钱的低成本幸福指南:把日常过成小确幸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曾以为幸福是橱窗里标价不菲的礼物,是要攒很久钱才能赴的远方,直到录完这期关于“低成本幸福”的播客,我揣着手机往楼下便利店走——冰柜里那罐冒着白气的冰可乐,突然撞进了心里。为了控糖,好久没有喝过冰可乐的我决定要让自己享受一下这份幸福。 拧开瓶盖的瞬间,“噗嗤”的脆响裹着气泡涌上来,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连带着最近攒的疲惫都被冲散了。低头看付款记录,4.3元。很多时候,我们追着的幸福,可能根本不用“大出血”,它大概是清晨窗台上刚好绽开的一朵小野花,是下班路上耳机里随机切到的老歌,是深夜加班时同事递来的半块饼干,像聂鲁达写的那样:“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不对,该是“你如同幸福这个词”,轻巧、具体,藏在每个不被注意的日常褶皱里。 我们总在等“以后”——等赚够钱就去旅行,等有空了就好好放松,忘了把当下的日子过出甜。其实幸福从不是奢侈品,它是能被轻易抓住的小颗粒:可能是花两块钱买的老冰棍,咬一口就回到童年;可能是免费的公园长椅,晒着太阳看落叶飘了十分钟;也可能是在家翻出旧相册,笑着回忆某件傻事的瞬间。 这期播客,想和你聊聊那些“不花钱也能捡着的快乐”,聊聊如何在平淡里挖出藏不住的甜。更想问问屏幕前的你:最近有没有哪一刻,哪怕只花了几块钱,甚至分文未花,却让你觉得“呀,好幸福”?是街角流浪猫蹭了蹭你的手,还是早餐店老板多给的那颗茶叶蛋?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咱们一起把这些细碎的幸福,拼成生活最温暖的模样。 祝:秋天撞见幸福 乔伊/康康敬上

46分钟
99+
2个月前

Vol.070 什么信念让你“配不上”高收入?

康康乔伊瞧

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说起来,有没有过这种离谱时刻: 明明老板暗示能涨薪,你嘴一瓢说“我还不够好”;朋友拉你搞个稳赚的小项目,你脑子里自动循环“万一赔了咋办”;甚至刷到别人年入百万的帖子,第一反应不是“我也能试试”,而是“人家命好,我不行”? 更扎心的是,你有没有发现,这种“不敢有钱”的念头,可能从小就埋下了根?比如小时候看《阿凡提》,里面的地主老财个个尖酸刻薄,动画片里的有钱人好像永远和“贪婪”“小气”挂钩;爸妈也总说“有钱人都精得很,咱们普通人踏实过日子就好”。这些画面和话听多了,咱们潜意识里悄悄把“有钱”和“坏”“不踏实”划上了等号——好像自己一旦赚多了钱,就会变成小时候讨厌的那种人,甚至会被人说“你变了”。 我们可能不是懒,也不是没能力——只是脑子里藏着一群“搞钱刺客”,既有“我没财运”“我不够好”的自卑,还有从小埋下的“有钱=坏”的无意识偏见,它们正一起悄悄断了我们的财路哎! 这些想法像隐形的刹车片,越想往前冲,它越往后拽,最后让你明明能摸到高收入的门槛,却自己退了三步。 这期节目我们不灌鸡汤、不画大饼,就来扒一扒这些“拖后腿”的信念有多离谱:为啥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会影响我们成为“有钱人”?为啥“赚钱多就是黑心”的念头会拦着你升职?咱们还会唠唠怎么揪出自己脑子里的“穷思维”,把“我不配”改成“我值得”,把“有钱=坏”换成“有钱能更有底气做好事”。 不管你是想涨薪、搞副业,还是单纯想搞懂“为啥钱总绕着我走”,都来听听!毕竟在开源节流之前,提升财富的第一步,不是先把脑子里的“拦路虎”赶跑没错吧!? 祝:秋安! 乔伊/康康敬上 2025.08.28

59分钟
99+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