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是我和两位新朋友万万和焦焦的对谈,她们是播客「话 没说完」的主播。 我们一起聊了聊友谊这个话题。我向她们真诚地分享了我的深层困惑:友情需要用心维护吗?在成年人忙碌的生活里,是否友情中的每一个缝隙都需要被填补?而她们用自己最真实的经历和最细腻的表达告诉我:友情值得。她们用炙热的感性让我理解了自己深思背后的贫瘠。其实…去行动就好了!想分享什么就去分享,想表达什么就去表达。美好的友情是给勇敢者的馈赠。 感谢纵横四海的知识星球让我认识了万万和焦焦。跟她们见面交流时,我感受到被用心倾听和认真对待。在她们的节目里,我也听到了最有爱最有趣的朋友闲聊。想要感受亲密友谊的朋友,一定要去听听她们的播客「话 没说完」。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友情故事或者你对友谊的理解。 【内容提要】 00:45 我们是如何相遇的? 04:57 是否要刻意经营友谊? 10:25 如果问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你能马上想到一个人么? 13:28 是否会担心友情的衰减? 27:00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朋友? 29:59 怎么看待友谊中的小裂痕? 58:35 如何破解孤独困境,交到新朋友? 1:03:02 还是多行动吧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随机波动》 《不止于她》
过去一段时间,尊重这个词在我脑中不断闪现。我隐约觉得它非常重要,像是内心世界的奢侈品。我的一个感悟是:不论在职场,还是在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中,他人是否尊重我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尊重自己。而不幸的是,我发现很多人的“出厂设置”都是低自尊,包括我自己。规律的心理治疗和关系实践让我意识到低自尊是可以改善的。当我们从心里真正相信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他人才不会随意地对待我们。 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年可能是很多人创伤反应的集中期。祝愿你能在这个年里,发现自己的高自尊感又多冒出来了一点。 如果你觉得听这期节目的内容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分享给身边其他的朋友。 【内容提要】 01:02 尊重是内心世界的奢侈品 02:35 职场:老板是否尊重我们? 04:36 “伟大的领导力始于长官对下级的尊重” 08:20 亲密关系:伴侣是否尊重我们? 09:22 “在世界上,自己最重要” 10:15 亲子关系:父母是否尊重我们? 11:54 低自尊是可以改善的 13:34 “人只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被爱,而不会因为有用而被爱” 13:41 过年可能是很多人创伤反应的集中期 14:39 不同的身份对尊重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独树不成林》 《嗨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坚毅》 [美] 安杰拉· 达克沃思 《被讨厌的勇气》 [日]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2025年开始了,我发现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新年计划和新年目标的内容。虽然不少内容都很优质,但我在想它们会不会太全面太系统了?接收了这些内容以后,会不会不仅不能激励一些人的行动,反而会加深他们的焦虑,成为一种思想负担。 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改变还是得慢慢来,从自己感到没有那么痛苦的一件小事做起。这一期节目就想跟大家分享我日常会做的对我帮助很大的四件小事。当然每个人对于什么是小事的定义都不一样。新的一年,希望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从一件件小事开始行动起来吧。 【内容提要】 01:59 第一件事:早上起来先打开舒缓的音乐 02:56 第二件事:一边洗澡一边口头总结一天的生活 05:33 第三件事:一边阅读一边做一些简单的运动 06:42 第四件事:打卡习惯追踪表 08:08 这四件事对我有哪些帮助 08:12 首先是更规律地生活 08:46 其次是减少自我贬低和不配得感 09:56 最后是锻炼坚毅的品质 11:33 每个人关于什么是小事的理解不一样 13:15 未来想聊的两个主题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纵横四海》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坚毅》[美] 安杰拉· 达克沃思 《你经历了什么》[美] 布鲁斯·佩里 & 奥普拉·温弗瑞 《登天之梯》[美] 布鲁斯·佩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疗愈,我才慢慢发现完美主义和过度自恋是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防御反应。这些防御反应让我无法积极地行动,也无法和他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在直面完美主义和过度自恋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技巧:给任何判断都留一个口子。也就是说,时刻问问自己,我一定是对的吗?没有其它的可能性了吗?在不断地保持警醒的状态下,我终于能够慢慢地看到他人的一部分主体性了。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独树不成林》 《沈奕斐的播客》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想成为一个更强的人。这种想法让我一度感到很矛盾,因为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面面俱到。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我不想变强,我只想变完整。我慢慢发现自己身上就是有很多弱的部分,这让我松了一口气。而当我在慢慢接纳自己弱的那一部分的时候,我也开始看到了自己身上更多强的部分。 当我们能把弱和强的部分都仔细看看,好好琢磨一下,那我们也许就可以同时共情弱和强,也就意味着我们允许自己身上同时长出弱和强的一面,我们也会看到他人身上的弱和强。成长到这一步,或许我们就会更接近一个真正完整且强大的人。 在这样的心态下,当老板再跟我们说要把公司当家的时候,我们会直接想,那老板你能先把我当女儿或儿子养几天么?当伴侣再跟我们说你太敏感脆弱了,我们会直接想,那你能不能先学着流流眼泪?你能不能学习一下如何变得敏感脆弱呢?也就是说当这个社会再要求我们变“强”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会散发出不一样的气场,让这个社会里的他者不得不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不能先学习变“弱”一些?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正面连接》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电影】 《好东西》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日] 上野千鹤子 & 田房永子 《始于极限》[日] 上野千鹤子 & 铃木凉美
过去几年,我内心一直有一些困惑。比如为什么我总会隐隐地有一种无力和被动的感觉?为什么我总感觉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我深知有些局限是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慢慢突破的,但同时我又感觉有些困境超出了我这个个体可以决定的范围…… 这一期节目想分享我在这些弥散和细碎的矛盾中整理出的四个领悟。虽然生活永远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在成长中慢慢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真理”,在行动中逐渐做出更多忠诚于自我的选择。 我也很想听听大家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什么矛盾或者突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内容提要】 00:45 认知层面的内容听太多,我会感到自己很渺小 02:13 第一个领悟:我不“过度”解释,只“过度”要求 05:37 共同生活是一个大型的项目,双方都必须要行动起来 08:38 《再见爱人4》里的麦麦不应该被攻击 11:02 第二个领悟:我不是最好的,但我真的已经足够好了 14:43 第三个领悟:我宁可带着矛盾前行,也绝不允许任何人定义自己 19:29 第四个领悟:我要将社会时钟推迟十年 21:14 把30岁当成20岁过,把40岁当成30岁过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随机波动》 《纵横四海》 【听友福利】 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中文版十周年封箱演出 🗓10月25日-11月17日 📍北京·二七剧场 💰票价优惠方案 可选座,两张同价位票档及以上结算立享优惠 满500减200 满1000减600 🔗优惠购票链接:ticket.antank.cn
上周我的大学室友T同学来香港出差了。这一期节目是我们饭后即兴聊天的一段记录,没有主题,没有大纲。我们一起畅聊关系与成长,到最后发现其实聊得都是我们最真实的内心。 我和T同学一起在一间狭小的六人宿舍里生活过四年,那是我们人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时光。在我眼里,她是一个自由的精灵,是一个深情的诗人,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毕业之后,我们鲜少联系。但是当我做了这个播客以后,很快就分享给她听了。我对她的信任不言而喻。我想让她看到我走出校园后的成长,听到我现在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而她也会在每一次听完我的节目以后,给我发来一长段暖心的反馈。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这就是我最珍惜的深度链接。 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T同学写的一首诗: 《爱情》 爱情是一种过于美好的东西 只能等待自然想要亲近 想要回应 不能够类比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刻意走近以打破冷漠 爱情因此只能自己越熬越冷漠 相爱的人最初是断然想不到的 有一天真正会因为冷漠而分道扬镳 友情提示:由于这期节目是纯即兴录制,所以会有不少口癖,偶尔还会有一点点杂音,请大家见谅。
“你想太多了” “你太敏感了” “你缺乏钝感力” “你情绪太不稳定了” 以上这些评价,你会不会也经常听到?外界总是轻易地给敏感的人贴标签,说他们胡思乱想、敏感脆弱、不够成熟。而更可怕的是,敏感的人往往也会认同这些评价,批判自己。 但最近我有一个新的疑惑:敏感到底怎么了?难道一定要认同外界贴的标签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背后有着复杂的经历,也有基因的影响,只用一句简单的敏感脆弱就能够总结么?而且敏感的人难道就不可以同时也是一个内心独立的人么?敏感的人难道就注定很难获得自洽的幸福么? 我觉得不一定。这一期我想分享一个新的感悟:敏感不需要被处理,只需要被接纳。善用敏感,积极行动,对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时间拉长以后,很有可能敏感人士也可以实现内心的独立,创造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探索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成为一个敏感,同时独立且幸福的人。我们可以拥有丰富的情绪,同时也拥有对自我最终的解释权。作为已经在不断内省的敏感人士,我们会在积极主动的疗愈行动中慢慢认识到自己从外界需要获取的只有真正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任何形式的评价。最后的最后,我们不需要任何人为我们的情绪负责,同时我们也不会对任何人的情绪负责。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敏感特质的感受或者任何其它想要分享的经历。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 [日] 武田友纪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史蒂夫说》
关于工作,大家估计都会有很多困惑。比如为什么手头的工作已经做完了,但还是要假装继续工作?为什么做着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但还是感到莫名的沮丧?为什么别人好像都能踏踏实实地打工,而自己却觉得工作毫无意义?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些答案。他提出了一个“狗屁工作”的概念,并表明现代社会的狗屁工作会让人丧失自由,丧失意义感和价值感。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有一个感悟,那就是工作之苦也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结果,每个个体都很难逃脱。但关系之苦是可以通过认知拓宽和疗愈实践慢慢改善的,是每个个体努力以后可能会有一些突破的。在这个弥漫着工作之苦的大环境下,我祝愿更多的人能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亲密和意义感。 【内容提要】 00:57 狗屁工作的概念 01:58 为什么狗屁工作会让人感到痛苦 06:43了解工作之苦以后的三点启发 06:54 第一点启发:加深自我接纳 09:20 第二点启发:不被老板的PUA绑架 10:21 第三点启发:培养兴趣,在生活中主动发现意义感,保护创造力 10:43 我会做的四件事:听播客、读书、运动、主动与人建立深度链接 17:12 工作之苦也许是某种程度的必然,但关系之苦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毫无意义的工作》[美] 大卫·格雷伯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随机波动》 《纵横四海》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大大小小的难题。而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们又总能轻易地看到他人“展现的自洽和幸福”。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该如何远离内耗呢?在人生一个个停摆的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接纳自己呢? 这期节目想跟大家展开聊聊我最近的一个感悟:是不是只有当我们从心里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点点改变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才能真正的接纳自己一些?而是不是只有我们真正的接纳自己一些,才有可能迎来生活和境遇的一丝丝改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或感悟,让我们一起探索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5%的改变》 李松蔚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播客】 《纵横四海》 《韩叙的朋友们》
当人生中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跟随自己的内心,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是一个人如果婴儿时期没有获得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她就会缺乏最核心的自我了解和认可,根本连自己的感受都摸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他/她要如何相信自己的感受呢?在“知道”和“做到”中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需要靠无数次积极的疗愈行动来慢慢填补。 《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疗愈教材让我认识了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症(CPTSD),引导我一步步重塑自己的心理模式。这期节目我想跟大家聊聊这本书,也聊聊我的实战心得,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一些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现和捍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无尽的矛盾和空虚所吞噬。 【内容提要】 02:57 第一步:认知觉醒 — 理解自己是 CPTSD的受害者 03:25 CPTSD的5个症状 09:32 4种创伤类型:战、逃、僵、讨好 11:44 3个阻挡认知觉醒的概念:否认、最小化、原凉 16:01 第二步:疗愈实践 — 循序渐进地练出第二本能 16:16 管理内在批判者 18:18 哀悼的4种方式:愤怒、哭泣、口头宣泄、感受 21:30 管理情绪闪回的13个步骤 26:27 第三步:效果检验 — 细细捕捉康复的迹象 26:31 5个康复的迹象 30:15 第四步:循环往复 — 重复第一步到第三步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不原谅也没关系》[美] 皮特·沃克
关于爱和关系这些话题,很多自媒体都想提供一个快速的答案。但是刷着手机里那些激动人心的视频和文字,真的能让我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喜欢自己么?比起被动地接收他人提供的答案,我想我们更需要的是主动问自己一些更有力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生活,在经历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内容提要】 01:37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理性和感性不能做好朋友呢? 03:37 第二个问题:我是否能真正地看到自己? 06:32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值得信任? 09:17 第四个问题:我想要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玫瑰的故事》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