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国庆假期回家探亲,大家聊起父母险些遭遇诈骗的经历,深有感触。 这期节目我们从父母经受过的被诈骗的经历切入,探讨我们的长辈在应对短视频、直播、购物网站、线下团体等等渠道所经受的信息轰炸时,正在经历的信息真伪筛查能力的退化甚至丧失。聊着聊着我们发现,面对互联网信息洪流信心满满、高高在上的我们这一代,其实也在互联网信息泥流里走不出来。 信息泥流冲刷的不仅是社交场域,Windows 98带给我们的是信息集权被下放的满心期待,真的走到了社交媒体和Deep Fake时代,互联网工具对普通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达到了“改造级”,对此我们不自觉产生了一些吐槽、遗憾和焦虑的交换。 音乐:朴树《New Boy》 封面:停车场 否客张拍的 01:46 游走在诈骗边缘的父母们 03:28 感情缺失和惧怕死亡 11:25 信息泥流中的筛查能力很容易丧失 15:00 无法戒断的社交媒体 18:20 照片是我唯一在乎的数字档案 26:30 小红书消解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32:40 博物馆造得像科技馆 36:45 美学教育为零 41:10 大学也要开家长会了 46:10 如果免责是各方制定规则的唯一目的,那法治谁来管? 49:45 举报,从娃娃抓起 52:00 老师还得管家长骑车戴头盔 55:30 韩综《思想验证区域》,俯瞰社会的形成 57:09 较低的基尼系数提升不了安全感 58:25 当道德崩塌时,道德要求又特别高:私德审判 01:02:00 网上高风亮节,私下蝇营狗苟,苛刻又双标 01:03:10 结论:难道学新闻的重要性还不够吗?
大家好。 本期超级马后炮,聊聊我们对于顾长卫导演,葛优、王俊凯主演的电影《刺猬》的一些观感。我们也讨论了由本片编剧、作家郑执所写的原小说《仙症》,就电影改编和原著的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想说的都在节目里了。 影评归影评,《刺猬》目前还在影院有拍片,总的来说还是推荐大家走进影院支持电影。毕竟看了看今年暑期档的内地院线整体票房,一声叹息。感到历史的尘埃终究在缓缓降落了... 所有意见都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娱乐。 中秋节快乐! 嘉宾老友:付老师、明明 封面:电影《刺猬》海报 、小说《仙症》封面 音乐:影片片尾曲《何时梦里求》 演唱葛优、王俊凯(片段) 本期内容 02:14 影片信息 06:25 葛优的间离感匹配王战团的疯感 09:18 主题:对人的戕害 13:10 “我不原谅”,因为暴力会代际循环 16:18 国人精神信仰现状:有用的我都要 19:17 为什么都是女的在信,男的在信什么? 22:15 电影的社会化表达是本分,不是优点 23:40 遗憾。影片气质妹有一点儿东北味 26:30 变形。对出马仙和赵老师的处理脱离实际 30:16 失望。施法、吃刺猬三场重头戏的温吞消解 35:15 郑执怎么舍得删的? 迁就演员? 36:30 传统的顾长卫,批判的不彻底 41:22 舒适圈里的葛大爷;加里·奥德曼、蒋奇明《边水往事》 47:12 影片几处优点 48:03 原著小说《仙症》的大作气质 51:25 作为读者不满足:时代背景弱化 57:50 《平原上的摩西》 59:40 我们看待父辈的方式就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明天又要迎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本节目当然没有理由错过,今天就是一期喜迎教师节的主题节目。 不虚假歌颂,不恶意吐槽,只想让教师朋友们轻轻松松吐露心声,说说老师的真实日常,破除长久以来对“教师”身份的误解和滤镜,以此向各位老师致以真挚的节日祝福。 嘉宾老朋友:付老师、明明 声音&音乐:Flyers - I Know What I Want、钟美美短视频 本期内容: 03:25 教师节真太累,取缔吧好吗? 07:45 还真以为教师节就是老师收受礼物? 12:05 讲台旁“特座” 14:40 老师和家长是一种工作关系 17:00 到底谁在外面瞎传当老师很轻松啊? 19:15 抠门又较真儿,老师群体的风评问题 25:31 学生管理 斗智斗勇 相互博弈 34:10 一切小伎俩都尽收眼底,是否撒谎一目了然 36:19 笑死,我在学校收烟卡 42:40 滤镜剔除后的职场斗争和学术造假 48:30 老师的假期都是旅游旺季 52:10 班主任是个体力活 54:00 严重早八综合症 58:25 当老师后,我的自我在缩小 01:00:10 在专升本机构找到了高校工作之外的价值感
大家好! 本期节目想跟大家讨论和安利两部最近非常喜爱的文艺作品:央华戏剧出品的舞台剧《戎夷之衣》(原著/编剧李静,导演黄龙斌)和许鞍华导演的新纪录片《诗》。本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从这两部作品里的感受和收获。可谓在现实生活里渡劫,在历史和诗歌里续命。 声音:廖伟棠朗读《大角咀,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皇后码头歌谣》 封面:舞台剧和电影海报 为方便收听,引用的诗人廖伟棠两首诗原文贴在了shownotes文尾 此外文尾还贴出了舞台剧《戎夷之衣》2024年的全国巡演计划,十二分(满分十分)推荐大家观看 01:45 近几年最喜欢的舞台剧《戎夷之衣》 03:45 道德者的自我悖论和面临的电车难题 06:00 要唯一解,不要悖论! 11:03 黑夜来临,做对的选择还是容易的选择 12:40 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 15:50 阿道夫·艾希曼们是如何炼成的;《万湖会议》 20:15 《戎夷之衣》作者李静有情、有义、有勇、有谋 25:46 人得捍卫自我价值观的完整:戎夷、《孟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8:00 许鞍华导演纪录片作品《诗》 30:10 从黄灿然身上看到对女性的剥削 38:15 人一旦不行,诗也就感觉很一般 41:35 我看见了具像化的“港人爱港” 47:05 有趣的对照组:黄灿然和廖伟棠 55:00 怎么读诗:存在先于本质,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巡演海报 诗歌原文
大家好,我们回来了。 2024年,作为我们的本命年,老刘经历了事业的Double Kill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否客张终究在35岁无预期地躺上了手术台。看到这些,明年即将迈入本命年的赵老师暗暗动了心思,决定至少提前半年开始对命运和某些未可知的东西保持谦卑,它让咱跪咱就🧎♀️,没多大事儿。 那么本期我们就做一个本命年的半年使用报告,拆解一下这些重大事件当中的失和得,一些Tips,以及过程里的心理变化,统统做一个复盘和分享。欢迎大家互动。 Fun fact: 肚子上开几个洞确实漏气,否客张说话声音都变了。多包涵! 配乐:John Scofield,John Mayer - I Don't Need No Doctor YELLOW黃宣 - 小镇姑娘 封面:医院 04:15 老天一定是在暗示我些什么,先跪为敬 09:45 在35岁终究上了手术台 11:10 朋友之间约啥不好,约住院? 12:55 手术后用了止疼泵,结果它是坏的😊 18:55 多走运啊,睡到了全病区最烂的床 21:15 医院三招:撇清责任、否认诉求、扮演好人 25:50 病房里大搞形式主义 29:35 不要忍受剧痛、不要羞于求助朋友、不要担心独自就医 38:17 联合养老;找个手术签字的人 41:35 如何和正在生病的朋友沟通? 45:25 出于某种潜规则,医院一直拖延我出院 49:40 当托他人之手或凭一己之力都失败的时候,心态崩了 54:40 擅长人情世故和保持天真矛盾吗? 56:40 单纯不是无知无觉的傻 59:18 伊赛亚·伯林: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01:00:50 我深知这样做的好处,我接受不这样做的代价 01:04:20 我们无法逃逸大周期,我们就是大多数 01:05:25 郭嵩涛、曾国藩:待人以诚
hello 各位! 暑假快乐! 这期节目继续和佩吉聊天~ 当一个妈妈为孩子选择了"非主流"的成长路径,她会面对什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与学校互动?有娃族群和无娃族群会如何看待对方的选择?大理还是"诗和远方"的大理吗? 问题很多,但是我们没什么结论。 人到中年,更多时候,我们的态度是——来来来,让我当小马,试着过过河。 封面来自佩吉的朋友圈 这一期的bgm,我们依然用了佩吉翻唱的歌《stand by your man》,她说,歌词这么宠溺,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养儿子之歌? Sometimes it's hard to be a woman, 有时我觉得做女人真的好难, Giving all your love to just one man, 如果你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一个男人, You'll have the bad times, 你将会有一段难熬痛苦的日子, And he'll have the good times, 而他却过得好好的, Doin things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他有时会做一些你难以理解的事情, But if you love him, 但如果你爱他, You'll forgive him, 你会原谅他 Even though he's hard to understand, 尽管他难以理解, And if you love him, 但如果你还是爱他, Oh, be proud of him, 噢,亲爱的,你应该为他拥有你而感到骄傲, Cause after all he's just a man, 因为他毕竟只是一个男人, 03:56 现在家长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 07:07 “我”没做好被老师发现了! 10:06 体验当老师:感觉挺费人的 11:52 从“传统教育”出走之后 16:52“非主流”教育选择是特权吗? 22:42 真正的特权不是钱而是想象力 26:07 踩着别人的路走到这里,我要“小马过河”了 27:52 疏离又牢固的亲密关系 30:22 独自带娃的崩溃时刻 39:22 做选择,承担选择的后果 41:29 我突然觉得我可能不适合养娃 46:22 要不要孩子,我也曾经动摇 54:46 每个人做出的决定都是对自己最负责人的决定 56:32 大理有一个非常尊重人性的节日 57:30 这五年,大理有什么变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这期节目的嘉宾是音乐博主佩吉,前几天她开始在社交媒体做“有氧练声”直播,却被平台判定低俗。开局不利,一气之下她把自己装进了纸箱里,搞起了行为艺术。 若干年前, 她是在西安文艺青年当中无人不知的咖啡馆婕妮花咖啡(Jennifer‘s Cafe)的主理人,玩乐队,做活动,在她策划的无数场Open Mic弹唱夜和电影放映活动里,留下了许多文青的表演首秀和文艺记忆。 5年前,她独自带两个孩子定居大理,开始了1v2的生活。母亲是她的新标签,音乐依旧是她的构成。 在大理,她带孩子参加龚琳娜的合唱团,在社交媒体上,她常发布录制的唱歌视频。录制的环境常常是在大理山野间,或者干脆就在厨房里。厨房是战场,也是课堂,厨房声场也不错,孩子在课余也会跟她一起唱,背景里的锅碗和油烟机,自有风格。 在两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上,她冒险,外界不理解的声音没断过;她也鸡娃,是大理家长里不被理解的另类。 她经历焦虑,反省自己,解决问题,保持文艺。她说她也在成长。 本期我们两个无娃群体和佩吉聊了一下午音乐、教育和娃的话题。两种角色互相走近。 考虑到时长和内容不同,节目分上下两期放出。 谢谢收听。 配乐:二声部视唱曲,谦谦《卖花姑娘》、佩吉+谦谦《帕格尼尼》 封面:大理的水鬼蕉(来自佩吉朋友圈) 05:16 我在大理搞音乐,平台觉得我在搞低俗 10:30 屡教不改的擦边博主 17:00 玩乐队、咖啡馆、做直播,没有音乐我会憋死 21:00 在最不自由的时空里自由地起弹尤克里里 25:10 音乐不再是艺术主体,是流量和竞技的坐骑 32:00 信息洪流,音乐靠后 34:20 在大理带孩子加入龚琳娜的邻居合唱团 39:50 我很鸡娃,是大理家长中的异类 41:43 我不相信轻轻松松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 45:00 大理小学生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47:07 不走独木桥并不是在拿小朋友做实验 50:40 爸爸不在身边≠缺少父爱 54:00 每个家庭做出的选择都是这个家庭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55:10 我心融化了——谦谦、想想两位小朋友的播客首秀
曾经流行于网络的“学了当年最火的专业Bp机维修”是一个自嘲梗,但在升学和就业如此牵动着不同阶段的每一个人的当下,这个梗里曾化解了遗憾的幽默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现实焦虑,主角Bp机也早已堙灭在时代里。这个过程之快,你我都亲眼见证。 《漫长的季节》里,范伟饰演的王响恐怕也预想不到作为曾经风光无两的火车头司机,并没能够顺利地在铁西区退休颐享天年,还得日复一日地开着出租车,劝解年轻时候自己:往前看,别回头。 智联招聘发布2024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今年普本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33.2%,本科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43.9%。《三联生活周刊》在未能够采访到张雪峰本人的特稿里写到--根据公司员工的数量和每人负责考生的数量进行推算,张雪峰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公司在这个毛利率极高的服务领域,正创造着令人惊讶的财富。一万元,换一个“确定”的答案。 罗伯特·E·帕克所说:“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张雪峰给的标准答案,真的能如此确定吗?曾经地位同样如此确定的Bp机有话要说吗?王响呢? 本期节目继上期共聊《我的阿勒泰》之后,两个西北人和两个东北人聊到了我们共同更喜欢的《漫长的季节》,聊到了东北文艺和人情,聊到在这衰落的三十年里,东北人的出走、选择和情怯,几位朋友出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也聊了张雪峰、高考和学历价值。 我们在东北文艺的伤痛里探求生命共性,或许我们也可以一起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PS 祝贺辛爽获得白玉兰奖最佳导演,温柔的人,实至名归 封面:电视剧《漫长的季节》杀青海报 音乐:丁可 - 空中花园 02:09 文艺作品只关心东北的伤痛,不关心美 04:25 “猫冬”是滋养东北人情和文化的温床 07:05 赵本山代表不了东北,从优渥到衰败的落差才能 10:10 在哈尔滨梦回小时候的西安 13:54 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让我真正看懂了《漫长的季节》 19:00 人生的无数选择都是在学Bp机维修 25:00 贾行家告诉梁文道:东北人的乐是“无观”的乐 29:40 打个电话就上车,东北自己的滴滴打车 32:18 小偷!我求你你往前看,别回头! 35:16 很抱歉,我不喜欢我的东北亲戚们 38:10东北女性都是“科恩嫂”,打不过也得挠你两下 43:20 出走东北的张雪峰 48:10 志愿填报产业的底层逻辑是信息差和对赌 50:07 选A选B都不是标准答案,选你喜欢的吧(如果你有) 56:30 “过想要的生活“——去挑战这个悖论
更新晚了,来了。 今天我们再次打响马后炮——聊《我的阿勒泰》。 本期嘉宾:编剧付老师、教育工作者明明 本期否客张和赵老师两个西北人和两位东北人一起从《我的阿勒泰》聊起,观感、剧本、原著、作者、改编、创作理念以及例举诸多国内外精华文艺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热烈,角度刁钻......你就听吧,好听不亏,一听一个乐儿。 对了,由于我们是十多年老友,一开始就聊的停不下来,一不小心又聊出了上下两集。下集聊聊东北文艺和东北,在此预告。 封面:来自网络 音乐: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 - 人间天堂 JER UYUK 01:50 迟到更新的道歉 05:40 四人对《我的阿勒泰》打分环节 07:32 现实流太少,又是爱拯救了一切 10:46 虽然我不会走神,但我随时可以走人——弃剧行为的新颖解释 18:30 “各色”的老顽固和狡黠的生活智慧——苏力坦、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张凤侠(力荐美剧《奥利芙·基特里奇》) 25:00 李娟是有生活智慧的作者 26:25 在时代洪流里坚守抵抗,最后都是悲剧收场——纪录片《犴达罕》、音乐剧《翻国王旗》 30:51 即使故事架构点缀了散文细节,张凤侠的金句频爆依然不如搓衣板和护手霜 35:07 对少数民族刻奇凝视,对汉族符号化处理——对比万玛才旦《气球》《塔洛》 39:37 “过一种真正想要的生活”本质上是伪命题 42:30 创作者无论身体在哪里,脑子都不在此处 48:25 创作,贩卖生活经验or依赖精神力? 51:14 我太脆弱!承受不了陈忠实、贾平凹和莫言,只想和李娟做朋友;田小娥太惨,《瓦力》里的植物才是我的救赎 01:08:00 功利创作是媚俗还是讨巧?创作者和制片人都应该保持独立性 01:09:50 《我的阿勒泰》陈旧的女性观可能是导演意不在此,前作好歹是《送我上青云》 01:13:00 乌尔善和滕丛丛镜头下的“男人与马”是如此的不同 01:14:30 终极疑问:这个马它真就非死不可吗?
大家好,本期内容就不多做介绍了,内容接上集,继续和还在美国的董老师聊聊“爱国”这事。 开头扯了点闲篇儿,导火索大概是前几天无意听了《文化有限》的节目《Vol.232 乔治·奥维尔<1984>:自由就是说'2+2=4'的自由》,书大家都熟悉,但节目里强调了一种正在发生中的语言和文字的“简化”,它可能暗含着另一种不可逆的力量。我觉得还确实是值得警惕的,受刺激就表了个态。 很多人在坚持表达,但都在苦笑着绕弯子。😼 音乐:崔健《蓝色骨头》 封面:南加州大学USC校园里的标语(董老师拍摄) 3:50 Chinese New Year 还是 Lunar New Year?这种“逆鳞”比比皆是 6:10 国家形象牵扯每个海外华人的利益,你就是你国家的本地具象 9:20 “爱国”被滥用为一个趋利避害的标签,我也常在身份自卑中自我审查 12:50 族裔身份像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一样背在身上,卸不掉的 16:10 李承铉和李铢衔唱《龙的传人》涕泪交加,《过往人生》里谈恋爱讲姻缘——亚裔终归是亚裔啊 21:25 相比于美国,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善良的人民 27:16 罔顾史实的“叶赫那拉为国出战”喜闻乐见,《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被口诛笔伐。哈? 32:40 一种对照:集体主义教育--我用“宏大”代表我,个人主义教育--你说的“天下”是什么? 36:30 没有人是停在原地的,每个人都有往前走的方式
【说在前面:本期节目将分为上下两集发布】 试想,日常平静的校园里支起了帐篷,圈起了营地,营地里的人高喊着“停止在巴勒斯坦的暴行”,他们支持着你一贯认知里的“他们的敌人”。 众所周知,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校园里的事情。现在运动看上去已经平息,鲜有人继续关注,和以往《不许联想》关注的任何话题一样,它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过去式,远离了热点。但过去不代表结束,降温不是完结。前期大家都在关注东岸,关注纽约,关注哥大,这期我请到了我的一位在USC(南加州大学)读书的老友,“大龄留子”,也是前媒体人董老师,用她的视角回望这个波澜壮阔的发生在另一端的运动,也回望她和另一半在2021年做出的人生新规划。在这个回望里,她和我们都在重新理解“爱国”这件事。 音乐:Bob Dylan - Blowing in the Wind 封面:USC南加州大学运动场(董老师拍摄) 05:40 “能保护前总统夫妇,不能保护自己的学生?”当校方以“安全”为由取消穆斯林优秀学生毕业发言,那些原本‘看戏’的同学们也怒了 11:50 一边是帐篷和口号,一边是香槟和鲜花。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14:00 为什么学生总是走在运动的最前列 23:50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也谈“趁机作乱的外部势力” 26:40 非常抱歉,身为国际学生的我常常是“怯懦的爱国者” 32:34 “因为我们获得认可的路径是相对单一的”。答赵老师“为什么不能戴帽子上课,为什么跑步必须整齐?” 38:40 “润”这个词有太多负面情绪,去美国留学只是历史的巧合 45:30 父母还是担心我的安全,但开始理解世界另一端的“离经叛道” 47:30 天呐,洛杉矶也太破了!走走困难的路,走不通再说 未完待续... ...下期见
哈咯大家! 4月19日,香港影片《年少日记》在内地公映。最近赵老师、老刘和我分别看后坐下来聊了聊这部导演卓亦谦的首部剧情长片作品,聊天内容起于电影里的完美小孩,止于不完美的真实生活(不沉重😊)。 本期部分内容有剧透,介意剧透的同学可以先观看再收听,不介意剧透的同学可以先收听再观看,说不定也是一种重新看待这个故事的一个不错的方式。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封面:《年少日记》电影海报 音乐:《噢!乖》窦唯 02:10 影片《年少日记》 基本信息介绍 04:00 观后感交流:是一部很容易映射到自身并充分情感带入的影片;但影片故事编排过于“顺拐”,部分人物设定存在“工具人”嫌疑;相对于故事本身更值得肯定的是导演的创作技法:一种商业片和文艺片的中间存在,适度的作者性,有限的现实主义 18:50 看电影同场遇到的哭到崩溃的女生和一对父女 22:38 是一部很好的生育劝退影片 24:50 现实生活里并不存在如此“完美”的小孩,也不存在是非分明的权责利分野;家长和老师面对具体的孩子往往感到陷入泥潭;举例身边实际存在的“华*为留守儿童”等真实案例 38:20 讨论一下“房间里的大象”——父亲;《晒后假日》《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自我流放的父亲;现实里父亲对我们的影响;父权制家庭 49:02 (插播)Reddit上的热贴:如何察觉一个人有童年创伤 53:40 继续讨论现实里的父亲;《涉过愤怒的海》里对父亲和家庭的审判好于《年少日记》 01:02:50 错误的教育方式是会代际传递的 01:05:10 影片里成年人的崩溃和发泄很触动人,但在现实里成年人又十分紧绷 01:07:30 电影里老师试图和学生成为朋友通常来说是不现实和不专业的,作为教师更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01:11:06 法律层面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存在困境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