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 UP - 全球人才战略深潜播客介绍

SCALE UP 播客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感谢你们一直以来陪伴 SCALE UP 播客 的旅程。还记得我们最初的节目吗?那时候主要是和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对谈。但很多听众告诉我们:“能不能聊得更深入一些?别只看企业,还想了解整个市场的变化。” 于是,这个全新的系列诞生了 —— SCALE UP · 全球人才战略深度解读。 我们会带你一国一国走,去发现人才市场背后的逻辑与故事。举个例子:印度,每年培养四百万理工科毕业生,但差不多一半一年后还没找到工作;中国,每年有近一千两百万年轻人走出校门,撑起了全球最大、也是最充满变数的就业市场;再看东南亚,从以前被贴上“廉价劳动力”的标签,如今正全力冲刺,力争在 2030 年打造出一个 一万亿美元的数字经济。 你可能会想,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都在悄悄影响着未来的职场。比如,新加坡的摩天大楼和《摘金奇缘》里的奢华场景;越南深夜里灯火通明的程序员“码农大军”;中国潮玩 Labubu 从小众收藏变成数十亿级的爆款生意;还有印度 Flipkart 一群创业者,像江湖里的“帮派”,不断改写本国的科技版图…… 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活生生的故事,是文化、政治、经济与历史交织下的真实世界。 这档播客,献给所有关心“人才”的你。无论你是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想要了解海外市场;还是企业管理者,想破解复杂的人才难题;又或者你只是对不同国家的风俗和职场文化好奇,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 每一期,Colin 和 Nicole 会和大家一起,从我的文章出发,把故事讲活,把数据讲透,把趋势讲清,还会分享一些立刻能用的实用洞察。如果你更喜欢阅读,也可以在 Substack 和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中英文双语)找到完整内容。 加入我们吧,一起去发现全球人才市场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规律、惊喜和战略。

2分钟
37
15小时前

静水深流:驾驭日本人才市场的禅意艺术

SCALE UP 播客

* 为什么谷歌开出40%涨薪都挖不走索尼PlayStation的工程师? * 为什么日本顶尖专业人士即使拿到海外"梦想offer",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原公司? * 到2040年,日本将流失20%劳动力。面对全球最老龄化的劳动力(平均48岁)和最长工作年限(12.1年 vs 美国4.2年)...下一步怎么走? 表面平静下的暗潮涌动 看似只有2%失业率的日本,实际上波涛汹涌: ⚡ 146万"蛰居族" —— 这群长期脱离社会和就业的隐形劳动力正在"躺平" ⚡ AI/数据专业人才缺口25万 —— 2030年的巨大人才黑洞 ⚡ 创投资金创纪录达8500亿日元(约400亿人民币) —— 初创企业人才争夺战白热化 ⚡ "新卒"招聘提前锁定 —— 毕业前12-18个月就被顶级企业预定 ⚡ 人口悬崖迫在眉睫 —— 15年内五分之一劳动力将消失 制胜秘诀:不是砸钱,而是文化融合 在日本挖人,光靠钱是不行的。真正的制胜之道在于文化层面的深度理解: 1️⃣ 放长线钓大鱼: 不要指望一次接触就搞定,要通过多轮互动建立信任关系 2️⃣ 跳出LinkedIn思维: 去真正的专业人士聚集的平台寻找候选人,不要局限于国外社交网络 3️⃣ 稳字当头: 强调职业发展和明确晋升路径,而不仅仅是薪资数字 4️⃣ 尊重文化传统: 沟通要有耐心、有分寸,必要时要考虑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5️⃣ 搭建人才桥梁: 重点关注双语、有国际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是最关键的人才群体 💡 核心洞察:在日本做人才招聘,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开出最高的价码,而在于理解和尊重当地的职场文化,建立长期互信关系。 同时欢迎观看文字版内容 (英文原版 中文版),并且扫码进官方微信群

22分钟
44
15小时前

南半球硅谷热潮:澳洲和新西兰,全球最会藏的科技黑马

SCALE UP 播客

澳洲人 5 点下班,却比谁都卷 大家总觉得:澳洲、新西兰人没什么野心,下午 5 点准时下班,周末冲浪、BBQ,好像工作只是副业。 可现实是——他们人均独角兽数量全球第一,还把硅谷都卷了一脸懵。 想想看: 🔹 为什么外界总误会他们“躺平”? 🔹 为什么偏偏是澳新,能卷出这么多独角兽? 🔹 澳大利亚 62 亿美金创投、新西兰融资暴涨 400%,这波“南半球硅谷热”才刚刚开场! 别被冲浪板和平白咖啡骗了,背后其实暗流汹涌: ⚡ 澳洲到 2030 年要补 65 万科技人才,但本地最多只能培养 40 万 ⚡ 新西兰初创公司的人均估值,比澳洲同行还高 ⚡ 96% 的澳新企业都担心技能缺口会拖慢发展 ⚡ 悉尼的工程师手里同时有 6 个 offer,跳单率高达 40% ⚡ AI 已经占两国新一轮融资的 35% 看起来“不卷”的他们,其实换了一种更聪明的卷法: 1️⃣ 生活里卷融入 ——世界级产品能做出来,周五照样去 BBQ 2️⃣ 工作里卷股权 ——看 offer,像投资人一样精打细算 3️⃣ 文化里卷谦虚 ——一句“帮了点忙”,可能背后是省下百万的系统设计 4️⃣ 团队里卷多元 ——LGBTQ+ 友好让人才更愿意留下,原住民智慧支撑着几千年的创新框架 5️⃣ 发展里卷视野 ——脚踩本地,眼望全球 🌏 南半球的“新式内卷”,不是拼命透支,而是让生活、文化和工作互相加持。真正的野心,不是靠 996,而是靠更聪明的选择。 喜欢阅读的朋友 英文原版 中文版 扫码进官方微信群与更多听众读者互动

21分钟
81
15小时前

韩国科技的鱿鱼游戏:210万工程师如何打造亚洲最残酷的人才竞技场

SCALE UP 播客

👉 什么时候我们才不会把韩国🇰🇷和日本🇯🇵放在一起比较——韩国的劳动力比日本年轻10岁,国际化程度高出一倍,而且流动性超强? 👉 为啥韩国那210万科技精英不像其他亚洲国家的同行一样往外跑,反而选择留在本土打造独角兽企业? 👉 一个国家每年能培养出40万STEM毕业生,咋还是抢人才抢得头破血流,每个工程师手里都攥着好几个offer? 👉 韩国能孵化出Coupang和Krafton这样的牛逼企业,同时却保持着亚洲最大的性别薪资差距——这对未来工作到底意味着啥? 这个市场感觉就像韩剧一样——忠诚、激情、高风险的人际关系,同时又像生存游戏——薪资竞价大战,违约率超过40%,Z世代在重写工作规则。 但就在这种矛盾中,韩国诞生了自己的"财阀黑帮"。三星培养的老兵们播下了Krafton、Toss、Dunamu这些独角兽的种子。Coupang的IPO冲刺证明了光砸钱买不来忠诚度。 现在新一代崛起了——眼界全球化,组织扁平化,对影响力等不及了。 正在涌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可能性的市场: ⚡ 94%的工程师留下来不是为了更高薪水——而是为了文化认同感⚡ 85%的人在团队文化合拍的情况下会待3年以上⚡ AI相关薪资每年涨35%——但仍比硅谷低60%⚡ Z世代期望英语友好团队、组合式职业生涯和全球相关性——只有18%还信终身就业那套⚡ 女性在科技岗位中仅占~20%——加剧了该地区最大的性别薪资差距 在韩国赢的雇主不是在薪资上卷——而是在意义上卷: 🔹 把"情"(정)变成留人大法——关系就是基础设施🔹 融合财阀纪律与创业敏捷——系统思维+闪电速度🔹 重新定义Z世代雄心——不是不忠诚,而是全球优先思维,追求精通和意义 韩国已经超越了财阀vs创业公司——现在是关系驱动的生态系统,正在塑造全球科技的下一个十年。 文字原版 英文版 中文版 扫码进官方微信群与更多听众读者互动

22分钟
89
15小时前

大中华人才三角:历史沉淀如何造就今日320万战略型专业人才的优势

SCALE UP 播客

你知道吗?从台北飞香港、再转到澳门,飞机都不用飞满 90 分钟。但就是这三块地方,正悄悄拼出一副未来工作的新版图。 🔹 台湾的芯片有多猛?不光有黄仁勋、苏姿丰这样的“半导体明星”,还有撑起全球供应链的厂商。这里也形成了有趣的人才流动现象:不少年轻工程师去美国硅谷深造后又回流,带回一整套全球视野。Z 世代更爱冲半导体、AI、电竞、创作者经济,而老一辈则深耕制造业和硬件。 🔹 香港呢?独特的法律和金融传统,让年轻人在跨境金融、Web3 领域总是比别人快半拍。移民潮带来了两种力量:一部分人选择去英国、加拿大寻找更稳定的生活,但同时也有内地和海外金融精英涌入,填补新兴岗位。世代分布上,婴儿潮一代偏向银行、地产,中生代精英掌控投行和专业服务,Z 世代更敢扎进初创、金融科技和数字监管。 🔹 澳门的服务基因更有意思。融合中西文化的底色,让这里的年轻人很早就熟悉国际化氛围。长期依赖博彩和旅游业,也吸引了不少海外华人回流创业,尤其是文旅+数字体验的跨界领域。老一辈职业选择偏向赌场、酒店和政府相关岗位,而年轻一代则转向文创、AI 驱动的客户体验、跨境电商和电竞娱乐。 📊 看几个数字: 💻 台湾掌握着全球 60%+ 的半导体产能 💰 香港依旧是亚洲 IPO 的超级入口 🎰 澳门一年能吸引 4,000 万+游客,堪称“实时客户预测的活实验室” 但很多公司总犯一个错——把这三个地方当成可以互换的市场。其实完全不一样!不同的移民流动史、世代偏好的职业选择,加上 Z 世代带来的数字化思维,正在把每个地方塑造成完全不同的舞台: 台湾 → 半导体硬件的硬核供应链 香港 → 金融与监管的国际通道 澳门 → 服务创新与客户体验的试验田 能赢的公司,不会一刀切,而是懂得利用 历史、人流和世代差异,串起文化与创新力,拼出真正的复合型竞争优势。 文字版 英文原版 中文版

18分钟
36
15小时前

幕后花絮|SCALE UP 全球人才战略深潜系列 第一季

SCALE UP 播客

大家好,欢迎回来! 上周,我们正式结束了这个大概两个月前才上线的新播客第一季—— 《SCALE UP 全球人才战略深潜系列》。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一季背后的灵感、故事和点滴趣闻。 很多朋友知道,我这些年一直在不同区域研究和观察人才市场。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个挑战:很多人习惯把整个区域当作一个整体,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去制作人才策略。比如,有些人会把日本的人才战略直接复制到韩国,或者觉得东南亚就是一个单一市场,挑战和解法都一样。但真实情况是,每个国家(有时甚至到不同城市),都有完全不同的政治背景、历史脉络、经济压力和语言细节——这些因素深深影响了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方式和企业的成功模式。这也就是这一季节目的出发点。 所以,第一季我们用 8 集节目 来专注亚太区,每集大约 18–20 分钟——不管你是晨跑、上班通勤,还是晚上小酌放松,都能轻松听完。这 8 集的主题覆盖了:中国、日本、韩国、大中华区(香港、台湾、澳门)、澳新(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新加坡)以及印度。 节目的流程是有精心设计的。我们会先做“人才全景”——当前劳动力的样貌和变化趋势。这里会带来很多数据:失业率、薪酬基准、平均劳动力年龄、人口结构变化等等,让大家看到扎实的事实基础。接着,我们讨论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正在尝试的解法。我们也会穿插真实案例,当然少不了金融视角:风险投资、资金流动、经济变化如何影响招聘。最后,我们会把镜头拉远,把这些放进历史、政治和文化的语境里,让每个市场的独特性更鲜明。 不过,比起结构,更重要的是语境。每一集我们都希望做到“讲故事”的感觉——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把复杂的市场讲得更容易理解。我们希望这既好听又好读,不论你是全球 HR/业务领袖、投资人,还是单纯对不同国家文化交汇感兴趣的人,都能轻松跟上,不会被术语压得喘不过气。 同时,播客背后还有一份 双语新闻简报,现在不仅有英文版,还有日文和中文版。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语言常常是最大的障碍:如果你不会中文或日文,可能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市场的动态。它们有时候就像两个完全独立的宇宙,跟英语世界几乎没有交集。看看我们到目前最受欢迎的三集: 1. 《从《摘金奇缘》到深夜码农:为什么一刀切是东南亚万亿科技淘金热中的人才大坑》 2. 《静水深流:驾驭日本人才市场的禅意艺术》 3. 《中国人才迷宫小红书:从Labubu收藏家到AI工程师》 不少听众也给我们留言反馈。有人说:“原来日本的初创生态已经在挑战终身雇佣的传统。” 还有人说:“你们的东南亚那一集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那么多风投资金会涌入这个蓝海。” 这样的反馈,就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意义。 幕后也有不少趣事。比如在做日本那一集时,我们把历史塞得太满,最后不得不在半夜剪掉一半。而在东南亚那一集里,越南工程师的案例实在太精彩,我们甚至围绕它重写了整集的结构。 展望未来——第二季已经在筹备中了。这一次我们会把镜头转向 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看看它们的人才动态如何相似、如何不同。就像亚太一样,北美的区域差异同样精彩,我们也会一一拆解。 再次感谢大家一路陪伴第一季。无论你是听众、读简报,还是在日文版和我们相遇——我们正在一起打造一个超越边界、语言和假设的社区。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这一季里,什么最让你意外?又希望我们下一季聊些什么? 第一季是一段很棒的旅程,第二季见! 欢迎扫码加入官方微信群与更多听众和读者互动

6分钟
31
15小时前

硅谷梦碎- 光鲜背后的萧条,是什么逼走了 23 万科技人?

SCALE UP 播客

👉 硅谷,这个诞生了晶体管和 iPhone 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一个年薪 30 万美金都买不起安稳生活的城市? 👉 为什么斯坦福的高材生,白天在写颠覆世界的 AI 代码,晚上却只能睡在车里? 👉 当 76% 的工程师都在“过劳燃烧”,公司还在推行“正念课”+ 70 小时工作周,这是不是有点讽刺? 👉 而那个把“财富创造模式”带到全世界的硅谷,自己还能留得住核心人才吗? 这些现象都太真实: ⚡ AI 工程师能拿到 300 万美元签约金——可老师、护士、警察却被迫搬离城市 ⚡ 公司一年花 4000 万美元做“健康项目”——但压力、焦虑和药物依赖依然飙升 ⚡ 四年内有 23 万科技人才选择离开——但最顶尖的实验室依旧死守帕洛阿尔托 于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可能性的硅谷浮现出来: 🔹 科技巨头砸 10 亿美元建房子,只为把人留在公司旁边 🔹 “分布式团队”告诉我们:独角兽 IPO 不一定要靠地理集中 🔹 气候科技和全球创业公司吸引人靠的不是钱,而是使命感和生活平衡 🔹 新一代年轻人更看重灵活、价值观和可持续生活,而不是传统的光环和头衔 硅谷不再只是“造梦工厂”,更像一场生存大考。 问题是:它能不能转型、善待人才?还是会把聪明人推向奥斯汀、柏林,甚至更多新的城市? 故事还在继续——不仅在帕洛阿尔托的车库里,也在世界各地,每一个选择去“创造”的地方。 文字版原版 英文版 中文版 扫码加入官方微信群与更多听众读者互动

21分钟
53
15小时前

SCALE UP全球人才战略深潜第二季首集幕后制作

SCALE UP 播客

大家好,欢迎回到 SCALE UP – 全球人才战略深潜,这里是第二季! 如果你一直在关注我们,第二季首集上周已经上线啦,名字很直白,也很震撼: 《硅谷梦碎——光鲜背后的萧条,是什么逼走了23万科技人才》 在聊接下来的节目之前,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集首播背后的故事——为什么选硅谷当开篇?故事是怎么搭建的?它又透露了第二季会是什么样子。 第一季的制作更像一篇篇深入分析的文章:八集覆盖亚太市场,从劳动力概况到薪资水平,再到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一集都有数据和案例支撑,结构清晰、证据扎实。 但第二季我们想换个玩法——更像讲故事,几乎像纪录片一样。数据和研究依然重要,但节目核心是人的故事——匿名处理,但非常真实,让大家能感受到数字背后的人和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 Sarah Chen 开始。按理说,她的人生应该是硅谷梦的样板:斯坦福计算机专业毕业,在Open AI公司年薪18万美元,还有热锅上的股票期权。可现实呢?她睡在Whole Foods超市的停车场里——特斯拉就是她的床——因为帕洛阿尔托的房租几乎吃掉了她70%的收入。凌晨三点,她在车里醒来,累得像被榨干一样,然后去工作,做着可能改变整个行业的机器学习项目——可她自己的生活却几乎撑不下去。 通过Sarah,我们看到了硅谷的巨大矛盾:它依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是很多人梦想的发源地;但同时,也在把越来越多年轻人逼出了城市。短短四年,已有23万人选择自动离开。房价高得离谱,职场倦怠严重,移民政策紧张——硅谷既是机会集中地,也充满了人性的考验。 在做这集的时候,我最深的感触是,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历史循环。从上世纪50年代的“八叛徒”,到创业投资模式承诺的自由与财富,再到今天的现实:一部分人财富暴涨,但土地、住房、甚至人才的稀缺,却压在更多人身上。这段历史背景很关键,它告诉我们,硅谷今天的困境不是偶然,而是几十年政治制度和决策积累的结果。 最后,故事又回到Sarah身上。她要做的选择——是留在硅谷赌梦想,还是去一个光鲜度不高但更适合生活的地方——也是当下很多人的选择。她的故事之所以有力量,不只是科技工作者的困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未来职场的真实样貌。 第二季的风格也会沿着这个思路展开:从硅谷出发,探索美国其他城市,再到加拿大、墨西哥——每个城市、每个国家都会单独拆解,依旧用数据和历史做支撑,但核心永远是那些生活在这些变化中的人。 欢迎来到第二季。使命没变:解码全球人才市场。这一次,我们希望带给你更有温度的故事,更真实的洞察,也希望这些内容听完之后还能让你思考和共鸣。 欢迎扫码加入官方微信群与更多听众读者互动

4分钟
13
15小时前

170亿美元的西海岸复兴——从好莱坞到西雅图,Z世代如何用“使命感、灵活性与多元职业组合”改写科技职场

SCALE UP 播客

170亿美元的西海岸复兴——从好莱坞到西雅图,Z世代如何用“使命感、灵活性与多元职业组合”改写科技职场 感谢大家对第二季首集的热烈支持 🙏。很多朋友私信我们,说内容特别有共鸣——因为它展现了真实的硅谷,而不是大众媒体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滤镜。在硅谷的危机背后酝酿着一场时代性的人才革命。 这一周,我们把目光转向 “西海岸的复兴” ——讲述创新如何不再局限在某一个邮编。 [Image] 👉 为什么有些工程师宁可放弃硅谷20万美元的年薪,选择波特兰或圣地亚哥那些更有意义的职位? 👉 西雅图是如何悄悄崛起,成为全球云计算的核心? 👉 当 Z 世代开始用“影响力”而不是“名企 Logo”来定义“体面工作”,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这里的矛盾耐人寻味: ⚡ 硅谷依然掌握着最深厚的风险投资资源、最密集的创业网络,以及全球雄心的象征。 ⚡ 但在圣地亚哥,生物科技研究员下班可以去海边,而不是堵在路上。 ⚡ 在波特兰,气候实验室吸引的是那些想解决地球问题,而不是再做一个广告应用的人才。 ⚡ 在西雅图,工程师们推出的 AI 和游戏产品触达数十亿用户——而他们的房租只是湾区的一半。 一个全新的西海岸正在成型,既有延续也有变化: 🔹 硅谷仍是超级项目和十亿美元融资的跳板 🔹 新兴城市则以文化、生活成本和可持续发展展开竞争 🔹 人才不再只问 “哪里薪水最高?”——而是 “哪里我能真正过得好?” 关键问题是:未来会继续由一个中心主导,还是会出现一张由多个城市共同编织的创新网络? 敬请期待——下周我们将深入探讨 “东海岸的转型”。曾经只被视为金融中心的纽约、华盛顿,如今也因科技人才的迁移而迅速改变中。 文字版 英文原版 中文版

15分钟
33
15小时前

Inside the Episode - 西海岸复兴

SCALE UP 播客

大家好,欢迎回到 SCALE UP 全球人才战略·第二季! 上周我们带来了试播集,主题是“硅谷的悖论”。一方面,它依然是全球最富饶的人才高地;但另一方面,它的生活成本高到令人望而却步——超过23万名科技从业者选择离开。我们讲述了 Sarah Chen 的故事:她是斯坦福毕业生,在 OpenAI 年薪18万美元,白天解码全球最前沿的 AI 模型,晚上却只能睡在车里,因为房租吞掉了她七成的收入。硅谷既是梦想的象征,也是冷酷的现实,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 那么来到第二集,我们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人都搬去哪了? 第一站,就是美国西海岸——从西雅图到圣迭戈。 调查结果让人惊讶。硅谷依然在 AI 研究和风投上独占鳌头,每年吸金850亿美元,但整个西海岸也悄然崛起,撑起了170亿美元的创新引擎。而且这里的人才画像完全不同:平均年龄更年轻,Z 世代已经占到新入职员工的三分之一,他们的优先级也彻底变了。对这一代人来说,使命感比薪资更重要,可持续性比头衔更有吸引力。 为了把这些转变讲活,我们锁定了一个故事:Jennifer Park。 想象一下,2022年,她站在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里,手上有两个工作机会: * 一个是谷歌总部山景城,硅谷梦的典型代表,年薪18万美元,直通 AI 中心; * 另一个是西雅图的微软,工资略低一些,但离她热爱的山脉更近,企业文化也强调平衡。 她的导师说了一句话,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 “十年前,这个选择根本不用想。但你们这一代,正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你们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Jennifer 最终选择了西雅图。 从这里,节目镜头拉远,我们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去描绘西海岸的新崛起: * 西雅图:微软与亚马逊的对决,造就了美国第二大科技中心。 * 波特兰:押注气候科技与可负担生活。 * 洛杉矶:好莱坞、游戏和创作者经济的交汇。 * 圣迭戈:把生物科技和 AI 融合,探索延长人类寿命的可能。 每个城市,我们都和硅谷做了对比:薪资、住房、通勤时间、职业可持续性。 有一个数字特别醒目:西雅图的工程师,每年光是省下的通勤时间,就相当于多出了九周的工作量;而且到30岁时,他们的自住房比例是硅谷同龄人的三倍。这才是迁徙的隐性财富:时间、稳定,以及能够真正去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 我们最后又回到 Jennifer。三年后,她不仅活得更好,还活得更自在: 在微软带领12人的团队,年薪涨到38万美元;买了属于自己的公寓;能请长假旅行;还有精力去做志愿者、备战马拉松。 对比之下,她在硅谷的同龄人,依然挤在山景城的单身公寓里,等待着某一天能实现所谓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Jennifer 的总结很有力量:“硅谷教会我们,成功意味着牺牲;而西海岸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意味着整合。” 这,正是第二集的主题——不是“硅谷 vs 世界”,而是多种成功模式的崛起。 对 Z 世代而言,这不是什么理论,而是现实:71% 的人愿意为了使命感而降薪,而他们的选择正逐步印证这一点。 下周,我们将飞往美国东岸。第三集将走进纽约、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 如果说西海岸讲的是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性,那么东海岸讲的就是专业化与规模化——比如纽约的金融科技、波士顿的生物科技、华盛顿的政府科技。卖个关子:我们会遇见一位放弃对冲基金奖金、投身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华尔街技术人,还有一位哈佛出身的生物学家,正在重塑下一代医学。 所以,敬请期待。迁徙的故事,不会在西海岸画上句号——它才刚刚开始。 欢迎扫码加入官方微信群与更多听众读者互动

5分钟
11
15小时前

东海岸引力:当纽约与波士顿重塑未来职场——从每日 6 万亿美元的交易到由 AI 驱动的药物研发

SCALE UP 播客

👉 为什么越来越多高薪工程师,愿意放弃华尔街 50 万美元的稳定年薪,加入 18 万美元的高风险创业公司? 👉 东岸是如何悄悄成为全球「高风险科技」的中心——一个系统故障都可能影响整个国家? 👉 又是什么让年轻一代重新定义「成功」——他们开始更重视自主、目标感与心理重置,把休假(sabbatical)视为可持续职业的一部分? 矛盾正在显现: ⚡ 硅谷崇尚速度——「快点行动,即使打破点什么也无妨。」 ⚡ 东岸注重稳定——这里的错误,代价是系统性的。 ⚡ 纽约的工程师运营着每天流动 6.3 万亿美元 的金融 AI 系统。 ⚡ 波士顿的生物科技产业 5 年增长 47%,将药物研发周期从 10 年缩短至不到 4 年。 ⚡ 华盛顿特区的网络安全岗位自 2020 年以来增长 35%,数字防御成为新的战场。 一个以「引力」而非「炒作」为特征的东岸正在形成: 🔹 纽约 → 由 AI 驱动的金融系统 🔹 波士顿 → 像软件一样自我学习的医疗创新 🔹 华盛顿特区 → 保护国家而非网络的安全科技 而在这股引力之下,职业模式也在悄然改变: 💼 三分之一的 35 岁以下专业人士表示,他们愿意用薪水换取目标感与稳定感。 🌍 64% 的 Z 世代 计划开展「组合型职业」——把全职工作与个人热情项目结合。 🧠 向 AI、可持续发展与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内部流动同比增长 28%。 ⏸️ 连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请假」的金融业,如今也开始鼓励员工休「职业间歇假(sabbatical)」,因为企业逐渐意识到:真正的长期力,往往始于短暂的停顿,而不是连环的升职。 核心问题是: 如果说硅谷创造了梦想, 那么如今,东海岸是否正在定义——如何让这个梦想真正「持久」? 文字版:英文原版 中文版 欢迎扫码加入官方微信群与更多听众读者互动

17分钟
22
15小时前

幕后特辑 – 第三集《东海岸引力》制作故事

SCALE UP 播客

大家好,欢迎回到《SCALE UP:全球人才战略深潜》第二季。 上一集,我们带大家走遍了美国西海岸——从西雅图的云端大战,到圣地亚哥的生物科技热潮。我们看见新一代技术人才正在重新定义“成功”的含义:他们更愿意用“意义”取代“名望”,用“平衡”取代“透支”。Jennifer Park 的故事正是一个缩影——她选择留在西雅图,而不是硅谷,在那里找到的不是拼命奋斗的成就感,而是工作与生活真正融合的满足。 那一集的结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 如果说西海岸正在重写“可持续职业”的定义,那么东海岸的故事又是什么? 东海岸引力:当纽约与波士顿重塑未来职场——从每日 6 万亿美元的交易到由 AI 驱动的药物研发 这一集,我们把镜头转向纽约、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这三座低调却掌控着全球系统运转的城市。在这里,创新的模样与硅谷截然不同。节奏更慢,风险更高,赌注更大,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沉默的建设者。东海岸的工程师们追求的不是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而是机构系统的“稳定运行”——那些绝对不能出错的基础架构。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悠久的文化底色。 当硅谷依靠风险投资和“快就是王道”的精神崛起时,东海岸的创新传统则建立在“精确”与“信任”之上——从贝尔实验室的科学突破,到 MIT 的研究中心,再到华尔街的交易系统。 西岸崇尚速度与颠覆,东岸则注重稳健与可靠。这种差异至今仍在影响两地的创新方式。 本集的开场人物是 Jake Morrison——一位曾在高盛年薪高达 50 万美元的华尔街技术专家。他毅然离职,加入了一家所有人都嘲笑的区块链初创公司。老板 Richard 当时甚至对他说:“这是我见过最愚蠢的职业决定。”然而四年后,这位老板亲自打电话给 Jake——不是来道歉,而是想问:“你那边还有职位空缺吗?” 如今,Jake 领导着一支 15 人的团队,每天处理 80 亿美元的交易结算——证明有时候,只有离开系统,才能真正重塑系统。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到波士顿的生物科技走廊,再到华盛顿的网络防御中心,第三集带你看见——东海岸如何成为人工智能与责任相遇的熔炉,也是科技与信任交汇的前线。 数据也在讲述另一种故事: 东海岸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龄是 37 岁,比硅谷高出 5 岁;58% 拥有硕博学位,平均任期几乎是西岸的两倍。 这里的职场文化重视的是“专业积累”与“制度记忆”,而非单纯的速度。更令人鼓舞的是——东海岸科技从业者中女性比例高达 41%,居全美之首,代表了更多元与更平衡的未来。而随着 Z 世代加入,这套体系也在悄然转变。超过三分之一的年轻专业人士计划在 30 岁前主动休息一段时间——不是“逃避工作”,而是为了“重新出发”。 他们眼中的雄心,不再是无止境的加速,而是一种成长、休整与更新的循环。 如果说西海岸教会我们如何快速做梦,那么东海岸提醒我们——有些系统不能一边被打破,一边被重建。 那是一种以责任、结构与可持续为核心的创新哲学——为“长久”而生的创新。 下周,我们将结束美国篇章,把焦点转向新的创新力量:奥斯汀、亚特兰大和费城——那些靠着“可负担的生活、多元的人才与无限的创意”正在重绘美国创新版图的新兴城市。 🎧 最后别忘了,我们刚上线了 SCALE UP 官方 LinkedIn 页面! 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节目发布、幕后花絮与团队故事。 因为,未来的工作不只是“人才流向哪里”, 更关乎——我们如何选择建设、暂停与领导未来的世界。

4分钟
13
15小时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