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300分钟讲完世界历史(番外)——五大宗教的兴起 01:05 大家知道公历纪元是怎么来的吗? 03:36 不论是从历史维度还是现实层面上来看,宗教依然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 03:54 宗教,religion,指的是人们对宇宙、生命和超自然力量的一个信仰体系。 巨石阵,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埃姆斯伯里,科学家认为巨石阵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 05:29 宗教和哲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古希腊文化没有孕育出类似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宗教。 09:29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宗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凯拉萨神庙,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是世界上最大的岩凿印度教寺庙之一,整个神庙包括全部装饰雕刻细节,都是山麓上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峭壁被凿空雕镂而成。神庙内外布满大量浮雕嵌板、壁龛和饰带,建造于公元8世纪。 10:09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杂包容的宗教体系,而且也比较特殊。 10:58 在印度教发展的早期阶段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最为独特的一个制度就是种姓制度。 12:25 种姓制度是一种世袭制度。 13:55 1947年,印度独立,两年后颁布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15:05 目前,印度教依然是印度的主流信仰,信徒占印度总人口的79.8%,大概有11亿人。这种植根于印度的几千年的制度,至今仍束缚着印度人的每一刻生活。 16:12 另一个在全球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宗教也起源于印度,那就是佛教。 17:59 他来到了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发愿如果不成正觉,永不起身,七天七夜后,他终于获得至高无上的全面觉悟,成为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 摩诃菩提树,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一株菩提树,位于印度比哈尔邦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内。传说释迦牟尼在摩诃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后开悟成佛。公元前250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此树附近建寺,以纪念佛陀开悟的确切位置。 18:32 佛教跟印度教有根本的不同,佛教反对种姓歧视,宣扬众生平等,所以佛教在下层民众,尤其是低种姓群体中受到广泛欢迎,很快传播开来。 19:02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巩固政权时,选择扶持更具包容性、传播力更强的佛教作为国家支持的宗教。 19:43 公元1世纪,佛教发生分裂,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派别。 20:24 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就已经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播。 21:01 关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3:02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就笃信佛教,据说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公元673年。 23:15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远行,也发生在唐朝,那就是玄奘赴天竺取经。 24:16 贞观三年的时候,28岁的玄奘混在逃荒的百姓中间,取道西域,去往天竺。 玄奘取经路线图。 24:46 玄奘在印度北部的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经典。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初建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释迦牟尼佛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古代印度东部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曾在这里学习。 25:09 贞观17年,643年,玄奘踏上回国的路,直到两年后,645年,才终于回到长安。这17年里,他行程五万里,抄录了那烂陀寺657部佛经,还带回了150粒舍利。 位于印度那烂陀玄奘纪念堂前玄奘的雕像,玄奘纪念堂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印两国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共同商定修建的,以纪念玄奘。 27:17 印度佛教遗址有80%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挖掘出来的。其中也包括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 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挖掘出来的阿育王狮柱柱头,1904年出土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的鹿野苑,1950年被确定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约公元前3世纪。 27:31 在古代中国,佛教跟政权的融合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28:48 公元7世纪后,在印度的佛教徒把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和印度教的性力崇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密教。到了11世纪,伊斯兰教的崛起又给佛教一个巨大的打击。 29:45 犹太教也是一个古老的宗教。位于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第一次提出了一神论的信仰观念。 31:32 这个问题是宗教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辨问题,也是至今为止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31:53 犹太教源于一系列的故事,这些故事解释了以色列的起源,以色列人如何定居,以及神灵制定的一些律法,这些关于文学、历史和律法的一系列文件被统称为塔纳赫,也叫希伯来圣经或者旧约圣经。 《死海古卷》,目前最古老的希伯来文圣经(旧约)抄本,包括大约500份文稿,写于公元前250年-公元70年间。于1947年在死海附近的库姆兰出土,故名《死海古卷》。现存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32:55 但上帝并没有放弃人类,他想挑选一个人,通过他把上帝的恩典传递到所有人,这个被挑中的人就是亚伯拉罕。 33:08 亚伯拉罕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上帝与他立约,亚伯拉罕的子孙要永远敬畏上帝,而上帝则会永远眷顾和保护他们。上帝把迦南,也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以色列这片土地赐给亚伯拉罕及其子孙。 34:14 公元前1200年左右,犹太人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下走出埃及,这一事件被称为“出埃及记”。他们最终回到了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地区。 34:49 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 35:28 以色列王国在公元前931年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 公元前931年,以色列王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叫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南部叫犹大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36:28 公元前586年,来自新巴比伦的侵略者摧毁了耶路撒冷的神殿,把犹大王国的犹太人流放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 37:04 居鲁士大帝允许犹太人回到犹大王国重建圣殿。一些犹太人回去了,一些人还是留在巴比伦,这成了犹太教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大帝墓,位于今伊朗法尔斯省帕萨尔加德,公元前530年。 38:05 犹太教也从主要基于神庙的宗教转变为侧重于文本学习和个人祷告的宗教。 西墙,又名哭墙,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内的圣殿山下,这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是犹太教信仰中除了圣殿山外最神圣的地点。约公元前19年。 38:50 到了135年,罗马人几乎将所有的犹太人都从犹大地驱逐了出去,从此犹太人作为一支少数民族流散在世界各地。 39:16 基督教其实是从犹太教分离出来的一个支派。 40:08 耶稣提出了一种包容、仁爱、救赎的新教义。 40:58 耶稣的死亡反而推动了他的教义的传播,他的信众们坚信他在死后三天复活并升入天堂。基督教由此诞生,从犹太教中独立出来,发展为一个新的宗教体系。 42:00 基督教跟犹太教最大的区别就是关于弥赛亚也就是救世主的看法。 42:31 基督教的传播受到犹太教主流派和罗马当局的迫害和镇压。 43:02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共同发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君士坦丁的洗礼》,拉斐尔、彭尼,1520年。画作中表现的是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为君士坦丁一世洗礼的场景。这幅壁画位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君士坦丁厅。 43:35 后来基督教还发生了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在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以罗马教皇为代表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牧首为代表的东正教。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建于公元53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1453年奥斯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 44:20 第二次分裂发生在16世纪初,也就是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 45:39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 46:20 在接下来的20年里,真主不断通过吉卜力勒将讯息传递给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又讲这些神示传给他的弟子。穆罕默德去世后,这些诗句被专人抄写、编辑,形成了《古兰经》。 麦加天房(克尔白),位于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禁寺内,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圣地,所有信徒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必须面对它的方向祈祷。 47:33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将阿拉伯半岛那些原本交战不已的一个个部落变成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拥有伊斯兰正式机构并覆盖阿拉伯地区的一个联盟。 47:58 穆罕默德死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也引发了伊斯兰教内部的一个分裂。逊尼派和什叶派。 50:58 进入到8世纪,伊斯兰教的传播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其中还跟我们中国有密切关系。 51:19 西方地区一直没有掌握中国的造纸术,还在用昂贵的羊皮纸。 51:46 唐天宝10年,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中亚的怛逻斯开战,在战争中,有一部分唐军的士兵被俘虏了,其中就有一些造纸匠。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怛逻斯之战 52:48 793年,巴格达建起了第一家造纸工场,造纸术的引入给蓬勃发展的阿拉伯文化又增添的新的动力,抄书以及抄经的成本大大降低,伊斯兰教也传到了更多的地方。 参考文献: [美] 霍华德•斯波德克著,陈德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公元前500万年至今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王晓辉:《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中国新闻网2023年2月28日,www.china.org.cn 董晓波:《玄奘<大唐西域记>的文化价值》,《光明日报》2023年7月8日。 朱明忠:《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与消融》,《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年第3期。 邢颖:《多路径探索古希腊宗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4日。
57. 300分钟讲完世界历史(3)——伊斯兰世界的崛起(610年-1258年) 00:26 公元500到1500年,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有三条主线,第一是伊斯兰世界的崛起,第二是西欧进入中世纪,第三是欧亚草原帝国的扩张,并以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达到巅峰。 01:38 先回忆一下上一期讲到公元500-600年的时候,全球各大区域都分别处在什么阶段了。 03:21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这里生活着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 04:24 阿拉伯半岛的西部区域叫做希贾兹地区,汉语中曾经翻译为“汉志”,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出了商业网络,建立起了几个著名的城市,如麦加。 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地区,又名“汉志”。伊斯兰的两大圣城麦加、麦地那均位于希贾兹地区 06:21 先知穆罕默德出生在麦加城的没落商人家庭,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受到神的启示,创立了伊斯兰教。 朝觐者在麦加的大清真寺。朝觐是伊斯兰教“五功”之一,“凡身体和经济等条件允许的穆斯林,一生中要去麦加朝觐一次” 为了安置朝觐者,沙特在山谷中修建了十万个永久性帐篷,是全世界最大的帐篷城。来源:知乎 张腾 07:25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到雅特里布城,后来,这个城市改名为麦地那,意思是先知之城。 麦地那先知寺广场上科技感满满的“遮阳伞”,250把巨伞,高20米,伞面25.5×25.5米,总遮阳面积14.5万平方米,伞下还配备温控系统,耗资上百亿。 07:47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马”。 08:48 到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的时候,阿拉伯半岛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09:39 历史上把这四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称为神权共和时代,这四位哈里发也被称为正统哈里发。 10:03 636年,穆斯林军队与拜占庭帝国军队打响了雅尔穆克战役,这是穆斯林向外扩张进程中取得的第一次关键性胜利。 634年,阿拉伯人进攻黎凡特的路线 10:48 636年,穆斯林还取得了一场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关键战役的胜利,卡迪西亚战役。 正统哈里发时期,伊斯兰国家已经占领了很大一片区域。到了750年,疆域进一步扩大 11:12 651年,彻底消灭萨珊王朝。 11:58 穆斯林内部关于继承人问题产生了分歧,分成了什叶派和逊尼派。 13:11 661年,什叶派中比较激进的穆斯林刺杀了阿里,这标志着神权共和时代正式结束。 13:35 倭马亚王朝从66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750年,首都定于大马士革,因为倭马亚家族崇尚白色,所以中国历史上把他们称为白衣大食。 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于687年-691年建造,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一个主要遗迹 15:14 除了军事上的突破,阿拉伯帝国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政权体制,那就是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位于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建于705年,是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建筑之一 16:08 倭马亚王朝当时分化出四个等级。 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教堂/科尔多瓦清真寺,始建于786年,在倭马亚王朝的统治下,科尔多瓦成为当时西欧最繁华的城市,在伊斯兰世界仅次于巴格达,科尔多瓦清真寺在1238年被改为罗马天主教的主教座谈。马蹄形的门廊设计非常独特,被认为是西班牙穆斯林的一种风格创新。 17:39 747年,倭马亚王朝内部的社会矛盾、教派矛盾激化,呼罗珊人民起义,阿巴斯派夺取政权,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18:10 阿拔斯王朝持续了500年,从公元750年,到1258年,定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崇尚黑色,所以中国历史上称之为是黑衣大食。 大食位置示意图 18:57 阿拔斯王朝具有两个特征。 19:54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100年,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对外扩张也达到了极致。国土面积达到134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国土最为辽阔的国家。 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疆域 21:10 关于阿拔斯王朝,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历史事件,那就是百年翻译运动。 穆斯林有这样一句传统格言:“国王是民众的统治者,而学者是国王的统治者”,这说明穆斯林对学习的尊重。图上展示的是一个授课场景,背景是藏满书籍的图书馆,课上老师会先口授一段课文,学生就此进行阐述 23:39 到了11-13世纪,欧洲地区的经济复苏,学术需求增加,又掀起了把阿拉伯著作转译成拉丁文的“拉丁译介运动”,伊斯兰世界保存并创新的希腊—东方知识 系统地传入到欧洲,成为西方中世纪后期学术复兴、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重要源泉。 伊德里西制于12世纪的世界地图,根据当时的惯例,地图的北方在底部,把地图翻转过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地图的样子。来源 文汇网 24:40 阿拉伯帝国最辉煌的100年过去了,到了9世纪中叶,局势急转直下。 25:24 为了维持军队和地方治安,中央只能把征税权逐渐下放,军事将领和地方官员只需要上缴一定的税额,其余部分可以自留,用以养兵治地,这一制度被称为“封土制”。 26:39 到了10世纪的时候,昔日高高在上的哈里发,现在只能蜗居在伊拉克这一小片地方了,军政被近卫军牢牢把控。 27:40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夺取阿拔斯阿拉伯的首都巴格达。苏丹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领袖,哈里发沦为傀儡。 塞尔柱王朝疆域 28:29 12世纪末,中亚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哈里发。 28:47 1258年,帝国首都巴格达被蒙古人摧毁,阿拉伯帝国灭亡。 参考文献: [美] 霍华德•斯波德克著,陈德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公元前500万年至今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北语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纵观中东 | 中东回溯: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史》,澎湃网2020年5月28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97541 [美] 乔纳森•莱昂斯著,刘榜离、李洁、杨宏译:《智慧宫: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58. 300分钟讲完世界历史(4)——中世纪的西欧,光明还是黑暗? 01:19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到1453年,被称为欧洲的中世纪,Medieval Ages。 01:57 欧洲的一些人——拉丁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都指的是谁? “坟冢假说”印欧人迁移示意图,来源:头条@地图看世界 03:14 拉丁人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区域,在古罗马时期,拉丁人认为自己具有更优越的文明,把生活在罗马帝国北部的,文化相对落后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称为三大蛮族。 04:45 在罗马帝国走下坡路的时候,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后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拜日耳曼人所赐。 05:32 一提到“中世纪”,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黑暗、蒙昧、战争、疾病、思想禁锢等等。在传统印象里,它夹在璀璨的希腊罗马黄金时代和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间,中世纪这1000年似乎只是漫长的停滞期。但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开始反思这种刻板印象。 06:43 中世纪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公元1000年为界,前面的500年相对来说比较动荡,后面的500年则进入到相对稳定与发展的阶段。 09:31 北边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了不列颠地区,从6世纪开始在这里建立起一系列王国,渐渐地,一些小国被吞并,最终形成七个王国鼎立的时期,被称为七国时代。 10:33 在这些分支中,占领高卢的法兰克人是最有潜力的。他们于486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定都巴黎。 克洛维一世(466年-511年),法兰克王国奠基人、国王。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成为第一个皈依天主教的日耳曼人领袖。 11:17 克洛维死后,按照部落时期的法兰克传统,他的四个儿子要平分这片国土。 11:48 墨洛温王朝的皇权逐渐没落了,反而是辅佐国王的宫相,也就是贵族和地方长官的权力不断提升。 12:29 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中打败了倭马亚王朝入侵的军队,遏制了穆斯林对欧洲的扩张趋势,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查理马特的这场胜利拯救了欧洲的基督教文明。 公元732年,图尔战役中,查理·马特率领的法兰克军队击败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领的倭马亚王朝的阿拉伯军队。历史学家把这场战役描述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争斗的决定性转折点,保存了基督教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13:05 丕平三世终结了墨洛温王朝,开创了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从751年开始,到911年结束。丕平三世的儿子就是非常著名的查理大帝。 13:35 公元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首位受到教宗认可的皇帝,后世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君主和德意志地区的诸侯君主都被认为是传承自查理曼,因此,查理大帝也被称为是“欧洲之父”。 公元800年,查理曼接受教宗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14:03 在查理曼之前的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已经开始发展起一种封臣制。 16:07 各个采邑相互独立,可以自给自足,国王并不是绝对权威,所以西欧中世纪国王有这样一句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世纪西欧封建体系示意图 18:53 843年,签署了著名的《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 843年,《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 19:48 东法兰克王国在962年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1806年。西法兰克王国在987年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一直延续到1792年,西欧基本上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21:13 这一时期的西欧主要由三个阶层组成。他们附着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制度之上。 22:47 如果把中央集权的帝国比喻成一个同心圆的话,西欧的封建制度更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圆组成的综合体。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经济。来源:知乎@鲁山 24:04 中世纪的西欧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或者皇帝来维系秩序,所以教会变得更加强大了。 24:57 在政治体系分崩离析的中世纪欧洲,教会其实是起到了一个维系精神和文化上统一的作用。 25:10 引导中世纪神学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主要是基于两位神学界的重要人物的事业,圣奥古斯丁和圣本笃。 27:30 奥古斯丁告诉教徒们“是什么”,要“信什么”,圣本笃则教会信徒该“怎么做”,二者相结合,基督教义就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成为一整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 法国克吕尼修道院,始建于910年,推行严格的本笃守则以回应九世纪修道院腐败危机,重塑了中世纪教会体系。布吕尼修道院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教会建筑群,1790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大部分建筑被毁,目前建筑结构面积仅剩不到10%。 28:09 这一时期的教会是很有力量的,一是他们有地,二是他们有权。 29:07 英格兰修道士在总结三个阶层的时候,还有一个新兴阶层还没崛起,但这支力量将会在未来左右欧洲文明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随着城市化兴起的商人群体。 31:22 自治城市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他们效仿了古罗马的政治体制,由民选的执政官来管理城市。 32:10 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法兰西、荷兰、德意志陆续出现各种各样的自治城市。甚至在有的地区,城市还会联合起来组成城市联盟。 杜布罗夫尼克,克罗地亚南部海港城市,《权力的游戏》君临城取景地。在中世纪时,它是拉古萨共和国的所在地,是亚德里亚海中唯一能与威尼斯匹敌的城邦。 32:54 我们已经涉及到五大群体了,君主、封建领主、教会、商人、农民,他们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法,一会儿结盟,一会儿反目,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基本上就勾勒出中世纪后期欧洲社会的一个主旋律。 33:18 先来说说世俗君主和教会教皇之间的斗争。 36:03 教会权力的膨胀还体现为八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 八次十字军东征路线图 39:17 八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十万十字军死亡,地中海东岸人民则遭受到巨大的人道灾难,城市被洗劫、文化被摧毁,这也彻底加深了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对立和仇恨。 40:04 但从长远来看,十字军东征也有积极的一面。一是十字军在往返东西的过程中,重新打开了地中海贸易通道。二是东方的物产、知识文化、科学技术,通过十字军加速传入到欧洲。 41:05 11世纪,西欧开始反向大翻译运动。 41:53 13世纪中叶,神学家中的新派人物开始尝试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其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1274年),经院哲学代表人物。 43:12 欧洲几个世纪的繁荣与成长告一段落,进入到中世纪晚期的一个动荡时期。 43:32 1315年至1317年到达顶峰,引发了大饥荒。1347年,席卷欧亚非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也就是鼠疫大流行开始了。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2亿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 1562年,欧洲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描绘黑死病的作品《死亡的胜利》。 44:53 到了中世纪后期,欧洲开始出现民族国家的雏形。 48:25 亨利二世想要收回自己在法国的领土,法国当然不愿意了,所以就爆发了一场旷世之战,绵延长达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年持续到1453年。 因英法领土争议而爆发了百年战争。 49:14 当英法走向民族国家的时候,他们的另一个兄弟神圣罗马帝国却走了另一条路,陷入到长期的分裂和权力制衡结构之中。 51:14 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名义上是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是几百个邦国、侯国、城市和教会领地等等政治体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这也算是中世纪欧洲比较独特的一个政治体。 神圣罗马帝国:碎片化的封建国家 51:37 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了,非常巧,拜占庭帝国也是在同一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给灭了,中世纪差不多就结束了。 参考文献: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肖昶等译:《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 马修·加布里埃莱、戴维·M. 佩里著,文俊译:《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九州出版社2024年版 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岳麓书社2023年版。 王玖玖:《托莱多翻译运动的兴起与影响》,《光明日报》2024年6月17日。 刘城:《职业分工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光明日报》2017年4月17日。 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经济社会史评论》2020年第3期。 李稻葵:《宋代领先世界,清代落后西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清华大学网站,www.tsinghua.edu.cn。
43. 清朝权力继承(1):汗位推选制度 00:26 让我们再转回到中国历史,来讲讲我们很久以前预告过的一个话题:清朝秘密建储制度。为了把内容讲全一点,我们从后金政权的创立者,也就是大清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开始讲起,所以也会分上下两期。 01:13 我们汉族从周朝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02:34 我们要回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草原部族的继承制度。 04:45 草原部族也就自然形成了兄终弟及的承继方式,这样才能保证权力掌握在一个成年的有能力的人手里。 05:19 草原民族就形成了一种周期性的危机,统治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06:57 草原民族如果要做大做强,必须学习中原民族的组织方式,而这种组织方式的变化也带动了继承制度的变化,而努尔哈赤,就处在这个临界点上。 07:25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建立政权,国号金。 07:47 在“后金”,努尔哈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汗命就是法律。 09:02 努尔哈赤的权力膨胀以后,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要改变继承制度了,他想终止草原部落传统的兄终弟及的规则,想进一步集中权力,把首领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 10:05 他命令自己的正妻佟佳氏的长子褚英来执政,其实就是把他当成继承人的意思。 11:05 两次立储都以失败告终,努尔哈赤开始琢磨新点子了。1622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提出在他死后,要实行一个八王共治的制度。 13:32 我们来讲讲这个制度在具体实行中发生了什么事。 15:01 在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公推选举为新汗,年号天聪。他即位时由于这个八王共治的因素,并不拥有绝对权威,这使他的施政陷于重重阻力,举步维艰。 16:12 1636年的时候,包括大贝勒代善在内的贝勒们宣誓,竭尽其力,效忠于上,皇太极终于确立了对八旗的绝对控制,1636年四月,皇太极建国,国号大清。 16:47 逐渐以专制主义的皇权统治来取代传统的家长制的汗权统治。这对后金这个地方政权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让它可以谋求更大的天地了。 17:47 在立储之前,皇太极先做了另一件事,效仿汉族王朝完善后宫制度。 19:05 这个时候皇太极已经完全不用跟其他贝勒商量了,根据自己的意志就可以选择储君,这意味着汗位推选制已经完全消亡了。而且皇太极的立储意向中考虑了嫡庶这个因素。 20:35 福临上位表面上看也是宗族和朝中大臣共同拥立的结果,但与前面说到的汗位推举又有根本的不同。 参考文献: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施展:《中国历史的多元复合结构》,《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
42. 争议:金斯伯格大法官该不该退休? 00:27 金斯伯格晚年关于要不要退休的决定引发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各种博弈交锋,而且还间接导致了最高法院中自由派和保守派法官的比例失衡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0:58 第一个知识点,大法官是怎么产生的? 01:39 第二个知识点,美国两党制与提名大法官之间的关系。 02:46 这里顺带讲一下两党制。 06:28 美国的这两个政党从组织上来说是非常松散的,并没有统一的党员登记制度。 07:49 第三个知识点,从金斯伯格进入联邦巡回法院开始,之后的总统是怎么排序的。 08:53 1993年,金斯伯格在克林顿任上被任命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999年,金斯伯格被确诊得了直肠癌。 10:04 2009年,金斯伯格再次被诊断出胰腺癌,此时她已经76岁了。 10:21 那么现在最高法院是怎么个情况呢? 12:16 2009年的最高法院是更加保守的。 12:21 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人催促金斯伯格退休了。如果她2009年,在奥巴马任上退休的话,接替她的人选就会由奥巴马来提名,应该会替上一个自由派大法官。 13:12 2012年,新的选举年来了,金斯伯格还没有要退的意思,民主党人再次抛出了这个担忧。 14:33 但金斯伯格依然坚持奋战在一线,还好奥巴马连任成功了,这个退休的问题就又一次被搁置了,然后又过了4年,来到了2016年,这个时候金斯伯格已经83岁了。 15:30 预测的时候有多自信,打脸的时候就有多尴尬。 16:00 特朗普凭着他的霸道和运气,再加上共和党在一旁打辅助,居然能在4年的任期里任命3位大法官。 18:47 2020年9月,金斯伯格大法官因病去世,此时,离大选只有不到两个月了。就这短短的两个月让最高法院的天平彻底失衡。 19:00 特朗普火速提名了一位女性大法官,巴雷特,来接替金斯伯格的空缺。巴雷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是7个孩子的母亲,极端保守。 19:55 自由派的担忧很快就成为现实,2022年的时候,我们上一期提到过的非常著名的关于女性堕胎权的案子“罗诉韦德案”,在最高法院以6: 3的票数被推翻了。 21:19 按以往的情况,大法官退休的平均年龄是83岁,照这么看,保守派还会把持最高法院至少二十年。 22:34 金斯伯格坚持不退休的决定,还是让很多人不理解,有分析人士认为,其实金斯伯格对于左右路线之争不感兴趣,她更看重的是在大法官的位置上继续推进女性权益和平权。 23:35 金斯伯格在位期间因其坚定的自由主义立场而成为一面旗帜,她为女性平权、性自由和生育自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获得了崇高的荣誉。 参考文献: 伊琳•卡蒙、莎娜•卡尼兹尼克著,骆伟倩译:《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闲吟客:《向左向右,美国最高法院的力量对比——大法官金斯伯格之死与2020大选》
41.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00:13 今天要讲金斯伯格大法官,这一期节目主要会讲到为什么她会成为自由主义的icon,一个偶像,一面旗帜,为什么她被冠以notorious“声名狼藉”这个绰号,而且她还欣然接受了。 01:31 最近在院线热映的电影《好东西》里就有向金斯伯格致敬的部分,宋佳饰演的王铁梅cos的那副名画,就是金斯伯格。 02:28 金斯伯格大法官出生于1933年。 02:50 金斯伯格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长大。她的母亲在她17岁时就去世了,但给她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是她女性自主意识的启蒙者。 03:35 1950年,金斯伯格进入康奈尔大学就读,在当时的美国,女性上大学的机会很少,就业更是受到限制。 04:31 虽然金斯伯格并不是抱着要“找一个好老公”的心态去读大学的,但在康奈尔大学,她确实遇到了与她相伴一生的伴侣,马丁金斯伯格。 05:41 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女性因为生育这项职能而在职场上会面临的不公平。 05:49 跟马丁在驻地待了两年后,1956年,金斯伯格也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当时500名学生中只有9名女学生,她就是其中之一。 06:22 虽然哈佛的教师宣称不会歧视女性,但事实上歧视无处不在。 06:54 金斯伯格凭借优异的表现当上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 08:26 金斯伯格是当时哈佛法学院和哥伦比亚法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所以教授们都非常欣赏她。 10:10 金斯伯格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如何打破男性垄断的一个境况。 10:18 在反复碰壁之后,她最终在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当了两年法官助理。做了两年助理后,金斯伯格发现各大律所都向她敞开了大门,但她已经不想去律所工作了,她开始慢慢转向女性权益方面的研究和保护。 11:19 在20世纪70年代的这一时期,金斯伯格经手了好几个关于性别歧视的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有3个案件。 11:31 第一个案件是1970年的“里德诉里德案”。 12:42 第二个案件是1973年的“弗朗蒂罗诉理查德森案”。 13:48 第三个案件是1975年的“莫里茨案”。 15:16 金斯伯格获得的每一场胜利,其实都是将一个判例写进了美国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她在两性平权上的成就是开创性的。 15:32 1980年,民主党的卡特总统在任上的时候,金斯伯格被提名为联邦巡回法院法官。 17:20 作为自由派的金斯伯格在巡回法院被边缘化了。 17:43 她女性主义的立场一直没有改变,只不过她的立场是较为中立的,她认为过于激进的女权立场或者判决反而会阻止社会的进步。 17:57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件,罗诉韦德案。 20:15 金斯伯格是1992年发表了这番观点的,其实,金斯伯格并不是要反对女性拥有堕胎权,她只是觉得这个判例在法理上有瑕疵,可能会被保守主义者揪住小辫子。 20:55 1993年,大法官拜伦怀特退休,最高法院空出了一个大法官的位子,司法部长珍妮特雷诺向克林顿总统推荐了金斯伯格,克林顿是有点犹豫的。 22:13 克林顿正式提名金斯伯格为最高法院大法官,在之后的参议院投票中,金斯伯格以96: 3的超高票数当选最高法院大法官。她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22:44 3年后,金斯伯格才终于又等到了一个机会,以延续自己几十年前开创的事业。那就是“合众国诉弗吉尼亚州案”。 25:02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金斯伯格开始致力于女性平权事业以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案”让这一系列案件达到了胜利的顶点。 26:05 2013年,在一个著名的案件,谢尔比县诉霍尔德案中,涉及到了《选举权法》中的一项重要条款是否合宪的问题。 27:12 她的这番掷地有声的异议发言再次引起了舆论的轰动,2013年正是社交媒体开始兴起的时刻,有人在facebook上开玩笑地把金斯伯格称为notorious RBG,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 28:35 2013年,金斯伯格已经80岁了,但她依然奋斗在第一线,这也引出了她该不该主动退休的话题,这一部分涉及到两党的博弈,过程相当精彩,我们下一期再讲。 参考文献: 伊琳•卡蒙、莎娜•卡尼兹尼克著,骆伟倩译:《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
40. 拜登为什么能特赦自己的儿子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故事 00:40 今天这期节目我就给大家讲讲联邦最高法院的组织原则。 00:50 最近美国又出了个大事件,拜登把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给特赦了。 01:25 拜登这一生其实挺悲剧的。 02:21 拜登这个爸爸其实还是比较称职的,为了能多陪伴儿子,他过上了每天从家里到华盛顿通勤的生活。 03:19 1988年,46岁的拜登被诊断出脑动脉瘤,接受了两次开颅手术。 03:50 2013年,拜登再次遭遇至暗时刻。 04:25 经历了青年丧妻丧女,晚年丧子,此时,拜登跟第一任妻子的3个孩子只留下小儿子亨特了,关键是这个亨特特别不争气。 04:56 拜登居然在总统任期的最后阶段,华丽丽地把儿子给特赦了,舆论一片哗然。 05:41 美国宪法采纳了英国普通法的某些内容,1787年,美国国父在制定联邦宪法时,把总统特赦权也写入了宪法。 06:19 国父们之所以把总统特赦权写入联邦宪法有两个考量 07:36 建国初期的麦迪逊总统赦免过一群海盗,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总统赦免过一批同情南方的人士。 07:47 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特赦事件,1973年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辞职,时任副总统福特上台,他对尼克松投桃报李,上任一个月就宣布将尼克松特赦。 08:42 克林顿在他离任前的最后一天,签署了141个特赦令和36个减刑令,其中包括自己同母异父的兄弟罗杰克林顿。 08:55 特朗普在上一个任期,2020年的时候,赦免了他女婿贾里德•库什纳的父亲,查尔斯•库什纳。 09:24 在拜登之前,还从来没有总统特赦过自己的儿子。 11:24 目前世界各国沿用的法律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大陆法系(civil law)和英美法系(common law)。 12:38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书,它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个个案的判决,更是要为之后的案件做出规范性的判例,这会对这个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13:03 不过在美国建国初期,其实最高法院的权力并不是很大。 13:49 什么时候最高法院的地位上去了呢?它需要一个契机,这个机会被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给等来了。 17:43 马歇尔亲手撰写的判决书长达一万一千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判决书之一。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宪法课程,一开始都会提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世界各国的立宪民主政体都把这个案例奉为制衡之源。 18:29 目前,美国最高法院在“三权分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可以释宪并推翻总统行政令或法案。 20:58 最高法院存在感比较强的案子就是我们上上期提到过的奥巴马医改法案。 25:37 罗伯茨的这段话不仅设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利界限,同时也限定了法院自身的权力界限。 25:47 奥巴马医改法案是否违宪的裁决已经成为联邦最高法院的一个经典判例,在美国政治体系中,最高法院经常在关键时刻充当稳定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国最高法院这十年:把放出去的权力再收回来》,澎湃新闻,2015年10月17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5902?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
39. 【观点】《好东西》里提到的“结构性压迫”真实存在吗? 00:21 今天的这期节目比较特殊,是一期有观点的节目。 01:10 就像这个影片中说的,人生那么长,总会暴露的,如果所有人都不上台,不表达,那就没有论争啦,社会还怎么进步呢? 02:39 《好东西》是很明确的,它要向观众传递信息,输出观点,而且这种输出非常自然,不是按头安利,即便撇去“女性主义”这个卖点,它也是非常优秀的。 03:39 导演可能是想借“女权表演艺术家”的嘴表达出:我们关于女权这件事的论争不是空对空,不是理论对理论,我们就是要真正地落到女性困境这个现实存在的事情上来。 03:57 我个人觉得电影的当中关于女性主义的输出并不冒犯。 05:14 一刷的时候我关注到的主要是铁梅和小孩的这条线。 07:34 这条母女线最动人的就在于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上。 07:41 这条线,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其实是讨论了“母职困境”这件事,也就是说,一个女人成为母亲以后,她还能不能有普通的“人”的属性,她还能不能有自己的事业,能不能有爱情,能不能有性。 09:59 还好,导演给她设计了一个很温暖的结局。 11:13 到了二刷的时候,我完完全全被小叶吸引了。 12:50 我跟朋友聊起这个点的时候,她说:“钟楚曦终于摆脱了男导演或者男摄影师的男凝视角。” 13:08 圈内占绝大多数的男导演是掌握话语霸权的,其实,在女导演镜头下,她可以是淡颜的,可以是天真的,可以是让人心疼的,而且可能这才是她皮下的真我。 14:06 导演邵艺辉是一个很有勇气,信念感很强的人,她敢于表达也善于表达,这就已经秒杀一众庸俗导演了。 15:08 当邵导决定不玩他们的游戏以后,就在自己的片场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女性要“上桌”的重要意义。 15:24 另外,影片中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点是隐藏在里面的一个个小彩蛋。 16:34 关于影片,我再来说说还没有搞明白的一点。像铁梅这样的大女主,要怎么显示出她的power,她的强大呢?导演也是为她披上了力量的外衣。 17:47 再来说说“结构性压迫”的事。 18:40 第一,女性主义理论家是从什么角度审视女性问题的?如果我们的着眼点是结构问题,那为什么争论的焦点总会产生偏差? 19:13 第二,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让我们的社会更加融合还是更加撕裂? 20:43 第三,我们在强调女性主义的时候是应该要直视男女性之间的差异,还是要让女性和男性放在完全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 21:49 上野千鹤子关于“结构性压迫”的观点主要是在资本主义语境下,市场的外部有自然和家庭两个领域。 22:45 女性在父权制的资本主义下会受到双重压迫,一个是女性在家庭中被剥削,另一个是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被剥削。 23:17 最后来谈谈我的观点:结构性压迫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这一部分是由自然决定的,一部分是由社会决定的。 26:08 一个本意是控制人口的政策,却在两性平等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6:25 其实女性地位的提高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的东西,你掌握了经济权力,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的地位自然就高了,可不就掌握了话语权么,那放大到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都是同样的。 26:57 除此之外,我们要时刻注意,我们对抗的是结构性的问题,对于女性主义的原教旨倾向,反而会造成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割裂。 27:40 作为一个推崇女性主义的人,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一个点就是,如果你掌握了话语权,你要善待女性。 28:47 作为女性,我们没什么可自怨自艾的,我们“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们有什么可怜的?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好东西》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希望大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去影院观看,相信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体悟。
38. 三权分立:美国宪政体系中最基本的权力制衡原则 00:12 通过上几期节目,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了关于美国一个高频词:制衡。 00:24 包括联邦和州的制衡。 00:38 南方州和北方州的制衡。 01:02 不同规模的州的制衡。 01:36 衍生出了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制衡。 02:08 当然,还有两个党派,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制衡。 02:20 “制衡”这个概念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简直无处不在,那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在美国整个政治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权力制衡原则,那就是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权力的各自独立和互相制衡。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三权分立”。 03:14 1748年,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系统阐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04:04 美国是首个把“三权分立”写入宪法的国家,也是首个将“三权分立”带进现实的国家。 04:48 行政权在联邦层面,最直观的代号就是“白宫”,是由总统领导的一个行政团队。 05:57 国会是立法机构,国会有很多成员组成,是一个代议机构。 07:20 司法机构在联邦层面指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07:56 这三权是怎么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的? 08:01 各自独立体现在这三个部门的人员都必须专职,不能兼任。 08:54 那么相互制衡是怎么体现的呢,这三个权力形成了三组互为制约的关系。 09:31 接下去我用几个真实案例来方便大家理解。 09:37 第一个例子是罗斯福新政。 13:28 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总统权力膨胀时,最高法院通过判定法案违宪的方式制衡总统,总统又通过政治施压反制最高法院,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国会又适时出现,驳回了总统的法院改组计划,最后三方妥协,维持住了微妙的平衡。 13:56 第二个例子是尼克松“水门事件”。 16:17 水门事件也成为研究联邦法院和国会如何制衡总统的经典案例。 16:28 第三个例子是奥巴马的医改法案。 20:47 那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大公共政策的诞生,首先来自于行政权的动议,行政权主导了政策方向,随后立法权介入,来确定政策内容,最后由司法权来审查政策合法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激烈的争论和权力博弈,这可以保证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多方利益群体的诉求,通过权力的制衡和纠偏,使政策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包刚升:《政治学通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杨洲:《奥巴马医改法案的实施过程及其黯淡前景》,《比较》2016年第6期。
37. “邦联”还是“联邦”?:美国如何成为第一个现代联邦制国家 00:57 美国这个国家非常特殊,因为它建国时间比较晚,所以可以说,它是首个在新大陆上大胆实验人类政治理念的国家。 02:26 新独立的各个殖民地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但又对中央集权政府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的情绪,所以最开始,各殖民地希望能建立一个松散的邦联。 02:43 这里我们注意区分一下“邦联”和“联邦”这两个概念。 04:42 用一句话简单来总结一下,邦联是地方权力大于中央权力,而联邦则是中央权力大于地方权力,但地方也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地方政府并不是中央政府的下级或者下属单位。 05:07 中国被称为是单一制国家。 06:05 在独立战争打响,各殖民地开始商讨建国事宜的时候,当时的13个殖民地根本就没想过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06:16 在1777年的时候,这13个殖民地商量了一下,起草并通过了一个《邦联条款》。 06:50 这个邦联政府成立以后,出现了很多问题。 06:55 首先是各殖民地各行其是,一个个的都开始制定自己的宪法。 07:21 第二是邦联政府没有征税权,导致财政一片混乱。 08:45 第三是各殖民地无法形成统一的声音,邦联国会效率低下。 09:27 第四是每个州都各管各的,贸易摩擦不断。 10:31 经济上的无序激发了各阶层的矛盾,社会矛盾又导致政治不稳定,终于引发了严重的后果。1786年,马萨诸塞州的一群自耕农因为不堪忍受州政府的歧视性政策,揭竿而起,发起暴动,扬言要围攻州政府,这次事件被称为“谢斯叛乱”。 11:07 华盛顿警告说,如果独立后的邦联还不能建立一个有活力的、有权威的、并居于各州政府之上的政权,“我不认为我们还将以一个国家的形式长存许久。” 11:24 于是,1787年,在一批后来被称为“联邦党人”的政治家的推动下,美国制宪会议,也就是费城会议召开了。 12:21 当时美国政治领袖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建立一个既有足够权威以整合各州利益,但又不会损害各州主权和人民权利的全国性政府。 14:03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1787年宪法,是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妥协的结果。在其中,处处显示出了中央权力与州权力的较劲。 15:43 制宪会议还促成了著名的《康涅狄格妥协法案》或者叫《大妥协法案》(Great Compromise of 1787),这个法案中设计了一个两院制的国会。 16:27 为了进一步约束联邦政府的权力,在新宪法开始实施后,第一届国会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十条宪法修正案。 17:49 这次会议从1787年的5月25日一直开到了9月初,所有的制度都是从无到有,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反复辩论,反复博弈,反复妥协,数次陷入僵局,又数次被强行推进。 18:20 当然,在时代的限制下,这次制宪会议也并不完美。 18:40 这部宪法并没有废除奴隶制,反而通过“五分之三妥协”。 19:40 1787年宪法只赋予部分人选举权,妇女、非白人和无财产的白人男性是被排除在选举之外的,到了后续修正案才逐渐扩大选举权。 20:34 9月17日,终于举行宪法签署仪式。签署前,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番肺腑之言。 21:39 宪法最终获得通过,制宪会议随后把宪法交给邦联国会,由邦联国会交给各州批准。 22:02 这期间,关于联邦和反联邦的争论还在继续,于是,力主推动联邦宪法的麦迪逊、汉密尔顿和约翰•杰伊一共写了85篇政论文章,以匿名的方式发表在纽约等地的报纸上,为联邦宪法进行辩护。后来,这些文章被编成了《联邦党人文集》,是研究美国宪法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22:30 1788年6月,随着弗吉尼亚州和纽约州这两个重要的州以微弱多数批准联邦宪法后,已经有11个州批准了,宪法终于开始生效。 23:29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联邦制的国家,而1787年宪法奠定了联邦制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刘瑜:《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著,杨颖玥、张尧然译:《联邦党人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 George Washington Describes the Continental Army's Needs. George Washington to the State of New Hampshire, December 29, 1777.
36. 新技术和科技巨头如何影响美国大选? 00:24 美国大选结果出来了,特朗普时隔四年之后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00:34 开票当天我一直在关注实时选情,我只打开了一个页面,就是宾州的计票页面。 01:22 据说,为了能在宾州取胜,共和党人甚至把阿米什人都搬出来了。 03:28 这次共和党不是小胜,而是大胜,不仅在7个摇摆州全部胜出,而且还取得了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民主党真的要好好检讨一下,过去四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03:46 在关注美国大选的时候,我发现,新技术以及新技术背后的科技巨头真的是越来越深地介入到大选中去了。 04:56 这一次大选伴随着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出现,那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起飞。 05:24 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助选手段更多,更便捷了。 06:14 2016年的大选被称为Facebook大选,2020年是Twitter大选,那么今年,无疑就是Tiktok大选了。 07:10 第二个影响是,难辨真假的AI信息泛滥。 07:16 今年1月,美国出现“AI模仿拜登打电话”的事件。 08:31 第三个影响是,选民被AI算法控制。 09:05 这种定向信息推送可能会形成“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或者叫“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的效果。 10:46 再来看看科技巨头是如何深度介入选战的。 11:09 其实科技巨头云集的硅谷,长期以来都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 11:41 四年下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拜登执政期间对硅谷科技公司采取打压政策,开展了包括提高税收、加强监管、拆分巨头、反垄断调查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都切实威胁到了硅谷大佬的实际利益。 12:05 首先跳起来的是马斯克。 12:29 马斯克站队特朗普后对特朗普进行了金钱和舆论上的全方位支持。他还直接给选民发钱。 14:24 其他的一些科技巨头虽然不如马斯克高调,但也在密切接触特朗普。 15:06 科技巨头中还有一匹黑马杀出,那就是加密货币公司 15:52 特朗普2.0时代就要开启了,他在竞选时对科技行业和科技企业做出了不少承诺,包括减少监管,减税,大力发展加密货币等等,不知道他的这次“回宫”会给硅谷,给美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35. 关注美国大选:什么是“选举人团”制度 00:07 再过三天,也就是11月5日,美国第60届总统大选就要举行了。 00:38 美国的总统选举非常复杂,采用的是一种叫“选举人团”的间接选举制度,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种制度呢?让我从美国建国开始说起。 01:18 1787年,在《独立宣言》的基础上,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等制宪者们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01:42 在这次制宪会议上,关于总统该通过什么方式选举产生这一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 03:16 最后,在各方的反复权衡之下,确立了选举人团制度。 03:25 首先,以州为单位,确定一个个的选举人团,每个选举人团手中握有不同数额的选票。 04:37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确定每个州的选举人数量呢?其实是兼顾了不同规模的州的利益。 05:47 那么一个州的选举人票该投给哪位总统候选人呢?这是由州内普选结果来决定的。 06:12 “选举人团”制度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计,除了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这两个州是按照普选得票来比例分配选举人票之外,其他所有州都采用一种叫“赢者通吃”的规则。 08:05 选举人团制度的优点是比较明显的。 09:25 那么,“选举人团”是一个完美机制吗?当然不是。它受到的最大诟病就是,选举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民意,有可能会出现候选人得票数少,反而赢得大选的情况。 10:24 这种输了选票却赢了白宫的事情,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 10:59 但选举人团制度是多方博弈和协调的产物,短期来看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11:14 美国总统大选的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以这次总统选举为例来捋一下。 11:26 在今年上半年,民主党和共和党会分别选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这被称为初选。 12:41 今年年中的7月和8月,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召开全国大会,选举并宣布自己的总统候选人。 13:03 11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大选正式拉开帷幕,各州开始全民普选投票。 13:23 到了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将进行选举人团投票。 14:09 这种不遵循民选结果来投票的选举人被称为“失信选举人”。 15:38 选举人投票结束后,就会将结果送交国会,获得270张或以上选举人票的候选人将成为美国下一届总统,这些票在次年1月6日由国会正式统计并宣布,总统将于1月20日宣誓就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