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中国古代权力继承:立嫡长还是立贤能

骆骆の四维空间

34. 中国古代权力继承:立嫡长还是立贤能 00:08 皇帝,是一个不需要考试就能从事的职业,但这个职业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关系到天下苍生的生计,该如何确定人选,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00:23 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选人要用贤能,能者上,庸者下。但选皇帝却不能用这个思路。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定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01:40 我们现代人可能会觉得不太能理解,为什么继承人必须是嫡长子,万一这个嫡长子是个傻子,或者能力根本不如其他庶子,那他就不能治理好国家,这样的话,王朝就有覆灭的风险,为什么古人还要坚持采用这样的继承原则呢? 02:04 让我先来给大家讲讲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例子。 05:20 为什么嫡长子继承制能成为宗法制度的核心?那是因为,嫡长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有明确标准的。而是否贤能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贤能有着不同的看法,立贤能具有不确定性。 06:21 既然老祖宗给大家定好了这个规矩,那就照着抄作业,应该并不难吧。然而,统计结果很有意思,历代王朝,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数量,居然少得可怜。 07:10 为什么周朝老祖宗的宗法制度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呢?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07:21 第一,嫡长子去世或者嫡长子实在上不了台面,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可能会择贤而立。 08:12 第二,没有皇后,自然没有嫡长子。 10:17 第三,非常情况下的兄终弟及或者其他皇子篡位。 12:00 第四,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14:22 有一个朝代非常特殊,采取的是秘密立储制度,那就是清朝。下一期我们就来讲讲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

14分钟
99+
1年前

33.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互鉴融合(2)

骆骆の四维空间

33.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互鉴融合(2) 00:16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游牧民族对汉文化的全面接受和民族融合的一段历史,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史称“太和改制”。 00:32 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 01:24 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鲜卑族也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 01:52 拓跋力微将都城南迁到了盛乐,盛乐城的位置大致在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这个新都城更加靠近中原地区,也体现出首领拓跋力微的远见。 02:29 他的这个观念也为后代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向中原靠拢”。 02:37 公元386年,拓跋力微的后代拓跋珪击败了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部族,在盛乐城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03:54 拓跋珪定下的“立子杀母”制度间接地使北魏的一个重要人物从中受益,那就是文明太后。 05:26 冯贵人有如神助,顺利通过“手铸金人”测试,成为北魏的皇后,同年,皇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李贵人被赐死,拓跋濬将拓跋弘交由冯皇后抚养。 05:46 465年,文成帝拓跋濬英年早逝,年仅12岁的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冯太后精明能干,多智计。 06:33 长孙出生后,冯太后非常开心,她把朝政还给献文帝,全身心投入到培养孙子的事业中去,但她不知道,她的儿子已经对她心生嫌隙。 08:01 此时孝文帝还不到10岁,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统揽国家大权。 08:10 冯太后是一个不一般的女人,确切地说,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就是著名的“太和改制”起始于冯太后。冯太后治下的北魏正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08:37 第一,没有建立完备的文官俸禄体系。 09:54 第二,地方豪强势力坐大。 11:17 针对官员没有俸禄的问题,冯太后确立了“班禄制”。 12:08 针对地方豪族坐大的问题,冯太后推行了“三长制”。 12:52 在完成三长制改革后,冯太后紧接着提出了“均田制”。 12:31 太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490年,冯太后在平城皇宫去世,谥号文明。 13:59 也正是因为孝文帝对文明太后的认同,他完全地从文明太后手里接棒改革,准备将北魏变成一个强盛的帝国。 14:10 孝文帝即位后要完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他心目中最适合的新都城就是千年古都:洛阳。 14:58 但迁都洛阳却遭到了鲜卑贵族保守派的反对,于是,孝文帝决定耍一点小心机。 17:03 孝文帝说:“此次大举南征,兴师动众,如果无功而返,怎么给后人交代呢,如果你们都不想继续南征了,要不我们就把都城迁到洛阳吧。”群臣到这里才明白了孝文帝的真实意图,但也回天无力,迁都的事情就此底定。 17:28 迁都后,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了。 17:35 第一步,穿汉服。 17:47 第二步,说汉语。 18:00 第三步,改汉姓。 18:49 第四步,改户籍。 19:03 第五步,通婚姻。 19:26 孝文帝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步子迈得非常大,是以牺牲鲜卑文化为代价来强力推动的胡汉融合,这自然会受到鲜卑贵族的抵制。但孝文帝万万没想到,带头违抗的竟是自己的长子——太子元恂。 20:58 其实他也知道,他寄予厚望的这个15岁的长子本就没有谋逆之心,但只要他还活着,就会成为反对派的一面旗帜,为了改革的顺利,孝文帝只能献祭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21:17 公元499年,33岁的孝文帝英年早逝,但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没有逆转,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最终实现了,这样的改革空前绝后,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57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孝文帝会被当时的鲜卑人看作是罪人,由于他激进的改革措施,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彻底消亡了。 23:13 这又不得不引出另一个话题,当两个民族碰撞时,我们应该做何选择? 参考文献: 葛剑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版。 张小泱:《神奇的北魏》,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 沈起炜:《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两晋南北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3分钟
99+
1年前

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互鉴融合(1)

骆骆の四维空间

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互鉴融合(1) 00:07 我们人类文明从源头上看,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农耕文明,二是游牧文明,三是商业文明。 00:31 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顺应时节,安土重迁,追求和谐安稳,对外比较封闭。游牧文明则与之相反,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哪里能养活牲畜就迁往哪里。 01:30 我们中华文明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是近邻,这两种文明由一条神奇的400mm等雨量线一分为二。 02:19 非常神奇的是,这条线已经被人为地具象化地表示了出来,那就是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陆续修建历时超过2000年的万里长城。 03:33 从商代开始,匈奴的先人鬼方就开始侵扰中原。 04:36 这两期节目,我就跟大家讲讲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互鉴融合,一个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另一个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05:24 赵国成为侯国后,在诸侯混战中一直没有起色,赵武灵王赵雍于公元前325年即位。 06:37 老是打败仗,局面非常被动,赵武灵王就开始反思,怎样才能提高赵国的战力。赵武灵王发现,戎狄战力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骑射优势。 07:33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采用车战,主要军事力量是战车,战车数量的多寡,是衡量一国军力的重要标志。 08:03 但车战有很多弊端。 08:55 随着战争地域的扩展和形式的变化,越来越需要一种能适应不同地形条件、机动性强、速度快、对抗强度大的作战手段,而唯一符合条件的兵种,就是骑兵。 09:31 赵武灵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变本国的作战方式,着胡服、学骑射。 10:17 要想改车战兵为骑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1:02 在中原地区,服饰是等级的标志,束手脚的衣裤是奴隶才穿的,一般士人视服饰为生命的一部分。 11:39 中原士族对夷狄的偏见根深蒂固,此时,要向夷狄学习,穿上他们的服饰,这对于中原士人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 11:52 赵武灵王只能与当时赵国的重臣肥义开展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 13:37 但他深知反对势力的强大,为了顺利推进胡服,他又去游说了宗室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叔父公子成。 15:32 赵国的士兵着胡服、学骑射后,战力大大加强,骑兵成为其军队中的最重要的兵种。 16:16 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评价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17:00 可惜赵武灵王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雄才大略,但自己的家庭事务却没有处理好,导致自己有一个非常潦草的下场,也可以说,他是被自己作死的。 17:59 武灵王太过宠爱吴娃,就将原来的太子赵章废了,改立赵何为太子。 18:30 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就把王位传给了年仅10岁的太子赵何,赵何就是赵惠文王,他自己则称为“主父”,不再管理朝堂事务,只掌管赵国的军事力量,为赵国开疆拓土。 19:08 当武灵王看到赵章在朝会上向13岁的弟弟俯首称臣时,他突然觉得很过意不去,于是他就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19:38 赵章眼看自己未能成功被册封为代王,就联合大臣田不礼开始策划政变,而肥义、公子成等人则向赵何靠拢,赵国朝堂的政治斗争逐渐白热化。 20:55 宫内没有存粮和饮水,公子成对武灵王断水断粮达三个月之久,武灵王被逼不得不掏鸟窝吃雏鸟,最后竟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乱”。 21:15 虽然赵武灵王死了,但他胡服骑射的改革还是得以泽被后世。 21:47 胡服骑射还成了其他诸侯国学习的样板,到了战国后期,车战基本上被淘汰了,各国都组建了骑兵部队,骑射成为一种普遍的战斗手段。但胡服却只在军中推广开来,君主、贵族、官员、平民百姓依然还是穿戴华夏衣冠。 22:24 下一期讲的则是游牧民族对汉文化的全面接受和民族融合,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参考文献: 葛剑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版。

22分钟
99+
1年前

31. 北魏的“立子杀母(子贵母死)”制度

骆骆の四维空间

31. 北魏的“立子杀母(子贵母死)”制度 00:18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骨肉相残是被作为一种宫廷制度来执行的,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立子杀母”或者叫“子贵母死”制度。 00:36 “立子杀母”指的是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他的生母就要被赐死,其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太子的母族势力坐大干政。 00:49 最早实施“立子杀母”的是汉武帝。 01:23 刘弗陵的生母是汉武帝晚年最宠爱的钩弋夫人,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后,就找了个由头赐死了钩弋夫人。 03:15 西汉之后的皇帝格外警惕外戚的威胁,选择继承人时着意挑选母家势力较弱的皇子。 03:38 不过“立子杀母”这样的事在汉族王朝中,只出现过汉武帝这一次,“立子杀母”被当成一种立储规矩来执行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04:31 北魏建立后,拓跋珪的母族贺兰部和妻族独孤部对朝政多有干预,他逐渐感觉到母亲和妻子背后的势力是对自己权力的最大威胁。 05:07 拓跋嗣十一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与此同时,拓跋珪下令赐死了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 07:06 拓跋珪虽然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但他开创的这个“立子杀母”的规矩却被延续了下来。 07:37 可以说,北魏的皇帝都是踩着母亲的尸体上位的。 07:43 非常可笑的是,为了弥补太子缺失的母爱,太武帝拓跋焘开创了“保太后制度”。 09:03 文成帝将太子交给冯皇后抚养,冯皇后知书达理,精明能干,她更为人熟知又流芳百世的是她的另一个称呼,文明太后。 09:39 从文明太后的参政历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子贵母死”这项制度是经不住细细推敲的。 10:05 孝文帝执政期间,北魏国内的鲜卑势力已经消亡殆尽,已经无需以“子贵母死”来切断母族对皇子的支持。孝文帝意图废除这一残忍的制度,但却遭到既得利益者文明太后的强烈反对。 12:03 宣武帝大概是看出了这一制度的不合理性,竟然霸气地宣布废除“子贵母死”。 13:31 最初实施“立子杀母”这一行为的是汉武帝,那我们在前几期关于中国历史梳理的节目中也提到,两汉时期,外戚干政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14:05 那么为什么汉族王朝没有把“立子杀母”形成制度,反而是鲜卑族王朝北魏践行了这种残忍的制度呢? 14:16 有学者认为,这种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跟拓跋氏的旧制有关。 15:37 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思考呢?可以发在评论区,供大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张小泱:《神奇的北魏》,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 李凭:《北魏子贵母死故事考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张云华:《北魏后宫子贵母死制补论》,《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6期。

15分钟
99+
1年前

30. “玄武门之变”和“三庶人”事件

骆骆の四维空间

30. “玄武门之变”和“三庶人”事件 00:08 在看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总有这样的感慨,人命真的太不值钱了。 00:59 帝王之家父子手足之间的竞争更是残酷,权力之下,人伦亲情似乎是一个不值一提的东西,今天我就跟大家讲两个发生在唐朝的父子兄弟相残的故事。 01:15 说到这个话题,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玄武门之变吧。这里我就跟大家讲讲玄武门之变的始末。 01:49 李渊出身于关陇世家,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所以,从亲戚关系来说,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 02:26 李渊和皇后窦氏生有四子,除了三子李玄霸早夭,其他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 02:40 在李渊起兵期间,李世民战功卓著,作为唐军的主帅,他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等主要竞争者,并率先打下了洛阳城,在军中声望很高。 03:59 李建成是高祖与窦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比李世民大了整整十岁。作为储君,他也曾为大唐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 04:41 李元吉是李渊和窦皇后最小的儿子,比李世民小四岁,他是一个善战又骄横的人。 05:09 三兄弟从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竞争状态。 05:45 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兄弟俩做了分工。 06:12 李建成担心功勋、实力、名声都大于他的李世民包藏祸心,早晚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07:10 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之前,是完全处于下风的,被逼到需要冒险一击的地步。 07:19 六月初三,李世民向李渊密奏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妃嫔私通乱伦,还说哥哥和弟弟正在策划要谋害他,李渊大吃一惊,决定第二天将兄弟三人召进宫,当面责问。 07:44 六月初四凌晨,李世民带领秦王府兵将进入玄武门埋伏。 08:02 李世民首先射死了太子,将领尉迟敬德杀死了齐王李元吉。 08:35 李建成死时38岁,李元吉24岁,李世民也没有放过他们的后代,将两人的十余个儿子全部诛杀。 09:01 魏徵却淡定地回答:“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祸事了。” 09:24 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就退隐成为太上皇,除了偶尔参加宫廷礼仪活动,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父子俩各怀芥蒂,分外疏离。 10:18 太宗即位后开启了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这也掩盖了他即位时的不光彩。他之后唐朝历代的皇子们非但没人指摘太宗得天下的手段毒辣,反而景仰太宗奋力反击,成功夺嫡的魄力。 10:55 玄武门之变是兄弟相残,那在之后的玄宗朝,还有一个著名的父杀子的事件,史称“三庶人”案。 11:29 太子在唐朝是个高危职业,被废的几率相当高,好在李瑛是个仁厚且小心谨慎的人,当太子期间一直兢兢业业,没犯过什么大错。 12:26 当时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是武氏,她是武家人,算起来应该是武则天的侄孙女,玄宗表达出想立武氏为后的意思后,满朝文武百官都一致表示反对。 13:06 没有做上皇后,武惠妃当然耿耿于怀,但此时,她的儿子李瑁年纪还小,还没有夺嫡的资本,等李瑁年纪渐长,武惠妃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13:59 武惠妃在玄宗面前美言,帮助李林甫登上了宰相的位子,如此一来,帮助武惠妃成为皇后,再帮武惠妃的儿子成为太子,就成为李林甫的最佳选择。于是,他们俩决定设计除掉太子。 14:18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突然派人去请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位皇子,说皇宫里进了贼人,让他们赶紧进宫救驾。 14:35 武惠妃到玄宗那里告状说三位皇子打算谋反,玄宗看到三位皇子穿着甲胄带着士兵闯入皇宫,大怒。 14:52 玄宗将三位皇子贬为庶人,随后赐死。据说,太子李瑛死后,武惠妃常常梦见他来索命,没过几个月,武惠妃也病死了。 15:07 武惠妃死后,玄宗也没有立她的儿子李瑁为太子,反而是选择了平日比较疏离,没什么后台的皇子李亨作为太子。 15:26 武惠妃谋划了十几年,最后得到这样的结果,其实他们都是玄宗玩弄权术的牺牲品吧。 15:44 这两个事件可以被归类为阴谋,而历史上,甚至还有一种骨肉残杀是光明正大,作为宫廷制度来执行。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立子杀母”制度,下一期我就给大家来详细讲讲这个残忍的制度。

16分钟
99+
1年前

29.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4)

骆骆の四维空间

29.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4) 00:22 上一期我们讲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中国再次回到了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下。 00:34 朱元璋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很多极端强硬的措施。 01:44 为了巩固朱家王朝,保障边疆安全,他将皇子分封到边疆各地当藩王,这些藩王都有军权。 02:17 建文帝朱允炆性情温和,他即位后开始改变朱元璋的一些弊政,推行宽厚的政策。同时,他在身边大臣的推动下,着手削藩。 02:52 朱棣在北平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赴京“靖难”。经过三年内战,朱棣获胜,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称帝后改年号为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03:09 明成祖在位上做了六件大事。在明成祖的统治下国家富强,疆域辽阔,这一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03:59 明成祖之后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基本沿袭了前朝的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的时期,也被称为仁宣之治。 04:18 这之后的明朝皇帝就有点不太靠谱了。 05:11 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英宗为了建立战功,率兵亲征北疆瓦剌,但由于出兵仓促,准备不足,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围攻,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自己也被瓦剌军队俘虏了,这一事件史称“土木之变”。明朝廷只能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上帝位,是为明代宗。 06:41 在这种情势下,朝中大臣又拥立英宗复辟,这一事件发生于1457年,被称为“夺门之变”。 06:52 英宗去世后,他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土木之变发生时,他才两岁,从小由祖母抚养成人,负责照顾宪宗起居的是一个比他大17岁的万姓宫女。等到宪宗18岁即位时,这位宫女已经35岁了,宪宗执意立她为妃。 07:50 宪宗后即位的是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一位有为明君,他勤于政事,去除前朝的陋习,锦衣卫的横行不法也有所收敛,这一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08:13 明武宗朱厚照聪明绝顶但却非常爱玩。 08:37 这一时期也出了一个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09:09 1521年,武宗驾崩,他没有子嗣,大臣拥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入承大统,他就是著名的明世宗,后世也称其为嘉靖皇帝。 09:35 君臣双方开始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大礼仪之争”,并最终以嘉靖帝的胜利而结束。 09:54 在他35岁时,皇宫的宫女发动了“壬寅宫变”想刺杀他,虽然刺杀未遂,却彻底改变了嘉靖的性子。 10:30 1567年,明穆宗即位,他废除了嘉靖朝的弊政,任用明臣施政,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国家内部社会平稳,经济恢复,外部解除海禁、与北方俺答汗议和互市,开启了隆庆新政。 10:59 1572年,9岁的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年号万历。 11:19 张居正厉行改革,用“考成法”整顿吏治,用“一条鞭法”清丈全国田亩,经过10年的改革,出现了“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的繁荣景象。 11:36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开始荒于政事,近30年不上朝,有些内阁朝臣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11:47 朱元璋取消丞相一职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一旦皇帝怠工,政事就要停摆,为了应对越来越不靠谱的皇帝,内阁制逐渐建立起来。 12:23 内阁成员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就开始拉帮结派建立小山头,先有东林党,后有浙党,再加上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13:04 公元1628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位的第一年,延安府发生严重旱灾。 13:44 李自成以“均田免粮”的口号赢得民心,于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同年,他率军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万岁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14:04 与此同时,关外有一支力量正虎视眈眈地关注着中原政局。早在1583年,出身于建州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并于1616年在今天的辽宁建立政权,国号金,与明朝分庭抗礼。 15:03 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向清军投降,并在山海关内外夹击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城,第二年在湖北被地方武装杀害。 15:46 在这样充斥着尖锐矛盾的乱世中,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即位了,他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时做了七件大事。 17:06 康熙晚年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导致九子夺嫡,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登上了帝位,他就是雍正皇帝。雍正是个务实又有才干的人。 18:01 乾隆即位后,清朝进入极盛时期。 18:32 但盛世之下也有危机,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轻视科学,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大清逐渐与世界脱轨,乾隆年间到鸦片战争仅仅相隔50年,中国与世界的力量对比就完全改变了。 19:18 西方各国为了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协商,但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西方谈,使西方人大为不满。英国就将成瘾性极强的鸦片输入中国。 19:54 英国因“虎门硝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37 广西的洪秀全通过改造基督教教义,吸引了一大批教众,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开始了为期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21:21 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达47年之久。 21:32 同治在位期间,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图自强,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22:27 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组织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变法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23:01 1898年6月,变法正式开始,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诏令,除旧布新,但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就夭折了,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23:31 西方殖民者与中国民众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激化,从山东开始爆发了“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23:48 1900年,英法等八个国家以剿灭义和团为借口组成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避难。最后,清政府和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15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同年去世,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年号宣统,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帝王。 24:39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25:59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上街抗议,拉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这就是五四运动。一般认为,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我国现代史的开端。

26分钟
1k+
1年前

28.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3)

骆骆の四维空间

28.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3) 00:27 上一期我们讲到,公元907年,权臣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梁。自此,各地藩镇纷纷自立、混战、建立政权,中国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的阶段。 01:00 五代十国是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之后,中国再一次大分裂的时期,也是异常复杂凌乱的时期。 01:38 五代时期的特征是,中原地区各个王朝存在的时间短、更迭快,政权内部政变多、分裂多,社会生产基本陷于停滞。南方地区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02:20 时间来到了954年,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柴荣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02:45 赵匡胤是柴荣手下的一员大将,屡立战功,深受柴荣器重,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 03:24 没等赵匡胤答话,士兵就把一件象征君权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下拜高呼万岁。 04:14 赵普给出了一个12字的解决方针:“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04:28 赵匡胤心领神会,在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就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军权都收了回来,这种用温和的手段解决潜在的威胁的做法也成为北宋政治的一个基调,被后世总结为“重文轻武、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04:54 在这种国策指导下,北宋以文人治国,与其他内乱不断、君臣父子相互残杀的王朝相比,北宋显得文明得多,北宋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也被后世认为是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但从另一角度看,北宋缺乏昔日中原王朝征服四夷的魄力和决心。 06:18 真宗一心议和,与辽国签订了纳币求和的“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国三十万银绢的岁币。 06:37 在“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国策指引下,北宋的积弊日深,主要表现为文官队伍膨胀,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加剧。 07:05 君臣俩开始制定并推行了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新法,被称为熙宁新政或者王安石变法。 07:24 此后五十年间,新旧两党反复更迭,到了后期,两党的争端已经不集中于变法措施了,而成为了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 07:57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部众反抗辽的统治,于1115年建立了大金。 08:36 最后,金军还是攻入开封,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俘虏,连同后妃、皇子、官员等3000多人一同押解北上,这次事件也被称为“靖康之变”。 08:54 公元1127年,南逃的宋朝大臣拥立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为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09:37 自1134年,岳飞一路收复了湖北、河南等大片土地,正当要进军开封之时,宋高宗却命令各路大军停止进攻,连发12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痛心疾首:“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10:29 1200年,一个叫铁木真的蒙古人通过四次大规模的战斗,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大蒙古国,被公推为成吉思汗。 11:14 公元1271年,夺取汗位的忽必烈改大蒙古国的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蒙古政权的统治重心正式南移。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都城临安,时年7岁的宋恭帝投降,南宋灭亡。 11:57 宋元两军在厓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对7岁的小皇帝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随后背着皇帝投海自杀殉国。 12:28 南宋灭亡后,元统治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关于元算不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学界多有争议。 13:16 忽必烈在位时,热心学习汉文化,推行汉法,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13:37 而在元的内部统治上,蒙古人对汉人始终存有戒心,实行民族分化和压迫的“四等人制”。 14:29 由于元朝的统治疆域非常大,以往的郡县制已经不能对疆域进行有效统治,因此,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 14:57 总体而言,元朝的疆域辽阔,商业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了中国。 15:22 到了元末1350年时,元朝政府发行了新纸币至正宝钞,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飞速上涨,百姓苦不堪言。第二年,元惠宗征发大量农民和士兵治理黄河,被征调的农民惨遭监工鞭打和压迫,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主导的红巾军起义。 16:11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南京。同年,明军进逼元大都,元顺帝带领亲随弃城而逃,蒙古在中原历时98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再次回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16分钟
1k+
1年前

27.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2)

骆骆の四维空间

27.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2) 00:12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统治权开始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00:19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之战失利后,一路逃到乌江,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而死。同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洛阳,后来又迁都到长安。 00:50 刘邦即位后就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01:04 刘邦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轻徭薄赋,以德化民的政策,国家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富裕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也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 01:40 刘邦为了扩大皇族的势力,又封了一批“同姓王”。到了文景二帝的时候,这些同姓王跟中央的矛盾就很突出了,汉景帝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实行“削藩”,这当然就激起了这些同姓王的反抗,终于在公元前154年,酿成了“七国之乱”。 02:20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颁布了“推恩令”。 02:49 汉武帝还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形成了儒家大一统的局面。他还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汉朝达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时期。 03:35 汉昭帝、汉宣帝两代君主在任期间,又回到了“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时代,史称“昭宣中兴”。 04:04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位称帝,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这个人物也值得一说,有人笑称王莽是穿越回去的,因为他当政后各项改革过于新潮。 05:08 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重建汉朝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开创了“光武中兴”。 05:40 汉光武帝之后的汉明帝、汉章帝都延续了前朝的政策,东汉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繁荣,百姓富足,被称为“明章之治”。 05:53 随着汉章帝的去世,强盛一时的东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06:52 汉灵帝的昏庸终于激起了百姓的反抗,公元184年,张角发动了黄巾军起义。 07:13 汉灵帝去世后,16岁的汉少帝即位,权臣何进为了铲除宦官,让军阀董卓进京勤王,却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07:48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在208年,基本统一了北方。与江东的孙权、蜀地的刘备呈三足鼎立的局面。 08:50 公元266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三国时代结束,西晋开始了。 09:36 晋惠帝的皇后叫贾南风,是个精明又心狠手辣的人,在她的干政之下,酿成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 09:47 中原地区的内战“八王之乱”给原本臣服于中原王朝的游牧部族有了可乘之机,这些部族主要出自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因此被泛称为“五胡”,五胡大举南下,意图问鼎中原。 10:09 司马氏皇族以及一些中原世家疲于应对,只能带着大量人口和财富南渡,这也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被称为“永嘉南渡”。 10:23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11:38 五胡先后建立起几十个政权,被概称为“五胡十六国”。经过一系列混战后,到了公元386年,鲜卑族的拓跋氏称王,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12:03 北魏孝文帝有雄才大略,迁都洛阳,积极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了北魏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史称“太和改制”。 12:45 北周宣帝死后,杨坚以外戚身份辅政,并在公元581年,篡夺北周帝位,改国号为隋,杨坚就是隋文帝。 13:50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生活非常奢侈,大修宫殿,为了下扬州,造了数万艘龙舟和楼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但为了完成这些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在位的10几年间先后征发劳役一千万人,导致土地荒芜,百姓无以为生,各地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14:20 公元618年,同是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的李渊取得帝位,建立了唐朝。 14:36 公元626年,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位,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开启了“贞观之治”。 15:03 唐高宗死后,他的皇后武则天垂拱而治,在公元690年,也就是她66岁的时候,登上了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 15:32 到了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在这场争斗中胜出了。他在位的前半部分厉行改革,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足,开启了开元盛世。但在他执政的后期,他不理政务,贪图享乐,坐视边境节度使不断坐大,并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16:05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当政、君权旁落。公元874年,河南连发多年水旱灾,饿殍遍地,王仙芝、黄巢等人在河南长垣揭竿而起,开启了近十年的黄巢起义。 16:23 公元907年,权臣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梁,唐朝结束了近300年的统治。

16分钟
1k+
1年前

26.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1)

骆骆の四维空间

26. 60分钟讲完中国历史(1) 00:17 我会以专题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中国历史中一些有趣的知识,这些专题可能会横跨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因此需要对中国历史的脉络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将用3期节目来跟大家简单讲一下我们的中国的历史。 00:39 我们中国人总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因此中国历史的头就要追溯到炎黄二帝。 01:29 在炎黄二帝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相传这三位首领的帝位传承采用的是禅让制。 02:23 禹在去世前任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但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篡夺了首领的位子,建立了夏朝,也开启了中国世袭制王朝的大幕。 03:0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社会,这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确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夏朝延续了470年。 03:38 公元前1600年左右,在鸣条之战中,商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03:46 商朝延续了500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定都于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也被称为殷商。在殷墟发掘出的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都让后人了解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商朝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还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04:37 公元前1046年,领地在岐山,也就是今天陕西宝鸡一带的周人,在其首领姬发的带领下起兵讨伐商纣,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战败后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04:56 周朝一共存续了790年,是目前为止最长的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05:04 西周采取分封制。 06:02 周幽王为了引褒姒一笑,故意点燃烽火,诸侯以为犬戎攻来了,果然带兵急速赶来,褒姒看到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禁不住笑了起来。周幽王大喜,他为了博褒姒一笑,数次戏弄诸侯,弄得诸侯们再也不来了。这就是“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的由来。 06:30 公元前771年,申国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救,诸侯们却没有前来救援,犬戎最终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 06:46 周幽王死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将国都迁到了洛邑,也就是洛阳,自此开始了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为两个部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被称为战国。 07:15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逐渐衰落,诸侯争霸,小的诸侯国逐渐被吞并,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07:40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07:51 进入到战国,各诸侯国的斗争更加激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08:06 在这一时期,由于各诸侯国竞争激烈,纷纷引入人才开展变法和改革,也形成了一个政治、思想、农业、军事共同发展的黄金时期。 08:4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 09:3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与其之前的朝代相比,秦朝完成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10:27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困苦达到顶点。 11:01 队伍中有陈胜、吴广两人商量说,不能按期到达是死,起义造反也是死,不如就造反吧。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11:19 大泽乡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以及项燕的孙子项羽在吴,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起兵响应,率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连战获胜。沛县亭长刘邦也集结了三千子弟兵在沛县响应,并投奔了项梁。 11:41 公元前206年,刘邦奉命杀入关中,当时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杀死了,他的继任者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王朝只在中国历史上留存了短短的15年。

12分钟
3k+
1年前

25. 长安和洛阳,谁才是中国第一古都

骆骆の四维空间

25. 长安和洛阳,谁才是中国第一古都 00:08 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城市被称为是十三朝古都,并列成为中国定都朝代最多的城市,这两个城市是洛阳和西安。 00:21 在唐代及其之前的朝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就像一个钟摆,在洛阳和长安之间来回摆动。 00:37 首先成为国都的是洛阳。洛阳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古代大型王朝国都的首选。 01:34 那么,西安又是什么时候成为古代王朝都城的呢?公元前11世纪左右,周文王姬昌率部攻破崇国后,将国都从岐周迁到沣水西岸的丰京,后来,周武王姬发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和镐京合称为丰镐,是西周的都城,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02:21 秦始皇统一六国,咸阳也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02:59 刘邦即位后,将洛阳作为他的首都,但几个月后,他就在娄敬和张良的劝说下,下令迁都关中。 04:00 刘邦为什么要做出迁都长安的这个决定呢? 04:07 首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承担着对外和对内这两大职责。 04:14 对外,要有足够的抵御力量,必须面对主要的军事威胁,这能让王朝后代统治者及其子民时刻保持警惕状态,不断加强防御或主动出击。 05:28 除了抵御外敌,首都还需要面对国内敌对势力的威胁,必须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点。 06:25 在秦朝时期有“百二秦关”的说法,指的是,若以百万之众攻打关中,只需要两万人就足以抵抗了,可见关中地区地理条件之优越。 06:40 虽然整个西汉时期,国都都在长安,但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国都定在了洛阳,而且整个东汉都没有迁回到长安,虽然东汉时期不断有人呼吁将首都迁回长安,但洛阳的首都地位非常稳固,这又是为什么呢? 07:03 相比长安,洛阳有一项重要的优势,那就是便于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08:34 从关东到长安的唯一水路是黄河和渭河,偏偏都是逆流而上,必须完全依靠人力拉纤,还得经过三门峡天险。 10:16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才把国都短暂地迁到长安。公元196年,汉献帝东归洛阳,但此时的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此后的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治中心因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动。 10:42 隋文帝杨坚建立了下一个大一统王朝——隋朝,隋文帝把国都定在长安。这主要是因为隋朝的统治阶级大多是出身于关中和陇西的关陇贵族集团。 11:13 但同样的,定都长安必须要面对粮食供给短缺这个问题。在公元594年,关中大旱引发了饥荒,隋文帝率百姓“就食”洛阳。 12:12 唐高宗大概是厌倦了逃荒,他开始提升洛阳的地位,将它正式定为东都,营建洛阳宫殿。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做出了更大胆的决定,将洛阳定为帝国的首都,改称“神都”,从此武则天一直待在洛阳,很少回到长安,政府机构也都转移到了洛阳。 13:04 唐玄宗痛定思痛,大力整顿漕运,到了天宝年间,每年运往长安的漕粮高达400万石,足够大唐帝国首都的正常运转,长安的地位又开始变得坚挺,洛阳则走向衰落。 13:32 进入中晚唐时期,围绕最高权力的争斗不断,长安也成为各方交锋的战场。在这一时期,长安遭到数次大规模洗劫。 15:15 在这之后,从宋朝开始,经济重心南迁,江淮地区成为中国的粮仓和经济中心,再加上自宋以后,王朝面对的主要军事威胁不再来自西方,而是来自北方,因此长安和洛阳都失去了御外和安内的作用,这两个城市再也没有成为王朝的首都。 15:47 今天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按照上文的思路,你能说说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临安、明朝定都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和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都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参考文献: 葛剑雄:《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岳麓书社,2021年版。

16分钟
99+
1年前

24. 尾大不掉的藩镇——为什么如日中天的唐王朝会发生安史之乱(3)

骆骆の四维空间

24. 尾大不掉的藩镇——为什么如日中天的唐王朝会发生安史之乱(3) 00:07 上一期节目我们讲到了“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 00:36 公元756年,玄宗携亲随弃城逃跑,逃至马嵬驿的时候,他的禁军发生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并挟令玄宗赐死杨贵妃。 01:58 玄宗的打算是依靠富庶的四川地区连接江淮,再图北方,但是他没想到太子李亨得到了强大的西北朔方军的支持,他带着两千兵马北上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并在那儿宣布登基。 02:36 登基后,唐肃宗开始整顿兵力,并与玄宗划清界限,把之前内乱的政治责任都推给玄宗,来塑造自己革故鼎新的形象。 02:50 再来看安禄山,他的下场也不好。 04:14 安禄山于公元755年起兵造反,没想到不到两年就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上。 04:32 在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其实唐肃宗极有可能提前平定叛乱。 05:14 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安史之乱绵延了8年之久,在广平王也就是唐代宗即位后才得以平息。 05:50 等到安史之乱被镇压下去后,唐朝的节度使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四面开花了。唐代宗为了应对吐蕃入侵、回纥崛起和内部仆固怀恩的叛乱,更是放任藩镇做大做强。藩镇格局成为政治常态,长期影响唐朝中后期的历史走向。 06:14 到了代宗的儿子唐德宗即位后,他急切地想铲除那些不受控制的藩镇,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就着手削藩,几个强大的藩镇联手发动叛乱,史称“奉天之难”。 06:50 在这场叛乱中,有两位节度使称帝,四位节度使称王,甚至连唐朝的首都长安都一度被叛军打了下来,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德宗不得不发布了一篇罪己诏。 07:19 唐德宗被迫改变以往的强硬政策,转而以灵活、姑息的政策对待藩镇,与此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加强中央的力量巩固帝位。在这种局面下,中央神策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9:44 叛乱平息后,德宗对神策军尤为看重,神策军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帝的禁军。德宗将神策军从组织结构上进行改编。 10:22 护军中尉的设立,标志着宦官集团典兵的制度化,宦官集团不再凭借个人权力来掌控禁军,而是通过正式的行政职务来控制军队。此后,宦官集团对唐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宦官凭借神策军这一权柄,立君、废君有如儿戏,在德宗之后的十一位皇帝中,竟然有八位是由宦官拥立的。其中宪宗、敬宗还死在了宦官的手里。 11:26 仇士良带领神策军挟持文宗,发动了“甘露之变”,他们在朝中逢人便杀,尸横遍野,军队还出城追逃,杀害了包括李训、郑注在内的众多官员。宦官还在京师开展搜捕和抢劫,引发了长安的骚乱。甘露之变以宦官的大获全胜而落下帷幕,皇帝、官员再不敢轻举妄动。 12:57 仇士良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干涉朝政20余年,先后杀害二王、一妃、四宰相,在他告老还乡时,还给手下宦官传授了如何控制皇帝的方法。 13:35 就这样,在中央宦官掌权和地方藩镇割据的情况下,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公元874年,河南连发多年水旱灾,饿殍遍地,百姓流离,无处控诉,黄巢的同乡王仙芝聚众数千人,于河南长垣揭竿而起,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开启了近十年的黄巢起义。 14:16 在这场大动荡中,唐朝耗尽了自己最后精气,随后被朱温篡夺帝位,结束了近三百年的统治。 14:27 最后我们来捋一下这条连锁反应链条。 15:20 今天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你觉得唐朝的这盘棋该怎么下?如果你是唐朝皇帝,你会在链条的哪一环找到突破口? 参考文献: 孙英刚:《隋唐:帝国的形成》、《隋唐:盛衰的痕迹》、《隋唐:文明的转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

15分钟
99+
1年前

23. 危险的节度使——为什么如日中天的唐王朝会发生安史之乱(2)

骆骆の四维空间

23. 危险的节度使——为什么如日中天的唐王朝会发生安史之乱(2) 00:33 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了隋朝的兵役制度,实行的是府兵制。 01:19 后人将这种布局称为“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 01:32 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时训练,战时从军打仗,此外还要轮流前往京城承担一部分禁军的工作。 02:10 在这种体制下,领兵的将领并不管理士兵的日常训练,和士兵之间不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可以有效防止军队将领拥兵自重,干涉朝政。 02:49 府兵总体来说是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战为辅,频繁的对外战争一是折损了大量府兵,二是府兵的跨区域调动导致农田被荒废。而从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也就是说,府兵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都被豪强给兼并了。 04:50 张说主持进行了兵役制度改革,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05:17 “募兵制改革”有力地保证了唐朝兵士的来源,还吸纳了大量流民,消除了社会隐患。实行募兵制后,唐朝军队总体人数减少了,但核心战斗部队趋于稳定,战力大大加强,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边境形势好转就是最好的证明。 05:42 凡事有利就有弊,到募兵制的时候,兵员是隶属于不同的军区,直接囤驻在军区,承担该军区的征战和防御职责。 07:00 为了减轻庞大的国防开支造成的财政压力,中央政府便决定放手让各个节度使自负盈亏,为了集中主要兵力和资源对抗外敌,唐玄宗还把不少对节度使的制约措施都解除了,对各地节度使空前信任,这样一来,节度使手中便掌握了行政、财政、军事等众多权力,极易威胁中央。 07:28 正是因为募兵制的兴起,边防军人和边军将领形成了一种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利益关系,兵士们只认将领,不认天子,各个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还有其财赋,逐渐演变成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 07:52 玄宗也看出这套体系是存在问题的,他通过三个办法来化解这个问题。 09:06 安禄山多智计,善揣测人心,懂九种胡语。 09:46 安禄山很知道怎么讨玄宗欢心。 10:12 不过安禄山这副身板,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来却一点都不含糊,“其疾如风”。 10:41 他献媚的方式非常直白,甚至显得有点呆板,反而让玄宗觉得此人层次低、未开化、心思简单,不会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 11:23 截至公元751年,安禄山共计拥兵18万人,占唐朝所有边防军队的40%。 11:33 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安禄山召集范阳、平卢两镇士兵,以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旗号起兵造反。唐朝此时已经和平太久,兵役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唐朝军队大量集中于边疆,而中枢兵力微弱的局面。 12:19 天宝十五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携亲随弃城逃跑,到了距离长安百余里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玄宗的禁军发生兵变。这也成为整个唐朝走势的一个分水岭。 12:55 下一期我们讲一下安史之乱对唐朝中后期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孙英刚:《隋唐:帝国的形成》、《隋唐:盛衰的痕迹》、《隋唐:文明的转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

13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