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杨德昌导演和侯孝贤导演的影像风格对比;导演和演员之间的身份转换。 ②:电影语言中的空间,源于马塞尔.马尔丹最初对电影语言的定义。 ③:如何界定电影建筑学?电影是空间化的叙事,建筑是叙事化的空间。 ④:互文性理论(intertextuality)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的文本理论。 ⑤: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包括:与同时期社会文化文本的互文;与其他电影文本的互文等。 ⑥:杨德昌导演的作者视角,基于安德烈.巴赞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 这一理论将导演看作电影文本的作者,强调导演对影片的主导价值。 ⑦:让.米特里认为:作品刻有导演的性格和气质的烙印,因为一个作者确实始终是自己的主体。 从本质上说,作品中总是携带着导演的个人化信息。 ⑧:海德格尔认为栖居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的存在形式”。 ⑨:杨德昌被誉为“中国台湾社会的手术灯”,他的宏伟愿景便是“用电影来替台北市画肖像”。
①:电影《蓝色大门》于2002年9月27日在中国台湾上映,于2025年7月30日在韩国重映。 ②:通过研究电影母题、视听技法、同性题材等方面分析中国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 探究其传播影响以及对内地青春片的借鉴意义。 ③:论摄影机运动在电影《蓝色大门》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创新式地在“摄影机运动”与“电影画面象征”之间建立理论联结。 ④:如何理解晃镜头、甩镜头;王家卫失帧感与动感模糊的比较。 ⑤:探讨中国台湾青春电影集中表现的青春问题;及其折射出的台湾社会文化的演变和电影创作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⑥:诗意化影像搭建,青春期自我重构与身份认同。 孟克柔对林月珍有着微妙的情感,而张士豪的出现则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 ⑦:同性恋群体与性少数群体的关系;homosexual的起源;《福柯与酷儿理论》一书中的主要观点。 ⑧:女性的身体书写对抗男权中心主义。身体是“他者”的客体,但也是自我的主体。 对比分析杨德昌导演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⑨: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模糊界限,造成了很多人的自我建构误认。 长期以来,人们以异性恋为常态,以同性恋为变态;生理性别决定了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 ⑩:酷儿理论认为:性身份可以看作是一种合成物。 它是表演性的、多样的、不稳定的、可爱的、不连续的和过程性的; 是由不断的重复和不断为它赋予新形式的行为构建而成的。 简言之即为“性取向是流动的”。即使今天是坚定的异性恋者,明天变成同性恋者,也不必惊讶和错愕,因为这都是正常的。
①:电影《风柜来的人》之于侯孝贤导演的开端意义。 ②:长镜头的作用;电影的自由呈现体现了哲学中的存在主义。 ③:乡村少年的成长突围,侯孝贤导演用几个少年闯荡城市的经历; 影射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与中国台湾历史的变迁史。这也是他系列电影作品的母题。 ④:如何理解戴锦华老师所言:镜子是一种本质的真。 ⑤:电影对“边缘人”的关注,旨在说明文学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⑥:电影是心理的映射;电影是宗教的注解。 ⑦:作家沈从文对导演侯孝贤的深刻悠远影响。 ⑧:黑格尔对情境的三种划分;侯孝贤导演的暗流观。
①:章回体叙事方式,故事呈现具有节奏感和阶段性。 ②:重复叙事与重复蒙太奇的关系。 ③:关于马福礼的“闯入者”形象塑造。 ④:戏曲元素的运用为电影奠定了古典浪漫主义基调。 ⑤:影片中的拍摄构图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采用不对称和失衡的构图手法。 使用封闭构图展示人物的困境和所受的束缚;俯拍和仰拍的作用。 ⑥:三重边界包括:戏剧与电影的边界;自我与本我的边界;艺术与现实的边界。
①:方言在喜剧电影中的运用。 ②:如何塑造“反英雄式”人物? ③:由符号的象征意义,引申出符号学与电影符号学的关系? ④:电影《无名之辈》中的音乐运用独具特色且效果显著。 ⑤:导演饶晓志采访中谈及影视制作环节的创作初衷,因为一首歌创作了一部电影。
①:标题取自《鲁迅全集·华盖集续编》,写于7月3日。 ②:我想要每天都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不喜欢太热情的天气,也不喜欢汗流浃背。 ③:张佳宁|我会志得意满,再赴春山。
①:标题取自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保持顿感,获得快感。 ②:昨天晚上下了一整夜的暴雨,听雨声真的很解压,也特别舒服。 ③:白天一整天也是几乎在下雨,但赶在日落之前出了大太阳,夏天的白昼总是很漫长。
①:儿童电影的改编佳作:侯孝贤导演对于戏剧冲突的处理,保护了孩子的纯真。 ②:如何理解:“犯盗窃罪,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构成事后抢劫”? ③:中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背景、发展历程、积极意义。 ④:侯孝贤与梅特林克“静剧”风格平行研究;从创作背景、叙事特点、艺术风格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⑤:侯孝贤导演电影中的东方意境之美,是“原色”现实的去戏剧化呈现,采用生活流叙事。 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于中国导演的影响。 ⑦:慢电影的电影文本概念,以及兴起的社会成因和美学特征。
①:标题取自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关于这部话剧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推荐大家有机会可以线下去看。 ②: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他是中国现代剧作家及戏剧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 曾担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国立戏剧学院的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③:20世纪20年代初,曹禺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并于1925年加入了南开新剧团。 1930年暑假,曹禺转学进入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并深受中外文学戏剧音乐作品影响。 1934年,曹禺的首部话剧《雷雨》问世,该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并于《文学季刊》发表。 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日出》。 1936年,曹禺应聘成为了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并于1937年开始在杂志上连载《原野》。 1938年,曹禺与国立剧校师生从长沙出发前往重庆,并创作了剧本《黑字二十八》。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立剧校奉令从重庆搬迁到江安,曹禺在江安生活期间创作了《北京人》。 1946年,曹禺和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④:1956年,曹禺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了印度和日本,后于1960年创作了《胆剑篇》。 1968年,曹禺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判”运动的目标之一,在压力下病倒并住进协和医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曹禺在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 两年后,70岁高龄的曹禺担任了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于1980年访问了英国,同年2月访问了法国巴黎,4月访问美国。 1996年12月13日,曹禺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⑤:曹禺的戏剧创作主要涵盖揭露社会问题、揭示人性内涵和探讨自由主义等主题; 创作手法包括生动的人物塑造、充满诗性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意象营造以及对古典戏曲艺术和对契诃夫静态美学的借鉴。 曹禺认为戏剧创作应该从生活出发,传达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并以艺术形式呈现。 曹禺不仅为中国的戏剧发展和戏剧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舞台上也持续受到关注; 曹禺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日文、英文、韩文、越南文等,在海外广泛传播。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将曹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⑥:夏末难耐,表面是因为天气烦热,但若自问,还是缘于处境。 处境胶着,结果又尚未显露,难免心生疑惑。疑惑令人不决,不决又生烦恼。 ⑦:这期播客是昨天录制的,也就是7月10号周四录制的。做了酸奶水果桶,超级消暑降温。
①:标题取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幻灭》。是傅雷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没有必要给反派角色赋魅,坏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坏,只会挥刀向更弱者。 ③:愉快的周末就要结束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周,祝大家人生路易,事业威登。
①:标题取自布莱士.帕斯卡尔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悲伤过后还是要继续生活。 ②:布莱士·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 - 1662年8月19日)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③:帕斯卡尔出生于法国奥弗涅地区克莱蒙费朗市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自幼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16岁时就发表了一篇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射影几何定理,即“帕斯卡尔定理”。 1642年,为了帮助父亲解决税务计算问题,他开始研制计算器,经过数年努力,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器——加法器。 1654年,帕斯卡尔经历了一次神秘的宗教体验,之后全身心投入宗教研究与写作。 1662年,他因身体健康恶化在巴黎去世,年仅39岁。 ④:科学贡献: ● 数学领域 ○ 射影几何:1639 年,16 岁的帕斯卡尔写成了数学水平很高的《圆锥曲线论》一文,这是他在射影几何领域的重要著作,为射影几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发现的“帕斯卡尔定理”指出,内接于一个二次曲线的六边形的三对对边的交点共线,这是射影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 ○ 概率论:他与费马共同奠定了概率论的基础。 他们在通信中讨论了赌博中的概率问题,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建立了概率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数学期望等。 这些成果不仅在赌博问题中有应用,还对统计学、保险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微积分:帕斯卡尔在求积问题上也有重要贡献,他为微积分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他研究了曲线下的面积问题,采用了分割、近似求和等方法,这些方法与后来微积分中的积分思想非常相似。 ⑤:● 物理学领域 ○ 流体静力学:帕斯卡尔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帕斯卡尔原理。 该原理指出,施加于密闭流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流体向各个方向传递。这一原理在液压机、千斤顶等液压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大气压强:他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他还建议他的内兄佩里埃在法国多姆山进行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这为气象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⑥:哲学贡献: 帕斯卡尔在哲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思想录》。 在书中,他探讨了人类的处境、信仰、理性等诸多问题。 他认为人类是既伟大又悲惨的存在,人类具有理性,可以认识世界,但同时又受到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常常陷入错误和迷茫。 他强调信仰的重要性,试图通过理性与信仰的结合来解决人类的困境。 其思想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宗教信仰的独特理解,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文学贡献: 帕斯卡尔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文风著称。《思想录》不仅是哲学著作,也是文学经典。 书中的许多语句富有哲理,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以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⑧:后世影响: ● 帕斯卡尔在科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科学研究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哲学思想启发了无数哲学家对人类存在和信仰问题的思考; 他的文学作品则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了众多读者。 为了纪念他,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被命名为“帕斯卡”。 ⑨:讨厌黏糊糊的湿热气候,北京的夏天为什么也有回南天? 今天一边追剧,一边吃干捞螺蛳粉,很幸福!如果再有一场大暴雨的凉爽,就更加美好咯!
①:标题取自兰波的文学作品。可以自由发挥,在后面加一句:再平稳驶进冬天。 ②:阿尔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 1854-1891),法国诗人,象征派先驱。 ③:兰波出生于沙勒维尔,由母亲抚养长大,于沙勒维尔中学毕业后结束学生时代。 兰波从小喜爱诗歌,并很早就表现出创作才华,从15岁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诗歌并获得奖项。 多次离家出走后,兰波前往巴黎投奔魏尔伦,也因《母音》《醉舟》等诗歌获得其他诗人的赞赏与结交。 1872年,兰波因与魏尔伦的流言被迫返回沙勒维尔,后又与魏尔伦前往伦敦,两人于1873年决裂。 1875年后,兰波停止了写作,开始他的冒险生涯。 他曾去到爪哇国、阿比西尼亚、非洲等地,经营过皮货与咖啡,也贩卖过武器。1891年,他因骨癌病逝于马赛。 ④:兰波的诗歌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开拓现代诗的新天地,还影响了超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流派。 诗歌理论方面,兰波不仅继承了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中采用的通感与象征手法; 还进一步提出了“通灵人”(Le Voyant) 和“语言炼金术”(LAlchimie du verbe) 的创作主张。 代表作品有《地狱一季》《彩图集》等。 ⑤:陆毅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