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拉图雷特修道院」,需要「禁欲」吗?

后场 Back of House

我们在上一期节目里提到了粗野主义建筑,这一期,我们跟着 Kaiho 住进了粗野主义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欧洲设计的最后一个建筑——拉图雷特修道院。 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住客的日常会和修士们产生交集吗?房间是什么样的?吃饭可以喝酒吗?要遵循哪些规矩?我们聊了这次体验的预定方式、花费、衣食住行等各种有趣的细节,也聊了作为建筑爱好者,身处大师作品之中的感受。 当教科书里的建筑成为可供居住和体验的日常空间,它与我们之前在文本和图片里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当柯布西耶的手法已经成为一种“原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后辈建筑师们的“致敬”与“沿袭”? —— 后场 Back of House 建立听友群了。听友群内会分享最新的节目信息,以及与当期节目内容相关的延伸资料。 当然也欢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以及批评。请添加微信:bohstaff,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后场 STAFF 」进群。 —— 03:12 预定修道院的住宿。 05:21 有点像“白莲花度假村”的感觉。 07:00 房间为什么叫 Cell? 09:34 “静默”。 13:12 自己铺床,房间里不能吃喝。 14:33 吃饭与祈祷。 18:13 不仅有肉,甚至还有葡萄酒。 21:19 教科书里的建筑,现场看有什么不同? 28:03 在拉图雷特,能看到许多当代建筑师的影子。 30:07 当代建筑的“原型”? 44:18 对于建筑爱好者来说,住在作品里是最好的体验。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拉图雷特修道院的管风琴/唱诗(现场录制)、Gianni Brezzo - Torino 【文中提及】 人物/机构: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建筑师)、库哈斯(Rem Koolhaas,建筑师)、西扎(Álvaro Siza,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建筑师)、董功(建筑师)、李虎(建筑师)、OMA(建筑事务所)、OPEN Architecture(建筑事务所)、多明我会(Dominican Order,天主教修会) 建筑/作品:拉图雷特修道院(Couvent Sainte-Marie de la Tourette,柯布西耶)、马赛公寓(Unité d'Habitation,柯布西耶)、朗香教堂(Chapel of Notre-Dame-du-Haut,Ronchamp,柯布西耶)、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土豆头酒店(Desa Potato Head,巴厘岛,OMA)、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西扎)、中银胶囊塔(日本,已拆除,黑川纪章) 概念/术语:粗野主义(Brutalism)、集合住宅、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新建筑五要素):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原型(archetype)、装置艺术 【相关连接】 拉图雷特修道院预定 —— ▼ 法国拉图雷特修道院外景(网图) ▼ 走向修道院的道路 ▼ 教堂的内部(Von Chua拍摄) ▼ 教堂(左:进教堂的铁门;右:教堂的天窗) ▼ 左:提到的在侧边但是会把阴影投射到背后的十字架;右:小神龛的十字架 ▼ 晚祷的内容 ▼ 晚餐 ▼ 房间内部 ▼ 晚上的拉图雷特,天上都是星星。(没有摄影师拍过)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48分钟
99+
14小时前

在巴黎看极简主义展「Minimal」:关于极简主义艺术,我们可以聊什么?

后场 Back of House

我们从 Kaiho 最近在巴黎商品交易所看的一个名为「极简」(Minimal)的展览聊起。这座由安藤忠雄改造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场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也为我们理解极简主义艺术提供了绝佳的物理语境。 Minimal 展览介绍:展览的核心理念是探讨自 1960 年代初以来,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简约的手段、精简的美学和对艺术品与观者关系的重新思考,来彻底改变艺术的地位。极简主义强调“少即是多”,去除多余的装饰,邀请观者通过身体直接互动,将环境和观众融入作品中。 展览分为七个主题部分:Light(光)、Mono-ha(物派)、Balance(平衡)、Surface(表面)、Grid(网格)、Monochrome(单色)和 Materialism(物质主义)。 展出时间:2025 年 10 月 8 日到 2026 年 1 月 19 日 展览地点:巴黎商品交易所,法国 相关连接:www.pinaultcollection.com —— 后场 Back of House 建立听友群了。听友群内会分享最新的节目信息,以及与当期节目内容相关的延伸资料。 当然也欢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以及批评。请添加微信:bohstaff,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后场 STAFF 」进群。 —— 00:25 从巴黎商品交易所的“极简”展览聊起,以及安藤忠雄对这座建筑的改造。 03:40 如何理解极简主义? 07:18 极简主义: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回应,以及战后美国工业化生产的社会文化现象。 12:32 阿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的网格绘画,描绘客观世界的秩序与逻辑。 14:48 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糖果,一件邀请观众参与、会逐渐消失的雕塑。 17:42 极简主义的剧场性:艺术品的完整性为何需要依赖观众和外部情境? 20:24 圆形大厅里的梅格·韦伯斯特(Meg Webster)的作品。 26:14 可以被观众随意移动和重组的雕塑,以及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作为规则”的艺术品。 29:29 也许可以用边界性来理解极简主义? 33:19 亚洲的极简:日本的“物派”、禅意,以及丰岛美术馆里内藤礼的“水”。 42:24 极简主义的另一面:波普艺术如何回应大众媒体与消费文化?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Steve Reich - Music for 18 Musicians: Section VI、Philip Glass - Glassworks: IV. Rubric 【文中提及】 人物:安藤忠雄(建筑师)、皮诺(François Pinault,开云集团创始人,皮诺收藏创始人)、盖里(Frank Gehry,建筑师)、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美国画家)、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古巴裔美国酷儿艺术家)、梅格·韦伯斯特(Meg Webster,美国艺术家)、拉希德·阿拉因(Rasheed Araeen,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美国艺术家)、李禹焕(韩国艺术家,“物派”代表人物)、西泽立卫(建筑师)、内藤礼(日本艺术家)、关根伸夫(日本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当代艺术家) 美术馆/机构:巴黎商品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 – Pinault Collection,安藤忠雄改造)、皮诺收藏(Pinault Collection)、开云集团(Kering)、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皮诺收藏,位于威尼斯)、旧的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皮诺收藏,位于威尼斯)、Vitra(瑞士家具公司)、Dia:Beacon / Dia Art Foundation(美国艺术基金会,位于纽约州)、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纽约)、丰岛美术馆(Teshima Art Museum,西泽立卫设计,位于濑户内海) 概念/术语:极简主义(Minimalism)、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福特主义(Fordism)、大地艺术 / 土地艺术(Land Art / Earth Art)、物派(Mono-ha)、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波普艺术(Pop Art) —— ▼ 安藤忠雄改造的巴黎商品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 - Pinault Collection) ▼ 艺术家 Donald Judd 在纽约的住所 Judd House ▼ Dia Beacon 美术馆 ▼ Dia Beacon 美术馆展出 Robert Smithson 的“碎玻璃” ▼ Minimal 展览上 Felix Gonzalez-Torres 的作品,由可让观众自由拿取的糖果组成;拉希德.阿拉因可以让观众自由组合排列的雕塑 ▼ Minimal 展览中庭 Meg Webster 的现场装置 ▼ Agnes Martin 的网格系列作品 ▼ 李禹煥和関根伸夫的作品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45分钟
99+
14小时前

自然、母体、洞穴、地标:MAD 深圳湾文化广场初体验。

后场 Back of House

深圳湾文化广场,由 MAD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在经历七年建造后正式向公众开放。我们从一次亲身的探访体验聊起,讨论这座被戏称为“苹果耳机”的建筑。 它为何选择“几块石头”这样一种原始又未来的形态?当建筑被埋入地下,将地面变成可供市民自由穿梭的公园,这种“造景”的逻辑带来了怎样的体验?我们深入聊了这座建筑从外部形态、内部空间到施工细节的完成度,以及它如何在一个没有历史文脉的“超当代”城市深圳,尝试建立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新关系。当然,我们最后也聊到了作为容器的内容——为何在深圳建造一座“设计博物馆”是重要且恰当的。 —— 00:23 深圳湾文化广场: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地标。 03:56 地标的诞生:七年时间对一个建筑项目来说算长吗? 07:52 作为“超当代”城市的深圳与“新十大文化设施”。 13:51 经济与科技发展影响了一座城市的建筑宽容度? 17:32 MAD 的“造景”逻辑:将建筑主体藏于地下,把地面还给市民。 22:40 照片拍不出眼睛所见?“移步换景”的园林式体验。 27:56 建筑一定是为人服务的吗? 33:49 从“苹果耳机”到“卧石观云”:对于地标的讨论。 37:27 进入“石头”内部:无直角的“母体空间”与科幻般的沉浸。 41:50 从哈尔滨到深圳:MAD 作品完成度的进化与中国建造水平的提升。 —— 【嘉宾】Jin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The Sorcerers - Overgrown Icons、Digable Planets - Blowing Down 【文中提及】 人物/机构:MAD 建筑事务所(深圳湾文化广场设计方)、马岩松(MAD 创始人)、华润(深圳湾文化广场合作方)、让·努维尔(Jean Nouvel,法国建筑师,深圳歌剧院设计方)、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日本建筑师,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设计方)、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日本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美国建筑师)、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美国灯光艺术家)、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英国设计师)、Diller Scofidio + Renfro(美国建筑事务所)、teamLab(日本艺术团体)、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星球大战》导演)、韩家英(中国设计师,深圳湾文化广场内容主策展人) 作品/项目:深圳湾文化广场(MAD 设计)、深圳歌剧院(让·努维尔设计)、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藤本壮介设计)、哈尔滨木雕博物馆(MAD 设计)、海口云洞图书馆(MAD 设计)、朝阳公园广场(MAD 设计)、衢州体育馆项目(MAD 设计)、广州歌剧院(扎哈·哈迪德设计)、丰岛美术馆(西泽立卫设计)、The Broad 美术馆(Diller Scofidio + Renfro 设计)、卢卡斯叙事博物馆(MAD 设计)、东京 21_21 设计美术馆(安藤忠雄、三宅一生设计)、《星球大战》(Star Wars) 概念/术语:新十大文化设施(深圳)、超当代(Ultra-contemporary)、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清水混凝土、UHPC(超高强度混凝土)、BIM(建筑信息模型)、Threshold —— 后场 Back of House 建立听友群了。听友群内会分享最新的节目信息,以及与当期节目内容相关的延伸资料。 当然也欢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以及批评。请添加微信:bohstaff,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后场 STAFF 」进群。 —— ▼ MAD 于 2020 年在谷德发布的效果图 ▼ 建设过程图(来源广州日报) ▼ 深圳湾文化广场开幕日照片(kaiho 拍摄) ▼ 卢卡斯叙事博物馆(图片来源:Urbanize LA) ▼ 由西泽立卫设计的丰岛美术馆 ▼ Kanye 在怀俄明州的项目概念,由 James Turrel 和 Claudio Silvestri 提出设计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2分钟
99+
6天前

人生如建筑:再看、再谈、再见贝聿铭。

后场 Back of House

副标题 —— 贝聿铭:爱笑的建筑师,运气一般不会太差。 -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简洁而精准,带着几何线条的独特魅力,总能在东西方文化间架起一座桥。从香港中银大厦的锋利棱角到苏州博物馆的温润庭院,从卢浮宫金字塔引发的热议到美秀博物馆宛如“世外桃源”的禅意之美,这位华裔建筑大师的每件作品都在诉说权力、文化与匠心的故事。 这期节目,我们从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和香港M+的不同观展体验出发,再谈贝聿铭。 - 【嘉宾】Zoe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Peace Flag Ensemble - Waiting is My Favourite Colour、Brian Eno - Golden Hours 【文中提及】 人名: 贝聿铭(I.M. Pei)、亨利·N·柯博 Henry N. Cobb: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创始合伙人之一、贝礼中 Sandi Pei :贝聿铭之子、贝氏建筑事务所(PEI Architects)的创始合伙人之一、多米尼克·佩罗 Dominique Perrault:法国建筑师、Snøhetta:挪威建筑公司。 项目: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美秀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银大厦、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奥尔亭、康奈尔大学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馆、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2025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在香港 M+的展览现场,2024 贝聿铭的本科毕设,《中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标准化宣传站:No。 3 立面图》,1940 年,墨水纸本。由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提供。© MIT Museum 一名新娘在卢浮宫计划(1983–1993)的黎塞留通道留影,巴黎,2021 年。摄影:乔瓦娜·席尔瓦。M+ 委约拍摄,2021 年。© Giovanna Silva 延伸至美秀美术馆(1991–1997)的吊桥一景,滋贺县信乐町,2021 年。摄影:米田知子。M+ 委约拍摄,2021 年。© 米田知子 苏州博物馆(2000–2006)大厅框起了花园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观,苏州,2021 年。摄影:田方方。M+ 委约拍摄,2021 年。© 田方方 英国奥尔廷茶亭,摄影:Anguskirk 左:中国银行香港大楼(I.M. Pei) 右:中国银行上海临港双字塔(PEI Architect)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5分钟
4k+
5个月前

威尼斯双年展:如何展览建筑?

后场 Back of House

与艺术展不同,建筑展无法直接展示完整的建筑,而是通过模型、影像和概念传递创意,挑战建筑师用新颖、互动的方式讲述空间的故事。在 2025 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你会看到从将运河水转化为咖啡的 Canal Cafe,到用回收木材与机器人互动的共创生项目,再到中国馆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装置,这些作品都将建筑的想象力推向极致。 今年 5 月,由 MIT 教授 Carlo Ratti 策展,主题“智能:自然、人工、集体”聚焦建筑与技术、自然和社会的交融。展览在贾迪尼的国家馆和兵工厂的主展馆展开,并联动威尼斯其他区域的平行展览。我们从参与项目《Carosello》出发,讲述了中国河南地坑院的独特故事:这种传统民居在 1930 年代被德国汉莎航空飞行员航拍发现,30 年后由奥地利建筑学家 Bernard Rudofsky 在纽约 MoMA 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中推向世界。如今,当地居民通过抖音宣传地坑院,发展旅游业,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嫁接。 -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que(刘璐休假中) 【音乐】関口シンゴ - North Wing 【文中提及】 个人: Carlo Ratti(2025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MIT Sensible City Lab 主任,2019 年深港双年展策展人);马岩松(2025 年中国馆策展人,主题“共存);王子耕(中国馆参展人);袁峰、何斌(共创生项目团队,探讨非标准构建与智能化);Christopher Roth(德国导演,2021 年德国馆策展人);Bernard Rudofsky(奥地利建筑学家,1964 年 MoMA“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提出者);Elizabeth Diller(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合伙人) 项目: Canal Cafe:运河水过滤为咖啡水的装置,金狮奖得主。 共创生:回收木材亭子,融入机器人互动。 Magic Queen:2021 年作品,使用 3D 打印与机器臂探讨非人类议题。 V&A East Storehouse:Diller Scofidio + Renfro 设计的伦敦博物馆,2025 年开业。 High Line: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的纽约公共项目。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在 2025 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项目 Canal Cafe 袁烽、何斌团队的《共创生》 2025 年威尼斯中国馆 2021 年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 & 2022 年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 马克-安托万·劳吉耶(Marc-Antoine Laugier)的“原始小屋”(Primitive Hut)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最新完成的伦敦项目,V&A East Storehouse 德国飞行员拍摄地坑院 Bernard Rudofsky 在 1964 年纽约 MoMA 的展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地坑院抖音账号 & 地坑院建造过程(Design: John Lin, Olivier Ottevaere, and Lidia Ratoi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onor: Project Mingde Foundation; Project Leader: Jenny Hsiao) Carosello 项目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53分钟
99+
5个月前

从假面骑士聊起:游戏化、建筑学、跨学科的空间叙事与构造。

后场 Back of House

我们和电子游戏一同成长,除了荡秋千、踢键子,我们的童年还有游戏厅的《拳王 98》、《合金弹头》,再到网吧里《红色警戒》、《帝国时代》里的征伐。这个时代,游戏更是以多元的形式体现出来,从掌上简单粗暴创造多巴胺即时反馈机制的消消乐,到 PS5 上《死亡搁浅》通过虚幻引擎与光追显卡缔造的量子级拟真,我们如何游戏?在电子游戏中,数码界面和人工智能有会怎么样影响我们游戏,或者去设计、构建游戏? 在讨论中,我们也从自身的背景和经验出来,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游戏和建筑的联动下,能带来哪些有趣的成果——从杭州网红大楼的立面屏幕化实验,到 MIT 游戏实验室与北服学生的碰撞下所产生的具有文化涵义的游戏设计——游戏和空间在底层架构上双向渗透。气候危机被解构成跑酷地图,楚门的世界化作开放世界沙盒,也许最本真的“玩”,才是思考深远未来的出发点。 - - 【嘉宾】zubin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Dark Souls (Original Game Soudtrack) - Gwyn, Lord of Cinder、UNDERTALE Soundtrack - Fallen Down、Athletic Progression - And1 【文中提及】 游戏:幻兽帕鲁、元梦之星、黑神话·悟空、风之旅人、塞尔达传说 研究项目与专业:MIT Game Lab 游戏化研究、北京服装学院 × MIT × 腾讯天美工作室《游戏与文化》工作营、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实验性游戏设计专业 【相关连接】 Tan Zubin tanzubin.com - 假面骑士 正义变身游戏机 动作捕捉示意图 Influencer Incubator(网红孵化器), zubin 作品 幻兽帕鲁 风之旅人 元梦之星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75分钟
99+
5个月前

「东京中央线爵士!」地铁线路孕育的音乐动脉:城市规划如何影响文化的生长。

后场 Back of House

东京中央线爵士是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源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沿东京中央线从市中心向郊区延伸的区域。音乐家们因市中心高昂的租金和商业限制,迁移到租金较低、创作自由度更高的中野、高圆寺、吉祥寺等地,形成了像 アケタの店(西荻窪),Alone(八王子)等重要的爵士演出场地。这种文化不仅限于爵士,还融合了戏剧和摇滚,体现了一种反商业、自娱自乐的精神。 东京的中央线的线性布局连接了不同社区,促进了艺术家和乐迷的聚集,我们从几次去听演奏的体验入手,对比东京、北京、上海和维也纳等地的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关系。 - - 【嘉宾】刘璐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松風鉱一 - Earth Mother、生活向上委員会大管弦楽団 - アケタケタ行進曲 【文中提及】 人名/乐队: * 森山威男 (Moriyama Takeo):日本爵士鼓手,曾是山下洋辅三重奏的成员。 * 坂田明 (Sakata Akira):第二代自由爵士代表人物。日本自由爵士萨克斯手,曾是山下洋辅三重奏的成员。 * 渋さ知らズ (Shibusa Shirazu):前卫爵士乐团,以实验风格著称。 * Gogo Penguin: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三人爵士乐队。 地址: * Pit Inn(新宿):东京新宿的传奇爵士俱乐部,地址为 160-0022 東京都新宿区新宿2丁目12−4 アコードビル。 * Jazz Spot Intro(高田马场):高田马场轻松的爵士酒吧,地址为 169-0075 東京都新宿区高田馬場2丁目14−8 Ntビル 地下1階。 * Blue Note Beijing:北京市前门东大街 23 号 F 座地下一层 书籍: * 《爵士乐史》(Ted Gioia):泰德·乔亚撰写的爵士音乐历史综述。 * 《中央線ジャズ決定盤 101》(Shoji Akitagawa):明田川荘之记录中央线爵士关键唱片的书籍。 - 东京中央线 森山威男演奏中(左);坂田明演奏中(右) pit inn 等待顺序进场 Blue Note 北京的演出现场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91分钟
99+
5个月前

OMA 的跨界蓝图:从建筑实践到 AMO 的文化策动。

后场 Back of House

自 1975 年由雷姆·库哈斯与合伙人创立以来,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在建筑思维、实践与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位新闻出身的建筑师,库哈斯始终关注建筑之外的文化语境,并意识到建筑创作周期过长、干预社会现实的方式有限。因此,他设立了“影子公司”AMO,作为对这些困境的回应机制,一种以研究、出版、展览和品牌合作为媒介的跨界尝试。 在 OMA 成立 50 周年之际,我们回顾 AMO 在文献出版、与 Prada 的时尚创意合作,以及在俄罗斯曾规划却最终中止的教育项目,从这一“巨人”的分支路径出发,反思当代建筑实践如何突破传统边界,寻找新的表达与影响力。 -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Beach House - Space Song、ゆらゆら帝国 - 学校へ行ってきます 【文中提及】 人名:Rem Koolhaas(雷姆·库哈斯,OMA 创始人)、Shohei Shigematsu(OMA纽约合伙人)、Miuccia Prada(意大利时装设计师)、丹下健三、Benjamin Bratto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Antikythera 主任)、Valerio Olgiat、王家卫 事务所/公司:OMA、AMO、MOS、SANA、Herzog & de Meuron、DOGMA、Playlab、2x4 项目:CCTV 大楼(北京)、Prada Epicenter(纽约)、Prada 基金会(米兰)、西雅图图书馆、波尔图音乐厅、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Extension(纽约新博物馆扩建)、上海上生新所(Columbia Circle) 出版物:《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Elements》、《Project Japan》、《Delirious New York》(《癫狂的纽约》)、《Content》、《Learning from Las Vegas》(《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 库哈斯与 Virgil Abloh(左图);库哈斯与 Miuccia Prada(右图) 库哈斯+AMO/OMA 出版的《Content》 Prada Epicenter, New York(左图);Prada Epicenter, Los Angeles(右图); PRADA MEN’S SS24 AMO for Stone Island Global Store, Chicago 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y OMA The Strelka Institute, Moscow 读物推荐: The Stack by Benjamin Bratton, Project Japan by Rem Koolhaas and Hans Ulrich Obrist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46分钟
99+
6个月前

与建筑师再讨论 AI:从机械马车到自动驾驶。

后场 Back of House

本期节目是与 08 期 —— 在顶级效果图公司 Luxigon 工作:AI 时代的美学逻辑博弈。—— 嘉宾 jin 关于 AI 的延展讨论。 - 当 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用计算机生成整个虚拟城市来训练自动驾驶 AI 时,真实世界 1 分钟的模拟相当于 AI 在数字环境里积累了 53 天的驾驶经验。这种突破物理限制的训练方法,让 AI 在两年内完成了人类司机需要 20 万年才能积累的驾驶里程——我们以为在训练 AI 识别红绿灯,实际上它可能在重构我们对物理规则的理解。 而当人类试图预测 AI 的未来时,却暴露了根深蒂固的认知局限。就像汽车刚发明时人们还用「机械马车」来想象交通工具,现在我们仍用「绘画」「设计」等人类概念框架去评判 AI 的创造。也许真正的颠覆在于:当 AI 开始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视觉规律的方式生成图像(比如抛弃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则)、信息和抉择,艺术评判标准和科技权力结构都将面临根本性质疑。 - - 【嘉宾】jin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The Raveonettes - Last Dance、Kraftwerk - The Robots 【文中提及】 机械马车(科幻想象力困境的经典隐喻)、僵尸透视图(耶鲁大学提出的 AI 图像本质论)、Waymo 虚拟训练宇宙、DeepSeek 反框架训练实验、《最后的问题》(阿西莫夫 1960 年神预言)、碳基思维枷锁、巴别塔困境、AI 降临派宣言 - Waymo 在菲尼克斯城自动驾驶(图:CNBC) 耶鲁大学杂志 Perspecta 56: Not Found | The Yale Architectural Journal:“Zombie Perspective” 阿西莫夫所著《最后的问题》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22分钟
99+
6个月前

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用 AI 教建筑:“超级理性”和“快速原型制作”给建筑带来什么?

后场 Back of House

本期嘉宾 Jimmy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开设了 AI 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他的课程以建筑学为基础,尝试使用新的技术方法去挖掘数据背后集体意识与个人体验的差异,从而探索空间感知的新维度。在本期节目中,他分享了作为一线教育者对 AI 人工智能的见解与体会。 借由此,我们也讨论了 AI 和建筑设计行业有趣的关联和互动 —— 从 AI 人工智能为设计带来的"超级理性 Super-Rational"和"快速原型制作 Rapid Prototyping",到建筑师协调复杂需求、赋予空间人性化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 - 【嘉宾】Jimm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Special Faculty)instagram: @jcheng0105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que(刘璐休假中) 【音乐】Cosmo Sheldrake - The Fly 【文中提及】 UIUX(用户界面/用户体验)、AGI(人工通用智能)、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使用后评价)、Pinterest、ArchDaily、斯坦福 AI 智能体小镇(Generative Agents: Interactive Simulacra of Human Behavior) - [Platform City, Jimmy Wei-Chun Cheng, 2021.] Platform City, Jimmy Wei-Chun Cheng, 2021 斯坦福 AI 智能体小镇(Generative Agents: Interactive Simulacra of Human Behavior)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1分钟
99+
6个月前

为「爱马仕」设计之后:为何说它是个"性价比"品牌?

后场 Back of House

Petit h 是 Hermès(爱马仕)旗下独具匠心的创意项目,它利用爱马仕其他部门未使用或废弃的高品质材料——如皮革、丝绸、瓷器和水晶等,通过工匠、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合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实用物件。与传统设计不同,Petit h 的创作灵感并非源于预设的图纸,而是从现有材料出发,让这些“被遗忘”的资源焕发新生。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可持续理念的关注,更流露出爱马仕品牌一贯的童趣与创意精神。从小巧的配饰到实用的家居用品,甚至是将马鞍部件改造成吉他或雪橇的奇思妙想混合设计——这些作品常年在巴黎 Rue de Sèvres 的 Hermès 精品店展出,并定期巡回全球城市,为观众带来惊喜与启发。 本期嘉宾 wenxin 是 CATS 顾问建筑师小组的创始人,她分享了团队为 Petit h 在北京巡展设计的展览空间。从设计前爱马仕邀请的法国之旅——参观爱马仕博物馆、工坊、屋顶花园,到在巴黎福宝大道 24 号(Faubourg Saint-Honoré)的旗舰店购物。围绕着这个品牌的历史、理念和对社会阶层的映射,我们渐渐开始挖掘它“顶奢”光环下的内容。 - - 【嘉宾】wenxin(CATS 顾问建筑师小组的创始人)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清水靖晃 - オー!イヴォンヌ、The Smiths - 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 【文中提及】 Rena Dumas Architecture Intérieure (与爱马仕合作的室内设计公司),Hermès Faubourg Saint-Honoré 旗舰店(爱马仕位于巴黎的标志性门店),Studio Mumbai(印度建筑事务所,与爱马仕有合作项目),Jean-Michel Frank(著名家具设计师),洪晃,Pascale Mussard(Petit h 的创始人) 【相关连接】 CATS 顾问建筑师小组:www.consultingarchitects.cn 洪晃对展览的系列报道:www.douyin.com - CATS 为爱马仕北京设计的 Petit H 陈列,2023 爱马仕 Petit H 北京售卖的单品 位于巴黎郊区 Pantin 的爱马仕工坊(Photos © Benoît Teillet⁠) Lemaire Carlos Bag 爱马仕巴黎圣特娜福宝大道 24 号总店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93分钟
99+
6个月前

从试镜到争议:与安娜·乌登伯格《超级经济舱》两位表演者的后场对话。

后场 Back of House

在安娜·乌登伯格的展览中,艺术从来都不只是观看的对象,而是一个漩涡——会将你卷入一场关于消费主义、性别与权力的讨论。2023 年,她在纽约的《欧陆早餐》展览曾席卷 TikTok,而这次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展览自开幕起,就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讨论从艺术创作对消费主义与性别凝视的深刻探索,延伸到演员鬓角贴上面部提拉贴的争议,甚至引发了网友对艺术家种族歧视的质疑。 如果你现在前往展览现场,看到的场景只有四件雕塑和屏幕中的录像。我们将为大家带来的这场展览背后的故事,表演者 ge 和 diner 对作品的见解以及与艺术家一起工作的感受,从试镜、排练到演出,分享她们的独特视角。 - - 【嘉宾】ge、diner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The Raincoats - Ooh Ooh La La La、Au Pairs - Tongue In Cheek 【文中提及】 Anna Uddenberg 的《超级经济舱》展览,消费主义的讽刺,性别凝视与权力,表演者的角色扮演,社交媒体争议,规训与压抑,身高与雕塑设计,艺术家与策展责任。 【相关连接】 《超级经济舱》展览信息:www.tankshanghai.com Diner: Dinergirl(小红书/bilibili/微博);kydiner(instagram) Ge: for.g.e(instagram);forgeforger(微博) - Anna Uddenberg, Home Wreckers at The Perimeter, London, 2023 Anna Uddenberg, Premium Economy, installation view, Kunsthalle Mannheim, 2023 Anna Uddenberg在油罐《超级经济舱》展览现场,2025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74分钟
99+
7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