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主义,往往意味着在行动之前总是想要做到万无一失,只有当一切准备就绪,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标准时,才愿意开始行动。这种高标准要求自己,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当完美主义占据上风时,你会发现自己很难迈出第一步,因为害怕达不到自己的严格标准,从而产生了畏惧和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不仅阻碍了你的行动,也让你错失了许多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因内在力量的释放长期不被周遭环境所允许,你会觉得那是不值得被看见的,对于内在力量被发现这件事会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所以通过伪装和不露破绽对其进行压抑。 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源于对认可的渴望,以及童年时期缺乏鼓励和赞美的经历。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遭受打压和嘲讽,而不是得到正面的反馈,就可能形成一种防御机制:只有准备充分,才能避免被指责和嘲讽。 然而,即使在行动中,这种心态也会不断质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这种环境造就了一个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内在自我,它渴望得到爱和认同,却因为恐惧而不敢展现自己。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完美主义的本质是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不认可。我们需要学会看见自己,打开心扉,通过学习和成长,疗愈内在的自我,正视内心的缺失和创伤,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和强大。 6分钟的冥想,跟我一起,疗愈童年的内心创伤,弥补爱的缺失,并找回自己的力量。
失落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感觉有东西一直堵在身体里无法通畅?负能量不带上床,一起来做睡前冥想吧。 面对情绪,你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1、全然接纳:完全接受情绪,无论它们带来的是心慌、胸闷、绝望还是悲伤,我都允许它们存在。 2、体验情绪的起伏:用心感受情绪的高潮、舒缓直至消退的过程。通过这种持续的实践,无论情绪多么强烈,它们终将过去,真正地允许任何情绪的存在。 3、内心平和:这种接纳和体验,会让内心更加宁静,它带来了一种包容万物的快乐,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自己更深切的爱。 通过冥想,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而不是抗拒或逃避。情绪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有其起落和周期。通过接纳和体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从而培养出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喜悦。 冥想实践不仅可以帮助管理情绪,还可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从容不迫,更加深刻地体验生活的美好,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无条件的爱。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是情绪状态的投射?当我们面临压力或焦虑时,身体往往也会随之紧张。那么,如何找回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呢?答案就是——进行身体和情绪扫描冥想! 身体和情绪扫描冥想的实践方法: * 接纳的态度:以一种非评判的心态,将注意力逐一转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细致感受每一处情绪的微妙变化。 1. 1、选择环境:寻找一个安静且舒适的空间,确保在冥想过程中不会被打扰。 2. 2、舒适坐姿:以一种你觉得舒适的姿势坐下,闭上眼睛,进行三次深呼吸,帮助自己放松。 3. 3、从头至脚:从头顶开始,逐渐向下移动你的注意力,增强对身体每个部位的感知。 4. 4、释放紧张:如果在扫描过程中发现身体的某个部位感到不适,先放松该部位,再继续向下进行。 5. 身体和情绪扫描冥想的益处: * 身心舒缓:身体情绪扫描冥想如同为身心进行一次温和的按摩,有助于我们释放紧张情绪,缓解焦虑、抑郁以及身体上的不适。 * 睡眠质量:它还能显著提升睡眠的质量,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其积极的效果。 * 日常实践:从每天5分钟的冥想开始,你就能体验到身心和谐与宁静的美妙感觉。 通过身体情绪扫描冥想,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还能培养出更深的自我接纳和自我关怀,在忙碌和压力之中找到平衡,享受更加丰盛的生活。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居住着一个"内在小孩",它承载着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愿望。 那些未曾释放的情绪和经历的创伤,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已经结痂,不再明显地显现在表面,但它们仍可能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儿时的痛苦经历可能会使内在小孩停留在那个时期,不断重现那些令人痛苦的场景,如同一根刺,深埋在心底,每次回忆都会带来隐隐的痛楚。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在小孩,正视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它们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情绪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自我认知的挑战在于,我们需要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自己。了解内在小孩的痛点、需求点,越早发现它们,我们就越能减少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自我探索和反思,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内在小孩和谐相处,满足它的需求,释放它的潜能。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实现自我成长,活出更加真实、充实的人生。
心理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所吸引的人和选择的伴侣,你会爱上什么样的人,在潜意识里会冥冥之中有牵引。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我们在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时,不仅是在追求爱情,更在寻找童年缺失的爱。那些童年缺乏爱的人,成年后会将内心的渴望投射到伴侣身上,寻找那个"理想父母"。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知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是不可能有人无条件爱你的,我们的爱或多或少都是有条件的。 要减少这种影响,首先需要培养觉察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倾听内心的声音。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是否源于童年未被满足的愿望或未被关注的痛苦。 其次,重新审视父母的评价,探究内心深处的信念。如果童年时期父母的评价总是负面的,成年后的我们应认真思考自己的价值。也许我们非常优秀,只是父母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 此外,学会疗愈内在受伤的小孩,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有说"不"的权利。 最后,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不应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将自己视为受害者似乎是最轻松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不必承担责任,将所有责任推给原生家庭。但是,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负责,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来源于两个底层逻辑: 1、双向鄙视链 2、信任度降低 在亲密关系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被称为"双向鄙视链"的现象:一方对另一方持有极度的不满,无论对方做什么,对的或错的,都会遭到否定和质疑。这种态度让人感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获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 一旦鄙视链形成,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双方的所有关系。这种冲突的核心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争夺在关系中的地位和认可。双方试图证明自己的立场,而不是寻求共同点和解决方案。 当争吵和冲突不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时,这段关系就会逐渐疏远和瓦解。原本紧密的联系开始变得松散,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鄙视链往往是人际关系体验逐渐恶化的结果。这种感觉可能始于我们对对方的期望未能得到满足——无论是情感上的支持、物质上的供给还是精神上的共鸣。当对方无法提供我们所期待的价值时,不满便开始滋生。 随着不满的积累,我们可能会开始对对方进行负面标签化,形成刻板的看法和成见。这种情绪一旦扎根,我们就容易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对方,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问题的。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方的优点,只看到了他们的缺点,并且这些缺点在我们的眼中被不断放大。 面对亲密关系中的鄙视链问题,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是“体验环境重塑”。这需要你主动采取行动,对你们双方当前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的改善,包括: 1、语言环境:改变沟通方式,采用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语言,减少负面和指责性的言辞。 2、生存环境: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活空间,让彼此感到舒适和安心。 3、行为环境:调整日常行为模式,展现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冲突和误解。 4、认知环境:更新彼此的认知,摒弃成见和刻板印象,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对方。 通过这些改变,可以打破原有的负面循环,为亲密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当体验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时,你们的关系就有了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可能。 重塑体验环境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沟通。只有真正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亲密关系。
身体不仅是我们的庇护所,也是潜意识的栖息地,它承载着我们的内在小孩以及那些被压抑、掩盖或忽视的情感。 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可能储存着特定的情绪。当这些情绪长期被压抑,它们最终可能通过身体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这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它在寻求关注、倾听、理解和慰藉。 例如,肩膀常常象征着责任和负担,代表着付出、透支和承担。人们常说宽肩膀的人能承担重任。肩部的僵硬或肩周炎可能是身体在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我们对自己的健康不够负责。这些责任可能涉及情感或物质方面,如过度透支自己以照顾家人,或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负担。这时,身体可能会通过疼痛提醒我们,是时候关注和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回归身体,深入理解身体信号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自我探索,与身体建立联系,与身体进行对话。问问自己:“我的身体感觉如何?” 寻找情绪和创伤的根源,充分感知它们,然后释放和疗愈。
"思维局限"潜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们以"我做不到"、"我不够好"、"我不配"等形式出现,形成了一种限制性的信念网络。 这些消极且限制性的念头,经过长时间的重复,逐渐演变成根深蒂固的负面信念。它们就像一座座隐形的高墙,将自己围困,无意中建造了一所思维的监狱。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墙,成为了真正束缚我们能力的枷锁。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却被自己的大脑和思维限制了潜力。成长,就是一场打破思维桎梏的"越狱"之旅,勇敢地面对并拆除这些思维中的壁垒,释放我们的潜能,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打破思维的局限,释放你内在的潜能: 1、积极自我暗示:这是一种激发潜力的强大工具。真正的信念是开启结果之门的钥匙。你需要真诚地相信自己,才能实现所期望的成果,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之中。 2、情绪认知与调节:学会接纳情绪的存在,理解情绪的根源,并能够以健康的方式处理和解决情绪问题。情绪认知让你能够觉察情绪的起伏,接纳它们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找到释放和解决情绪的方法。 3、行为替代策略:通过实际行动取代内心的幻想。通过实践,你将获得新的体验,即使这些体验包括失败,它们所提供的价值和成长机会也将远远超过单纯的内心想象。
原生家庭这个课题,是多少人每每谈到,就觉得很难穿越的。 与原生家庭和解,又是多少人非常希望,却又无法真实做到的。 这个课题或许带给我们苦或甜,悲或喜,泪或笑…… 今天,就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跟着做一次冥想,去穿越我们的原生家庭,去探索背后的“礼物”。 6分钟的时间,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疗愈内在创伤的小孩,生发内在的力量。 你相信,所以你值得,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在所有人格倾向之中,讨好型人格绝对是最憋屈的那一个!经历过的人一定懂,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身感受!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乳腺增生!你习惯性地取悦他人,只能让别人对你的索取愈加肆无忌惮,你凡事以他人为先,最后反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讨好型人格有如下8个特征: 1. 喜欢迎合别人,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2. 容易自责,常常陷入莫须有的自责中 3. 害怕拒绝, 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 4. 害怕冷场, 会尽力接住别人的各种话题,哪怕心里觉得不舒服 5. 不敢表露负面情绪 ,害怕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别人 6. 害怕冲突和分歧 ,宁可受委屈也想保持表面的和平 7. 害怕给人添麻烦,更愿意去照顾和满足别人 8. 很在意他人的评价, 希望让所有人都满意 底气是自己给的!“讨好型人格”不会让世界更幸福,只会让你活得很辛苦,如果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讨好倾向,并且开始自我内耗,请你务必花时间来修正一下自己的心理模式。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善待自己。没有人能获得所有人的喜欢!希望大家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要活在讨好别人的阴影下,把温柔留给自己和值得的人,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你去保护,多花时间好好爱自己吧!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当我们遇到伤害,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委屈的、愤怒的、受伤的、被否定、被打压的情绪都会储存在身体里。 当我们忽略内在小孩,没有关注Ta,爱护Ta,疗愈Ta时,Ta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和脆弱敏感的神经,当你遇到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时,ta会激发那些创伤体验,让你瞬间被痛苦的情绪所淹没,失去自我调节能力。Ta会成为影响你正常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阻碍者。 所以我们需要看见Ta,疗愈Ta,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角色重新养育Ta一遍,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完整,更好的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在这个冥想中,你将体验到: 1、建立与内在小孩的连接,重拾力量感 2、学会真正爱自己,活出你想成为的样子 3、解决内心情绪困扰,创伤疗愈
自卑的人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话唯唯诺诺的,走路也经常低着头。时常躲在一个角落,静静地看着别人欢声笑语。 你是否也经常感到自卑,自我否定?对于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接下来我将带你走进潜意识中,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不要错过接下来的冥想疗愈之旅。 打开自我心扉,从心底里相信:我可以!坚持每天跟着冥想,21天后,你会看到自己由内而外的改变,生命从此刻绽放~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