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见面聊聊 | 当你旅行,为了偶遇,还是重逢?

大望局

阳春三月,正是一年踏春时。 听书作者裴鹏程、陈章鱼、邓一丁邀请“大望局”的听友们一起聊了聊“春日旅行趣事”。 这是一次近乎跑题的录制,却因此有了诸多意外收获。 旅行,可以不只是旅行,它是关于故乡的追寻、日常的回味、远方的遥望,还有对生命和死亡的凝视,对教育与陪伴的体验。 余光中说,如果我有九条命,其中一条便属于旅行。 👬本期嘉宾 大望局老友 陈章鱼,章鱼书场主理人 邓一丁,得到听书品牌解读人 🎧时间轴 00:01:08 清明节习俗的由来 00:10:50 章鱼老师及时“刹车” 越聊越嗨的丧葬文化 00:12:22 裴老师的“疯狂”的博物馆之行 00:15:20 章鱼老师推荐家乡美食 00:16:51 邓老师为裴老师的乌鲁木齐之旅感到痛惜 00:18:46 邓老师分享一个人旅游的“快乐” 00:21:29 裴老师“蓄须明志” ,怒拔抽油烟机风管 00:23:32 大望局老友推荐天津美食,邓老师喊话文旅局 00:25:25 裴老师谈春日赏颐和园的桃花 00:29:30 邓老师一个人浪漫的里斯本之旅 00:33:30 大望局老友分享自己一个人旅行的惬意时光 00:36:28 裴老师重走孔子路时的奇妙趣事 00:39:50 裴老师谈自己逛博物馆的“强准备” 00:43:48 章鱼老师的在旅行中的偶遇和重逢 00:51:11 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四季交替更加美好, 00:54:22 旅行的意义就是和这个世界更好的接触 00:56:53 邓老师离奇的“上法庭”经历 01:02:38 寓教于乐的旅行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知识 01:16:55 你绝对想不到的济南“奇葩”冰激凌 01:25:38 每次去过的地方都会成为你的“朋友” 01:28:43 各位老师呼吁大家走出家门,拥抱美好的春天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90分钟
4k+
6个月前

58. 贾行家“出走”?大望局开启第二春

大望局

感谢,与我守护这一年 “大望局”的航行 在声音的海,留下独特波影 如今我已焐热“首发”的八角亭 这方话筒,麻溜塞进他们的掌心 听书作者,自有才情 与名家论道,点亮思想的星 容我开个小差,如弦月闪入烟云 朋友啊,但请将目光,投向ta们的光明 这播客的舞台,故事永不停 录制现场,依旧注满运气的膨化食品 朋友啊,且陪他们奔赴下一期盛景 并不是贾行家所写,却真诚,也还算正经 👬本期嘉宾 贾行家,作家,得到会员总编辑,播客《大望局》第一季主理人 裴鹏程,得到听书专职作者,播客《大望局》第二季主理人代表 陈章鱼,得到听书专职作者,视频号《章鱼读书》主理人 高温蒂,播客《大望局》第一季制作人 🎧时间轴 00:40:00 贾老师介绍本期来宾 00:03:56 贾老师谈自己的新工作 00:06:01 贾老师谈听书升级名家讲书的核心原因 00:11:18 贾老师“告别”大望局,感谢一年的陪伴 00:15:00 新主理人代表裴鹏程重新开场 00:20:16 大家畅谈自己喜欢的播客 00:42:20 贾老师撑腰,章鱼“吐槽”裴老师 00:52:00 大家谈对裴老师的第一印象 01:02:56 裴老师临危受命,迎接新挑战 01:05:23 裴老师再谈名家讲书的初心 01:09:42 贾老师聊AI对于播客的影响 01:11:03 对大望局第二季的寄语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86分钟
4k+
6个月前

57. 脱不花对话贾行家:你是谁,你从哪里来?

大望局

我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大望局》的受访者。缘起是脱不花说的:你服务的用户需要知道你是谁,大家对此知道的不是很清楚,你在公司也给人一种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的感觉,我来吧。 她拿出一份很长的问题列表出来。 只不过是因为之前没人问起过。我必须老实回答,答的时候也把自己吓了一跳。我需要告诉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以做内容为生的人,有义务把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样本,提供给大家参考,承担相应的代价,世界已经对我过于宽容了。 而且,她还向很多老师和朋友征集了对我的印象,他们对我观察得如此准确、善意和满怀期待,使我感激。各位也对我过于宽容。 我在聊天里化用了一句话(原话是哲学家薇依说的):“我”重要,但是“我个人”一点儿也不重要。 👬本期嘉宾 贾行家,作家,播客《大望局》第一季主理人 🎧时间轴 00:01:51 贾老师与得到结缘的故事 00:10:45 花姐对贾老师的第一印象 00:15:35 听贾老师自述他的人生经历 00:29:50 朋友们对贾老师的评价 00:47:55 贾老师来北京后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00:53:51 关于人生选择 01:00:10 关于情绪稳定 01:03:35 贾老师如何评价自己的性格? 01:12:59 关于父母 01:27:27 关于伴侣 01:34:29 聊聊贾老师的新工作:直播 01:50:47 聊聊宁高宁先生与《三生万物》 02:03:30 贾老师的存在和坚持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样本” 02:11:49 问贾老师:你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你改变了一些什么吗? 02:17:44 为什么要做《首发》直播间? 02:22:36 《首发》直播间的“梦想嘉宾” 02:27:03 《首发》直播间应该是什么样子?它的意义是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166分钟
30k+
6个月前

56. 宋明蔚《比山更高》:中国自由攀登的英雄史诗

大望局

宋明蔚的《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荣耀与悲情》是几年来我读到的最激动人心的非虚构作品,是我的2024年度之书。 《比山更高》记录的是一个公众不大熟悉的群体:二十年来的中国自由攀登者,他们在商业和媒体视野之外,所做的是:见到一座还没有被攀登的高山,开辟一条线路,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去,或者永远留在山上,或者下山走人。 在本书中,我见到了一群依旧以人类最初的英雄主义面对世界的人,我本以为这种精神早已经远去,或者仅存在于战争、灾难这种极端事件之中。 那是一群真正忠于自己,以行动、生命践行纯粹理念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拒绝“顺流而下”,以一己之力追寻自由——这里的理想和自由,与任何政治无关,是生命中最本质的理想和自由。 我知道他们的选择距离我们太远,我们会有很多疑惑,乃至责难,那么就请宋明蔚自己来作答。 👬本期嘉宾 宋明蔚,非虚构作家,登山者,曾任《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 🎧时间轴 00:01:02 介绍《比山更高》 00:02:42 介绍“阿式攀登” 00:08:50 宋明蔚自己的登山故事 00:13:22 “阿式攀登”究竟是什么样的? 00:21:24 阿式攀登者李宗利的故事 00:24:22 攀登的艺术 00:28:22 登山者的生活方式 00:33:57 登山者有哪些共性? 00:38:57 聊聊攀登中的险境 00:50:57 登山者们如何看待生活、看待生命? 01:02:16 攀登的关键词一:快乐 01:07:52 攀登的关键词二:恐惧 01:12:03 攀登的关键词三:自由 01:20:10 关于死亡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89分钟
3k+
6个月前

55. 尤勇:观看之道,知道怎么看画

大望局

在中国青年画家中,尤勇是极引人注目的一位,他拥有完备、成熟的学院体系,融古典精神于创作和思考的深处。你可以细看尤勇画上的色彩、线条,没有一处是“不对”的——当代的好画无定法,随心所欲到“处处不对”很惊人,而处处都对也惊人,这个“对”的感觉来自于传统,或者称之为古典、经典,要把天赋、审美训练成为本能,才可以随手去画而无处不对。 他的这条道路在唯恐不“创新”的当下是有一些孤独的。 汪民安老师对尤勇的画的评价是:“他的作品表明,一种学院派的绘画训练并不是不能和当代生活相结合。一种训练过的技术,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通向空洞的程式化,相反,尤勇的肖像人物通常充满了隐蔽的激情:沉默,冷峻,凝重,不苟言笑,似乎心事重重。” 他对艺术虔诚,时常在自己画室的窗子下沉思。我想知道他在想什么?什么样问题是值得一位极其有本事的艺术家如此苦闷? 他往往回答:我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虽然他一直在勤奋的画,不断在海内外的知名艺术机构办个展。 那么,这个回答是什么意思? 我不敢保证你能听懂他的话,因为我只记得我当时有很多听不懂的话,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富于沉思气质的艺术家的真实思考。 他试图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去看一幅画。 据我所知,极少有人知道这一点。 👬本期嘉宾 尤勇,当代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从央美附中到博士生阶段,师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杨飞云院长,被陈丹青称为“近乎全能,也近乎全知”的画家。 🎧时间轴 00:00:13 开场前的闲聊:梵高 00:03:27 艺术创作选题的变化 00:13:48 画作的价值与价格 00:16:49 绘画的价值是什么? 00:21:10 继续聊艺术创作主题的变化 00:29:54 艺术创作的困境与解法 00:38:40 聊聊中国文人画 00:51:24 谈艺术的政治功能与创作目的 00:57:12 再聊尤勇老师自己的创作 01:10:02 绘画的立体主义 01:13:51 谈艺术批评 01:20:08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01:28:37 尤勇老师究竟在画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95分钟
4k+
7个月前

54. 宁晓红谈缓和医疗:医学技术的边界不是医学关怀的边界

大望局

本期播客录制于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访谈对象宁晓红老师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先在协和医院的各科室轮转,在晋升为协和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后,亲手开辟了一个可能至今在中国医学内部还没有形成充分共识的学科:缓和医疗。 缓和医疗的功德(是功德,这不是个医学上的词,是患者和家属的体验)非经过者难以描述,宁老师说它是“让患者减轻痛苦的学科”,不只是疾病自身的痛苦,也是医生在突破技术和分科的边界,用具体的方法和充满情感的目光,缓解患者和家属的茫然失措、悲痛和彷徨、走投无路以及未来生活的隐忧…… 宁老师是一个纯真的人,一位令人肃然起敬又感到亲近的医生,我和脱不花在录制过程中,为见到、听到的一切而自豪。 我们对你有一个请求:请听到本期的最后,回应一个呼唤。 👬本期嘉宾 宁晓红,博士,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 🎧时间轴 00:01:22 什么是“缓和医疗”? 00:06:58 宁主任为什么选择这门学科? 00:17:26 从一些案例故事中理解缓和医疗 00:29:14 如何告知患者他们的病情? 00:42:41 住院以后患者和大夫应该怎样配合? 00:56:36 缓和医疗的终极目标 01:00:39 就医过程中我们还能怎样寻求帮助? 01:16:19 用聊天的方式与患者沟通愿望 01:20:18 一个人应该怎么为自己的终点做准备? 01:30:54 有哪些具体的求助方式? 01:35:11 如何建议学生从事缓和医疗专业? 01:38:00 一个呼唤 🙏向你推荐 如您有需要或是想提供支持,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 * “谐和安宁”公众号留言 * [email protected]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106分钟
3k+
7个月前

53. 钱炜、李松蔚:爱情有许多烦恼,又让人目眩神迷

大望局

“爱情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李宗盛《当爱已成往事》歌词)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要有爱就有痛”是不需要解释的共识,才不过三十年,好像需要解释了:心理学家钱炜老师说,如今,两个年代的人坐在桌子两边,这一边唱着爱情和婚姻家庭的老歌,那一边觉得还为这些烦恼是不值得的。 另一个佐证:本期是大望局在2月14日当天下午组织的线下活动,来的大多是年轻朋友,主播贾行家现场发起了一个小调查:晚上有约会的请举手,只有不到15%。 本期我们完整地聊聊这个问题: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操角度看,爱情是什么,值得投入吗,其中的那些烦恼是怎么来的,能够免除或回避吗? 最后再聊一个在爱情关系里有点儿煞风景的问题:暴力。 钱炜和李松蔚两位老师以心理学者和专业咨询师的身份拆解: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暴力成分,如何预警和保护自己? 爱情和痛苦密不可分,那么,爱情和暴力是不是也相伴相生呢?“打是亲,骂是爱”的场面,在戏剧、电影里常有,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可能是某种“常识”;带到自己的关系里,也经常有类似的自我解释和对他人的解释,诸如“我是因为太爱我才这样的”“他不是不爱我,他只是脾气不好”…… 真是这样吗? 本期要告诉你的第一件事:为什么爱和暴力从定义上来看是不兼容的。 后面的事儿,节目里细说。 👬本期嘉宾 钱炜,心理学者,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得到正念冥想系列课程主理人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 00:04:38 聊聊爱情生活的变化 00:23:06 心理咨询中对爱情创伤问题的解决方式 00:28:17 人为什么会突然被爱情击中? 00:33:36 什么是“恋爱脑”? 00:41:29 进入爱情的不同路径 00:50:43 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 00:57:49 聊聊综艺《再见爱人》中的爱情问题 01:16:30 我们普通人的爱情烦恼是什么样的? 01:21:35 原生家庭对婚恋爱情的影响 01:42:52 再聊聊“渣男”与行动建议 01:51:15 谈谈暴力问题 01:56:44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吗? 02:00:00 “爱情”和“暴力”是互斥的 02:12:52 如何认识家暴并捍卫自己?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145分钟
13k+
7个月前

52. 唐克扬:园林,中国人的诗意栖居

大望局

标题是个误用。 “诗意栖居”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依然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被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之后,表达的是完整、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我们常说的“诗意”关系不大,或可理解为是与神圣共在于大地之上,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大地”也另有深刻含义。你问 DEEPSEEK,它的解读也不完备。 这个误用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中国人听到这句话立刻想到的就是住房问题。在房地产还比较支棱的年头,这话经常被作于售楼处的宣传语,暗示房源哪儿都好,就是距离市区比较远。而我们这一期是要从建筑开始,谈论包括不限于居住和空间的生活问题。 二是这个常见的误用能体现话题的复杂度,它需要一种既具身又有穿透性的解释,这是我执念于邀请唐克扬老师的出发点:唐老师从学术历程到创作、研究都在变动不居的跨界之中,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硕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在清华大学主持学院的设计和教学工作,又从事着自己的个人写作,能够用不同的身份和视角为我们讲述古代园林艺术、建筑、设计美学以及当下生活的真问题。 本期播客也是一个先导,很快,唐老师的名家讲书就会在听书栏目上线。 👬本期嘉宾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设计师,独立策展人,作家 🎧时间轴 00:01:01 新书《无名的芜湖》 00:06:14 隐性层面文化的变迁 00:14:17 受到同学项飙老师的启发:“把自己作为方法” 00:19:19 唐老师的学习研究经历 00:26:45 什么是“设计”? 00:29:58 什么是“结构”? 00:39:26 唐老师为什么研究园林? 00:46:22 园林的动观与静观 00:54:03 园林与农耕文明的关系 00:58:49 园林的历史 01:05:47 生活空间与城市观念的变化 01:26:46 建筑与自我的关系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90分钟
5k+
7个月前

51. 刘勃《说三分》:最大的国民故事是怎样铸成的?

大望局

三国这段不长的历史被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越说越长。无数的爱好者熟悉其中的人物、事件,也大概了解正史、演义和民间通俗文学的表达差异。越说三国,有关的问题也变得越多: 读正史《三国志》真的能了解三国吗?不一定,不对照后来的《资治通鉴》,读者甚至无法判断一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败。 是《三国演义》制造了那些刻板印象吗?不是,《演义》反而是一个尽可能在多种叙事中取得平衡的大工程,某些方面做得比正史更好:比如《演义》从来不荒诞,而真实世界是荒诞的。 那么,民间叙事里对三国的表现是简易的“胡编乱造”吗?不能那么说,民众了解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他们选择这样的讲述,是因为人无法始终直视深渊。 …… 这是我从刘勃老师的新书《说三分》中读到的,这一期,除了请他聊三国话题中同时涌动着的三重叙事,也请他聊聊自己: 他的成长经历。 他讲述历史的准则和方法。 为什么每个话题,到了他这儿就会变得晓畅分明,妙趣横生? 👬本期嘉宾 刘勃,历史作家,得到课程《刘勃的国学课》主理人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1:00 介绍新书《说三分》 00:04:48 刘勃老师是怎样变成一个历史作家的? 00:15:31 刘勃老师的写作特点 00:18:57 历史研究这种硬功夫是怎样获得的? 00:23:13 我们可以怎样辨析史料? 00:29:54 刘勃老师的个人爱好 00:36:42 为什么大家会对三国时期有这么大的兴趣? 00:42:55 文艺作品的价值 00:48:49 要有一股“憨劲儿” 00:51:39 民间故事与正史真相的不同价值 00:59:11 读三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01:05:18 历史是一个值得我们进去的世界 01:07:56 刘勃老师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写作? 01:12:41 关于三国还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01:16: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82分钟
7k+
8个月前

50. 苗炜《文学体验三十讲》系列:文学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大望局

得到APP的会员熟悉苗炜老师解读的上百本听书;《三联生活周刊》的老读者多年来一直在阅读他的文章和特稿;在文学读者的印象里,苗炜被称为苗师傅,是优秀的小说家,更是专业的文学作品领读人;在作家眼里,苗师傅是自己最想把未完成手稿拿给他看的人之一。 近年,他连续完成了三季《文学体验三十讲》,以音频课程形式,从人生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分享阅读外国文学的见解。这个角度不容易,有真切实感要要比搜集信息难。据说,这门课和罗振宇的劝说有关:现在的人感兴趣的书多,就是看不过来,或者“看不明白”,需要有内行做一些转述性的服务。 苗师傅坚称“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是,在某些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帮我们保持一种敏锐的感受力,“看看人的处境……心灵丰富一点儿”。 《大望局》请到他来聊的是刚刚出版的第三季文稿《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件“没什么用”的事倾注如此大的热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乎相当于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三年来,苗炜自己对读小说这件事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期嘉宾 苗炜,小说家,资深文化记者,《文学体验三十讲》主讲人 🎧时间轴 00:02:02 小说是苗师傅阅读的主要领域吗? 00:05:19 为什么会开始喜欢读小说? 00:12:27 小说吸引人的原因是什么? 00:14:56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值得写、值得读的? 00:22:09 哪些小说对苗师傅有触动? 00:30:00 《文学体验三十讲》想要提供给读者什么? 00:32:24 小说帮我们“逃避” 00:39:24 文学锻炼人们对于痛苦的耐受力 00:46:20 为什么要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00:52:09 文学的媒介 01:01:09 聊聊心理自助类的书 01:07:58 三联生活周刊的重读人物系列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82分钟
5k+
8个月前

48. 周晓枫、李松蔚:讨好型人格展销会

大望局

这个标题是周晓枫老师定的,属于《大望局》主播之间的闭门讨论。 晓枫老师堪称讨好型人格泰斗,身边只要还有一位朋友、乃至一位陌生人有悬而未决的需要,她就感到坐立不安。 我本来还想请一位风格我行我素的的嘉宾作为参照视角来批判我们,后来发现,这个主题要得以深化,还是直接请李松蔚来做学理上的阐释和归纳,结果,松蔚老师承认其实自己也一直在专业生涯里和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做斗争……于是,这是三个该人格持有者在反思。 这种人格是一种性格吗?我搜索到更学术化的描述包括“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内心矛盾自我指向人格”等等,和这种人格最不像的是范德彪的那句台词:“咱俩以后好好处,处不好的话,你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自信。人的性格差异,真是有趣,往往是“基因装子弹,环境扣扳机”。 所谓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正确感知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我们这些讨好型人格的人仿佛活在一个“只剩下一丁点儿自己”的世界,又仿佛对这个世界感受得很深入,这是不是恰到好处的呢? 还有个悖论:为什么有许多人自诩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大多数人又不觉得被谁讨好过?那么,是不是我们混淆了屈从和讨好? 谈话间,晓枫老师的很多妙论,我做了摘抄,转发时请不要忘记加上“——作家周晓枫”: 讨好型人格比那种全世界都要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任何人的人格可爱多了。 最后,你还是要讨好自己,一个人如果不会讨好自己,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够去爱别人。 讨好型人格最后是可以回撤的。讨好型人格都很自尊,我掏心掏肺,你当成下水,那我转身的时候也特别坚决。 👬本期嘉宾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 00:00:56 为什么说晓枫老师是“讨好型人格泰斗”? 00:13:45 另一位讨好型人格松蔚老师 00:24:42 再聊聊什么是“讨厌型人格”? 00:29:55 那什么才是“讨好型人格”? 00:38:48 讨好型人格比不讨好型人格可爱多了 00:48:44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 00:51:31 怎样和自己的“讨好”和谐共处? 01:02:57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这样的人格体验? 01:08:20 写作中的“讨好” 01:14:07 给讨好型人格的建议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86分钟
9k+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