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平面设计的定义。 同一个学科,同一件事情,在大众跟专业领域的语境是不同的,比方说我跟老一辈亲戚介绍自己工作的时候会说:设计师。 亲戚一般的反应会问是不是做招牌的,因为在他们的经验当中,设计师普遍都是在大街小巷的广告制作门店工作的。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视觉冲击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时候在项目当中大家口中虽然说着同一个词,而且聊得热火朝天,可实际上心里各自揣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因此造成沟通成本的极大浪费,或者合作过程的深度误会。 ... 欢迎关注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知识星球检索“设计史太浓” 已出版相关书籍在当当、京东等平台均有售: 01、《设计大师启示录》 02、《创意国家漫游记》 03、《艺术风格启示录》 04、《设计风格启示录》 05、《设计师破局之道》
今天我们来讲“前印象派”。 话说19世纪摄影术的诞生让绘画的写实功能备受冲击,大家迷惑画家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印象派站了出来为大家指路,成为西方古典美术的终结者。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维多利亚风格 维多利亚风格在设计艺术史中是个相对特殊的存在,这个风格特指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女皇统治时期的艺术风格。 历史上君主命名的风格不少,比方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或者路易十六之类,但论影响力和影响范围,维多利亚是Number one。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日本浮世绘”。 “绘”很好理解,就是是绘画,而“浮世”这个名词来自日本佛教概念,指待人生无常,虚无缥缈,跟中国成语“浮生若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谈浪漫主义。 我们口中经常使用的“浪漫”一词就是来自于浪漫主义文化运动。 浪漫主义开始于18世纪末的欧洲,盛行于19世纪,诞生动机之一是当时启蒙运动主张的社会规范和科学理性让大家厌恶透顶,所以开始有人主张重视情感的表达,个人主义和自然天性。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其实像一场小规模的文艺复兴,18世纪中期在法国被正式提出来。 文艺复兴之前谈过,主要为了抗击中世纪宗教神权主张的拜占庭与哥特艺术,主张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文艺复兴风格! 文艺复兴在历史中是个伟大的存在,其冲破了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其中就包含艺术设计领域。 老规矩,先谈一下文艺复兴是如何诞生的?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洛可可(Rococo)。 很多朋友在介绍洛可可风格的时候都习惯跟巴洛克风格放在一起,因为洛可可属于巴洛克的进化和演绎。 分享者的初衷是希望借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来对比说明。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中国设计史第一回:投石问路 早在250万年前,据说世界上就出现类似现代人的动物。 而在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古人类化石是1985年位于重庆的“巫山人”,距今约214万年。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来讲巴洛克。 巴洛克在历史当中属于不容易清晰甄别的风格,退一万步而言,没有专门研究,其实大部分西方历史风格在大众眼中就是两个关键词:“欧式”与“古典”,顶多再加一个“罗马风”。 ... 视频版本欢迎到B站检索“设计史太浓” 完整图文版本欢迎到公众号检索“设计史太浓”
今天我们讲哥特。 哥特风格盛行于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论江湖地位,仅次于上回谈到的古罗马风格。 我们首先谈一下哥特风格的起源。 话说公元一世纪前后罗马帝国诞生了基督教,发展过程颠沛流离,直到公元4世纪罗马贵族也信奉基督才获得官方的接纳,随后西罗马覆灭了。 以君士坦丁堡(如今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罗马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发展出完整的基督教祭拜仪式,由此产生出影响此后长达一千年的基督教艺术,史称“拜占庭艺术“。 东罗马疆域集中于亚非两洲,所以拜占庭艺术基于古罗马风格,结合了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等地方艺术,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发展出一种以马赛克镶嵌的教堂装饰形式。 漫长的中世纪里大量出现的新建筑就是教堂,这些教堂吸收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拱“结构,然后发展出祭坛及朝向祭坛的引道,发展出修道院,发展出配合空间的浮雕,以往罗马那种巨大完整的穹顶被分为不同结构向上的小穹顶。 并且这些教堂喜欢将拱的概念一层一层往上堆叠,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叠得越高越接近上帝,所以更进一步发展出矗立的尖顶与塔楼。 此时,哥特风格便基于拜占庭艺术的演变而隆重登场,高耸与尖顶首先成为哥特最典型的形式特征。 我们接下来了解下哥特风格的几大特点。 哥特风格基于拜占庭艺术而形成,而拜占庭艺术盛行时期被历史称为“黑暗中世纪”,因为近一千年长的时间里发生太多不愉快,比方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可怕的黑死病等等。 所以哥特风格在后世印象中包含更加复杂的意象,比方恐怖、黑暗、绝望、孤独等,但其实最初的哥特更多象征了庄严、华丽、神圣及崇高。 而且哥特风格虽然基于建筑产生,但同时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除了前面谈及的高耸、尖顶,哥特建筑还发展出几种特有建筑结构,这些结构成为大家鉴别哥特风格的主要参考,分别是“尖拱”、“交叉肋拱”、“飞扶拱”,合称“哥特三件套”。 尖拱是基于罗马圆拱变化出来的,目的是为向上发展垂直结构,所以为了巩固尖拱的向上稳定性,再发展出交叉肋拱,就是尖拱直接交叉彼此支持,以实现高度增加。 这些结构一般都安排在教堂内部,看起来像一把伞子里的支架,有时候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但内部空间因此可以支撑得非常高。 前面说过,当时的宗教负责人想法单纯,就是认为建筑越高越能接近神明,所以尖拱与交叉肋拱还不够,再发展出飞扶拱,就是在建筑外部再搭支架取代墙壁的承重,让建筑“再上一层楼”。 通过这些方式最高的哥特教堂建设高度达161米,相当如今的53层楼,比方始建于1377年的德国“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Ulmer Münster)。 飞扶拱的诞生还产生另一大好处,就是墙壁承力更少,可以更加轻薄,所以就可以嵌入采光良好的玻璃窗或者花窗,花窗普遍彩绘基督教的故事或者圣人画像。 哥特的发展其实细分起来经历三个时期,首先是12-13世纪的“早期英式哥特”,这个时期基本以罗马式建筑为蓝本,比方保留厚墙,喜欢水平拓展,“哥特三件套”也基本形成,代表作品有英国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 随后是13-14世纪的“装饰性哥特”,这个时期的哥特艺术吸收了大量拜占庭特色,仍旧保留厚墙,而且很少使用飞扶壁,特点是喜欢在处理拱顶表面时添加装饰形式。 并且窗洞设计当中开始出现几何元素与玻璃花窗,同时产生更多花式的拱,比方葱形拱与剪刀拱,代表作品有韦尔斯大教堂(Wells Cathedral)。 最后就是14-16世纪的晚期哥特,史称“垂直式哥特”,垂直主要指喜欢高大的墙面结构,而其它装饰性元素,比方柱体、尖拱、花窗、浮雕则密集的堆积起来丰富墙面效果,代表作有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在当代,哥特跟古罗马风格都已经符号化,哥特象征了一种“暗黑系文化”,像前面提及的,代表的意象多数为诡异、恐怖、孤寂、黑夜、颓废等。 但正因为如此,反而让其获得很好的应用,比方21世纪初年轻人在QQ空间装潢中流行的一种称之为“非主流“的亚文化正是哥特艺术的一种时代表现。 又比方哥特电影,主题一般与宗教、吸血鬼、古堡等元素相关,其布光、服饰、场景、妆容都大部分还原自中世纪。 代表作品有《僵尸新娘》、《剪刀手爱德华》与《夜访吸血鬼》跟《暮光之城》等。 同样的应用还有首饰设计、空间装潢跟平面艺术,但不管在什么载体,其特征万变不离其宗,属于容易鉴别的风格,所以哥特艺术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与时俱进,成为当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养分。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