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钱瞻: 媒介2.0向3.0跃迁的临界点。碎片化的低质内容、娱乐化的算法霸权,以及失衡的注意力经济,共同塑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信息环境。 “媒介复兴360”不是一场感性的呐喊,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在AI大模型加速的时代,重建以价值为基础的内容生产逻辑;重塑品牌、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契约;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不再是传播的被动者,而是价值的共创者。 共谈嘉宾: 钱峻- 前瞻钱瞻主理人 媒介360,MSAI & 创+平台创始人 张继红- OMG CRO 首席关系官 1:12 媒介复兴宣言--360,中国互联网大潮涌现,媒体生活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 2:55 每一个新媒体出现都是后浪推前浪的方式。 6:16 广告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管成为品牌的代言人,正式进入品媒时代。 7:23 现在内容太过统质化和一般化了,好内容不花钱也不可能被别人看到。 9:01 如果大多数永远控制内容,那只能往下发展,社会只能向下内卷。 10:30在媒体泛滥的环境下,paymedia 还是own media,品牌也是媒体。 11:33 在嘈杂的信息中,大多数人是在迷失方向。 13:19 媒介都是流量导向,大家都很恐惧。 16:11 AI合作的广告是阅后即焚,我们需要内容复利。 17:18 娱乐主义没有问题,但有价值可复用的东西沉淀下来。 19:36 AI大模型的时代,低质语料会影响到A也变得越来越不聪明。 22:27 每一个媒体都需要一个江南春,把媒体讲好。 24:45 传统媒体不是老化,是在于你不敢年轻 27:58 媒介复兴宣言之后,我们会给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跟这个行动指南。 31:03 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媒体价值的评估体系,从责任感指数、环保指数。 十大 TAKEAWAYS:媒介复兴 X 品牌媒体的行动主张 1. 流量不是媒介的终点,信任才是 当内容被“阅后即焚”式的信息所淹没,真正稀缺的,是有价值的表达与信任的可持续链接。 2. 品牌即媒体,产品即内容,组织即信仰 品牌进入“品媒”时代,不再依赖外部投放,而是以内部主线驱动内容资产的长期复利增长。 3. 内容即资产,需要可持续经营与复利机制 企业需要构建“内容复利指数”,评估每一条内容的生命周期、传播路径与再利用可能性。 4. 重塑媒体评价体系,拒绝以量代质的指标逻辑 建议建立以“知识密度 × 责任指数 × 文化价值 × 长尾效应”为基础的新内容评级系统。 5. 媒介需要精神引领,而非娱乐裹挟 娱乐无罪,但娱乐主义的全面占领将导致审美退化、表达降级与社会理性流失。 6. AI大模型时代,更需优质语料与人文滋养 若我们今日灌注AI的是垃圾内容,我们收获的将是低智化的未来。内容即文明的种子。 7. 媒体机构也需战略表达与价值主张 传统媒体需要像品牌一样思考自己的“战略IP化”与“社会价值传播”。 8. 支持长内容、深内容、价值内容的生产激励机制 建议平台与监管制定内容“负例-正例”导向机制,限制短平快内容的主导权,扶持结构化创作。 9. 人人皆媒介,创作者也应承担复兴的责任 每一个内容人都在塑造AI的世界观,也在构建未来传播的伦理基础。 10. 构建“媒介复兴×品牌复利”双循环新模型 建议企业主、平台方、创作者、用户、政策制定者共同协作,重建内容生态的共创结构。 11. 媒介复兴,不是怀旧,而是重建系统的勇气 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媒体秩序,而是要一起设计一个值得未来信任的媒体生态。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复兴媒介的灵魂,重建内容的信任,重塑传播的价值,共创未来的增长。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创+创+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突围的关键。本文将聚焦于华为问界、泡泡玛特和霸王茶姬这三个中国本土品牌,它们凭借各自领域的创+创新实践,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更在商业世界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据显示,全球超70%的企业将创+创新视为核心战略,但仅12%的企业真正实现创+创新成果转化。在这一背景下,华为问界、泡泡玛特与霸王茶姬以颠覆性创+创新破局。本期《创+TALK》通过解析三大标杆中国本土企业的创+创新实践,揭示商业进化的底层逻辑,为行业提供可复用的突围路径。 SHOWNOTES 1:10 问界:以智能科技重新定义豪华车。 9:22 泡泡玛特: 不仅是潮玩,同时有身份认同,情绪价值和收藏社交。 14:35 泡泡玛特以小趋势作为大趋势的推进,不只是玩具,是所有的心中所好。 16:27 霸王茶姬从云南到全球:品类创新、品牌创新、打造爆款、布局新媒体、打造数字化供应链。 一、华为问界:智能革命的“升维战争” 1.智能科技重构产品逻辑 从“移动工具”到“第三生活空间”,问界搭载的鸿蒙智能座舱实现人、车、家居的无缝互联。其首创的“可见即可控”交互系统,让驾驶员通过手势、语音完成90%以上操作,重新定义人车关系。 2.技术溢出创造社会价值 推出全球首个适老化智能驾驶方案:通过毫米波雷达监测心率、AI算法识别驾驶疲劳,让科技普惠老年群体。2023年问界无障碍车型销量占比达1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场景化营销颠覆认知在春晚用780台问界N9组成“智能星河”灯光矩阵,将产品植入文化盛典;联合敦煌研究院开发AR壁画导航,让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出商业奇观。 二、泡泡玛特:情绪经济的“造浪密码” 1. 盲盒机制激活行为经济学 通过“59元低决策门槛+隐藏款稀缺性”设计,将购买行为转化为情绪游戏。数据显示,用户重复购买率达83%,单客年均消费超1200元。 2. 元宇宙构建数字资产护城河 推出Molly数字藏品,开创“实体潮玩+NFT”双资产模式。与百度希壤合作打造虚拟潮玩展,单场活动拉动线上销售额增长47%。 3. IP共创重构生产链条 搭建设计师孵化平台“POP MART创作者计划”,让用户投票决定新品开发方向。2023年用户共创IP占总营收31%,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闭环生态。 三、霸王茶姬:文化创+创新的“破壁公式” 1. 茶底革命定义新品类 以“东方星巴克”为定位,研发“伯牙绝弦”等原叶鲜奶茶,将现萃茶汤损耗率控制在0.8%以下,建立“茶香>奶香”的味觉标准。 2. 文化符号全球化表达 门店设计融合榫卯、云锦等非遗元素,海外版产品则用《千里江山图》包装讲述中国故事。马来西亚门店月均营收突破50万令吉,验证文化输出的商业价值。 3. 跨界营销激活年轻基因 联合《中国诗词大会》推出“诗词吸管杯”,让奶茶杯变身文化载体;通过“万人品鉴会”构建用户共创社区,新品研发周期缩短至28天。 在商业世界的“达尔文法则”中,华为问界、泡泡玛特与霸王茶姬证明:真正的创+创新不是挤入现有赛道,而是开辟新大陆。当技术穿透产业壁垒、文化唤醒情感共鸣、模式重构价值链条时,商业的终极答案永远在“未被定义”的疆域。正如苹果颠覆手机行业时的信条——“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TAKEAWAY 1. 技术必须服务于人性:问界的适老化设计证明,创+创新应从“炫技”转向“解决真实痛点”。 2. 建立情绪账户:泡泡玛特每款IP都是用户的情感存折,积累长期价值。 3. 品类即战略:霸王茶姬通过“原叶鲜奶茶”开辟无竞争赛道。 4. 场景即内容:春晚灯光秀让问界的科技力转化为大众传播事件。 5. 让用户成为共创者:泡泡玛特的设计师平台降低创+创新试错成本。 6. 文化需商业翻译:霸王茶姬用奶茶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7. 数字资产是未来货币:泡泡玛特的NFT战略提前布局元宇宙经济。 8. 全球化需在地化创+创新:霸王茶姬在海外门店加入本地茶元素,化解文化冲突。 9. 社会责任即品牌资产:问界无障碍车型赢得政策支持与公众口碑双红利。 10.创+创新需系统化作战:三家企业均构建“技术+模式+文化”的创+创新三角模型。 互动思考 1. 如果由你主导一项创+创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三大技术中任选其一,设计一个既能创造商业价值又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例如用AI帮助乡村教育、用区块链追踪碳足迹),你会如何构建技术落地的“善意闭环”? 思考方向: · 技术特性与痛点的匹配度(如元宇宙的沉浸感 vs. 孤独老人陪伴需求) · 商业回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付费服务?政府合作?数据资产化?) 2. 假设你开一家新消费品牌,必须放弃“性价比”“功能实用”等传统卖点,只能通过“情绪价值”或“文化符号”吸引用户,你会设计哪些反直觉的消费机制? 脑洞示例: · 情绪盲选餐厅:顾客用餐前需完成心理测试,AI根据情绪状态匹配菜品(焦虑者吃“减压苦瓜慕斯”,兴奋者尝“冷静薄荷牛排”) · 文化赎罪券:购买奶茶附赠“碳排放积分”,积累到100杯可兑换植树权,把消费主义转化为环保仪式
在2025年,旅行的意义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它不再只是逃离日常的放松方式,而是成为寻找身份、修复关系、启发创造力、连接地球的方式。 以下是2025年“旅行的意义”重构关键词,以及全球旅行新趋势25条,帮助你重新定义远行的价值: 一、2025旅行的意义关键词 1. 自我觉知 × 人生设计 旅行成为重新理解自我、设定人生坐标的路径。 2. 生态共生 × 可持续责任 越来越多人旅行是为了亲近自然,学习生态智慧,践行环保。 3. 文化共感 × 在地体验 比起拍照打卡,更注重与当地人共吃、共住、共劳动的沉浸式体验。 4. 数字解构 × 去算法化 人们渴望从高频信息中抽离,回归深度连接与真实感。 5. 情感疗愈 × 心灵重建 旅行成为疗愈亲密关系、面对内心创伤、重启生活能量的仪式。 6. 创造力解锁 × AI前时代的人类重聚 在生成式AI盛行的时代,旅行成为人类面对面交流与共创的最后堡垒。 二、2025全球旅行新趋势25条 ✈️ 1-5:旅行方式的重塑 1. “慢旅行”复兴:告别“赶景点”,以长时间深度停留为趋势。 2. 小众目的地爆红:避开人群,前往偏远文化原乡成为新主流。 3. 火车旅行热潮:环保+怀旧,欧洲与日本夜间列车回归。 4. 旅居式工作旅行:Workation常态化,旅行不再等于“请假”。 5. 即兴出发 + AI辅助计划:AI旅伴和Chat旅行策划成为新习惯。 🌍 6-10:旅行目的的进化 1. 生态义工旅行:去森林、农场、沙漠做志愿者成为新型探索。 2. 文化修行型旅程:学习武术、茶道、雕刻等手艺成为主因。 3. 数字断舍离旅程:体验“无网络一周”,成为奢侈新方式。 4. 遗产与原住民旅游兴起:强调文化保存与在地共益。 5. 跨文化共创营地:非营利、艺术共创、社区合作成为旅程目的。 🧠 11-15:旅行与认知重塑 1. 旅行成为“认知跃迁”触发器:打破原有价值观与思维边界。 2. 边走边学的“人生课堂”:语言学习、技能培训、社会观察相结合。 3. AI时代的“反算法探险”:故意不做功课、不设导航的探索。 4. 重新发现“身体感”:通过徒步、骑行、瑜伽旅行重新感知身体。 5. 旅行成为个人品牌素材来源:内容创作者将旅程作为生命作品的一部分。 💞 16-20:旅行与情感连接 1. 亲子共旅 + 家庭重构旅行:父母子女共度非结构化时光。 2. 成年人的“失恋疗愈旅程”:失恋后出走成为重建的重要仪式。 3. 与朋友/伴侣的“无目的旅行”:一起走、一起迷路,更强链接。 4. “寻找家族根源”的血脉之旅:跨代文化寻根逐渐盛行。 5. “一起发呆”的朋友旅行:以放空为目的,强化心灵连接。 🔮 21-25:旅行的未来新形态 1. 元宇宙 × 旅行融合实验:线上虚拟旅程成为前置体验。 2. 零碳认证旅行路线:碳足迹透明、抵消机制标准化。 3. AI私人导游×即时生成内容:GPT导游与视觉AI一起讲解旅行内容。 4. 多模态旅记发布:文字+播客+视频+图像组成“旅行影像叙事”。 5. 旅行即生活的“人生漫游者”崛起:旅行成为职业、身份、表达方式。 🎒结语:旅行已从“看世界”转向“看见自己” 2025年以后,旅行不仅关乎风景,而关乎**“我为何而动身,又在归来中成为谁”**。这是一次身体出发、意识觉醒、世界共振的生命体验。它连接我们与地球、与人类、与未来。 一、2025旅行的意义关键词(6组) 1. 自我觉知 × 人生设计 旅行成为重新理解自我、设定人生坐标的路径。 2. 生态共生 × 可持续责任 越来越多人旅行是为了亲近自然,学习生态智慧,践行环保。 3. 文化共感 × 在地体验 比起拍照打卡,更注重与当地人共吃、共住、共劳动的沉浸式体验。 4. 数字解构 × 去算法化 人们渴望从高频信息中抽离,回归深度连接与真实感。 5. 情感疗愈 × 心灵重建 旅行成为疗愈亲密关系、面对内心创伤、重启生活能量的仪式。 6. 创造力解锁 × AI前时代的人类重聚 在生成式AI盛行的时代,旅行成为人类面对面交流与共创的最后堡垒。 二、2025全球旅行新趋势25条 ✈️ 1-5:旅行方式的重塑 1. “慢旅行”复兴:告别“赶景点”,以长时间深度停留为趋势。 2. 小众目的地爆红:避开人群,前往偏远文化原乡成为新主流。 3. 火车旅行热潮:环保+怀旧,欧洲与日本夜间列车回归。 4. 旅居式工作旅行:Workation常态化,旅行不再等于“请假”。 5. 即兴出发 + AI辅助计划:AI旅伴和Chat旅行策划成为新习惯。 🌍 6-10:旅行目的的进化 1. 生态义工旅行:去森林、农场、沙漠做志愿者成为新型探索。 2. 文化修行型旅程:学习武术、茶道、雕刻等手艺成为主因。 3. 数字断舍离旅程:体验“无网络一周”,成为奢侈新方式。 4. 遗产与原住民旅游兴起:强调文化保存与在地共益。 5. 跨文化共创营地:非营利、艺术共创、社区合作成为旅程目的。 🧠 11-15:旅行与认知重塑 1. 旅行成为“认知跃迁”触发器:打破原有价值观与思维边界。 2. 边走边学的“人生课堂”:语言学习、技能培训、社会观察相结合。 3. AI时代的“反算法探险”:故意不做功课、不设导航的探索。 4. 重新发现“身体感”:通过徒步、骑行、瑜伽旅行重新感知身体。 5. 旅行成为个人品牌素材来源:内容创作者将旅程作为生命作品的一部分。 💞 16-20:旅行与情感连接 1. 亲子共旅 + 家庭重构旅行:父母子女共度非结构化时光。 2. 成年人的“失恋疗愈旅程”:失恋后出走成为重建的重要仪式。 3. 与朋友/伴侣的“无目的旅行”:一起走、一起迷路,更强链接。 4. “寻找家族根源”的血脉之旅:跨代文化寻根逐渐盛行。 5. “一起发呆”的朋友旅行:以放空为目的,强化心灵连接。 🔮 21-25:旅行的未来新形态 1. 元宇宙 × 旅行融合实验:线上虚拟旅程成为前置体验。 2. 零碳认证旅行路线:碳足迹透明、抵消机制标准化。 3. AI私人导游×即时生成内容:GPT导游与视觉AI一起讲解旅行内容。 4. 多模态旅记发布:文字+播客+视频+图像组成“旅行影像叙事”。 5. 旅行即生活的“人生漫游者”崛起:旅行成为职业、身份、表达方式。 🎒旅行已从“看世界”转向“看见自己” 2025年以后,旅行不仅关乎风景,而关乎**“我为何而动身,又在归来中成为谁”**。这是一次身体出发、意识觉醒、世界共振的生命体验。它连接我们与地球、与人类、与未来。
前瞻钱瞻:在一个由AI主导的新文明入口处,个体的角色,早已不是被动适配者,而成为价值链条的第一节点、传播系统的中枢、影响力的原点。 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新的范式——超级个体(Super Individual)时代: * 是否能构建个人IP内容复利系统; * 是否能启动AI与人本智慧的协同引擎; II. 超级个体的三大核心系统 1. 信念引擎:你的认知地图、价值坐标、人生操作系统。 2. 内容复利系统:用多模态表达将知识资产化、情绪能量化、信任复利化。 3. 生命成长108:覆盖10个成长维度,从认知、财富、健康到创新,构建复利型人生架构。 III. 生命成长108 1. 精神信念与认智成长(Life OS) 建立你的人生主操作系统(Life OS):以系统思维整合信仰、逻辑、觉察与判断,抵御长期不确定性。 重构你的“认知导航系统”:放弃碎片吸收,构建长期判断力与思维框架。 建多元认知框架: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认知框架。 树立长期愿景: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和愿景,将其与个人价值观相结合。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和分析信息,不盲目接受。 从失败中学习:将失败视为成长的契机,总结经验教训。 定期反思与总结:定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优化成长路径。 培养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关注新兴趋势和创新领域。 建立精神导师网络:寻找并建立与精神导师的关系,获得宝贵的建议和启发。 学习哲学与伦理:深入学习哲学和伦理学,提升精神境界。 1. 2. 财富复利成长(Capital Stack) 以10年为周期设计你的财富复利架构:资产种类、内容资本、时间杠杆。 理解“影响力 × IP × 系统”三元结构是未来的财富来源。 每年设立复利型资产增长目标 建立个人内容资产收入模型 每月跟踪被动收入与内容变现进度 财富蓝图 投资时间 × 作品 × 技能,而非只投资市场 理解“数字产品 × 社群 × IP”的复利机制 每年掌握1个与金钱有关的新领域 培养“富足而非匮乏”的财富情绪认知 3. 个人IP媒介成长(IP as Identity Infrastructure) 把自己当作“品牌 × 媒介 × 平台”来运营 构建“信念 × 内容 × 表达”三层IP结构图谱 确立IP的价值观与关键词矩阵 选择主线内容表达形态(播客/文字/视频) 每周至少发布一次高质量内容 使用构建内容宇宙图谱 制作“个人品牌表达手册” 策划并运营你的“1号内容栏目” 学会社群运营与读者关系管理 每年策划一次内容主题活动 4. AI+人机智慧成长(Augmented Intelligence) 将AI视为你第二大脑的协同引擎 构建“人类智慧 × 算力 × 创作”的协同架构 学会3种AI工具的高阶用法(ChatGPT/Midjourney/Notion AI) 每周与AI共创1件内容/作品 建立AI协同创作管线(输入→处理→表达) 用AI重组知识图谱/课程/产品结构 参与AI领域的讨论与实验社区 训练Prompt Engineering能力 每季度探索一项AI原生创作实验 构建“AI + 人本思考”的协作伦理模型 5. 人生设计成长(Strategic Life Design) 用系统思维设计你未来10年生活结构 构建“角色 × 节奏 × 空间 × 能量”的生活模型图 每年迭代你的人生画布(life canvas) 每季度复盘人生重要选择逻辑 设立“节奏与能量分配仪表盘” 每天记录一个“意义时刻” 用“高能量场所”设计你的日常行动路径 每年策划一次“生活原型实验” 每月进行“生活反设计”练习 构建你的“年度节气式生活模式” 6. 健康身心灵能量成长(Biological Intelligence) 将身体视为你的“执行力系统” 将情绪/睡眠/营养当作决策前置要素 设计个性化健康行动模型(饮食/睡眠/活动) 每日进行15分钟身心觉察练习 使用穿戴设备追踪睡眠质量与节律 每月一次情绪管理练习+对话记录 每季度一次能量系统排毒(断食/断媒) 每年策划一次身心能量重启营 每周进行一次“静心+自然接触”训练 用生物节律重建你一周的生活节奏 7. 终身学习力成长(Meta Learning System) 学习如何“结构性掌握未知领域” 用输出驱动(Output-driven)建立学习复利模型 建立“终身学习地图”系统 每月选定1个学习主题/项目式任务 每周完成1次深度内容笔记并转化为表达 每季度复盘学习成果(知识 × 能力 × 影响) 构建个人“第二大脑”笔记系统 参与学习型社群/课程/导师项目 每年发布《年度学习成长白皮书》 用“创造→协作→反思”三部曲深化学习系统 8. 美力成长(Aesthetic Operating System) 建立“感知系统”作为创作与判断力的基础 用美作为内容、空间、人生与产品的深层结构 每月策划1次审美类创作计划(诗/影像/绘画) 每季度参加1次艺术展/剧场/演出 用AI/视觉工具建立个人“情绪美感板” 每周记录“感知日志”与“心动片段” 用审美逻辑反向设计生活空间与工作台 每年创作1件表达你审美哲学的作品 用图像思维建立“视觉表达能力” 构建“情绪 × 美 × 内容”的情感系统 9. 专业成长(Profession as Platform) 用“作品 × 商业模型 × 行业影响”定义专业 将你服务的领域转化为长期可复利结构 制作“十年专业地图”+能力演进轨迹 制定每年3个“专业影响计划” 每季度发布一个领域贡献作品(提案/课程/论文) 建立“你的专业定位关键词体系” 每月拜访1位领域内外关键人 建立行业内共创/内容/商业协作体系 将你的专业做成“可被引用的IP节点” 构建个人职业复利模型(作品 × 教学 × 服务) 10. 创新 × 创意 × 创作成长(Crea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将创意系统化:输入×组合×重组×产品化 构建一个“多模态内容工厂”+创作时间银行 每周进行1次创意实验/素材组合训练 用AI协同创作1篇文章/1幅图像/1支视频 每月发布一次创意作品或观察集 建立“灵感 → 内容 → 产品”的转化漏斗 策划并执行1个共创内容计划(社群/访谈/跨界) 建立你专属的“表达语法与风格文库” 记录每月创作情绪与阻力观察日志 每年完成一个“影响式创作项目” 复利×系统性整合(Integration Layer) 超级个体的终极形态,不是爆红、升职、财富自由,而是:成为一个可以被复利的系统性存在 用你的IP,创建文明的下一代节点。
前瞻钱瞻300期特辑! 今天是51国际劳动节,也是前瞻钱瞻 第300期播客。 祝大家节日快乐 幸福如意! 在AI席卷一切的2025年,最值得被重新书写的,不是“技术路线图”,也不是“增长黑客学”,而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劳动?我们如何劳动?我们的劳动还有价值吗? 在流量焦虑、平台中心化、人与AI边界重构的背景下,正确劳动观的复兴,不只是关乎职场重构,更是一次深层的社会价值重塑、一场关于“Labor 3.0进化。 🔧 什么是 Labor 3.0?劳动正在升级为一个操作系统 劳动正在经历三次系统性跃迁: * Labor 1.0:体力劳动为主,人与工具关系单向,依附于土地与工业。 * Labor 2.0:脑力劳动主导,人与组织关系被KPI量化,依附于结构和秩序。 * Labor 3.0:协同创造为核,人与AI共振、人与平台共创、人与自我对话,劳动成为自我认知与系统性价值输出的通路。 在Labor 3.0中,劳动不是岗位,不是服从,而是「系统性价值流的创造」。是人、技术、情绪、认知共同作用的复杂耦合过程。 2025 正确劳动观:定义与转向 关键词:价值感、创造性、长期主义、人本效率、技术协同 新劳动观核心主张:劳动不是牺牲与忍耐,而是创造价值、实现自我、协作共赢、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 从“打工者思维”转向“创造者思维” * 从被动投入转向主动协同 * 从“量化努力”转向“质化产出” * 从“盲目勤奋”转向“智慧劳动” * 从“机械重复”转向“创新实践” ✅从“体力消耗”到“创造协同” 劳动不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是自我表达与社会协作的渠道。新时代的劳动观强调四点转变: * 从“岗位定义” → “价值贡献” * 从“上级指派” → “多维协作” * 从“苦劳文化” → “影响导向” * 从“劳动力中心” → “人机协同中心” 在“AI做加法,人做乘法”的架构下,劳动的意义正被重新激活。 🧯 反内卷:释放真正的创造力,打破“焦虑→疲惫→重复”的循环 关键词:去同质、破焦虑、拒绝伪效率、系统减负 * 内卷本质:资源零和竞争 + 僵化结构 + 表演性勤奋 * 危害:人才焦虑、组织低效、社会疲惫、创新缺失 * 对策: 重构激励机制 → 按创造力/影响力评估绩效 减少无效会议与表格劳动 → 引入AI协同 鼓励差异化成长路径 → 尊重多元劳动价值 建立“心理健康 + 创新能力”双驱动机制 🧯 反内卷: 内卷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它源于资源零和、评价机制僵化、效率幻象泛滥。 反内卷的战略应从五个方面推进: * ✅ 精简流程,反对表演性勤奋 * ✅ 激励多元,重视非线性成果 * ✅ 倡导深工,保护创造性时间 * ✅ 推行AI协同,将人还原为人 * ✅ 激活“学习—输出—价值”闭环,创造真实动能 在AI工具下,“高效内卷”变得更危险,也更需要被反制。 ♻️ 劳动观的“复兴”:回到人的核心 复兴劳动的价值:让“人”的意义回归系统设计中心 劳动的复兴不是让人更累,而是让人的能力被正当地尊重和应用。 * 让护理、教育、农耕、艺术等被“边缘化”的劳动重获尊严 * 重建劳动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精神货币”连接 * 设计有“情绪红利”“创意奖金”“社群影响力”的劳动回报系统 劳动不是工具化的结果,而是文明协作的引擎。 关键词:尊严、意义、协作、成长、价值回归 * 重新认识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医生/护理/农民等“基本劳动”的应有尊重 * 重建劳动尊严与精神回报 工匠精神、服务热情、社区责任、公共价值 * 推动组织文化复兴 从“人用工具”→“人是中心” 推出“关怀式绩效 + 发展式管理”机制 ⚙️ 劳动的“创新”路径:迎接AI与协同未来 关键词:AI+人机协同、技能跃迁、创意经济、平台劳动、新型职业 * AI 时代的新劳动范式: 人机共创(Co-Creation) 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ism) 平台劳动生态(Platform Economy) 微技能资产化(Skill Tokenization) * 从“打工”到“自我主权劳动”: 个体拥有数据、内容、创意的IP权益 建立“劳动即资产”的可计量模型(基于区块链或AI身份) * 未来工作趋势: 不再是“996”拼搏,而是“智慧 + 技术 + 意义”并存 企业鼓励员工创新、跨界实验、内创业 人机共振创新:未来劳动的系统跃迁点 进入2025年,AI的能力已足以替代大多数信息加工劳动。 而“人”将不再是流程节点,而是成为“系统结构的激发器”。 真正的协同不是“人+AI”,而是“人×AI”——带来质变式跃迁。 未来劳动的新范式包括: 人机共创(co-creation)内容、策略、设计与洞察 多模态协同:视频、声音、图像、知识图谱同步演进 创造力驱动的组织结构:从流程协作→创意突触连接 构建“人-机器-社群”三元共振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才是Labor 3.0:人机共振的创新劳动社会。 未来的劳动,不是“做下去”,而是“做出意义” Labor 3.0,不是新时代的口号,而是新时代的工作文明。 是对人本价值的再赋权,是对创造自由的再确权,是人与AI共生路径的启动协议。 在AI取代劳动的一切之前,让我们先取代“无意义的劳动”。 在你“被工作”的年代结束之后,去开启你“创造世界”的劳动时代。 🔟 TAKEAWAY:2025年正确劳动观的10个倡议 劳动不是折损身心,而是创造和成长的过程 以成果导向+过程愉悦替代苦劳至上主义 让AI协同劳动减负,不替代人性与创造 为多样劳动方式和节奏提供制度保障 终身学习成为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从压榨资源转向赋能潜能 工作应提供尊严感、情感联结与意义体验 倡导“数字劳工权益”与内容所有权 鼓励年轻人用创意、热爱与技术参与社会 复兴“劳动的光荣”,不是复古,而是革新 今天《前瞻钱瞻》300期特辑**的核心命题:反对内卷的表演劳动,复兴人的创造本能,在AI时代实现“人机共振式创新”。 🎯 《前瞻钱瞻》的未来规划:打造下一代“多模态知识操作系统” * 媒介360会员体系+社群 * 线上研讨会 * 共创会:线下workshop + 媒介实验场 + 创新节日活动 * 趋势课程:AI+商业战略增长、品牌增长引擎、品媒系统建设 * 研讨会:与行业导师、AI平台、投资人联合出品 从内卷到涌现:如何构建 Labor 3.0 的创新路径? 1. 系统破局:组织制度要从管控逻辑转向激发逻辑 2. 技术赋权:让AI成为协同体,不是压榨者 3. 任务重构:把“重复性劳动”交给机器,把“高感知劳动”交给人 4. 共鸣式管理:不再是流程推动,而是信任驱动 5. 价值再定义:不按时间评估劳动,而以创造力、影响力与情绪价值来定价 第300期的你,依然在场,是最大的创新力量! 感谢大家! 欢迎你在这一期留言: 你认为,什么是“值得被尊重的劳动”? 或者,你在职场或生活中,经历过哪些“反内卷”的高光时刻”?
前瞻钱瞻: “ 即焚即失”的世界中,内容还有未来吗?从每日滑动800+次手机,到内容被AI推荐后3秒即沉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内容即焚、广告即焚、信任即失”的新传播周期**。 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算法喂养的短生命周期内容,将原本承载品牌信任与思想的内容资产,推向快速消耗的边缘: * 广告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一场双11 campaign的热度可能只有8小时; * 内容被平台化解构,从一次性直播到短视频片段,所有传播变成“可被丢弃的热度”; * 品牌失去声音主权,无法在用户心中留下任何结构性印象与认知锚点。 于是我们问: “如果内容每天都在燃烧,我们拿什么沉淀信任?” 二、为何内容与广告正在“即焚”?五大系统性根因 ① 平台机制偏向即时热度 * 推送逻辑追逐“刚发布”与“初始互动率”,优质内容难以长尾生存。 * 内容生命周期 ≤ 24小时。 ② 用户注意力持续碎片化 * 一天接收信息量 >40万字,平均单条内容浏览不超过2.5秒。 * 情绪被调动,认知未被沉淀。 ③ 品牌内容缺乏结构性设计 * 多数品牌仍以活动型“Campaign”思维主导传播,而非构建内容生态与认知体系。 ④ 缺少内容资产管理与复用机制 * 内容发布后不被归档、提炼、再利用; * 没有统一标签系统或知识结构,导致AI与搜索无法识别。 ⑤ AI时代的语义结构断裂 * 非结构化内容难以被AI系统理解、调用、推荐; * 内容失去了未来平台的“可见性”。 三、为什么必须构建“内容复利”系统? 📌 内容复利的定义: 内容复利,是指内容在结构、语义、传播、场景、社群等多个维度上,具备长期复用、再生、转化与变现能力,形成稳定的品牌认知与信任积累。 📊 复利价值公式(内容ROI公式): 内容价值 = 生命周期 × 触达频次 × 信任深度 × 可再分发性 📈 做内容复利的四大核心战略价值: 1. 构建品牌长期认知资产 打造“认知护城河”,沉淀用户长期记忆。 2. 摆脱平台依赖与流量焦虑 自主分发、AI推荐、私域沉淀皆可持续转化。 3. 多轮商业变现路径 内容可用于咨询、培训、出版、社群、订阅、产品化。 4. 构建品牌自己的“内容操作系统” 内容即产品、即认知、即用户关系的复利引擎。 🌍 全球十大内容复利品牌榜单(2024–2025) 1. Apple(苹果)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官方支持文档、开发者指南、教育课程等,构建了庞大的内容生态系统。 * 复利机制:内容长期可用,持续更新,增强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 2. Microsoft(微软)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Microsoft Learn、Docs、Tech Community等平台,提供全面的技术文档和学习资源。 * 复利机制:内容模块化、结构化,便于搜索和复用,支持用户自助学习和问题解决。 3. Amazon(亚马逊)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AWS文档中心、白皮书、案例研究等,提供深入的技术内容。 * 复利机制:内容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支持多语言,增强全球影响力。 4. Google(谷歌)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Google Developers、Cloud Docs、AI Hub等,提供丰富的开发者资源。 * 复利机制:内容结构清晰,支持搜索优化,便于AI和用户发现和使用。 5. Nike(耐克)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Nike Training Club、Nike Run Club等应用,提供运动指导和社区互动内容。 * 复利机制:内容与用户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增强品牌认同感和用户粘性。 6. Coca-Cola(可口可乐)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品牌故事、广告、社交媒体活动等,构建情感连接。 * 复利机制:内容具有高度情感共鸣,易于传播和记忆,增强品牌影响力。 7. 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时尚秀、品牌历史、工艺展示等,传递品牌价值和文化。 * 复利机制:内容强调品牌传承和独特性,吸引高端消费者,增强品牌忠诚度。 8. Netflix(奈飞)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原创剧集、纪录片、幕后花絮等,构建内容生态。 * 复利机制:内容具有高度吸引力和讨论度,促进用户订阅和留存。 9. Spotify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音乐推荐、播客、个性化歌单等,提供丰富的音频内容。 * 复利机制:内容个性化推荐增强用户体验,促进用户长期使用和付费。 10. Adobe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Creative Cloud教程、Behance社区、Adobe Live等,支持创意工作者。 * 复利机制:内容教育性强,促进用户技能提升,增强软件使用率和品牌忠诚度。 🌍 全球十大内容复利媒体榜单(2024–2025) 1.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深度报道、专题栏目、互动图表等,构建了庞大的新闻内容生态系统。 * 复利机制:内容长期可用,持续更新,增强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 2. 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 * 内容资产体系:以全球视角提供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分析和评论。 * 复利机制:内容结构化、模块化,便于搜索和复用,支持用户自助学习和问题解决。 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业评论)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商业案例研究、管理理论、领导力发展等内容,提供高质量的商业知识。 * 复利机制:内容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支持多语言,增强全球影响力。 4. WIRED * 内容资产体系:聚焦科技、文化、设计等领域,提供前沿趋势和深度报道。 * 复利机制:内容结构清晰,支持搜索优化,便于AI和用户发现和使用。 5. BBC(英国广播公司) * 内容资产体系:涵盖新闻、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提供多语言、多平台的内容服务。 * 复利机制:内容与用户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增强品牌认同感和用户粘性。 6. Bloomberg(彭博社) * 内容资产体系:提供金融、商业、市场数据等领域的实时新闻和分析。 * 复利机制:内容具有高度情感共鸣,易于传播和记忆,增强品牌影响力。 7. 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摄影、纪录片、文章等形式,探索自然、科学、文化等主题。 * 复利机制:内容强调品牌传承和独特性,吸引高端消费者,增强品牌忠诚度。 8. TED * 内容资产体系:通过演讲视频、播客、文章等形式,传播创新思想和知识。 * 复利机制:内容具有高度吸引力和讨论度,促进用户订阅和留存。 9. Quartz * 内容资产体系:提供全球商业新闻、分析和观点,关注新兴市场和科技趋势。 * 复利机制:内容个性化推荐增强用户体验,促进用户长期使用和付费。 10. Vox Media * 内容资产体系:旗下拥有多个品牌,如Vox、The Verge、Eater等,覆盖新闻、科技、文化等领域。 * 复利机制:内容教育性强,促进用户技能提升,增强品牌忠诚度。 内容复利策略与行动方向25条 从结构到系统,从创作到变现,25条内容复利战略路径 Ⅰ. 内容结构策略(Structural) 将内容系统化,分类为知识型/故事型/社群型 所有内容必须“模块化”设计,便于多场景调用 每篇内容都具备“语义标签”与“搜索友好”属性 建立“内容主图谱”作为品牌语义根基 内容形式多样但话语系统一致(视觉风格+语言调性) Ⅱ. 传播与分发策略(Distributional) 每一篇内容设计3种以上分发形式(图文/视频/播客) 建立 Evergreen 内容库,定期“唤醒”沉淀内容 使用SEO与SAO(Search AI Optimization)并重优化 多语种适配 + 多平台再利用(特别适应AI搜索逻辑) 启用“内容再营销”(内容重推+再分发+场景推送) Ⅲ. 用户转化与共建(Transactional & Communal) 通过内容建立“认知触点地图” 设置内容“转化路径”进入咨询/课程/会员 引入用户生成内容(UGC)扩展复利链条 创建社群型内容讨论与共创机制 设计“内容为中心”的私域体系 Ⅳ. 商业产品化路径(Monetization) 将内容转化为出版品、线下活动、演讲、订阅计划 内容可打包授权给第三方(如教育、媒体) 建立“内容为SaaS”能力 内容支持咨询服务、课程、教练式产品的延展 内容成为投资者与内部激励的品牌资产凭证 Ⅴ. AI协同复利(AI × Assetization) 引入AI重写、翻译、提炼能力提高内容效率 用AI构建“内容助手”进行语义检索与再调度 打造AI知识库 × 内容数据层(RAG+Embedding模型) AI辅助生成视觉海报、短视频、微剧本内容 引入GPT等辅助构建“内容主脑”,可调度全栈资产 从即焚走向永续,品牌需要内容文明系统 “广告买的是注意力,内容建的是信任。复利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用户心中的长期认知秩序。” 内容可以即焚,但信任不能即焚。 今天聊到的“内容复利”,不是做更多内容,而是让内容活得更久、价值更大。 未来,每一条值得留下的内容,都是你与用户之间的长期契约。 感谢收听本期节目,我们下期见! 互动问题: 1. 你最近看过的内容,还记得几天? 2. 你觉得哪家品牌的内容让你“常常回头再看”? 3.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品牌留下一条“不会烧完”的内容,你会发什么? 欢迎关注订阅 前瞻钱瞻!
前瞻钱瞻: 曾经,广告是工业社会最伟大的信息加速器。 从广播到电视,从平面到互联网,广告推动了消费、塑造了品牌、定义了现代生活。 但到了2025年,广告,这种单向打断式的注意力争夺方式,终于抵达了历史的终点。 内容爆炸、社群裂变、情绪主导、文化碎片化、AI生成、算法分发…… 广告,不再被需要,至少,不再以它原本的样子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即资产,文化即传播,社群即增长,情绪即货币的新传播逻辑。 品牌,必须成为内容生产体、文化生成体、社群共生体。 PART 1|本质转变(Foundational Shifts) 1. 广告终结(End of Ads) 打断式、单向式广告模型全面退场,被情绪驱动、内容原生传播取代。 2. 内容主权时代(Content Sovereignty) 用户掌握内容生杀权,品牌只能通过共鸣赢得进入资格。 3. 注意力战争退场(End of Attention Wars) 争夺眼球变得徒劳,争夺情绪连接成为唯一有效策略。 4. 文化即传播(Culture = Communication) 传播不是讲信息,是讲文化,被认同才会被扩散。 5. 从曝光到深度(From Reach to Depth) 品牌与用户关系从量到质转变,浅层曝光无意义,情绪深度是生存线。 6. 社群即渠道(Community = Channel) 平台只是工具,社群裂变链条成为传播主引擎。 7. 内容即体验(Content = Experience) 每一条内容不仅传递信息,更提供沉浸式体验。 8. 情绪经济崛起(Rise of Emotion Economy) 情绪成为新货币,品牌必须编织情绪价值链。 9. 文化适配力(Cultural Adaptivity) 品牌必须根据微文化变化实时调整表达,否则即失效。 10. 真实感胜过完美(Realness over Perfection) 高度打磨的广告式包装被用户本能排斥,真实感成为信任基础。 PART 2|内容文明(Content Civilization) 11. 内容资产化(Content as Asset) 内容是品牌最核心的长期资产,内容即增长复利。 12. IP化叙事(IP-based Storytelling) 品牌必须像宇宙IP一样建构可持续扩展的叙事系统。 13. 短格式深影响(Short-form, Deep Impact) 短小内容需承载情绪爆发与文化触发双重功能。 14. 跨平台叙事(Cross-Platform Storytelling) 每条内容需为不同平台原生适配并串联成统一叙事流。 15. 模因化设计(Memeability by Design) 内容设计初始即考虑可截图、可改编、可再创潜力。 16. 内容即货币(Content = Currency) 用户愿意分享的内容,就是品牌最珍贵的交易媒介。 17. 文化嵌入式内容(Cultural Embeddedness) 内容不是讲品牌,而是讲品牌如何参与用户文化。 18. 叙事模块化(Narrative Modularization) 内容如乐高积木般可重组,灵活适应各种社交场景。 19. 内容情绪曲线管理(Emotional Curve Management) 每条内容需有情绪流动和爆发节点。 20. 沉浸式内容编程(Immersive Content Programming) XR/VR体验内容成为品媒内容矩阵标配。 PART 3|品媒时代(Brandmedia Era) 21. 品媒崛起(Rise of Brandmedia) 品牌=内容源+文化场+社群生态,全面自建传播系统。 22. 品牌拥有原生社群(Native Community Ownership) 不再租赁用户流量,直接拥有、运营、裂变用户社群。 23. 品牌内容中台(Content Middle Office) 建立系统化内容生产、分发、裂变、沉淀机制。 24. 品牌IP资产池建设(IP Asset Pool Building) 持续孵化子IP、子角色、子叙事,以内容生态滚动增长。 25. 品媒内容标准化(Content Operating Standards) 内容必须具备流动性、裂变性、文化适配性、资产沉淀性。 26. 品媒增长曲线(Brandmedia Compound Curve) 品媒资产形成长期增长复利,远超广告短期投放曲线。 27. 品媒预算替代传统广告预算(Media Budget Replacement) 70%以上预算转向内容资产和社群资产建设。 28. 品媒运营官新职位(Chief Brandmedia Officer, CBMO) 未来品牌顶层岗位将统筹内容×社群×文化。 29. 品媒KPI重构(New KPI System) 情绪触发率、社群裂变系数、文化共鸣度成为核心指标。 30. 品牌成为内容平台(Brand as Platform) 每个品牌自己即是小红书、即是抖音、即是媒体平台。 PART 4|技术赋能(Tech Empowerment) 31. AIGC主导内容生成(AI-generated Content Dominance) 广告内容70%以上将由AI辅助生成,人类专注情绪与叙事策划。 32. 智能情绪识别(Emotion Sensing AI) 广告实时识别用户情绪,动态调整内容呈现。 33. 沉浸式体验常态化(Immersive Experience Normalization) VR/AR/XR内容成为品牌日常沟通介质。 34. 数据即文化洞察(Data as Cultural Insight) 通过数据捕捉微文化动态,而非仅分析消费行为。 35. 预测式内容投放(Predi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AI预测用户下一步情绪轨迹,提前推送情绪共振内容。 36. 区块链验证品牌真实度(Blockchain for Authenticity) 防止内容伪造,保障品牌信任资产。 37. AI内容演变引擎(AI Content Evolution Engines) 内容生命周期动态进化,AI实时优化。 38. 可编程广告体验(Programmable Ad Experience) 用户可自定义互动广告的走向与结局。 39. 数字孪生社群(Digital Twin Communities) 构建虚拟版用户社群,用以实时洞察与预演。 40. 情绪流量图谱(Emotional Traffic Mapping) 品牌通过绘制情绪流动图,精准设计内容节点。 ........ 新广告时代,不是旧广告技术的叠代,而是传播文明结构的重写。 广告不再是对注意力的收割,而是嵌入社交、内容与算法的流动节点。 品牌不再讲述信息,而需唤起意义;不再制造声音,而需生成文化。 媒介从“传递”演变为“共生”,从渠道工具转为行为生态。 内容、社群、智能,不再是传播的工具,而是品牌本身的延伸器官。 未来的传播,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能否成为用户生命经验的一部分。
前瞻钱瞻:品牌即媒体,欢迎进入品媒时代! 在信息泛滥、广告疲劳的今天,品牌不能再仅依赖传统广告和促销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品媒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根本变革——品牌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提供者,而是成为内容的创造者、文化的引领者和社会的参与者。品牌即媒体,通过创新内容和社交互动,品牌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塑造价值观、引发共鸣,最终推动长期的商业增长。 这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转型,从营销驱动到内容驱动,从产品卖点到品牌文化的全面升级。企业品牌将不再是广告的受托人,而是文化、社会和用户体验的塑造者。 第一部分:现媒体环境与广告媒介投资痛点 在当前的信息洪流中,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播困境。传统广告模式的低效性、社交平台的流量竞争、以及消费者的广告厌烦情绪都促使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媒介战略。广告投资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广告投放效果逐渐递减: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投放后的转化率持续下滑。 2. 流量成本不断攀升:随着平台竞争的加剧,品牌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平台上的广告投入不断增加,带来的效果却未必成正比。 3. 消费者认知疲劳:广告信息泛滥,消费者对于“被动接收广告”的抗拒情绪愈发强烈,导致品牌在传播中陷入困境。 品牌即媒体:为何要做好品媒 广告时代已结束 ,我们要进入品媒时代,品牌不再依赖于传统广告的传播,而是通过内容创作、社交互动和文化塑造,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品牌需要转型为媒体平台,成为内容的创造者、传播者与引导者。 第二部分:品牌即媒体——为什么要做好品媒,获商业增长的10点理由 1. 提升品牌认知度与市场影响力品牌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不仅增强了品牌的可见性,还能够在市场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脱颖而出。 2. 建立情感共鸣与消费者忠诚度品媒帮助品牌通过故事化和情感化的内容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促进品牌忠诚度的提升。 3. 增强品牌社交传播力品牌能够通过社交平台和内容营销,激发用户参与,推动品牌内容的二次传播和社交裂变。 4. 推动品牌文化的传播品媒为品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通过内容传播品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5. 实现精准的内容定位与传播品媒能够精准触及目标受众,确保品牌内容的高效传播和精准营销。 6. 提升品牌话语权与行业领导力品牌通过原创内容和行业话题的引领,成为行业中的意见领袖,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7. 增强用户粘性与社群参与品媒通过用户共创、社群互动等方式,推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度互动和长期关系建立。 8. 多平台协同作用品媒通过整合多个平台的传播力量,提升品牌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全渠道、一体化的传播。 9. 推动产品创新与用户反馈循环品牌通过社群互动和内容创作,能够快速获得用户反馈,推动产品的创新和优化。 10. 内容资产化带来可持续增长品媒战略让品牌内容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广告,它是长期可利用的资产,能够在多个平台和渠道上持续带来价值。 第三部分:品媒是顶层战略,一把手工程 3.1 总编室:内容创作的核心引擎 品牌的媒介复兴离不开总编室的领导作用。作为顶层战略的一部分,总编室负责全品牌内容的规划与创作。它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品牌内容的高质量、高一致性,并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进行内容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3.2 内容创新HUB:推动持续创新 内容创新HUB是品牌媒体化战略的创新源泉,负责推动内容形式和内容创作的不断创新。HUB汇聚了创意策划、数据分析、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专家,打造跨部门协同的创新平台,确保品牌内容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不断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品牌价值。 3.3 品牌与媒体传播的360度关系 品牌内容不仅仅是广告信息,它涵盖了品牌故事、社会责任、产品功能、文化理念等多个维度。品牌通过多个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平台、播客、公众号等)与消费者互动,并通过各类合作与传播渠道(包括KOL、社群、合作伙伴等)扩大内容的传播范围和深度,形成品牌内容的360度传播体系。 3.4 用户共创机制:品牌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 品媒战略的核心是用户共创。品牌不再是内容的唯一创造者,消费者和用户群体通过社群平台、用户生成内容(UGC)、话题讨论等方式参与品牌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成为品牌内容的共创者。这种共创不仅增强了品牌的社交性,还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第四部分:品媒转型的10步行动指南 1. 明确品媒战略目标:定义品牌在品媒时代的长远战略目标,确立品牌媒体化的核心方向。 2. 建立品牌内容团队:组建跨部门的内容团队,吸引创意、社交、数据分析等专业人才。 3. 明确品牌定位与价值观: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文化精神及传播方向,确保内容与品牌定位一致。 4. 构建内容创作与管理中心:建立专门的内容创作中心,系统化管理内容生产与传播。 5. 设立内容创新HUB:创建内容创新团队,推动品牌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与跨平台创作。 6. 设计品牌社群与共创机制:建立品牌社群,激励用户共创内容,推动品牌和消费者的深度互动。 7. 制定社交平台传播战略:选择适合品牌的社交平台,制定长期内容发布与社交互动战略。 8. 数据驱动内容创作与传播:利用数据分析优化内容创作,并实现精准传播与个性化定制。 9. 跨平台协同传播:将内容传播到多个平台,确保品牌信息的一致性与覆盖面。 10. 定期评估与优化战略:根据市场和用户反馈,定期评估品媒战略的执行效果,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五部分:全球10大品牌及案例介绍 1. Red Bull 案例概述:通过Red Bull Media House,Red Bull将极限运动与冒险文化作为品牌核心内容,强化了品牌与年轻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战略亮点:创造极限运动内容,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社交平台与用户互动,推动品牌的内容共创。 2. Nike 案例概述:Nike通过Nike Training Club和Nike Run Club等平台,打造全球运动社群,推动品牌媒体化。 战略亮点:通过运动指导与社群互动,提升品牌忠诚度与社交传播力。 3. Coca-Cola 案例概述:Coca-Cola通过Coca-Cola Journey,传播情感与社会责任,强化品牌的文化连接。 战略亮点:通过品牌故事与社会责任内容,构建与消费者的深度情感联系。 4. Apple 案例概述:Apple通过**Apple TV+**发布原创内容,传递品牌创新与科技魅力。战略亮点:通过技术创新内容传递品牌理念,增强品牌影响力。 5. L'Oréal 案例概述:L'Oréal通过L'Oréal Paris Magazine,结合美妆与时尚,打造品牌内容生态。战略亮点:通过跨平台内容传播,打造美妆行业的品牌内容领导地位。 6. GoPro 案例概述:GoPro通过GoPro Channel展示极限运动与用户生成内容,增强品牌的社群效应。 战略亮点:通过用户内容激励与品牌故事传递,建立强大的用户粘性。 7. Patagonia 案例概述:Patagonia通过Patagonia Action Works和Worn Wear,推动环保与社会责任,塑造品牌文化。 战略亮点:品牌内容关注环保与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建立文化与情感连接。 8. Tesla 案例概述:通过Elon Musk的社交媒体影响力,Tesla将品牌与创新科技、环保理念紧密联系。 战略亮点:通过品牌创始人影响力扩大品牌话语权,提升品牌科技创新形象。 9. POP MART(泡泡玛特) 案例概述:通过艺术家合作与社群运营,POP MART将文化创意和品牌内容紧密结合。 战略亮点:通过用户共创和艺术家合作,推动品牌文化的深度传播。 10. Xiaomi(小米) 案例概述:通过米粉社群与小米生态链,Xiaomi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媒体平台。 战略亮点:通过用户社群与内容创作,增强品牌的社交性与用户粘性。 品媒架构建设行动方案 明确品牌内容战略方向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构建内容创新HUB 开发社交平台传播体系 创建品牌内容共创机制 强化品牌文化与价值观传递 利用数据驱动内容创作 多平台协同传播与内容扩展 建立长期品牌内容资产化体系 定期评估与调整品媒战略 品牌媒体化,未来的无尽可能 品媒时代不仅仅是品牌营销方式的转变,它标志着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深度融合和长期共生。通过内容创新、社交互动和用户共创,品牌能够跨越传统广告的局限,成为文化与社群的核心力量。 品牌即媒体,内容即增长,叙事即未来。品媒战略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驱动力,推动品牌从“传播者”到“引领者”的跃升,开启品牌发展的新纪元。
前瞻钱瞻:2025年4月27日,媒介360正式发布《媒介复兴宣言|360°》。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内容即焚、流量至上、媒介效能降低,品牌传播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愿以一己之力,携手更多媒介、品牌、平台及创作者伙伴,通过媒介复兴——以360°全媒介生态系统创新和深度内容重建,推动行业向更健康、可持续、有意义的方向转型。 媒介复兴,是社会,文化,科技 商业增长的核心新动能。 https://mp.weixin.qq.com/s/9tC1KvjN9Z2HQzfg0MMh9Q?from=industrynews&color_scheme=light 一、媒介复兴360°—内容篇 1、为什么媒介要复兴? 今天的媒介,已与原本的使命有所偏离。在流量至上与算法裹挟下,媒介成为了情绪的操控器、短效消费的制造者。 当内容只求爆点不问价值, 当传播只为留存不顾深度, 当表达沦为数据操控的产物, 当公共空间失去理性讨论与文化生长的可能—— 媒介,不再是连接认知的力量, 媒介,成了认知割裂的推手。 复兴媒介,不只是为了焕活一个行业, 更是为了重建精神与文化动能的源泉。 2、媒介的痛点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内容繁盛但精神贫瘠的时代,媒介痛点深植于系统性塌缩中: ·内容即焚:短期爆发,快速遗忘,文化沉淀断裂。 ·流量黑箱:推荐机制不透明,公共价值被稀释。 ·过度娱乐化:深度表达边缘化,思想退化成情绪快感。 ·思想深度稀释:碎片覆盖整体,热闹遮蔽洞察。 ·价值观漂浮:内容失去价值锚点,只剩短期效能。 ·精神动力丧失:文化不再激发社会前进的力量。 ·品牌内容迷失:从主张沉淀走向流量赌博。 ·用户表达退化:从参与者沦为情绪消费终端。 媒介不是信息的堆砌, 媒介应该是认知、文化与精神的生长结构。 3、如何复兴? 媒介复兴,不是修补局部, 是系统性重建内容动能。 复兴的路径,清晰而坚定: ·重构内容精神结构:用节奏、深度、主线对抗碎片与即焚。 ·重启文化叙事能力:从娱乐爆点回归思想长河。 ·重塑公共空间秩序:让深度、理性、建设性回归主流叙事。 ·激活品牌与社会表达责任:品牌成为内容文明共建者。 ·推动平台透明与价值优先:让流量为认知价值服务。 ·赋能创作者建构能力:表达不为算法,而为文明点灯。 ·提升用户媒介素养:让每一个人重新成为内容文明的参与者。 ·让内容成为文化资产,而非短期消耗品。 二、媒介复兴360°—商业篇 1、内容即认知,媒介即增长底盘 商业增长,本质上依赖两大动力系统: ·认知增长:让更多用户了解、理解、认同品牌。 ·文化连接:让用户在精神层面,与品牌形成价值共振。 而认知与文化连接,全部依赖内容来承载与传递。 内容又必须通过媒介系统——媒体、平台、社交网络、创作者体系——组织和扩散。 ·没有健康的媒介,内容无法有效沉淀; ·没有优质的内容,认知无法生长; ·没有认知生长,品牌无法增长。 2、为什么今天的媒介失效,商业增长越来越难? 现状: ·流量黑箱化 → 内容曝光无法自主掌控,品牌失去议程权。 ·内容即焚 → 用户记忆短促,认知无法沉淀,复购难、忠诚低。 ·平台娱乐至上 → 深度内容边缘化,品牌难以进行精神主张建设。 ·情绪主导传播 → 公共认知极化,品牌表达被情绪撕裂。 ·用户表达退化 → 内容互动质量下降,品牌无法真正激活社群。 结果就是: 广告预算年年上涨 → 有效转化率年年下降; 曝光量数据好看 → 品牌资产沉淀极差; 短期热点可爆 → 长期认知增长停滞。 商业陷入了"高投入 - 低回报 - 快消耗"的增长困境。 3、媒介不复兴,未来商业将面临五大系统性危机 ·品牌认知崩塌:没有可信内容体系,用户对品牌的认知碎片化、浅层化,难以形成深度信任。 ·用户连接断裂:碎片化传播导致用户心智无节奏累积,品牌与用户之间缺乏稳定的情感桥梁。 ·投放成本无限上升:内容即焚导致品牌需要不断加大广告投入才能维持曝光,边际成本持续恶化。 ·品牌精神资产枯竭:缺乏长期文化叙事与精神主张,品牌失去文化护城河,只能卷价格、卷促销。 ·市场增长天花板提前到来:当内容无法引导认知升级、文化向上,消费欲望与品牌溢价空间全面压缩。 4、只有媒介复兴,商业增长才有新的可能 媒介复兴360°,为商业打开新的增长引擎: ·内容结构重塑 → 让品牌认知有节奏生长,形成复利积累。 ·文化叙事重启 → 让品牌精神主张成为用户认同的核心。 ·公共议题参与 → 让品牌获得社会存在感与文化影响力。 ·多模态传播体系 → 让内容跨平台沉淀认知与情感。 ·用户共建体系 → 让用户从流量末端转变为内容共生体。 [图片] 媒介复兴,面向未来,可持续生长 媒介复兴,不只是为了焕活内容, 更是为了重新点燃精神价值。 内容,不只是传播, 内容,是连接思想、文化、情感、未来的文明骨架。 媒介360,发起360°内容复兴: 以内容为光,照亮认知; 以叙事为桥,连接文化; 以文明为动力,重启未来。 媒介复兴,不只是媒体行业的选择, 是整个商业体系能否迈向未来的命运之选。 如果媒介不复兴,商业增长只会在内卷中自我消耗; 如果内容不复兴,品牌终将被用户遗忘在碎片洪流中; 如果文化不复兴,市场只剩价格战与短期博弈。 媒介360,邀请所有相信媒介内容力量的人 加入360°内容复兴系统 连接认知,连接文化,连接增长,连接未来。 信任生长,内容生长,文明生长,商业生长。 媒介复兴宣言:以行动重塑未来 媒介的使命,从来不止于传递信息,更在于连接思想、激发共鸣、推动进步。当行业陷入流量焦虑与内容疲劳的泥沼,我们选择以复兴为号角,以创新为路径,以价值为归途。 这不是一场孤独的跋涉,而是一次行业的集体觉醒。媒介360诚邀每一位同行者——品牌、平台、创作者、技术先锋——加入这场变革: ✅ 让内容回归深度,拒绝成为算法的附庸; ✅ 让传播承载意义,超越冰冷的数据指标; ✅ 让生态重获健康,构建可持续的媒介未来。 即刻行动: ▸ 签署《媒介复兴宣言》 ▸ 加入「全球媒介复兴联盟」 2025,让我们以媒介之名,重塑行业的星辰大海。 媒介360|与未来同行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大学教育体系。从文献阅读到研究命题,从团队协作到个人成长,AI的介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创造了重塑教育模式的新机遇。宁波大学与营销科学艺术(MSAI)团队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观察样本。本文将从实操视角出发,解析AI对大学教育产生的六大冲击、三条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思考路径。 共谈嘉宾: 庞菊爱 — 宁波大学月湖文化与品牌传播研究院院长 &“对话广告人”公益平台创始人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 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3:23 今天研究生用AI读文献,重新思维整理的过程已经外包给AI了。 7:14 AI第一个影响就是, 深度思考和阅读被消亡了。 10:15 AI可以快速提升文献阅读的速度。 15:39 社媒中微小错误的内容,互动效果更好。 19:14 酒精是从猿到人的推动过程,而媒介是从地球人到宇宙人的进化过程。 23:58 AI会在解决方案上整合大量的信息,且偏好相对复杂的信息。 29:54 人变弱小了,AI用它庞大知识量进行了碾压式的攻击,学生很难发起质疑 一、深度阅读与思维整理的消失 过去,研究生需通过仔细阅读、理解、再表达文献,训练出深度思考能力。而AI工具如Meta、Taro可以轻松总结几十页文献,使得学生们失去了亲自钻研、克服困难的过程。思考过程被“外包”,但思考本身无法被替代。 二、团队协作体系遭遇冲击 原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如今学生可以“独自”与AI协作,快速完成任务。AI削弱了学生对协作与共创的需求与能力,导致培养领导力、引导力和组织力变得更加困难。 三、研究方法训练需要全面更新 以往通过文献阅读学习提出假设、验证推理,如今必须转向引导学生用AI进行理论框架提取、跨学科交叉与矛盾挖掘,才能真正培养出研究型思维,而不是停留在表层汇总。 四、知识过载与思考迷失 AI快速生成的信息海量而复杂,学生极易陷入“满汉全席”的堆砌逻辑。如何在海量内容中筛选切口、找到独特命题,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最核心的能力挑战。 五、社会真实认知能力缺失 过度依赖AI、脱离社会实际,使学生容易在虚拟环境中形成闭环认知。与真实社会的连接、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将成为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六、软实力的重要性空前上升 在AI赋能下,领导力、引导力、沟通力、项目策展能力、共创能力等“软实力”(Soft Skills)将决定未来学生的竞争力,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 七、逆向思维与冲突法成为新基石 教学中引入逆向提问法(让AI告诉你“不懂”的地方)、理论冲突法(比较不同理论的矛盾点),可以训练学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 八、跨学科思维是不可逆的趋势 未来的人才必须能在多个学科之间自由迁移,AI擅长跨学科资料整合,人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跨界连接与创新思考能力。 九、教师的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到认知引导者 教师必须提升自身对AI生成内容的批判与引导能力,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提供者,而是学生认知升级、实践探索的引路人。 十、教育与工作场景的深度融合 AI已经模糊了学习与工作的边界。未来教育的设计,应该以项目制、实战制为核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入和职业能力养成。 10个关键TAKEAWAY 深度思考能力正在被AI工具侵蚀,教育需重新设计思维训练环节。 团队协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AI工具流(如Meta、Taro)应成为学生基础技能,而不是终极答案。 找到独特切口和小命题,是新时代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 社会真实感知必须重新纳入教育目标体系,避免AI异化。 软实力崛起,领导力、引导力、策展力成为新核心竞争力。 逆向思考与冲突理论法,是培养批判性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工具。 跨学科融合将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教师角色重塑为认知导航者与创新引导者。 学习与工作场景一体化,加速学生职业能力成长。 AI对大学教育的影响,远不止是技术工具层面的辅助或挑战,它正在深刻重塑知识获取、思维训练、社会连接与个体成长的底层逻辑。 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必须成为引导学生在信息洪流中自主思考、批判反思、跨界创新、共创实践的系统工程。 面对AI带来的结构性冲击,大学教育亟需从三大方向转型: * 从单一学科训练走向跨学科融合; * 从知识记忆型教育走向思维引导型教育; * 从封闭校园走向与真实社会共振的开放型教育。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既能善用AI、又能超越AI的人才,推动人类社会在智能化时代持续进步。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激发出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能力。 而这一代师生,正站在这场伟大变革的起点上。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正被彻底改写。据麦肯锡研究显示,80%的企业消亡源于未能跟上技术迭代与用户需求的双重颠覆。从Netflix以算法重塑娱乐产业,到亚马逊用AI重构零售逻辑,再到奥乐奇以“硬折扣”颠覆传统商超,创+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决定企业生死的生存法则。 这些领军者的共同点在于:将创新融入组织基因,而非停留在口号层面。它们以用户痛点为支点,撬动技术、模式与生态的协同进化,最终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本期《创+TALK》通过解析四大标杆企业的创新实践,揭示商业进化的底层逻辑,为行业提供可复用的突围路径。 SHOWNOTES 1:36 订阅制品牌Netflix:用数据和算法去颠覆了好莱坞传统的制作模式。 5:06 Netflix的商业值哲学,让人上瘾比让人满意更赚钱。 7:53 Netflix在教育、对弱势群体、对环境都有他自己的计划。 10:19 订阅制的王者Amazon---不仅仅是电商。 13:52 亚马逊在商业的供给关系中,做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18:17 奥乐齐(ALDI):从折扣店到品质生活的一个提案者,品质与低价的双轮驱动。 26:57 山姆会员商店:以高品质会员制和数字化体验去推动整个零售行业的变革。 一、Netflix:订阅制与内容创新的完美结合 1.内容创新 Netflix作为影视行业的颠覆者,通过大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内容制作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娱乐行业的生产流程。例如,Netflix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能够精确预测用户对内容的偏好,从而优化剧集的制作和推广。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观看体验,还创造了如《纸牌屋》和《鱿鱼游戏》等全球热门IP。 2.订阅制商业模式 Netflix的订阅制商业模式是其成功的另一大法宝。通过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内容,Netflix让用户“上瘾”,从而建立了强大的用户粘性。这种商业模式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促进了内容的持续创新,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亚马逊:从电商巨头到科技创新先锋 1.电商平台的持续创新 亚马逊自1994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电商平台的创新。从最初的在线书店到涵盖多个商品类别的综合电商平台,亚马逊通过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物流效率,巩固了其在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 2.云计算与AI技术的突破 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AWS(亚马逊云服务)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为数百万家企业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此外,亚马逊还在AI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研发出了具有强大算力的AI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 3.智能化生活的引领者 通过智能音箱Echo、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等智能终端设备,亚马逊正逐步将智能化生活带入千家万户。这些设备不仅提升了用户的生活品质,还为亚马逊构建了庞大的物联网生态系统。 三、奥乐奇:硬折扣零售的创新典范 1.折扣店的新模式 奥乐奇通过自有品牌与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打破了传统折扣店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其硬折扣模型以大牌品质、工厂价格为核心,通过持续降价和规模化采购,实现了低价与品质的双重保障。 2.供应链与技术的创新 奥乐奇在供应链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通过精简SKU、本地化采购等措施,提升了采购效率和库存周转率。同时,奥乐奇还采用了电子价签、自动化仓储系统等先进技术,降低了人力和运营成本,进一步巩固了其价格优势。 3.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在中国市场,奥乐奇通过深耕上海市场、与本土供应商合作等策略,成功实施了本土化战略。其推出的联名产品、本地化营销策略等举措,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四、山姆会员商店:会员制零售的创新引领者 1.会员制的精准定位 山姆会员商店通过会员制模式,精准定位了中产家庭及新中产家庭这一目标受众。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专享的服务空间,山姆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实会员。 2.数字化体验的提升 近年来,山姆在数字化体验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其极速达线上电商业务、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举措,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和物流效率。同时,山姆还通过推出高端预制菜、定制化节日礼盒等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社会责任的践行 山姆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也不忘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推广健康食品、加强供应链透明度等举措,山姆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创+品牌的成功之路充分证明了创新在商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是Netflix的内容创新、亚马逊的科技创新、奥乐奇的零售创新还是山姆的会员制创新,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TAKEAWAY 1. 数据即决策力:Netflix用算法预测爆款内容,证明用户行为数据是创新的“指南针”。 2. 订阅制黏性法则:持续提供高价值内容,才能让用户从“为单次付费”转向“为长期价值买单”。 3. 技术基建决定天花板:亚马逊AWS的千亿美元市值验证,云服务是数字时代的“水电煤”。 4. 供应链即护城河:奥乐奇通过SKU精简与本地化采购,实现成本效率碾压传统对手。 5. 会员制的双层逻辑:山姆用“付费门槛”筛选高净值用户,以专属服务构建消费闭环。 6. 智能硬件的入口价值:亚马逊Echo的普及表明,硬件是获取用户数据的超级触点。 7. 本土化≠简单复制:奥乐奇在中国推出小龙虾粽、鲜肉月饼,印证“在地化创新”才是破局关键。 8. 低价的极致哲学:硬折扣模式通过“降本不降质”,打破“便宜没好货”的消费偏见。 9. 社会责任即品牌资产:山姆推动健康食品标准,将ESG转化为长期用户信任。 10. 组织敏捷性决定创新速度:亚马逊“两个披萨团队”机制(小团队快速试错),比庞大架构更适应变革。 互动思考 1. 生存选择题 当行业出现颠覆性技术(如生成式AI),你会选择:A. 押注资源全面转型B. 小步试水局部优化C. 坚守主业等待时机 你的决策逻辑是什么?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 2.用户价值重构实验 假设你负责传统零售业务,现有以下资源: · 500万会员数据 · 区域性物流网络 10个自有品牌如何设计一个“用户参与型创新方案”,在6个月内实现收入增长30%?(提示:可参考Netflix的内容共创、山姆的会员专属商品等模式)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了最为稀缺的资源。打开手机,各种广告、资讯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新奇的现象悄然兴起 —— 抽象营销。它就像营销界的 “怪咖”,以荒诞不经的创意、无厘头的表达,在众多传统营销中脱颖而出,成功抢占了大众的心智。你是否曾被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印象深刻的广告所吸引?比如瑞幸那以《西游记》为蓝本的魔性广告,或是伊利借助鲁豫梗玩出的新奇营销。这些看似 “离谱” 的操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营销密码? 艺术家:Vasily Kandinsky 作品 Composition 8 (Komposition 8) 本期播客围绕“抽象营销”这一热门现象,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一同剖析抽象营销的奥秘。从令人捧腹的经典案例,到其背后深层次的成因;从独特的玩法技巧,到品牌运用时的注意要点,全方位解读抽象营销如何在营销界掀起新的浪潮,为品牌和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共谈嘉宾: Amanda 王珺珺 汉威士媒体集团 资深合伙人 JASMINE 杨志华 《钱钱品牌局》联合主播/品牌实战派专家 前百胜餐饮集团市场副总裁 莫胜晖 创+100品牌榜 专家顾问 / MSAI 营销科学家 KANT 媒介360 智库 副总经理 五大核心议题: * 抽象营销的定义 * 抽象营销的典型案例 * 抽象营销流行的成因 * 抽象营销的玩法 * 品牌运用抽象营销的要点 时间轴精华: 1:16 瑞幸生椰拿铁四周年做的抽象广告,2025年最魔性的广告。 2:23 奥运会期间,伊利和鲁豫合作官宣是很好的抽象营销的case。 3:58 必胜客的愚人节披萨,在网上议论纷纷引发了热度。 7:00 抽象营销关键词:荒诞不经的表达,无厘头的创意,出人意料的沟通方式。 12:52 抽象是有一些语法和模板的。 15:22 官方的账号下场进行整活和抽象。 20:56 抽象是年轻人的“黑话”。 22:31 对于品牌来讲,抽象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底层逻辑。 一、抽象营销的典型案例:荒诞背后的营销智慧 (一)瑞幸深夜拿铁:《西游记》里的咖啡奇幻之旅 瑞幸为深夜拿铁四周年打造的广告堪称一绝。它邀请喜剧界明星富函,以《西游记》中石猴出世、划船出海等经典场景为蓝本,整个广告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演员的情绪来传递信息。五毛钱特效、DVD 画质,配上《西游记》经典配乐 “云宫迅音”,富函化身野生岛主,与印尼椰龙互动,还引入原住民概念。这看似荒诞的广告在 B 站迅速走红,让观众们在摸不着头脑中被深深吸引,进而疯狂传播。瑞幸借此成功强化了深夜拿铁的品牌记忆点,将产品与新奇有趣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二)伊利:借鲁豫梗的巧妙营销 奥运会期间,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关于鲁豫的梗热潮,起因是网友发现巴黎奥运会会徽神似鲁豫。伊利敏锐地抓住这一热点,官宣鲁豫为巴黎观赛大使,并制作了一系列洗脑视频。视频中,鲁豫与运动员对话,巧妙植入 “真的吗?我不信” 等热门梗,引发了网友们的大量二次创作。伊利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品牌的话题度,还借助幽默的营销内容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了品牌的亲和力。 (三)必胜客:愚人节的 “蛇形披萨饼边” 奇招 必胜客在愚人节推出的创意令人大跌眼镜。他们用披萨饼边做出两条蛇的造型,由于餐厅操作不当,蛇形饼边堆叠得像 “一坨叉叉”,这个奇特的造型在网上迅速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讨论这到底是不是一张饼,相关话题热度不断攀升。必胜客借此吸引了大量关注,虽然争议不断,但也成功在愚人节这个特殊节点制造了话题,让品牌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四)科沃斯扫地机器人:“我滚就行” 的巧妙营销 科沃斯扫地机器人的广告以家庭矛盾为场景,当争吵声此起彼伏、家里乱作一团时,科沃斯机器人化身家庭调解人,一句 “没关系,就是吵我,你们吵没关系,我滚就行”,瞬间让紧张的氛围变得轻松诙谐。这句台词不仅巧妙地突出了扫地机器人滚动的特点,还将产品塑造为缓解家庭矛盾的角色。该广告全网播放量破亿,二创占比高达 40%,成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 二、抽象营销的定义:打破常规的营销新范式 抽象营销,简而言之,是一种具有荒诞不经的表达、无厘头的创意和出人意料的沟通方式的营销手段。它打破了传统营销注重逻辑和理性的框架,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信息很难穿透消费者的信息屏障,而抽象营销却能在第一时间引发消费者的好奇,让人产生 “这是什么” 的疑问。当消费者深入思考后,又会从中发现乐趣,获得情绪价值。这种先引发好奇、再带来欢乐的模式,成为抽象营销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 三、抽象营销流行的成因:迎合时代的营销变革 (一)信息过载催生新奇需求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每天接触到的广告和信息数不胜数。传统、常规的营销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抽象营销凭借其独特的创意和新奇的表现形式,成功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它打破了消费者对营销信息的固有认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满足了消费者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二)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与话语权追求 年轻一代,尤其是 Z 世代,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不喜欢被传统的规则和套路束缚,对反逻辑、反套路的内容充满兴趣。梗文化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梗代表着一种非理性、不严谨、无厘头反差的风格,年轻人通过玩梗来展示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与传统的不同。抽象营销恰好迎合了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成为他们乐于接受和传播的营销方式。品牌通过抽象营销与年轻人建立沟通,能够更好地融入年轻群体,提升品牌在年轻市场的影响力。 四、抽象营销的玩法:多元创意打造营销爆点 (一)鬼畜与视觉冲击:低成本高效果的营销利器 在抽象营销中,鬼畜元素和五毛特效成为了独特的视觉冲击手段。曾经被视为劣质的五毛特效,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却备受青睐。以瑞幸深夜拿铁广告为例,其五毛特效虽然看起来粗糙,但却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荒诞感,这种荒诞感与广告的整体风格相契合,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五毛特效成本较低,对于品牌来说,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营销方式。 (二)跨界:打破边界的创意融合 跨界是抽象营销的另一种常见玩法。它打破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体验。比如,用 iPhone 的介绍方式去描述冰淇淋,将科技语言与食品相结合,给人一种全新的认知。这种跨界玩法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还能为品牌赋予新的内涵,拓展品牌的受众群体。 艺术家:Piet Mondrian 作品 (三)玩梗:用趣味引发情感共鸣 玩梗是抽象营销中最具互动性的玩法,包括谐音梗、废话文学、反转等。马龙与舒化奶合作的广告就是运用废话文学的典型案例,广告中一本正经地说着看似毫无逻辑的废话,却引发了消费者的关注和讨论。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广告中的 “我滚就行” 则是反转梗的成功运用,这种出其不意的台词让消费者在惊讶之余,感受到了幽默和趣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愿意去传播相关内容。 五、品牌运用抽象营销的要点:平衡创新与风险 (一)明确产品定位:营销的根基不能动摇 品牌在进行抽象营销时,无论采用多么新奇的创意和手段,都不能忘记产品本身。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抽象营销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广产品。瑞幸深夜拿铁广告虽然充满奇幻色彩,但最终还是巧妙地融入了产品信息;科沃斯扫地机器人的广告,“我滚就行” 这句台词紧紧围绕产品的滚动清洁功能展开。只有将营销与产品紧密结合,才能让消费者在记住营销内容的同时,也记住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二)理解目标群体:精准沟通的关键 品牌要深入理解目标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和文化。抽象营销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一代,品牌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喜好、价值观和沟通方式。文旅局的一些广告采用鬼畜、搞笑的风格,配上奇特的背景音乐和舞蹈,看似与景点介绍无关,但却符合年轻人追求轻松、娱乐的心理,成功吸引了年轻游客的关注。只有与目标群体建立有效的情感连接,抽象营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艺术家:Kazimir Malevich 作品 (三)控制营销尺度:避免娱乐至死的陷阱 抽象营销要把握好娱乐的度,避免过度娱乐化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对于一些相对严肃的品牌来说,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四)筛选热点与结合产品:营销的双重保障 品牌在进行抽象营销时,要善于筛选热点,选择与品牌形象相符、能传递正向价值观的热点进行营销。同时,要将热点与产品特性相结合,让营销内容既有趣又有价值。 (五)激励传播:扩大营销影响力的关键 品牌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消费者传播营销内容,鼓励用户进行二次创作。二次创作是抽象营销传播的重要动力,消费者的参与和分享能够让营销内容像病毒一样扩散。 艺术家:Robert Delaunay 作品 TAKEAWAY: 1. 创新表达:品牌应勇于突破传统营销模式,大胆尝试荒诞、无厘头的创意表达,敢于打破常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创新要基于对目标群体的了解,确保创意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关注热点:时刻关注网络热点和流行梗,具备敏锐的热点捕捉能力。及时将热点融入营销中,借助热点的传播力提升品牌的话题度,但要注意热点与品牌的契合度。 3. 理解受众: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文化和消费习惯。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增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4. 结合产品:抽象营销的核心是推广产品,所有的创意和营销手段都要围绕产品特点和优势展开。不能为了追求抽象而脱离产品,要让消费者在欣赏营销内容的同时,记住产品的价值。 5. 控制尺度:把握好娱乐化的程度,避免过度追求娱乐效果而损害品牌形象。根据品牌的定位和目标受众,合理调整营销的风格和内容,确保品牌的专业性和美誉度。 6. 筛选热点:对热点进行严格筛选,选择积极、正面且与品牌形象相符的热点进行营销。避免跟风不良热点,以免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7. 鼓励二创:通过有趣、有创意的营销内容激发消费者的二次创作热情。为消费者提供创作的空间和素材,如开放创意征集活动,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营销过程中。 8. 利用 KOL、KOC: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带动营销内容的传播。与 KOL、KOC 建立合作关系,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风格和受众特点,对营销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范围。 9. 预设风险:在策划抽象营销活动时,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设。制定应对风险的预案,一旦出现负面情况,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补救。 10. 持续创新:抽象营销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新鲜感。关注行业动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式和创意,避免消费者审美疲劳。 抽象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为品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品牌需要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巧妙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互动问题: 1. 你印象最深刻的抽象营销案例是哪个?为什么会让你印象深刻? 2. 如果你是品牌方,你会选择哪个热点进行抽象营销?会如何将热点与品牌结合? 3. 你希望品牌在鼓励二创方面推出什么样的活动? 如果你有答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