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概要|Shownotes 在“我定义、我选择、我负责”的系列中,这一期我们聊的是第三个关键词:我负责。 我们常常把“负责”理解为一种压力或限制,但它其实是“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我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经验才会积累成勇气,决定才会形成成长。 在这期节目里,新琦、贝奇和小甲从不同的人生片段出发,分享了她们面对重大决策的故事: * 搬家、换工作、买房这些看似外在的选择,其实都在考验“我是否能接纳自己决定的结果”; * 在亲子关系里,“负责”意味着放慢脚步,体验当下,也意味着教会孩子如何面对选择; * 当焦虑、后悔与自我怀疑出现时,如何重新审视“我当时为什么做这个决定”; * 时间、自由与个人空间的平衡,也是“我负责”的延伸——为自己定义“好好生活”的样子。 这一期,是关于“我负责”的故事会,也是一次关于“自我接纳与理性成长”的对话。 🕒 时间线|Timeline * 00:00 开场与主题:为什么“我负责”值得单独聊 * 03:00 搬家与选择:学会接纳自己的决定 * 08:00 家庭与亲子:从控制到信任的责任感 * 13:00 小甲的思考:换城市、换节奏的自我校准 * 18:00 买房故事:关于预期、后悔与释然 * 25:00 时间焦虑与“浪费”:如何定义对自己负责 * 33:00 “我定义”与“我负责”的连接 * 37:00 结语:负责不是负担,而是成长的开始 👩💻 主播介绍|Hosts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新琦的 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天将将明 📡 全网同名|Where to find us 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搜索:此处也生活 📬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本期概要|Shownotes 在本期节目中,新琦、贝奇和小甲围绕“主体性”展开了深入的对话。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切入,又结合日常生活、亲子关系、职场互动和自我觉察的经历,聊了聊: * 为什么“主体性”不等于自私? * “我是谁”这个问题,真的能有一个固定答案吗? * 在不同关系和场景中展现的“我”,哪个才是真实的? * 如何通过亲密关系、教育和自我定义来培养更强的主体性? 节目中还分享了音乐剧片段、影视作品和育儿中的小故事,让这个看似学术的概念落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间线|Timeline * 00:00 开场 & 听友赞赏分享:小小支持带来的大鼓励 * 03:30 热门话题引入:主体性是什么?“我定义、我选择、我负责” * 06:20 从动画片到中国古装剧:文化中的“我是谁”启发 * 08:20 不同语境里的“我”:女儿与儿媳的矛盾身份 * 13:00 教育学家的观点:“我宁可要别人不舒服,也不要自己不舒服” * 16:17 饭局与边界:主体性如何在文化冲突中显现 * 20:34 心理咨询中的不同开场方式:主体性的映射 * 22:48 日记与周记:从无意识到自我觉醒的过程 * 27:54 媒体与少数样本:选择不走主流道路的人生 * 28:37 音乐剧与主体性:从“我属于我自己”到“我相信,于是我坚持” * 31:15 亲密关系的影响:伴侣如何成为主体性的重要土壤 * 34:30 家庭角色与“父母人设”:从大山到玩伴 * 38:50 育儿中的 negotiate:主体性如何被培养 * 40:33 主体性的日常提醒:做对自己好的事情就足够 * 41:57 重新理解主体性:不只是强调“自我” * 43:23 幼儿园小卡片:爱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 44:24 主体性与集体主义:不是自私,而是更好的共处 * 44:50 本期小结:未尽的话题将在未来继续 👩💻主播介绍|Hosts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新琦的 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天将将明 📡 全网同名|Where to find us 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搜索:此处也生活 📬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Shownotes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三位主播(新琦、小甲、贝奇)围绕 职场中的隐性歧视 展开了深入的对话。我们结合自身在中美职场的经历,分享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习惯与制度背后,如何体现出对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乃至职场身份的偏见。 主要讨论点包括: * 文化差异与价值观的冲突:从“独生子女”到“unique situation”,看待他人生活方式时的不自觉冒犯。 * 怀孕与晋升困境:女性在孕期、产假中常常被“为你好”的理由剥夺核心工作和晋升机会。 * 新人标签与信息壁垒:新人常被排除在关键信息流之外,如何打破“资历壁垒”? * 职级与话语权:同样的反对意见,高职级可以直言不讳,低职级却需要小心翼翼。 * 职场性格与“颜色”模型:不同性格在团队中可能被边缘化,如何选择适配自己的环境? * 名字与身份建构:从英文名到中文名,甚至花名,如何主动塑造外在形象。 这是一期结合案例、情绪和方法论的探讨,既有真实的无力感,也包含自我调适与破局的思路。 🕒 时间线|Timeline * 00:00 开场与主持人自我介绍 * 02:00 职场隐性歧视话题缘起:VP一句“unique situation”带来的文化冒犯 * 06:40 怀孕中的女性遭遇职场“默认降级”与晋升困境 * 12:40 “新人标签”与边缘化:如何快速打破信息壁垒 * 18:00 职级与话语权:反对意见背后的权力差异 * 24:00 职场性格分类(红黄蓝绿):不同性格如何影响机会与可见度 * 32:00 自我认知与环境选择:如何减少职场中的隐性歧视感受 * 34:30 名字与身份:从英文名到中文名的主动选择 * 36:30 轻松收尾:取名的趣味与下一期话题预告 👩💻 主播介绍|Hosts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 📱 公众号 / 小红书:新琦的 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 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 公众号 / 小红书:天将将明 📡 全网同名|Where to find us 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搜索:此处也生活 📬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 本期简介|What’s this episode about? 这一期,我们三位主播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出发,聊了一个很多家长绕不开的话题: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学区房还值得买吗? 节目中,我们从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教育环境聊起,探讨了学区房背后的真实价值:不仅仅是房产和学校资源,更是 同伴圈层、家长社群、以及教育理念的聚合。 我们还延伸到AI对教育的影响:当AI能平权知识后,未来的教育差异可能更多体现在 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好奇心 的培养。于是,学区房或许将进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与高认知家长圈层”的代名词,而不是简单的一套房子。 ⏱ 时间线(精简版) * 00:00 开场 & 邻居孩子的学区房故事 * 02:30 为什么要聊学区房:房价、教育公平与AI背景 * 04:30 美国 vs 中国的学区房差异 * 09:30 中考、高考与国内的“卷”教育现象 * 10:30 家长心态差异:佛系、不卷、全力卷 * 20:00 阶层焦虑与“985/211”的教育逻辑 * 22:30 硅谷的“多线冲刺”教育模式 * 25:00 AI如何重塑学区房与教育差异 * 28:30 学区房的隐性价值:同伴、家长与社区资源 * 48:00 节目总结:学区房是“圈层与资源”的代名词 👩💻主播介绍|Hosts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新琦的 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天将将明 📡 全网同名|Where to find us 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搜索:此处也生活 📬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 本期简介|What’s this episode about? 这期节目,我们回应了一位听友的留言,聊聊关于跳槽你可能也在想的问题。我们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 如何判断现在是不是该跳槽? * 跳槽到底是在“逃离”还是“选择”? * 是否一定要明确目标再动身? * 大厂 vs 小公司,成长性和自由度该如何权衡? * 面对焦虑和倦怠,什么时候应该换,什么时候该先“换个活法”? 无论你是在职业发展的路上犹豫不决,还是正在考虑下一步,这期对话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陪伴与启发。 ⏱ 时间线|Timeline * 00:00 节目开场 & 听友提问背景 * 02:45 判断是否要跳槽的第一个标准:你想清楚“为什么不想待了”了吗? * 06:30 是“跳槽”还是“跳逃”?如何识别内在冲动的来源 * 10:20 目标不明确,也可以动身吗?聊“边走边看”的职涯策略 * 14:50 大厂的稳定 vs 小公司的不确定自由:怎么权衡? * 18:30 如果只是疲惫或无力,真的适合马上换工作吗? * 21:40 “干活方式”比“换平台”更重要的情况有哪些? * 26:00 职业选择背后的心理驱动:“意义感”是否足够支撑? * 30:20 三位主播的亲身经历分享:我们曾经是怎么跳的 * 35:15 结语:如何找到那个“不后悔的下一步” 👩💻主播介绍|Hosts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新琦的 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天将将明 📡 全网同名|Where to find us 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搜索:此处也生活 📬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Shownotes: Hi~最近一期我们采用“答听友问”的形式,讨论了【听友群】听友提出的3个与职场有关的话题: * 如何让人信任你? * 如何和主管同频? * 如何拒绝不合理的安排? 这些问题都指向了“职场自洽”这一个核心议题,而这可能决定了最终的工作体验如何。 欢迎收听,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如果你也想加入听友群、随时向我们提问,请查看公告了解如何入群。 时间线: 02:56 如何让人信任你:不同职业阶段、不同工作情境,要怎么做? 13:54 如何和老板同频?面对不同风格的老板,如何能够快速又准确地领会对方的意图?又该如何看待与老板的关系呢? 23:01 在职场上面对比自己资历老或级别高的同事或前辈,如何才能说No?不同的企业文化,策略会有不同吗? ———— 主播介绍|Hosts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公众号 / 小红书:新琦的 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公众号 / 小红书:天将将明 全网同名: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搜索:此处也生活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 本期简介|What’s this episode about? 在这个多任务、多角色、高信息密度的时代,真正决定我们表现与幸福感的,往往不是时间,而是精力。本期三位主播从自身经验出发,深入探讨: * 为什么精力比时间更值得管理? * 如何识别和调节自己的“精力曲线”? * 什么是体能、情绪、注意力与意义感的四层精力结构? * 如何在工作、育儿、自我成长之间找到高效、持续的能量节奏? 这一期,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很多值得一听的瞬间。 ⏱ 时间线|Timeline * 00:00 开场与三地连线,子璕返场 * 03:40 为什么她总是精力满满?体能基础与自我驱动 * 06:20 年龄增长后的精力变化,如何重新调节节奏 * 09:10 睡眠的重要性:深度修复与脑部“排毒” * 10:40 高管精力管理:脑力工作=体力输出 * 14:00 精力管理的四个层级:体能、情绪、注意力、意义感 * 18:30 “Deadline驱动型”与“计划驱动型”的精力分配策略 * 24:40 交叉作业如何释放精力:带娃、读MBA也是恢复方式 * 28:20 工作-生活融合(work-life integration)的日常节奏 * 32:20 意义感与驱动力:支撑长久高能状态的底层来源 👩💻主播介绍|Hosts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新琦的 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 公众号 / 小红书:天将将明 📡 全网同名|Where to find us 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搜索:此处也生活 📬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Shownotes: 在这一期我们围绕职场中“好人”与“坏人”两种人设展开了犀利又真实的讨论。 我们聊了: * “好人”领导与“坏人”领导的典型行为; * 人设与性格的区别:是装出来的,还是本性使然? * 为什么有的主管让人抑郁,而有的让人心甘情愿拼命? * 不同职场阶段人设是否会“黑化”? * 那些我们亲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职场剧情; * “人设”是否可切换,如何在多重角色中找到自己的立场。 你会听到真实的例子,也会收获一些思考:如何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保持自我,同时懂得“演得好”,不背锅、不被刺,还能带团队、拿结果。 ⏱时间线(Timeline): * 00:00 开场:MBTI vs 人设,小引入 * 01:42 “好人”与“坏人”领导的基本画像设定 * 03:00 为什么我们想聊“人设”?一场和朋友的对话引发思考 * 05:10 没有职业操守的主管:最坏的人设 * 06:43 什么样的领导最“理想”?又暖又能打的六边形战士 * 08:20 性格 vs 策略:你看到的领导,是真性情还是“面具”? * 11:00 “用人”还是“育人”?管理咨询出身的主管常见人设 * 14:00 好人设的成本与回报:培养员工到底值不值? * 17:00 情绪攻击的老板:我们怎么爱得起来? * 19:00 甩锅、抢功劳、躲责任:这些“坏人设”我们都见过 * 22:30 同一个人,人设会变吗?也会“黑化”吗? * 24:00 从“挑活”到“考核导向”:价值观的现实转变 * 27:30 人设对外 vs 对内,会不一样吗? * 30:00 BI团队的困境:对外好人,对内高压 * 34:00 政治智慧是关键:人设选择背后的逻辑 * 36:00 职场就是一场秀:演得好,不被刺 * 37:34 收尾:愿大家都能演得好,职场高升! 主播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新琦的One Pager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天将将明 全网同名: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Shownotes: 偶然的一天,三位主播发现自己和伴侣的MBTI组合很不同! INFJ × ESTP、ENTJ × INTJ、ENTJ × ENTJ, 性格相反、相似、相同,组成三个不同的亲密关系样本。 那么,两个人到底需要多少“共同语言”呢?不同的伴侣组合,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时间线: 01:35 ┃ INFJ×ESTP 冲突:J人做12家餐厅攻略,P人只记2家——“爱是允许差异存在” 05:18 ┃ 互补好还是相似好?价值观一致+个性互补是不错的模式,但这不是唯一答案 12:49 ┃ 不断对焦人生愿景,让我们始终步伐一致 23:20┃ ENTJ×INTJ 争吵:为川普政策在车上吵20分钟,最后agree to disagree 27:41 ┃ ENTJ×ENTJ 困境:修车事件的启示——理性夫妻合作高效但需要“情感翻译” 35:55┃ 结婚五年再续约?重拍结婚照?仪式感背后是不断确认关系存在的意义 主播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新琦的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天将将明 全网同名: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Shownotes 六一儿童节这期,我们决定不谈育儿,不谈教育,而是借这个特别的日子,请孩子们来“教育”我们。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我们家的小朋友来回答一些看似简单但其实挺深刻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能发明一个东西,会是什么?”、“你更希望妈妈陪你读一百本书,还是陪你玩一百次?”、“爱是什么味道的冰淇淋?”……他们的答案有时让我们笑出声,有时却出其不意地戳中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 这期是送给所有小朋友的儿童节礼物,也送给每一个在生活里还保留童心的我们。希望你听完,也能被那些童言无忌,轻轻戳中,悄悄软化。 👂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小时候的梦想,现在还在你生活里吗? ⏱️ 时间线 · Timeline 00:00|开场与节日特别策划 我们在三地连线,用这期特别的儿童节内容,送给小朋友们和“长大的我们”。 01:55|爱是什么?从孩子口中听见最真挚的答案 “我最爱你两个亲”——孩子毫不犹豫地表达爱,大人却常常绕着逻辑兜圈子。 06:52|语言与文化:谁教会了我们“不好意思说我爱你”? 从“我爱你”的羞涩表达谈到中西文化、代际互动的差异。 09:23|爱是可以传染的:拥抱、亲吻和爱的接力棒 讲述孩子如何把“我爱你”传给爷爷奶奶,让从不说爱的一代也打开心门。 17:47|“懒”是一种创造力? 孩子说传球是因为“跑太远”太累,从中反思大人的“内卷”逻辑和对效率的执念。 22:53|想要机器人狗但不想遛:懒惰的代价与创新的开始 孩子想发明机器人代替遛狗,我们则在思考创新如何诞生于“懒”的本能。 26:43|我们是被规训出来的“自驱人”吗? 没有应试教育,我还会这么努力吗?我天生就是自驱的吗? 33:46|梦想的“活法”:小时候的愿望,其实没那么遥远 孩子一句“你教我作业你就是老师”让我们意识到,梦想也许早已在生活中悄悄实现。 38:38|我小时候说想当“主席”:梦想背后的性别意识觉醒 一段童年往事,引出对性别、公平和自我认同的更深理解。 42:18|没有“calling”也没关系 不是每个人都有使命召唤感,有些人只是喜欢过程本身,也一样过得自洽且幸福。 45:14|结语:梦想可能没死,只是换了方式存在 祝大家儿童节快乐,愿“至死是少年”。 主播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新琦的One Pager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天将将明 全网同名: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Shownotes: 你在工作或生活中也被说过"太情绪化"或者“不温柔”吗? 这期节目,我们讨论了女性那些容易被污名化的"发疯"时刻: → 职场“冷面杀手”:当同事阴阳怪气或不配合工作时的直接反击? → 家庭业力抵抗:早恋成为乖乖女的反抗策略? → 日常微观反抗:穿着西装外套对抗男性中心的空调温度? 我们发现,女性"发疯"往往是被逼无奈后的清醒反抗,社会或他人却将这些反抗定义为“不温柔”“情绪化”。另一边,男性日常骂脏话却被当作”有男子气概“。这个社会对女性是如此苛刻。 我们希望为"女性发疯"正名: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失控,而是对不合理处境的非暴力抵抗。 时间线: 06:22 "开会也是团建?"——反问句是职场i人在冷静发疯 12:24 “你不要再来找我了!”——终于无法继续忍受某些人和事 24:59 三岁离家出走的延续:刻在DNA里的"发疯基因" 28:20 “早恋可能是我做过最出格的事了,但这或许是必然” 32:35 女性需要唤醒并释放攻击性,而不是困在“女性气质”里 37:33 为什么男性爆粗是常态,女性就是失态? 39:19 女性穿西装外套:对抗遵循“男性中心”的办公室空调温度 主播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新琦的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公众号:天将将明 全网同名: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Shownotes 这期节目我们深入探讨了那些让人如坐针毡的"社交死角"时刻。我们分享了各自在不同场合的尴尬经历:贝奇在同事讨论咖啡机原理时的灵魂出窍,新琦在妈妈群八卦会上的ENTJ式应对,小甲在亲戚饭局中的价值观冲突。我们从MBTI性格角度分析了这些社交困境的根源,并讨论了如何从自我怀疑转向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时间线 00:00 听友群招募及本期预告 02:21 "社交死角"定义:那些让人想原地消失的场合 05:11 贝奇:当男同事们热火朝天聊咖啡机时... 12:21 新琦:Playdate变八卦会,一个ENTJ的生存策略 16:49 小甲:亲戚饭局上的"凡尔赛"与沉默抵抗 19:13 MBTI大讨论:T人与F人的社交模式差异 24:45 新琦的友情进化论:从孤独学霸到主动社交 32:25 职场中的性格偏见:为F人正名 37:18 结束语:找到你的社交舒适区 主播 * 新琦:“此处也生活”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新琦的One Pager * 贝奇:”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小红书:身在南加的纽约客 * 小甲:“此处也生活”联合创始人,公众号/小红书:天将将明 全网同名:小宇宙 | 公众号 | 小红书 |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