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心理·儿童」学霸、艺术家、贫困儿童-读《儿童大脑开窍手册》(下)

图图的图书局

们继续来细品《儿童大脑开窍手册》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分为七个主要部分,系统剖析了人类大脑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规律,以及与环境、基因、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互过程。作者从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揭示了孩子在语言、认知、情绪、社会化、运动、音乐、数学、阅读乃至特殊障碍和逆境压力下的脑发育机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育儿建议。 本期核心: 孩子上学期间的大脑发育 1. 记忆和学习 - 突触可塑性是所有学习的基础。间隔学习、主动回忆、多样化练习能有效加固记忆;孩子在书写、阅读、计算等过程中,需要大量重复和巩固。 - 分析陈述性记忆(与海马关联)和非陈述性记忆(与纹状体相关),解释为什么技能类学习如骑车,一旦掌握便难以遗忘。 2. 智力与自我认知 - 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但环境刺激、教育和个人努力同样能提供或扩大先天潜能。 - 若孩子相信智力可以改变(成长型思维),更倾向于挑战自我、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把智力视为固定,则易产生挫败感,降低动机。 3. 音乐与艺术的益处 - 简单“听”音乐并不能直接提高智商,“莫扎特效应”大多是情绪影响所致;但演奏乐器对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确有一些正面效果。 - 戏剧、音乐等课程在培养孩子社交合作、角色转换及情感表达上的积极意义也不容忽视。 4. 数学与阅读 - 孩子先天具备数量感,随语言符号引入形成加减运算;高阶数学(代数、几何)涉及更多脑区协同。 - 阅读需要调动视、听、运动、语言等多个脑区,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采用略不同的神经通路;出现阅读困难的孩子,既需语音训练也需视觉—运动回路的强化。 艰难的成长之旅 1. 孩子与压力 - 中等且可控的压力有助于培养韧性;长期或不可控的高压力则损害海马、前额叶等区域,可能使孩子更焦虑或注意力受损。 - 父母敏感地帮助孩子应对挑战,并建立安全依恋,可缓解HPA轴的过度反应。 2. 自闭症谱系障碍 - 此类儿童在社交和语言方面的缺陷较为突出,研究表明基因与早期大脑发育异常是主要成因;早期行为干预能有效帮助部分自闭症孩子改善沟通与认知功能。 - 社会对自闭症需更多理解和支持,应摒弃“疫苗导致自闭症”等缺乏科学依据的说法。 3. 多动症(ADHD)与行为管理 - ADHD常与遗传与执行功能不足相关,利他林等药物可短期提高专注度,但长期仍需家长、学校多方协作。 - 强调神经反馈、时间管理训练以及培养孩子内在自控力的重要性;多数多动症孩子在青春期后会逐步缓解症状。 4. 贫困与社会环境的挑战 - 长期生活在不安全、高压力的社会经济地位低环境中,孩子脑发育面临噪声、毒物、营养缺失等多重威胁,往往对执行功能及健康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 大规模的学前教育计划和系统性干预能打破贫穷—低成就的恶性循环,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健康提供更公平的起点。 5. 正面引导与亲子关系 - 作者建议以奖励替代惩罚,采用“消退”等策略减少不良行为;针对具体小目标分步奖励远优于“棍棒教育”。 - 建立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强调与孩子的积极互动,要控制负面情绪、守住家庭规则的一致性,给孩子提供安全感与清晰的方向。 从早期先天潜能的发掘,到学龄期认知与技能的推进,再到面临逆境和障碍的坚韧应对,整本书均展现了儿童大脑的高度可塑性与环境交互下的多样性。了解神经科学原理、尊重孩子先天气质、创设安全且富有挑战的环境,便能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成长潜能,让他们的认知、情绪与社会化发展都更加健康而充满希望。 或许,育儿的过程从来都是一次“成人的再教育”。 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学习自我调节,摆脱刻板成见,勇敢迈向外部世界的未知。父母与老师,既是孩子的引路人,更是与他们共同成长的伙伴。 愿我们带着对儿童脑科学的理解,去实践更多的方法,让这代孩子在游戏、艺术、阅读、探究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多重维度的智慧与关怀。这就是一本“儿童大脑开窍手册”的真正意义:用持续的探索和爱,让每个孩子大脑中的潜能都能被看见、培育、绽放。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 【美】桑德拉·阿莫特(SandraAamodt)/王声宏(SamWang) A Brief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Evolution, AI, and the Five Breakthroughs That Made Our Brains-Max Bennett

39分钟
99+
8个月前

035「心理·儿童」学习,从来都是一场游戏-读《儿童大脑开窍手册》(中)

图图的图书局

我们继续来读这本《儿童大脑开窍手册》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分为七个主要部分,系统剖析了人类大脑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规律,以及与环境、基因、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互过程。作者从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揭示了孩子在语言、认知、情绪、社会化、运动、音乐、数学、阅读乃至特殊障碍和逆境压力下的脑发育机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育儿建议。 本期核心: 孩子的感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 感官发育的进程与重要性 - 强调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五大感官在婴幼儿期的成熟顺序和敏感度差异。 - 特别指出新生儿对人脸和声音的偏好,以及在视力发育、色彩辨识方面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 2. 触觉和亲子关系 - 触觉发展极早,一出生即可识别冷暖、压力及痛觉;与父母有爱且充足的身体接触(如抱、抚摸)能帮助孩子在情感和社会性上更安全、更健康。 3. 味觉与嗅觉的早期塑造 - 孩子在胎儿时期便能接受母体饮食的间接影响,出生后头两年对苦味、甜味等形成初步偏好。 - 鼓励父母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尝试多样食材,从而扩展味觉经验,减少偏食的可能。 4. 听觉与语言奠基 - 孩子在母体6个月左右便能感受到声音,出生后对高频声音更敏感。 - 语言发展与社会交往密不可分,父母适当交流、朗读、说唱等均可刺激孩子听觉和语言区快速成熟。 游戏——对脑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1. 游戏与自制力 - 游戏被视作孩子获得自控力与执行功能的重要途径;在扮演角色、遵守游戏规则等过程中,孩子学会延迟满足、调节情绪。 - 科学实验证明,通过玩棋类、角色想象或合作性游戏,孩子的专注力、工作记忆以及认知弹性会得到有效提升。 2. 游戏的多元功能 - 区分课题游戏(如拼装、球类)、运动游戏(跑、跳、攀爬)和社会性游戏(角色扮演、假装游戏)。 - 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动作发展、社交技巧以及高级脑区的联结各有帮助;作者建议家长注重在无压力环境下提供多样游戏形式。 3. 运动对大脑发育的意义 - 正如阅读需要大脑集中,踢足球也同样涉及多脑区协作;规律运动有益于孩子的动作控制和健康体魄,同时促进大脑释放成长因子、刺激脑细胞增殖和血管生长。 - 作者强调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胜于把运动当作“减肥或纠正多动”的工具;让他们持续终生运动习惯才是真正的目标。 4. 电子时代的影响 - 两岁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电子屏幕能给孩子带来语言或认知上的正面帮助;过早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影响专注力发展。 - 对于学龄孩子,则可适度接触电子游戏,因为动作类游戏确实可能提升部分视觉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关键在于时间限制与内容选择。 孩子的个体差异 1. 气质类型与环境交互 - 每个孩子都有先天气质差异,如活泼、易怒、敏感等;不同气质在外部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 - 父母需要识别孩子的天性,适度引导,而非试图把他们完全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 2. 情绪与社会化 - 情绪自出生起便存在,恐惧、快乐等基本情绪贯通文化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情绪的理解更趋复杂,并开始运用语言、社会经验来调节情绪。 - 替孩子提供安全依恋、及时安抚与情绪命名,对其更健康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尤为关键。 3. 社会技能与心智推论能力 - 孩子在 1~4 岁时,通过“共同注意”“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习到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观点与意愿的能力,这被称为“心智推论”基础。 - 自闭症谱系障碍或极度内向的孩子对情绪线索或他人心理状态解读更困难,需要家长额外的耐心和环境支持。 4. 道德感与自制力的形成 - 自制力强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高的道德判断力;过度内疚和恐惧情绪会阻碍其健康社交。 - 温暖、关切的教育氛围与一致的家庭规则,有助于孩子形成道德责任感,并减少焦虑倾向。 从孩子感官的精妙发育,到游戏对脑力与社交的强力催化,再到个体差异与情绪、社会化交叠出的丰富图景,我们看到了儿童大脑在成长过程中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感官的成熟不仅是认知的基础,也为艺术、运动及更高层次的学习铺设了路径;游戏更是天生的“脑力孵化器”,让孩子于轻松好玩的氛围中练就专注力、想象力与协作能力。 与此同时,每个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与脾性,有的天真活泼,有的敏感安静,只要家长善于倾听并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就能为孩子多元化的发展添上更亮丽的色彩。 最终,我们认识到,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可塑的,这让父母与教育者得以通过爱与科学并行的方式,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充分展现其潜能。唯有带着耐心与陪伴,我们才能在游戏、情感与生活点滴中,见证孩子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 【美】桑德拉·阿莫特(SandraAamodt)/王声宏(SamWang) 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 Robert M. Sapolsky 10 to 25: The Science of Motivating Young People: A Groundbreaking Approach to Leading the Next Generation―And Making Your Own Life Easier - David Yeager

45分钟
99+
8个月前

034「心理·儿童」初生的天赋与敏感期-读《儿童大脑开窍手册》(上)

图图的图书局

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来细致的看一本书叫做《儿童大脑开窍手册》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分为七个主要部分,系统剖析了人类大脑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规律,以及与环境、基因、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互过程。作者从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揭示了孩子在语言、认知、情绪、社会化、运动、音乐、数学、阅读乃至特殊障碍和逆境压力下的脑发育机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育儿建议。 本期核心: 第一部分:《欢迎光临儿童脑科学世界》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聚焦孩子从出生到初步形成自我意识(约1岁之前)的脑发育特征,以及遗传基因与外部环境在塑造儿童早期神经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主要涵盖以下核心点: 宝宝的5种天赋 区分罕见与熟悉:婴儿对新词或陌生事物会停留更久的目光,这种“新奇偏好”有助于他们快速学习语言与环境信息。 利用巧合判断因果:通过小实验(如宝宝腿动带动拴着的玩具运动),孩子能逐步理解“动作—结果”之间的联系,并体会到自己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乐趣。 区分主体与客体:从早期起,孩子就开始区分自身与外部物体,“客体永存”意识(东西看不见却仍然存在)比传统理论(如皮亚杰)更早出现。 归类事物:婴儿天生具备将接触到的人、物和环境自动分类的能力,为后续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选择性注意:宝宝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就对人脸、声音等特定信息高度敏感,并持续筛选最常用的刺激进行学习。 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交织 基因赋予孩子基本的气质、个性特征与学习偏好;环境和看护者则提供可实际体验的丰富刺激。两者相互作用,使孩子脑发育既存在“生物学倾向”,又始终在适应与改变。 无论是性格差异还是对某些行为偏好的形成,都并非单纯由基因或环境决定;要真正理解孩子的行为,就需同时考虑他们的天生特质和所处的教养环境。 “足够好”的环境即可 作者强调孩子早期对环境并不需要极端完美:只要能提供安全、稳定的陪伴与合理的刺激,就能满足婴儿自发的学习需求。 父母对孩子发育过程的某些“焦虑”往往源于对“完美育儿”的追求;其实,婴儿大脑有惊人的适应与修补能力,正常的家庭看护已足够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角色:顺势而为 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力和探索力是自动启动的。父母不必过度干预,而要扮演协助、引导与观察的角色,让孩子在安全前提下自由探索。 面对诸如“基因能决定多少智力”或“环境能否彻底塑造孩子”之类的争论,作者提出: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孩子潜能——基因为孩子大脑提供某些发育蓝图,而环境要帮助其落地、成长并修正。 第二部分:儿童脑部的阶段性成长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强调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展现的脑部敏感性与阶段性特征,并探讨了如何在恰当时机提供适度引导,让孩子各方面潜能都能顺利发展。主要涵盖以下核心点: 敏感期与大脑可塑性 强调孩子在某些特定年龄段(如语言、视觉、动作技能等)对外界信息的高度吸收能力;同时指出,若能够在这些时期给予良好刺激,孩子的相关技能将获得突破性成长。 指出并非要“焦虑式”地捕捉每个敏感期,而是理解它是一种神经生理现象——此时脑部对特定信息最为敏感,通过自然且丰富的环境刺激即可充分满足。 睡眠与脑发育 说明宝宝从出生后到6个月逐渐形成昼夜节律,并会在睡眠中进行记忆巩固与神经网络重组;父母应尊重孩子的生理需求,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 对梦境、打盹、夜间啼哭等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强调无需过度担忧,但要为孩子提供安稳、规律的就寝环境。 青春期脑的再塑造 青春期是另一次重大脑部重组的阶段,孩子在冲动控制、社会情绪反应等方面会有新的变化,需要家长在尊重其独立性与个性差异的同时,给予适当约束和支持。 睡眠作息往往会因激素分泌变化而推迟,合理安排运动、娱乐、社交活动,有助于孩子度过这段多变时期并保持身心健康。 性别差异与脑部发育 指出在早期脑部发展上,男女生理结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巨大;反倒是社会和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期待,往往对孩子兴趣培养与成长路径产生更大影响。 鼓励家长用更开放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性别倾向与游戏偏好,让其在学业、社交等方面得到更多自由度与真实体验。 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 无论是敏感期的把握还是青春期的引导,都离不开家长持续的陪伴与关注,也需要学校、同伴和社会环境多维度配合。 作者鼓励家长在平日互动中关注孩子心理需求,用温暖方式帮助他们在不同阶段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与探索热情。 从新生儿的先天天赋,到幼儿敏感期与青春期的脑部成长,我们看到了基因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父母与教育者只需提供安全、富有弹性的环境,孩子便能凭借好奇心和自发学习力,跨越语言、认知与社交等关键门槛。“足够好”的照护,滋养了孩子大脑中惊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对家长而言,既要放轻松,尊重孩子天生潜能,也要恰当地引导,让他们在尝试和探索中稳步前行。只要以观察、互动与陪伴的方式,不断回应孩子的成长需求,我们就能见证他们敏感期的一次次蜕变,为未来奠定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的根基。 提到的教育法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于1907年创立的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节奏和自主性。 RIE(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幼儿教育法是由匈牙利裔教育家Magda Gerber与儿科神经学家Tom Forrest于1978年在美国创立的婴幼儿教育理念,主要针对0-3岁儿童,强调通过尊重、观察和信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皮克勒教育法(Pikler Pedagogy)是由匈牙利儿科医生埃米·皮克勒(Emmi Pikler)提出的一种以尊重儿童自主性和自然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主要适用于婴幼儿阶段(0-3岁,部分教具可延伸至4-5岁)。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 【美】桑德拉·阿莫特(SandraAamodt)/王声宏(SamWang) 童年的秘密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有吸收力的心灵【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45分钟
99+
8个月前

033「他人的体验」攀登内心的高山-读《比山更高》

图图的图书局

再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晚年幸福”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比山更高》。它并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登山探险的非虚构作品,而是一部充满哲思的生命之书。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自由、生命和理想的意义。通过中国自由攀登者们的生死故事,我们能看到一种直面人生挑战的勇气,以及对超越自身的渴望。 本书作者宋明蔚是一位记者、探险爱好者,同时也是这本书的创作者。他不仅拥有对极限运动的深刻理解,还用敏锐的眼光关注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故事。这本书的创作基于大量的一手采访和丰富的实地调研,包含攀登者的回忆录、家属的叙述,以及相关资料的挖掘。作者通过文字,把那些“隐形的英雄”带到了我们面前。 书中的故事中反复提到的,是攀登者对自由的执着。他们追求的自由不是逃避生活的责任,而是直面内心的渴望。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活在条条框框里,而这些攀登者用生命告诉我们,自由是一种需要勇气去追寻的状态。 攀登者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既脆弱又伟大。在悬崖上,他们随时可能失足坠落,但正是这种危险,赋予了他们生命的重量。正如书中所写:“每一场攀登,都是与死亡的一场对话。” 对于攀登者来说,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通过一次次挑战去实现的目标。理想主义并非一种幻想,而是一种信念:无论环境如何,都要为自己而活。 本期提到的up主 @linksphotograph @影视飓风 相关视频 【【Links】历时九个月,我终于登上了那座山!瑞士马特洪峰】 【和Links爬了一趟雪山,我悟了。】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比山更高 宋明蔚

29分钟
99+
9个月前

032「童书」过年与你一起做个不完美的自己-读“我不用做完美小孩”系列绘本

图图的图书局

先给大家拜年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绘本不仅仅传递娱乐性内容,还加入了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些书籍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鲜明的插图以及幽默的语言,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吸收人生的道理。Jory John和Pete Oswald的三本经典作品——《好蛋》(The Good Egg)、《坏种子》(The Bad Seed)和《酷豆子》(Cool Bean)便是这类具有教育价值的绘本之一。这三本书的主人公分别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鸡蛋、一个自认为坏的种子和一个独特的豆子,他们的故事虽然简单,却涉及了自我接纳、完美主义、行为改变和友谊等深刻主题。 这期我来讲三个故事: 《好蛋》:完美主义与压力——亲子教育中的引导与支持 * 主角:一颗追求完美的“好蛋”,总想纠正其他“不完美”的蛋。 * 故事:好蛋因过度焦虑而濒临崩溃,最终学会放松、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并关注自我需求。 * 主题:完美主义的代价、自我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平衡责任与自我。 * 金句:“I realized I don’t have to be perfect. I just have to be me.” 《坏种子》:行为的自我反思与改变——亲子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 主角:一颗愤世嫉俗的向日葵种子,总爱捣乱、发脾气。 * 故事:通过“坏种子”的自述,揭示它为何变得“坏”(曾被忽视、伤害),最终学会尝试改变自己。 * 主题:行为背后的原因、自我救赎的可能,鼓励理解“不完美”的他人与自己。 * 金句:“I’m a bad seed. But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I don’t have to be.” 《酷豆子》:独特性与自信——亲子教育中的支持与接纳 * 主角:一颗普通豆子,羡慕身边那些“酷豆子”,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 故事:普通豆子发现,“酷”不在于外表或能力,而是善良、同理心和帮助他人的小举动。 * 主题:归属感、真正的“酷”来自内在品质,鼓励孩子用善意定义自己。 * 金句:“Maybe being cool isn’t about what you look like. Maybe it’s about what you do.” 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好蛋》《坏种子》《酷豆子》 [美] 乔里·约翰 著,[美] 皮特·奥斯瓦尔德 绘

33分钟
99+
9个月前

030 「心理·职业」找到那个未知的自己——先行动,再计划,重读《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

图图的图书局

今天继续来填坑,之前推荐了《转行》这本书,英文名:Working Identity: Unconventional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Your Career,直译过来就是《职业身份:重塑职业生涯的非传统策略》。 一直没有把他系统性的做个解读 作为一个职业咨询师,自认为也算是个专家,也辅导咨询了好几百人了,怎能放过这么一本好书呢? 于是,我来说一说 书中39个故事,我依旧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大家,我来从我的视角来说一说这本书: 04:36 我们是由多个我来组成的 09:35 皮埃尔杰拉德:从精神科医生到僧侣的故事 20:25 试错性学习与探索 23:35 遇到一群对的人的四种特质 28:20 重塑职业生涯的非传统策略 在这本书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 自我更新的过程需要打破常规、重塑自我,这里提到的重塑不是改变性格;这是一个投入实践的过程,让我们回首过去的自我,重新排列优先级,去探寻真正或新发现的兴趣。正如在大多数的旅途探险中,最终的结果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致,它们很少是我们原来记录的那样。有时候,我们所知道的开局,我们希望是在别处。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 【美】埃米尼亚·伊瓦拉

35分钟
99+
9个月前

029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做什么?——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图图的图书局

今天来填个小坑,之前推荐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直没有拿来聊一聊,当然也跟我对虚构类作品稍微有点没有把握,于是暂时放弃了。 但是,作为心理咨询界的新人,怎能放过这么一本好书呢? 于是,我来说一说 具体故事,我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大家,我来聊一聊我的“读后感” 04:53 故事的整体该要:失落-探索-成长-接纳-新生 20:23 心理学的视角对故事的解读: - 抑郁情绪的成因与表现 -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镜子与灯塔 - 自我接纳与自我关怀 - 认知重建:认识思维和情绪的关系 29:00 现实意义: - 走出对心理治疗的偏见 - 对成功与幸福的重新定义 - 朋友与社群支持的重要性 - 面对内心的旅程:没有终点的修行 33:00 我的有点感悟: - 及时察觉情绪的变化 - 学会与自己对话 - 尊重每个人的独特历程 - 保持学习与成长的心态 阅读这本书可能仅仅是初步的启蒙,也可能是一面帮助我们观照内心的镜子。若能在阅读之后把书中的灵感和技巧带入真实生活,不断练习如何觉察情绪、及时向可靠的专业人士或朋友求助,便能避免深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正如蛤蟆先生在经历了数次反复与挣扎之后,依旧能够继续踏上回归快乐与平和的道路一样,每个处在焦虑与低落中的人也都可以在“自知”和“自我接纳”的陪伴下寻得光明与希望。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罗伯特·戴博德

40分钟
1k+
10个月前

028 「心理」别让“应该”拖垮你——不完美≠不完整,小心《幸福的陷阱》

图图的图书局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心里郁闷、情绪低落的时候,特别希望自己“赶紧快乐起来”或者“赶紧恢复元气”。或者在有些时刻,心里对某件事情特别想做,但又一直犹豫不决,因为总觉得“自己还没做好准备”,觉得“再等等,再等等,等我足够自信再行动”。 那么这样的感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1:38 你可能掉进了幸福的陷阱&自信的陷阱 4:06 回忆一下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的改变 6:38 解析ACT疗法 12:34 ACT+第二序的改变 13:48《疾痛的故事》前言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阿瑟·克莱曼,中文名凯博文 19:50 打破“幸福陷阱”——怎么在ACT的帮助下,过上更真实的生活 24:35 目标导向vs价值导向 26:30 摆脱“自信陷阱”——如何在行动中培育勇气? 30:34 图图的亲身经历 31:50 让《改变》和ACT碰撞——从“第一序”走向“第二序” 24:13 在日常生活中落地这些理念——一些可行的小建议 36:33 看见陷阱,迈向改变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幸福的陷阱 【澳】路斯·哈里斯 自信的陷阱:如何通过有效行动建立持久自信 【澳】路斯·哈里斯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美】 保罗·瓦茨拉维克 /【美】约翰·威克兰德 / 【美】理查德·菲什 疾痛的故事 【美】 凯博文(阿瑟·克莱曼)

40分钟
99+
10个月前

027 苏美特约|身边的物件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么?-从工人新村到高楼大厦在到虚拟空间

图图的图书局

本期节目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特约播出 本期书单 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 林晶晶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庆祝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作品。精选了100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伴,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产品,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关切,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创新精神。书中通过四个发展阶段的详细介绍,聚焦中国设计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如何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本书也强调了中国设计所折射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本书是理解中国工业产品设计历史和价值的重要读物。 作者简介 林晶晶,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获罗马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及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等。 那么我看完这本书想到了什么呢? - 对性格的影响与塑造: 1. 更强的适应力与开放心态 2. 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强化 3. 对舒适与进步的追求,形成自我驱动 4. 乐于分享与社交意识的增强 5. 审美与品味的提升,注重细节与品质 6. 对不确定性的包容度提高 7. 对成长与学习的积极态度 8. 自信心的建立 9. 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辩证看待 10. 更愿意面对未来与未知 -我们会有怎样的未来? 1. 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与场景渗透 2. 老龄化需求与物品设计的演变 3. 更加虚拟化的生活方式 4. 心理上的准备:接受不确定性、培养持续学习的心态 5. 面对未来的期许: * 期待更人性化的设计,让技术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好伙伴。 * 期待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更理想的平衡,既能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又不迷失于其中。 * 期待自己的适应力、好奇心和耐心不断增长,成为在变化世界中自如前行的人。 * 期待自己在照顾老年人、帮助弱势群体适应新科技时,更显出一份成熟和温暖。 * 期待在每一次新事物降临时,内心不再慌乱,而是带着从容的笑意对自己说:“时代在进步,我也会进步。” 未来的AI和智能物件会更懂我们,提供更多便利,照顾到老龄化需求,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受空间限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堆虚拟的社交和娱乐方式。对此,我们心态上的准备就是:不畏惧、多尝试、多学习,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同时也保持对真实生活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关怀。 总的来说,就是别把新技术当成吓人的怪兽,也别盲目沉迷,把它们当成生活的帮手和伙伴,该用就用,不该用就放下,多看看身边的人,多走出门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而不被它牵着鼻子走。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42分钟
99+
10个月前

026「哲学」通往被讨厌的勇气之路《平均的终结》-成为不规则的能才

图图的图书局

我们总会被一些指标框着,不管是体重、身高、收入,还是寿命、分数、绩效指标,都会给你设定一个值,有些是平均值,有些则是高于平均值的某个值。有时这些值成为了我们正向激励,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值反而让我们过得很压抑,甚至有些不开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原话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翻译一下呢就是“只要财富分配得当,即使资源不多,也不会导致贫穷;只要社会和谐,即使人口不多,也不会造成不安”。 孔子认为,对于有国家或家族的人来说,不应担心财富或资源的缺乏,而应更关注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不应担忧人口的稀少,而应更关注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孔子强调的是在财富分配上要公平,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意味着孔子主张的“均”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指在公正的分配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份额,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 然而,这个本意“公平”的词,怎么就变得这么不公平了呢? - “平均人”的由来,不科学的BMI - 美国空军没有找到平均人,但是找到了飞机驾驶舱的设计思路 - 佛朗西斯·高尔顿,能力与排序 - 泰勒制带来的幸与不幸 - 教育是为工业化服务的,让我们不再是人了,而成为了人力资源 - 心理学中关于性格的演变(我坚持不测MBTI的原因) - 世界也是在变的 - 混龄教育的优势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 【美】托德·罗斯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27分钟
99+
10个月前

025「商业」《将心注入》的咖啡职人与他们的《咖啡之道》-从5分到9.9分的咖啡馆创业史与文化

图图的图书局

在日语中,总会提到一个词叫做“職人”,这个词不仅仅是所谓匠人精神的状态,还蕴含着一种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即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并且愿意为社会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在日本被称为“職人精神”,它强调敬业、专注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 这个词不仅仅是所谓匠人精神的状态,还蕴含着一种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即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并且愿意为社会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在日本被称为“職人精神”,它强调敬业、专注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 本期我从拜访的录音中选出了两位咖啡主理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种职人精神。 02:34 老姜的咖啡文化 12:30 对老姜深刻影响的大坊咖啡馆的主理人——大坊胜次先生的书《咖啡之道》 16:05 大牛的咖啡往事 18:59 豆仔的选品经过 22:30 老姜的创业故事 33:00 遇吉岛的企业文化 39:00 星巴克的《将心注入》 40:53 大牛的创业故事 本期局中人 老姜,前建筑行业从业者,遇吉岛咖啡主理人、创始人、老板 大牛,豆仔咖啡主理人,剑玉爱好者 Liger大喵,北京生存小册子主播,ENFP,美食节&咖啡节主办,前互联网产品经理,做播客是想通过聊天获得些许启发。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人物完整访谈链接 “让每款咖啡豆都要有自己的个性”——访谈遇吉岛咖啡主理人老姜 给咖啡馆起名叫做“打瞌睡”能行吗?——对谈社区小馆DOzzZE豆仔主理人大牛 职人的店 豆仔DOzzZE咖啡 类型:自烘焙咖啡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1-41 营业时间:8:00-20:00(一~五)10:00-20:00(六日) 主理人:大牛 遇吉岛 类型:自烘焙咖啡 地址:北京朝阳区万荷美食花园万荷文创B区 营业时间:10:00-19:00 主理人:姜老师(老姜) 本期书单 咖啡之道 【日】大坊胜次;森光宗男 将心注入 【美】霍华德·舒尔茨;多莉·琼斯·扬

56分钟
99+
10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