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5. 守住心气儿,就是守住生命力

心理简单点

【本期金句收藏夹】 🔥 “心气儿没了,人就只剩下生存;心气儿在,哪怕困境里也能看见光。” 💭 “真正支撑我们的,不是工资和地位,而是那口不肯熄灭的心气儿。” 🌱 “生活可以磨平棱角,但别让它浇灭心气儿。” ✨ “只要心气儿还在,我们就还有希望,还有光。” 【本期内容】 💡 什么是“心气儿”? 它是人和机器的区别,是人活得有温度、有尊严的核心能量。 丢了心气儿,哪怕衣食无忧,也可能变成高级一点的“生存机器”。 🧠 心理学解析: * 自我效能感:心气儿就是“我能做到”的信念 * 习得性无助:心气儿消失时,人容易陷入无力感 * 心流体验:心气儿被点燃的最佳状态,是投入且充满满足感 🛠️ 三步守住心气儿的方法: ✅ 找到那点“光”——哪怕微小,也能点燃心里的火种 ✅ 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到“柴”,才能把火点燃 ✅ 保持渴望——有目标、有期待,火才能持续燃烧 【听完这一期,希望你能带走的感受】 🌷 生活可能很艰难,但别让它浇灭心里的火种 🌱 心气儿是你做“人”的尊严和生命力 🌟 那份光,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点燃的 🎧 适合分享给: * 在工作里感到心气儿被消磨的朋友 * 在家庭中长期付出却感到无力的父母 * 在关系中逐渐失去热情的人 * 以及,每一个想要守住生命力的人

8分钟
99+
2个月前

Vol.24. 懂事孩子的背后,藏着无声的牺牲

心理简单点

“懂事,是孩子用来保护自己的铠甲, 但这份铠甲很沉重,背后藏着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压力和牺牲。” 【本期金句收藏夹】 🪞 “懂事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深深埋藏,害怕脆弱被看到。” 📣 “懂事既是保护伞,也可能成为成长路上的隐形负担。” 📌 “他们以‘懂事’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关怀。” 🫂 “疗愈的第一步,是学会接纳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本期内容】 💡 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特别懂事? 单亲家庭的结构和环境压力,让孩子提前承担起家庭责任,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这种懂事其实是一种适应,但也是一种沉重的自我牺牲。 🧠 心理机制揭秘: 懂事的孩子内心反复告诉自己,“我必须坚强,不能让家人担心。” 他们压抑情绪,害怕暴露脆弱,逐渐模糊自我认知,将懂事当成唯一的价值衡量。 🛠️ 成长影响: * 长大后表现独立坚强,却害怕失败和被看穿脆弱。 * 他们对自己要求严苛,难以放松,甚至影响亲密关系。 🌿 四步自我疗愈建议: ✅ 接纳自己的脆弱与不完美 ✅ 真实表达内心感受 ✅ 设立健康界限,学会说“不” ✅ 建立支持系统,不再孤军奋战 【听完这一期,希望你能带走的感受】 🌷 懂事不是负担,而是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 🌱 但懂得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成长; 🌿 你值得被理解和关爱,不必独自承担所有。 🎧 适合分享给: * 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家长 * 感觉自己过于懂事、压力重重的你 * 希望理解懂事孩子心理的朋友

6分钟
99+
2个月前

Vol.23. 【抑郁症】|自救指南:学会夸自己,是一种生存能力

心理简单点

💬 你不是在炫耀,而是在练习相信自己 “被夸,其实是一种被爱的形式。 接受夸奖,是你愿意让这份爱进来。 而学会夸自己,是你主动为自己点亮一盏灯。” 【本期金句收藏夹】 🪞“自恋是为了填补不安,夸自己是为了承认努力。” 📣“学会接受一句赞美,是一场心理上的再成长。” 📌“你以为是谦虚,其实是你早就学会了否定自己。” 🫂“夸奖不是虚荣,是连接,是修复,是自我确认。” 【本期内容】 1. 💡 为什么我们那么不习惯被夸?童年负面评价 + 东亚文化的“自谦美德” + 职场打工人文化,共同让我们习惯于压抑、贬低和否认自己。 2. 🧠 真相错觉效应(Illusion of Truth Effect)听多了“你不够好”,你就真的信了。不是因为它是真的,而是因为它被重复了足够多次。今天我们反过来用“自我肯定”练习,重新刷新你的脑内信念库。 3. 🪞 自恋 ≠ 自我欣赏 * 自恋:需要别人目光填补自我空洞 * 自我夸奖:建立在真实努力上的温柔肯定 * 自恋者贬低他人,自我接纳者欣赏自己也欣赏别人 1. 🛠️ 三个“自夸练习”,轻柔但有效 2. ✅ 记录一件今天做得不错的小事 3. ✅ 下次被夸,练习说:“谢谢,我也觉得是这样” 4. ✅ 改写小时候听到的贬低话语: * “别太得意” → “我值得为自己的进步高兴” * “总是做不好” → “我在努力尝试” 【听完这一期,希望你能带走的感受】 🌷你值得被夸,不是因为你完美,而是你努力、真实、愿意尝试 🌱夸奖是种“心理营养”,不是“情绪糖衣” 🌿越能肯定自己,越不依赖外界的目光去活得安心 🎧 适合分享给: * 那些总是说“我哪里有那么好”的朋友 * 经常觉得“夸自己好羞耻”的你 * 想用更温柔方式走出抑郁的疗愈者

9分钟
99+
2个月前

Vol.21. 亲近的人抑郁了,我能做什么?

心理简单点

不是所有情绪低落,都会自己好起来; 也不是每一句“你要振作”都能真正安慰到人。 当你爱的人陷入抑郁——你可能手足无措,可能害怕做错什么。 这一期,我想用咨询师的角度,陪你一起厘清:如何成为一个“不添乱、但有力量”的陪伴者。 我们不谈“如何救人”,而是一起练习——如何成为那块接住TA的地毯。 🎧适合你听这期的时候: * 你身边有人,情绪低落、状态持续不好 * 你正陪伴一个抑郁中的亲人、伴侣或朋友 * 你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却又很累 * 你想学会一个“既不拯救、也不冷漠”的方式去靠近 3不要 + 3要 ▍Part 1|亲密的人抑郁了,我们第一反应常常是“拉TA出来” 你是不是也说过: 👉“想开点”“你该振作了”“你出去走走就好了”? 这些话并非恶意,但可能在TA的世界里,更像一种否定和推远。 ▍Part 2|3个“不要做”的 ❌ 不要灌鸡汤、讲道理 ❌ 不要催社交、硬拉振作 ❌ 不要强推求助、急着改变TA 这些行为,会让TA感觉“我连低落都不被允许”。 ▍Part 3|3个“可以做的” ✅ 做TA的地毯:接住TA的情绪,哪怕TA什么都不说 ✅ 让TA的身体重新上线:睡觉、晒太阳、吃东西 ✅ 陪TA一点点重建连接:不评判的陪伴,是最温柔的牵引 ▍Part 4|别忘了你自己 你是灯塔,不是船长; 陪伴,也需要休息和边界。 越照顾自己,才越能照顾别人。 🪧本期金句 “你不是无能为力,你是TA还信任的人。” “不是要拽TA出来,而是先接住TA。” “你可以帮不上忙,但不必添乱。” “你越稳,TA越可能相信这个世界还有一点点光。” 📩 留言 / 联系我 如果你正陪伴一个情绪低谷的人,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告诉我你的故事。 我们都在学着,不伤自己地去靠近别人。 欢迎订阅《心理简单点》,我们下期见 🌿

8分钟
99+
3个月前

Vol. 20. 情绪是信号,不是问题

心理简单点

崩溃的那一刻,不是你“太脆弱”, 而是你已经太久没好好照顾自己。 在这一期里,我们聊聊情绪真正的作用—— 它不是敌人,不是负担, 而是大脑寄给你的提醒信, 告诉你:“该停一下了。” 🧠本期导览 ▍Part 1|你为什么会“怕情绪” 从家庭教育、学校到社会文化,我们从小被教导“情绪要藏起来”。 于是长大后,我们学会了: 👉 表达脆弱=丢人, 👉 有情绪=太敏感, 👉 一崩溃=没用。 久而久之,我们不仅压抑情绪,还开始责怪自己有情绪。 ▍Part 2|情绪的真相:不是问题,而是信号 情绪是一种内在反馈机制。 CBT中有一个基本观点: 不是事情让你情绪崩溃,而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举个例子: 同样是被上司否定, 你解释为“我没能力”,你会焦虑; 解释为“这个方案确实还有空间”,你会冷静修正。 情绪的产生,来自我们对事件的想法。 它值得被看见、被倾听,而不是被打压。 ▍Part 3|3步练习:情绪来时,我该怎么办? 1️⃣ 给情绪命名: 不是“我难受”,而是“我感到羞耻 / 愤怒 / 焦虑”。 2️⃣ 问问它的来意: 它想告诉你什么?你忽视了什么需要? 3️⃣ 现实验证实验: 别再脑补最坏结果,用行为去验证现实是否真的那么糟。 🪧本期金句 * “不是你情绪化,而是你太久没被理解了。” * “情绪是信号,不是病,它提醒你:你撑太久了。” * “命名情绪,是你和自己站在同一边的第一步。” * “你大脑拍的是灾难片,但现实往往只是流水账。” * 🎧 欢迎订阅 & 留言互动 如果你也有情绪上的困惑、共鸣,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故事。

6分钟
99+
3个月前

Vol. 17. 孩子不上学,家长除了疯了还能做什么?

心理简单点

本期内容,由新播客主姚娜 和 李远 创作完成。 将和Maggie一起,在心理简单点这个播客频道用最白话、最直接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心理相关的知识。 做到可理解、可应用、可分享。 -------------------------------------------------------------------------------------- 拒学不是问题的全部,它是孩子内心求救的语言。 成长不是一条直线,短暂停顿,是为了更有力量地出发 当孩子拒绝上学,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这期节目,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拒学”的背后原因,识别常见家长误区,并提供循证实用的干预技巧。无论你是焦虑的父母,还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这期都将带来温暖而有力的参考。 📌 精华提要 01|拒学不是“任性” * 拒学行为背后常隐藏焦虑、抑郁或社交冲突等心理问题; * 初一、高三是高发期,与大脑发育与情绪调控密切相关。 02|破解家长三大误区 * 不要只盯“返校时间”,忽略心理状态; * 避免用成人逻辑否定孩子的感受; * 将拒学贴上“懒惰”“叛逆”标签,容易激化冲突。 03|三大应对技巧 * 情绪急救:用“3-2-1着陆法”稳定孩子的焦虑状态; * 行为激活:从“整理书包”这类小目标出发,积累微小成功; * 非暴力沟通: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结构化表达重建对话。 04|不同年龄,不同策略 * 小学生:角色扮演+视觉时间表; * 青少年:拆解目标、强化非学业价值感。 05|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 持续两周以上、出现自伤念头、伴随食欲或睡眠问题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6分钟
99+
3个月前

Vol. 16.【抑郁症】自救包1|这张表我填了3年,帮我从崩溃中拉回自己

心理简单点

疗愈从来不靠振作,而是靠看见和接住自己 前两期我们聊了抑郁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陷入低谷。那接下来,我们聊点实用的—— 当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又不行了”的时候,有没有一张“自我疗愈地图”? 这期我会带你了解一个我在咨询室里反复使用的工具: 📋 CBT三栏表 / 五栏表 ——也可以叫它:情绪拆解记录表。 它是什么?什么时候用?真的能改变你的情绪状态吗? 你可能想不到,一张简单的表格,能让你重新看清那个“我是不是很糟糕”的想法,其实只是自动化的念头。 💡你会听到这些内容: * 什么是“自动化思维”?它跟我们反复emo、否定自己有什么关系? * 三栏表 / 五栏表怎么用?适合什么样的人? * 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些?你是否也掉进了“思维陷阱”? * 一个真实的例子,教你手把手写出这张“自我观察记录表” * 如果写着写着卡住了,该怎么办? 🧷 工具包链接: * 三栏表 * 五栏表 * 案例图卡下载:朋友圈没人点赞的五栏表填写示范 * 思维陷阱🪤清单合集(简洁版)📎 夸大/灾难化:一点小问题就想成最坏结果 以偏概全: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处处失败 非黑即白:不是100分就是废物 读心术:对方没回你消息,你就觉得「他一定不喜欢我了」 贴标签:「我真是个没用的人」 📮 欢迎你留言分享,也欢迎把这期节目转发给还在默默熬着情绪的朋友。 我们都可以练习,学会温柔又坚定地对自己说一句: “没事的,我看见你了。”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订阅、评分并留言支持《心理简单点》

13分钟
99+
4个月前

Vol.15. 【抑郁症】|你不是一个人在对抗情绪,只是太久没人告诉你为什么

心理简单点

抑郁,不是你太脆弱,而是身体、生活与信念,一起亮起了红灯。 你是否也曾默默问过自己:“我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本集从三个层面带你温柔拆解抑郁的成因: 🧬 身体:基因与大脑的低电量状态 🌍 环境:童年创伤、生活打击与人际关系 🧠 心理:那些悄悄影响情绪的思维习惯与信念系统 🧬 01|基因与生理:不是你懒,是身体真的撑不住了 * 遗传会增加抑郁的“易感性”,尤其是在童年或青春期就发病的人群中更为明显。 * 抑郁时,大脑调节情绪的系统仿佛“断电”了。快乐的信号传不出去,身体也随之进入“低电量”状态。 * 药物治疗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帮身体恢复平衡”的必要手段。千万不要擅自停药。 🌍 02|社会环境:有时候,让人抑郁的,是生活本身太难了 * 不幸的童年经历(如父母离异、霸凌、忽视)会留下深远影响。 * 成年生活中的情感失控、丧亲、破产等,也可能是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 缺乏支持、孤独感、职场打压……让我们在最需要被抱一抱的时候,却无人可依。 🧠 03|心理机制:你的信念,正在偷偷影响你怎么看世界 * “我不够好”“我不能失败”——是你内心的信念,不断放大挫败感。 * Aaron Beck 的“负面认知三角”揭示:当我们对自己、世界、未来都持负面看法时,情绪就容易掉进抑郁的灰色滤镜。 * 改变不是否定情绪,而是慢慢练习“换一种想法”,一点点为心里的世界重新上色。 💬 本期关键词: #抑郁症 #认知行为疗法 #负面思维 #社会支持 #心理教育 #温柔自救 愿你在听完这一期之后,能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怪。 也许你不是“太差”,只是太久没有被看见、被抱住了。🫂

8分钟
99+
4个月前

Vol.14. 【抑郁症】|“我是不是病了?” 这不是脆弱,而是你开始想要自救

心理简单点

总觉得活着好累?也许你该了解了解抑郁症 抑郁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需要帮助”的信号📶 * 用一张图分清楚: 抑郁情绪 VS. 抑郁症 * 什么是抑郁症? 它分成两个主要类型: 一个是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一个是持续性抑郁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 🟡 抑郁发作 的两个核心症状之一必须存在: 几乎每天、几乎整天,情绪明显低落 对所有事都提不起兴趣(哪怕是原本很喜欢的) 再加上下面这些症状中的至少5项,持续超过两周: 食欲或体重明显变化 睡眠异常(失眠/嗜睡) 疲惫、没力气 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 精神运动性变化 无价值感/罪恶感 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非常重要的危险信号⚠️) 请记住:这些症状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并影响到你的生活功能,就需要专业评估了。 * 🟡 如果你没有满足上面“五项标准”,但有两三项轻度症状,而且这些状态持续了 两年以上(儿童青少年为一年以上),那么也可能是:持续性抑郁症(PDD) 你可能不会每天都非常情绪低落,但你总是提不起劲。 你会感觉生活灰蒙蒙的,做事没意思,整个人陷在一种“低电量状态”中。 这种状态不像大抑郁那样猛烈,但它持续不断地消耗你,让你觉得:“我大概一辈子就是这样了吧。”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订阅、点赞、留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也欢迎你来和我分享你想听的话题。 我们之后会聊下“抑郁症是如何产生的”。

12分钟
99+
4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