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的浪潮从中国拍到了洛杉矶。几分钟的剧情、一口气的上头感,让观众放弃了影院的爆米花,改刷带有 AI 配方的“爽剧”。据艾媒咨询调查,2025 年,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突破 677.9 亿元,预计2030年将超 1500 亿,超过电影票房(大概率包括了上下游、发行、IP改编、衍生等)。 短剧俨然成为中国新的文化出口,好莱坞也开始追赶:演员工会签署新协议,大厂试图重启早夭的 Quibi 模式。问题是,这一切是繁荣的前奏,还是又一次内容泡沫。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来自美国编剧工会的 Yudho,以开放又犀利的视角剖析这股短剧热。从大银幕的仪式感到民主化创作(的幻觉),从电影学院的传统训练到英美城市的电影性格,我们追问:为什么短剧能让人停不下来?中国的爽感叙事是否正悄然接管全球屏幕? 从共鸣的黑暗厅到一人一屏的上头感,我们究竟在失去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微短剧,是影视工业的终结,还是大众叙事的新开端? 【嘉宾】 Yudho:美国编剧工会成员,对短剧持开放心态。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进行过一些短剧的创作。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被短剧的市场规模小小震撼。 【时间轴】 微短剧为何爆火?00:50 * 中国微短剧风潮在西方走红,好莱坞入局;国内市场规模已超过影院票房? * 短剧不是威胁,是补位——为碎片时间提供可及性? * 嘉宾与伦敦的不解之缘:冥冥中自有安排 * 本期为第三期全英文播客 观看体验与创作公式:上头但速朽 05:19 * 微短剧“停不下来”的设计:极短集长、自动续播、强钩子 * 内容高度戏剧化、快节奏、碎片化;更像“片段拼接”的连看体验 * 写作有公式,AI 也能打底——可行但同质化严重 * 题材以言情为主,亦有男频爽文、重生、古穿今等 产业生态与媒介冲突:好莱坞迟到?16:17 * 好莱坞与工会、传统大厂试水微短内容的“慢半拍”;类比 Quibi 的教训。 * 新媒介一再挑战影院:从电视、YouTube 到短剧;影院以“更沉浸”(订阅、5DX、餐饮座椅)抗衡。 * 观看习惯被改写,但“大银幕的共同体体验”仍不可替代? 行业等级与生产现实 22:12 * 行业等级:电影>电视剧>微短剧?政府项目/甲方选角的现实操作。 * 好莱坞也有“体面化”的裙带逻辑。 * 对市场研究的针锋相对:数据常滞后于创作周期,导致“公式化但失灵”? 叙事美学与价值观:化学反应、保守张力与酷儿视角 33:18 * 微短/韩剧/肥皂剧的“凝视与克制”制造张力;演员化学反应是成败要害。 * 许多作品价值观老旧、性别刻板;但“压抑下的张望”也让少数族群读出共鸣。 * 反例与突破:如《逃出大英博物馆》 城市画像与创作成长 54:38 * 城市性格比拟:如果用一部电影来形容纽约、洛杉矶和伦敦…好时光; 某种物质; BJ单身日记? * 创作民主化?设备/AI 降低门槛,数量暴增逼出差异化。 * 电影学院的价值:协作、完稿能力、世界观/POV 的养成胜于纯技术。 * 近期片单与理想范式:巴西片 The Way He Looks (爱,简单);近作 Sentimental Value (情感价值)(表演与剧作的“精密控制”)。 【相关报道】 * Hollywood’s romance with micro dramas is heating up. Will it last? * SAG-AFTRA Addresses Burgeoning Micro-Drama Trend With New Verticals Agreement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伦敦生活,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从中国的清华到英国的剑桥再到美国的MIT,三所顶尖学府串联起她的求学轨迹。 但当她开始讲述——那个"悲伤"的班级、想学算命所以去了哲学系、因为想看鲸鱼所以来到波士顿——我们才意识到,名校光环下,个体的迷茫、脆弱与寻找方向的挣扎从未消失。 精英主义高校是有毒的环境吗?从青少年到青年人的成长痛中,如何接受自己"慢慢来"?中英美三国的校园文化、就业前景、导师关系、社交压力有何不同?川普上台、中美关系紧张,对留美读博有何影响? 即使在强大的系统里,每个人依然渺小且无方向;但也正因如此,那些看似“简单”的人生抉择——比如想看鲸鱼——反而成为最真实的原因。 【嘉宾】 玲玉:清华→剑桥→MIT,传统学霸的非典型叙事。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许多人生选择的出发点都是“偷懒”。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因为想学算命所以选择了哲学双学位。 【时间轴】 01|三个“清华”:中英美顶尖学府巡礼 01:30 从中国清华到剑桥到MIT:地理跨越背后的心路历程 从英语专业到建筑学:转专业的契机与困惑 02|"成为一面扇子":主播泪洒时刻 04:30 名校学生的自我认知:工具还是主体? 03|一个"悲伤"的班级:强大系统中的迷失个体 07:30 本科期间你有确定想做什么吗? 中文系无法培养作家? 想学算命所以去了哲学系:看似荒诞的选择逻辑 04|人生抉择的助推器:“因为鲸鱼” 16:00 看似简单甚至随意的理由,如何成为重大决定的支点? 当宏大叙事失效,小确幸成为真实动力 05|中英美校园文化差异:与人生阶段共舞 19:13 三国高校的文化与排名体系对比 从青少年到青年人的转变:成长痛与接受自己“慢慢来” 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所学校的感受为何截然不同? 06|名校滤镜还在吗? 25:00 不太愉快的经历为何没有消磨掉对名校的滤镜? 精英主义高校是有毒的环境吗? 07|中英美教育深度对比:就业、导师、社交、压力 29:00 就业前景:哪国学历更"值钱"? 导师关系:学术指导 vs. 人生导师 社交网络:精英圈层的包容与排他 压力来源:内卷、阶级、身份认同的多重挤压 08|地缘政治的阴影:川普、中美关系与留学生的焦虑 49:18 中美关系紧张对留美读博有何实际影响? 签证、就业、学术合作的不确定性 留学生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寻找个人出路? 09|如果重来一次:你会选哪国教育模式? 54:15 美国的主体性 vs. 英国的阶级性 vs. 中国的系统性 让从前的自己重新上学,三选一的艰难抉择 每种模式的代价与馈赠 10|英国职场:阶级与种族的隐形天花板 01:01:00 工作环境中的阶级问题如何显现? 种族身份在英国职场的微妙处境 "融入"是可能的吗?还是永远的局外人?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求学经历、名校印象或教育体制观察,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一部集票房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于一身的电影,如何在西方种族和政治分裂的浪潮中解构个人英雄主义?从实验性剧本到卡夫卡式的父亲形象,从种族议题到空间美学,《一战再战》用反类型、反传统、反英雄的叙事挑战观众对革命、制度、身份与未来的想象。 从剧本结构到镜头语言,我们将拆解这部电影如何以实验性的方式打破战争片的叙事惯性:它像一场不断重演的梦境,将个人幻灭与制度秩序、政治符号与家族命运交织在一起。在《葡萄园》的余韵中,《一战再战》显得更加锋利、更加自嘲,也更难被简单归类。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各种反英雄叙事。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被PTA导演的镜头语言和空间设计吸引。 【时间轴】 01|风险三重奏:一部逆势而行的电影 01:00 《一战再战》好评如潮背后的悖论:票房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如何并存? 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能在当下引发广泛讨论? 02|剧本拆解:实验性与反传统在哪里? 04:54 非线性?多视角?结构上的"不听话" 《一战再战》与《葡萄园》的互文:从文学到电影的对话 03|种族、政治与导演的双向嘲讽 08:15 浓郁的种族色彩如何铺陈? 导演对极左和极右的同时嘲讽 个人英雄主义的幻灭:反英雄 vs. 反英雄主义 04|废柴老爸Bob:卡夫卡式的存在困境 15:31 小李子的父亲形象:无能、焦虑与制度囚笼 精密严格的制度管理是必要之恶吗? 05|薇拉:美国未来的多元象征? 25:00 种族融合、坚强独立的女儿形象 她是导演对多元社会的美好想象,还是另一种刻板投射? 06|镜头语言:地理、情绪与哲学的三重奏 31:05 连绵起伏的山峦:一举三得的视觉设计——地理背景、紧张氛围、情节推动 "大师"的移民老窝:东方美学的空间诗学 "水"的哲学:从老子到柏拉图式的"哲学王" 07|三位影帝飙戏与革命的日常化 33:26 表演的化学反应与张力 将革命融入踏实具体的生活:电影与美国现状的对照 为什么"日常化"比"史诗化"更有力量? 08|争议与盲区:导演的厌女情结? 39:00 跨性别角色的展示 导演是否有根深蒂固的厌女倾向? 结尾Perfidia给女儿的信:救赎还是强行洗白? 我们的一些吐槽 《一战再战》 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编剧: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托马斯·品钦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西恩·潘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蔡斯·英菲尼迪 / 缇雅娜·泰勒 / 雷吉娜·赫尔 / 伍德·哈里斯 / 阿拉娜·哈伊姆 / 保罗·格里姆斯塔德 / 莎娜·麦克黑尔 / 斯塔尔勒塔·杜波利斯 / 埃里克·施维克 / 托尼·戈德温 / 詹姆斯·唐尼 / 约翰·胡热那克 / 凯文·泰德 / D·W·莫菲特 / 丹·查里顿 / 艾普尔·格雷斯 / 珀尔·米妮·安德森 / 吉娜·马隆 / 乔恩·比弗斯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一战再战》的观影感受,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英国人平均每年喝掉近2公斤干茶,虽然90%是茶包。这些所谓的“茶”本质上只是茶叶末与混合调味物——助你提神,却难以品味真正茶香。从权贵的奢侈品,到成为每个工人茶摊边的必需品。从十七世纪进入皇室,到工业革命时每天高峰工作的燃料。茶不仅塑造了英国社会,也间接推动帝国扩张。 那今天,一杯云南普洱或高山抹茶,又能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什么涟漪?抹茶为什么喝起来像海苔?为什么英国人把绿茶当成高级饮料?在伦敦卖中国茶是怎样的体验?一杯东方茶是否可能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本期《日落烩面》,我们请来了茶品牌 brut tea的创始人 Joyce,带你深入伦敦茶圈,聊聊她如何把“茶味”重新打入英国人的生活中。茶的本味、文化的碰撞、创业的挑战,这一杯,泡得够浓,聊得也够深。我们将讨论抹茶的奥秘、中日茶文化的趣味对比,以及如何把一杯茶做成事业与生活哲学。无论你是资深茶迷,还是创业路上的探险者,这一期都为你泡好了最醇厚的故事和感悟! 【嘉宾】 Joyce:伦敦资深茶友,brut tea创始人,前大厂产品经理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曾在抹茶中品到过海苔味Umami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每周靠Yorkshire Tea续命三四次 【时间轴】 01:27 2025年国家地理旅行者(英国)美食节 * 参加伦敦国家地理食物节的初衷 * 食物节的举办地、活动特点及参与体验 * 讨论参展的特色产品:冷泡红茶、冰抹茶拿铁、冰普洱拿铁 * 英国消费者互动体验与对新品的反馈 08:46 深入了解抹茶的起源与制作 * 抹茶与传统绿茶的区别、制作工艺与口感体验 * 抹茶的历史演变及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发展 * 日本茶道的仪式性和中国茶文化的随性差异 * “一期一会”与中国茶道中的人际连接 * 在云南景迈山喝到三更半夜 * 茶道给现代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心灵体验? 23:00 伦敦茶文化与饮茶轶事 * 英国消费者对东方茶文化的接受度如何? * 英国传统茶包文化 vs 亚洲精致茶文化 * 绿茶竟是上流标签? 34:45 创业故事与品牌哲学 * 从大厂毕业后,和朋友见面反而更想聊工作? * 品牌名字“Brut”的含义与背后故事 * 创业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感。 * 品牌未来发展计划及线下活动预告。 欢迎关注brut tea的官方账号,更多线下活动每周日发生 @brityardhq @delli.market & @victoriaparkmkt 【关注我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与茶相关的故事,或写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一年制硕士,被戏称为"水硕"——时间短、强度低、含金量存疑。但当中国留学生真正踏上英伦土地,却发现这场"注水"的学术之旅远比想象复杂:有人拼命三郎式刷分,有人网红式打卡生活,有人疯狂打工维持生计,有人游客心态走马观花。 "水硕"到底有多"水"?还是这才是教育本该有的强度?当艺术行业求生艰难,一纸学位又意味着什么?从应用戏剧的集体编创到留学生dating现场,从虚假的维基百科页面到真实的生存体验——这个复杂的"水硕"世界,或许正是现代教育与人生选择的一面镜子。 英国的硕士真的格外"水"吗?见仁见智,上限相当高。但当特殊时期遇上个人感受,当重感受轻叙事的表演方式碰撞传统认知,这场跨文化的教育实验究竟带来了什么?本期节目,我们将聊聊"水硕"群体的真实生活,探讨学位价值、身份认同与生存策略的复杂交织。 如果你也曾质疑过学位的意义,或者正在经历异国求学的焦虑与迷茫,那么你会在这些故事中找到共鸣。毕竟,"水硕"不只是一个学术标签,更是一代人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选择与妥协。 【嘉宾】 Lavine:应用戏剧博士在读,用集体编创的方式记录中国留学生的真实体验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见证了"水硕"标签背后的复杂现实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认为"水硕"或许才是教育应有的强度? 【时间轴】应用戏剧与集体编创 01:30 * 特殊时期的个人感受与学习方式转变 * 重感受轻叙事的教育理念探讨 * 集体编创(devising):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生活体验重现 "水硕"概念解构 15:30 * Water MA:一个复杂的体验标签 * 假的维基百科页面:fakepedia现象 * "水硕"的"水":注水猪肉的比喻与现实 学位价值与教育强度 21:30 * 水硕才是世界本该有的强度? * 英国硕士的"水"度争议:见仁见智,上限相当高 * 个人体验:你觉得你的硕士水吗? 艺术行业的生存现实 25:30 * 英国艺术行业的艰难求生状态 * 创意产业的就业挑战与机遇 学位的意义追问 28:30 * 拥有一个学位意味着什么? * 学历价值在就业市场中的实际作用 水硕群体画像 39:45 * 学霸拼命三郎:追求完美GPA的执着者 * 网红:社交媒体时代的留学生活展示 * Nerd:学术导向的深度学习者 * 疯狂打工人:平衡学业与生计的挑战 * 富二代:经济自由下的不同选择 * 游客:体验式学习的观光心态 留学生社交与情感 43:45 * 跨文化背景下的dating体验 * 留学生社交圈的构建与维护 (《水硕》的Fakekipedia页面) 【关注我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水硕"体验的看法,或写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她的父母猝然离世,留下一份「人生清单」。这份to do list包括:拖地、社交、交电费……她照做,却越活越离谱:唱歌剧、泡怪茶、送别人快递当礼物。她,是废柴,是笑点制造机,也是你可能在生活中见过的某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没有逻辑、无剧情、全是段子”——你以为是短视频?不,这部名叫《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的BBC新喜剧,用短视频式的跳跃节奏、抽象段子与地狱笑话,拼贴出一个“看起来很搞笑,其实很难过”的故事。 英国人到底有多会玩“抽象”?为什么地狱笑话让人上头?她有没有真的在悲伤?本期,我们聊它的反三幕结构、人物设定的去功能化、性别错位、情感抑制与对虚无主义的温柔注视。 在这个一切都讲求逻辑与意义的时代,这部剧选择放弃解释。《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像是一部由段子拼贴而成的现代寓言,嬉笑怒骂,全员智力不在线,却精准映射出“功能失调社会”的一角。如果你也曾质疑“活着到底图什么”,那么你会在这部剧中看到一种别样的回答。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觉得女强男弱的角色设计很符合现实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对用尴尬达成喜剧的cringe comedy欲罢不能 【时间轴】 剧集风格与叙事形式01:26 * 短视频感、片段化风格、女主出身背景(YouTube) * 英剧中的“建制派 vs 反建制派”?现实 vs 荒诞? * 荒谬主义与现代短视频文化的共振:荒诞感、“抽象梗”与社交挑战内容 剧作分析与角色设定 05:43 * 段子式写作、Phoebe Waller-Bridge式拼贴法 * 剧情简介:废柴女主Chi、父母遗愿清单任务结构 * 荒谬与喜剧背后的“悲剧内核”与人性温暖 英式黑色幽默与情感表达10:09 * 日常故事与真实生活的映射,房东故事插曲(风格与人设描写) * 荒诞剧的温柔归宿:Chi身边人的聚合与人物旅程模式 * 角色类比《伦敦生活》:小姨Karen、继子、家庭关系 * Karen人物多面性分析,早期刻薄 vs 最后转变 剧中人物与结构讨论 15:38 * Chi人物目标模糊、反三幕结构剧写 * “她有没有在哀悼?”——茶杯象征、情绪表现与讽刺性解构 * 参加综艺Q&A桥段,对“悲伤五阶段”理论的调侃与现实批判 * 《请回答1988》对比,情感表达的防御机制 * 汽车旅馆才艺赛桥段,歌剧反差桥段的功能分析(抒发情感、角色转折、荒诞惊喜) * 经济下行的美?喜剧是否必须“有意义”?反思现代虚无与躺平文化 性别与家庭结构 32:10 * 剧中男性角色的“无能”与弱势(父亲、姨父、继表哥等) * 母职的消解与新型家庭关系(失职母亲设定) * 继表弟设定深入讨论——母爱的缺席、抓娃娃桥段、母女对照视角 * 女性气质的打破与父母角色的“功能性”对比 * 喜剧中的小荒诞与随机性片段(麦当劳问路) * Cringe comedy 的英式路径与伪纪录片的运用 【剧集信息】 你本该做的事 第一季 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 Season 1 (2024) 导演: Jack Clough 编剧: Nathan Foad / 露西娅·凯斯金 主演: 露西娅·凯斯金 / 赛琳·希兹利 / 丹尼尔·弗恩 / 杰米·比斯平 / Martha Cope / 达伦·斯特兰奇 / Steve Brody / 西妮德·马修斯 / Sachin K. Sharma / 苏尼尔·帕特尔 / Sue Elliott-Nichols / 莎拉·肯德尔 / 奥马尔·易卜拉欣 / Phoebe-Elizabeth Royal / 伊冯娜·达尔普拉 / Sonia Elliman / Jensen Clayden / Ed MacArthur / Alim Jadavji / 妮莎·埃米希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本期《日落烩面》,我们邀请老朋友遥返场,一起聊聊她今年在戛纳电影节的观影经历。从午夜场群星荟萃的《风林火山》,到让人热泪盈眶的智利与哥伦比亚电影,她带回了一个影迷视角中的“世界电影地图”。 南美电影的情感穿透力、亚洲作品的风格化表达、华语片的存在状态、影展制度本身的门槛与政治——当然也少不了吐槽与憧憬。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最小的预算在戛纳看遍全球佳片,或只是想提前锁定下一部必看的独立电影,这期千万别错过。 【嘉宾】 遥:长居英国,资深电影人,西南辣椒文化推广大使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期待在院线看到《狂野时代》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曾被戛纳红毯之小惊讶到 【时间轴】 关于戛纳电影节的整体观察及亚洲电影表现 00:43 * “大年/小年”讨论:今年戛纳的热度如何? * 与2018年戛纳对比,韩片缺席,中国回归? * 《远山淡影》:战后创伤、文化距离与原作自黑 * 《幸福之路 Lucky Lu》 * 毕赣《狂野时代》进入主竞赛(未观影但听众反馈不错) * 《风林火山》:流量预期高,但实际观感? *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女性题材、风格鲜明 国际佳片与观影体验分享 15:26 * 南美两部作品强烈共鸣: 《The Mysterious Gaze of the Flamingo》(智利) 《A Poet》(哥伦比亚) * 伊朗片《It Was Just an Accident》:政治性强,实至名归 * 挪威片《Sentimental Value》:情感细腻,获得评审团大奖 * 美国导演拍法国新浪潮致敬片《Nouvelle Vague》:轻松愉快,电影人生活再现 * 文艺片的“电影生命力”体验, 与西语文化的情感连接 失望影片与冷门片段 24:20 * 日本片《Brand New Landscape》:沉闷难懂,中途离场 * 《雷诺阿》:和知名画家并无关系 * 英国片《Urchin》:社会议题老套,自导自演 * 红毯现场“实际尺寸”与幻想的落差 如何去戛纳:建议与实操分享 32:01 * 各类证件申请方式(Industry Pass, Cinephile Pass 等) * 抢票机制与时间策略 * 建议住在戛纳或附近小镇 * 社交、排队捡漏等小贴士 * 戛纳是艺术爱好者的精神乌托邦? * 有朝一日看到自己名字在片单上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本期我们邀请到在伦敦攻读戏剧研究博士的亦平,和我们一起回到北京剧场的文化形态,也走进他在柏林参与的项目《在域:柏林记忆》。 从中央戏剧学院的理论体系,到当代戏剧实践者与学院之间的张力;从“重理论”的国内语境,到practice as research的现实挑战;从“后社会主义”表演的思考,到柏林华人社区的摩擦与共建——这一期,我们讨论的不只是表演本身,而是记忆、政治、制度与情感的缠绕。 亦平带来的,是两个剧场之间的对照,也是对“实践为何有意义”的一次追问。在柏林,他和不同背景的人合作,试图通过表演建立“社区”,但也发现community这个词本身,充满着排他性、错位和妥协。 【嘉宾】 亦平:往返于北京和伦敦两地间的戏剧实践者、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时间轴】 02:00|北京剧场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如何参与意识形态建构? 06:30|为什么选择戏剧研究:从个人经验谈起 10:30|学院派vs非学院派:两种实践的边界与互相影响 12:47|中英之间:“实践为王”与“理论中心” 14:30|什么是practice as research?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交叉地带 21:40|选择这个选题的动因:从“政治”的两种含义谈起 27:14|后社会主义表演研究:剧场如何回应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35:04|柏林项目《在域》:摩擦、误解与结构性矛盾 51:31|community的排外性:谁被包含,谁被排除?表演如何参与“共建”?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黑镜》回来了,依旧用“软科幻”构建寓言,用微妙的设定切开熟悉的社会结构——爱、记忆、阶级、自由,在冷静的镜头下显出它们最脆弱的边缘。 这一期,我们从一对普通夫妻的求生开始聊起。它拍出了亲密关系中的互相拯救,也拍出了阶级在末世中的分层残酷。随机的爱,真的存在吗?如果你有能力订阅“pro max”的人生版本,你会按下那个按钮吗? 《白日梦酒店》中,当AI拥有情感,当叙事反抗它原本的剧本,“我生于牢笼,将死于牢笼”成为对科技伦理最冷静的拷问。 从乐观主义到身体上传,从拟真梦境到不愿醒来,我们聊的不是“未来”——而是被科技包装过的现在。如果一切都可以重启,我们会进入哪部电影、哪段记忆? 【时间轴】 01:20|软科幻与人性投射 第七季用科技做引子,讲关于伦理、亲密、阶级与控制的故事。我们聊“软科幻”的魅力,以及它为何更容易贴近现实生活。 02:50|《凡夫俗女》 (Common People):阶级牢笼与非血缘的爱 极端环境中,一个普通夫妻的求生故事。阶级无法逃脱,资源被算法精准分配,而情感成为最不确定却唯一真实的东西。假如你有钱,你会买“pro max”版本的人生吗? 15:27|科技乐观主义?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从剧中角色对系统的信任和接受谈起,讨论“科技乐观主义”的两面:我们是否已经接受了“未来会更好”的叙事框架,而忽略了系统本身的问题? 18:00|《白日梦饭店》 (Beyond the Sea):记忆清零的反抗与失败 AI是否真的有自我意识?还是人类只是在投射情感?Dorothy的记忆是否被真正清零?AI的“觉醒”是幻觉,还是人类自身的叙事欲?这部剧是否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想象路径? 29:10|东方美学:寄托、诗意与隐喻 40:20|《忆录集》 (Loch Henry):乐观主义的简单叙事 科技乌托邦的轻喜剧故事,是治愈?还是逃避?从技术设定聊到人物平面化,讨论“乐观结局”是否有力,或者只是逃离复杂的社会现实。 48:50|如果可以进入一部电影,你选哪一部?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看《黑镜第七季》的感受,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我们站着看了快三个小时,因为在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连5镑的站票都能离舞台最近。演员从你身边穿过,雨滴和飞机从头顶掠过,观众一边喝酒一边看戏,像回到了17世纪。 在这个能感受到“戏剧属于所有人”的剧场里,我们看的是一部男人写的、女人疯了、神死了的《The Crucible》。为什么发疯的总是女人?为什么一出关于巫术审判的剧,看起来像个三角恋爽文? 这一期,我们从剧院聊到剧本,集体歇斯底里、群众狂热、权力操控,当然还有艾比盖尔的“疯”、伊丽莎白的“忍”,以及一个中年男人的道德自我救赎。如果你也曾在舞台上看到现实,如果你也曾对经典剧本感到“哪里怪怪的”,这期一定要听下去!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剧场的民主性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初次打卡莎士比亚环球 【时间轴】 00:19 剧作背景与历史影射 * 从《熔炉》《萨勒姆的女巫》到《激情年代》,三种中文译名背后的意味与时代语境。 * 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如何用戏剧影射麦卡锡主义?中国观众为何能感同身受? 05:26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初体验 * 站票看戏到底是折磨还是惊喜? * 剧场历史与文化民主: 1599年建成的剧场如何保留了“戏剧属于所有人”的理想? 16:04 《The Crucible》剧情梳理 * 从女孩跳舞到“恶魔附体”,第一幕与第二幕的情节张力。 * 审判、翻供、牺牲与拒绝认罪,第三幕与第四幕的高潮与终局。 30:44 为什么“发疯”的总是年轻女性? * 从史实到戏剧的改编:约翰与艾比盖尔的关系是否合理? * 通过三角恋推动剧情,抽象主题如何转化为真实共情 * “性别互换”想象实验 * 从戏剧到现实的重演 ——恐惧如何被操控为权力工具? * 人性进步了吗?戏剧能否照见我们仍在重复的悲剧?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在英国看戏的经历,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你有没有发现,原来街角的炸鸡店被精品咖啡馆取代了?熟悉的邻居一个个搬走,房租涨得离谱,新搬来的年轻人总在说“这个地方有 vibe”。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个正在全球城市中悄然发生的现象:士绅化(Gentrification)。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房产检视员James,从他的亲身经历出发,深入剖析伦敦士绅化背后的城市逻辑、阶级博弈与文化冲突。最终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工党最近的移民政策、正在崛起的英国改革党 (Reform UK)和奈杰尔·法拉奇 (Nigel Farage)。 如果你对住房问题、文化认同、城市更新、英国社会的阶级制度感兴趣,或者近期深感被斯塔魔背刺。这一期一定不能错过。 (这是一期英文播客!) 【嘉宾】 James:可持续城市主义信徒,工党支持者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相信历史是一个圈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喜闻乐见北方菜在伦敦方兴未艾 【时间轴】 00:56 Changing Views of Gentrification * Sustainable urbanism and property development * Food, culture, and gentrification * Chicken shops as poverty markers * Social cleansing and urban regeneration * Who gets to define community and cultural legitimacy? 24:12 Inheritance, Social Housing, and Class * Lifelong tenancy - who gets access to social housing? * Accent and the UK’s entrenched class dynamics. * Bootstraps, billionaires,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 Lord Alan Sugar and systemic inequality. 37:18 Farage, Reform Party, and Anti-Immigration Politics * Rising xenophobia and far-right populism across the UK and Europe. * Labour’s strategy and political calculations * How Keir Starmer responds to far-right pressure. * tribalism, historical repetition, and cautious optimism (?) about the UK’s democratic resilience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于炸鸡、廉租房或英国工党政策的感悟,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当东亚女性在伦敦拿起摄影机,她们如何用镜头语言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在精英主义盛行的时代,创作如何成为一种反抗的姿态?从编剧到导演,从写作的启蒙到独立电影的探索,我们将深入创作者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角落。创伤能否通过艺术得到治愈?语言壁垒如何影响创作表达? 🎙️【嘉宾】 米米:往返于北京和伦敦两地间的独立电影导演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 ⏱️【时间轴】 02:12 创作的启蒙:中英创意写作课程的差异化体验 * 规则与自由,工具与灵感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意教育如何塑造我们的表达方式? 07:15 毕业作品的得失:创作满足感的真实面貌 * 完美作品真的存在吗? * 创作者如何在期待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12:14 身份认同的挣扎: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创作者 读编剧专业后的自我反思,创作路径选择背后的复杂心境。 19:50 创作者的脆弱性:艺术灵魂的双刃剑 在追求表达的路上,如何面对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外界的质疑? 22:00 寻找独特的声音:风格与表达方式的探索之路 每个创作者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与发现。 24:40 从编剧到导演:在实践中学习的转型之路 跨界创作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新领域中建立自信? 27:50 写作的本质动机:在优绩主义中寻找喘息空间 * 自信、快乐、独特感,写作如何成为对抗标准化社会的个人武器? * 短剧编剧的行业观察。 39:50 首部作品《London Drifters》:独立电影的诞生记 从构思到完成,一部独立电影背后的创作历程和情感投入。 45:30 观众期待vs创作初心:电影人的永恒命题 如何在满足观众需求和保持创作纯粹性之间找到平衡? 46:50 创伤与治愈:电影作为疗愈媒介的可能性 * 艺术创作能否真正帮助我们处理内心的创伤? * 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吗? 54:30 异国创作挑战:东亚女性在伦敦的电影实践 * 语言壁垒如何影响创作表达? * 文化背景差异在创作中的体现与克服。 01:01:26 经验边界:创作超越个人体验的可能性 * 创作者能否讲述完全陌生的故事? * 想象力与真实体验的边界在哪里? 01:03:42 灵感的源泉:构建个人艺术世界的养分 电影、书籍、艺术作品如何滋养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01:04:00 伦敦对创作的滋养:自由、艺术、青春的城市印象 从忙碌无序的局外人到融入城市节奏,伦敦如何塑造一个创作者? 01:07:30 推荐清单:三个值得关注的作品 嘉宾精选推荐,为听众提供新的艺术探索方向。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创作经历和感悟,或发送你的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