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或许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个舶来词,最初来自德语“Gemeinschaft”,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提出的“共同体”的概念。 “社区”在中国被广泛使用是在世纪之交。当时,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宣告终结,单位制小区让步于商品房小区,后者改变了基层治理单元的面貌,官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运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才逐渐成为社会用语。 即便“社区”的话语获得了法定身份,现实语境中的“社区”依然有着尴尬的处境。最简单的就是,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处在哪个社区或街道,而只以小区作为身份与地理的标识。 当我们说“社区”时,我们在说什么?“中国式社区”与“中国式居住”之间有何关系? 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的居委会在社区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基于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特点,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存在怎样的张力?....... 如此城市CityTells第三期,带着以上种种问题,邀请到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谈谈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社区。 ——本期嘉宾 王德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 ——收听时间线 05:35 2000年,中国“社区”元年 14:30 中国式居住,如何塑造中国式社区 21:00 居委会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31:15 社区事务的专业化要求并不高 40:35 形式主义,才是社区工作者的负担 55:25 高档小区的社区组织化程度,反而比较低 60:05 中国大城市高密度住房,会成为“社会坍塌之地”吗? 66:40 我们可以如何想象新型的邻里社群生活方式?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茅盾《子夜》里吴老太爷来到上海。); “望过去最初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厮杀得异常热闹。在这夸张的城里,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初到香港的场面。);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林肯路。在这儿,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穆时英《上海狐步舞》,讲述十里洋场中红男绿女的故事。) 现代意义上的大都会,或许算个“舶来品”。随着晚清开埠,国人开启了大都会的初体验,懵懂于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彼时,上海被称作“东方巴黎”,被当作远东现代性的化身。 作家或许是最敏感的一群人,百年前,中国作者们的书写中,大都会一度是摩登的,却又是堕落的。文学史中,中国的城市书写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当今的城市表达?城市书写与中国文学的乡土传统有何张力? 文学研究者、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曾在作品《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梳理中国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包括呈现上海摩登生活的新感觉派作家,如刘呐鸥、穆时英,到重要的左翼作家茅盾,以及难以归类的张爱玲。 在这些小说里,城市意味着什么?士农工商,百年前的故事里,谁是主角?大都会缝隙处,又有何种人性幽微? 带着以上种种好奇,如此城市CityTells第二期,深度对话许子东,共同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大都会,与那群写故事的人。 ——本期嘉宾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余雅琴 ——收听时间线 09:30 晚清中国,近九成的出版物都出自上海 18:05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叙事是乡土吗? 19:00 新感觉派一面批判着城市的堕落,一面热烈拥抱着都会生活 25:30 不写工人、官员、资本家,张爱玲写得究竟是谁?或许是都市里最庞大却无声的一群人 28:30 张爱玲笔下,小市民的梦想是什么?或许就是要比小市民有钱一些 42:00 都市与传统,在张爱玲爱情小说里的并置关系是怎样的 50:00 城市中的摩登女性,有哪些象征意义 60:35 大都市始终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提到“城市病”,我们会有一连串的想象,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这些词都曾出现在教科书上。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一些显性的城市问题得到了治理,如雾霾、污水。 另一些“城市病”却仍困扰着人们。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仍忍受着成本极高的通勤,伴随城市消费的升级与互联网兴起,进城的“异乡人”,身份与生计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比世纪之交,如今“城市病”这个词变得有些陌生,但它真的远离我们了吗? 换个问法,城市病的“病灶”究竟何在?如今,病灶消弭了吗? “如此城市CityTells”的首期特别对话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他在新书《向心城市》中继续关注着城市化的种种路径与可能。 ——本期嘉宾 陆铭,经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李麑 ——收听时间线 06:50 70后、80后、90后,三代人的“城市病”初体验 10:55 “城市病”专属大城市吗? 15:44 “堵城”鄙视链,上海比北京好些吗? 31:15 高楼、宽马路、霓虹灯,是我们对城市“现代化”的全部想象吗? 34:45 抢人大战里的“香饽饽”:各大城市想抢的是谁? 52:15 城市问题是人太多造成的吗?谁是“多余”的人?不能粗暴地将城市问题与特定人群的身份挂钩。 58:28 “都市圈”概念与关于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误区 68:05 中国城市化,还面临哪些挑战?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the Paper旗下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