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内容如下: 我最早听到PLG这个词是在刚从toC转做toB没多久的时候,PLG中文释义就是产品驱动增长,其实在toC领域基本都靠PLG,纯数字化服务,纯数字化做增长获客转化,PLG其实是toB领域推出的一个名词,本质上是传统的SLG-销售驱动增长的一个孪生兄弟,目的是想通过纯产品的方式,例如一些面向C用户的工具来推动企业B端产品的获客从而进一步转化。 作为产品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工具几乎都有toB业务,比如Axure、墨刀、Figma等等,如果我们单独自己使用,那他们对于单个使用者来说就是一个工具,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但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当中都离不开上下游的同事伙伴的协作,比如产品经理出完原型要交给设计师,设计师对于原型可能有些自己的想法,沟通后需要在原型上调整,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两个职能间的协作,而很多工具都有一个提升协作效率的梦,除了提供工具外还提供协作功能,一旦有了协作其实就是一个面向企业的toB产品了。 上面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PLG打法,一个toB产品的定位是面向企业的,但真正使用工具的是员工,在产品初期可以通过给员工提供一个小工具提升他们的效率从而再进一步通过员工这个点撬动员工的领导或老板来形成企业级的产品购入。 那什么催生了PLG的打法呢?或者PLG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PLG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传统SLG,销售驱动增长获客的方式不具备网络效应,就是说一个销售获客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这种请看下公司追求规模化那必定需要提高销售团队的规模来达成这一目标,那成本必定成倍增长,而通过PLG的打法,用户可自传播,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效应,产品自发的实现获客增长,理论上甚至不需要多少成本就能获得数以万计的用户。 2.员工影响企业决策的能力变大了,toB产品采购的决策者是企业老板或部门领导,PLG打发触达的往往并不是这些人,而是企业员工,最近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都倡导扁平化,且优秀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更像是合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员工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对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了这样的背景就使得员工推荐老板采购一些toB的产品成为了一个可能。 3.toB产品saas化,中国的saas生态虽然不比国外,也没有孕育出像salesforce这种百亿美金市值的企业,但无数的toB行业的老炮创业者都在为中国saas做贡献,像分享销客、北森等等都是中国saas领域的龙头产品,而saas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化,云化、开箱即用,这就给PLG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用户可以直接在线上就能了解体验到toB产品的AHA时刻且可直接在线去购买产品,而无需像传统的toB软件售卖需要POC,采购后还需要部署,部署完后还需要大量的售后人员去培训。所以PLG的诞生离不开中国saas产业的发展。 我记得我两年前在做一款面向销售的创新saas的时候,也做过PLG,而这种PLG的方式并不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因为当时新产品在Go to market 阶段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想通过PLG的方式试一试,具体的做法就是用户可直接在线注册使用,产品目标群体是销售,销售在上传文件分享给自己的客户,当客户打开的时候,销售就会收到用户浏览的通知,并且直接发起音视频沟通;这里的接收到通知就是一个AHA moment,但比较遗憾,这种方式也没能够做出一些增长,我觉得这个点可能并没有解决实际销售的痛点,后来复盘去看,很多痛点都是产品或企业老板自己“觉得”出来的,用户并不痛,但老板觉得痛。 现如今很多toB的企业老板会滥用PLG,并没有掌握PLG真实的意义,我理解它的意义在于满足一个企业员工的痛点或痒点再逐步把产品迭代满足toB场景的一些例如协作等需求形成一个企业服务产品。而现在很多老板都是因为增长和成本的困扰强行PLG,通过PLG做增长,不是说这种方式没有机会,而是如果因为增长或降低获客成本去做这个事情,那就想病急乱投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你指望找一个产品法师来救命,那其实很容易走偏,我碰到过这样的老板。 PLG还有一些其他维度,比如对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saas产品,很多toC的玩法可以用到其中,比如我怎么提升新注册用户的留存,那可以做一些onborading(新用户上手)的优化设计,比如我想提升用户线上的付费转化,那可以通过降低产品内部的交易摩擦来实现这一目的等等。 实际上PLG对于很多toC的产品经理来说是容易上手的,因为toC的产品本身就是PLG,PLG、SLG、还有一个名词叫做MLG(市场驱动增长),关于这个名词后面再为大家单独介绍。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时间轴: 00:00 交易模型:指导产品设计与优化的关键 01:40 狭义的交易模型 02:52 广义交易模型优化互联网产品设计 06:02 交易模型运用在自己实战经验中的实例 13:44 交易模型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文案内容: 交易是经济学中涉及比较多的一个名词,在商业场景下基本都会涉及交易行为,而互联网产品中的交易也无处不在,我记得早年在做toC会员权益设计那会儿因为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在规划和设计产品的时候常常感到困惑,直到后面读了一些经济学的书籍之后才逐渐清晰,其中有一本俞军老师写的《产品方法论》中提到的交易模型更是解决了我产品当中的困惑,这里就来和大家讲讲什么是交易模型? 狭义上的交易指用户支付金钱去购买产品或服务,从用户角度出发,他付出的成本是金钱而收获的是产品或服务给他带来的价值,这里交易模型的核心就是就是假使用户都是理性的,那么当用户认为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成本时候就很容易能达成交易,就好比我们去商场或一些电商平台买东西,我们下决策的时候都会掂量这个商品是不是值得买,这个决策的过程就是比较成本和收益的过程。 如果光凭狭义上的交易模型,很难给产品设计带来指导意义,因为如果产品或服务方想要促成交易,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价格降低,要么提升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原先我可能提供一个剪辑工具,为了让你买,同样的价格我再加一些免费素材给你。所以这里就需要再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广义上的交易模型,在这个模型下用户付出的交易成本就不仅仅是金钱了还比如像花费的时间、心理成本、生理成本、未来的不确定性成本等,收益也不仅仅是产品服务本身,还有像提供的情绪价值等。 在做一些交易导向的产品设计时,如果参照上述的交易模型标准,通过产品优化不断去降低用户成本或者提升产品价值就能够更大限度的促成交易的可能,促成交易也是产品设计的终极目标,这点是毫无疑问的,那下面我就用我自己经历的一个项目来阐述我是如何通过这个模型来主导产品设计的。 当时我负责的是一个素材网站的企业模块,企业需要在线购买素材会员才可在网站内下载素材,那这里的用户就是企业 ,什么情况下企业会买会员呢?按照交易模型即企业主认为他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就愿意去买了,为了促成交易,我们可以先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切入,广义的成本上面提到了不仅是金钱,还有比如用户在购买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很多企业在采购素材的时候特别会在意某几条重要的权益条款,版权保障信息等,所以围绕这一点就需要把这几条核心的权益突出展示包括版权保证信息都需要着重展示出来,这样用户就能用更少的时间了解他们,还有像在线的支付流程是否足够短足够简单,这也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方式,除了时间之外还有信任成本,如果用户对一个产品信任度低也会增加交易成本,在产品中增加一些大企业客户的介绍,行业内KOL的介绍,提升产品设计的专业度都是降低这一成本的方法;另一个维度就是提供更多的价值,比如情绪价值,最简单的就是提升产品交互的易用性,用户使用产品时能够感到愉悦而不是因为糟糕的体验而感到困惑,还比如像在特定的环节或容易出错的环节给予一定的温馨提示,也能让用户感受到产品是有温度的,除此之外提供额外的服务也是一个优化方向,比如在权益条款中体现一些客户的专属一对一服务,专属的下载通道等。 俞军在交易模型的书籍里面也列举了很多降低交易摩擦(成本)的实例,比如现在的在线买菜的APP,原先用户买菜要自己去菜场,而有了APP就不用出门了,这是不是降低了生理成本,还比如很多电商平台都有7天无理由退货,这背后是降低了未来不确定的成本,用户买的时候不会有如果实际的商品不符合预期带来损失的后苦之忧了。 我们身边很多接触到的软硬件的应用仔细去研究它的设计,基本都尊崇交易模型,可以把这个模型带入到你目前参与的产品中看看,有哪些地方还存在交易摩擦,还有机会去优化的。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本期播客介绍了GPT背后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历史演进以及GPT训练方法,希望大家听完能有所收获。 本期播客的文稿前往公众号《产品萧书》,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dOrVgwBLxItW27XuZLUwAQ 播客内涉及的插图: 异或问题图例: *通过一个直线(线性函数),无法把图中的“X”和“O”划分开 循环神经网络短期记忆影响大图例: 时间轴: 00:00 深入解析AI与机器学习:从基础到前沿 05:18 深度学习的发展与应用:从单层感知器到卷积神经网络 09:57 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与循环神经网络 15:06 揭秘GPT背后的 transformer 神经网络 17:08 介绍GPT及其运行原理 19:30 探索GPT的训练历程与原理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节目概要: �本期内容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绘图技术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的首个AI绘画机器至今,历经多次技术革新。早期尝试如AARON和Painting Fool项目为后来的技术发展铺平了道路,分别展示了通过机械臂和计算机程序分析图片信息创造艺术作品的可能性。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兴起,特别是2012年后通过大量数据训练的模型,实现了图像生成的重大进步。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和Deep Dream模型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AI绘画的边界,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创作奇幻图像方面的潜能。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不同的图像生成技术和模型,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编码器、变分自编码器和扩散模型,以及它们在生成高质量图像方面的应用。这些进展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也反映在实际应用中的多种AI绘画工具发展中,例如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它们能够将文本指令转换为具体的图像内容,体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这一系列的发展标志着人工智能绘图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广泛应用的成熟阶段。 时间轴: 00:00 AI绘画的早期探索- AARON、Painting Fool 03:03 AI绘画开始结合深度学习-2012 吴恩达的猫脸 04:31 生成式对抗网络- GAN 的诞生及训练原理 07:00 谷歌图片生成模型Deep Dream的诞生及训练原理 10:04 Open AI推出生图工具DALL-E 12:20 介绍了CLIP生成图像描述模型原理 14:29 介绍了生图模型VAE(自分编码器) 原理 17:00 介绍了生图模型Diffusion原理 20:23 介绍了Mid 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 AI生图工具原理 播客内涉及到的模型图片和训练原理图片: AARON机械臂: AARON绘画作品: Painting Fool 作品: 吴恩达的猫脸: 生成式对抗网络训练原理图: Deep Dream 作品: Deep Dream训练原理: AE(自动编码器)原理图: diffusion模型原理图: 加噪: 减噪: Midjourney作品: Stable Diffusion作品: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主动联系作者删除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节目概要 需求分析在产品研发链条中属于前端环节,也是产品经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期播客就围绕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做需求分析碰到的普遍阻碍、需求分析本质以及需求分析的技巧和实用建议展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时间轴 00:00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04:48 需求分析是考虑需求是什么而不是怎么实现 07:14 需求分析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梳理过程 09:06 需求分析也是向上管理的重要一环 10:15 做需求分析一些实用技巧 12:36 需求分析之优先级 15:20 谈谈关于ego小呼应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节目概要: 本期节目重点讨论了产品经理面对新项目或行业时如何迅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并顺利过渡到正式岗位。 首先,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产品经理通过搜集官方资料、交流内部员工及领导来构建对公司的全面认知,从而明确其业务所在的行业地位、上下游关系及盈利模式。 介绍了一些分析工具和方法,如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帮助产品经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行业特征和竞争态势。 重视对行业数据的理解也被视为作出明智商业决策的基础之一,这包括研究市场份额、增长率、GDP等相关数据。 最后,强调了通过模拟用户角色、利用内部资源和进行价值探索等方式来深化对产品和市场的认识。整个讨论强调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抓住时代脉搏的重要性,旨在指导产品经理高效地上手新项目或行业,确保产品的正确发展方向。 时间轴: 00:00 快速了解行业和产品的难点和重要意义 03:20 第一步:了解公司或项目做什么生意的? 05:45 第二步:梳理行业画布 09:00 第三步:行业外部动因的关注 (PEST模型) 12:44 第四步:行业内部动因的关注 (波特五力模型) 17:17 第五步:了解行业相关数据 20:00 第六步:用户视角体验熟悉产品和竞争品 25:03 广告: 获得更多产品经理干货可前往萧书的知识星球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节目概要: 分析了人们在面试过程中表现不佳的原因,并提出了独特的视角:将面试视为一场商业交易。 这要求求职者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把自己定位为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的一部分。面对不同的公司和岗位,单一的面试答案模板是不够的,因此建议求职者采用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回答策略。 了解并准备岗位所需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如逻辑力、表达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提前准备面试回答,这些都是增加面试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另外,在职场发展中,稳定性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来说,过去的工作经历和在各个职位的工作时长是直接影响雇主雇佣决策的重要因素。求职者需要注意如何巧妙地回应关于工作稳定性的问题,以提升获得工作的机会。 面试时,求职者的回答应当反映出对公司的忠诚和个人发展需求。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期服务的背景下,求职者都应诚实地陈述自己的背景,展现对职位的热情和兴趣。 避免陷入面试官的专业领域,而是引导讨论至自己熟悉的领域,增强自信和回答深度。 节目的核心在于分享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策略,包括如何处理未获offer的情况、拥有offer时的心态表达,以及面试结束时的反问环节。 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提问模板帮助求职者更好地了解岗位和公司,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期待。 时间轴: 00:00 绝大部分人都不是面试高手,引申出什么是面试的最优解? 01:46 把求职看做做生意,首先了解企业想要什么? 02:30 企业的显性需求可以通过JD上的描述得知 04:12 除了JD上的显性需求,企业还有隐性需求 05:34 隐性需求-表达能力、逻辑能力 06:34 隐性需求- 求职者的稳定性需求 11:16 隐性需求- 解决业务问题能力的需求 13:48 从企业需求出发进行面试准备的重要性以及总结 14:40 面试问题-自我介绍 17:00 面试问题-手头有哪些offer? 19:42 面试问题-面试反问环节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节目概要: 前段时间花了一些时间研究了prompt,也上手了Coze平台的bot搭建,做这期播客一方面想分享下一些prompt实用的技巧和应用方向,另一方面聊聊透过prompt从另一个视角对大模型的理解。 时间轴: 00:00 讲了做这期关于prompt主题播客的背景 02:27 阐述了如何能给模型一个明确精准的prompt第一个方法-使用分隔符 03:38 第二个方法-prompt时候要求模型结构化输出 04:25 第三个方法-某些情况下prompt需要增加让模型主动检查条件是否满足的要求 06:15 第四个方法-增加少量的样本提示(Few- Shot) 07:51 给模型一些思考时间的第一个方法-将复杂任务进行拆解 09:21 第二个方法-让模型在给出答案前先自己思考怎么解决 10:34 模型的幻觉问题怎么解决 11:50 学会用迭代思维去不断优化你的prompt 13:08 大模型的应用方向1-总结 13:52 大模型的应用方向2-预测 17:56 大模型的应用方向3-文本转换 20:35 大模型的应用方向4-文本扩展 23:30 分享Coze实践以及对LLMS的看法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精益画布: 节目简介: 之前被社群里的伙伴案例了杨堃老师的《决胜B端》的书籍,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产品从市场分析到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方法论,可以说干货颇多,看完之后就像是之前做C端产品看的俞军老师的《产品方法论》,将工作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点状的认知系统性的串联起来,某些内容也解决了原先的困惑,所以将本书结合自己过往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时间轴: 00:00:00 节目简介-介绍了《决胜B端》这本书背景 00:01:35 介绍了软件行业的发展历史,从web1.0到产业互联网 00:05:32 列举了toB领域的产品类型以及产例子 00:09:13 如何做市场分析? 00:18:58 业务调研的一些实用方法 00:24:42 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模块抽象的方法 00:32:31 产品细节设计方法论 00:41:40 需求分析怎么做?介绍了一些业务建模的图表 00:51:55 体验设计方法:交互到用户地图到客户体验再到服务蓝图 00:58:22 B端产品化方法论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内容来源-杨堃《决胜B端》
节目概要: 2024年WAIC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身为上海打工仔花了一天左右的时间去涨了见识,对当下火热的大模型背后的应用有一定期待和好奇,由于展会通常是toB企业的会销活动,所以基本都是围绕toB类的AI应用。 本期播客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到的AI应用以及一些感想和总结。 时间轴: 00:00 2024 WAI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02:00 观后感,结论:toB应用绝大部份依赖小模型,大模型仅作为辅助。 03:56 大模型并未成为主要的AI底层技术原因(个人观点)。 07:34 WPS AI 企业大脑-面向toB的知识库 16:00 海豚教育-数学解题教学类AI 21:21 猎聘多面- AI面试官 27:47 AI人型机器人,机器人产业链丰富健全 31:29 其他AI相关产品 36:18 期待未来有现象级的AI应用出现,告别卷模型的时期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节目概要: 这期节目给大家讲的是一本飞利浦科特勒写的叫营销管理的一本书。这本书已经在全球畅销了55年,也被誉为是营销圣经。虽然这本书讲的是营销学、营销管理,但是这本书里面对于市场,对用户的一些洞察,我觉得是很特别有价值,运用到我们产品经理平常的工作当中的。因为我们做一个功能,做一个需求,都是要围绕市场,围绕用户去做的。所以本期播客我这边会讲这本书的上半部分对于产品经理有帮助的一些点提炼出来,包括结合一些实际场景的一些例子来讲给大家听。 时间轴: 00:45 需要、欲望、需求三者定义以及关系 05:28 不同时期的商业观念是什么样的 08:58 社会责任也是影响用户消费的重要因素 11:15 toB市场的特点 14:00 关于如何选择目标市场的原则 18:50 toB企业的采购流程是什么样的 24:08 企业要并非一个产品而是一揽子服务 27:23 toB生意可以靠产品+服务模式挣钱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节目概要: 最近报名参加了许单单的职业规划训练营,报名前纠结了许久,最后插班进去。 许单单可能有些朋友认识,他是前拉勾网的CEO,通常互联网从业者基本都用过或至少都知道这个网站。所以搞招聘的CEO在职业规划和发展上的认知一定是相对靠谱的。 课程还没进行完,但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有几个不错的认知和大家分享下。 时间轴: 00:00 职业规划:争取好机会 02:11 自述案例:因为懂得争取好机会,一路从一般大学到北大再进入到顶尖企业 08:38 争取机会需要心力的支撑 11:47 行动重于思考,链接创造机遇 17:15 构建知识与思维的链接 19:57 追求机会与自我提升:打破平庸的职场之路 24:07 低学历也能成功的职业规划 公众号/小红书:产品萧书 知识星球:https://t.zsxq.com/L0oXg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