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二十四期博客:中美幼儿教育对比 大家期待的国际教育对比系列又来了,本期我们将视角放到低龄幼儿上。本期我们邀请了曾在国外留学但目前在中国和美国两地担任幼儿园老师们作为嘉宾。我们讨论了关于低龄幼儿园的选择;中美小朋友与老师的学校生活日常;幼小衔接问题等。如果你目前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或者你的孩子即将上幼儿园或正处于,这一期会是信息满满,收获多多的一期,欢迎倾听! 本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我们主要详细了解蒙特梭利幼儿教育和中美小朋友与老师的生活日常。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毛线老师(目前在纽约某蒙特梭利幼儿园担任老师) 馨允老师(曾经在深圳某幼儿园担任老师) 时间线: 00:22-03:46 主题、嘉宾介绍 03:46-22:11 关于蒙特梭利 03:46-08:22 毛线老师:与普通幼儿园的区别是什么? 08:22-09:13 馨允老师:国内的蒙特梭利学校是什么样的 09:13-15:56 如何看待:上了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孩子很难适应公立小学生活? 15:56-22:11 蒙特梭利幼儿园也有很严格的规则,会赋予孩子选择权 22:11-29:42 中美小朋友分别几岁上幼儿园?有哪些幼儿园选项? 29:42-40:36 馨允老师和毛线老师日常的一天分别是什么样的?中美幼儿园不同的日常生活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二十三期博客:二胎的真相,到底什么样? 你们家有二胎吗?你是二胎吗? 是否要第二个孩子,是不少爱孩子家庭反复揣摩的话题。那么家中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或者多个孩子时到底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象呢?真的会如父母预设的那样,孩子有个伴更好吗?生完二胎,真的能对两个孩子公平对待吗? 这期,我们邀请了有兄弟姐妹的嘉宾,讲述真实体验。虽然都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姐妹,但是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在一个家庭长大,个性与习惯天差万别。从父母的角度,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付出的辛苦是否是多倍的?还是说焦虑会随着孩子变多而减轻呢?这些都是我们特别想探索的地方,这一期我们会就二胎展开更多方向的探讨,欢迎倾听!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佳合(目前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专业) 时间线: 00:22-01:33 主题、嘉宾介绍 01:33-05:17 热场问题:当时家长们决定要二胎是出于什么原因? 05:17-12:22 佳合&Yumi:不同年龄差下,与姐妹的关系如何?一些特别幸福/亲密的时刻,还有打架/吵架的时刻 12:22-25:41 都说拥有兄弟姐妹的人会更懂得分享,不会太自私,是这样吗? 16:33-18:53 会更加争强好胜吗? 18:53-21:02 出生顺序对性格有影响吗? 21:02-25:41 老大会有更强的责任心吗?老大面对更大的压力吗? 25:41-31:27如果你将来拥有自己的家庭,如果条件允许,你希望有两个还是一个孩子?为什么? 26:41-29:50 Yumi:养2个孩子的辛苦的难以想象的 29:50-31:27 男性和女性对于生育几个孩子拥有不同的期待 31:27-39:30 父母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吗?对待两个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差别? 31:43-33:02 佳合:更偏向自己 33:02-37:28 Yumi:妈妈处理“发脾气”的不同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很重要 37:28-39:30 扣子:双胞胎女儿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处理方式 39:30-41:54 对于已经有二胎的家长,在他们的养育之路上有什么建议呢? 41:54-43:39 总结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二十二期博客:对谈中美中学老师 中美教育对比系列的中学段节目来啦~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中国和美国的中学理科老师。从与两位老师的对谈当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熟悉又陌生的信息,这些信息带给我和扣子的思考是,在中学教育上,似乎两国都面对着各种的困境与难点,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有着在这个时代下更加艰巨的挑战,到底是什么呢?欢迎你得倾听与评论! 本期分为上下两期,下期节目主要会了解中美中学生的压力来源,各自家庭的挑战与优势。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小圆老师(美国洛杉矶某公立高中化学+数学老师) 欢欢老师(国内某公立高中班主任+生物老师) 时间线: 01:10-11:35中美学生压力分别是什么的? 01:28-02:06 欢欢老师:与学业为核心的压力 02:06-04:09 小圆老师:压力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 04:09-07:07 美国的学生学业压力有在逐年增加吗? 07:07-11:35 中美学校对于科学相关学科的实验是怎么实施的? 11:35-22:50 到了中学阶段,家校沟通还是有力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吗? 12:01-14:33 欢欢老师:家校沟通的效果不是很大;解决问题是长期的过程 14:33-17:41 中美家长最常跟老师探讨的话题分别是什么? 17:41-22:50 中美老师分别会在什么情况下找家长? 22:50-29:00 从老师的角度,希望家长了解和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23:06-25:04 欢欢老师:需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阶段 25:04-27:13 Yumi:怎样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27:13-29:00 小圆老师:需要了解社会资源;陪伴、共同成长 29:00-34:27高中阶段,中美家庭各自面临的挑战和优势有哪些? 29:41-31:50 欢欢老师:中国家长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但过度关注学业 31:50-33:07 小圆老师:丰富的社区、学校资源;很多美国家庭面临生存问题 33:07-34:27 扣子:美国的社会分层很严重,导致不同的学校和家庭生活 34:27-35:14 总结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二十二期博客:对谈中美中学老师 中美教育对比系列的中学段节目来啦~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中国和美国的中学理科老师。从与两位老师的对谈当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熟悉又陌生的信息,这些信息带给我和扣子的思考是,在中学教育上,似乎两国都面对着各种的困境与难点,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有着在这个时代下更加艰巨的挑战,到底是什么呢?欢迎你得倾听与评论! 本期分为上下两期,上期节目主要会了解中美中学老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与学校的差异对比,同时我们会探索理解国外学生是否也很卷?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小圆老师(美国洛杉矶某公立高中化学+数学老师) 欢欢老师(国内某公立高中班主任+生物老师) 时间线: 00:22-03:03 主题、嘉宾介绍 03:03-09:16是不是中学学生是最让老师头疼的阶段?高中各个年级段有什么不同特点? 09:16-15:02欢欢老师和小圆老师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中美老师不同的工作日常 15:02-18:35 中美的中学规模与形式 18:35-27:22 现在作为中学老师的经历,符合你做学生时的想象吗? 18:58-20:54 老师有很多隐形的工作 20:54-22:11 欢欢老师:老师也会有倦怠期 22:11-27:22 小圆老师:在美国的在升学体系下?学校和老师是如何应对的? 27:22-35:29 对于想把孩子送进国际高中或美国高中的家长,有什么建议? 28:00-28:55 小圆老师:美国的学生也需要“卷” 28:55-29:55 欢欢老师:国内高中的国际部是什么样的? 29:55-31:56 欢欢老师:国内高中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是如何应对的? 31:56-35:29 小圆老师:美国高中帮助学生升学的资源有哪些?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二十一期博客:职业教育的二三事 双考即将来临,对于考试结果,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 对于失意的家庭,他们会进入中专或大专,在进入前难免有着恐惧与失望,更害怕自己无法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但事实一定如此吗? 本期我们邀请了在职业教育轨道上学习的陈同学,他在中考下进入了3年中专+2年大专就职业教育路线学习,目前本科在读。在他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努力,有着目标感的青年。考试一时的失意给他带来的是沉淀的思考与切实的行动。到底在中国实际的职业学校学生是什么样的生活? 对于他们的未来,是处于极限之中吗?相信这一期会给你更加真实的答案与感受。快来倾听吧!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陈同学(曾就读中专、大专,后升入本科) 时间线: 00:22-01:24 主题、嘉宾介绍 01:24-09:00 陈同学:3+2到底是什么? 01:54-04:52 中专3年+大专2年,有机会升入本科 04:52-05:36 在这过程中是一直保持一个专业吗? 05:36-09:00 都有哪些专业可以选择?这些专业有什么特点?课程都有什么特点? 09:00-15:18 中专比普通高中更轻松吗? 09:50-11:22 学生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11:22-13:33 升入本科的比例?升入大专的比例? 13:33-15:18 竞争不可避免,还是需要努力、上进 15:18-22:16 大专和本科的学习内容有什么样的差异? 15:35-16:31 陈同学:大专的知识可以很好的应用的本科的知识中 16:31-18:22 专科教育在职业实践方面比本科更有优势 18:22-22:16 初入职场时,学历鄙视链影响很大;但之后的职业发展也可以一路逆袭 22:16-29:01陈同学对于自己学历和职业的看法 22:31-24:37 目前的工作经历 24:37-26:29 想要继续读研究生吗? 26:29-29:01 从小山村走出来,经历了非常充实、努力的中专-大专-本科过程 29:01-38:38 普遍家长对于专科教育感到恐慌 30:22-34:10 陈同学: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决定报考中专的?家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34:10-35:32 陈同学:中专,大专学生的压力来源 35:32-38:38 任何学校里都有“摆烂”和“上进”的人 38:38-40:10 陈同学对马上要中考学生的建议 40:10-41:50 陈同学:如果人生重来一次,还会选择这条路吗? 41:50-43:04 总结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二十期期博客:双胞胎们的家庭教育 偶然发现我们的团队,竟然有三个双胞胎家庭。在缘分的驱使下,我们充满好奇地录制了这一期。你是否也对双胞胎抱有一样的好奇呢?双胞胎家庭的成长细节又会与其他孩子成长有什么不一样吗?心灵感应是真是假?这期播客里有双胞胎从小到大的生活趣事,也有双胞胎家庭父母不一样的养育付出。这一期可能也会满足你对于双胞胎养育的好奇,欢迎倾听并留下你的评论哦!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林晨,罗静 (均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W.E我们教育教研+心理组伙伴) 时间线: 00:22-01:55 主题、嘉宾介绍 01:55-03:37 作为双胞胎,人生到目前为止,你感觉最好玩/有趣 的一点是什么? 03:37-05:48 扣子:双胞胎小时候很难养育吗? 05:48-09:45 18岁是一个让双胞胎寻找自我的分界点吗? 06:20-07:12 罗静&林晨:大学生活影响三观和性格 07:12-08:11 扣子:低龄阶段是否也要让孩子拥有一些自我意识? 08:11-09:45 罗静&林晨:喜欢双胞胎的身份吗? 09:45-14:09 双胞胎间会有心灵感应吗? 10:03-11:24 罗静:心灵感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11:24-12:18 扣子:两个孩子间的共情能力很强 12:18-14:09 林晨:相同的生活环境造成的相似的思维方式 14:09-24:54 在家庭教育中,相较于独生子女或非双胞胎的兄弟姐妹,双胞胎家庭有什么差异? 14:33-15:13 林晨:父母要特别注意“公平” 15:13-16:12 罗静:需要培养独立的性格的能力 16:12-19:05 双胞胎间相互陪伴的关系;给予对方的“底气” 19:05-20:42 扣子:父母角度:养育双胞胎有何不同? 20:42-24:54 双胞胎会互相倾诉吗?恋爱观相似吗?未来人生规划? 24:54-35:24 给双胞胎父母的养育意见:要不要在一个班?要不要分房?可不可以分开养育? 35:24-40:34 在学校当中,作为双胞胎姐妹,你遭受过不同的对待与目光吗? 35:43-36:54 林晨&罗静:老师通常期待两人成绩相似;经常会被对比 36:54-38:46 扣子:作为老师,也会困扰 38:46-40:34 希望老师关注或注意什么呢? 40:34-42:37 有哪些事情是社会外界不了解关于双胞胎的,希望大众怎么看待双胞胎? 42:37-46:30 总结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十九期博客:关于自闭症,你了解多少? 谈到自闭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自闭症儿童在你生活周边出现的多吗? 我们总有一种感觉,好像周围并没有见到很多自闭症儿童,但是实际上目前每66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是先天性自闭症儿童,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我们看不到,并不代表没有。 本期我们邀请到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目前从事自闭症干预治疗的sophia老师,来和我们分享关于自闭症的方方面面,在采访中,我们会看到真实自闭症儿童和其家庭的世界,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学会尊重身边可能存在的自闭症儿童。 本期播客分为上下篇,我们下篇会主要分享自闭症是否是“天才”,家庭如何应对,和大众应该如何看待自闭症。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Sophia老师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行为分析专业硕士 · 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 · 纽约州注册行为分析师(LBA) · 有2500+小时的干预和咨询经验,主要从事于自闭症与儿童迟缓干预治疗,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技能学习和行为干预、康复师培训和家长教育。 · 曾在美国特殊教育幼儿园和公立普校任教 *想要与sophia老师进行沟通咨询可以私信我们哦! 时间线: 00:41-15:59 从专业的角度,影视作品里或公众人物,是否是真的有自闭症呢? 01:20-05:39影视剧会对自闭症患者赋予一些特别的能力;阿斯伯格综合征不再被认 为是存在的 05:39-07:22 为什么有些自闭症患者是某方面的“天才” 07:22-10:11 影视剧和网络上的的自闭症患者与现实的误差,真实的自闭症患者的 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10:11-15:59 自闭症患者有些“天才”行为也许是刻板行为 15:59-19:58自闭症患者的世界 16:20-18:54 自闭症患者的“自我刺激” 18:54-19:58 自闭症与多动症并存的情况是否多见? 19:58-29:06 如果孩子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家庭要怎么应对? 20:43-22:54 要尽早寻求干预;要对自闭症干预有正确的认知和期待 22:54-23:23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最先要学习和干预的 23:23-26:48 自闭症干预中,家长的参与很重要;家长自己在必要时要寻求心理医 生的干预以保证良好的状态 26:48-29:06 有哪些自闭症干预资源?如何寻求帮助? 29:06-33:59 总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闭症患者?公众号资源有哪些?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十九期博客:关于自闭症,你了解多少? 谈到自闭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自闭症儿童在你生活周边出现的多吗? 我们总有一种感觉,好像周围并没有见到很多自闭症儿童,但是实际上目前每66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是先天性自闭症儿童,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我们看不到,并不代表没有。 本期我们邀请到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目前从事自闭症干预治疗的sophia老师,来和我们分享关于自闭症的方方面面,在采访中,我们会看到真实自闭症儿童和其家庭的世界,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学会尊重身边可能存在的自闭症儿童。 本期播客分为上下篇,我们上篇会主要分享自闭症的相关数据,自闭症的来源,和家长如何判断自闭症儿童的症状。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 Sophia老师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行为分析专业硕士 · 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 · 纽约州注册行为分析师(LBA) · 有2500+小时的干预和咨询经验,主要从事于自闭症与儿童迟缓干预治疗,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技能学习和行为干预、康复师培训和家长教育。 · 曾在美国特殊教育幼儿园和公立普校任教 *想要与sophia老师进行沟通咨询可以私信我们哦! 时间线: 00:22-01:51 主题、嘉宾介绍 01:51-10:52 Sophia老师是如何进入自闭症干预领域的?做自闭症干预师是怎样的感受? 10:52-26:07 大家普遍理解的自闭症与现实的差别 11:39-13:58 自闭症人群的数量是什么样的? 13:58-17:00 美国拥有相对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 17:00-19:51 国内对自闭症干预是什么样的? 19:51-20:48 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长期处于“打仗”的状态 20:48-26:07 自闭症是先天的、持续性的;低龄儿童的哪些症状需提高警惕?家长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自闭症的倾向? 26:07-32:29 Sophia: 获得专业的干预自闭症的应用行为分析师执照,需要什么条件? 26:42-27:51 需要硕士学历和严格的工作时长要求 27:51-28:44 应用行为分析师的职业方向 28:44-32:29 作为应用行为分析师,最大的收获和挑战是什么?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十八期博客:母女共生关系 你爱你的妈妈吗?你喜欢的你的妈妈吗? 爱可能并不意味着喜欢。 这一期我们就母女关系,从各自的经历出发,探讨我们和妈妈们的关系。儿歌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从家庭教育咨询经历来看,每个人都有妈妈,可与妈妈的关系各有不同。有的母女亲如姐妹,有的母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期播客去了解分析母女关系的玄妙之处,如果你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留言区评论。 本期播客分为上下篇,我们下篇会主要探讨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婚恋关系探讨和女儿对于母亲的寄语。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W.E教研团队 子千 ,怡宁 均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 时间线: 00:50-05:09 你觉得你的妈妈对你影响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01:02-01:59 怡宁:对作为女孩的观念影响很大 01:59-03:21 子千:对于人生态度和职业目标的影响 03:21-05:09 母女之间的传承 05:09-15:34 妈妈对与婚恋关系保持什么样的观点?你认同吗? 05:43-07:00 怡宁:对于找什么样的伴侣是有要求的 07:00-11:53 扣子 &Yumi:妈妈因为经历过婚姻与生育,会给作为过来人的建议 11:53-13:05 子千:妈妈对于对象的职业有期待 13:05-15:34 扣子:超前满足了妈妈的预期 15:34-26:54 有一种说法是,母女关系很容易走极致,要不然特别亲密,要不然特别疏离,你觉得你可以理解这个说法吗? 16:00-18:40 扣子:有很多母亲极端地控制或不满意,使得孩子想逃离 18:40-24:38 妈妈嫉妒女儿导致极端行为的情况也很常见 24:38-26:54 如何养育孩子,是可以从下一代进行改变的吗? 26:54-30:04 你会喜欢你妈妈现在的生活状态吗,你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她相似还是不同? 27:23-28:12 子千:希望成为跟自己妈妈不一样的妈妈,但似乎很难 28:12-28:54 怡宁:喜欢自己妈妈的状态 28:54-29:17 扣子:已经成为了妈妈,跟自己的妈妈很像 29:17-30:04 Yumi:希望为自己而活 30:04-33:19 总结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十八期博客:母女共生关系 你爱你的妈妈吗?你喜欢的你的妈妈吗? 爱可能并不意味着喜欢。 这一期我们就母女关系,从各自的经历出发,探讨我们和妈妈们的关系。儿歌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从家庭教育咨询经历来看,每个人都有妈妈,可与妈妈的关系各有不同。有的母女亲如姐妹,有的母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期播客去了解分析母女关系的玄妙之处,如果你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留言区评论。 本期播客分为上下篇,我们上篇会主要探讨母女认可欲求,母女矛盾和相似性。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W.E教研团队 子千 ,怡宁 均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 时间线: 00:22-01:39 主题、嘉宾介绍 01:39-17:45 热场问题:你爱你的妈妈吗?你喜欢你的妈妈吗?(什么是爱?什么是喜欢?);反过来,你认为你的妈妈对你呢? 17:45-25:27 在心理学说,女儿第一个希望得到认可的人就是妈妈,你认同吗? 18:05-20:06 怡宁:在重要决定时很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 20:06-21:07 扣子:会自己做决定,“筛选”让妈妈知道的信息 21:07-22:22 子千:一定会得到妈妈的认可,更多是分享想法的过程 22:22-25:27 Yumi:会寻求妈妈的认可 25:27-38:16 跟妈妈有过重大的矛盾吗? 26:19-29:07 Yumi:会有观念上的不同,会尽力说服 29:07-32:26子千:会互相理解,在经验中学习;也会有思想上的反对与行为上的认同 32:26-33:53 扣子:虽然不认同很多长辈的观念,但人生轨迹恰好符合了这些观念 33:53-35:06 怡宁:变得越来越像妈妈 35:06-38:16 Yumi:多胎家庭中妈妈的不同养育方针 38:16-42:50 为什么会有跟妈妈观念上的言行不一致?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十七期博客:带孩子逛博物馆,应该这样做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带孩子去了什么博物馆吗?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去博物馆?带孩子去什么样的博物馆?去博物馆到底可以获得什么?作为主持人的我们,也是对此充满了众多疑问,所以本次播客我们邀请了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跨学科教育就读博士,同时也是小宇宙【不学有术】播客 主持人Siyao Lyu,因为siyao曾经在哈佛艺术博物馆,纽约艺术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参与公共教育设计策划活动,对于博物馆有着更多的观察、理解与认知,所以我们本次对谈将目光对准家庭,一起谈谈逛博物馆的二三事。 本期播客分为上下篇,我们下篇会主要探讨孩子去博物馆会培养的能力和家长需要提前准备的各方面知识及能力等。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小宇宙 【不学有术】 主播:Siyao Lyu 时间线: 01:07-18:28 Siyao:孩子在逛博物馆时,可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01:45-03:11 隐性成长 03:11-06:10 觉察能力 06:10-06:44 想象力 06:44-10:11 辩证能力 10:11-11:39 跨学科能力 11:39-16:12 家长有效地带孩子逛博物馆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16:12-18:28 扣子:女儿独特的逛博物馆的方式 18:28-24:23 家长带孩子逛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该做什么准备? 19:37-21:48 扣子:主要观察孩子感兴趣的点;让孩子看书,用知识铺垫 21:48-24:23 Siyao:不要报太高的期望;将展览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中 24:23-27:33 在挑选博物馆时,是否有些年龄段的建议? 25:03-25:56 扣子:科技类互动性强,更适合低龄儿童 25:56-27:33 Siyao:最好的选择是专门针对儿童的博物馆;尊重爱好和兴趣 27:33-32:33 如果没有住在一二线城市,博物馆资源少,该怎么办? 28:03-32:33 Siyao:线上的博物馆体验;也可以把博物馆的概念拓宽 32:33-36:17 如何提高孩子逛博物馆的质量? 36:17-38:10 总结:逛博物馆的意义是什么?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公众号:W.E我们教育工作室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大家收听家庭教育圆桌谈第十七期博客:带孩子逛博物馆,应该这样做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带孩子去了什么博物馆吗?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去博物馆?带孩子去什么样的博物馆?去博物馆到底可以获得什么?作为主持人的我们,也是对此充满了众多疑问,所以本次播客我们邀请了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跨学科教育就读博士,同时也是小宇宙【不学有术】播客 主持人Siyao Lyu,因为siyao曾经在哈佛艺术博物馆,纽约艺术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参与公共教育设计策划活动,对于博物馆有着更多的观察、理解与认知,所以我们本次对谈将目光对准家庭,一起谈谈逛博物馆的二三事。 本期播客分为上下篇,我们上篇会主要探讨为什么带孩子去博物馆是很重要的事情和很多背后我们不了解的各种信息。 主播:哥大搞家庭教育研究的Yumi,学教育的哥大妈妈扣子 嘉宾:小宇宙 【不学有术】 主播:Siyao Lyu 时间线: 00:22-01:27主题、嘉宾介绍 01:27-18:28 Siyao&扣子:最近一次逛博物馆是去的哪里? 09:19-13:16 在逛博物馆中,体验是学习的前提;博物馆教育是循序渐进的 13:16-18:28 目前儿童类博物馆模式;为什么科技类居多? 18:28-30:58 为什么带孩子去博物馆是很重要的事情? 19:06-20:50 扣子:博物馆是个“方便”的陪孩子玩的场所 20:50-23:57 Siyao:要尊重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博物馆;博物馆不代表权威,也有局限性 23:57-29:06 逛博物馆也是学习辩证的过程;通过实物,获得深刻历史文化的体验 29:06-30:58 农村、城市也可以成为“博物馆” 30:58-35:30 逛博物馆对于孩子的年龄有限制吗? 31:21-35:30 Siyao:没有年龄限制,但要有规则意识,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私信 vx:weeduwest 询问家庭教育课程和家庭咨询等相关内容 公众号:W.E我们教育工作室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nchor|Spotify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