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超越百岁》·下|长寿的行动指南:吃、练、睡、心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到了三部曲的最后一期,我们终于进入到最关键的问题: 知道了慢性病原理,理解了医学的局限,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 本期重点 * 01:49前提重点:长寿方案没有均码号!不要寻求一刀切的解决方案 * 03:43 衡量自己健康的三要素:营养、肌肉、代谢 * 07:02饮食:怎么吃? * 13:16 区分diet的三大类别及利弊:控制热量、控制食物类型、控制时间 * 22:37 三大能量来源的选择(碳水、蛋白质、脂肪) * 36:11 运动:怎么练?从肌肉到耐力一次讲清 * 41:38 运动三大指标:足够的肌肉量、足够的力量和强大的心肺功能 * 42:56 如何锻炼心肺功能:2区训练与最大摄氧量 * 47:52 关于运动的稳定性 * 52:15 睡眠:如何提升?以及对抗失眠小技巧 * 59:40 心理健康:为什么是根基? 长寿不是单靠身体,更依赖心态。 关于心理问题与健康的关系,请一定要收听播客第11、12、13期关于《身体从未忘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s」》的分享 1:02:29 🎯 重磅结尾:Centenarian Decathlon(百岁十项全能) Peter Attia 提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 想象你 70、80、90 岁时,还希望轻松完成的 10 项日常动作,把它们当作人生训练目标。例如: - 自己做饭、买菜 - 提得动沉甸甸的购物袋 - 独自旅行,不用人搀扶 - 抱得起小孙子。。。 然后倒推:要完成这些,届时需要多少力量、耐力、灵活度、精力? 那我们现在,就得提前准备。只能多,不能少。 👉 听完这一期,你会更清楚: 长寿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要把未来的生活画面想清楚,再为它努力训练。长寿不是目的,而是让未来的你依然能过“想要的生活”。要不要我帮你把三期的 shownotes,打包整合成一个系列介绍的合集?这样可以用在小红书或者播客封面介绍里,感觉会更系统化。

66分钟
99+
3天前

18.普通人如何阅读《1984》与《美丽新世界》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这一期我想聊聊两个反乌托邦经典:《1984》与《美丽新世界》。 稍稍有点标题党 -- 这两本小说本身就是给普通人度的,所以按理不应该说成“普通人如何读”这样的话。但为了点击率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对政治、历史、哲学常常插不上话,却又暗暗希望能拥有一些独立的思考,不只是被别人的观点牵着走——那这两本书,或许就是很好的启蒙读物。 在这期播客里,我们会聊到: * 🌍 《1984》与《美丽新世界》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极端世界? * ⚖️ 两本书背后代表的两种极权逻辑 * 🧍 独立个体 vs 集体的永恒张力 * 📚 为什么阅读在这两个世界里会变成危险的事? * ❓《美丽新世界》到底是文明的极致,还是披着快乐外衣的地狱? ✨ 推荐阅读: 1. 《1984》——极权世界的冰冷警示 2. 《美丽新世界》——以快乐为名的温柔牢笼 3. 《动物农场》——权力与革命的寓言 4. Red Rising ——更当代的反乌托邦史诗 对我来说,这两本书就是我政治哲学的启蒙。它们不能让人立刻变成思想家,但能让你开始思考自由、极权、个体与社会这些宏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它们,我才有底气和身边的人聊聊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甚至能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国语境下的脱口秀争议。

50分钟
99+
3天前

21. 《过度加工的人》·上|我手上这冰淇淋还能不能吃了!?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这一集聊的是一本让我内心很复杂的书——Chris van Tulleken 的 《Ultra-Processed People》(中译《过度加工的人》)。作为一个零食狂热分子,我一边读一边想:那我手里的冰淇淋、薯片还能不能吃了!?🤯 美国、英国人日常饮食里,60%-80% 都来自超级加工食物(UPF),那我们天天吃下肚的,到底是什么? 本集亮点 * 05:29 UPF 的定义与危害:它和传统意义上的“食物”到底差在哪?为什么说它的目标从来不是“养活你”,而是“掏空你钱包+让你停不下来”? * 11:18 为什么 UPF 便宜还无处不在? 添加剂、复杂工艺听起来很贵,但其实越少原料、越高销量,越能压缩成本。 * 26:03 NOVA 分类体系:为什么要用“加工程度”而不是营养成分来判断? * 44:18 UPF 有害的真正原因:少吃多动真的就能解决吗?答案可能让你三观震碎。 * 55:50 关于糖的迷思-真不是元凶 * 1:02:54运动减肥的三个迷思:现代人发胖是因为活动少?运动越多消耗越高就一定能瘦?吃多了能靠多运动补回来?书里揭穿了为什么这些逻辑都不完全成立,以及可口可乐们是怎么通过“资助研究”让你以为运动比饮食更重要的。 🧠下期预告 * UPF 到底通过哪些机制伤害健康 * 政策制定与漏洞 *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怎么面对?是不是只能彻底绝交?

72分钟
99+
3天前

23 . 波士顿吃龙虾,纽约逛唐人街,费城找Rocky|东海岸城市漫谈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播客内容 这期播客,我聊了自己在美国东海岸三座城市的观察和感受:波士顿、纽约、费城。东西海岸的生活方式差异、街头小趣闻、城市特色、美食经历……还有一些有趣又奇怪的小发现。如果你想轻松听我吐槽、感受城市氛围,或者看看不同城市的趣味对比,这期绝对适合你。 💡 本期主要内容: * 东西海岸城市以及人文风格大不同(从街头女性的妆容到公交系统) * 波士顿、纽约、费城的城市特色对比2. * 关于我们在波士顿吃了8只龙虾这件事 * 哈佛校园的gift shop:到底是progressive还是过于敏感? * 纽约唐人街名不虚传!如此疯狂,又如此美味!而且为啥这么便宜!? * 大都会博物馆 -- 逛不完,真的逛不完 * 费城美食 --全美最棒的美食广场(reading terminal market)-- philly cheese steak吃了,还是隔壁pastrami sandwich更胜一筹! * 去历史景点?跟NPC陶瓷儿啊! 🙋‍♀️预告: 下一期我们来聊聊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值得看的10件藏品有哪些吧(排名以本人的主观偏好为主) 🏷️ 本期播客中提到的相关作品与地点: 波士顿 * Paul Revere 故居 * 哈佛校园 及哈佛的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MIT校园 纽约 * 唐人街 Chinatown * 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Sergio Neckwear:观察设计与时尚品牌 费城 *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 Rocky Balboa 电影迷必打卡的景点 * Reading Terminal Market:全美知名美食广场,尝试 Philly Cheese Steak 和 Pastrami Sandwich * 历史景点:独立宫、自由钟、Benjamin Franklin故居

61分钟
86
3天前

24.云游大都会 | 一眼万年,10大必看展品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shownote 最近第三次参观了纽约的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是我私心认为地球上最棒的地方之一,每次都是待一天,可是待一天也都看不完所有的艺术品。真·一眼万年。 这一次去之前我提前做好了功课,精选了10件我认为去大都会必看的10件展品,也是私以为最能代表大都会风格和B格10件独特的藏品。不看这十件等于白去!这期播客,我们从艺术史装逼话术到细节彩蛋,带你云游大都会。如果马上要去参观,做功课听这期播客就够了! 01:58 大都会博物馆介绍 🏛️ 10大必看展品 * 05:22 丹铎神庙(The Temple of Dendur)(🏠1楼131展厅) 来自埃及尼罗河畔、两千年前的神庙原件。它是整个大都会的“镇馆级打卡点”,你可以在透着落地阳光的大厅里,假装自己在卢克索。 * 16:36《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Emanuel Leutze (🏠2楼760展厅) 一幅诞生在德国,却成为美国民族精神象征的巨作。浪漫主义浓度100%,英勇得像油画版“美国队长”。 * 23:27《苏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 Jacques-Louis David (🏠2楼 展厅未知) 新古典主义最燃的瞬间:哲学家举杯赴死,旁边学生全员崩溃。画面戏剧张力爆棚,构图堪称完美教科书。 * 27:12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a Straw Hat)– Vincent van Gogh (🏠2楼 825) 疯狂与温柔并存的一张脸。画面里那一层层旋转的笔触,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地震波。 * 31:16 萨金特《Madame X》(Madame X / Madame Pierre Gautreau)– John Singer Sargent (🏠未知,当时在巴黎展出) 当年因为“太性感”被骂到封画的名作。现在却是优雅与挑逗的代名词——高光肩带和冷艳表情,依然能电到人。 * 53:50 德加《舞蹈课》(The Dance Class)– Edgar Degas (🏠2楼 815) 看似轻盈,其实暗藏紧绷与控制。每个舞者的姿势,都像在演一出微妙的社交剧。 * 56:56 德加《十四岁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2楼 815) 真实芭蕾舞生模特铸成的雕塑,带真纱裙。诡异又迷人,是“少女气质”最复杂的艺术呈现。 * 1:00:04 莫奈《睡莲池之桥》(Bridge Over a Pond of Water Lilies)– Claude Monet (🏠2楼819) 看似宁静,其实全是疯魔般的光影实验。最适合在这里深呼吸五秒,然后装作悟出了人生。 * 1:05:14《药师佛净土图》(Buddha of Medicine Bhaishajyaguru)– Yuan Dynasty, c.1319 (🏠2楼 206) 来自山西广胜寺的元代巨幅壁画。历经地震、流散、修复,最终落脚纽约。壁画不只是宗教艺术,更像一段漂泊的命运史。 * 1:12:20 网师园(The Astor Court / Based on the Master of the Nets Garden, Suzhou)(🏠2楼 217) 大都会最浪漫的隐秘空间。中美工匠联手打造的微缩江南园林,移步换景、小桥流水、太湖石,都是跨文化合作的奇迹。 ⏰ 如果时间还够,三大加分展区 * 13:48 埃及馆(The Egyptian Art Galleries) 不仅有木乃伊和石棺,墙上的象形文字和古代首饰都值得细看。顺带还能和丹铎神庙连成一条“古埃及路线”。 * 1:17:20 军械与盔甲厅(Arms and Armor Gallery) 骑士粉的天堂。欧洲盔甲、日本武士刀、波斯长枪,全都光可鉴人,像是中世纪RPG玩家的现实梦境。 * 1:18:28 大洋洲艺术(Oceanic Art) 看起来像史前文明,其实很多都不算古老——十九、二十世纪的“活着的传统”。那些木雕与面具,是南太平洋人民信仰的延续。 🎨 图片参照 丹铎神庙(The Temple of Dendur)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苏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图片来源于大都会官网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36105) 梵高《戴草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a Straw Hat) 萨金特《Madame X》(图片来源于大都会官网 https://www.metmuseum.org/perspectives/how-madame-x-came-to-the-met) 德加《舞蹈课》(The Dance Class) 德加《十四岁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 莫奈《睡莲池之桥》(Bridge Over a Pond of Water Lilies)(图片来源于大都会官网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37127) 《药师佛净土图》(Buddha of Medicine Bhaishajyaguru) 网师园(The Astor Court) 大洋洲艺术展区藏品

82分钟
89
3天前

25. 《谁动了我的奶酪》|改变让人害怕,但新奶酪就在恐惧的另一边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shownotes: 🙏 这次剪辑尝试了一个新的AI工具,还不是很熟练。本期开头有一点小瑕疵,请大家多包涵。3:30后就没有问题啦~ 本书介绍 《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是管理学家斯宾塞·约翰逊(Spencer Johnson)创作的一本寓言故事,也是畅销全球的变化心理学经典著作。它讲述了四个小角色——两只小老鼠(Sniff 和 Scurry)与两个小人(Hem 和 Haw)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奶酪象征着生命和工作中的目标,例如事业、财富、健康、爱情、家庭等。一天,他们赖以为生的奶酪忽然消失,两只老鼠迅速行动,踏上新的寻找之路,而两个小人则陷入不适应和抱怨。最后 Haw 鼓起勇气,走出舒适区,终于在新地方找到了新的奶酪,并在迷宫墙上写下自己的感悟:“变化终将到来,只有适应变化才能获得新的机会”。​ 本书语言浅显,却充满哲理。它用轻讽的故事提醒我们面对外界变化时,人类惯常表现出的否认、愤怒以及最终的自我突破。书中哈霍(Haw)在寻找奶酪的过程中,写下的金句,例如“你要时刻闻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什么时候变质”、“变化无处不在,只有拥抱变化,才能享受新的奶酪”,已成为无数管理和自我成长领域的经典励志箴言。​ 读这本书时,正值H1B签证动荡之际,我妈妈刚刚做了小肠镜手术。家庭和个人的不确定性、父母养老问题的焦虑本来一定也会让我有些无所适从。但奇妙的是,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在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心里反而保持了冷静,提醒自己要正视变化、接受焦虑、不被环境的无常所裹挟。奶酪也许会突然搬走,但保持心态的弹性和行动的主动,是最大的不变。 这期播客,我会先分享书里的故事梗概和经典金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聊聊“奶酪被搬走”时的思考:感情关系双向变化、工作和身份焦虑、父母养老的不确定性。 ⌛️时间轴&书中的金句 * 00:19: 本书背景 * 04:46 书中的故事:四个小角色在迷宫里找奶酪 * 08:46 奶酪忽然消失了! * 13:26 那些总觉得“世界欠我”的人,拒绝接受一切改变 (feeling etitled) * 20:48 “如果你不改变,那么你可能走向毁灭” * 21:33 “如果你没有恐惧,你会怎么做?”(前怕狼后怕虎,不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 24:25 “经常闻闻奶酪,才知道它有没有变坏”(居安思危) * 27:49 “朝着一个新方向前进,更有可能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毕竟,还有比现状更差的情况么?) * 28:55 “当你超越中自己的恐惧,你将自由” (枷锁都是自己给自己上的) * 34:34 “想象我已经开始享用新奶酪,可以助我找到它” (论愿景板的重要性) * 37:41 “越能尽早放手旧的奶酪,越能更快找到新的奶酪”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 39:15 “古旧的思想并不能引领你找到新的奶酪”(大清已经亡了!) * 42:17 “当你发现自己可以享受新奶酪的时候,你也会愿意改变方向。” * 46:09 终于找到新的奶酪站了!回顾一下lessons learned! * 51:34 我的分享 51:35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变化 58:26移民工作身份的动荡 -- 心态上的改变让我不再焦虑,唤醒理智脑进行冷静分析 * 01:05:51 关于worst case scenario的考虑 * 01:08:01父母的养老焦虑,如何一家人一起用积极心态迎接生活新挑战

77分钟
99+
3天前

29. 《Quit》(下)| 如何培养以退为进的决策智慧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shownote 上期我们聊了《Quit》这本书中“放弃”的心理机制——为什么社会推崇“坚持到底”,而我们却常常因此错过更好的选择。 这一期,我们从书里的理论走进现实,看看这些心理学原理如何在真人秀、企业转型、甚至个人人生抉择里上演。 从 Love Is Blind 到 Slack,从沉没成本到「Own your decision」,一起学习那些真正懂得“以退为进”的人。 ⌛️时间轴: 01:06| 一个平时学习心理学理论的“邪修”思路——从真人秀 Love Is Blind 说起 11:06 | 如何破题:打破一致性原则开始的负向循环 12:23| 邪教组织与一致性原则的关系:从朝鲜战争到心理控制 14:48| 成功转型的案例:菲利普公司如何及时止损 22:02| 沉没成本与心理账户:为什么我们对损失过度敏感 22:55| 设定“放弃标准(kill criteria)”的重要性:让决定不再情绪化 28:20| 解决核心问题的思维方式:别忙着优化错的目标 31:06 |关注长期可实现收益(expected value)— Slack 的成功转型故事:从游戏失败到团队沟通革命 38:24| “Own your decision”:承担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41:20 |给自己找一个quitting coach,以及如何给别人做coach 43:33 | 制定 Plan B:平衡explore vs exploit 50:01 | 关于目标的设定:动态调整 + 享受旅程 📻 相关单集 28. 《quit》(上)|适时退出是一种决策能力 25. 《谁动了我的奶酪》|改变让人害怕,但新奶酪就在恐惧的另一边 8. 《思考,快与慢》|想太多不如想想怎么更幸福

59分钟
29
3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