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 无处不在的外貌焦虑,无所适从的自我认知

如今,当我们日常打开手机,放眼望去,社交媒体上帅哥美女遍地都是。而网络之外,外貌焦虑已逐渐成为都市青年的一种新型“疾病”。 前有美妆博主在线教学换脸大法,后有微整形医生科普完美脸蛋的标准,我们则在审美准则逐渐收紧的夹缝中焦虑地审视自己外貌上的不足。 诚然,这样普遍的外貌焦虑不是一日养成的。我们似乎从小到大都在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审美判断,被比较、被嘲笑、被有意无意地评价。 一句“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无疑对这种焦虑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你没有获得主流审美的肯定,将会面临着被贴上又丑又懒的风险。 如此种种,社会上对颜值的追求已经日渐“病态”,关于变美的方法浩如烟海。但从未有人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获得这种天生的优势,我们该如何自处。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分享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些焦虑时刻,也探讨了焦虑的缘由、如何与自己和解等问题。希望借此能帮助更多的人(特别是女性)从外貌焦虑的漩涡中抽身出来,去享受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当这种焦虑人人都有的时候,那就当它不再存在吧。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2:28] 开场&我们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body shame:对同班女生进行颜值排行;长雀斑被嘲笑、被霸凌;因长痘而自卑 [11:38] 我们慢慢地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主动探索其他方面的优点;从受害者的角色中跳脱出来;不再寻求外部的认同感 [17:13] 化妆是在迎合他人的审美吗? [21:35] 为什么现在外貌焦虑如此普遍:审美单一化;商业营销 [28:12] 相较女性,社会对男性的审美更宽容、更多元化 [29:05] 女性的不自信是结构性的 [31:50] 女性的身材焦虑也非常普遍 [35:54] 男性的外貌焦虑:大部分男性不会对外展露这种焦虑 [37:54] 保持同理心,要求别人之前先约束自己 【音乐】 "Try", Colbie Caillat, [Gypsy Heart] "终身美丽", 郑秀文, [Shocking Pink粉红]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或小宇宙、汽水儿、pocket casts等泛用性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40分钟
99+
3年前

七夕特辑:看文艺作品里的爱情悲喜剧,解自己爱情的谜题

爱情,是文艺作品里永恒的主题。我们在故事里看别人的恋爱,或喜或悲,我们便也跟着里面的人物或笑或哭。有的作品帮我们解答关于爱情的种种疑惑,有的作品又向我们提出新的爱情谜题。无论我们从关于爱情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最后好像都是在看我们自己。 这是一期七夕特别节目,我们分享了自己看过的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有怦然心动的瞬间,有自我治愈的时刻,也探讨了诸如爱情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友谊与爱情的分界线这种永远让大家纠结的话题。 虽然爱情故事里的结局已定,但我们自己的爱情故事,还是需要我们用漫长的一生去书写、去演绎。 最后,祝大家七夕快乐哦~ 每个人都是有情人,因为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本期制作 出场人员:秦茗 | Sherry | 彭彭 剪辑:秦茗 节目时间轴 02:30 开场 03:08 我们对爱情喜剧和悲剧的偏好 05:28 我们看过的一些爱情小甜剧:《风月俏佳人》 07:08 让人少女心泛滥的一些电影片段:《傲慢与偏见》、《爱在黎明破晓前》 09:21 从友谊开始的爱情故事:《我可能不会爱你》、《当哈利遇上萨莉》 关于要不要和朋友发展恋爱关系的讨论 11:29 从《窄门》看理想化的爱情与世俗的幸福 15:39 我们为什么会被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所吸引:文艺作品是我们观看一切“不可能”情感的窗口 18:09 探讨“男女之间是否有纯友谊”“友情和爱情的区别”:爱情具有排他性 22:11 由《面纱》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以停止爱一个不值得爱的人吗? 31:05 从《当哈利遇上萨莉》中看到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34:14 如何看待失败的感情经历 35:50 爱情轻喜剧的治愈时刻:《真爱至上》 39:18 爱情法则真的有效吗?:《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本期歌单 "Amireux", Gérard Darmon et Pauline, [On S'Aime] "Maybe Maybe", 椅子乐团 The chairs, [Maybe Maybe] 延展阅读 电影 《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尼克·卡萨维蒂,2004 《一天》(One Day),罗勒·莎菲,2011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维克多·弗莱明,1939 “爱在三部曲”,查德·林克莱特:《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 |《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 |《爱在午夜降临前》,2013 《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理查德·柯蒂斯,2003 《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乔·怀特,2005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李安,1995 《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盖瑞·马歇尔,1990 《当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罗伯·莱纳,1989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5 《她》(Her),斯派克·琼斯,2013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肯·皮卡斯,2009 书籍 《窄门》,[法]安德烈·纪德,桂欲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悲观主义三部剧”,廖一梅,湖南文艺出版社:《恋爱的犀牛》|《琥珀》|《柔软》 《面纱》,[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于大卫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于我们 地球有多圆,视野就有多元。 《不拘一格》是一档发起于餐桌上的泛文化对谈节目。两位性格迥异的在法留学生@秦茗和@Sherry 每两周讨论一个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困惑,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比起寻找答案,我们更想寻找不拘一格的观察角度,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你可以在我们的官方网站直接收听节目,也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儿、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节目:给我们五星好评、请我们吃顿宵夜 如果你想和我们对话:[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上赞助

42分钟
99+
3年前

vol.2 丧一丧一时爽,一直丧会一直爽吗?

自2016年起,“躺平”、“打工人”、“网抑云”、“葛优躺”“悲伤蛙”表情包等娱乐元素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在网络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中得到迅速传播。这些消极并带有一丝自嘲的潮流现象勾勒出一种新的亚文化——“丧”文化。 根据维基百科上的解释,“丧”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由颓废、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引发的一种亚文化,通过文字、视频、表情包等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丧”文化的流行折射出当代年轻人与父辈“劳动最光荣”背道而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 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愈发丰富的今天,年轻人却更加热衷于表达“丧”?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从二十年前的“非主流”时代谈起,试图寻找年轻一代变“丧”的各种心理轨迹。小时候非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出校园后现实给理想的一记“重拳”、社会中无可避免的“内卷”趋势…… 面对日渐增强的生活压力,尽管我们在思想与行动之间还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02:55 什么是“丧”文化:和“丧”文化相关的词语 03:50 “丧”文化与“非主流”的关系:我们所经历过的“中二、颓废”时代 06:36 喜爱"丧"文化究竟追求小众还是假装成熟 11:17 "躺平"、“深夜emo”等现象在国内的发展 14:09 现在的“丧”文化和以前的“非主流”有何不同:表现形式的区别 15:41 我们身边“丧丧”的那群人 17:42 为什么现代年轻人变“丧”了:社会环境的变化;自我认同感的缺失;网络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21:41 如何在承受压力和放弃自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怎么想和怎么做可能是两码事 29:00 “丧”不一定意味着负面、消极:它一定程度地消解了生活压力 33:45 要警惕"丧"文化的大规模推广:最“丧”的人可能是最“卷”的人;网络制造焦虑 36:07 “丧”文化不要被滥用,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俄罗斯的“蓝鲸挑战”,一种鼓励自杀的游戏 本期歌单 "Vale Of Tears", Jay Clifford, [Silver Tomb For The Kingfisher] "红日", 李克勤, [红日] 关于我们 地球有多圆,视野就有多元。 《不拘一格》是一档发起于餐桌上的泛文化对谈节目。两位性格迥异的在法留学生@秦茗和@Sherry 每两周讨论一个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困惑,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比起寻找答案,我们更想寻找不拘一格的观察角度,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你可以在我们的官方网站直接收听节目,也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儿、pocketcast等泛用型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节目:给我们五星好评、请我们吃顿宵夜 如果你想和我们对话:[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上赞助

38分钟
48
3年前

vol.1 当我们谈论PUA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PUA,全称Pick up artist,起源于美国,原意是通过训练,帮助那些缺乏社交技巧的男性获得与异性交流的能力。近几年,这个词随着各种网络热点新闻迅速走红,已逐渐跳脱出两性关系领域,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将从自身的理解出发,去讨论我们眼中的PUA行为和这个词网络流行后的意义。 最后,祝大家都能收获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03:00] 我们知道PUA的契机 [06:09] PUA的起源与本意:原本是搭讪教学,帮助不善交际的人获得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07:57] PUA是如何逐渐发展成一种产业的,并且被大家所熟知的 [12:33] PUA常见手段和步骤:类型化对象,逐个击破;建立人设后打破人设 [13:55] "浪迹情感"曾经的辉煌证实了PUA的有效性 [15:01] 从两性相处模式讨论为何PUA方法如此有效 [17:45] 女性是否在两性关系中更容易妥协?为何女性更容易被PUA? [21:35] 如何看待网络上的“受害者过错论”? [24:15] 综艺《怦然心动20岁》中,引发众多争议的男嘉宾是否在进行PUA:情商高与PUA话术的区别 [29:30] 如今网络上常说的PUA更接近情感操纵,在心理学上称为“煤气灯效应” [31:03] 从PUA一方的角度分析如何避免陷入不良关系中 本期歌单 "Hotline Bling", Drake (Billie Eilish Cover) "Tender", Blur, [Tender] 延展阅读 《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美]罗宾·斯特恩 《煤气灯下》(Gaslight),乔治·库克,1944 关于我们 地球有多圆,视野就有多元。 《不拘一格》是一档发起于餐桌上的泛文化对谈节目。两位性格迥异的在法留学生@秦茗和@Sherry 每两周讨论一个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困惑,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比起寻找答案,我们更想寻找不拘一格的观察角度,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你可以在我们的官方网站直接收听节目,也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儿、pocketcast等泛用型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节目:给我们五星好评、请我们吃顿宵夜 如果你想和我们对话:[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上赞助

38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