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2 记忆丢失的真凶?重新审视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角色|阿兹海默系列二

生物解码BioDecoder

几十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一直聚焦于β-淀粉样蛋白。但如果真正的元凶另有其人,或者说,我们对这场疾病的理解从一开始就走偏了呢?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场科学争议的核心:Tau蛋白。它究竟是导致我们记忆丧失的“主犯”,还是仅仅是在犯罪现场收拾残局的“旁观者”?我们将深入一个发生在哥伦比亚的真实故事——一个携带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的庞大家族,却出现了两位几乎不受影响的“奇迹”病人。她们的经历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致病理论,更将Tau蛋白推上了审判台。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带您深入这场科学辩论的风暴中心。我们不仅会探讨Tau蛋白在维持神经元“骨架”中的已知作用,更会深入挖掘为何这样一个重要的蛋白缺失后似乎又无伤大雅的深层矛盾。同时,我们还会全面梳理靶向Tau蛋白的各种前沿治疗方式——从精准制导的“抗体药物”,到从源头抑制的“基因疗法”,再到充满奇思妙想的“疫苗策略”,看看人类在这场与顽固蛋白质的斗争中,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这是带有时间戳的播客内容大纲: (01:54) 为什么现在许多业内人士认为Tau比Aβ更重要 (05:58) Tau蛋白与认知能力下降的更强关联 (09:47) “奇迹”病人与保护性基因: ApoE Christchurch和Reelin (24:03) 作为稳定神经元内部的“骨架”,Tau蛋白在细胞中竟然可有可无? (30:43) Tau蛋白的信号调节: 调节大脑节律、睡眠周期和突触功能 (37:55) 针对Tau蛋白的主要治疗策略 (38:39) 1. 抗体疗法: 用于清除Tau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44:11) 2. 主动免疫: 通过疫苗促使身体自身产生对抗Tau蛋白的抗体。 (45:26) 3. 从源头上减少Tau蛋白的产生: Biogen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 (46:17) 4. 靶向Tau蛋白的有害修饰(PTM):锂是否能防止Tau蛋白沉积? (49:28) Tau蛋白究竟是病因还是仅仅是疾病的结果? Reference 1. ​Ossenkoppele, R., Pichet Binette, A., Groot, C. et al. Amyloid and tau PET-positive cognitively unimpaired individuals are at high risk for future cognitive decline. Nat Med 28, 2381–238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2049-x 2. ​Arboleda-Velasquez, J.F., Lopera, F., O’Hare, M. et al. Resistance to autosomal dominant Alzheimer’s disease in an APOE3 Christchurch homozygote: a case report. Nat Med 25, 1680–1683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19-0611-3 3. ​Lopera, F., Marino, C., Chandrahas, A.S. et al. Resilience to autosomal dominant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Reelin-COLBOS heterozygous man. Nat Med 29, 1243–1252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318-3 4. ​Aron, L., Ngian, Z.K., Qiu, C. et al. Lithium deficiency and the onset of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645, 712–72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35-x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59分钟
2k+
14小时前

E13 生物搬砖人对话AI科学家:AI Scientist 会来抢我们饭碗吗?

生物解码BioDecoder

在AI大模型的浪潮里,AI科学家会替代我们吗?我们如何能利用好AI帮助我们?本期我们请到 斯坦福大学博士、Biomni发明者之一、CRISPR-GPT作者 屈元昊(Jerry Qu),聊聊从实验台到电脑前,AI 如何把繁琐工作流程拆解、自动化,成为每位科研人的“AI 小助手”。 本期,我们从生物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讨论AI Scientist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AI Scientist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对于不开源文章,不同开发者如何训练AI Scientist?而对于质量有限或者“图片误用”的文章,AI Scientist又如何去分辨?AI Scientist会编造出答案,又如何避免它们去无中生有? Biomni是一个全能型的科研助手,而CRISPR-GPT是一个基因编辑的小专家。Jerry为何既要做“平台”又要做一个个单点工具?AI Scientist在学习和分析大数据时有独特的优势,但优势相比于人类在哪里;这些AI助手的能力边界又在哪里,他们现在到底是实习生还是博士专家?Biomni这样的全能型科研助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科研的去中心化吗?让科研平民化,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科学家。 时间轴: (00:00) 时代转换:从 ChatGPT 到 AI Agent,科研工作方式的变化 (07:00) CRISPR-GPT 的起点:将“解题经验”进化成 Agent (12:20) 什么是 AI Agent:推理 + 行动的双循环 (18:00) 为何做平台:把科研工具当“乐高”拼装 (22:40) 文献可信度与一致性:如何在开源与付费资源之间做一致性判断 (27:40) 读懂图片和数据的难点 (31:40) 打通克隆/组学/结构/记录/搜索等的自动化工作流 (33:44) 走向“生物学 IDE/工作站” (40:08) 从“实习生”到“专家”的最后一公里:先验与品味 (46:06) AI会不会替代科学家?边界与机会 (52:15) 如何开始使用 Biomni 一句话总结,AI不会替你做决定,但或许能把重复与繁琐清空,让你把时间花在‘思考问题’上。 本期涉及的AI助手: 1. 基因编辑AI助手:CRISPR-GPT 是首个专为基因编辑设计的 AI 科研助手,能自动生成 sgRNA 设计与实验方案,让 CRISPR 实验更高效、更智能。 Github:https://github.com/cong-lab/crispr-gpt-pub CRISPR-GPT beta program报名:https://www.surveymonkey.com/r/G9GCMJV 2. 全能型AI科研助手:Biomni 是一个由斯坦福团队开发的 AI 科研工作站,让研究者用自然语言即可完成从文献检索到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全流程科研。 Biomni服务器:https://biomni.stanford.edu/ References: 1. Qu, Yuanhao, Kaixuan Huang, Ming Yin, Kanghong Zhan, Dyllan Liu, Di Yin, Henry C. Cousins et al. "CRISPR-GPT for agentic automation of gene-editing experiment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5): 1-14. 2. Huang, Kexin, Serena Zhang, Hanchen Wang, Yuanhao Qu, Yingzhou Lu, Yusuf Roohani, Ryan Li et al. "Biomni: A general-purpose biomedical ai agent." biorxiv (2025). 👥 本期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 屈元昊(Jerry Qu):斯坦福癌症生物学博士,CRISPR-GPT发明者之一,Biomni发明者之一,长期关注 AI × 生物的可规模化落地。 常驻嘉宾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新型靶向癌症疗法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55分钟
99+
14小时前

E14 阿兹海默症诊断报告上的数字,究竟在说什么?|阿兹海默系列三

生物解码BioDecoder

当你的亲人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征兆,去到医院,医生会给他们做哪些检查?拿回一堆检查报告,上面写满了让人一头雾水的专业术语,和让人眼花缭乱指标到底在说什么?医生又是如何通过它们来确诊的?如果确诊了,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用那些新出的Aβ抗体药物? 这期节目,我们特别请来了在国内一线从事阿尔茨海默症临床工作的医学事务专家 Cynthia,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大家解读这些生物标志物,以及它们在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中是如何应用的。我们还会重点聊聊中国患者的真实数据,比如男女患者的差异、亚裔人群用药的特殊性,这些你可能特别关心的问题。 (02:02) 先搞懂,什么是生物标志物? 它能帮我们做什么? (04:30) 阿尔茨海默症怎么确诊? (09:02) PET扫描能"看见"大脑里的淀粉样蛋白沉积 (13:36) 影像学检查如何指导用药决策 (14:00) Tau蛋白PET,判断病情进展的关键 (20:27) 腰穿刺检查脑脊液,听起来可怕,但能告诉我们什么? (24:00) Aβ42/40比值:一个简单数字背后的原理 (25:28) P-tau217和P-tau181:诊疗中的"金标准" (27:11) 这些标志物如何推动新药研发的 (32:10) Tau的生物标记物反应的其实是Aβ沉淀?! (36:16) 从检查到用药:诊断技术的进步与现实挑战 (40:49) 新药在中国的临床研究,早期干预真的有效吗? (45:19) 男女有别?AD治疗中的性别差异 (49:55) 最重要的建议!为什么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 👥 本期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 🧑‍⚕️Cynthia:在国内从事阿尔茨海默症临床工作的一线医学事务专家 常驻嘉宾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可思叮:纽约生物医药战略咨询师,生物医学博士,曾于某药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多组学的研究。

54分钟
99+
5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