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典的瞧不起爵士,听爵士瞧不起摇滚,听摇滚瞧不起流行,听流行和听古风的相看两厌,这是典型的音乐欣赏中的鄙视链,本期节目我们就希望聊一聊音乐欣赏中的鄙视链问题,看看我们平时欣赏的音乐类型到底有没有雅俗、好坏之分。
自己的三观也好各方面的能力也好,随着自己年龄和能力的成长,可能对于曾经自己非常肯定或者否定的事情产生看法上的变化。类似于禅中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对于这样的变化,你是否在生活、工作或者艺术的追求里发生过变化? 但是在开始录之后到最后剪辑,我们发现这个话题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大或者说成熟了,对于这个话题,我们还是太年轻了。这是一期没能把话题和HiFi、器材相关拉开的话题,但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对于我们的年龄和认知来说,我们其实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这个话题,那不如就多说说我们更了解的事情和行业吧。 也许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做下去,五年后、十年后,我们还会再聊一次这个话题,也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和感触。
曾经我工作的部门叫做影音科技,这样凑在一起其实很简单,音乐与影像,这两个似乎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却好像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对于他们对应的设备——扬声器和摄影设备来说,这是科技行业里为数不多有着艺术性作为背后支撑的行业。并且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你身边几乎每个音响发烧友本身的摄影设备都不差,而很多喜欢摄影的发烧友对于音乐欣赏也有着高于普通人的认知和研究。所以这次我们的话题就邀请了两位嘉宾来聊聊他们眼中摄影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和相同。 相对于前两期来说,第三期的内容更加“硬核”一些,不知道各位是否喜欢这种相对深度的去探讨关于具体行业或者艺术形式的内容,也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希望各位会喜欢。
第二期居然真的保持了我们希望的一周一更,并且目前看来还是提前的。当然这因为第二期录制和剪辑都比较顺利,并且我们把选题怎么聊聊什么想的也都比较明白,至少个人来说,觉得这期节目要比第一期的时候好多了。所以本来想周三再发的,但是有点迫不及待了,还是先发出来吧。 这期的话题“绝对音感”其实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或者说能力,直到去年年底我终于在我身边找到了一个有这个能力的人——桃子。 关于绝对音感是什么,我就摘抄百度百科的内容吧: 自然界中的任何声音都是有一个音的,开门声,说话声,雨声……绝对音感不仅仅指能辨认出音乐的音,而是自然界所有的声音都要能够辨认出。噪音除外。 绝对音感具体指不需要基准音就可以分辨一个声音的具体音高。这种能力大多数为先天具有。这种能力在普通人中很难得,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其实是后天形成的对听觉和大脑皮层的听觉神经簇的联系能力,但是有的人可以形成,有的人不能,3~9岁这一时期进行一定量的科学系统的训练一般孩子是完全能够建立绝对音感的感觉的。12岁以后这种能力的培养成功在统计上的的机会小于0.86%。 所以这1%的先天稀有技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就邀请来了桃子来聊聊,拥有绝对音感,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我们的播客开播了!它纯属是无聊中的自娱自乐,仅仅是想脱开日常的拘束,聊点自己感兴趣的,朋友们感兴趣以及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且完全不限于我们所长期热爱、从事并谋生的音频行业。今天是我们的第一期节目,当然也可能是最后一期,它完全取决于我们两个人的懒癌何时发作。首期话题源自猴子的一些感悟,突然喜欢上黑胶唱片的他有些迷失了方向“身边的这套黑胶系统是自己的最后一套音响了吗?自己心中音响的终极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扩展一下,有没有这样一件产品,你会觉得它已经是终极形态,完全不可能再有所进化了呢?今天我就就聊聊这个话题,请听发烧友曾经是九段、媒体人于梦琦,节奏音频老板老贾怀揣着第一次以及最后一次录播客的忐忑心情录下的本期播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