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媒体融合如何赋能社会治理?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互联网传播的本质是什么?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怎么用大数据做传播研究?技术对理论创新有什么影响?数据和技术能重构理论吗?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数字技术逻辑,将怎样彻底改变人类社会?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数字时代个体如何消解不确定性?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遭遇了网暴,我们该怎么办?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内容: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谁来对网络暴力事件负责?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具体机制到底是什么? 【节目文稿】 紫薇:大家好,我是紫薇。当今社会网络暴力这种互联网乱象已经酿成了一场又一场悲剧,在接下来的几期节目里,我们将对话上海交大媒传学院的魏武挥老师,讨论网络暴力现象。那么这期节目,我们就首先请魏武挥老师结合一些案例来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具体机制。 魏武挥老师:这两年其实网暴的事情层出不穷,我举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上海疫情的时候,一位女士,父亲没有和他住在一起,他委托了一个跑腿小哥帮他父亲送药,父亲有基础病,药是不能停的,那这个小哥帮他送了药以后,这个女士很感谢,觉得救了自己父亲的命,就打赏了200块,然后他找了一个公众号来表扬这个小哥,就表示我很感激,这好人好事,结果没想到这文章底下一大堆的咒骂,说这个女士这个小气,别人相当于救你老爸的命,你怎么能只给200呢,这个说她这个200块钱侮辱人,这个大量的这个咒骂她的话,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这位女士跳楼自杀了。那么另外还有视频行业前两年发生过也是件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有个up主二十来岁,她被诊断出生了一个癌,一个绝症,但是她又拿到了美国一所很好大学的offer。但是她这个女孩子,还是个和命运搏斗的人,所以她一方面在视频当中展示出她生病的一些东西,另外一方面她也展示了一些自己健身的一些场景,那就有很多人去喷她说这个你的病是假的,不同情,生癌怎么还可以健身呢,最后这个女孩子不治而亡。后来腾讯新闻还找到了一个咒骂者做了连线采访,说你为什么要骂,这个男生他说我不是不知道她真病了,但是我就 想骂,因为她所展示视频里所展示的那些背景,这个女孩子的家里应该是条件比较好,他说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就来气,我就在想,如果我得了这个病的话,我会得到这样的医疗条件话吗,我不会,如果我生这种病只能等死,我就有一种强烈的不公,强烈的一种不平等的感觉,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在骂她的时候,那我也跟着骂。虽然我对网暴的人非常生气,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对的事情,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男生的整个心态其实我也能理解,其实说白了,他是一个可能是有一点仇富,或者是对自己产生的一种怀疑,我如果生这个病的话,我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我只能我只能等死。那这个采访我觉得其实很有价值,因为他挖掘到了一个在网络上施加语言暴力的这个这个人,并且挖到了比较真实的心理动机。所以这是我想就开始讲的两个真实的案例。 然后我们怎么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来看这个网暴,我今天想跟大家推荐的一本书叫《千夫所指》。我们会看到互联网上有很多批评者站在一个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像我自己写公众号,每篇文章底下都可能都会有一些负面的评价,那些负面评价有一些就是来自于所谓的道德制裁。那么我们会看到这些负面评价,它首先是什么呢,首先是我要有动机来对你进行负面评价,也就是施加网络暴力,那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动机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词,叫敌对归因偏见,就是可以讲是人性。人类以前几百万年是其实从体力上来说是很弱的,我们人是打不过狮子老虎,所以老觉得别的动物要对我不利,所以为了生存下来,就应该把别的动物,别的事物想的越坏越好,这样的话我才能够安全,如果你很马虎,那你就被吃掉,你的马虎大意的基因就不会被传递传播下来,那传播下来的基因就是对外界时刻保持警惕。那么对人也是这样,就是他做了一个我觉得不对的事情,我会去想他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就会做一个叫敌对归因,就是觉得他肯定是有什么不好的动机,肯定是对我不利,或者是对其他人不利,所以他才会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叫敌对归因,人会下意识的会这样,会很容易的去做一个敌对归因,找到一个别 人做这件事情说这样的话的原因,然后就觉得达成了完美的逻辑闭环,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进行批判,这是一个人性当中的东西,那你控制不住,或者是你也不会再多想几秒钟,或者多盘算盘算,我刚才这个归因对吗,你不会,那你就会产生这样的误判,这个敌对归因有是一个偏见,因为为什么呢,因为网络信息模糊。那个女士跳楼的事情,你看到的是这个女士给这个跑腿小哥打赏了200块钱,你就看到这个东西,你其他都不知道,比方说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跑腿小哥到底跑了多少路,她送的药是体积很大的,是需要背的,还是说小小一盒,这个女士她家里情况怎么样,有的人家里条件挺好,200块钱不是钱,那有的人家里拮据,那200块钱可能是他们一个星期的饭钱,你也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只看到了200块钱,然后这个网络信息就模糊了,一模糊以后你就容易形成敌对归因偏见,然后再加上可能有点侵略型人格。有一批人他有一个叫侵略型人格,杜克大学的医学者做的研究就是侵略型人格并不是说他就是成天就没事就找人打架,他不是这样,就是他的人格里面有侵略的一部分,用英语比较好一点,叫aggressive,在职场当中你也会发现这些人是比较现现在术语就是说比较卷的,就是比较愿意去 付出点什么东西来获得什么.那我们可以这么讲,在很多时候是侵略型人格是占优的,那有些人可能他人格当中就是与世无争的,按照今天术语就是他的人格就是躺平人格,但是,在有些时候这种侵略型的人格是表现出了那种可能会和人争吵,和人产生有矛盾,那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职场里比较愿意卷的,比较想往上爬的,可能在这个公司里面可能就会有有敌人是吧,那躺平的人,他是不会有敌人的,因为他与世无争嘛。那么杜克大学的这位道奇教授还特别有意思,他还发现这个亚洲人是有侵略型人格,大家好像觉得白人可能侵略人格很重,因为你觉得白人在历史上特别喜欢殖民对吧,什么喜欢侵略,他不是这个意思,其实亚洲人很勤奋的,而且你比如说过劳死开始就从日本传出来的,包括我们中国人对吧,中国人有很长一段时间996,字节跳动公司在英国搞电商,然后搞996,英国人绝对受不了这个事情,我们中国人就觉得很多人就觉得996没什么,很正常。你看我们小时候这个读书,像我们交大的这个本科生,研究生,很多都是学霸嘛,那学霸你读书的时候不是996的?恐怕不止996,那其实他是有一个侵略型人格在里面,说我想要向外去获得一些什么,那么这个人格特征在在很多时候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在 某些时候,可能就会出问题,然后由于有侵略型人格,然后再加上敌对归因偏见,然后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很强的叫在线抑制解除效应,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我们有身份,比如说我是一个大学老师,那大学老师就应该说大学老师可以说的话,应该说的话是吧,但是到了互联网上,你这个身份全部没有了。就像这个男生说,我看到很多人在骂这个这个女的,我对这个女的家里的条件感到很不公平,所以我也去骂两句,我骂两句没有什么可以抑制我的,我不需要展示自己的身份,所以这个身份一旦被解除,信息又模糊,导致你敌对归因偏见,然后自己加上自己的人格,确实愿意去攻击别人,最后形成这么一个结果,就是网络暴力,这是千夫所指这个书里面所提到的,那么大量的网络暴力,其实是那些咒骂的话,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你,或者是骂你家里可以称之为叫脏话,那么这是我这期视频想跟大家推荐的第二本书,这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叫这个《脏话文化史》,专门研究脏话,就是人为什么要说脏话,为什么要说所谓的F打头的词,第一个原因叫清涤作用,比如说我这个一脚踢到了桌子脚,这个脚很疼,我就说了一句叫oh shit,这个就是一种情绪发泄,就是一种发现它下意识,社会学家戈夫曼,称之为叫泛滥而出,就是你的情绪不受控制,突然之间就就冒出来了,非常像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你大脑根本没有思考过,就把说出来。戈夫曼那本名著对吧,《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他说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失控了,所以我就不表演,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就不想表达的,表现的温文尔雅了,我就直接脏话就脱口而出了。那么这个在互联网上其实很少见,因为在互联网上你是要打字的,打字肯定是稍微有一点时间的,不会说是这个失控,《脏话文化史》里面还讲到脏话第二个作用是侵略性,就是我说了脏话以后,让你不开心,让你不舒服,我感觉我就得到了什么,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就很有意思,在互联网上脏话的一个作用叫社交关联,就是在咒骂当中,我找到了这些人,和我是一伙的,所以我们一起,我们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感觉。人类的有两个行为,他是有社交关联,一个就是咒骂,第二个是哭泣。一个有社交关联意味的哭泣的场合,追悼会大家都流泪是吧,就表明什么,表明我们是一伙的,我们都在为这个人伤心,咒骂也是有社交关联,我们是一伙的,我们都为这件事情感到愤怒,我们为这件事情一起去批判,那么社交关联的 正好呼应上了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上的这个这个社交网络的大行其道是吧。我们今天什么东西都是有社交的对吧,看个视频也是有社交的,弹幕功能提供的是社交体验,为什么去看弹幕呢,就是因为要有社交关联在这个地方,这个梗很好笑,我是这样认为的,那我想知道别人怎么看的,结果我看到弹幕上一一飘过哈哈哈哈哈,那我就知道我笑对了,我的笑点和大家是一样,这样我就不孤独了,就解决了我的孤独性。那么咒骂也是这样,我通过咒骂来形成这个社交关联,视频网站的弹幕,微博微信底下的留言评论都有很强的社交关联的动机在里面,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种雪球效应,就是当10个人开骂以后,这10个人的咒骂会变成100个人种,变成1000人种,越卷越大,极端的时候就会导致非常悲剧的后果,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客观现象,以及这个客观现象背后的原因,那么肯定要讲讲怎么办对吧,难道由着他去。 紫薇:感谢魏老师的分享,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在下期节目当中,我们将具体分析谁来对网络暴力负责,我们下期见。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李晓静教授支招怎样摆脱手机依赖? 【节目文稿】 小畅:Hello,大家好,我是小畅。在前三期的节目中,我们跟老师聊了很多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的健康和记忆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一期,想请教老师,您觉得我们能够做点什么来减少手机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可不可以请老师给我们的观众朋友们支支招? 李晓静教授:那么这里,我按照重要性程度来进行了一个梳理,我想给大家可以大概支这样的四招:第一个招数,就是一定要严格的把控,减少我们的睡前手机使用,严格控制在15分钟以内。那么前面其实我们已经和大家分享过这个问题,就是说睡前的手机使用,它在我们形成手机依赖和你的睡眠质量之间,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调节作用,换言之,你在其它时间使用手机很依赖,或许影响不如在睡前重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那么大。所以,因为睡前使用到30分钟,它就是一个临界点,到30分钟以后,它会严重干扰到你的睡眠,而且我们的调研是发现大量的青少年平均的睡前使用是在15分钟以内,七成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所以,那我们未来的一个建议就是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上好闹钟到点就关掉。然后第二个,当你不得不去用手机的时候,你记住要做好时间规划,并且要牢记你的目标任务,就比如说我这次用手机,我规定自己,我一定要在多长时间以内把它要解决,把我的任务完成,牢牢记得我今天我这会儿打开手机,我的目标任务是什么,把这个任务完成了以后,就可以把它关掉了。因为本质上所有的手机产品,不管你是购物的,还是社交的,还是游戏的等等,它都是尽可能的设计的,让用户尽可能多的去用, 吸纳你的注意力,吸纳你的时间,所以不管是你的下拉刷新、分享,还有游戏这样的功能,它本质上都是在培养用户的一种依赖,甚至是成瘾,并以此为目标的,所以为了对抗这样的一种产品设计的逻辑,那我们一定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要牢牢记得你使用手机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时间每次要规定在多少,到点就要关掉。比如说你可以设个闹钟。那第三个Tips,就是特别针对青少年朋友来讲,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学习型使用和手机效能。刚才我们前面讲到手机使用现在主要是有两类,一个是娱乐型,一个是学习型,那么娱乐型的手机使用,它是会高度的影响我们的手机成瘾的,但是学习型的使用是不会导致成瘾的,所以学习型的使用,它会让手机为我所用,而不是我被手机所用。那么最后,还有一个Tips也比较容易做到,就是把手机放的远一些,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让手机放在餐桌上,影响你跟你的家人的一个交流,睡觉之前也尽量不要让它放在枕头边上,以至于你半夜上厕所还要看一看,所以可以把它尽量放的远一点。那么所有的研究都已经发现了,当手机在场的情况下,即便它是关机的状态,可能也会导致我们的分心,影响我们的注意力的资源,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记忆,所以把手机放远一点是一个最简单 的方法。所以总而言之,就是从时间上,我们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睡前手机使用和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长,然后在空间上,要尽量的离手机远一点,然后在目标上,我们要牢牢记得自己的学习型的、任务型的手机使用的目标,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很健康的手机用户。 小畅:谢谢老师解读,感谢大家收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分享和解读,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JTUNMS”,或者通过微博、小宇宙、喜马拉雅搜索b站同名。有想要提问老师的问题,也迎关注晓静老师的b站账号“李晓静教授”,那我们本期节目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 手机使用是怎么样作用于我们的记忆的? 【节目文稿】 小畅:Hello,大家好,我是小畅,好久不见。在上一期的节目中,小静老师介绍了习惯性手机使用是如何影响健康的,老师提到在手机使用对健康的各种影响中,对记忆的影响非常大,这是我们学生族和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能不能请晓静老师为我们再详细的介绍一下手机使用是怎么样作用于我们的记忆的? 李晓静教授:这个话题上我的研究大概有将近十年了,我最早关注这个话题,受到的启发是来自于一本书,叫做《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那么这里我想先分享一下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就是和你这个话题相关的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作他是从这个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了这个人脑它的一种可塑性,那么其实我们人类的大脑,它是贯穿一生,它都是可以形塑的,但是在整个的漫长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时候,因为这个阶段神经元的增长各方面他都是非常迅速的。 那么第二个观点,在人脑的这个塑造的过程当中,媒介技术对大脑思维的影响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传播学里面有一位学者叫麦克卢汉,不知道屏幕前的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非常有名的一个媒介技术研究者。那么他也提出过类似的这样的一个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它会形塑人类的思考和行为的模式。那么尼古拉斯卡尔他也提出,他说我们人类的媒介,从古到今,我们大概可以分成三类,最早期的时候,我们是用的口语传播媒介,比如说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像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一些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先贤,他们传播自己的思想,都是口口相传,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比如说我们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的思想,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都不是他通过文字记录的,都是他口述,然后由他的弟子把它整理下来的。那么这些先贤他们为什么要用口语传播媒介,而不是用文字来记录?那是因为口语传播的媒介,它在调动人类的大脑的这个专注力和记忆力上是最厉害的。在听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感官的刺激,所以你只能非常专注的去捕捉,听讲者的每一个说到的内容,你的专注力一定要100%的投入,而专注的同时,你的记忆,或者说你的记忆的这个脑区也会被高度的激活。然后在接下来,就是文字媒介出现了以 后,人的一部分的记忆,它可以外包给这个书写类的,印刷类的媒介,比方说我们今天这样给大家讲这个内容,我们如果换一种听觉转文字的这样的一些软件,我们转完了之后,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记,今天我们听晓静老师讲的这些内容了,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来阅读,这个时候它其实是束缚或者说减少了一些你的记忆的调动的。所以说文字性的媒介,它依然需要专注力,但是对记忆的要求它就不会那么高了。然后在接下来卡尔就谈到,那么最后就是我们今天大规模使用的这种,电子网络为主导的一种媒介,对人类的记忆力和专注力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一方面,从专注力来讲,互联网上手机上的信息,它是海量的不断的涌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专注在我们看到的信息上面。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手机,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大量的信息,我们不需要记了,比方说我想不起来一个成语,一句古诗,我在百度上一搜就OK了,完全不需要记忆,或者说这个技术它引导的对你的引导就是你会慢慢的不太去启用你的海马。 那么最后,他第三个建议就是用互联网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来练习我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那么回到你的问题,我也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研究和我看到的一些学界一些经典的,各方面学科的一些研究。那么手机到底是怎么影响记忆的?记忆包括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我们是把一个我们今天比方说我们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信息,把它转换成我们若干时间以后还能存在我们海马体里面的那种记忆的话,它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的一个中枢路径,但是短时记忆,它的保存的容量和保持的时间都非常的有限,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比方说你看一眼我们能够记住的单词,平均容量是七个单词,必须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比如说复述,然后才可能转换成长时记忆。那么长时记忆是什么?它是保存在我们海马体的,可以在很多年之后你还能记得的那些那样的一个功能。那么长时记忆要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点是在于你必须要做大量的精细加工。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手机它对我们的短时和长时记忆它是怎么影响的?那么首先来看短时记忆,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会遗忘呢,遗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消退,还有一个就是有新的信息进来,它会干扰我们已有的保存在脑海里面的记忆,因为刚才我们讲到,短 时记忆要转换成长时记忆,你必须要训练,要复述,但是我们在手机上刷抖音,刷各种视频或者刷各种文稿的时候,你是划一划就过去了,你的大脑根本没有办法去对它进行一个复述,另一方面又不断的有新信息的不断的涌入,所以这个时候你的短时记忆根本没有办法去转换成长时记忆。那么再来看一看手机是怎么影响和破坏我们的长时记忆的,我们知道记忆要转换成长时记忆,它其实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保持、储存和提取。那么在这个当中,海马体的功能非常的重要,那么海马是我们人脑当中的一个很小但是非常重要功能的一个部位,那么我们海马体,就像我们电脑或者手机的这个内存一样,它一定是要经常使用的,但是因为有了手机,我们大量对信息的保存、提取,或者说你的一个训练它储存的功能,我们都已经从人脑外包给手机了,这叫记忆的外化,那么记忆的外化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用尽废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海马的功能就会越来越萎缩。那么德国的一些神经科学家,比如说Spiter,他就提出了一个数字痴呆症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由于数字媒体的依赖导致的跟脑损伤相类似的一种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下降。所以因为我们人类已经不需要大脑去记忆了,只要有设备就可以,大脑就日渐萎缩。那么第三个影响的一个 很重要的机制,就是通过睡眠来影响我们的记忆,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大量国内外的学者都发现手机它会高度的影响我们的睡眠的时长和睡眠的质量,那么我们知道睡眠是人类形成记忆的过程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睡眠它不仅仅是我们放松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睡眠是我们青少年小伙伴记忆的一个很重要的必备的步骤,因为人类在人脑在睡眠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对你白天,汲取的各种信息来进行巩固,进行存储,如果没有睡眠,记忆长时记忆是没办法形成的。所以,通过影响我们的短时记忆,影响我们的长时记忆,影响我们的睡眠,那么最后的一个结果就是可能会影响我们人脑的一种结构,已经有神经科学家发现,长期的这个手机使用,它可能会使我们大脑的结构改变,当然这些科学家研究的都是,重度的手机依赖患者,那么这些患者他们解剖了他们的大脑,发现他们大脑的这个前扣带回,还有右侧梭状回的灰质体积,明显的就变小了。 那么我自己,也在几年前做过一个实验研究,这个是在我们大学里面交大里面做的,我们做了一个30天的自然观察的实验,我们这个实验,就把这都是交大非常聪明的大脑,都是非常聪明的同学,我们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同学,然后把它分成了两个组,一个组的同学,是报名参加了我们的一个公益活动,叫戒断手机,也就说每天你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长,不多于三个小时,另一部分同学,就是任其使用,平均使用时长每天是在八小时左右,然后我们在经过30天之后来比较这两组同学他的视觉空间记忆的情况,然后我们就发现之前两组同学完成那个任务的分数都非常接近,没有显著的差别,因为交大同学都非常聪明,但是在经过30天之后,这个差别就出来了,随便使用的那个同学,他的记忆的所需要的时长,还有所记忆的完成任务的正确率等等,都显著的低于那个戒断组的同学。而且这里面,明显的体现出男生在戒断以后他的那个记忆分数提高的非常明显,所以男同学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 那么最后,我在这个话题上,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推荐的出现,它对人脑的记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重构。比如说手机它自带的这个数字相册的,它背后是有一个算法推荐原理的,比方说你到了一个新地方,那么它会告诉你,你去年或者是之前有没有时候到过这个地方,他会把那些你在去年今日,形成的这些照片和你这次新拍的一些照片组合起来推送给你。当我们以前没有这种人工推荐的算法推荐的这种技术的时候,我们对于我们过往经历的所有事情,比如说照片,我们对他的印象和记忆是建立在一个线性排列的基础上,但是现在有了算法推荐技术以后,它有了这样一种推荐逻辑,它可能会导致你对他的记忆,可能因为它推荐方式的不一样而重塑你记忆它的类型和侧重点。另外,就是当我们人类把我们的记忆功能外包给手机之后,那么我们人类的海马体的功能会不会用尽废退,那么如果说我们外包之后,我们人脑今后的未来的深度加工的功能可能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非常的深远,或者说也比较的有趣,值得我们在今后未来来做一些研究,并和大家来深入交流。 小畅:谢谢老师引经据典的解读,大家在听完之后,也可以常试着把本期的内容转述给自己的家人或者说是朋友,来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时记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分享和解读,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JTUNMS”,或者通过微博、小宇宙、喜马拉雅搜索B站同名“望媒止惑”。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拜拜。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 1.我国青少年的总体手机使用的情况是怎样的? 2.我国青少年有没有出现手机依赖的问题? 3.我国青少年的手机使用的未来趋势。 【节目文稿】 小畅:大家好,我是小畅,好久不见,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接下来的四期节目中,我们就将邀请晓静老师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以及手机使用对健康记忆的影响。晓静老师是交大媒传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媒体用户和媒介效果研究,最近几年,比较关注新媒体与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医学传播以及数字素养,对青少年的数字媒体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欢迎晓静老师。 李晓静教授:很高兴,今天能够有机会来和大家聊一聊青少年的手机使用。 小畅:首先,第一个想问问晓静老师,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青少年使用手机的现状,当下青少年否真的像很多家长担心的那样,沉迷手机无法自拔? 李晓静教授:那么首先我们可能要对这个青少年的这个概念做一个界定,我们在国内和国际上一般认为是12、13岁到17、18岁之间,那我想我们今天的探讨,包括我自己做的研究,就围绕这样的一个年龄段,来和大家进行一些交流。那么如果屏幕前的小伙伴,你们是在这个年龄段里面,大家不妨打开自己的手机软件看一看,你在最近的24小时里面,你使用手机的整个的时长大概有多久,那不妨可以通过弹幕或者评论来和我们做一些反馈。那么就你的问题,我想先和大家推荐两篇文献,一篇是我和我的研究团队,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也就是正好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前,我们针对了全国的七大行政区域,进行了一个大规模的分层加整群的一个随机抽样,有一个比较好的代表性。还有一篇文献也非常权威,他是CNNIC在2020年5月发布的《2019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那么整个调查的时间,也是截止到2019年底。那么回到你的问题,那么结合这两篇文献,我想从研究层面和大家分享三个要点。一个要点,就是现在我国的青少年的总体手机使用的情况是怎样。第二个就是你刚才问到的,有没有出现手机依赖的问题。第三个,就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可能是怎样。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方面,八成的青少 年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在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超过两小时的人非常少,那么使用频率上,平均每天是使用一次,甚至是更少。这个,它和西方国家的研究结果区别非常大,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青少年的平均使用时长,每天是在五小时以上。当然这可能和测量的时间,方法,调查的样本有一些关系,但是可能更大的一个原因是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这个对学校,对于智能设备的管理政策还不太一样,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基本上是不让手机进校的。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个调研是在疫情之前,可能在疫情之后,这近两年的时间可能数据会有很大的变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性别和年龄区别非常大,男生使用的量显著的高于女生,初中生,他的使用时长和频率是显著的高于小学生的,也略高于这个高中生,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重点来防护这个手机成瘾的出现的话,主要是要针对男生和初中生。那么第三个,还有一个就是从使用青少年使用手机的这个类型和他们的一种自我的效能感,就是我自己觉得我用手机的能力怎么样这两个内在的维度来看,那么总体上来讲,我国青少年的这个手机使用主要我们把它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型的使用,比如说我们用手机来做作业、查资料、编 程、看书、看新闻等等。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娱乐型的使用,那么,也就是说我用手机来打游戏、聊天、听音乐、看视频,消磨时间等等,那么这两类目前的使用状态是一半一半。另外,就是在手机效能感上,手机效能是我们研究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的概念,也就是说青少年小伙伴觉得自己用手机的驾驭的能力怎么样,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去驾驭手机的。那么这是关于手机使用的情况。那么第二个,就是刚才你问到的有没有出现一种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的手机依赖或者成瘾的现况。那么从我们的调研来看,之前大多数的媒体的报道,或者说公众的一种刻板印象的都认为现在的青少年使用手机就如同是洪水猛兽,但其实总体上还好,我们按照一个经典的叫手机成瘾量表,青少年的成瘾得分是1.87分,5分表示非常的依赖,所以总体来说还好,所以我们在研究当中,我们把这种使用了称为是一种叫Habituar Cell Phone Use,也就是习惯性的手机使用,但是没有到依赖和成瘾的地步。呈现出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男生比女生更容易造成一种手机成瘾或者手机依赖的这样的一种症状。另外,就是12、13岁的高年级的小学生,或者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他的依赖程度还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到17、18岁或者到更大的年龄,他的依赖是越加加重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说,那么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如果你的使用不是学习型使用为主,而是娱乐型的使用,出现成瘾的概率就变得非常的大。所以说一个是你现在的手机使用量是怎样,第二个,就是你现在的一个使用的类型是怎样,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一个成瘾。那么最后,还有一个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应该说在2020年以前,手机依赖的总体情况还好,但是,即便是习惯性的手机使用,其实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那么在社会学领域,有一个很经典的理论假说,叫做时间替代假说,也就是说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它不仅是你用的网络,而且更重要的一个点,他可能会取代你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那么有学者就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了一个扩展的研究,就发现那么青少年小伙伴如果用手机用的越多,未来去进行锻炼,去进行交流或者阅读这样的 时间,那么在传播学,发展心理学,还有儿科医学等学科,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这个手机使用量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比如说睡眠,记忆,还有它的运动,情绪等等,总体上的一个发现就是使用越多,他的健康一定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总结一下,那么从手机使用的趋势来看,目前的现状还可以,但是在疫情之后,大家使用的量的增加,一定会预测他今后的一个依赖或者说成瘾的一种可能性会更大。所以,对于这种手机使用的弊端,我们需要高度的警惕。 小畅:谢谢老师的解读,感谢大家收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分享和解读,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JTUNMS”,或者通过微博、小宇宙、喜马拉雅搜索B站同名“望媒止惑”有。想要提问老师的问题,也欢迎关注晓静老师的B站账号“李晓静教授”。那我们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会!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本期节目: 魏武挥老师从平台的概念、平台的商业逻辑及其当下面临的困境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数字平台的前世今生,并展望了平台经济可能的未来。 【节目文稿】 魏武挥老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平台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平台的核心就是连接,其实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他都是做连接,这种连接是把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一个配对,直接配对。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说叫消灭中间商的中介,我这里面所提到的中间商和中介是两回事,其实在线下有相当多的生意,对吧?中间商要努力地让上家和下家保持一个隔离状态,我不能让你们见面,我让你见面我就没价值,对吧?中间商就被跳过了。那么在社交网络里面,我们称之为结构洞,或者说叫信息差的,打的就是信息。B是中间商,A是商家,C是下家,结构洞的意思就是A和B有连接线,B和C有连接线,A和C没有,那么B就可以得到它的利益,所以这是中间商。中介是什么?中介就是要让上下家见面,比如说有一种中介就是媒婆,媒婆就必须让两个人要见面,作为互联网平台,它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供方和需方连接起来,这个中间商是不一样的,中间商挣的是差价,中介或者连接性的中介,他挣的不是差价,他挣的是佣金,买方和卖方之间交易越频繁,他的佣金就越多,对吧。所以作为平台来说,他是鼓励供需双方不断的发生关系,增加交易频率,交易频率越高,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越多,它的利益就越大。所以在中间商的角度来说,上家、中 间商、下家都是运动员。而在平台这个概念里面,平台它更多意义上的是裁判,那么一个好的平台,它的主要的重心是偏需求端的。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它一直偏向于需求方,也就是微信的普通用户读者,而不是偏向于做公众号。微信公众账号最一开始所有的订阅号是一字排开在你的通讯面板上,这个当然对于订阅号来说非常爽是吧?用户少点击一步,这个对于他的这个打开率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我用微信的根本目的是跟别人聊天了,你现在搞了一堆的订阅号在我通讯面板,不能满足我的核心需求聊天,所以呢,微信公众号后来就做了这个事情,咔嚓把订阅号折叠掉了,这对于微信的订阅号的打开率是有很大的杀伤力。然后再说,为什么到现在大部分的订阅号一天只能发一条,这个很多做订阅号的也很不爽啊,我为什么不能一天发个十条八条,这个我发的越多,整体阅读量越高。从微信的公号平台角度来,我就觉得你们350个工号每天都发10条,用户就被你烧死,被你烦死,要控制住,不能让你每天发那么多信息。不知道同学们在淘宝上买东西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和卖家有一些纠纷,比如你去找小二,你会发现特别明显的一件事情就是小二是偏买家的,就是这个裁判是偏心的 。比如说你要退单,我反悔了,不想要,不管这个卖家有没有组织货源,有没有快递送出来,不管,反正就退了,让你买加什么,这个把需求拢住了,供给就纷至沓来了,因为供给方的诉求就是我是来挣钱的,只要我能挣钱,体验什么怎么不好,这个用起来磕磕碰碰都不重要,只要我这个池子里用户足够多,足够活跃,供给方你怎么虐他都没事儿,你虐他千百遍,他对你的爱如初恋,为什么?因为这里有钱挣,需求方就会由于什么体验不太好,情绪不太开心,怎么怎么着就跑了,所以平台是一个偏向于需求方的连接,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些,事情发生的当时所有人都会觉得,你这个平台很有问题,比如我举几个例子,比百度的魏则西事件,魏则西那个在校大学生,生了一个非常罕见的病,然后在百度上去搜那个病,有一条广告,然后就点了那个广告,然后过去,就是最后就是一个庸医嘛,没有治好他,花了很多冤枉钱,然后网上反正对百度一通骂,这个事情对百度后来影响非常大,也直接导致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2016年马上就出台,明确规定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属于广告。那我们现在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其实百度不是凶手,百度最多就是帮凶,但是我们今天看到,平台一旦对需求造成了伤害,他会去承担一个我们称之为 叫主体责任的东西。其实主体责任是什么,就是连带,连带责任什么意思?比方说,张三走到一个高楼底下,花盆掉下来把他砸死,谁承担责任?如果没有查出来到底是哪一户人,这栋楼是往上走,这些窗户背后的人家全部是连带责任,连带责任就意味着张三的家属可以任意地寻找一家获得赔偿。我们今天平台一旦冒犯了消费端,我们会看到我们国家的这个舆论也好,管理部门也好,基本上它的倾向全部是让平台付所谓的主体责任,实际上就是第二个配套服务,平台在给供需双方做连接的时候,它要提供一个所谓的配套服务。举个例子讲,在淘宝上买东西还要解决一个信任度问题嘛,对吧?买方会想我给了钱你不给我货,卖家会想我发了货你不给我钱,互相之间大眼瞪小眼呢,这个交易就做不起来吗?淘宝就摸出来一个叫支付宝。搞外贸的人都知道有一样东西叫信用证L/C,这个letter of credit,支付宝就是一个L/C的这个逻辑一模一样,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或者是这个在国际贸易当中,银行作为第三方提供担保,买方在我这儿存笔钱,卖方就可以发货,然后卖方凭买方的提货单,签过字的提货单,银行把这个账号里的钱给到卖方。这个存这笔钱,买方在我这里存一笔钱,银行开具这个存款证明就叫信用证,那支付宝其实逻辑一模一样,对吧,你打笔钱,支付宝就去跟买卖家说,这个买家不是空麻袋背米,这个100块200块就在我账,你把货发给他了,让他快递到手签字吧,大家就能拿到钱,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配套。那么微信公众账号内容,平台内容现在也要提供一些配套服务,比方说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你如果觉得,自己的文章被洗稿了,你可以发起申诉,其实它有一个洗稿鉴定委员会,如果认为洗稿的人认为不是洗稿人多,他就判定这是洗稿呢,他就会一系列的,这个就是一种配套服务,为内容提供一个支撑。当然这个微信公众账号也提供了其他的,比如说赞赏,比如说付费阅读,来帮助写微信公众号人,或多或少有点小收入。所以我要提供一个或者是多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服务,而这个支撑性的配套的服务是对于买卖双方,供需双方,发生关系的时候必不可少,或者是对于他们发生关系的时 候,这个效率有极大地提升。然后第三个平台有可能是无边界的,互联网企业这20年的发展似乎是没有边界的,就是说,一个做电商起家的公司和一个做聊天做游戏起家的公司,到最后他们会如此的针锋相对,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边界造成的,如果有边界的话,一个人就老老实实做店长,啥都不碰,一个就是老老实实做游戏啥都不碰,这怎么可能针尖对麦芒,就是因为不断的拓展自己的业务边界,最后发现咣一下碰在一起。所以互联网平台是很容易会产生一些无边界的,就是不断地蔓延,这个也使得平台会产生更高的价值,同时也是今天造成平台产生困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讲了平台的其他特点,这个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规模效应,而且规模性比较好理解,我就不展开了。那接下来几个效应,协同效应,可能你们会看到网上有个说法叫高频打低频,就是我是个高频应用,我后面有一个低频的东西,但是这个低频东西呢,我是能挣钱的,高频的东西我不挣钱,但是我高频能够把低频带起来,高频引流低频挣钱,差不多就这意思,这里面就是为什么滴滴能够把一道给干趴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从出行的角度来说,如果你要叫车出行,我们不考虑地铁,不考虑公交,我们只考虑叫车,出租车肯定比叫专车高频,因为出租 车便宜,相对来说便宜呢,我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我就叫了出租车,我今天如果到机场去接个人,我要稍微这个展现形象呢,我去叫个专车呢,专车就是低频,出租车就是高频的,出租车对于滴滴挣钱吗?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不挣钱,对出租车挣不到钱,出租车公司不可能分钱给滴滴,出租车司机越发了,但是只要有出租车这个应用在,这个车能够叫到在,我们就会打开滴滴。有一天你想要叫专车了,今天想稍微多花两个钱,对吧,我今天想叫他女朋友去看看电影是吧,想在女朋友面前这个摆下阔,我就叫他专车。然后其实美团也是有这样的这样的逻辑在里面的,外卖,从外卖这个高频的应用下手是吧,你一天至少两顿饭,很高频,你住酒店呢低频的,你不是天天都住酒店,但是由外卖带到了这个其他的服务,所以我们称之为这个叫协同效应,高频打低频的这样的商业理念。因为平台前面讲无边界,比如说微信红包跟聊天有什么关系,红包出来了,红包一出来以后,理财服务就出来了,然后这个你后面一大堆的商用全跟出来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所谓的协同效应的。网络效应是什么?就是梅特卡夫效应,效应的原话就是网络价值的等于节点的平方,节点和节点之间互两两的发生关系。10亿微信用户,他的网络效 应多达10亿用户的平方。但是有些平台不是网络效应,是双边市场效应,淘宝是双边市场。为什么买家不和买家交流,卖家也不和卖家交流,就是买卖双方这个这个比较清楚的是吧,这样的呢。所以在微信里面,我们会看到微信公众账号是双边市场效应,双边市场效应就是有一堆的人,350万公众账号这部分人在做公众号,当然这部分人他也会看,但是这是卖方。那买方,11亿12亿微信用户,大部分人从来不写微信公众号,这就是买方,这是一个双边市场。那么从微信的角度来说,他为什么做视频号,做视频号就是内容行业的网络效益出现了,因为人人都可以做视频号,人人也都是视频号的,既是视频号的供给者,也视频号的需求者,这样的话,它的整个估值就一下子上去了,这个网络效应的估值比双边市场效应的估值大。因为它的这个连接数更密,更多,更频繁,关于这四个效应,在徐小年的《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里面还说得挺清楚,这也是他的一些看法,就借他这个概念跟大家简单的聊一聊,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互动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b站、抖音、小世界、微博搜索“望媒止惑”收听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微信搜索“SJTUNMS”关注我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