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表面上是讲拖延症,根本上是讲心理健康。 拖延症之所以难解,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自制力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拖延症无解。我们要追求的效果是把它当成感冒,平时注意预防,症状出现后及时用药缓解,减少它对我们工作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行动方法,就是给自己把脉。自我分析的能力需要练习,但它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首要步骤。 这期节目里,我们首先直击拖延症的本源,然后借助The Four Tendencies这本书里提出的四种性格类型,给大家提供一些自我诊断、自我调节的方向和思路。 本期是第15期的姊妹篇,搭配服用,疗效更加。 � Gretchen Rubin, The Four Tendencies(Harmony, 2017) The Four Tendencies 官网测试:https://gretchenrubin.com/quiz/the-four-tendencies-quiz/ 本期资料领取:关注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后台发消息:“17”,即可领取。 听友群:ze2yuan1,备注机构、专业领域、学术阶段(如:研二、博一、postdoc等)。 00:44 加入我们的听友群! 01:18 本期和第15期的互补作用 03:05 为什么很多关于拖延症的分析都没有解决问题 05:59 拖延症的本质 07:36 把拖延症比作感冒 13:03 如何预防 19:40 预防思路总结 20:29 缓解症状第一步:诊断 24:13 下药的两种思路(含deadline的作用原理) 28:46 Gretchen Rubin提出的四种性格类型 31:55 Upholder类型分析 35:02 Obliger类型分析 38:45 Questioner类型分析 44:52 插入一波下期预告 45:12 Rebel类型分析 54:33 总结(含网站测试)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ze2yuan1,备注机构、专业领域、学术阶段(如:研二、博一、postdoc等)。
在学术圈这么多年,周围人讨论的大多是研究、写作、发表、教职等等。每个学者都憧憬自己是充满热情、高产高效、贡献突出的学术超人。 然而,我们很少谈起房间里的大象。在一篇篇光鲜论文的背后,太多太多学者正与焦虑、抑郁、胃病、进食障碍、物质成瘾等问题做着旷日持久的抗争。它们仿佛是属于舞台背后的一片狼藉,除了真正亲密的师友之外,没有人会希望你看见——直到你亲自经历。 所以我们今天不聊学术,只聊饮食。虽然我们不能深入剖析具体个案,也因为专业限制不能提供严谨的科学论证,但我们希望至少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打一束光,照向那些被忽视或掩藏的角落。 那样,你或许就不必走弯路。 00:45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要养生了 04:21 养生养的不仅仅是身体 07:27 在美国读博,饮食方面会遇到哪些挑战 17:19 胃疼与情绪的关系 21:08 压力、暴食、进食障碍、物质成瘾 25:48 8-16间歇饮食法的使用体验 28:28 生酮/控碳水的使用体验 32:24 如何看待各种diet和饮食理论 33:41 控制饮食,你的自制力透支了吗 36:05 吃饱了但总是馋?原因可能是这个 37:44 回归原始食材,麻烦但有用 39:53 self-care不是一句口号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资料收集好了,研究也做得差不多了,甚至连提纲都列好了,可是对着空白的电脑屏幕,愣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明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这东风就是不吹,渴望奋笔疾书的小火苗怎么点都点不着。 想再查查资料,想再看几本书,想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想吃喝玩乐刷视频,就是不想动笔。 现在你自我诊断为写作拖延症,但这并不解决问题。因为关于拖延症的研究你已经看过无数篇,关于学术写作的各种书籍和经验分享你也早已烂熟于心。 他们说要坚持每天写一点,可是我坚持不了。 他们说不要追求完美,要把初稿当垃圾来写,可是我连垃圾都写不出来。 他们说要把写作当作朝九晚五的工作来对待,可是我读这么多年书不就是因为不想朝九晚五吗? 所以说,虽然听过许多大道理,但该拖延的时候还是拖延。 相信我们,这绝对不是自制力的问题,而是你需要一份操作性更强的行动指南。 本期节目,我们回顾自己与写作拖延斗争多年的经验,分析了我们对各种常见建议的亲身体会,最后总结出我们各自对付写作拖延百战百胜的几招必杀技。 根据本期节目内容,我们系统整理出了一套针对不同类型人群、不同任务特点的终极行动指南,帮助大家根据不同的拖延类型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短期和长期策略。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选择“发消息”,输入关键词“写作拖延”,即可免费领取。 第17期我们会继续剖析拖延症,敬请关注! 00:51 文字资料及领取办法 02:30 本期所谓的写作拖延是指什么 04:08 听过很多方法,但不代表能解决问题 06:27 碎片时间我们怎么用 13:42 怎样的提纲和任务目标对我们才有效 21:45 制订work routine有没有用 26:37 内部指令vs外部指令 34:55 “早上第一件事” 40:00 为什么奖励&激励机制可能没效果 43:36 仪式感对长期写作的意义 46:37 背景音乐之谜 51:29 总结我们各自亲测有效的方法 59:37 下期预告 Music:王心心《白云飘渺》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警告:本期涉及凶杀、蟑螂等可能引起不适的内容 2023年刚刚过半,美国各地已经发生了三百多起大规模枪击事件(mass shooting,意指造成4人及以上中枪的枪击案件)。除了枪击这样的致命威胁之外,暴力袭击、抢劫勒索、酒后滋事、性犯罪(无论性别)等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与其问“留学美国安全吗”,倒不如问“留学美国到底有多危险”,以及“怎样提高日常生活的安全系数”。 与之相关的,我们也顺便聊了独自租房住的经验。其实无论独居还是合租,留学生们都需要具备粗壮的神经、敏锐的风险嗅觉和强大的独立能力。 关于安全和租房,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具体问题没来得及聊到。如果大家有其他相关疑问或者经验补充,可以留言跟我们讨论。 00:45 生活在美国真的感觉不安全吗? 02:48 章莹颖案件再回顾 06:55 枪击案这么多,对个人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09:27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威胁 11:44 区域差异和租房选择 19:13 为什么我们还是选择一个人住 24:09 除了人身安全之外,一个人住还怕什么? 37:59 无论男女,不要走夜路,除非…… 44:56 航班时间太早,凌晨打Uber? 48:18 尾声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每周四晚,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将具体问题通过邮件发给我们: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尽量在24小时内答复。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这期是轻松搞笑吐槽的风格(至少我们是这样以为的),我们总结了博士生最怕被问到的12个问题,看看你中招了吗 � 如果你也经常被亲朋好友问到此类问题,又不知道该如何礼貌地回怼,不如直接把这期节目转发给他们试试看效果如何(由此造成的后果我们并不负责)。 本期内容纯属娱乐下饭,可能包含各种口误、夸张、恶毒成分,不代表任何正经立场,请勿较真(满满求生欲疯狂护体.gif)。 00:00 这次尝试点不一样的 02:18 话题和规则介绍 04:09 第一个问题 09:18 第二个问题 12:45 第三个问题 17:14 第四个问题 20:05 第五个问题 24:00 第六个问题 26:53 第七个问题 31:22 第八个问题 40:07 第九个问题 45:47 第十个问题 49:49 第十一个问题 53:11 第十二个问题 57:12 前三名揭晓
本期内容灵感来自听众小伙伴关于学习二外的疑问。 欧美的人文学科博士项目通常都有多门外语的要求,这些语言要求难度有多大? 在美国高校学二外和在国内学习相比有哪些区别? 申请入学之前是否有必要先在国内报个外语班? 如果之前已经学过二外,博士入学后是否可以申请免修或跳级? 二外的语种选择除了考虑学术研究所需之外,还有哪些思路? 担心学了一门语言之后用不上怎么办? 学习一门新语言会不会和英语或其他外语产生冲突? 学语言会不会很花时间?如何平衡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时间分配? 那么今天我们就结合各自学习日语、法语、古希腊语、满语的经验,聊聊关于学习二外的困惑和迷思。 大家还对哪些内容主题感兴趣,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后台私信。 00:45 我们的职业病是凡事先讲定义 02:13 Gillian的第一外语竟然不是英语? 04:37 二外能力对于申请博士项目有没有影响? 10:11 博士入学后对外语的要求 12:09 以前学过二外,入学后能不能免修或跳级? 16:15 语种选择 19:09 文言文vs其他古代书面语 21:11 最省时可能也最实用的课程:只学阅读 27:15 学了外语之后会不会用不上? 30:44 学二外会不会侵占学英语的时间? 32:29 同时学多门外语会不会有冲突? 37:52 如何平衡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的时间精力? 46:45 在美国和在国内学习二外的差别 53:14 我们对于语言学习的整体感想
从只要改作业和试卷(Grader),到主导复习课(recitation),再到合作讲课甚至独立授课,研究生助教(TA)可谓大学里的全能型选手,干得了苦活累活,也解决得了技术难题。拿着教师团队里最低的工资,读着学生道路上最难的学位。 助教这份工作让人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爱不起来是因为这份工作侵占了大量的学术时间,让早日毕业的愿望变得更加遥远。恨不起来是因为它让我们暂时不必为学费和生计操心,还能在找工作的时候帮着刷一波教学经验。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助教那些事,希望广大底层学术劳工都能充分实现个人利益,打破自我剥削的僵局。 00:45 研究生助教(TA)身份的特殊性 02:17 几种不同类型的助教工作 06:47 临时讲师(Instructor)与助教的区别 08:36 助教哪门课,能不能自己选? 09:28 如何利用助教经历提升学术简历 13:28 第一次做Grader的体验 18:17 如何迅速记住学生的名字和脸 22:08 一个重度脸盲患者的自白 24:25 当学生找你理论成绩 28:08 课堂经验的积累 33:43 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38:23 打工人的自觉:到点下班,不做慈善 43:24 时间管理:举个关于备课的例子 48:20 大家还想继续听故事吗?
上期节目中,我们聊了阅读英文文献时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提升注意力等话题。但是提升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理解,尤其在以书籍专著为主的人文领域,对泛读和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 “明明每个词都认识,但就是不懂作者到底在说什么”,“看了前面忘了后面,分不清重点在哪里”,“厚厚一本书,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边读边做笔记太花时间,不做笔记又好像没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初读英文论文和著作的同学大概都经历过。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更高效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如果你还有其他好用的方法或者疑问,欢迎跟我们分享。 00:45 上期提到的第四个障碍:理解问题 02:51 熟悉不同领域论文的基本结构 07:32 把握逻辑连接,不被细节干扰 11:28 带着任务阅读:一本书的核心信息 15:20 一本书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很有用的部分 18:40 利用索引 20:20 利用书评(book review) 23:02 挑出某些章节阅读 24:18 锻炼泛读能力的小技巧 32:33 具体段落和重难点的深入理解 38:47 阅读过程中要不要做笔记,怎么做笔记 50:37 想跟我们聊笔记软件吗?
明明中文书读得挺快,可到了看英文文献的时候就感觉又慢又吃力?文科seminar(研讨课)每周一本书的阅读任务,要怎样提高速度才能应付得过来?要不要参考中译本?读书时总是分心,不知不觉就开始神游或者犯困,是什么原因?本期节目,我们来一起分析影响学术英语阅读效率的常见障碍和成因,分享各自亲测好用的方法技巧。 因为两位主播过于话痨,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聊到,下周四我们会接着这期内容,讨论如何快速理解英文文献中的重难点。 你还有哪些提升英语阅读速度的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分享。 00:45 阅读英文学术文献时常见的困难 06:09 影响阅读效率的四种障碍 09:07 语言障碍:要不要先看中文译本 16:48 练习技巧:跳过语音转换 26:28 环境与注意力 28:42 容易分心可能是因为大脑太“闲”了 32:35 让大脑瞬间清醒的方法,亲测有效(谨慎尝试) 35:58 用动态引导注意力 39:26 纸质书vs电子书 44:55 如何判断自己是想偷懒还是真的需要休息 47:26 下期预告
Seminar(研讨课)是北美研究生课程中最主要的形式,也被公认为是难度最高的课程类型。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研讨课是什么样的?作为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如何高效利用课堂资源,充分参与讨论?每周的阅读任务、平时作业、期末论文等方面的工作量有多大?课程论文如何尽早选题和着手准备?总评成绩如何计算?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seminar的课程训练,提升自己的综合学术能力?毫无疑问,研讨课对于每个博士生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挑战,但是到底要付出多少努力才算“够”?我们会在节目的最后分享事半功倍的秘诀。 00:44 一门研讨课(seminar)的工作量有多少 06:02 课堂时间:研讨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08:38 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表现 13:53 如何聆听,要不要做笔记 22:49 平时作业与读书报告 26:51 期末论文的一般要求 28:42 提早准备期末论文 34:48 期末论文的选题 39:37 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高效完成课业任务 49:14 下期预告
美国的文科博士项目普遍对课程的要求很高,这一点和国内以及其他很多国家不同。可以说,从入学到资格考之前的两三年里,课程任务都是博士生学业的重中之重,而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课选好、选对。虽然大家从小学到大学都上了十几年的课,但博士阶段的课程类型和要求还是有许多特殊的地方。每个学期选到对的课,就相当于握了一手好牌。反之如果课没选对,不仅影响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的资格考和找工作。 本期,我们汇集了各种惨痛教训和经验技巧,告诉你如何通过正确选课,赢在学期起跑线上。 00:37 为什么说选好课是美国博士项目的基础 03:53 Gillian的惨痛教训:选课不谨慎,直接影响资格考 05:56 选课的时间窗口——Gillian的另一个惨痛教训 12:28 常见的几种课程类型 17:25 注意必修课的开课学期 19:38 控制合理的课业量:每学期选几门课合适? 29:03 不计入毕业学分的本科生课程也别忽视 32:19 关于旁听,我们来算一笔账 35:57 跨专业选课,提早为资格考做准备 38:18 如何从其他院系找到合适的课程 45:53 通过选课为未来找工作做准备 49:06 资格考结束之后的选课 51:10 下期预告
亲爱的小伙伴们,很抱歉地通知大家:由于Zeyuan感染了新冠,现在在家隔离休养,所以我们这周要停更一期,节目会顺延到下周四。 等Zeyuan康复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两期播客会给大家聊一聊在北美读研究生的选课以及上课。在此期间,你也可以收听我们以往的节目,或者留言告诉我们你们想听的主题。 也希望大家注意防护,保持身体健康,咱们下周四不见不散!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