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待当下爆发的铭文生态?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现在的铭文生态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几乎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项目出现,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协议出现。 到现在为止,我们数得上号的公链们包括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几乎全都把铭文打了一个遍,甚至连以太坊的测试网都被打了铭文---我很难理解在测试网上打铭文是为了什么? 项目多得夸张,协议也多得夸张。从最初的BRC-20、STAMP,到现在的BRC-100、BRC-420、BRC-721、Recursive、Cursed、ORC、ARC、Nostr、ARC、符文、RGB......,乃至最近连7个月前被冷落的一个协议BTNS都被挖了出来送上热搜。 这是坏事也是好事。 说这是坏事,是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么多项目、这么多协议时,一方面很容易浮躁、很容易迷茫;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贪多求全、很想面面俱到。 说这是好事,是因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项目这些协议,这个生态出现了很多细分的小领域。那我们只要找准一个自己喜欢的细分赛道,精研那个赛道,就完全有可能成为那个赛道的专家,捕获那个赛道中属于自己的机会。 怎么平衡好坏这两方面的影响呢? 我建议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判断和拿捏: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难把握这个状况,越看反而越觉得无从下手,那不如干脆冷眼旁观,就彻底不参与了。 如果我们看着看着,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有些特别的灵感和与众不同的想法,那不妨拿一些自己可以承受风险的资金尝试一下。 如果我们打算拿一些自己能够承受风险的资金尝试,那我们就需要在入场前,系统地先捋一下自己的投资思路,做到有取有舍,找一条合适自己的投资方式和方法。 我一直在参与,接下来还会参与。我的思路是: 对项目,只选自己感兴趣、共识最高的链参与;对协议,只选自己理解、认为有较大创新的参与。 其它的能看就看,看不了就不理了。 对于链上铭文,我目前主要关注比特币和以太坊(包括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中的铭文以及和铭文相关的项目。 尽管在这一轮热潮中,Solana和AVAX也汇聚了很多热点,但我对它们不熟,也不太关注它们,所以对这两个链上的项目我一个都没有参与,对其它的链就更不打算参与了,不管它们有多热、多大的效应。 对协议,我目前关注的主要是比特币中的BRC-20和BRC-420以及以太坊中的Ethscriptions等。对其它的协议我偶尔有机会碰到了,又觉得不错也会稍微关注一下,但就不会花太多精力把每个协议都深入了解、深入学习。 除此以外,我还会顺着过往以太坊生态发展过程中已经被证明的逻辑和思路去发现初创项目、挖掘新机会。 那什么是已经被证明的逻辑和思路呢? 就是只要出现资产后,下一步必然是围绕资产产生的各种应用和服务。 最典型的就是在铭文生态中,现在已经有了共识较高的BRC-20资产(比如ORDI、SATS),接下来必然会有围绕这些BRC-20代币服务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抵押、借贷、乃至稳定币、衍生品交易等一系列应用。 再比如,为了帮助初创项目发行资产或者募资的平台以及相关工具等。 这些应用现在已经有了苗头甚至初具雏形。 另外,理论上应该有,但现在似乎还没有看到(或者说苗头还非常微弱的)的一些应用,我也会关注,比如我认为围绕铭文NFT会产生的一系列应用,如交易、抵押、借贷等。 还有,在比特币的铭文生态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很特殊,尤其是特别为解决比特币本身不足所衍生出来的项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亲自去操作一下在Unisat上买BRC-20? 那个体验真是糟糕:很多币一单都是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卖。只要一个币的价格稍高,以这种方式挂单,散户几乎很难参与。 这就导致代币的流动性很差、对用户很不友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项目就用了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还有项目干脆直接利用以太坊现成的设施,将BRC-20跨链到以太坊,在以太坊上进行交易。 那个体验就好多了。 像这类应用就是比较特殊,专门为解决比特币本身不足所衍生出来的项目也值得关注。不过这里面情况稍有点复杂,因为某些应用的潜力在我看来很有限,未来会不会出现更新的技术迅速淘汰现有的方案,这是这类项目较大的风险。 还有一类项目更加特殊,那就是在以太坊没有或者以太坊上有但做得不够好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发掘的。 比如我一直在关注围绕Bitmap生态的各种项目。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看来它们就是比特币上做得比以太坊上好的项目。 除了我写的这些以外,我们还可以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细分领域和赛道。 总之,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拿捏不住风险,那就完全放过这波铭文的发展;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做好了准备,打算参与这个纷繁复杂的生态,那我们就必须要有自己一套成体系的思路,才能不迷路、才能有方向、才能有收获。

5分钟
84
1年前

为什么我对铭文的看法越来越乐观?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有读者在前两天文章的末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对铭文的态度产生了急转弯? 实际上我自己对铭文的态度并没有产生急转弯,如果说有改变那是我写这几篇关于铭文的文章时语气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我早期写关于铭文的文章时,就间或地表示过自己曾经轻视了铭文。在意识到问题后,我就很关注铭文了,并且已经开始买入了一些铭文及铭文的NFT。 但在那个时期,尽管我自己开始高度关注铭文,但那时的铭文基本上都是迷因币和小图片。即便某些项目是冲着生态应用的方向去发展的,但在那时,它们各方面都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雏形阶段,也就是说它们也依旧以发行资产为主。 因此那时的铭文生态在我看来,能走多远、能否真的发展成一个生态,还要打一个大问号。 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我非常谨慎。一方面觉得这是生态中一个可能产生裂变的新事物,因此有必要介绍给读者;但另一方面,我不确定它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因此有必要在写文章时用非常谨慎的口气。 然而后来,整个铭文生态的发展有两个状况超出了我的预期: 第一,铭文生态迷因币的气氛之强烈、共识的成长之快,超过了我曾经的预期。 第二,铭文生态的应用发展超过了我曾经的预期。 先说第一个状况,有三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第一,我曾经提及过:sats能够成长到今天这个规模是我未曾料到的。我自己都说过,我有参与过,但那就是纯粹打着好玩,我不大相信这么大基数的一个币能有后来这样的涨幅。所以我在多次解答读者提问时也都说:我对sats的未来持谨慎态度。 这件事证明,情绪的力量有时候真的会超乎想象。这情形活生生地描绘出了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在这种情绪作用下,我们不仅看到了sats的今天,更出人意料的看到了rats的今天。 第二,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这样两句话:“XXX没有项目方,我们自己就是项目方”、“X安有大把空头要做空XXX,我们学一把当年小散打爆华尔街空头,一起打爆X安的空头”。 这类口号和叙事方式证明草根对镰刀和资本的不满已经成为一致的共识,这个共识发展下去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未来来自草根更加强大的力量。 第三,近期,不少老玩家们也加入了铭文生态,尽管姗姗来迟,但他们又驾轻就熟地操刀使出了似曾相识的手段。然而这一次,买账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似乎根本就不在意他们的加入。 对“大V”、“偶像”们膜拜的情绪似乎在这轮铭文生态的发展中大大地减弱了。尽管依旧有很多人热衷于和他们线上交流,但真到了要真金白银买他们的币时,大家比以往冷静多了。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这轮铭文发展所引发的情绪之强烈、之广大已经超过了以往的狗狗币、屎币等。而且这一轮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涌现出了不止一个迷因币。这种共识是非常难得的,一旦这个生态真的出现应用落地的苗头,再有这种共识的加持,那在接下来的牛市中我们大概率还会看到新的高潮。 虽说在加密世界情绪的价值很高,但情绪价值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所以我总是在文章里写:这个生态不能总停留在迷因币,它必须要有真正的应用落地生根,才能发展出一个有活力的生态,才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照理来说,我自己在买入铭文后就应该持续关注所有和铭文生态相关的应用发展。但可惜的是,中间有一段时间,我关注其它生态去了,忽视了对铭文生态应用的跟踪关注。 直到前阵子,当我再回首看这个生态应用的发展时,才发现这个生态在很多方面已经出现了初具雏形的应用。尽管这些应用中很多还很蹩脚、很简单,但已经开始迭代,并且新项目开始层出不穷、新团队开始踊跃加入。 这个生态丰富和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我曾经的预期。 情绪价值有了基础、应用发展有了苗头,在这两个条件的加持下,这个生态至少在接下来走向牛市的过程中是不会缺席的,并且大概率后面我们还会看到精彩的故事。 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再向读者介绍这个生态的发展,就比较有把握,不会出太大的偏差了。

5分钟
78
1年前

散户参与铭文生态的劣势和陷阱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铭文生态可能给散户带来的机会。 今天我特别想强调一下散户在参与铭文生态时可能面临的残酷场景。 先说我的一个结论:既然在现阶段以及接下来的时段,铭文生态都将是一个充满散户的竞技场,那注定在其中搏杀的大多数散户参与者都会成为炮灰、都会成为他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中的“骨”。 按照我自己的习惯“未料胜、先料败”,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会先想到自己失败的场景。 同理对试图参与铭文生态的用户而言,我建议在计划进场前首先就要把自己想成那个“骨”,想好自己有多少“骨”是可以被献祭的。 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准备,那不如冷眼旁观、坐山观虎斗。 在作好了这种心理准备之后,接下来就是我们参与者要注意可能会踩的坑了: 第一个大坑就是受情绪的感染,完全丧失理智。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不管价格的高低,看到哪个项目情绪起来了,就往哪个项目冲。这样做的结果到最后极大概率是亏光离场。 我们在看任何项目时,除了要关注项目本身的基本面好坏以外一定也要关注它的价格,最简单的就是看看它的市值和相对成熟的蓝筹项目比是否已经吹起了较大的泡沫?如果泡沫大,千万要小心。 基本面好但价格不好的项目也是我们要谨慎的。碰到这样的项目,宁愿放过也不要贸然参与。 在11月份这轮兴起的铭文高潮中,虽然我觉得有一些项目还不错,但当我看到它们时,价格已经不低了,所以我没有因为市场对它们的热捧而买入。现在市场在回调,它们中有不少已经跌去了至少20%。 这个时候再看它们,是否值得现在买入还不好说,但起码现在这个价格比前阵子明显要理性多了。 第二种是盲目对自己持有的币乐观自信,太过于受市场上某些言论的激励,乃至于丢掉了难得的获利套现机会。 最典型的是在自己持有的项目已经斩获相当利润后仍然不舍得离场,导致最后好价格买了,却没有用好价格卖出。 在这里我特别赞同一种观点:不要怕卖飞。 对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卖飞未必是坏事。 相比起卖飞,拿着一把好筹码,做黄粱美梦,梦想依靠它实现财富自由,结果到最后变成一手卖不出去的烂牌才是更大的坑。 此外,卖飞后因为卖掉的币又涨了,然后继续追高买入同样是一个不小的坑。与其追高,不如再找下一个目标。实在找不到,还不如离场观战。 越是在市场喧嚣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冷静。 第二个大坑就是随意乱换筹码,今天看这个好买这个,明天看那个好,马上又换手买那个。结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市场向好时,普涨是常态,但普涨并不意味着每个项目都同步涨。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节奏:今天你涨,明天我涨,后天它涨。所以只要我们手里的东西不是太差,就耐心地拿住,不要随意换。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手里握着一把好筹码,结果眼看着别人的筹码涨,自己的纹丝不动,就着急,就换仓。结果刚刚换完仓,自己卖掉的筹码就涨了。 有的投资者会说,最好是能踩准节奏:买一个币,等它涨了,卖掉;再买还没有涨的币,再等它涨了,再卖掉;接着买换第三个币。 我只能说,能够精准实现这样操作的人一定有,但大概率不是你、也不是我,是市场中少数的天选之子。我们普通人最好不要幻想自己是那个天选之子。 总体来说,我们在参与这个生态时,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理性,尽量找低价的原始筹码,尽量找他人还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但不理解的东西。这才是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保险,才能帮助我们避开一系列的坑和陷阱。

4分钟
49
1年前

大资金会不会进场铭文赛道?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对任何一个生态而言,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进场,它是不可能发展和繁荣的。 对铭文生态来说,同样如此。也就是说铭文生态的未来必须要大资金进场才可能有后续的发展和繁荣。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认为现在的铭文生态还处于散户博弈的状态,并且认为下一阶段,大资金将进场。 对大资金进场这个预判有没可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呢? 我觉得不是,并且认为它们接下来进场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一般来说,资本进入任何一个生态主要有两类驱动: 第一类是单纯的因为财富效应-----管它什么意义、价值、远景之类的,我看到这里有财富效应,我就进场。 第二类是基于财富效应和内在价值进行投资的资本。这一类资本会评价一个商业的价值、意义、潜力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财富效应进行投资。 其中第二类可以说是资本圈的少数。这一类资本在接下来这一轮牛市中进场铭文生态的可能性有,但不大,即使有数量也不会太多。 为什么呢? 因为在现阶段,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很难对铭文生态产生一定的认知,所以会比较谨慎。 而第一类则是绝大多数资本的真实状况(尽管他们中有不少声称自己是第二类)。而这一类资本但凡看到财富效应是一定会进场的,基本不会去深思、不会去慎重行事(尽管他们届时也会谈价值、谈意义以此来表明他们对这个生态所谓的“理解”)。 这类资本才是大概率可能在接下来的牛市中入场铭文的资本。届时他们的疯狂和不理性丝毫不会亚于普通散户。 这类资本并不一定是贝莱德那种全球顶级的资本,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中那种四处找机会的、有一定规模的游资,是那种钱多的散户、中小机构及团体。 之所以现在在铭文生态中还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主要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现在的铭文生态所形成的财富效应以及资产规模还不够大,还不够出圈。 第二,现有的铭文生态在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方面距离大资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现有的铭文高度依赖索引器(indexer),而目前的索引器存在一定的中心化问题,这导致潜在的安全问题可能会触发。 我们先看第一点。 以ORDI来说,截至写稿时为止,它的总市值才11亿美元,在整个加密生态,仅仅只排在第63位。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BTT(BitTorrent)这个币大家还知道吗?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吗?有多久没听到过它的新闻了? 就是这样一个币,它的市值(11.5亿美元)都超过了ORDI,排名第58,比ORDI还靠前。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铭文生态距离真正的出圈,真正的在圈外产生财富效应还有多远的距离。 因此,铭文生态的龙头们必须还要在接下来的走势中再创新高。而随着龙头们的价格迭创新高,整个生态中的其它资产也会水涨船高,最终造成整个生态的财富效应,导致整个生态在龙头们的带领下集体出圈。 然而光有财富效应还不行,还必须有较高的流动性和便利的交易工具。 关于这一点,目前在铭文生态中,散户主要交易的地点可能还是中心化交易所,另外则是以Unisat为主的少数几个去中心化交易所。 这使得交易仍然不够便利,并且显然现在的流动性也不够。 但我相信随着接下来牛市的发展,市场一旦回暖,龙头项目的价格一定会再创新高带来更多流动性。 另外现在的铭文生态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开发者和团队进行基础设施的开发,铭文资产的交易工具也会越来越多,交易的便利性也会越来越好。 最后,关于安全问题,这个话题要展开来说恐怕要专门写文章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它最大的隐患在于整个生态的索引器由少数几个组织控制。当铭文资产的体量越来越大之后,这确实会是个越来越大的隐患。不过我相信未来还是能找到一定的办法解决。 总之,这些不利资本进场的因素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会得到解决并越来越淡化。 届时,铭文生态的财富效应和出圈必定会引发圈外资本们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大资本的进场大概率会在接下来的牛市中出现。

5分钟
69
1年前

铭文的后续发展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两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市场的回调,尤其铭文代币普遍迎来了不小的回调。在这种状况下我再写一些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心理负担就远远没有之前市场高歌猛进时那么大了。 毕竟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都是在市场回调的时候才会变得冷静和坦然。我在这时候说一些稍微积极的话才不太会引发普通投资者冲动的行为。 经常读我文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一直是非常关注铭文生态发展的。在这个关注过程中,我既比较在意这个生态的优势同时也很在意这个生态本身面临的问题以及缺陷。 从今年5月份开始写第一篇文章到现在,随着这个生态的发展,在衡量了这个生态本身的优势和缺陷之后,我越来越倾向与认为这个生态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积极,或者至少说它们的发展应该可以持续到下个牛市(2024-2025年)结束。 因此,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先说说自己的一个猜想: 这波铭文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我此前的预期,而且很可能在接下来的牛市中铭文还会再创高峰。 这里所谓的再创高峰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现在这些头部铭文们(至少比特币和以太坊生态中的头部铭文)的价格大概率会超过前高。 不过那时能高到什么地步、达到什么价位,我就无法预估了。我也不评价网上那些比较大胆的预测。 第二,随着铭文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扩散,接下来市场在明年或者后年走进牛市后,这个领域接下来大概率还会再有新的百倍币出现。 这值得我们投资者注意。 如果我们把第一层意思展开来说,我认为从今年5月份算起,经过这段时间市场的拷打,比特币和以太坊各自生态中头部项目的价格已经各自走出了远高于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涨幅。 一旦市场再次好转,这个势头大概率还会持续下去。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它们的涨幅即便不会再有之前那么高,但依旧还会高于各自网络代币(即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涨幅。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地认为这些头部铭文代币纷纷是各自网络代币(即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杠杆------就像昔日以太坊生态中的NFT是以太坊的杠杆那样。 如果我们把第二层意思展开来说,我认为有一定资金实力并且能够承受一定风险的投资者,可以在守好压舱石的情况下(比特币+以太坊的总值要占到整个投资比重的至少50%以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争取在铭文的某个细分领域成为专家,拿一部分自己能够亏得起的资金去大胆地探索和实践,早日发现属于自己的珍珠和宝藏。 因为铭文领域恐怕将是2017年后又一次我们普通散户的机会。 和2017年那波牛市中的1CO相比,这一次的机会更平等、更透明、更草根。 和2020年那波牛市中的DeFi相比,这一次的操作更简单、门槛更低、资金要求更小。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只要我们参与得早,我们能够把大资金远远地甩在后面。 因此,从多个角度看,这次的机会对我们普通散户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非常大的风险:那就是铭文的流动性非常差,一旦遭遇抛售,它的价格极有可能在短期内暴跌。这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的,要问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这其中的风险。 我估计这一次铭文的接力赛会按下面这个顺序发展: 1早期散户参与者 -> 2大资金 -> 3末期散户参与者 -> 4崩盘 -> 5在熊市中淬炼出蓝筹铭文项目 那么现在我们出于什么阶段呢? 我认为我们依旧处于1:早期散户参与者这个阶段,或者顶多由1在慢慢过渡到2:大资金投资者准备或者有心入场的这个阶段。 尽管这两天市场迎来了回调,但我认为这是大大的好事。而且我期待这波回调最好深一些、久一些、狠一些、透一些。 因为一方面,对头部项目来说,它们越是经受住了市场的严刑拷打,它们越会在未来的回暖中表现出强势。所以只要它们承受住了这一次次拷打,它们的共识就会越来越强,未来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这次回调给有心探索这个领域的投资者带来了难得的学习和研究机会。能够承受风险并且有心者大可赶紧抓住时间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争取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机会,耐心等到市场回暖后是有可能获取不错的收益的。

5分钟
53
1年前

理性投资者的修炼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文章的末尾,有读者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普通人分析项目是个什么经历? 一开始花不少心思研究项目,好不容易看懂了(自己以为看懂了),开始定投了,结果越跌越没信心,然后到处问影响力大的人,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到最后发现自己研究项目,还不如抄有成绩的人的作业,只要管住自己的手别乱动,收益就比以前好多了。 这段话包含了好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确实承认,在每个领域(包括加密领域)一定有一些人他的认知比大多数人要深刻和透彻,不管我们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这些人的脚步。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干脆直接学习这些人的观点和方法,甚至“抄”他们的作业。 比如我曾经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我在加密领域这些年一直对我帮助非常大的一位前辈,他的认知至少就超过我好几年,很多问题和现象他在几年前就预判到了。这一点我始终无法企及。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后我觉得接下来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要从他身上学习了。所谓的学习就是把他的观点提炼出来反复思考和消化。 这个思考和消化要转化为自己的成果。什么成果呢?就是通过对比自己和他观点的差异,从他的思路和认知中找到产生这个差异的根源,从而找到自己在判断事物方面存在的问题。 比如有些问题,他一谈,我们马上有恍然大悟、拨云见日的感觉。这时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再连贯起来思考一下,理顺思路。 但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可能发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他还有一些观点我们自己很难认同或者很难理解。 碰到这个状况,我们就要留心了,因为这类问题要么可能触碰到我们思维深处的病根了,要么可能触碰到我们自己思维的闪光点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类观点有可能触碰到我们思维的盲点了,比如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们从来不会这样想;也有可能这类观点竟然是我们在思考和审视问题时比他强的地方。 这个时候我们要先保留自己的观点,然后继续观察,等到自己的观点被证实或者证伪。 如果被证伪,我们就要再回过头去想想他的话,找到自己的问题,理顺自己的思路。如果被证实,我们同样也要再理一遍思路,打通前后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问题往往能让我们在认知上提升一个层次。 上面这种向别人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是必要的,也是很多时候我们最容易提升自己能力和认知的途径。 这位读者还提到“到处问影响力大的人,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其实不仅这位读者是这样,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 只不过大家找“影响力大的人”的方式不同---有些人是直接找现实生活中自己能接触到的人;还有些人除了找能接触到的人外,还会找自己接触不到的人(比如古人、名人等)。而对自己接触不到的人,要从他们那里找到答案就只有一种途径了:就是读他们的书。 如果能在自己找到的这些人中直接通过提问解决问题那当然好。 但更通常的状况很可能是自己无法直接问到答案,这样我们就只能通过他的语言和文章揣摩他的思路和方法,再尝试用来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而这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经历的阶段。 因为随着我们自己的不断提升、不断成长,总有一天我们自己的问题别人没有研究过,回答不了或者解决不了,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靠自己。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情况也是很有可能出现的:那就是别人给出的答案是错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假思索或者在判断力不够的情况下照做了,我们也会遭受损失。 所以最终,如果我们想在这个领域取得别人没有的成绩,获得超过别人的收益,能够自由自在的翱翔,我们还是要走上独立思考的路。 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己思考和判断的正确率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用急,慢慢来。只要始终朝这个方向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学习和思考,我相信不用很长的时间,我们就能脱离对大V的盲信,形成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成为一个成熟和理性的投资者。

5分钟
61
1年前

关于买入的逻辑和心态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文章的末尾,有读者提到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定投囤币养成了惰性、没有积极去学习、不知道在哪里去买等)错过了买入Mocaverse。在这些原因中有些是一般投资者都容易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经常注意和警醒。 另外正好我对这个NFT的思考也是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才最终买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因素是促使我发生态度转变的?为什么我会最终买入这个NFT? 我觉得这些都可以趁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记得在比较早的文章中,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对于我们定投而言,定投这个动作本身不应该也不必要占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就是个机械行动:设定好定投价后,在规定的时间把力所能及的资金投进去就行了。 这不用动脑筋,也不用费功夫。它只是我们一瞬间的动作。每次完成定投这个动作后,我们就应该立刻回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完全把这件事忘掉。 在漫漫熊市中,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应该用来学习、思考和看项目的。这些才是我们在熊市中应该积极做的事,也是我们在熊市中真正的“主业”。 这么一比较,我们完全可以说,在熊市中定投只是“副业”。 所以我们不能让定投这个不该在我们生活中占据明显位置的“副业”使自己变得消极、被动和躺平。 说到看项目,我经常会强调一个观点:我会特别强调对团队的观察和审视。 一个再好、再有潜力的项目一旦团队发生了重大失误,那这个项目我就不会看好、会抛掉。我在早年的文章中写我卖掉ATOM,在今年的文章中写我卖掉PEPE,都是因为团队出现了重大问题。 而一个初看上去可能比较普通的项目,如果团队在努力、在建设,即便它的各方面条件有限,我都会稍微关注它一下,甚至有可能不买这个团队现在的项目而买他们未来的项目。 Mocaverse这个项目就是如此。 大概在9月份做线上交流之前,有读者就问到这个项目了。当时我一看,价格倒是不贵,才0.5个以太坊,可设计实在是不敢恭维,至少很难引起我的喜爱。 我心想这是Animoca推出来的项目?就这个设计?会不会太敷衍了一点? 然后再看它的官网,要做的东西很多、叙事很宏大。可我一想到它那个设计就怀疑:Animoca旗下投资了那么多项目,会把这个项目当回事吗?会不会是个虎头蛇尾的东西? 所以在9月份线上交流的时候,我对这个项目表示了谨慎的态度。 可不久后,这个项目就开始动作频频,首先是传出为项目融资2000多万美元,然后对外宣称要将其打造为类似旗舰的产品。 这时我就感觉这些大动作应该是表明团队开始重视这个项目了,此外用这么大的动作和广告来推这个项目,应该不太像一个虎头蛇尾的东西。 当时我再看价格,已经接近0.8个以太坊了。 以这个价格来看,它虽然涨了,但依旧不算贵。如果项目团队未来真的大力为它赋能,那后续还是可以再期待一下的。所以用这个价格买它,风险基本上可控,即便归零,损失也不大,于是我就买了,并且开始保持对它的关注。 后来它先是授权DAO在无聊猿提案中频频投票,接着又和各个游戏(比如pixel)密切互动,再后来又为项目继续融资1000万美元。 这些动作基本上证明团队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个项目了。此后它的价格也开始以较大的幅度上涨。 虽然我买了这个NFT,但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它的潜力非常大呢? 我认为它依旧需要团队持续花大精力来建设并给它赋能。 仅仅凭它当前代理Animoca行使网上投票以及和游戏之间的联动还只是一些小动作,怎么能真正让这个NFT自身形成一个生态或者成为某种象征或者给持有者带来具体的利益,才是今后项目能否成功更为重要的关键。 我把这个经历和感受分享出来不是为了深究这个项目现在还值不值得买,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我是怎么从一些细节看一个团队是否在发力建设项目的。当然团队发力建设项目了也未必保证项目最终一定会成功。但没有这一点,项目一定很难成功。 此外我还是想再建议我们的读者,越是熊市越要积极起来:积极看项目、积极跟踪自己喜欢的项目、积极发现项目新出现的正面和负面信息、积极根据新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更加有意义的方式渡过熊市。

5分钟
62
1年前

蓝筹NFT是不是被低估了?|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现在的蓝筹NFT是不是被低估了? 我觉得还是要看这些老牌的蓝筹NFT能不能找到重新振作的路,尤其对于无聊猿这样的经典项目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它们能再次找到扩展应用的路,那它们现在的价格绝对是低估了;但如果找不到,恐怕也不好说现在的价格是低估。 最近有两个涨势特别明显的NFT:一个是胖企鹅(Pudgy Penguins)另一个是Mocaverse。 胖企鹅就是上一轮牛市留下的老牌蓝。在它被新主人接手后,虽然新主人在扩展它的应用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花大力气推出线下玩具),但成效比较一般。直到最近项目方被曝出准备在zkSync上推出自己的游戏,这才让这个项目的价格有了大幅的上涨。 我个人对走游戏这条路能给这个项目带来多大的潜力现在还持观察的态度,因为这条路就是无聊猿现在正在走的,但似乎成效不大。不过无论怎么说,至少当下,胖企鹅走的游戏这条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对无聊猿来说,现在看来在目前公开的各种可能性中,似乎只有发行自己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建立自己所谓的游戏链生态有可能是能再次拉升上限的路径。 Mocaverse这个项目很早的时候,有读者问过,当时我是持谨慎态度的。但后来Animoca花了相当大的功夫打造这个品牌,比如把它在各个项目中的投票权全部赋予这个NFT、引入2000多万美元的投资、推出Moca ID...... 看到这些动作后,我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认为这个项目后续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了。 最近Animoca又宣布再次为这个项目融资1000多万美元。 这更加明显表明项目方有很强的意图要将这个项目打造成自己在游戏生态中的旗舰代表。 我举这两个例子不是说它们现在的价格是否值得入手,而是说,对于老牌NFT来说,只要找到新的合适自己发展的路径,那它们未来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2、是否持有以太坊二层阔这侧链之间的跨链项目? 以我有限的观察,似乎目前还没有看到发了币并且是专门针对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之间的知名跨链项目。 3、Sub 10K、rare sats该如何收藏? 目前关于比特币铭文NFT的项目,比较全的就是magiceden.io了,基本上重要的项目它都有罗列。 4、坎昆升级是不是没谱了? 坎昆升级应该不会没谱。这个升级里面包含了对第二层扩展比较有利的特性,能够降低第二层扩展的费用。 很多人都在关注它。不过我似乎觉得大家对这个升级拉抬以太坊价格的期待太高了。 5、以太坊会不会被SEC监管? 在我的印象中,现在这个主席对以太坊的态度是多变的。在他还没上任前,他说以太坊不是证券;在他上任后,他又或明或暗地指以太坊有证券的嫌疑;再之后在他罗列的一系列他认为是证券的代币中,又没有罗列以太坊。 我觉得要把以太坊罗列为证券影响会非常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体上我不是太担心这件事。

3分钟
42
1年前

目前铭文资产还适合入场吗?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昨天的文章发表后,有不少读者问现在还能买铭文吗? 如果是我,在现在这个时段是肯定不会买铭文了。因为按我一贯极其保守和厌恶风险的态度看,它们短期内风险太高了。 我认为这一轮铭文的兴起,从最初比特币出现铭文到现在什么链都有人打铭文,这已经是一个很强的风险信号。因为这些链中绝大多数的铭文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即便是比特币、以太坊中的铭文最终恐怕有意义的也只是很少数。 对于新入场的用户来说,如果现在去买铭文,我估计绝大多数不会去买铭文中的龙头,而是会去买那些便宜但自己却未必理解其价值点在哪的铭文。而这些铭文很有可能就是那些最终会被淘汰和遗忘的铭文。 即便是铭文的龙头,我觉得短期内价格也不算低了。当然我也相信未来牛市来临后,龙头铭文的价格估计还会再创新高,但问题是那个新高会有多高? 拿ORDI来说,网上有人喊出了在接下来的牛市中,一枚ORDI能到几百甚至上千美元。说实话我是不敢给它估这么高的值。即便它能到这个值,我估计自己也没有这个运气能在那么高的点位卖出。 所以现在买入,未来还有多大的涨幅不确定性比较大。 这两天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生态内的一些老玩家最近突然入场了。据称某个币的持有者集中包括了生态中的老玩家和一些项目的负责人。铭文的发展都这么久了,这么长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看到过他们分享关于铭文的看法和观点,但现在却突然围绕某个币接连发表观点和看法,这怕不是个太正面的信号。 所以从上面这些角度来看,我觉得现在买入,尤其对新手而言,风险是比较高的。 我最近翻了翻过往的记录,发现自己是5月1号正式在公众号中写第一篇文章介绍铭文的。而这一轮铭文的兴起大概是在11月初。从5月到11月这6个月对真正感兴趣的读者已经提供了足够长的时间去学习和了解。 而且我记得在9月和11月的线上交流中也回答过不少关于铭文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有读者在这么长的期间都没有买过任何铭文但现在因为价格涨起来了突然觉得想买,那我建议还是先等一等。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认为铭文有价值?是不是真的认为它现在的价值配得上它现在的价格? 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相信未来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入手机会。或者即便说彻底放弃这个机会,我相信未来也能在其它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大家不要急,这个生态未来还会有新机会,只要我们还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好奇心,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机会。 在11月份兴起的这轮铭文潮中,我自己买入的新铭文代币非常少,倒是买了几个我比较喜欢的铭文NFT,不过也不多。所以在这轮铭文大潮中,我都是以观察为主。 还有读者问我曾经买过的比特币邮票和SRC-20还在不在,我可以明确的回答,它们都还在,我一个都没有卖出,这段时间同样是以观察为主。 我会把持有的铭文和邮票一直拿到牛市到来并接近峰值,当我卖出比特币、以太坊的时候,同步卖出铭文和邮票。

3分钟
50
1年前

关于铭文资产发展现状和可能性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期,我在网上看到网友(@tmel0211)一篇从技术角度分析比特币扩展技术存在局限和问题的文章(详见文末参考链接)。 这篇文章从技术角度分析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几个比特币扩展技术闪电网络(比如Lightning Network)、客户端验证(比如RGB技术)和侧链(比如Stacks)对比特币网络进行扩展的优劣,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比特币生态恐怕要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停留在“资产发行”的阶段。 这篇文章我建议读者都仔细学习一下,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比特币生态现在的概貌,更能让我们从侧面反观当下各种铭文资产可能存在的增长上限。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对我还没有但感兴趣的项目,我会多看它的优点和创新;但对我持有的项目,我则会多看它的缺点和潜在的问题。 因为我持有铭文资产,所以我现在就会特别关注它们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对铭文资产,我表达过如果它们仅仅停留在靠共识巩固和增强价值的阶段,而没有实际的应用作为支撑,那它们的价值则是相当有限的。 而要让铭文资产不仅是迷因币,而且要有应用价值,那这种应用必须具备类似智能合约的编程功能。 由于这种功能在比特币主网无法实现,所以大概率要借助比特币的扩展技术。而这正是上面那篇文章分析的重点。 文章对闪电网络、客户端验证和侧链这三个技术在“受主网保护”(即安全性)、“扩容性效果”和“合约性特征”这三方面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受主网保护:闪电网络>客户端验证>侧链; 扩容性效果:侧链>客户端验证>闪电网络; 合约性特征:侧链>客户端验证>闪电网络。 这个结果显示出了某种尴尬: 作为应用来说,安全性是首要被关注的。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以太坊。在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中,无论是OP技术还是ZK技术,它们最终的安全性都要靠数据可用性(DA)来保证,而且DA必须要由以太坊来保证(即相关数据必须存储在以太坊上),才能取得最佳的安全性。 在以太坊上这是可行的,只不过是费用多少的问题。但在比特币中,则由于主网的限制不容易做到。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安全性方面当下最好的是闪电网络,但它在合约和扩容性方面都不是最好的。 而在可编程方面最好的侧链则在安全性方面有欠缺。 所以如果基于现在的比特币扩展技术发展各类应用,则始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和比特币特别强调的“安全”相悖了。 这一轮铭文资产从兴起一直到现在都在强调数据(主要是元数据meta data)在比特币上,所以资产安全。 如果未来在应用方面很难保证这种安全性,则恐怕会损害这种共识。 那么靠现在的链下索引(Indexer)技术能否在安全性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也有网友指出,如果比特币的扩展技术无法同时提供安全性和可编程性,那更简单的办法则是把比特币的铭文资产跨链转到以太坊,由以太坊提供这些特性,然后再将结果跨回比特币。 可如果这么做,那显然以太坊的铭文更有优势---它根本不需要跨链,直接就能和智能合约交互。那比特币铭文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这篇文章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尤其在当下铭文火爆的时候,我们要更冷静地面对这些问题。 不过,我相信社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我也相信比特币社区未来能够找到更有创意、更优秀的技术,能够把铭文生态进一步做大、做强。 参考链接: twitter.com

4分钟
66
1年前

比特币铭文生态项目Bitmap解读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有不少读者留言都问到了Bitmap这个项目。 对这个项目,我说过在比特币的铭文生态中,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个项目。 我看好Bitmap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在早期比特币的铭文生态刚建立的时候,它就开始致力建设真正落地的应用。 我记得好像还是在5月份、6月份的时候,当时绝大多数铭文生态的项目方或者玩家还把心思放在怎么样发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MEME币时,这个项目方就提出了要建设应用。这个思路和格局比其它的项目方要大。 后续这个项目在构建过程中,又有其它项目方活跃起来加入了它的建设,尝试围绕它构建更多的应用和功能。这使得这个项目渐渐有了一个应用生态。 其次,我一直隐隐约约地认为加密世界中也应该存在某种类似人类现实社会中房地产那样具有金融属性和使用功能的大额资产。 早年以太坊生态中就有Decentraland、Sandbox等进行了尝试,他们发行和销售自己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的稀有,有的普通,很类似人类社会中的房地产。 但我始终认为那些应用中的“土地”是人为造出来的,对此我有很大的疑问: 1 、这个土地既然你能发行,换一个应用它同样能发行,为什么大家要买你的? 2、这类应用中的土地稀缺性是人为造出来的,如何能够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在现实生活中,房地产的高价值不是人为故意指定的,而是在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这是一种市场经济作用下自然发生的过程和形成的结果。 这个过程形成的价值和稀缺才是有共识的。 所以我始终对Decentraland、Sandbox这类项目的“土地”持保留态度,尽管在上个周期我也买过它们的一些币。但最终我还是不太看好它们。 Bitmap这个应用出来后,我马上就感到它与以太坊上那些地产项目的不同,觉得它是比特币生态中的原创。 它的“房地产”属性有了更“靠谱”依托,不是凭空人为造出来的,而是“锚定”比特币的区块。这使得它的价值来源有了依据。 在这个“锚定”关系下,稀缺性能够自然地衍生出来,比如区块数越小的越稀缺,区块中包含交易越多的越稀缺...... 所有这些都是比特币网络的特点,是顺其自然的过程。 正因为有上述这些特点,所以我一发现这个项目时,正好它才刚开始打没多久,我就积极地参与了。 然而纵观Bitmap生态现在的发展,我认为它也有一个很大问题:那就是目前大量的应用都把重点放在用户的沉浸感和体验感,而缺少了加密生态的独特性,没有发挥出区块链的特点。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分享过:沉浸感、体验感这些要素,区块链技术怎么做都比不过传统的中心化技术。一味地在这些要素上发力是在用自己的弱项比人家的强项。 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在数据的无法篡改、数据的可组合型。而这些特点在目前的Bitmap生态中似乎表现得不明显。当然现在这个生态中的在建项目非常多,而我观察到的也很有限,所以也有可能是我没发现。 但总之这是一个我认为非常欠缺的方面。 现在比特币的铭文生态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应用,但坦率地说,现在这些应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模仿以太坊的DeFi。 这些项目好不好呢?好。重不重要呢?重要。有没有价值呢?当然有。 但我已经看得审美疲劳了,对这些项目实在是难得提起兴趣。尽管我也参与了一些,但那种参与纯粹是为了挣钱,毫无兴奋感和新鲜感。 我更愿意看类似Bitmap这种比特币生态原创、以太坊生态没有的东西,哪怕这种原创有很多问题、很多弊病。

4分钟
99+
1年前

关于BTC第二层扩展BEVM的理解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BEVM 这个项目按时下的标准来看属于正好踩中风口的“好”项目: - 它扩展了比特币的性能 - 使比特币支持智能合约并且完全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 - 据称能很好地做到去中心化 这三个因素正好符合当下比特币生态的“风口”,所以理所当然很多人都会觉得它是个好项目。 然而正如我在前面文章里就曾经提到过的:这类项目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未来一定会遇到以太坊现在正面临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里的细节,我们先来看看以太坊现在的第二层扩展遇到了什么问题。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过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们对以太坊整体性能的提升远远没有达到业界的预期。 在前面一篇讲到BNB第二层扩展opBNB时,我曾经提到过:按照以太坊现在的设计,它顶多只能支持2000个左右第二层扩展系统发来的交易。这是现在以太坊性能的上限。如果要继续提升这个上限,以太坊恐怕最终还是要走分片的道路。既然要走分片的道路就不得不涉及对以太坊共识层的修改。 这个修改一旦在以太坊社区达到共识是大概率会推行实现的。 这个技术发展的脉络是大势所趋,除非又出现新的颠覆性技术能够超越分片所带来的性能提升。 而BEVM的发展思路也是如此。这类比特币的扩展照此路径发展下去,它们对比特币性能的提升总有一天也会达到一个上限。而要继续提升这个上限,恐怕比特币也不得不采取类似分片的方案。而要实现分片,则必然像以太坊那样涉及到对比特币共识层的修改。而要修改比特币的共识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很难通过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们的同意。 所以这条路以太坊可以走,但比特币要走难度会非常的大。 但是在当下,这类项目无疑会非常受不少投资者的喜爱,因为它非常“正确”、非常“自然”、也非常契合顺延逻辑。 上面这些分享并不是说这个项目不好。从技术上来说它是个好项目,但从发展路径上来讲,它在可见的未来就会碰到天花板,因此它的空间能有多大呢?这就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吧。 我没有参与这个项目。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观察比特币生态中的很多项目,但随着观察越来越细致,我越来越觉得现在很多比特币生态中的项目未来都会遇到以太坊项目现在碰到的问题,只不过现在这些问题还没有被意识到。 2、如果TreasureDAO把它的链建在COSMOS上,后续会如何操作? 如果TreasureDAO把链建在COSMOS上,我就不再对这个项目长线看好了。 因为这个项目能起局,能有现在这个势头,这是和以太坊生态的这个大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旦它脱离这个生态,后续就有太多不确定性了。 但我不一定马上把Magic抛掉,而是会持有它直到下一个牛市来临,在牛市中抛掉。抛掉之后我恐怕就不会再特别关注这个项目了。 此外以太坊生态中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势头比较猛的游戏类项目出现了。我相信以太坊生态中,这个赛道的竞争未来会非常激烈,会有很多好项目涌现。

4分钟
73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