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99%创新都是垃圾|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如果加密资产暴涨,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从而会出现爆发式的创新应用,这符合逻辑吗? 加密资产的暴涨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不过这样的人鱼龙混杂,里面既有人才,也有投资者,更有投机者。在这样的人中,会有多少能创造出爆发式的创新应用,我是很怀疑的。 我更相信真正能在这个领域里创造出爆发式创新应用的人还是出于兴趣、爱好、热忱甚至某种使命感。 这在每个领域几乎都是如此。 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他希望连接中国和世界,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商机和平台。 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谷歌时更多的是认为自己能改进搜索体验,提供更精准的搜索结果。 Vitalik创建以太坊的时候想的是创建一个能拥有图灵完备功能的区块链平台。 OpenAI创建的时候,是希望抢在互联网巨头之前开发出一个对全人类都有益的人工智能。 ......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些例子中的主人公们在起步阶段无一例外碰到的都是怀疑、嘲笑、不解。 他们没有一个是因为互联网、区块链或者人工智能在他们起步的那个年代能给他们马上带来肉眼可见的经济利益而启动自己的梦想的。 他们都是因为内心的追求、理想和热忱而勇敢地闯进了一个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蛮荒之地,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颠覆性的应用。 2. Magic转到zkSync二层,对这个项目还看好吗? 对Magic转用zkSync开发自己的第二层扩展我确实有点不太理解。我觉得就用Arbitrum的技术栈做一个现成的二层扩展既方便又高效。 或许这个项目有现在暂时不方便对外公开的想法或者规划吧。 这个项目最近一段时间表现比较平庸,算不上好,也算不上不好。它的代币我一直留着,没有卖。 3. 看了这么多所谓的创新,99%都是垃圾。 其实这个现象很正常,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在任何一个领域绝大多数项目都是陪跑;在任何一个团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跟班;在任何一个生态中绝大多数物种都是食物链的底层。 很多时候,在一堆项目中找真正的创新和大海捞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99%的时候都是尝尽心酸、咽下苦果,但就是那1%的机会找到那根针时,那种成就感又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 想要品尝站上巅峰的成就感就必须承受跌落深渊的恐惧。 4. 现在用什么普通笔记本电脑在家可以挖矿的项目吗? 在加密生态,看一个项目优势在哪里有时候不太容易,但看它缺陷在哪里有时候反而容易。 比如这个留言中提到的挖矿。 如果这个项目用普通电脑就能挖矿而且挖出来矿还能卖钱,那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和参与门槛,人人都可以参与并且还能挣钱。 这样的项目如果不是庞氏,那它最终一定就会变成所有的参与者都拼命买电脑挖矿,变成谁的电脑多谁才能真正挣钱---项目就变成纯粹的资金游戏了。 对这样的项目,一般的散户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参与了。

3分钟
64
1年前

OP和ARB的发展前景|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升级后的DAI还是我的首选吗(USDS)? 对于MakerDAO的升级,我记得在前面一篇文章中分享过,当时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它不太好的方面: 项目增加了审查功能,使得项目方可以像USDT和USDC那样将地址加入到黑名单中。 尽管项目方对这个功能的表述非常谨慎,但我始终觉得这个功能和加密世界抗审查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具体到DAI,我不知道这个黑名单功能最终会如何实现,但总体而言,我觉得它在去中心化方面还是要比USDT和USDC强,所以我还是会首选它。 此外,我最近在读完Messari上面一篇关于MakerDAO的文章后,上面那个比较关注负面状况的想法稍微改变了一点。这篇文章专门分析了MakerDAO和Ethena这两个项目,纯粹从它们未来可能的潜在收益谈到了这两个项目的潜力。 从MakerDAO项目方对未来升级的规划看,MakerDAO会强化类似AAVE的功能、将资产投资到RWA领域、甚至可能还会覆盖游戏领域的投资...... 通过向各个领域的扩展,这篇文章估测MakerDAO升级后,其代币的持有者未来的APY可能达到15%左右。 尽管这个收益和由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它在当下的DeFi项目中,恐怕算是比较亮眼的了。 插句题外话:有读者问到我读的这些Messari文章的链接。很抱歉,这些链接发不出来,因为我看的这些文章都是付费版。 2. 有没有分析过每次牛顶是关机币价的多少?从而猜测下轮牛顶? 这个分析我没有做过。 不过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提到,当下比特币的关机价大概在5.5万美元~6万美元之间。 关机价是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它和牛顶的关系似乎没有很多文章讨论,但不少人认为它和比特币的底关系比较大。 3. OP和ARB还有救吗? 这两个的项目的代币价格可能比较萎靡,但这两个项目的发展势头,我觉得在以太坊的众多第二层扩展中是相当不错的。 ARB自不必说,其TVL长期在以太坊第二层扩展霸榜。另外,一些新兴项目还在基于其技术架构构建自己的生态(比如昨天文章中写到的ApeChain)。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方还在大规模资助生态中各种有潜力的项目。 所有这些对项目发展来说都是很难得的举措。 OP更加不遑多让。 我以前对OP的看法比较一般,但后来它的进展超出了我的预期。 尤其这段时间以来,OP的技术栈OP Stack可以说是风头无二------基于这个技术栈建立起来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这些年涌现出了几个风头很劲的项目,比如我们熟知的Uniswap即将发布的Unichain和老牌的Base等,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Base最近的TVL甚至超过了长期霸榜的Arb,一跃而居第一位。截至节目录制时为止,Base的TVL达到了25亿美元。 照这个势头,越来越多的第二层扩展都可能基于OP Stack构建自己的第二层扩展。因为都是基于同样的技术栈,这些第二层扩展之间的流动性是比较容易统一的,这又会更加强化OP生态的实力。 所以,我对这两个项目信心满满。

3分钟
62
1年前

ApeChain上线及以太坊生态发展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今年年初还是去年年末,无聊猿社区就传出要发布自己的第二层扩展ApeChain。当时我还在文章中分享过这个消息,认为这个举措对于提振社区的人气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无聊猿这个NFT生态曾经的榜一大哥,在巅峰时期曾被视为链上乃至整个元宇宙生态的顶流奢侈品,为了维持那个高不可攀的地位它尝试过很多: 发了若干个新的NFT、发了代币、做了游戏(还不止一款)...... 在当时看,顺着IP和娱乐的思路,该做的它都做了。 但奈何架不住整个加密生态的萎靡,所有这些措施基本都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人气在持续涣散,价值在持续消弭。 另外,限于加密生态本身在应用方面创新的乏力,无聊猿也没有在应用方面走出特立独行的新路。 所以最终这个项目跌落神坛,连累了整个项目的所有资产------最低的时候,无聊猿NFT只有10多个以太坊,变异猿NFT只有2个多以太坊,代币ApeCoin最低的时候跌到了1美元以下。 后来,当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技术逐渐成熟并露出苗头成为很多项目竞相借力发展自己生态的工具后,无聊猿终于也开始考虑发布自己的第二层扩展。 现在,ApeChain终于上线了。 ApeChain的网站(apechain.hub.caldera.xyz)很有意思,它清楚地标记自己的数据可用性(DA)是以太坊、网络使用的是Arbitrum One、Rollup技术栈使用的是Arbitrum Nitro-----整个就是基于Arbitrum的技术框架构建的系统。 我记得最早社区提议构建ApeChain时,有两种观点:一是建议另起炉灶,建一条L1级别的主链,另一条是建议基于OP架构建一条依托于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 对此,OP团队还在推特上高调表示愿意支持项目方基于自己的技术栈构建第二层扩展。 当时我很希望项目方能走第二条路,这样能尽量把自己的生态留在以太坊,这不仅对以太坊生态有帮助,也能让项目本身继续抓牢以太坊的流量。 现在看来,项目方走的是第二条路,但没有选择OP的OP Stack而是选择了Arbitrum的Nitro架构。 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技术,只要能留在以太坊生态(比如像现在这样成为第二层扩展),对项目方和用户来说我认为都是最优方案。 除了正式上线ApeChain,项目方更有意思的一个做法是直接推出了自己的MEME币发售平台:Ape Express,并直截了当地标注这就是ApeChain上的Pump Fun。 一些圈内知名的KOL(比如Beeple)和媒体(比如NFT NOW)都在推特上点评Ape Express。 在这些消息的刺激下,无论是无聊猿NFT还是项目的代币Ape都在短时间内拉起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不过,我还是认为这些靠情绪推动的价格上涨不太容易持久,ApeChain最终要获得持续有价值的流量和TVL,还是要在应用创新上继续想办法。 但做这些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另外从推特上人们的发言和关注度来看,无聊猿在很多老玩家心目中还是有相当重要的份量的。如果项目方真的能推出一些好玩的创新,我相信项目的热度很快会再起来。 这段时间,看着一个又一个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蓬勃涌现,我虽然觉得它们中的很多并没有什么新意和亮点,但我还是能感觉到以太坊的潜力在持续积累。 或许当这一点点、一滴滴看上去“很不起眼”甚至“平庸”的第二层扩展生态积累到一定的地步时,以太坊生态会迎来自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分钟
64
1年前

浅谈股市和股票价值|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现在的金融市场是不是在酝酿什么大招啊? 这是9月12日文章末尾一位读者的留言。 一直以来我对我们国家整个形势的看法就没有变过:那就是如果国家不祭出大的政策,在2025年12月底之前把股市拉起来,那么我们就要一起祈祷天佑中华了。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而如果要把股市拉起来,必然进行各种强刺激。 所以我们可以静心等待,看看这个国家最晚在2025年年底之前到底会发生什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中央各部委一个接一个地都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全部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 对这些招待会,国内外的媒体报道和小文章层出不穷,各种意见都有,但我觉得这些文章中真正有深度分析的不多。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文章故弄玄虚,绕来绕去似乎都没有抓住在我看来是很基本的思路,即: - 要拉股市,那起码不能是短期(几个月)行为,最少要是中期(起码要一年)行为。而要让股市在中期内持续上涨,肯定不能是暴涨暴跌,肯定要尽量做到持续升温,波浪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投资者和分析者肯定就不需要太在意短期的波动,而要在意中期的趋势。 - 尽管拉股市至少是个中期目标,但国家要规划和出台政策时又会在短期内碰到一个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那就是美国总统选举。 为什么呢? 因为共和党上台和民主党上台,他们所采取的经济政策、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是有着明显不同的。 对两套明显不同的政策,中央要采取的措施肯定会有较大的区别。 顺着这个思路再来看中央可能会采取的措施,我估计大概在11月5日美国总统选举正式出结果之后,中央才会陆续出台比较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届时的政策才会有比较详实的数字和规模。 所以市场真正的走势如何恐怕那以后才能看出来。现在这段时间只是铺垫和测试。 2、如何判断比如苹果的股票的内在价值呢? 对如何评判一支股票的内在价值,巴菲特老先生在他的股东问答会上曾经多次提到。总结起来就是评价一个股票的内在价值就是评价其背后公司的内在价值。 而评价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预测公司从现在开始到它续存时间期间,它总共能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个贴现率折现到现在所能得到的价值。这个折现率大概可以选取无风险利率---美国的国债利率。 这就是老先生的基本思路。 当然在这其中如何评估这家公司未来每年可能产生的现金流以及判断公司可能的续存时间就要看个人对这个行业,对这家公司的理解程度了。 具体到苹果,老先生在股东大会的问答上也反复解释过他投资苹果的原因。 对我们来说,可能苹果会被标上“科技公司”的标签。但在老先生看来,苹果就是一个妥妥的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现金流的消费品生产公司,只不过它生产的消费品有科技含量。 所以老先生评价苹果的标准和一般华尔街评价科技公司的标准有所区别: 华尔街可能更多地是看苹果未来可能有什么新产品、新模式、新科技以及由此产生的“想象空间”。 而老先生更多地是看苹果依照现在的护城河未来还能持续产生多少现金流。

4分钟
65
1年前

DeFi生态有创新异动?|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为什么无人给巴菲特段永平讲明白(比特币)呢? 实际上早已经有人试过。一位交易所的负责人曾经专门拍了巴菲特的饭局,并且在那场饭局上特地给老先生介绍了比特币和区块链。 但结果是老先生依然固我,并没有被打动。 我觉得这未必是他们讲得不好,而更多的是老先生的一种生活态度--------他在自己的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有着自己最拿手的事业,过着自己最喜欢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为什么一定硬要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从事一项自己不擅长的操作? 这就好比我一点都不习惯短线操作、不擅长技术指标,但如果硬是有人给我推销这方面的操作和理论,我除了表面上出于礼貌会应付一下之外,私下里对那套操作还是不会感兴趣。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我的朋友、同事乃至亲戚中,都极少有人知道我还在加密领域有自己的爱好和操作。但除非万不得已,我从来不和别人谈及我在加密生态的活动,更不会主动提及比特币、以太坊这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和赛道,如果有缘能接触到加密生态并且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那当然好,但如果和加密生态无缘而在另外的领域找到自己更擅长的东西和更理想的生活那同样精彩。 2. 怎么看Matic转为POL 关于Matic转POL,我在上一次的线上交流中分享过,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这个项目最主要的变化倒不是代币换了个名字,而是Polygon要变成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以及正在倾力打造的AggLayer。 正好这两天,我读了一篇Messari关于链抽象的报告。这篇报告在分析链抽象的流动性时提到了Polygon的AggLayer,让我对这个项目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放眼未来,如果AggLayer真的能顺着项目方期望地那样成为区块链流动性的聚合器,为链抽象提供统一的流动性,那想象空间还是不错的。 不过就当下而言,这些似乎还比较遥远,因为当下整个DeFi生态都还在过去的老模式上躺平,没有什么创新。所以链抽象对当下的DeFi而言似乎紧要性显得不是那么迫切,项目的价值也未必能够体现。 3. DeFi生态有创新异动? 最近我似乎没有发现比较大的DeFi创新,但是看到Messari的报告提到以太坊的某些二层扩展上涌现的新交易所在吸引流动性方面力度很大,另外就是MakerDAO的一些变化和Unichain的发布。 这些“创新”我觉得顶多算是业务转型或者业务拓展,在技术上、模式上都算不上创新。 写到这里,扯一句闲话: 最近我开始花较多的时间阅读Messari的报告,主要集中看一些关于项目和生态的分析报告。关于DeFi,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开始聚焦发掘项目的真实收益,而不像过往那样单纯围绕代币经济学(尤其是代币的空投、膨胀、持仓等)。这种方法和角度已经越来越接近传统金融中对股票基本面的分析。 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越来越被头部DeFi项目重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至少在DeFi生态,围绕代币投机暴富的时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3分钟
67
1年前

GOAT暴涨:AI自主发Meme币会成为新趋势?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两天一个据传与AI密切相关的MEME币GOAT迅速崛起,在四天内市值就达到了1.5亿美元。 网上最早的信息说这个代币是由AI发行的,但后来确认的信息说这个代币并非由AI发行,而是由AI机器人深度参与了传播和推广。 参与传播和推广的这个AI机器人其推特账号是“terminal of truths@truth_terminal”。据悉这个账号的所有活动都是由AI机器人发起,只有两类活动由人类干预: - 什么样的帖子可以发出 - 什么样的账户可以交互 这个推特账号的创造者是Andy Ayrey。对这个MEME币的起飞,Andy Ayrey表达出了强烈的兴奋情绪。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加密项目,而是证明了大模型所蕴含的无穷创意。 早前,我曾经写文章介绍过Coinbase团队利用AI进行了一笔加密资产的交易,这开启了AI进行交易的先河。 现在这个案例又开启了AI进行情绪渲染和项目推广的先河。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人类社会现在进行的各种活动都会被AI模仿并成功实现。未来的AI能自己发币,自己发帖,自己关注账号,自己推广项目,自己交易...... 终有一天,AI们会形成自己的加密生态,在加密领域和人类一样平等地参与各种活动。 我仔细看了看这个账号上的帖子,从格式、频率和内容看,还显得有些呆板(比如几乎没有表情符号),和人的行为模式还有较大的区别。 不过我静下心来转念又一想:这不又是在从我们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吗?如果这些帖子的读者不是人类而是AI,我们怎么知道AI读者会觉得这些帖子呆板?会不会在AI读者看来它反而觉得这种风格的帖子更符合它的胃口? 更进一步,未来如果加密项目推广的对象是AI,那情形又会如何? 这个项目的起飞还引发了另一个话题的热议: 如果项目的发起者是AI而不是人类,那无论项目最后出什么问题,罪魁祸首都和人无关。这不就完美规避了美国监管机构的管辖吗? 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玩家可以放手参与到这类项目中进行狂欢? 依此类推,这是不是又给全球所有的监管机构出了一道大难题? 所以我猜测,未来由AI积极发起并深度参与的加密项目很有可能会对人类产生一股意料之外并且想象不到的强大吸引力。 这个事情越想越有趣。 另外,这个事件中还有一个细节是很值得关注的: 那就是A16Z资助了这个AI机器人,尤其资助了这个机器人在一系列行为方式中的创新和探索。 对A16Z,我一直都非常关注,因为它的思路非常的大胆和新奇。 尽管它投资的不少加密项目我都持谨慎态度,但它敢于投一些基金不敢投、尤其是一些看不懂的项目。 它的思路中有很强的对创新的包容。 我对它印象很深并且也在线上交流中分享过的一句话是:在创新面前,创新大于正确。 这种敢于暂时忽略现实价值,敢于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3分钟
79
1年前

灰度为啥一直卖价值币?|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比特币ETF通过后,机构购买ETF就等于持有比特币,是什么原理? ETF的全称是exchange traded fund。它最早是从传统金融领域兴起的,很多产品(比如指数ETF)就是典型。后来这种方式逐渐扩散到了其它领域,比如黄金ETF、石油ETF,乃至现在的比特币、以太坊ETF。 我们以比特币ETF来说,一个机构要发行比特币ETF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比如: 这个机构需要持有相等份额的比特币实物资产,这是最直接的“实物复制”; 机构还可以持有其它“实物”/金融资产或者各种挂钩比特币的衍生品工具。 不管这些发行机构使用什么手法,它发行的比特币ETF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ETF的价格要密切跟踪比特币的价格。 因此,当买方(机构或者散户)从发行机构手中买入了比特币ETF后,因为这个ETF的走势密切跟踪比特币,所以买方就相当于买了同等份额的“比特币”。 ETF的好处是交易方便,不用真实持有比特币。但坏处是买方并不真实地持有实物比特币,而是持有一种金融资产,这种资产的价值由发行机构的信用支撑。一旦发行机构出问题,资产价格就等于零。 比特币ETF相当于绕了一大圈又把比特币转换成了一种完全中心化的金融资产。 2. 灰度为啥一直卖价值币啊? 我看重灰度的持仓仅仅只是作为参考,而且即便是看它的持仓也只是看它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持仓。它的很多其它币的持仓在我看来没有多大意义。 在我看来,它和贝莱德一样,只是华尔街的一个资产“销售”公司。他也谈加密资产的价值,但他谈那些只是为了更好地卖它的产品,而不见得是他对加密生态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或者预判。 这些机构很喜欢谈的就是到了XX年比特币一定到50万美元、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 这些话不能说不对,可是意义不大。 而且月月说、年年说,都听得审美疲劳了。更有意义的对加密生态未来场景的构想和发展的预判,我几乎很少从它们那里听到。 3. 值得深思的逻辑,觉得他们都是“扬长避短”的投资思维,把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 这是9月5日文章末尾一位读者的留言。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这段时间无论是在读巴菲、芒格、费舍尔、但斌等前辈的书时还是听段永平、林园等的视频时,我发现他们尽管出身背景五花八门、投资思路南辕北辙、投资标的也截然不同,但每当他们讲起自己的思路和理解时都侃侃而谈、信心百倍,那种自信和坚定似乎不会被任何其他人所打动和干扰。 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正是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了吗? 他们甚至只需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呆下去,不用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就已经超过了这个领域99%的人。 所以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以前也经常在文章里写,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把自己锻炼成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愁我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3分钟
75
1年前

关于AI的畅想|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关于AI的畅想(尤其是AI帮我们赚钱) 在9月2日文章的末尾,很多读者留言都畅谈了自己想象中未来AI帮我们赚钱的各种场景。 不少留言所谈到的思路我是认同的,但我觉得那些思路多少都有点限制。我们考虑这个问题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未来,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尝试思考未来。 打个比喻: 在60、70年前,那时的国人如果一天三餐能吃上白面馒头甚至白米饭,那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6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还说过:土豆加牛肉的生活就是共产主义的生活。 这些观点放在那个年代对那代人来说绝对是奢望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今天我们再来看当时那些想法一定会觉得非常可笑------一日三餐只吃馒头、米饭甚至土豆加牛肉的生活算好生活吗? 今天的我们绝不会用吃什么来衡量我们的生活水平,吃在我们评判生活水平的要素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相当低了。 这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同样的道理,未来当AI大规模普及到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今天奢望的很多场景很有可能在那时的人看来根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甚至根本不能算那个时代的人衡量他们生活水平的要素。 就以用AI挣钱来说,如果AI普及到人人能用的地步,你用、我用、他用、大家都用,在那个场景下,一个新的博弈又形成了,大家统统都是鸟枪换炮,那什么是决定那个场景下谁的“炮”最厉害的东西呢? 很可能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 但我觉得最终很有可能还是人身上的某些要素才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创造力、想象力、情绪控制、人性把握等等。 从古到今,无论人类社会的文明如何进化、人类社会的物质如何丰富,这些要素的重要性似乎从来就没有变过。 当我们读历史上的人物传记时,那些古圣先贤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折服?说来说去不还是上面那些要素吗? 所以,我认为人的要素是第一性的,越到AI时代越是如此。很有可能未来我们的四肢都不再是肉体都可以随时被替换,但我们的精神内核依旧是我们最有价值、最宝贵的东西。 所以,今天的我们能尽可能做到的就是一定要保重好自己,好好地生活,那一天我们的前辈无法想象,但很快我们这一代人就会看到。 2. AI的制造者会留有后门吗? 我相信一定会有,这就是为什么我十分推崇乃至于一直希望AI是开源的,它的算力和数据是去中心化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这样的工具太强大了,如果它是个中心化的东西,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最不可信任的人性的支配下,种AI对全人类来说很可能是巨大的灾难。 实际上OpenAI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奥特曼变成了“孤家寡人”很明显就表明OpenAI内部一定出现了外界看不到的风险。 此外我一直对奥特曼这个人持谨慎的看法,不是怀疑他的技术,而是怀疑他的价值观。 最后,从现有的各种技术看,唯一能遏制这种中心化AI邪恶的工具只有区块链,这不仅是AI的希望也是全人类的希望。

3分钟
53
1年前

Unichain的示范效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今天看到Uniswap的正式官宣(blog.uniswap.org),团队将推出基于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Unichain。这个第二层扩展将基于Optimism的OP Stack构建。 Uniswap官方对此的说法是: 此举一方面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更快的交易、无缝的链间代币互换),另一方面也将更好地扩展以太坊生态。 对这个新闻,我并不感到太意外。 我在以前的文章和节目中就讲过: 随着第二层扩展技术(尤其是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无论是基于OP技术的OP Rollup还是基于ZK技术的ZK Rollup,用户构建自己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已经没有太大的门槛了。未来的以太坊生态将会有大量的第二层扩展。 另外,现有的各大应用,无论是DeFi、NFT,还是链游,在这一轮周期中几乎都没有找到新的创新点,因此在应用上的突破几乎没有亮点,但项目又不能停滞不前,所以很多都把目光瞄向了基础设施的构建---------最典型的就是构建自己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 DeFi、NFT、链游每个生态都有项目源源不断地在构建自己的第二层扩展。 Uniswap计划构建的Unichain就是这样一例典型。 至于Uniswap官方所说的那些原因,坦率地说,不能说它错,但我觉得很勉强。 如果说希望取得更快的交易速度,其实Uniswap现在部署在已有的第二层扩展上的那些DEX就已经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了。 虽说自己构建一条专用链,在自己的链上进一步优化交易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那种效果的提升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有多大帮助,我表示怀疑。 再说流动性。 我想有了Unichain后,只会更进一步分流Uniswap在以太坊主网上的流动性,更进一步导致流动性的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跨链工具也未必能提供比原有流动性更好的体验。 至于说对以太坊生态的扩展,我也看不出有多大效果。 毕竟Uniswap是已经存在于以太坊生态上很久的项目了,它构建自己的第二层扩展,并不会带来太多的新增流量,更多地只是把原有的部分流量从主网或者其它二层扩展导入到这个新的二层扩展。这似乎算不上对以太坊生态的扩展。 构建Unichain有一个可能的利好就是可能会给UNI代币带来新的赋能:在这个第二层扩展中,如果UNI代币能被作为去中心化排序器的(POS)抵押,那么UNI代币在整个Uniswap生态中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这起码比原先单纯的治理功能要更接地气、更实际一些。 总体上来看,我觉得Uniswap的这一步显得比较平庸,既说不上亮眼也说不上糟糕。 在整个DeFi生态中,Uniswap并不是第一个构建自己专用链的项目。在它之前还有dYdX。但无论从流动性还是从影响力方面看,dYdX都无法和Uniswap相比。因此Uniswap的这一步很可能给整个DeFi生态带来强大的示范效应。 那些迟迟在应用创新方面找不到出路,但又不想原地踏步的DeFi项目们(尤其是那些经典的DeFi项目)很有可能都会纷纷步Uniswap的后尘推出自己的第二层扩展。 恐怕这也是当下的生态中,这些项目能做的为数不多的“创新”了。

3分钟
76
1年前

长期来看,我仍然更看好加密资产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10月8日文章的末尾,有位读者写下了这样一条留言: “加密领域要能存活下来,不经历几次痛彻心扉的经历,根本不可能。所有风险投资领域都一样” 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这种痛彻心扉的经历包括很多种,比如: 当短期行情萎靡的时候,能够忍受短期行情的萎靡,与此同时又能不受这种短期萎靡的影响还能坚信长期趋势的繁荣。 任何一个投资市场哪怕是一个长期看几十年都能欣欣向荣的市场都会有间或性、短期的萎靡,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即便是在这样的市场中,尽管所有人事后都会发现只要能守住市场终究都能获得不菲的收益,但这一路下来绝大多数人就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甩出市场。只要被甩出市场,这个市场的未来再好,都与投资者无关了。 而最容易把投资者甩出市场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短期的萎靡。 显然,当下的加密市场面临的就是萎靡:一面是内部应用创新的不足,另一面是外部多种其它资产的竞争。 不过我还是认为这种萎靡是短期的萎靡。 当然如果我们勤快地上推也会发现隔三岔五还是有MEME币的“神盘”出现,涨个10倍、100倍不成问题,我也完全相信有很多玩家会抓住一个又一个那样的神盘从而暴富。从那个角度看,现在的加密生态或许依旧算得上“繁荣”。 但那种“繁荣”我抓不到,也不是我期望的。 我所期望的还是真正颠覆我们价值观的应用出现------尤其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相结合的神应用出现。 我相信,这样的应用一定会出现,我也相信区块链技术一定会催生出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颠覆性应用,更相信区块链技术很有可能才是真正能用于治理AI的杀手级技术。 那时,加密资产的价格完全不是我们今天所能想象的。 不过回到当下,或者说在这半年到一年内,我好像真的看不到这个苗头。当然,如果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能证明我的这个感觉是错的,那最好了。 老读者们是否还记得,我曾经好几次在文章和线上交流时都说过:如果接下来的这半年到一年没有牛市,我是已经作好了准备把手里这些资产继续拿下去,至少再拿四年的。 不知道当时看我这么写或者听我这么说的读者有多少是认真对待我的这个说法的? 我最早这么写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点预感:可能短期内,市场的走势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对于当下的几类资产: 美股我没有再买入任何基金或者股票,A股我更是没有再买入任何基金和股票,以太坊我还在定投(因为它的价格还在2500美元以下)。 在这几类资产中,我持有最多的当然还是加密资产。因为长期看,我最看好的仍然是它,超过美股,更超过A股。 又有读者问现在是否可以买入中国的股票? 恰好这两天有两位我在文章里反复提及的前辈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是林园,另一个是但斌。 他们两个都投资A股,但对散户,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 林园的态度很高调,他鼓励大家现在积极入市。但斌十分谨慎,建议散户小心。 我完全认同但斌的看法。我也建议读者可以再读一读我9月26日和9月30日的文章。 总之,我希望我们的读者能理性地看问题,对加密资产既客观中性地认清当下的状况,又不失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3分钟
81
1年前

加密资产面临的竞争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段时间以来我的文章和加密资产的关系都不大,但还是有读者在留言区问了一些关于加密资产的问题,比如下面两个: - 美联储降息,资金肯定会有一部分回流中国,这对美股和币圈未来的行情有没有影响? - 美联储已经降息了,但加密资产看上去动静并不大,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都提到了美联储降息可能对加密资产的影响。 对降息可能给加密资产带来的影响,我在9月20日的文章中分享过自己的观点: “我倾向认为对于加密生态而言,不要太把降息的影响看得过于重要,尤其不要把重心和关注点跑偏了,加密生态的重心和关注点还是生态内的创新和发明。外部环境的宽松是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 至今,我仍然维持这个观点。 我的基本逻辑是: 加密生态现在的体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了。对于这样体量的生态,资产要迎来一个比较明显的牛市,需要的资金体量已经今非昔比,它需要和其它投资市场竞争资金。 此前我认为加密资产的主要竞争对象是美股。 当用户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时,哪个资产的吸引力大哪个资产就能吸纳主要的资金,剩余的资金才会外溢到另一个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加密生态在应用方面出现较大的群体性创新时,才能广泛吸引新用户的涌入,并最终吸引相当规模的资金。 单靠现在一堆情绪推动的MEME币和一堆并不直接吸引用户的基础设施(二层扩展、协议、跨链......)建设,很难吸引新用户的进入,更不用说吸引大规模的资金的入场了。 然而现在,就连原有的这种态势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因为今天的状况更为复杂: 现在的加密资产面临的不仅仅是美股的竞争,客观地说还面临中国资产的竞争。 今天我注意到一个不太起眼的新闻: 外电报道,近几日一股国际资金大规模撤出了此前炙手可热的印度金融市场时,但它并没有回流到美股,更没有去向加密市场,而是流向了中国资产。 尽管这则新闻并没有具体指出这股资金的体量,但这股资金的动向是很能说明资本的想法的。 仅仅只是这股资金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动向吗? 如果中国资产持续升温,我觉得更多的资金甚至包括美国的资金都可能会持续流向中国资产,而非加密资产。 因此,中国资产在接下来一年(到2025年底)的走势将大概率影响美股和加密资产的走势。 巧的是,节后第一天(10月8号),发改委高调面向国内外媒体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窥探接下来一年(到2025年底)中国资产可能的走势。 对这场发布会,很多经济学者关注的是它会不会给出超预期的财政刺激政策,但我关注的点却不是这个,而是:在中央的思路里,它不能允许中国资产恶化到的底限可能在哪里。 对此,我的理解是,中央要确保“十四五”顺利收官,并且为“十五五”良好的开局打好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中央将在各个方面刺激经济的发展和恢复,而资本市场又是其中不能忽视的部分。在整个发布会中,领导多次提到要让政策起到“效果”,并且要能“持续”。 什么叫起到“效果”?我的理解是如果现有政策不起“效果”那就会继续加码。 什么叫能“持续”?我的理解是如果市场又疲软下去了,那就是不够持续,要想办法让它再次“持续”。 从这个角度出发再仔细阅读发改委的讲话,我认为2025年中国资产的状况不会太糟糕,是中央要想方设法维持住的。 因此,中国资产在2025年的表现必定会拉扯国际资本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在这种状况下,加密资产如果在接下来的一年还没有应用上的创新,不能吸引增量资金的注意力和关注度,那从现在到2025年这段时间,其表现就不可能不太乐观了。即便有牛市,那也只会是非常勉强的小行情。

4分钟
64
1年前

A股走牛,加密市场何去何从?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国庆假期这七天,推上不少中文加密圈的KOL开始大张旗鼓地高调公开一个新的操作: 退出加密生态,把资金大量转移到A股。 看到这种操作,我还是想提醒我们的读者: 如果你非常自信自己是操作方面的天才并且能够精准地把握加密生态和A股接下来的行情走势,那你尽可以仿照这种操作-----完美地利用不同投资市场的节奏做到一本万利,否则我建议还是要谨慎行动。 我相信在加密生态,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在加密生态中沉浮和历练的时间远比A股要多得多,对加密生态的熟悉和了解也远比A股多得多。 仅仅因为另一个自己不太熟络的市场发生了行情的剧烈起伏而放掉自己熟悉的市场,冒然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地,那就真的是“羊入虎口”了。 这些KOL中有不少平日里对A股是完全不屑的,不过这种180度的大转变在我看来也并不稀奇,因为还有比他们更离谱的------就是那些国际上鼎鼎大名的机构投资者。 今天我就单说一个最有名也是大家很熟悉的:贝莱德资本。 其CEO Larry Fink早前在一则访谈中提到(大意是):“当我与中国高管交谈时,有一种恐惧,就是我们(A股)还没有达到底部,这会是中国的底吗?” 上面这则言论透露出贝莱德早前对A股深深的担忧。因此,贝莱德在A股最后的操作,我们都知道了------挥泪斩仓撤离A股。 当这个操作曝光时,我记得国内各大媒体对贝莱德投资A股的操作编了一个很有名段子:“买不完,根本买不完”。 然而,就在9月24日,中央出台一系列刺激措施后,在一系列海外资本面对A股的涨幅“坐立不安”后,贝莱德竟然又开始关注中国股票了---------将其由“中性”上调至“超配”。 这种转变,对于一个如此大的机构而言实在是相当的迅速和敏捷。 谁说大公司反应慢?我看贝莱德的反应就快得不得了,其迅速和敏捷程度丝毫不逊于一个初创公司。 在9月26日的文章中,我写过下面这段话: “......在这类人中,对接下来行情的看法又有两类观点: 第一类:A股已经彻底走出底部了,自此股市会在波浪中一路前行。 第二类:恐怕接下来还有更凄惨的最后一跌,这一跌很有可能跌破前低,跌到大部分希望仅存的人都欲哭无泪、痛彻心扉。而当这最后一跌完成后,A股才会来一波轰轰烈烈的牛市。 我现在好奇的是:如果上述“第二类”状况发生,这最后一个凄惨的大跌果真来了时,届时的贝莱德又会怎么改变它对中国股票的评级? 对于贝莱德这类华尔街机构,巴菲特和芒格两位老先生在他们的股东问答会中经常提及,并且语气是相当不屑的。 如果大家看过美国电影《华尔街之狼》,就能很深刻地理解这种“不屑”。 在电影中,华尔街之狼尽管工作在华尔街,但他挣钱的本事并不靠投资理念,更不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是靠销售手段。 他关键的本事是要能让他的客户相信:他所推销的投资品有“潜力”、能“升值”。至于那些投资品是不是真的有“潜力”、能“升值”那就不是他关心的了,或许真的有潜力能升值也或许根本就是一文不值。 总之当他要推销他的投资品时,他就有一大堆的“理由”、一大堆的“数据”让客户相信投资品真的有光明的未来。 在华尔街,这样的机构数不胜数。 我们再看回贝莱德的案例。 在Larry Fink的表述中,他反复提到“抄底”这个概念。仅就这一点而言,他和巴菲特、芒格两位老先生在投资方面就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因为抄底那基本就是碰运气。 但凡抱着“抄底”的想法去操作的不是投资而是投机。而投机只能暂时而不可持续。 再说贝莱德此前买的A股股票。 如果那是一家很好的公司的股票,显然在当时那个宏观环境下,我觉得大概率价格是不会高估的。而对于一个本已不高估但却很有价值的股票,其价格越低其实越应该是买入的时候。但贝莱德的操作显然证明它对公司的价值不了解。 如果那是一家很糟糕的公司的股票,纯粹就是为了上市圈钱而找机会把公司卖掉。贝莱德却买到了这样的公司,那就证明它的眼光实在是不敢恭维------对一家自己投资的公司了解得不够清楚,甚至不知道那是一家欺诈公司。 如果贝莱德当初离开A股是因为它觉得A股的基本面、整个大环境甚至包括某些比较敏感的方面都有很严重的问题。那今天即便在中央出台了这些措施后,它所担心的这些方面其实也没有很大的变化。那为何它的观点马上就变了? 如果贝莱德当初离开A股不是因为基本面而是单纯地因为它认为A股需要刺激措施而从它所掌握的信息看却看不到刺激措施出台的希望。那就证明它所掌握的信息有问题,尤其是Larry Fink提到的那些所谓“中国高管”对未来趋势的研判有很明显的问题。而这样的人竟然是贝莱德的高管,由此可见这家公司高层对趋势的研判水平了。 总之,从各个方面看,贝莱德都更像《华尔街之狼》中所描绘的那种典型的华尔街“销售”公司,靠的是推销它的金融产品,而未必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投资公司-----靠它的投资水平。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这类公司在普罗大众的眼中却是那种“高大上”的“权威”“投资”公司。 这样的公司能成为我们投资者在投资方面学习参考的对象吗?当然不能。 但这样的公司它们所谓的“研报”有价值吗?当然也有。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研报评判一个投资市场潜在的空间和可能的用户群体,从而评估这个市场未来可能的上限。 我经常在文章末尾看到有读者有类似这样留言: 我是小白,对XX不了解,所以只能相信XXX(尤其是一些机构)的观点。 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我相信这些读者终有一天会发现:他们相信的那些XXX(机构)在很多情况下还不如他们自己。 所以投资不是迷信他人,不是迷信什么机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比那些机构还了解,比那些机构还深刻,提前布好自己的局等机构们入场来提升市场的整体空间,然后我们坐享其成。

7分钟
74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