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比特币二层网络的发展分析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些天文章的末尾,有不少读者都留言提到了比特币的第二层网络Merlin和它持续增长的质押。 Merlin所在的比特币第二层网络已经是现在乃至接下来的牛市中非常明牌的赛道了,而且这个赛道大概率会在这一波乃至接下来的行情中大规模爆发。 所以我也一直比较关注这个赛道和相关项目的发展。 比特币的第二层网络并不是这两年才有的。早在2017、2018年就有比特币第二层网络相关的项目了。 但在那个年代,比特币网络上除了比特币,基本没有其它流动性好的资产,所以那个时候出现的比特币第二层网络可谓“生不逢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没有很大的起色。 而在铭文生态出现后,比特币上面出现了大量市值较高并且流动性较好的资产。然而由于技术限制要在比特币主网上建立相关应用服务和调用这些资产会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这为比特币第二层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天时。 另外,以太坊第二层网络这些年的发展已经给出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这些技术路线是否最终一定适合比特币不说,但它至少提供了很有借鉴意义的参考。这为比特币第二层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储备。 在这些条件的促成下,这两年尤其是去年底、今年初以来,比特币的第二层网络呈现出爆发的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爆发的新兴项目无论是在体验上还是在市场反响方面都远远强于老项目(如Rootstock、Stacks)。 如果我们以目前较为通用的标准TVL来衡量,当下价值最高的比特币第二层网络无疑就是Merlin了。 根据geniidata.com(geniidata.com)的最新数据,Merlin的TVL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这个价值已经超过了Solana。 对Merlin这个项目,我的感受有点复杂: 一方面这个项目在前面的操作中采用邮箱注册的这个方式让我有点反感;但另一方面项目方在质押方面采取的措施相当包容,不仅囊括了比特币生态中的各类热门资产,还把触角伸向了以太坊生态,允许ETHS的持有者进行质押。 正因为这样的措施,它的TVL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热度也快速上升。 但单纯从技术角度看,我觉得Merlin并没有太大的创新,都是一些比较老套的手法:用多签钱包在主网锁定资产,在侧链上发行锚定资产。 这些都是几年前就很成熟的折中方案。 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比特币第二层网络都没有技术上的创新,这些项目在安全上都很难取得比特币主网的保证,这一点和以太坊的第二层网络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即使有些项目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获得比特币主网的安全保障,但在应用体感方面却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所以对比特币第二层网络的最终走向如何,我现在还不好判断。但短期和中期看,尤其是在接下来的这轮牛市中,我相信这个赛道还是能够吸引相当的人气和资金的。 Merlin在质押资产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最直接的影响有两点: 一是它直接利好了项目本身;二是它直接拉动了相关质押资产的价格。 我相信这种影响接下来还会加速发酵,尤其在拉升质押资产价格方面。 因为有了Merlin作榜样,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比特币第二层网络的项目涌现。这些项目一定会推出更加激烈、更大尺度的激励措施吸引用户将比特币生态中的价值资产抵押到项目中。这将更进一步助推这些资产的价格。 看看隔壁以太坊第二层网络的发展:在我看来已经是接近蓝海的赛道,现在依旧有大量的风投和资金在源源不断地涌向新项目,这些新项目都通过不断强化的空投预期在争抢用户和TVL。 反观比特币的第二层网络,这个赛道现在明显还在赛马阶段,接下来一定会热闹非凡。 对投资者来说,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在抵押资产时,还是要谨慎一些,不要全盘抵押,要留一些底。 二是握紧手中的价值资产,不要图一时的涨价轻易卖出去了。把它们拿到牛市我相信会收获更惊人的回报。 本周六(3月9日)晚上8:00,我们进行一次推特交流。这次还是我直接和大家交流沟通。 交流的链接:x.com 大家可以把问题发在推特链接之后。

4分钟
87
1年前

关于对COSMOS生态的看法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关于COSMOS生态,我大概在2019年的时候聊得比较多。一方面是因为那时我还持有ATOM,另一方面则是那时我还对所谓的跨链生态比较看好。 在那时的跨链生态中,COSMOS和波卡并称为当年的“天王”级项目。因此,当时我在聊跨链生态时,经常把COSMOS和波卡这两个生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但后来随着我对以太坊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在那个年代真正有跨链需求的只有两个链之间的互跨:比特币和以太坊。 而不管是COSMOS还是波卡,都对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它们都没有很好地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解决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的跨链,反而是在造新链,或者更确切地说给用户提供了一套工具(COSMOS的SDK和波卡的Substrate)让用户方便地造一个新的区块链出来。 在那个年代,我认为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主链,我们需要的只是对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扩展: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第二层扩展系统。 在有了这个认知上的转变之后,我渐渐地看淡了COSMOS和波卡的发展。 除此以外,2019年COSMOS的初创团队发生了内讧。在我看来,这对一个项目的长期发展是有极其严重的影响的。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毫不犹豫地就把ATOM清仓抛掉了。 自那以后,我没有再特别地留意COSMOS以及波卡的发展,因为我觉得它们所描绘的场景是伪需求。 去年,倒是因为另外一个项目,COSMOS又引起了我的注意:用COSMOS工具包打造的模块化区块链Celestia。 我之所以对Celestia比较关注,主要是它瞄准了以太坊现在比较棘手、需要解决的问题:数据可用性。 以现在以太坊的设计,随着交易量的暴增,当越来越多数据存储到以太坊上后,会让以太坊不堪重负。 Celestia试图打造一个专门致力于数据可用性的区块链,将数据可用性的功能从以太坊上剥离出来。 对这个构想,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我到现在还是认为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项目,数据可用性还是必须放在以太坊上,但对一些安全性要求不那么高的项目,或许将数据可用性放在这类模块化区块链上未尝不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案。 所以我一直比较关注Celestia的发展,并且了解到它是用的COSMOS工具包构建了这套方案。 这让我重新开始留意COSMOS的发展。 再后来Celestia非常慷慨地发了空投,空投的范围不仅涵盖了以太坊生态的用户还涵盖了COSMOS生态的用户。并且空投后,代币的价格不仅坚挺,还一路上扬。 这一举动给整个加密生态都营造了相当不错的热度和氛围。 有了Celestia作榜样,不少正在进行或者即将开启的模块化区块链也纷纷采用COSMOS的工具包打造自己的方案,并规划着慷慨的空投。 我估计这些即将到来的空投也会利好持有并质押ATOM的用户。 可以想象,自Celestia开始以及后续即将到来的基于COSMOS工具包构建的项目空投不仅会利好这些项目本身,也会利好ATOM。 但是所有这些利好ATOM的因素并不是来自COSMOS原本设计的“跨链”业务,而是它的工具包衍生出的和以太坊生态相关的新业务。 或许这是加密生态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最好的注解。 对COSMOS的未来,我依旧不太看好它的“跨链”主业,而是会关注它的工具包会如何被用来构建其它应用,以及ATOM代币可能在那些应用中获得的价格支撑因素。

4分钟
86
1年前

关于AI与区块链结合的投资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前两天文章的评论区,有读者问到对于近来火爆的AI结合区块链的各种应用,我的态度和观点是什么。 AI的爆发绝对是媲美甚至超过工业革命级别的科技革命。这场革命必定会席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和现有的各类技术相结合衍生出我们无法想象的场景和应用。 任何一个对科技投资痴迷并且希望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都不可能忽视AI。 我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在加密世界中探索的行路人,我首要关注的当然是AI与区块链的应用结合。对此,我不仅长久以来都保持密切的关注,更多地还在持续思考一些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对这个领域都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并没有太多的参与。 因为有读者问到,所以我干脆趁这个机会,把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要说明的是,我接下来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我自己暂时也没有很好的答案,因此我更希望读者把这些想法看作抛砖引玉,而不是经验总结。 按照我一贯的习惯,做任何投资前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未料胜,先料败-----也就是说先把最糟糕的情况想清楚,不说能挣多少钱,而是尽量少走弯路。 具体到AI结合区块链的投资,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里面有什么坑是我要千万小心、尽量避开的。 1 绝大多数的现有项目都是炮灰 我曾经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讲过:对于一个刚出现的新事物,但凡大家一开始都知道好,大概率它未来不会太好或者说它未来好,大概率好的地方也是大家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场景。 AI亦是如此。 AI的应用一上线,所有人都知道它好了,我也认为它好,但是我认为它好的地方大概率是我们现在根本想象不到的地方。 注意,我在这里说的“好”是指杀手锏级别的应用,是指可能涨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级别的项目,而不是一些小打小闹对我们的生活有些许改进、有点点微创新的项目。 什么翻译、对答、写作文这些小应用在我看来仅仅只是开胃小菜,不值得大书特书。 以这个思路来衡量现在我们看到的AI结合区块链的项目,它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我们现在在各个交易所里、各个大V宣传中看到的一堆AI项目、AI币大概99%都是炮灰,都是AI结合区块链这条路上的垫脚石。 这里要和大家解释一下:我说这些项目是炮灰,不是说它们不挣钱。在炒作、赶风口、市值管理等一堆手法的操作下,它们在接下来的牛市中很有可能让持有者挣一些甚至不少钱,但这类项目大多一眼看上去,一分钟就能让读者明白它们在干什么,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它们的“叙事”牛在哪里。 对我来说,这类项目丝毫引不起我进一步的思考和好奇,我对这类项目的兴趣现在已经越来越淡了。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目前绝大多数AI结合区块链的项目都会是炮灰,那AI结合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到底在哪里呢? 我也不知道。 但是类似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演进是可以借鉴的。 加密世界的发展就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2.1 技术是有特质的 我越来越相信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有它内在的特质。所谓的特质就是根本特性或者说其它技术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一项新技术的杀手级应用一定是极大发挥了它特质的应用。 所以AI结合区块链的应用一定是将两种技术的特质相结合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特质是极尽所能的去中心化。 这个特质衍生出了一种中立的平台,它能避免被任何一方中心化势力所垄断和控制。因为要避免被中心化势力所垄断和控制,所以这种平台必须要无门槛的吸引全球参与者参与网络安全的维护。既然要吸引全球的参与者维护网络安全就必须要对参与网络安全维护的参与者给予奖励------发行加密资产。 正是基于这一套逻辑才有了比特币和以太坊,才衍生出了今天的铭文、DeFi、NFT、链游、二层扩展等等,才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团队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和发明。 一个受中心化组织控制的平台会让我们肆无忌惮地勇敢实验、大胆创新? 不可能的。 所以区块链技术由其特质衍生出的整个逻辑是前后相连、密不可分的。这当中任何一个环节被切断或者阉割,区块链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特质,退化为传统的分布式系统。 那么AI的特质是什么?AI创造了什么是其它现有技术所没有或者无法创造的?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也没有答案。 2.2 加密世界的艰难探索 我们现在看区块链好像比较容易理解它的这个特质。可实际上这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 在早期,绝大多数人因为根本没有把握住这个特质,在投资路上吃了大亏,摔了大跟头。 在加密世界内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EOS以及一众以太坊杀手们。它们无论披着什么外衣,其根本特点都可以归为一点:以牺牲去中心化或者安全的方式来追求区块链交易的效率。 有人会说,那些项目在高峰期不也创造了上百倍的收益吗?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一看当年的情形就会发现:那些代币的持有者中只有极少是能够在当年的峰值套现离场的,绝大多数在牛转熊后依然手里握着大把筹码,期待这些项目能够起死回生、再造辉煌。 然而期待来的结果却都是惨不忍睹。 能够穿越牛熊永远不亏待持有者的只有比特币和以太坊这两个王者。无论投资者在前面哪个时点(哪怕是牛市的峰值)持有它们,最终都会有所收获,需要的只是一些等待和坚定的信仰。 为什么? 在我看来就是去中心化的特质使它们永远屹立。 上面这个例子是加密世界内的,在加密世界之外的就更多了。 在2018年以后,一大堆传统企业开发了很多联盟链项目,同样以牺牲去中心化的方式硬生生把区块链改造成了传统的分布式系统,然后声称这类系统能够改造我们的生活甚至催生新的产业。 某些地方甚至提出了“无币区块链”的概念。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些项目死的死、苟活的也不过是残喘续命。某大厂去年直接把自己曾经大力打造的所谓区块链平台给砍掉了。 联盟链当年是传统投资人特别喜欢投的领域。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投那些联盟链项目的投资者,现在能得到什么。 上面两类案例:一类是生态内、一类是生态外,但结果完全相同。 为什么? 因为那些投资者完全弄错了方向,根本没有把握住区块链技术的特质,而是被一些“伪概念”迷糊了方向。 所以作为投资者,一定要把握一个技术的特质,沿着它特质发展的方向去投资,这样才能避开一大堆“伪概念”、“伪赛道”、“伪创新”、“伪叙事”。 2.3 “名人效应”在投资领域的迷惑性 读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说,看来要判断一个新技术的特质是相当困难的。 按我说,不仅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九死一生。 还是以加密世界为例。 当年EOS兴起的时候,其精神领袖BM可是圈内公认的技术大牛,他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当年的Vitalik。 当这两个人同时发声的时候,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如何判断? 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 他们哪些地方说得对,哪些地方说得不对? 这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当年特别幸运,一方面是读了中本聪的早期言论,另一方面碰上了一位深度思考的良师益友,这才让我发现了BM言论中的漏洞和EOS的问题,较早地避开了这些“杀手们”的坑。 在加密世界外呢? 状况同样惨烈。 当年为联盟链站台的有不少重量级的科技人士。 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同时听到了两个人在发声:一边是重量级的科技人士,另一边是一个初出茅庐、大学辍学的创业者(Vitalik)。 想都不用想,大多数投资者会信任重量级的科技人士,其结果就不言自明了。 我不怀疑这些科技人士在技术方面的优秀,但我不相信他们真正理解了区块链技术的特质,我甚至认为他们的内心是极其排斥这种特质的。 3 AI的特质 我们在加密世界为了探索区块链技术的特质走了很多弯路,踩过很多坑。现在在AI领域我发现类似的状况又一次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OpenAI技术的核心是Transformer。可这个核心技术并不是微软提出的而是谷歌。 可当年谷歌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这条道路。 但奥特曼却坚持认为这条路没有错,错的是算力不够,因此他从加强算力的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我们想想,如果当年投资者在面对谷歌和奥特曼时,有多少人会认为奥特曼是对的?其结果又是不言自明。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案例前几天又上演了。 近日,OpenAI发布了震惊世界的Sora。 当全世界都为Sora所匍匐拜倒时,Meta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图灵奖得主的Yann LeCun却对Sora提出了批评。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Vitalik和BM的争论。 现在一边是奥特曼,另一边是同样顶级的科学家,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怎么判断到底谁对谁错? 我也不知道。 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答案,那证明我们对AI的特质理解得还非常的浅薄。如果我们对AI的特质都不甚了解,我们怎么在一大堆“伪概念”、“伪赛道”、“伪创新”、“伪叙事”中分辨谁是真、谁是伪? 这样子,我们怎么可能抓到真正有长线意义和深度价值的项目? 对于AI和AI与区块链的结合,我还有很多不解和未知,还在这条路上艰难地学习。希望有一天我自己能够有一定的进步,然后才敢在这个领域进行实质性地大规模布局与参与。 在这个领域,不说投到像比特币、以太坊这样的项目,至少要尽量避免投到像以太坊杀手们或者联盟链这样的项目。 而现在我所看到的绝大多数AI结合区块链的项目,要么是短平快蹭风口的,要么大概率是曾经的“杀手们”或者联盟链这样的项目。

11分钟
94
1年前

在当下行情中,如何操作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几天比特币和以太坊都迎来了较大的涨幅。 截至节目录制时为止比特币已经超过了57000美元,以太坊则即将越过3300美元。 每当加密市场迎来一波上涨行情时,总会有读者问这个行情会不会有回调,甚至更细一些还会问能够回调到多少。 长期读我文章和听我节目的朋友都知道,我回答不了这类问题。 我要是能知道会不会有回调甚至知道能回调到多少,那我直接上杠杆做空就一把暴富了,哪里还用得着费时费力地定投。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其实说过很多次:作为定投的投资者我们不需要天天盯着行情看,只需要在我们的定投时间到来时才看看行情。而我们看行情的目的不是为了猜测接下来行情会继续上涨还是会迎来回调,而是为了看那时的行情是不是在我们设定的定投价以内。 如果在定投价以内就继续定投,否则就立刻把注意力从市场挪开,忘掉市场、忘掉行情,全身心地去看项目、看进展、去学习、去思考。 当我们真正地把定投作为投资的基本策略时,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关注行情。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对行情的了解经常是脱节的,很多时候都是朋友给我发信息我才知道:原来XXX已经涨到这么高了、原来XXX已经跌到这么低了。 还有读者提到另外一个问题: 他的定投开始得比较晚,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的,所以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子弹没有用完。然而现在比特币、以太坊的价格距离设定的定投价高出这么多,因此接下来该怎么操作? 这个问题我记得在上一轮熊市定投的过程中就有不少读者问过。这是很多投资者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要坦率地说,其实我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只有一些非常折衷、情非得已的选项供参考。 我们以比特币为例分析一下投资者现在可能遇到的尴尬情形。 首先,我们还是回到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现在投资潜在的收益率可能有多大? 截至写稿时为止,比特币的价格已经超过57000美元了。 我对接下来牛市中比特币的行情比较有把握的猜测是超过10万美元。 如果我们以10万美元这个价格为目标,现在继续定投并且假如比特币此后的价格一直不低于57000美元,那我们的潜在收益肯定是不到1倍的。对这个潜在收益率,投资者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了: 我能接受吗? 假如能,那么第二个问题马上就会蹦出来:既然是定投,我打算一直定投到什么价格?6万美元、7万美元还是更高? 根据这位读者的描述,我猜他手里子弹可能还有不少,内心期望的是在比特币真正来大行情之前赶紧把子弹打出去。如果按照定投的方式,那就意味着定投价要设得比较高。可是定投价设得越高,平均成本就越高,收益就越小,说不到到时候落实的真实收益会远远小于1倍。 对这种状况,投资者能接受吗? 看到这里,有些投资者会产生另外一种想法:那干脆不定投了,就在57000美元的这个价格线一次把子弹全部打出去,锁定接近1倍的收益,免得以后瞎折腾。 这样做如果运气好,此后比特币一路上涨或者即便回调价格也不会低于57000美元那当然没问题。 可如果运气不好万一碰到市场来个大回调价格跌到57000美元以下甚至更多,那时投资者一边看到低得令人发指的筹码,一边看着两手空空的自己,内心就会极其煎熬了: 真不该当时那么冲动,要是留一点子弹现在该多好。 面对这种煎熬,投资者能够接受并且坦然面对吗?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彻底放手,不投了。 这个方法免掉了前面所有的情绪但又会掉入另一种难熬: 当所有人都看着市场行情节节高升时,我手中只有少的可怜的一点筹码和一把稳定币,那种失落感和被抛弃的感觉会让人悔恨无比。 所以在现阶段无论投资者作出什么选择,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都要直面可能的后果。 因此现阶段对投资者而言,采取那种方式合适,唯一的判断方法就是问自己: 上面这些尴尬中,哪一种我能够承受,哪一种就是合适我的方法。

4分钟
85
1年前

以太坊在科研领域的重要突破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任何一个新技术诞生后,人们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这个新技术如何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期待亦是如此:从最早对比特币有这样的期待,到后来对以太坊有类似的期待。人们的热忱一直没有中断。 我还记得2017年1CO疯狂时,除了遍地的“以太坊杀手”很叫好之外,另一个热门的领域就是用区块链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很多项目都打着“去中心化”的大旗,旨在用当时的以太坊颠覆农业、颠覆电商、颠覆传媒、颠覆制造业、颠覆网约车、颠覆政务处理、颠覆办公方式...... 虽然那个时候的我极其青涩,但至少还对这类幌子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凡是对打着这类口号来召唤投资的项目是来一个拒一个。 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候的区块链技术连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根本不可能支撑得起那样的应用场景。 后来,业界又出现了一股热捧联盟链的风潮,说是联盟链能够用较为中心化的方式大幅提高交易的处理效率,能很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对此,我也是极其谨慎:联盟链失去了区块链的精华,在我看来就不能被称为区块链。实际上所有能用联盟链的场景都可以用传统的分布式技术来解决,那不是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 再以后,我们就很少再听到有人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 区块链到底能不能以及会不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呢? 我坚信是一定可以的,但它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一定要完善和夯实到一定地步才可以。 那什么样的地步才算可以呢? 这就太难判断了,只能期待人类的慢慢探索和实践。 但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个拐点会到来。 最近,一则报道让我隐约看到了希望。 其实这则报道是前年4月份的新闻,算起来距今已将近2年了,作为圈中人的我现在才发现。这实在是令人汗颜。 或许是因为我们在加密世界中一直埋首沉迷于DeFi、NFT、薅羊毛、撸空投,太久太久了,我们都忽视了这个拐点或许正在向我们缓缓走来。 2022年4月,《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名为《Swarm learning for decentraliz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ancer histopathology》(《癌症组织病理学中去中心化人工智能的群体学习》)。 这篇论文由27名不同的贡献者撰写。 文章列举的实验使用了以太坊进行癌症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以太坊被用来管理和组织位于北爱尔兰、德国和美国三地的医疗数据并将其在英国进行汇总合并,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替代中心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异地合作的效率,并保障了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论文原文对以太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这么描述的: “Unlike in FL (注:federated learning), there is no central instance that always merges the parameters. Instead, smart contracts on an Ethereum blockchain (ethereum.org) enable the network to select any of the peers to perform parameter merging at every sync stop. In this setup, the blockchain maintains the global st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odel.” 和联邦学习不同,本案例没有使用中心化实例合并参数,而是采用了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它允许网络在每一个同步站点选取任何参与方执行参数合并的操作。在这个设计中,区块链维护了全域的状态信息。 在这个案例中,三地的研究者无需将本地病人的数据上传,只需要将参数上传以太坊用以优化模型,这保证了病人的隐私和数据的安全。智能合约的全球同步运行保证了三地研究者的状态同步,实现了全球异地的同步合作。 相比起一众“颠覆这”、“颠覆那”,这样的实际案例才是区块链技术走入实际应用真正值得关注和跟踪的进展。 这个案例已经是2年前的了,我相信一定还存在更多在专业领域恐怕已经众人皆知,但我们却毫不知情的案例。 或许这个拐点真的已经来临,更伟大的创新和应用正在前面向我们招手。 参考链接: 《Swarm learning for decentraliz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ancer histopathology》: www.nature.com

4分钟
99+
1年前

关于Uniswap的提案分析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Uniswap生态传出一则新闻: 2月23日晚,Uniswap基金会治理负责人Erin Koen向Uniswap治理论坛发起提案提议,建议使用费用机制奖励那些已经委托并质押了他们代币的UNI代币持有者。 受这则新闻的影响,UNI代币的价格被立刻拉高。 关于这则新闻的细节及分析我觉得“吴说”这篇文章《Uniswap 协议费用分配提案引爆市场 未来走向分析》解释得比较清楚,建议大家仔细阅读一下。 我重点把文中几个关键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目前这个提案仅仅只是提案,后续还要经过投票表决,得到批准后才能被执行、落实。 以目前的状况看,提案在真正有影响力和决定权的相关利益方中似乎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响应,比如Uniswap协议的创始人Hayden甚至都没有参与对这则提案的讨论。 所以这个提案最终能否通过,恐怕还要经过很多内部博弈和综合考虑。 我认为这其中有个很值得考虑的因素:如果通过提案,怎么应对美国证监会发起的挑战? 因为一旦这个提案通过,那显然代币就和商业盈利挂钩了,其本质上就是个电子股票。但这个“股票”的发行却未受任何监管。 这是个随时可能引爆的风险。 其次,这个提案的提出者和提案的执行者是两个在法律意义上不同的实体。 提案的提出者是Uniswap基金会,他是偏向社区发展的。而提案的执行者是Uniswap实验室,是真正开发Uniswap协议的。 从他们身份的区别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什么基金会会提出这个提案?因为从社区的角度考虑,肯定是直接为代币赋能最有利于社区。但从协议开发者的角度看,肯定是专注协议本身的发展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事情。 所以两者对这个提案的态度才会有一热一冷的明显区别。 所以我觉得现在就对这则新闻过于乐观还是稍微早了一点。 不过如果我们乐观地看,假如提案真的被批准,然后被执行,那毫无疑问将对DeFi乃至整个加密生态产生相当深远及重大的影响。 读过我早期文章和听过我早期节目的老朋友都知道,在上个牛市我持有UNI代币,但后来在牛市末期我清仓手里的UNI代币后,在这个熊市我一个UNI代币也没再买过。 根本原因就是我认为UNI代币的赋能太差了。代币现在仅有的所谓“治理”功能对普通持有者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UNI代币的大仓位持有者基本都是团队及重要投资人。只有他们才对Uniswap的治理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权。 可一旦代币赋能的问题能被解决,那它将产生下面几个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UNI代币的赋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代币的价格肯定会比此前要好很多。 这是对项目本身和每个代币持有者最直接的利好。 其次现在相当多DeFi项目发行的仅仅只有治理功能的代币恐怕都会步Uniswap的后尘,纷纷给自己的代币赋能,DeFi项目的治理代币恐怕会迎来一波普涨。 如果我们再把范围扩大一些会发现现在诸多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代币也仅仅只有治理功能。这个闸门如果被打开,我相信这些项目届时也会走同样的路,第二层扩展的代币也会迎来普涨。 最后,未来所有致力于长期发展的项目其发行的代币都将不得不赋能。 当然所有这些乐观的估计都是建立在提案被批准的前提下的。但正如我在前文里所写的,提案最终能否被通过,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 所以我们还是暂时不要太乐观,静观其变吧。 参考链接: 《Uniswap 协议费用分配提案引爆市场 未来走向分析》: www.wublock123.com

4分钟
85
1年前

关于链游的投资逻辑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在链游领域有两个相关的项目比较火。恰好这两个项目都是我曾经关注过的,因此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对这两个项目的观察。 这两个项目是Pixels(www.pixels.xyz)和Ronin(roninchain.com)。 在我过往分享链游的文章中,我曾经反复提及自己非常看好全链游戏这个赛道。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关注这个赛道中涌现出的一些游戏,但凡在网上看到有类似的新游戏出现,我都会去扫一眼。 我对全链游戏的期待主要有三点: 一是游戏的核心逻辑必须在链上; 二是游戏必须要给玩家充分的自主权,能够参与游戏的创造; 三是游戏不能掉进互联网游戏的老套路:什么比赛、角色扮演、多人混战、打怪物那些听着就腻味的东西;更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酷炫场景、好莱坞大制作一类的浮夸装饰。 带着这三个标准,在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Pixels这个游戏。 记得那个时候好像游戏还没完全上线或者是上线了但好像玩法还不多,我的印象中当时它至少看上去比较枯燥,因此我没有特别花时间去玩而只是看了看它的介绍。 当时看完介绍,我觉得这个游戏在玩法上依旧比较老套,但好歹勉勉强强能满足我的前两个标准,因此我决定还是参与一下。 在那个时候对我来说省时省力参与游戏的唯一方式就是在OpenSea上买游戏发行的土地,因此我顺带着买了它的土地。 然后我就再也没有跟踪这个游戏了。 之后过了几个月,我又在一则新闻里看到了这个游戏。新闻说Pixels全面迁移到了Ronin网络。 当时,对Ronin网络我的了解仅限于下面这两条信息: 一是这个网络是Axie团队当年为了独立发展专门建的一条兼容EVM的链。 二是近年这个网络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安全事故,导致网络损失了价值几亿美元的代币。 这些有限的信息让我对这个区块链的印象非常一般。因此,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反而好奇:为啥这个游戏要迁到这个网络上去? 新闻里说Pixels团队经过多方考察认为Ronin网络的游戏生态和用户服务做得不错,所以才决定采取这个动作。 这个描述和我对Ronin的印象简直大相径庭,于是我想着干脆花点时间认真体验一下Ronin并玩玩这个游戏。 可玩这个游戏首先就要买Ron代币。但我发现当时Ron代币在DEX上没有交易,在大所里也只有X安上有交易。而我在X安的账户又因为认证信息不全被禁止使用了,所以我没法买Ron代币,于是我的热情瞬间就被浇灭了。 最近再次看到关于Pixels的游戏则是有新闻提到这个游戏现在已经积存了为数不少的活跃用户,而且用户对其的口碑还不错。更重要的是,游戏给不少用户发了空投。 Pixels游戏的生态正在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因为Pixels游戏的火热,连带着Ron代币的价格也在这几个月涨了好几倍。 这次,我更加好奇Ronin的生态和参与状况,于是进了Ronin的质押网络,仔细查看了参与网络质押的节点。 我发现仅有的22个节点中包含了不少加密生态中的大玩家,比如YGG、Nansen、DappRadar、Animoca Brands,甚至还有谷歌。 在Pixels游戏的示范效应下,已经陆陆续续有一批游戏准备在Ronin上线了。 显然,现在的Ronin作为一条EVM游戏链,其发展不容小觑。 相比Ronin,我想到了Magic。 虽然Magic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做游戏生态,可是它的生态中始终没有跑出一个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游戏,基本都只是散兵游勇。 如果Magic继续只是以这种状况竞争,我比较担心它未来怎么和Ronin比。 另外我还想到了无聊猿。 无聊猿在这几年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游戏,不过都是在主网,且效果也差强人意。如果我们大胆臆测一下,假如无聊猿也做一个自己的二层网络,打造自己的游戏链生态,会不会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 关于Magic和无聊猿打造自己的二层网络已经传闻很久了,但迄今为止没有见到任何实质性的动作。我不敢说这是不是一条突破重围的路,但相比Ronin的发展,至少在游戏这个领域,它们现在是不如Ronin的。

5分钟
79
1年前

关于链游的投资逻辑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最近在链游领域有两个相关的项目比较火。恰好这两个项目都是我曾经关注过的,因此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对这两个项目的观察。 这两个项目是Pixels(www.pixels.xyz)和Ronin(roninchain.com)。 在我过往分享链游的文章中,我曾经反复提及自己非常看好全链游戏这个赛道。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关注这个赛道中涌现出的一些游戏,但凡在网上看到有类似的新游戏出现,我都会去扫一眼。 我对全链游戏的期待主要有三点: 一是游戏的核心逻辑必须在链上; 二是游戏必须要给玩家充分的自主权,能够参与游戏的创造; 三是游戏不能掉进互联网游戏的老套路:什么比赛、角色扮演、多人混战、打怪物那些听着就腻味的东西;更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酷炫场景、好莱坞大制作一类的浮夸装饰。 带着这三个标准,在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Pixels这个游戏。 记得那个时候好像游戏还没完全上线或者是上线了但好像玩法还不多,我的印象中当时它至少看上去比较枯燥,因此我没有特别花时间去玩而只是看了看它的介绍。 当时看完介绍,我觉得这个游戏在玩法上依旧比较老套,但好歹勉勉强强能满足我的前两个标准,因此我决定还是参与一下。 在那个时候对我来说省时省力参与游戏的唯一方式就是在OpenSea上买游戏发行的土地,因此我顺带着买了它的土地。 然后我就再也没有跟踪这个游戏了。 之后过了几个月,我又在一则新闻里看到了这个游戏。新闻说Pixels全面迁移到了Ronin网络。 当时,对Ronin网络我的了解仅限于下面这两条信息: 一是这个网络是Axie团队当年为了独立发展专门建的一条兼容EVM的链。 二是近年这个网络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安全事故,导致网络损失了价值几亿美元的代币。 这些有限的信息让我对这个区块链的印象非常一般。因此,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反而好奇:为啥这个游戏要迁到这个网络上去? 新闻里说Pixels团队经过多方考察认为Ronin网络的游戏生态和用户服务做得不错,所以才决定采取这个动作。 这个描述和我对Ronin的印象简直大相径庭,于是我想着干脆花点时间认真体验一下Ronin并玩玩这个游戏。 可玩这个游戏首先就要买Ron代币。但我发现当时Ron代币在DEX上没有交易,在大所里也只有X安上有交易。而我在X安的账户又因为认证信息不全被禁止使用了,所以我没法买Ron代币,于是我的热情瞬间就被浇灭了。 最近再次看到关于Pixels的游戏则是有新闻提到这个游戏现在已经积存了为数不少的活跃用户,而且用户对其的口碑还不错。更重要的是,游戏给不少用户发了空投。 Pixels游戏的生态正在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因为Pixels游戏的火热,连带着Ron代币的价格也在这几个月涨了好几倍。 这次,我更加好奇Ronin的生态和参与状况,于是进了Ronin的质押网络,仔细查看了参与网络质押的节点。 我发现仅有的22个节点中包含了不少加密生态中的大玩家,比如YGG、Nansen、DappRadar、Animoca Brands,甚至还有谷歌。 在Pixels游戏的示范效应下,已经陆陆续续有一批游戏准备在Ronin上线了。 显然,现在的Ronin作为一条EVM游戏链,其发展不容小觑。 相比Ronin,我想到了Magic。 虽然Magic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做游戏生态,可是它的生态中始终没有跑出一个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游戏,基本都只是散兵游勇。 如果Magic继续只是以这种状况竞争,我比较担心它未来怎么和Ronin比。 另外我还想到了无聊猿。 无聊猿在这几年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游戏,不过都是在主网,且效果也差强人意。如果我们大胆臆测一下,假如无聊猿也做一个自己的二层网络,打造自己的游戏链生态,会不会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 关于Magic和无聊猿打造自己的二层网络已经传闻很久了,但迄今为止没有见到任何实质性的动作。我不敢说这是不是一条突破重围的路,但相比Ronin的发展,至少在游戏这个领域,它们现在是不如Ronin的。

4分钟
62
1年前

牛市不做波段,质押空投控制仓位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节后,以太坊的涨势变得较为强势,眼见就接近3000美元了。而且最近以太坊生态中无论是二层扩展还是游戏等板块也开始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这些都应该是短期利好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比特币的走势却显得稍微有些弱。 网上渐渐地又开始有文章讨论比特币短线的“顶”是否到了,以太坊短线的“顶”可能在哪里。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项: 那就是不要做什么波段,不要管什么短线的顶,我们要彻底忽略这些干扰我们的信息,现阶段坚定地拿住手中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我们积攒的筹码根本就不是为了眼前这点鸡零狗碎的小利,而是为了接下来在牛市中收获丰厚的果实。 很多时候,我觉得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避坑远比盈利要重要,因为不盈利我们最多失掉一次机会,但我们还能把握未来;但踩进坑里,我们很有可能就万劫不复,连把握机会的本都没有了。 节前狂飙的Pandora代币就是一例典型。 当时在写文章时,代币的单价已经接近10个以太坊了,但接下来的几天,代币的价格就出现了大幅下滑。现在,它的价格只有不到5个以太坊。 我记得在它最后狂飙突进的那几天,网上有不少文章认为它的价格还能再上涨100倍。 对此我不敢作这样的预测。 在节前那篇文章中我写过: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在一个代币刚诞生时,就被非常多人看好。这样的代币十有八九未来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或者即便有,其场景也是大家不可能想象得到得。 其实还有一段话,我当时没有写:同样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在一个代币刚诞生时,就被不少人认为未来还能再涨百倍,这样的代币十有八九未来是很难再涨那么多的。 比特币、以太坊、ORDI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它们在刚诞生时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相信更不敢公开说它们未来还能再涨百倍。 回到Pandora的例子,对散户投资者而言,如果在节前它狂飙突进的高潮期头脑发热地冲进去了,接下来直接面对的就是损失。 这样的坑我们得避,得小心再小心,宁愿错过机会也不要无脑冲。 在春节这几天,加密生态中大的新闻似乎不太多,倒是各种薅羊毛、撸空投的帖子非常多。在这些帖子介绍的项目中有一类可能是很多普通散户投资者比较关注的: 就是存储/抵押各种资产去积累积分然后博空投。 这类项目多是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或者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 这类项目不要求大家做各种繁琐的操作,只需要大家把自己的资产抵押到相关合约或者MPC/多签钱包。 看上去参与者不费任何功夫就能得到空投。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风险我认为大家也要引起警惕:没有哪个质押合约、钱包是敢说100%安全的。所以看上去无本的买卖多多少少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且这些项目要求抵押的资产往往是很重要的资产比如比特币、以太坊、ORDI等。这些都是普通投资者的压舱石。 把这些资产送出去抵押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有不少文章建议参与者把闲置的比特币、以太坊拿去抵押。我建议即便是闲置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拿去抵押的比例也不要太大,最好不要超过30%。 如果比例太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损失了压舱石,对普通投资者的打击恐怕是毁灭性的,会导致我们前功尽弃。

4分钟
99+
1年前

短线交易和长线定投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春节期间,证监会的一则重罚轰动了整个金融圈: 招商证券63人炒股违规遭处罚。公司高管熊某遭巨额罚款和市场禁入。 我仔细阅读了和这则处罚相关的信息,从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则处罚中透露出的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这则处罚的对象是招商证券违规参与炒股的63人。 这63人都是因为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了股票交易而被处罚的。而这里所谓的交易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短线炒作。 这63人的“战绩”如何呢? 29人盈利,33人亏损。 也就是说这些有内幕、有消息的人进行短线交易,也只有不到50%的人盈利了。 这些交易中有两笔最为典型的我特地摘录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中参与交易金额最大的郭某其交易额高达8.6亿,但总体却亏损364万。 参与交易金额位居第二的招商证券总裁熊某其交易额高达5.19亿,总体盈利3356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熊某交易额高达5.19亿,但他的本金只有3713万。 也就是说熊某的实际战绩是:以3713万人民币的本金,通过手中掌握的各种内幕消息进行短线交易,获利仅仅只是勉强翻一倍而已。 而且这个人还是招商证券的总裁。 注意:这位总裁的战绩算是29位盈利人当中出类拔萃的了,其他28人的战绩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看了。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受?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些信息,我的目的不是谈中国股市,更不是谈中国股市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是希望大家单纯地从另一个视野去再度思考一个问题: 短线交易到底能不能让大多数参与者长期稳定的挣钱? 我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这些信息中隐含的一些背景: 能够进招商证券的人,一般来说资质和能力都不会差吧? 这些在招商证券每天浸淫的人短线交易的能力怎么说都不会比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各类网红、KOL、大V要差吧? 如果说一般人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但招商证券的总裁熊某无论如何在各方面都不会太差吧? 或许熊某因为工作繁忙未必亲自操刀了这些交易,而是委托他人操作的,但我相信他所委托之人的能力和水平肯定不会差吧? 如果说交易水平不差,能力不赖这都还不算优势,那这些人妥妥地连内幕消息这个所有交易者都艳羡不已的最大优势都占据了,他们无论如何都可以算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吧? 结果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战绩却也只是如此,牛逼如总裁也只不过是用本金赚取了一倍的收益。 大家不妨拿这个战绩和进行定投的我们比比,看看我们的成果: 如果真的做到了在35000美元内、2500美元内一直规律地定投比特币和以太坊,我们的筹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均价是远低于35000美元和2500美元的。 而现在比特币已经52000美元,以太坊已经接近3000美元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筹码中有不少已经盈利翻倍了。 我们的战绩丝毫不逊色于招商证券的总裁。 而这还是我们没到牛市时取得的。 我们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我们没有任何内幕消息、我们不需要有任何交易技能、我们也不用具备任何看技术指标的能力。 这就是定投的神奇和伟大之处。 其实不仅在加密世界,在正常的股市,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长线定投都是远远超过短线交易的最好投资方式。 最后,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我反复说过的一个观点:除非你是天纵奇才,否则对普通人而言,短线交易是不可能让我们在投资市场致富并长期、稳定挣钱的。

4分钟
91
1年前

面对AI时代的挑战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年假这段时间,国内外发生了不少非常有趣的事情。 其中一个就是OpenAI发布的最新视频工具Sora。 这个工具让人震撼的地方是它只需要凭简单的文本输入就能生成视频,而视频的内容绝大多数人看了恐怕根本无法分辨它到底是虚拟的还是真实的。 这个工具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已经踏入了“真假莫辨”的时代。 对AI如此迅猛并且惊人的发展趋势,网上很多评论都表达了担忧:有人担忧一大批和视频、创意相关的岗位又要被AI取代了;有人担忧在接下来的时代人到底怎么才能和机器竞争;还有人担忧掌握AI的势力如果作恶全世界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和后果...... 很多这些担忧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面对AI的竞争人类将怎么办? 我认为这场竞争中有一些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如果我们钻进这些细节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场竞争中人类有两个独特的要素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 一个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另一个则是人类最大的弱点。 所谓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很多人说是大脑无限的创造力。 对此我是很认同的,但我更愿意顺着这个方向把这个结论继续往前推一步,在创造力出现之前我们其实需要一个更为根本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 敢于怀疑一切、敢于质疑一切。 这里说的怀疑和质疑不是指抬杠,而是指对事物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判断它到底合理还是不合理。 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从来都是从质疑和怀疑开始的,没有质疑、没有怀疑,我们永远都只会停在现有的理论、现有的思路。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当我们面对来自“权威”和“信誉”自上而下的信息输送时,绝大多数人是不敢越雷池去怀疑的。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操控者手里的玩物和韭菜。 这样的案例在加密世界实在太多了。 普通大众对大V的迷信、对KOL的盲从、对资本的膜拜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 如果World Coin这个项目和奥特曼无关而是一个由普通项目人发起的项目,我相信它抓取虹膜信息的方法会遭到极其无情的批判。可因为它和奥特曼有关了,是不是我们当中就有很多人对它倍加信任了? 大V、KOL、资本好歹还是人,未来的AI或者掌控AI的势力会比这些人更能制造假象、更能迷惑大众。 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批判思维的能力,不敢怀疑,那我们面对AI制造的更加逼真的“幻境”恐怕就只能束手待毙,只会成为AI或者AI势力的“人矿”了。 其实这种批判思维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在琐碎的生活中,它被压抑和埋没了。 现在我们迫切地需要唤醒它、发挥它、利用它。 而人类最大的弱点在我看来则是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个弱点在投资中表现得极其明显,最典型的就有“羊群效应”、“追高杀低”...... 这个弱点在AI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以加密世界为例: 随着一系列新特性(比如以太坊的账户抽象)、一系列新应用(比如基于TG的各种交易机器人)的纷纷上线,未来我们根本不知道和我们在同一平台上交易和竞逐的到底是AI还是人。 我们也不可能分清所参与的项目背后的项目方到底是人组成的团队还是AI运作的自动化场景。 如果是AI,它自己不会受情绪的干扰,但它知道人类会受情绪干扰,因此它完全可以精心营造出一个个逼真的场景、预设各种陷阱、利用人类参与者的种种情绪,把我们带到它所期望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降伏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服膺我们的理性思考,那我们就彻底成为AI的奴隶了。 唤醒批判思维的能力,控制情绪对我们的干扰这两点是我很喜欢在文章中反复写的。我认为它们不仅是我们在加密世界中稳步前行的工具更是人类面对AI挑战时能拥有和反击的最强大的武器。

5分钟
71
1年前

Pandora飙升背后的ERC404,目前适合布局吗?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两天一个刚刚新提出的以太坊代币标准突然爆火:ERC-404。 伴随这个标准的提出,作者同时还发行了该代币标准的第一个实验性代币Pandora。 这个代币标准描述的是什么场景呢? 它同时把ERC-20和ERC-721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代币标准结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以这个标准所发行的代币同时具备两个代币属性:非同质化代币(NFT)和同质化代币(ERC-20)。 我们以Pandora为例,它具体表现出下面这两个典型的特点: 这个代币一共发行了1万个NFT(我们称其为Pandora-NFT),这一点和我们通常见到的以太坊NFT是一模一样的。这1万个NFT可以在任何NFT平台上交易(比如OpenSea、Blur等) 但与此同时,它又有1万个ERC-20代币(Pandora-ERC20)。这里的ERC-20代币和我们在Uniswap上交易的ERC-20代币是一样的。这1万个ERC-20代币可以在任何DEX上交易。 这种代币构造方式意味着这种代币一发行,它就同时具备了ERC-20代币的流动性,可以像任何ERC-20代币那样进行便利的交易。 NFT的流动性在构造阶段就先天形成了。 当用户在Uniswap上购买1个完整的Pandora-ERC20代币时,用户不仅能在自己的钱包里拿到这个Pandora-ERC20,同时还会自动得到一个Pandora-NFT。这个Pandora-NFT的属性是随机的,可能是平常款也有可能是稀有款。 这种独特的流动性和交易特点是现在的NFT以及ERC-20代币都不曾有过的。 我在这里罗列的一些特点只是对这个代币非常简化的描述,实际上这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值得品味。大家可以自行在网上搜索这方面的文章。 如果我们深入到这些细节中会发现很多更有意思的现象和操作。这些现象和操作给这种代币的使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带来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天这个代币变得如此火爆的原因。 同样有意思的是,这个Pandora代币的发售也是采用的公平发售方式,人人都有机会参与。从网上一些早期参与者的留言可以发现,这个代币在刚发售时,也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发售进展并不快。而且代币发售完后有一段时间价格也并不是太高。 不过这样的时间窗口几乎转瞬即逝,很快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这个代币的价值,它的价格也随之迅速拉高。 我觉得这个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天然解锁了NFT的流动性,使其几乎等同于ERC-20,极大强化和便利了NFT的交易。 这个协议对NFT应用的意义无疑是很大的,但NFT应用价值的提升在根本上我认为还在于应用本身要有创新和变革。 这就好比Uniswap极大释放了ERC-20的流动性,但ERC-20代币是否有价值,根本上还在于项目本身是否有价值。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短期内恐怕会有大量仿盘和蹭热度的项目出现,给NFT市场注入一股不小的热度。 另外再套用我个人的一点经验: 一个真正有颠覆性的协议很少在一问世时就能被大家认识到它有多么“颠覆”、多么“梦幻”的。 比特币、以太坊、Uniswap、铭文......莫不是如此。 就算是我们今天人人皆知的AI那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才走到今天这个拐点的。 在一问世就能被很多人意识到有多么“颠覆”、多么“梦幻”的协议要么其事后的效果远没有大家当初期待的那样;要么事后证明它真正“颠覆”和“梦幻”的地方根本不是大家当初预想的那个场景而是某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角落。 远的不说,大家是否还记得两年前一问世就爆火的:Loot? Pandora的价格现在已经冲高到10个以太坊了。这个价位,我认为短时看有点过高了,我暂时不会买。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们祝所有的读者和听众龙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们年后再见。

4分钟
96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