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刚写完,我就看到了Merlin Chain的质押活动。而一看活动的细节,我就失望了---想不到这个项目同样陷入到了我所不喜欢的那种方式,又把中心化实名制的那一套信息绑定方式搬了进来。 好在Bitmap Tech生态的项目中最需要创意的部分不在Merlin Chain,所以希望项目方在这个项目上的这个做法不会对整个生态的长远发展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 对白名单、绑定中心化信息等这一套做法我一向是比较反感的,因为这套做法不匿名、不草根、不群众,这从根本上就和加密世界的基因不相容,会让我觉得这个项目不够贴近社区、不够大众化,不够接地气。 所以对这类项目,很多时候我都懒得参与,有时候参与也纯粹是估计到项目可能有薅大毛的机会才扭着性子将就一下。不过在这些项目中,有一个例外,我是不带情绪参与了:周星驰参与设计的Nobody NFT。 很早就知道周星驰在积极寻找机会进军Web 3,前阵子看到关于Nobody NFT的介绍。 尽管这个NFT现在还没有开图,不知道最终的设计到底是什么,但它的宣传材料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娃娃头像。不知道这些头像是不是就是最终设计。如果是,那我觉得这种设计其实挺一般的,就是中规中矩的漫画设计。 这个项目真正让我喜欢的还是这个NFT的寓意: Every nobody is somebody. 这句话直接翻译不太容易找到押韵的翻法。不过它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晰:每个小人物都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人都不要轻贱自己、小看自己。 看到这个主题,我立刻就联想到了《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一个从小就热爱喜剧,并梦想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的小人物。 然而,他没有家人的支持,只能只身闯荡香港。在香港,他饱受了各种艰辛和挫折,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失败和命运的嘲弄。最后,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喜剧之王。 这个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映射周星驰自己的成长经历---一个来自大陆移民家庭,自小在香港贫民窟长大,毫无背景毫无家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艰辛地实现从底层爬上艺术高峰的奇迹。 此前我很喜欢《喜剧之王》,很多时候是出于对小人物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憧憬和期待,也是对社会始终抱有这样一种期待:能不断地给底层实现向上跃迁的机会。 当我进入加密生态之后,亲眼所见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实现了阶层跃升的奇迹后,更加感恩这个生态给底层提供了机遇和宏利: 并不是每个环境都能让每个nobody成为一个somebody---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很多我们的同龄人还在其中挣扎。 并不是每个nobody都能接触到提供这样机遇的环境--- 看看我们的很多同龄人,很多还执着于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参与Nobody NFT给我留下的是一份对青春的回忆,也是一份对加密世界未来更宏大的憧憬。
这两天,某资本官宣发文,表示领投了比特币生态的知名项目Bitmap Tech。 如果仅仅听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Bitmap Tech是家什么公司,但如果说起它旗下的产品Bitmap很多读者应该就不陌生了。 Bitmap是比特币生态中目前持有地址数最多的资产,也是目前比特币生态中由社区经营和打造的最大元宇宙生态。 其实这个团队除了打造Bitmap这个资产协议之外,还发行了另外两个产品:蓝盒子和Recursive Doodinals。 蓝盒子的正式名称是BRC-420,目前已经是BRC-420协议的龙头资产,在社区的知名度非常高。相对而言Recursive Doodinals知名度则没那么高,在社区它常常被称为“涂鸦”,是团队当年进行的一项的尝试性创新。 除了资产协议和资产,团队现在进行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开发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Merlin Chain。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资本官宣消息的刺激,这些项目的价格现在都在飙涨。 其中最不起眼的“涂鸦”在上个月我最后一次关注时才0.016个比特币,而现在它的价格已经去到0.056个比特币了。 而最火爆的蓝盒子现在价格已经到了0.7个比特币---去年我认为这个价格起码要在牛市的阶段才能达到,因为它几乎到了和无聊猿同一量级的价位。 而现在牛市还未到,这些项目的价格都已经涨到远远超出我曾经的预期了,这起码证明一路走到现在,这个团队所打造的项目和生态是成功的,不仅赢得了社区的支持,还得到了资本的认可。 这个项目生态也是目前比特币生态中唯一一个不抄袭以太坊,而是原生发展出来的生态。而这样的生态如果未来能够成功,它的价值(价格)我相信会远远大于那些抄袭以太坊生态的项目价值(价格)。 在这篇资本官宣的文章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这个项目几个非常关键的特点:“最大的资产社区”、“坐拥比特币生态第一NFT”以及这些条件都使得“Merlin Chain上线的第一天就有丰富的资产储备和用户基础”。 而所有这些特点在我看来可以更进一步归结到一个更基本的规律:自下而上发起,由社区最广泛参与、无预设条件、无注册要求、无附加门槛、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售。 如果我们仔细去审视一下比特币生态中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爆款项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遵循的这个规律。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生态中另一类项目却是越来越多的,也就是那类又走回传统老路的项目:注册邮箱、关注推特、加入Discord、完成任务、挣积分...... 当我在参与第一类项目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忐忑、是好奇、是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当我参与第二类项目时,我的内心很清楚:我来做你这些任务就是为了薅你的羊毛,你这个项目未来可能不会差,但很难成为顶流。 所以对这两类项目,我建议有精力有时间的投资者都可以参加。但如果想找到一个生态中真正能成为顶流、真正能成为现象级、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惊人回报的项目,大概率还是要在第一类项目中去仔细寻找。
最近一篇报道写到OpenSea的CEO坦言可以考虑公司被收购。 根据这篇报道引用的数据,OpenSea高峰期曾经占据了NFT市场90%的份额,而现在则明显比不过它最大的竞争对手Blur了。以日成交量看,Blur的日成交量是OpenSea的5倍。 OpenSea如今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它的估值被大幅下调,曾经由高峰期估值的超过130亿美元到如今只有十多亿美元。 OpenSea的陨落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我最早用OpenSea还是在2018年,在上面买以太坊的CryptoKitties。再后来就是2021年NFT大规模崛起的时候。在那一轮大潮中我所有参与的NFT交易全部都是在OpenSea上完成的,可以说见证了OpenSea抓住时代赋予它的红利一步登顶的整个过程。 在那个年代,尽管OpenSea在NFT领域占据着绝对垄断的地位,但它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平台不太重视用户的利益,明显出现了不思进取的惰性。 在Web 3的世界,用户不再单纯是用户,而更期望成为项目成功的利益分享者。OpenSea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让人诟病。所以关于它何时发币回馈用户的呼声就一直没有停过。但项目方对此一向不置可否。 这里面固然有监管的原因,但我觉得项目方罔顾社区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这才有了后来x2y2和looksrare的出现。尽管x2y2和looksrare的势头并没有持续很久,但却开始撼动OpenSea的地位了。 最终,一个打法更先进、回馈力度更大的竞争对手终于出现,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Blur。 不仅在回馈社区方面OpenSea做得不好,在跟踪生态,不断迭代上,它也做得很不够。 这方面,一个很典型的参照案例就是Magiceden。 这个NFT平台原本是聚焦Solana的。它避开了OpenSea在以太坊生态中绝对垄断的优势而找了一个相对竞争不激烈的新兴市场。 但由于早期Solana生态中NFT的发展相当有限,所以Magiceden初期的发展也显得非常平淡。 当比特币铭文生态的NFT崛起后,Magiceden抓住了这个契机,迅速转向做起了铭文生态的NFT。 这一步让这个项目走出了低谷,重新找到了定位。 除了Magiceden,OK的NFT交易市场也是在这一波铭文NFT兴起的大潮中趁势崛起的。 Magiceden和OK都抓住了铭文生态的崛起赋予的契机和红利。 相比起这些后起之秀,OpenSea实在显得太老气、太落伍了,它和现在这些竞争者相比优势越来越小。 我估计等待OpenSea的结局恐怕是悲观的。 加密生态的发展和迭代是如此之快,每次巨变都来的如此猝不及防: 2020年整个业界还沉浸在DeFi之夏的狂躁中; 2021年又迎来了NFT的喧嚣; 2022年整个业界还沉浸在熊市暴击后的自怨自艾中; 2023年我们竟然看到了铭文生态的崛起。 这是一个快马加鞭的生态:项目方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投资者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会被历史遗忘。 这也是一个机遇层出不穷的生态:项目方精进努力、持续迭代,就能抓住新的契机、找到新的定位;投资者精进努力、持续迭代,就能抓住新的红利、攫取新的财富。
在这两天文章下面的留言中,有读者问到我对节点猴和比特蛙的看法。 NFT一直是我比较关注也是我很喜欢参与的领域之一。正好这两个项目也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关注的项目。所以在今天的文章里我结合这段时间自己的观察分享一些对这两个项目的想法。 节点猴和比特蛙现在俨然已经成了比特币铭文生态中的头部项目,两者在争龙头老大的位置。 此前我对这两个项目的预期和它们现在的走势是有较大差距的。这种预期的不同又联系到我在昨天文章中提到的项目发展和投资者预期“不相符”的这个话题。 但是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主要表达的是当项目的发展落后于我的预期时,我会怎么做。而这两个项目可以借来表明,当一个项目的走势强于投资者的预期时,投资者可以怎么做。 在比特币的铭文生态起来之前我关注的NFT主要是以太坊生态中的NFT和比特币生态中2017年之前的NFT。 因此,对于铭文崛起后比特币生态中的NFT,我一直都不太关注。唯一一次关注还是无聊猿团队发行的TwelveFold时。那次我也参与了拍卖,但参与体验之糟糕和项目后来走势之疲弱把我这唯一一次参与的印象都弄砸了。 所以此后我再也没有特别关注比特币铭文生态中的NFT。 我开始知道比特蛙大概是在去年4、5月份的样子。当时网上罗列了这个项目的很多优势:比如足够的去中心化、比如其风格能够让人联想起比特币生态中第一个大型迷因NFT青蛙佩佩(Pepe the Frog)等等。 但这些在当时的我看来都算不上有多么惊艳。尤其是所谓的“能让人联想起青蛙佩佩”实在让我难以苟同:这个比特蛙的设计在风格上老实巴交、中规中矩,完全没有佩佩那种反传统、反权威、讽刺现实、讽刺中心化的味道。 不要说和佩佩比,它连加密朋克和无聊猿都比不上。 所以我对它一直提不起兴趣,乃至它在去年6月到10月间跌到大概只有0.02个比特币时,我都没有买它。 到了去年11月,当铭文生态再次爆发后,在BRC-20代币中,ORDI开始稳步上涨;而在铭文NFT中,则是比特蛙的价格开始迅速上涨。 那时,比特蛙的社区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势,比特蛙的形象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用户用作头像。此后,比特蛙和其它头像类铭文NFT的差距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在我的印象中,它的价格最高时超过了0.4个比特币。 在这期间,也有一些铭文NFT被寄予期望超过比特蛙成为头像类NFT的龙头,比如大鹅。但始终没有哪个能真正稳定、长期地超过比特蛙。 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在当时的比特币铭文NFT生态中,比特蛙已经是头像类NFT的龙头了。 这一切直到节点猴的出现,才有了改变。 我知道节点猴是因为在它发售前的一段时间,推特上有很多人都在传播这个项目,宣传这个项目的诸多特点:比如第一个10K集合的头像类NFT、第一个铭刻与发售分离的铭文NFT等等。 但是我对节点猴的第一印象还不如比特蛙。 首先它的形象实在太难辨认了,不说看上去像不像猴子,就单纯看它的图片,如果没有提示,恐怕一般人很难看得出那到底是什么,我感觉就是一堆像素的简单堆砌。 其次它的发售方式不太公平,明显有对大V们的偏袒。 最后,它的发售价相对而言并不便宜。 所以在我看来,节点猴身上不少所谓的特点怎么看都不像个龙头项目该有的特点。我很难想象这个项目日后能火起来。 但事实却是,这个项目的营销手段尤其在海外社区的营销手段可能比较符合海外用户的特点,因此自它上线以来,它的价格和热度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乃至屡次超过了比特蛙,甚至还能在头部的位置时不时维持一段时间。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和比特蛙现在就是比特币铭文NFT的两个头部项目。 所以,这两个项目现在都远远超过了我曾经对它们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承认市场的选择。 那么节点猴和比特蛙到底哪个能成为铭文NFT头像类的龙头呢? 由于这类项目根本不涉及任何技术,因此它们的强弱和走势完全取决于社区的共识和凝聚力。而社区的共识和凝聚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两个指标去衡量: 一个是在当下的调整中,看哪个项目更抗跌、哪个项目的价格能依旧在调整中占据龙头的位置;另一个是看哪个项目的社区能够继续强化它的共识,让更多用户宣传、展示它。 对第一个指标,就我近期观察的结果来看,两者咬的非常紧,还看不出哪个有明显的优势。 对第二个指标,我们让时间未来给出答案吧。 就我自己的偏好而言,尽管这两个项目我都不是太喜欢。但一定要从两者中选一个,我还是会偏向比特蛙。
在昨天的文章和节目中,我分享了一些处理项目预期的方法。 当我们对项目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后,接下来就要在跟踪项目的过程中观察项目的进展了。我们观察项目的进展关键就是看项目的发展是不是按照我们的预期前进。 这时,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项目的进展“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这里的“不符合”可能表现出下面几种状况: 团队的努力和进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团队很努力,但项目的策略或者思路和我们想象的不同; 团队努力,项目的策略或者思路也和我们想象的一样,但在市场中取得的反响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对第一种“不符合”,我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这个项目。 比如早期我清空COSMOS的ATOM,前阵子清空PEPE就属于这个状况:它们的初创核心团队都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我立刻就离开了它们。 对第二种“不符合”,怎么处理就因人而异了。 对单纯看中投资收益的投资者而言,我建议可以继续观察,看市场的反馈再决定怎么处理。这种“不符合”有可能是投资者的想法不对,也有可能是项目方的做法不对,所以不妨静观其变,留给市场来检验。 但对还有其它考虑的投资者而言,我建议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比如我在投资项目时,有时候不单纯是看投资收益,还很希望投出一个按自己的思路发展会成功的项目。这样投出来的项目一旦成功,除了能带来获利,更能带来独特的成就感。所以有时候我也会离开这样的项目。 比如我在上一轮牛市中卖出UNI,在这一轮熊市中没有再买入就属于这个情况。我觉得这个团队非常好、也非常努力,但它在代币赋能方面和我期待的差距太大。 对第三种“不合符”,我的做法是承认市场的选择,一旦发现这种“不符合”进一步强化,我会准备好措施防止风险扩散。 我对无聊猿(BAYC)的处理就是一例。 最早我对无聊猿未来的发展是寄望项目方能够通过游戏进一步强化和确立它在头像类NFT生态中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无聊猿似乎不能单纯奔着游戏的方向去发展,不能发展成一个游戏公司。 很庆幸无聊猿团队的做法和想法也是这样,团队也很努力地在实践他们的想法。但通过这一两年的观察,市场的反响和效果实在是不理想。 这类项目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重振雄风?我现在也想不清楚,我相信项目方更加煎熬。 对团队的表现,残酷的市场已经给出了结果:无聊猿的价格已经从高峰期跌走了80%还要多,至今看不到回暖的趋势。 所以对这种状况,我的做法是当去年看到项目团队推出的游戏无法提振人气后,立刻清仓全部无聊猿,只保留变异猿,以便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上面描述的这些状况是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如何应对。 但当项目真的出现了问题时,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可以应对呢? 一部分投资者可能犹豫不决,另一部分果决的投资者可能会马上清仓。但无论哪种做法,这个时候再进行处理,已经有点晚了。不管哪种做法都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所以最好的防范这个问题的方式不是考虑这个时候怎么处理,而是在投资一个项目前把住一个关:仓位管理。 其实这个方式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讲过。 仓位管理是管控项目风险最好、最保险的方法。管控好仓位,把仓位控制在我们的风险能力范围内不仅能够帮我们止住损失,也能让我们有良好的心态面对项目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如果我们用来投资一个项目的资金在我们的风险承受范围内,哪怕我们的项目出现重大问题,它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也是相当有限的,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也是可控的。 所以总体来说,投资一个项目要面对的风险和问题很多,但这些风险和问题也是有相应的办法去解决和处理的。只要我们把风险控制提到战略高度,我们还是能够避掉很多大坑、少走很多弯路、少受不必要的损失。
有读者留言问了下面这个问题: 当投资者投资一个项目后,项目的发展有些地方不尽人意,没有按照自己理想中的重点去发展。面临这个状况该怎么办?想放弃觉得不合适,该如何权衡和把握这个尺度?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和不同的阶段来考虑会有不同的结果。 结合现在的市况,我们就以当下这个时段作为切入点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从熊市向牛市过渡的过程中,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这是读者在继续读下面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的大前提。 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更进一步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分成三个小问题。而这三个小问题则覆盖了我们在投资一个项目时要考虑的完整周期:即投前、投中和投后三个阶段。 这三个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1. 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当初投这个项目时,我们对它的设想是否合理? 2. 当项目的发展不如我们的预期时,到底是项目的发展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理解出了问题? 3. 当项目的发展真的出现了问题时我们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小问题。 如果投资者在投一个项目前对项目的设想和期望都发生了严重的错误,那后面的结果是不可能好的。 在这一步,投资者通常很容易掉进两个极端: 要么对项目的期望过高、要么对项目的期望很低(或者说根本想不到项目能有很远大的场景和空间)。 如果投资者对项目的期望过高,那之后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特别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怎么别的项目不停有利好,价格不停地涨?我这个项目啥动静都没有,价格冷静得像稳定币,甚至还不断地阴跌。 在当下的市场中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便是如此:无聊猿。 我们坦率地说,以无聊猿为首的以太坊头像类NFT项目在这个熊市以及现在从熊市到牛市转换的过程中发展得并不顺利---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它的期望过高了。 在这几年,无聊猿推出的一系列游戏和场景显然没有达到项目方的目标,也没有达到社区的期望。 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对项目的期望过低,那之后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后悔地拍大腿,后悔自己过早地卖掉了曾经以非常低价拿到的筹码,而眼睁睁地看着后面更大的红利从面前一闪而过。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BRC-20的龙头:ORDI。 我记得前阵子看到的一个链上数据显示最早期参与ORDI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已经套现离场了,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从开始一直拿到现在50多美元的价格。 我自己也会陷入到这两个极端中,因此,对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这样: 对已经经历过牛熊周期的项目,因为它在上轮牛市有个峰值,这是个潜在的天花板。所以我会以这个天花板为预期,在投之前评估一下看项目是否还有潜力能达到上一轮牛市的峰值。在投之后,会关注项目的风险,一旦有较大风险,随时准备离场。 这是一种偏保守的风格。 对从未经历过一轮完整牛熊的项目,我在投之前会多看项目好的方面;在投之后也会关注项目的风险。不过只要项目没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倾向忽略波动,一直持有到牛市。 这是一种偏激进的风格。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介绍了EigenLayer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理论上可以将以太坊的安全延申到海量的项目中。 这就给了EigenLayer这个项目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因此EigenLayer得到了相当数量的风投资助。 此外,EigenLayer本身也开启了激励模式,激励用户从测试网开始就参与项目的质押活动。 综合考虑这些要素,生态内的用户几乎一致期待EigenLayer届时会有海量的空投。 EigenLayer是整个再质押赛道的核心,连它都打开了这样的预期,那自然无论是用户还是项目方就更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了。 尤其对野心勃勃的项目方而言,这个生态是有可能出现除EigenLayer之外的巨头的。 当下的项目方们是怎么入局的呢? 那我们就要再审视一下EigenLayer的白皮书了。 EigenLayer的白皮书描述了四种抵押方式和所用的抵押资产。除了第一种之外后三种中的每一个其实都给了开发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其中第二种也即利用衍生的抵押资产xxETH进行再质押的方式是当下最为火热的细分赛道。很多项目就是在围绕这类资产作文章。 主要有哪些项目呢? 目前大概有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入局的新项目。 这类项目入局主要利用了下面两个条件: 首先,利用EigenLayer提供的积分机制和空投预期吸引用户将ETH或者xxETH参与投入到项目中。 然后,项目方自己再设计一套代币经济学的机制,通过自己的积分机制或者代币空投预期再给用户一层奖励。 通过这样的机制,参与项目的用户就能获得两种奖励:一个来自于EigenLayer,另一个来自于项目方。 这类项目目前有ether.fi、swellnetwork.io、kelpdao.xyz、renzoprotocol.com等。 第二类是趁势抓热度的已有项目。 在第一类项目中,当用户把自己的ETH或xxETH交给项目方后,项目方会给用户一个凭证代币,这个凭证代币是用户用来取回其交给项目方的ETH或xxETH的。 这个凭证代币就被一些现有的DeFi项目给盯住了。这些DeFi项目可以围绕这些凭证代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激励用户将这些凭证存入到这些DeFi项目中。 这类项目比较知名的有pendle.finance。 这个赛道的竞争实际上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却可以在很短地时间吸引人气并汇聚TVL。项目们起到的只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围绕EigenLayer作文章,将用户的ETH或者xxETH吸引过来然后转存到EigenLayer或者将产生的衍生资产引入到现有的DeFi项目中。 因此,这个赛道也是时下很多创业团队瞄准的赛道。可以想象的是,这个赛道的竞争现在才刚刚开始,未来新项目还将层出不穷地出现。 由于这个生态的基本逻辑和思路就是产生衍生资产并进行资产抵押,所以难免让人对这一层层的嵌套可能隐含的风险而担忧。 对此,EigenLayer的项目方也想到过。 其白皮书主要描述了一种风险:参与再质押的节点可能因为某种意外被误伤而罚没其抵押的资产。 对这种风险,白皮书提出的建议是成立某种委员会对这种状况进行评审,当委员会认定这属于意外时,可以把罚没的资产归还或者减轻罚没。 显然,这种风险只是诸多风险中的一个。人们更加担心在层层嵌套中累加的资产万一在外部事件的刺激下发生价格剧烈波动时可能面临的清算或者这些项目在技术实现中由于疏忽导致的意外。 一旦这种清算或者意外发生,可能不仅连累这个生态,还会连累DeFi生态,乃至最终影响以太坊的安全。 Vitalik去年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谈到以太坊共识过重的问题。在文章中他特别表达了希望以太坊的共识层不要承担太多的责任,以免系统过于复杂最终不仅无法保障反而会危害以太坊的安全。 担忧归担忧,因为加密生态是无需许可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构建自己的生态,所以这个发展恐怕是无法遏制的。 这就好比比特币生态中也有人担心铭文技术会污染比特币、增加比特币的负担,但铭文生态照样狂飙突进一样。 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我倾向用比较实际的观点看待它的发展,适当在自己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参与这个生态并观察是否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化解这些风险。
在我做了关于ORDI的潜力评估之后,有很多读者和听众在微信和推特上都留言希望我分享一下关于SATS的潜力。 以目前的市值排名看,ORDI和SATS算是BRC-20中当仁不让的龙头和龙二了。 对很多生态来说,我们主要对龙头代币进行一下评估就可以了,因为很多生态中的龙二和龙三基本都是抄袭龙头,所以龙二、龙三长线看很难超过龙头。 但对BRC-20生态来说,这个状况似乎有点特殊:因为在BRC-20生态中,龙头(我们暂时把ORDI算为龙头)和龙二(我们暂时把SATS视为龙二)在价值取向和特点上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联想起比特币与以太坊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新技术的第一个落地实践,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太多的应用,只是去年才开始因为铭文技术的出现在应用方面有了突破。而后者则完全是以应用为导向,自打出生起其价值就完全靠应用场景来支撑。 ORDI基本上类似比特币,也是一个新技术的第一个落地实践,也是在应用场景上暂时没有找到赋能。 但SATS却似乎不太像以太坊,因为它的诞生最初似乎不是为了应用,恐怕纯粹就是个MEME,甚至可能是部署者突发奇想开的一个玩笑,但后来被Unisat团队创造性地进行了赋能,从而有了应用场景的支撑。 SATS这段戏剧性的经历使它既有了MEME的特点,同时又有了应用场景的赋能。 正是这种双重属性,使得SATS爆发出惊人的后劲,市值迎头赶上并且咬住了ORDI。 我认为这个状况大概率还会持续到牛市。 因此如果纯粹从潜力上来说,我觉得SATS的潜力和ORDI非常类似,几乎难分伯仲。在牛市峰值的时候,大概率ORDI的市值能达到多少,SATS的市值也能达到多少。 然而我觉得对大多数SATS的持有者来说,大家除了关心SATS的市值以外,恐怕更好奇另一个问题: SATS的市值能不能超过ORDI? 之所以大家会有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SATS曾经一度在市值上超过了ORDI,尽管后来又跌了下来,但这个奇迹实在是让人振奋,给了持有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现在的比特币生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实现反超的现成案例:SRC-20生态中反超为王的STAMP就是一个典型。 在SRC-20生态中,第一个代币是KEVIN,第二个代币是STAMP。但由于STAMP在字面上更能表达比特币邮票(STAMPS)这个协议的内涵,因此它展现出了更强的MEME属性,从而在市值上反超了KEVIN,一跃成为龙头并持续至今。 那SATS有没可能重现STAMP的奇迹呢? 那就要看能给SATS赋能的要素能不能超过ORDI了。 在MEME属性上,SATS和ORDI都有足够的“意义”和“内涵”。SATS表示比特币的最小单位,ORDI表示铭文协议的缩写,这方面两者难分高下。但在天时上,ORDI占了优势,它是第一个代币。因此,总的来说SATS在MEME属性上恐怕还是很难超过ORDI。 而在赋能方面,SATS不像以太坊那样有一个偶像特质极强的精神领袖带领,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有缜密的发展逻辑。SATS的发展和赋能显得更为松散、更加随意。所以在赋能的持续性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这个不确定性就可能导致它无法持续被应用赋能,也就无法凭应用持续积累共识。 另外,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指标:在萎靡的市况中哪个更抗跌。 当下这轮回调是SATS在冲到龙二甚至短暂跃居龙头后经历的第一个调整。根据现在已有的数据看,在这个回调中,大部分时间似乎ORDI比SATS更抗跌,ORDI的市值居首。 因此综合看,长线ORDI的龙头位置似乎更稳,SATS更多时候还是龙二,有可能会借一些短暂的势头短期超过ORDI,但很难持久。 不过就算是龙二,我觉得它和ORDI的市值差距也不会太大,就算低也大概率不会低于50%ORDI的市值。 近来,在以太坊生态中新崛起了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赛道: 基于EigenLayer的再质押赛道。 网上关于这个赛道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了,但是这些文章主要偏重于介绍一些可能有空投的项目,而很少有对这个赛道原理和潜在问题的描述。 直接介绍项目看上去直截了当,能立刻让读者抄作业,但它很难启发我们自主地去寻找和发现新项目、新机会。 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赛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潜在机会的理解。 这个赛道的根本是EigenLayer。所以一切的一切还要从EigenLayer这个项目说起。 什么是EigenLayer呢? 它是致力于将以太坊质押安全扩展到其它生态的一个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以太坊区块链的安全性来源于以太坊网络中的节点参与共识。为了让参与共识的节点能够正常工作而不作恶,以太坊设置了一个机制:每个节点在抵押了32个ETH后才能参与区块打包等工作。 当节点正常工作时,可以得到奖励;可当它作恶或者不正常工作时,它抵押的ETH就会被罚没。 这个机制是整个以太坊安全的根本,它也是其它基于POS共识的区块链所通用的一种机制。 在目前所有基于POS共识的区块链中,显然以太坊的安全性是最高的、ETH的市值也是最大的。 既然如此,能不能干脆把以太坊的这个安全性延申到其它基于POS的区块链或者同样需要安全保障的系统中呢? 于是EigenLayer的设想就被提出来了。 它的方案很直接:既然以太坊的节点已经为以太坊提供了这么高的安全性、既然ETH的市值是所有POS区块链中最高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引导以太坊节点为其它POS区块链或者系统提供同样的安全性?为什么不直接利用ETH作为安全抵押所需要的资产? 顺着这个思路,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以太坊的节点同时参与其它POS区块链或者系统的质押。具体到技术实现上,就是将抵押的ETH再次抵押到其它POS区块链或者需要安全保障的系统中。 如果再把这个方法进一步细化、发展和延申,就产生了四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第一种,将已经抵押在以太坊中的ETH也用作抵押品抵押到其它系统中。这相当于一个ETH同时作为以太坊和其它系统的抵押资产。 第二种,将抵押所得的ETH衍生品(比如通过Lido得到的stETH、通过Rocket得到的rETH)抵押到其它系统中。这时ETH直接抵押在以太坊中,间接抵押在其它系统中。 第三种由第一种方式衍生出来。既然ETH也可以作为其它系统的抵押,那何不把包含ETH的衍生资产也作为抵押呢?最典型的就是在各种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包含ETH的交易对(LP)代币。把这类代币抵押到其它系统中。 第四种由第二种方式衍生,模仿了第三种方式。既然stETH、rETH可以作为其它系统的抵押,那我们也可以把包含stETH、rETH的衍生资产作为抵押,比如把各种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包含stETH、rETH的交易对代币抵押到其它系统中。 上面这四种模式就是EigenLayer在其白皮书中描述的抵押方式。 EigenLayer的这种设计思路是发散和开放的。它以ETH为基础,将ETH及其衍生出来的xxETH资产都视为有效资产,参与到其它系统的质押。 正因为协议的这种发散和开放,它给这个赛道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上面四种方式中,除了第一种之外,其它三种方式用的都是衍生资产。项目方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创造出各式各样基于ETH的衍生资产并将它们用作抵押。 于是,基于EigenLayer的各种套娃项目就层出不穷地衍生出来了,让这个赛道显得异常热闹。
1. 关于ORDI的购买价的设定 昨天那篇ORDI购买价设定的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都留言质疑我的方法没有算上牛市中整体行情上涨带来的币价本身的上涨。 我这个方法是个非常保守的算法。我之所以采用这个方法主要考虑到两个原因: 一是这个币没有经历过牛市,所以没有牛市峰值作为参考。因此我就不去设想牛市中它有可能达到什么价格,以免引起读者不必要的、过于乐观的“幻觉”。 二是这个方法就是个横向对比的参考方法,而不考虑市场整体行情的走势,所以我只拿ORDI和几个参考对象的现价进行对比。 总体来说这个方法是非常保守的,在强调风险的前提下,抹掉了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 这种保守也是我一贯的态度: 越是接近牛市,越保守,越警惕风险。 越是自己持有的品种,越谨慎,越要挑毛病,越要想到它的“不好”。 其实真正值得大胆憧憬和激进搏一把的不是现在,而是更早期大家对这个生态还不以为然的时候。就像另一些读者留言提到的那样:后悔在XX价位时没有买入。那个时候只要胆子稍微大一点,现在的收益就足够可观了。 2. ETHS上中心化交易所有没问题? 就我了解的信息,ETHS现在已经上中心化交易所了,一个是BIT,另一个是BitKan。不过这两个并不是太大的所,所以我感觉这更多的像是这两个交易所蹭不到其它币的热度而转蹭ETHS的热度。 这个币真正要体现价值还是要走ORDI、SATS那样的路:因为社区热度高,共识强,逼的大所不得不上。只有这样跑出来的项目其价值才有稳定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ETHS恐怕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还要有更多的赋能,更强的生态。 3. 买了1CAT NFT没? 我暂时没有买,不过我会保持对这个项目的关注。 4. 回撤的可能性大吗? 这个问题是1月11日读者留言的问题。现在已经是1月19日了,现在的市场和那时相比肯定算是回撤了。 但是这个回撤能有多久、幅度会有多大就很难预测了。 在我看来,现在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处于由熊市过渡到牛市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对任何回撤,我的一条基本建议是:不要为了短线波段而卖出手中的优质筹码。 至于在回撤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标的买不买入以及何时买入,那就要看个人情况了。 比如我,对自己定投的标的,除非回撤到了定投价以内,否则我不会买入。对不是自己定投但是也看好的标的,如果回撤幅度不大(比如幅度小于20%),我不会买入;如果回撤幅度超过20%,我可能会考虑再买入一些。 5. ETHS颠覆以太坊L2? 以太坊铭文在我看来不可能颠覆以太坊L2,比特币铭文也不可能颠覆以太坊L2。铭文和L2实际上面对的是不同的应用。 我记得在早期的文章中写过:Ethscriptions的创始人有一篇非常详细的早期文章。在那篇文章里他详细描述了以太坊铭文和以太坊第二层扩展(L2)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以太坊铭文和L2是互补的,是针对的不同用户和不同应用。铭文是对以太坊整个生态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取代现有生态中的哪一个。 对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6. ZKF这个项目怎么样? 这个项目有很不错的开局,但是未来怎么样,还要看项目方能不能吸引团队到它的生态中建设。目前它在这一点上做的还稍有欠缺。 在这方面,Blast就很值得学习,它设计的空投策略不仅惠及提供TVL的用户,还惠及到它生态中建设的项目方。 我一直在保持对ZKF的关注,拿到的空投也没有卖而是继续在抵押。我之所以这样就是为了看这个项目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7. Xpet和Bpet买哪个好? 如果纯粹从未来的升值潜力来说,我觉得买Xpet更好,因为Xpet是项目方持有的代币,项目方要获利只能靠这个代币升值。 但我现在玩这个游戏,重点不在买Xpet和Bpet,也不会考虑把每天获得的Bpet卖掉,而是会把获得的代币持续用来升级宠物的等级。 我觉得这个游戏如果能发展起来,最后最值得炫耀的一定是高等级的宠物。
有不少读者经常问我关于ORDI定投和买入的问题。 今天我以ORDI为例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关于定投和买入的一些基本想法。 首先,关于定投价和买入价,我衡量的基本标准都一样,主要用两个指标来衡量: 一是一个标的的全流通市值(FDV)是多少; 二是这个标的的市值和排名第20的币和第10的币相比,它还有多大的潜在上升空间。 关于什么币可以定投,什么币暂时只是买入? 我主要看这个币是否经受过熊市的严刑拷打。如果它经历过熊市的拷打,价值依旧坚挺、共识依然强悍,那我会考虑定投;否则我只考虑在低迷期择机买入。 我们以ORDI为例。 截至写稿时它的单价是73美元,全流通市值是15亿美元;排名第20的币是BCH,它的全流通市值是48亿美元;排名第10的币是狗狗币,它的全流通市市值是115亿。 我们先看ORDI和BCH。 作为比特币生态在这一轮熊市中一系列创新的起点之一并且还是所有后续同质化代币的魁首,ORDI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肯定是比BCH要大的,而且要大得多---因为铭文生态还在迅猛地发展,叙事空间还在持续扩大,所有这一切都在直接和间接地给ORDI赋能。而BCH则乏善可陈。 在这个时空背景下,ORDI现在的全流通市值却只有BCH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显然ORDI是有上升空间的。 真的到了接下来的牛市中,如果ORDI把BCH挤下去冲进前20名,我都不觉得奇怪。 我们再看ORDI和狗狗币。 ORDI和狗狗币相比,它在共识上还有太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它们币价差距的根本。它要弥补这个共识差距只能靠生态发展来支撑。 如果铭文生态真的发展起来,成了大气候,它的共识起来了,市值是有可能超过狗狗币的。但这个过程不容易,并且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ORDI的市值现在是狗狗币的七分之一左右。这个差距给了ORDI一定的上涨空间,但这个空间不那么容易兑现。 所以单从生态内的横向对比看,ORDI现在的价格存在较大可能还有2倍的上涨空间,存在一定可能还有6倍的上涨空间---但这个6倍不容易达到。 因此,如果有读者问现在73美元的价格买入ORDI可不可以呢? 我觉得是可以,因为上涨有一定的空间,但更大的空间就很难说。 但在我看来,这个空间还是欠缺吸引力。 如果它的市值能够更低一点,比如排名70开外,或者整个加密市场再经受一些更惨烈的打击,比如比特币的价格继续下跌、市场情绪再次转凉,连带把ORDI的价格打下去,那就更有吸引力了。 如果它的市值排名70开外,那价格就只有大概50美元左右;如果比特币的价格再跌20%,估计ORDI也差不多能跌到50美元左右---这个价格我再来买入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压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ORDI的价格如果能跌到50美元我才考虑再次买入的原因。 为什么ORDI我不考虑定投只考虑买入呢? 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它是这一轮熊市才诞生的产物,还远远没有经历过熊市的拷打,所以我不考虑定投,只考虑在低点时择机买入。
我在前天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接下来的这一轮牛市和上一轮牛市相比,在一些方面会有较大的不同。 这些不同中一个是更多、更大的空投,而另一个则是更多、更大的机构投资者入局。 比特币现货ETF的通过就是更多、更大的机构入局的开端。 我相信接下来大概率还会有更多机构入局的大门被打开,比如业界高度期待的以太坊ETF。 关于以太坊ETF,其实大资本们早有布局。比如贝莱德资本早在去年就向SEC提交了相关的申请。只不过这个消息当时受到的关注度并不大。直到比特币现货ETF获批之后,大家才把目光再次聚焦在了以太坊ETF上。 业界甚至有人乐观地估计,今年5月或者7月以太坊ETF就会通过。 我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谨慎是指以太坊ETF具体什么时候会获批不好判断,乐观是指我估计大概率最终还是会获批,这个时间不会太近但也不会太久(比如两年甚至更久)。 我猜测,从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要批准以太坊ETF有两方面要素得把握好: 一是关于节奏的把控。 二是关于风险的把控。 关于节奏的把控是指当前SEC已经批准了比特币ETF,如果短期内再批准另一个ETF,难免会给人留下“仓促”、“草率”的印象。作为美国金融界的最高监管机构之一,给人留下这个印象肯定是不合适的。 这一点我们从SEC主席在批准比特币ETF之后的发言也能看出。他的发言透露出对比特币现状的谨慎,我觉得这个发言就是在给市场有意地“泼冷水”,不希望市场对监管在短期的期望太高。 关于风险,则主要是以太坊在SEC眼中到底算不算证券? 这一点现任SEC主席曾经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观点,但这些观点却前后不一。他早前的观点认为以太坊不算证券,但后来又表示谨慎,甚至不再直接表明态度。 我觉得他之所以这样表态,可能更多地还是希望继续观察以太坊的发展,更多地了解风险,以便规划出对以太坊相关产品更好的监管方式。 虽然监管机构对以太坊持谨慎态度,但我相信监管机构也看得出目前以太坊的生态已经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这个状况已经展示出加密资产和加密技术的创新性和巨大潜力。 监管是不可能拦得住这个趋势的。 这是从监管的角度猜测。 如果从机构和大资本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们会有更强的利益动机和更实际的商业目的去推动以太坊ETF的通过。 近日海外知名加密媒体Bankless的联创@RyanSAdams在推特上留言了这样一段话: Get ready for: BlackRock Chain (L2) BlackRock Dollar (BRUSD) BlackRock Assets (tokenized ERC20s) That’s why Larry Fink is doing the roadshow. First Bitcoin ETF, then Ethereum ETF, then tokenization. He’s literally telling us the plan.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准备好吧: 贝莱德链(L2) 贝莱德美元(BRUSD) 贝莱德资产(代币化的ERC20) 这就是Larry Fink(贝莱德负责人)做路演的原因。 先是比特币ETF,再是以太坊ETF,接下来就是代币化。他的计划昭然若揭。 这段话说得太精辟了。 这段话里提到的ERC20和代币化在我看来就是实物资产代币化,也就是业内一直看好的RWA赛道。 我在前面的文章和推特交流中,多次表达过对RWA赛道的观点:这个赛道实际上是机构的肥肉。 机构是无论如何不会把这一块的巨额利益让给其他玩家的。 而以太坊则是当下能够迅速承载和实现这块商业利益当之无愧的绝佳平台。所以机构一定会希望以太坊早日被监管机构接受,好让他们放开手脚干。 虽然上面这些似乎没有从Larry Fink嘴里说出来过,而仅仅只是猜测,可大家都能看清这里面的内在逻辑,也能看到这里面可能蕴含的极大商业利益。 所以作为全球顶级的大资本,我不相信贝莱德申请比特币和以太坊ETF的目的仅仅只是为客户提供一个加密资产的理财工具,他一定有更大的野心和更远的计划。 所以对机构和资本来说,他们推动以太坊ETF获批的紧迫性和急切心理会远超我们散户。 我相信接下来,这些大机构、大资本一定会明里、暗里和SEC频繁互动,尽力搬走监管这个挡在他们通往更大商业利益之路上的拦路虎。
昨天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了一下始自去年的空投苗头和一些典型项目。 根据目前这些已经空投或已经宣布了将要空投的项目特点,我猜测接下来牛市中大概率会发空投的细分赛道有下面这些: 1. 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 以太坊的坎昆升级即将到来。届时,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因为Blast和ZKFair的成功启动让很多项目方看到了和老项目竞争的大利器。 因此我相信届时还会有更多第二层扩展的新项目涌现。那些项目想要参与竞争除了空投我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启动项目。而它们空投的方式很可能会仿效Blast或者ZKFair。 因此,如果我们要抓住这里面的机会可以尝试在目前的第二层扩展项目上(以未发币的项目为重点,但也不可忽略已发币的项目)进行操作。 这个操作的好处是: 一,我们依旧可以争取在未发币的项目上拿到空投。 二,即便我们得不到项目本身的空投,也有可能在后续新项目中得到空投。因为很有可能新项目空投的标准会仿照ZKFair那样看我们是否在现有的第二层扩展上进行过操作。 2. DeFi项目 以现在的趋势看,未来DeFi的主战场大概率会转战到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而且这个竞争也会相当激烈。在众多项目中想要快速崛起,除了靠空投拉人气我也看不出其它更好的办法。所以这个赛道未来的空投量不会小。 因此,现在各大第二层扩展上的DeFi项目,尤其是那些TVL高或者已经明示会发空投的项目,我们都可以尝试进行操作。 这个操作可以和第二层扩展的操作一并进行。 3. 游戏 这类项目目前主要在以太坊生态中,既有以太坊主网的项目,也有第二层扩展或者侧链中的项目。 这类项目目前主要的空投方式有两种: 一是给项目NFT的持有者进行空投。 二是按玩家参与游戏的程度进行空投。 要参与这个领域的空投,对散户来说要么花钱买NFT,要么投入时间、精力玩游戏。这只能根据个人状况拿捏了。 4. DA区块链 尽管Celestia和Dymension已经出现了,但我相信这个赛道肯定不止这两个项目,新项目还会出现。 要抓住新项目的空投,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现有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上操作 二是如果现在已经有TIA的用户,千万不要卖,把TIA放到验证者那里进行抵押。未来当Dymension空头后,也不要卖,而是进行抵押。 此外如果抗风险能力强,资金雄厚的玩家,可以直接买TIA或者ATOM(COSMOS代币)进行抵押操作。 5. 跨链项目 跨链项目有两类:一类是横跨不同区块链主链的项目;另一类是横跨第二层扩展的项目。 对第一类项目,我一直以来不太感兴趣,但这些项目现在为了拉人气,同样也给以太坊生态的用户空投。 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是第二类项目。不过这类项目目前不多,似乎有一个@Owlto_Finance比较活跃。 这类应用我感觉使用频次并不高,所以我不建议刻意为了薅羊毛去专门的用,而是碰到自己需要的场景尝试一下操作就好了。 6. 铭文生态 铭文生态现在的大趋势是向应用的方向发展。但应用项目要启动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人气。现在看来,越来越多项目为了快速拉人气,会直接给铭文生态的头部代币持有者进行空投。这个现象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的铭文生态都表现得相当明显。 所以为了抓住这里的机会,我们的操作很简单:如果持有头部代币,一直持有就行。 如果目前没有持有头部代币,是否值得为此专门在这个价位买入头部代币,那就要根据个人的抗风险能力评估了。 上面我总结的是一些比较大的空投领域,其它的细分领域就留给大家自己探索了。 对于空投,前几年就已经开始有专门的工作室自动化操作了,这个状况去年尤甚。 曾经我认为和这些工作室相比,我们散户现在再去撸空投基本没有机会了。但根据我最近这几个月的经历和体验,我觉得散户仍然有机会并且可能机会不小,因为仍然有很大一批项目不需要太多交互,也不需要耗费太多资金和时间。 对我们散户来说,如果希望抓住空投机会可以根据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精选一、两个账户找一个我们特别熟悉和喜欢的细分赛道,专门去操作一些项目。当然如果时间、精力和财力都有限,那我们专心拿住比特币和以太坊,忽略这些空投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去哪里找这些潜在的空投项目呢?推特上有一个很不错的账号:Airdrop Official@its_airdrop。这个号会经常发一些项目的空投信息。希望在空投中找机会的读者可以顺着这个号找到更多关于各类项目空投的详细信息。 另外,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虽说接下来的空投是个大机会,但黑客同样也盯上了这个“机会”。所以当我们操作领取空投时,尽量要对一个项目进行多方求证,确认了某个项目确实是正牌项目后再到官网进行操作。不要随意点击所谓的空投信息,以免被黑客钓鱼攻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