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少币放到硬件冷钱包? 今年到明年,我们大概率将从熊市过渡到牛市,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投资者最大的危险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把辛辛苦苦存下来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换成了一堆最终会一地鸡毛的山寨币。 因此,我建议持有者把定投存下来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中至少一半都放到硬件冷钱包,这部分不到牛市中后期不要从冷钱包拿出来变现也不要换仓成其它什么币。 2. 关于Ape币 Ape币的风险和收益是和无聊猿整个项目的发展及走向密切相关。 如果无聊猿生态能够再度崛起,那Ape币的再度辉煌也是指日可待的;但如果无聊猿生态继续这样萎靡,它的价格不要说跟着大盘涨,恐怕继续下跌都有可能。 目前看,它的状况不佳,还是继续观察吧,看看团队能不能再把生态拉起来。 我对它的操作除了买一些配对变异猿抵押之外,没有其它的额外操作了,更没有定投。 3. 现在这个价位OP、ARB不建议买吧? 对OP和ARB,去年我都买过一些,后来又拿了Matic的一大部分换成了OP和ARB。我记得进行Matic换仓操作时,OP的价格大概是1.38美元,ARB的价格大概是0.8美元。 在那以后我没有再进行任何买入或者换仓的操作了。 现在这个价位我不会再买入了,会一直拿到牛市。 另外有读者问现在还有哪个二层扩展的币有布局的价值? 我看了看,基本上生态和预期强的都不便宜了。目前看似乎就Matic的价格还比较弱一点,但它的生态目前也相对弱。如果实在想布局,可以布局Matic;不布局,我觉得也无所谓。 就第二层扩展的生态来说,我目前依旧最看好ARB,因为这个生态最接地气,和社区互动最频繁。这样的系统很容易出一些比较“野蛮”、“原生”的项目。 ARB生态我觉得目前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链游和社交。这两个细分生态比较典型的项目有Magic和近期的xpet,连一些xpet的仿盘也选在ARB里开发。 我相信ARB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还可能再出现类似的“野蛮”项目,因此ARB生态很值得关注。 4. 关于BRC-420蓝宝石的作用 我不确信读者问的“蓝宝石”是不是指那个蓝水晶?如果是的话,它的主要作用是项目方准备给它赋能,将比特币挖矿的收益分给蓝水晶的持有者。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只是项目方目前的许诺,项目还在开发中。 其实这个思路并没有多少特别的创新,只不过它把挖矿和BRC-420结合起来了,算是在BRC-420生态中的首创,所以吸引了生态用户的人气和关注。 5. Bitmap的代币是BMP吗? BMP是社区发行的一个币而非项目方发行的,当初它给Bitmap的持有者空投了这个代币。 实际上Bitmap社区类似的项目还有不少,一些BRC-420资产也是社区自发发行的,和项目方没有太大的关系。 6. 以太坊铭文的元宇宙有没有机会?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以太坊铭文生态无论在创意还是在开发上都远逊于比特币的铭文生态。先不说创造出以太坊和比特币目前没有的项目,就连以太坊DeFi生态中现有的项目,以太坊铭文生态都没有快速地复制出来,目前仅有一个facet swap能打。 似乎以太坊社区对这个生态很不重视。 如果以太坊的铭文生态继续像现在这样,那恐怕在这波铭文生态的发展中就真的要落后了。
1、铭文有没有两面性,这么火热会不会烧糊了大饼?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铭文也一样。 关于铭文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过,甚至包括Luke的质疑在比较早的时候也被提出了。那些争议(包括Luke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这种两面性,我倾向于看到底它是利多还是弊多。如果是利多弊,我会倾向于支持和鼓励。 在我看来铭文生态最了不起、最惊艳的点就是:它再次证明,一个去中心化、可信中立的平台上能够诞生伟大的创意、能够激发绝佳的想象力。 正因为比特币这个平台是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它才给了人们在上面创意、发挥的机会,才让我们看见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创意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硕大的新生态;看到一个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如何借这股东风成为一个新生态中的大玩家。 这不仅是加密生态创业者们的成功,更是加密生态前辈们为之奋斗的愿景。 这种生机勃勃的生态可能在中心化的平台中成长起来吗?可能在中心化的平台中如此迅猛地野蛮生长吗? 绝对不可能。 仅凭这一点我就足够认为铭文生态是了不起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 2、我现在还在定投ETH吗? 我对比特币和以太坊设定的定投价分别是35000美元和2500美元。所以我现在没有定投比特币了,但还在定投以太坊。 3、关于了解项目和咨询需要哪些渠道和网站? 我主要的渠道是推特。可以先从一个自己了解的人开始关注,然后看这个人转发了哪些人的帖子,哪些项目方的帖子。然后顺着这些线索顺藤摸瓜找到更多信息源。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能积累相当的信息和渠道。 4、准备研究bitcoin NFT赛道,但感觉推特信息太杂,油管信息比较少,不知道从哪里去照接下来要上线的项目或者更仔细地研究这个赛道。 一般来说我要找最新的信息,主要还是通过推特。 但如果要找一些总结性的信息,可以参考几个比较大的媒体,比如PANEWS、区块律动、深潮TechFlow、Foreight News、金色财经等。这些大媒体上经常有对某个细分赛道的总结性文章。 5、关于Depin赛道 这个问题经常有读者问,上周末的推特交流时我也大概回复过。这里再补充一些观点。 这个赛道其实早在2017就有了,但到今天为止,真正落地并且有一定应用的,在我看来就两个:Filecoin和Arweave。 但是这两个项目的表现如何,我想大家都看到了,Filecoin基本上没什么大动静;Arweave合作的机构很多,有传统的中心化机构也有不少圈内的大项目,但效果实际上都平平。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总体而言对Depin的发展,我在保持关注,但目前我持谨慎态度,原因有两点: 一是现在很多所谓的Depin应用如果我们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传统的分布式应用而不是区块链应用。 传统的分布式应用其核心是将一个任务拆解分配给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解决不同的问题;而区块链的共识算法是所有的节点都解决同样的问题。这两种系统虽然都是分布式系统,但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但很多项目方却试图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去解决这些更适合用分布式系统解决的问题。这里面的逻辑是自相矛盾的。 二是Depin应用涉及到硬件,这个战线会拉得很长,在实际中不好处理。 所以我担心这个赛道里面的噱头大于实质。
在上周六的推特交流中,有几个问题我觉得回复得不够详细,所以今天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再详细分享一下我对几个问题的观点。 有读者留言问今年对我们来说宏观层面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我觉得在宏观层面,加密世界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或者说就算有风险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反倒是在微观层面我们作为个人来说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宏观上今年最多就是黑天鹅事件打压币价,可再怎么黑天鹅,我们只要牢牢拿住手中的比特币和以太坊,不因为这些偶发事件就慌不择路地把手中的筹码抛掉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接下来就是静待牛市的来临,然后收获硕果。 而在微观层面,今年作为个人的我们恐怕将会面对更大的“灵活就业”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好好想想万一时代的这粒沙子落到我们头上,我们该如何处理,该如何应对。 希望我的每位读者今年都能都生活顺遂、逢凶化吉。 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读者都提到了铭文相关的问题,尤其提到铭文可能遇到的风险。刚好周日出来了新闻:比特币开发者Luke提出的针对铭文的“修改”方案被关闭了。所以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大家不会再争执这个问题了。 而今后,随着铭文生态的越来越强,我认为这个风险只会越来越小,所以大家暂时不用太担心这个风险。 关于BRC-20,我目前比较看好的是ORDI和SATS,这也是我持有的。对龙头币种,因为我不确定现在这个价位买入未来还能有多大涨幅因此不好判断现在是否值得买入,但我建议已经持有的用户最好不要贪图一点小利而来回做波段、也不要太担心币价下跌而恐慌卖出,而是把它们一直拿在手里、拿到牛市中后期再变现。 有听众问关于域名的看法? 我现在的感觉是,不管是以太坊里的各种域名(比如ENS)还是比特币里面的各种域名(比如btc),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这些域名,我建议买一些留着自用就好了,为投资买太多就要谨慎了。 Bitmap也是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听众问到的。 对这个项目,我一直以来表达的观点都是比较看好的。 一是因为这个项目有创造性,它锚定了比特币区块这个加密生态中最自然、最原生的“资产”。 二是它形成了一个自发的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有大量项目团队在围绕这个协议主动地开发项目、主动地发行资产。最开始这些项目方的开发可能仅仅是因为兴趣或者情绪,但现在,这种做法也开始为项目方自身带来流量,带来人气。 这两个因素给这个项目营造了较强的社区,也逐步建立起了一定的生态门槛,而且这个门槛越到后来会越难被超越。 尽管其它的协议、其它的生态也出现了这个项目的仿盘,但我认为这些仿盘在生态上很难和Bitmap竞争。 所以我对这个项目的仿盘基本上不太关注,我认为仿盘胜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当然这是否意味着Bitmap就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呢? 我觉得目前这样说还为时过早。 因为到目前为止不管是这个项目本身还是它的生态,都只是因为一些比较正面的苗头给了用户一个很强的预期,而这个预期要变现还是需要实打实的项目落地,需要真正出现一款用户高频使用的应用。但这个应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 如果这类应用迟迟无法出现,这个预期始终无法兑现,那现在大家对它期望有多高未来对它失望就会有多大。 这是大家在观察这个项目时应该高度注意的风险。 另:上周六推特交流的回放链接: x.com
1、mocaverse和变异猿选哪个? 这两个NFT在特质和定位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变异猿在某种程度上被定位为用户在虚拟世界的身份象征,很类似我们现实社会的奢侈品。 但Mocaverse则更像品牌商(Animoca Brands)在虚拟世界中的品牌标识或者品牌代言人。 一个被视为个人形象,另一个被视为品牌形象。 这里两种不同的定位就决定了它们价格上涨的内在逻辑会有很大的区别: 变异猿的价格要继续上涨一定是这个身份属性越来越“稀有”、越来越能显示身份,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头像使用,驱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而Mocaverse的价格要继续上涨则在于Animoca如何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价值赋能持续输出到Mocaverse,让人们一看到它就想到Animoca未来会更成功,会给更多人带来各种利益。 两厢比较:变异猿需要的是“更虚”的东西,而Mocaverse需要的是“更实”的东西。 对无聊猿团队而言,到底该采取什么路线,怎么给变异猿赋能才能进一步强化它的个人身份,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毕竟这条路前人没有走过。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有了那些现成的顶级奢侈品的发展路径,但那些方式似乎在虚拟世界中不好走,而且无聊猿团队似乎也不是在往那条路上走。 所以这条路未来该怎么走,以及能不能走得通,都存在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无聊猿团队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头像类NFT当下面临的问题。 这个问题现在无解,只能静待它们的探索和尝试。 而对Mocaverse来说,Animoca要把品牌影响力输出到它身上把价值赋能到它身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传统的商业操作,这方面现成的案例很多,不仅难度小而且风险小。 所以从难度和风险上来说,变异猿要大得多。如果团队处理不好,它未来的价值是有可能逐步递减的;不过一旦这条路走通,它未来的涨幅也会惊人,甚至无上限。 因此,如果求稳,我会选Mocaverse;如果愿意冒险,我会选变异猿。 2、 能否给个头部的ORDI和SATS的定投价? 这两个币尽管我都很看好,但我都没有定投。原因是它们的价格发展到现在,越来越不好预估它们未来的潜在上涨空间。 我曾经在文章中写过,我认为ORDI是比特币的杠杆。那我们就从杠杆的角度来看看ORDI现在可能的增长潜力。 截至写稿时为止它的价格是75美元,与它对标的比特币价格是44700美元。 假如在接下来的牛中比特币能达到10万美元(现价的2.2倍),那就意味着ORDI的价格至少也要到167美元。如果ORDI的涨幅更高一些,达到3倍,那它的价格就会去到225美元。如果还高一些,涨幅达到4倍,价格就会去到300美元...... 算到这里,我心里是存在一定疑问的:它真的能涨到300美元这么高吗? 就算能涨到300美元,尽管它的涨幅还是高于比特币,可我们综合衡量一下风险和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非要我们在两者中选一个,是选比特币还是ORDI呢? 如果是我,我会倾向保守一点,选比特币。 这就是现阶段我们讨论定投ORDI的尴尬之处。所以我早前在文章中写,现阶段我没有再买这些经典的BRC-20代币,而是会一直持有它们到牛市。 如果一定要说给ORDI设一个可能的定投价,我觉得最起码要低于50美元,才有一定的性价比,否则意义不大。 可ORDI还能跌到50美元以下吗?我们只能等时间来给出答案了。 3、ERC-3643的潜力? ERC-3643是对标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标准,基于这个标准的项目属于我们常说的RWA赛道。 这个赛道我还是维持过往的观点:真正能在其中获得大头利益的是机构和大资本,散户在里面是喝汤和陪跑。
1. fil的二层子网技术能否解决BTC扩展和DA的问题? 我对fil的二层子网技术不太了解。不过说到解决BTC扩展和DA问题,很多技术手段和项目都可以被用来尝试解决BTC的扩展和DA,并且已经有不少现成的解决方案了。 但是,无论它们采用的具体手段是什么,只要DA不放在主网(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那么它们的安全性就一定会打折扣,只不过是折扣多少的问题。 这种在安全性上打折扣的DA方案也有自己的应用场景:那就是对安全性不那么高的应用。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比如DeFi或者支付,恐怕还是要把DA完全放在主网。 所以说fil的二层主网技术能不能解决BTC扩展和DA的问题,首先要看它的安全性如何,然后再根据其安全性判断其应用场景,再看看能解决哪些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 2. XX协议上的XX项目如何? 很多读者留言问比特币生态中的XX协议以及协议上的XX项目如何? 现在比特币和其它区块链上层出不穷的协议实在太多,而每个协议只要一出场,就一定会附带一堆这样、那样的新项目。 对很多这样的新协议和新项目我都不熟悉,所以很难判断每个新协议和新项目如何。 我觉得这恐怕是现在生态中用户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这种状况本身就说明注定这些协议和项目中的绝大部分最后都会归零,因为它们有可能根本不会引起广大用户的注意,甚至根本不为广大用户所知晓。 因此我们在看这些协议和项目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就是我曾经反复提到过的:不要太迷信技术。绝对不是技术越先进的东西越会被采用。技术好仅仅只是第一步,它能不能被迅速推广、被迅速使用是更关键的第二步。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内卷中已经看到了:技术更好的ZK系至今在生态上干不过OP系。我们在铭文生态再次看到了:技术上更安全的比特币邮票和SRC-20至今在生态上也干不过铭文和BRC-20。 第二就是要看这些项目的社区和共识如何。没有迅速扩大的社区和强大的共识,这些新项目很快就被湮灭和遗忘。 所以对新协议、新项目,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自己非常喜欢那就多关注并适当参与,但不要太痴迷,不要轻易重仓,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持续观察和比较。 3. 我买的XX已经翻了XX倍,我该继续持有吗? 这是不少持有铭文资产的读者问的问题。 这些读者在这一轮比特币生态的爆发中买入的一些资产(比如铭文、NFT等)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现在面临的疑惑是该变现还是继续持有。 我的建议是看个人的仓位状况: 如果买入的时候仓位非常重,那我建议确实可以变现一部分,以保证资金的安全。 但如果买入的时候是以小资金玩玩的心态参与的,并且这些资金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影响自己整体的资金安全,比如我,那我肯定不会卖,我会持有到牛市来临然后在接近疯狂的时候再变现。这样做的风险是很有可能持有的项目会归零;但好处是只要抓到一个大标的,仅仅那一个的收益就可以覆盖其它项目的损失并且还有额外丰厚的收益。 在我过往的经历中,10%的项目会带来惊人的收益,20%的项目会带来不错的收益,10%~30%的项目保本,40%~60%的项目可能全部亏光。综合来看,整体的收益还是不错的。
早前,我曾经写过文章介绍以太坊第二层扩展这个赛道的内卷: 从最初各个项目方以技术先进性、用户体验作为竞争的落脚点到后来Blast直接以营销手段入局,在连“实物”影子都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便用极短的时间在TVL上迅速超过了老牌项目。 Blast的这种入局方式碾压式地给了这个赛道所有项目方巨大的压力。 由于Blast这个项目本身自带光环------它的创始人也是Blur的创始人,因此Blast的入局一方面抢了这个赛道老项目的风头,另一方面也给了其它赛道老项目以启发:借用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来给自己续命。 于是我们又看到无聊猿社区有用户发起投票,希望无聊猿也构建自己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把人气再次拉抬起来。 在Blast的玩法中,用户不需要实际消耗Gas费,只需要将以太坊抵押进来就能妥妥地获得抵押收入和代币空投。 我原以为这种做法已经算是极致了,但ZKFair的出现则再次刷新了三观,它直接把上面所有这些优点全部吸纳并做得更彻底: 它一方面直接给使用过其它ZK-Rollup的用户空投以吸引同生态内其它项目的用户,另一方面通过激励用户跨链USDC来获得空投以吸引场外的新用户。 这一点比Blast在吸引用户方面还要彻底。 除此以外,它大力宣传自己使用了Polygon和Celestia来构建第二层扩展。这种宣传方式直接拉来了Polygon和Celestia为项目宣传和站台。 这一点Blast没有做到。 在ZKFair的运作下,这个项目仅仅在两天之内就拿到了超过1亿美元的TVL。这个战绩相当于Starknet努力两年的结果。 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战绩,而项目本身却既没有自己的原创技术,也没有光鲜靓丽的风投,更遑论Blast那样强大的团队背景。 这是营销策略的又一次完胜。 不管ZKFair的真正目的如何、最终产品如何,它的这次营销至少说明了两方面问题: 一是尽可能调动最广大的社区、激励社区最广泛地参与项目能够给项目的启动带来强大的助推力。这种助推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风投和所谓的背景能够带来的助力。 二是再一次证明空投才是到目前为止最强大、最高效的激励手段和吸引初期用户的方法。 这次ZKFair的空投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归了Uniswap开创的那种空投方式:但凡参与过,就能获得奖励。 尽管Uniswap开创了“慷慨空投”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后来几乎很少再被其它项目方使用了,因为这个代价有点大。 但ZKFair干脆借用这种方式激励用户一起来光明正大的内卷、一起来“女巫攻击”。 这种空投方式的再次成功会给整个生态带来深刻的影响,它给所有的后入局者树立了一个典范: 当新项目没有背景、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时,要启动项目不妨学学ZKFair。 在Blast横空出世之后,我在文章中认为:那些曾经口口声声不发币的项目恐怕会撑不住而不得不改变政策。 而现在又有了ZKFair这样更加强悍的营销在吸引人气和资金。 更何况,排在日程表里明确会发币的第二层扩展项目都一大堆。 近期,连一向口口声声不发币的Base口气都弱化了。那些还在继续声称“不发币”的项目还能撑多久? 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到以太坊的坎昆升级了。 在这次升级后,第二层扩展的费用会进一步降低,而这又会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第二层扩展的门槛和费用。 或许坎昆升级才真正是以太坊第二层扩展内卷的开始。
当我们在一个生态中有了大量的资产之后,接下来必然会有大量对资产交易的需求。 比特币的生态同样如此。 现在在比特币生态中资产发行最多的就是BRC-20资产和基于铭文协议的NFT资产。因此目前这个生态中最发达的就是基于BRC-20资产交易的应用和基于铭文NFT的交易应用。 在这两类交易应用中,目前基于NFT的交易应用比较简单------它们基本上都在比特币主网上交易: 目前最流行的是magiceden.io,其它比较流行的有www.okx.com/cn/web3/marketplace/nft、ordinalswallet.com、等。 其中magiceden,我已经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介绍得比较多了,在此就不再赘述。 www.okx.com/cn/web3/marketplace/nft是欧易开发推出的比特币NFT交易所。 不得不说,在这一轮比特币生态的大爆发中,欧易在这个生态下了相当的功夫,为生态开发了一些不错的应用,一方面提升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将大量新用户带入到了这个生态---其中比较不错的就有它开发的欧易钱包和比特币NFT的交易市场。 欧易的钱包在交互体验上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这轮比特币生态大爆发中,5月份之后入场的很多新用户恐怕不少都是通过OK的钱包进入这个生态的。当欧易抓住这个入口之后,再顺势推出自己的NFT交易市场那基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所以欧易的NFT交易市场基本上就是钱包直接引流的结果。 Ordinals wallet既是一个交易市场也是一个钱包应用。这是比特币生态中比较早的一个项目,但近来似乎在声势和热度上就显得比较一般了。 相较于比特币的铭文NFT交易应用,比特币的BRC-20资产交易应用就多得多了。 在这类应用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在比特币主网上进行的交易;另一类是跨链到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在上面进行交易或者跨链到以太坊借助以太坊智能合约进行交易。 在第一类应用中,目前最为流行的有unisat.io,其次除了magiceden之外大多数比特币铭文交易市场(比如OK的交易市场)都附带BRC-20的交易功能。 但这些流行的BRC-20交易市场在交易BRC-20代币时基本都需要批量的买,这对资金量不大的散户不太友好,因此近来出现了一批模仿以太坊智能合约交易、构建在比特币主网上的DEX。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swap.dotwallet.com、app.ordiswap.fi等等。这些应用在交易体验上比unisat要好得多,尤其对资金量不大的散户而言,是进入铭文生态非常好的入门应用。 在第二类应用中,目前比较典型的有跨链到以太坊的app.multibit.exchange等。 上面这些仅仅只是列举了这个细分生态中的部分项目,实际上随着生态的发展,现在几乎隔三岔五就会出现新的应用、新的项目。 除了BRC-20代币和铭文NFT之外,比特币生态中其它的协议资产如STAMP、SRC-20、BRC-420、RGB、CBRC等现在都有自己的交易市场和应用。 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读者听众在探求每个新的细分协议赛道时,只要搜索相关的协议和交易市场就能很方便地在网上找到相关的信息。 本周六(1月6日)晚上8点,我们将在推特进行2024年的第一场线上交流。大家可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跟帖在这个链接下:x.com 线上交流的空间链接是:x.com
转眼间,又一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2024年。 对新的一年,近期有很多文章都表达了期许和乐观,罗列了今年有可能利好加密生态的几大事件,比如: 比特币即将到来的减半。 以太坊即将到来的坎昆升级。 比特币ETF可能通过。 美联储可能开启的降息。 除了这些客观利好的外在环境,在加密生态内,我们也看到了多个细分领域出现的积极信号,比如: 持续繁荣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 机构投资者和大资金正在进入铭文生态,开始投资铭文相关项目。 游戏生态今年将有多个著名资本支持的作品上线。 社交生态正在被类似xpet的游戏带起一波新的创业潮。 今年将有大量项目开启代币空投。 这些信号确实很让人振奋,在某种程度上也更让我确信,加密生态大概率会在今年或者明年迎来新一波的牛市。 我们坚持了一年多的定投不久就有机会变现了。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想在牛市到来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散户在即将到来的牛市中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两个最大的事项。 第一个就是一定要活到牛市结束,千万不要倒在黎明前。 更具体地说,就是我曾经反复提及的老话:我们一定要继续留足18个月的生活费,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也能维持自己的生活,无需被迫卖出自己的筹码。 在2022年年底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全面的解封,我们所有人都满怀着期望和兴奋期待硕果丰收的2023年。 然而事实却异常的残酷: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实际经历的却是若干行业的消失、若干500强房地产企业的崩盘、大量企业的瘦身...... 我生活在某个一线城市,我所在的办公场所是这个城市的中央商务区。这个办公场所在过去的一年空置率更高,一些以往长租的办公室现在变得隔三岔五就换商家,一楼的临街铺面都有相当部分一直空置。 我去年从身边的朋友中听到最多的是“灵活就业”和“缩减预算”。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4年对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恐怕依旧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所以我们今年依旧不能对生活保障掉以轻心。 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我们一定要坚持到牛市。 第二个就是在即将到来的牛市,我们会看到市场的一片繁荣,似乎处处都是“机会”,但这些“机会”中也有可能很多都是陷阱。 这样的环境对我们散户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觉得都有可能: 有可能我们会在其中抓到属于自己的机会,一跃实现阶层跃升; 但也有可能我们会在其中迷失方向,不仅没有抓住机会反而丢掉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筹码。 那我们怎么处理这种状况呢? 我建议无论如何要把自己定投存下来的资产中存一大部分到硬件冷钱包里。对于比较保守的用户,甚至可以把全部资产都放到硬件冷钱包。 这部分,尤其是其中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是牛市中可以为我们带来稳定可期的收益的。 这部分资产不到牛市变现不许拿出来。 剩下的部分可以用来参与新项目或者换仓,或者干脆不参与任何新项目或者换仓。 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这两点,我们起码就守住了底线,起码能锁住我们在未来的牛市中确定性相当高的收益。 祝我们的读者2024年,万事如意、好运连连。
在铭文生态崛起后,我们直接看到的是大量铭文资产的发行。对于这些资产,人们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需求就是进行交易。 但是这些资产直接在比特币生态中进行交易却十分麻烦。 这主要是因为比特币本身在技术上有相当大的限制,导致它无法像以太坊那样支持智能合约,无法让用户进行复杂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最直接的办法有两种: 一种是把比特币生态中的资产(包括比特币本身,也包括铭文资产)跨链到以太坊,然后利用以太坊上的合约进行操作。 第二种则是仿照以太坊那样,在比特币上建立第二层扩展系统,把资产跨链到第二层扩展系统。在这种方式中,人们可以在第二层扩展系统中建立对智能合约的支持,从而实现对各种复杂操作的支持。 我们先看第一种方式:跨链到以太坊。 这种方式实际上并不是在这轮铭文生态中才出现的。早在多年前就有不少项目团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比如典型的有WBTC、renBTC(Ren Protocol)、tBTC(Thredhold)等。 但那些早年的应用都不太引人注目,我想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那时的比特币生态中仅仅只有比特币这一个主流资产,实在需要交易,人们用中心化交易所就足够了,对跨链的需求并不大。 而现在当铭文生态崛起后,中心化交易所对铭文的支持还比较有限,交易起来依旧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对跨链的需求就相当凸显。 在当下的比特币生态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经典项目之外,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项目,比较知名的有:ordizk.io、multibit.exchange等。 ordizk.io是一种主打匿名跨链的工具。 它目前只支持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的跨链互换,比如将比特币兑换成以太坊并将换得的以太坊转到用户指定的以太坊地址,或者将以太坊兑换成比特币然后将换得得比特币转到用户指定得比特币地址。 multibit则主打将各种BRC-20代币和一些稳定币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的互换。 它目前已经支持了一些共识相当高的BRC-20代币,比如ORDI、SATS等。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直接利用以太坊现有的设施,但总让人感觉不够直接,不够原生态。所以还有一部分开发团队将目光瞄准了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系统。 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系统也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早在2017年的1CO大潮中就涌现了,并在那之后涌现出了一些比较知名的项目如RSK、Stacks等。 但那些项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没有什么起色,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当时比特币的生态过于单薄,整个生态仅有比特币一个共识较高的资产。在这种状况下,第二层扩展似乎看不到较多的应用场景。所以那些项目显得“曲高寡合”。 而在这一波铭文大潮中,随着铭文资产的大量涌现,对交易的需求猛增,于是又出现了一批比较知名的比特币第二层扩展系统,如:BitVM、BEVM等。 这些项目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实现了对智能合约的支持,用户可以在这些系统中开发各种类似以太坊那样的应用,比如DeFi等。 但由于近期新涌现的这些第二层扩展项目很多还在建设阶段,尽管它们在诸多方面(比如安全、去中心化等方面)比曾经的老项目要好,但无法立马解决当下的需求,因此老项目明显是这个生态近期的热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老项目的币价近期大涨。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无论是跨链还是第二层扩展,它们支持的资产主要还是比特币和BRC-20资产,对于其它协议资产的支持基本上还非常鲜见。 我们猜测随着其它协议的资产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和认同,未来这些扩展也会支持更多协议资产,也会有更多支持新的协议资产的跨链或者第二层扩展项目出现。
对加密世界的社交类应用,我一直以来都持比较怀疑的态度。 在我的执念中,既然是加密应用,那它就应该依托区块链的基本元素,然后围绕这些基本元素在区块链上展开叙事。 在这个赛道,曾经有过很火的ENS。但这些年过去了,似乎除了一些特殊类型的域名被当作显摆和炫耀之外,ENS也没有真正在社交上呈现出什么突出的亮点。 在上个牛市,还出过MASK这类借助推特的项目,但也仅仅只是借助当时的“风口”火了一阵子,其后也销声匿迹了。 我曾经关注过PUSH这个项目,它算是很依托区块链的基本元素(钱包地址)了,并且围绕地址展开应用,比如在线交流等。但这些年也没有流行起来。 在经历过这些案例后,我甚至怀疑在这个领域社交类应用会不会是伪需求。 所以最开始知道xpet(xpet.tech)这个游戏,一听它是一款在线的宠物养成类游戏,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类游戏Web 2就有,这没什么创意。 此外,这款游戏当时只有手机版,而没有网页插件版。而我出于安全考虑,在日常使用中几乎都会尽量避免在手机上进行频繁的加密操作。 所以那时的我基本没有动力去尝试这个游戏。 直到最近,当这款游戏终于出了网页插件版后,我才漫不经心地开始对它的尝试。 但最开始的过程也不顺利:我看错了区块链,没注意到它分配给我的账户是Arbitrum的,以为是以太坊,所以我在转账的时候直接向以太坊的地址转了帐,因此还损失了一笔钱,弄得我心情相当郁闷。 差一点我连这次尝试也不了了之。 后来我还是控制了下情绪才重新开始转账。 可玩过这款社交游戏后,我觉得它和以往那些游戏似乎有些不同,而更重要的是这款游戏可以带来不错的想象空间。 首先它借助推特这个平台进行展示,并且展示的方式更加自然。玩这款游戏的用户可以看到其他拥有这个宠物的推特用户的宠物和它的等级。 这让我想起了作为头像类应用的NFT。 从当年的加密朋克、无聊猿,到今天铭文生态中的各类NFT,它们都是借助推特头像的传播开始在用户中不断曝光并形成共识的,乃至最终转换为它们今天在社交领域的价值。 但那些NFT头像需要用户上传图片才能在推特上显示。而这款游戏不需要用户主动上传就能在推特上自动显示。不过目前,用户还需要点进推特用户的主页才能看到。 但未来有没有可能推特增加对这款游戏的支持使得用户不需要点进主页,直接在推特发言旁就能看到用户的宠物和等级呢?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能更流畅地达到和头像类应用一样的传播效果。 此外,在玩的过程中,玩家多多少少能感受到内心在某种程度上对宠物的依恋。这种依恋使得玩家自觉不自觉会对这个应用产生粘度,比如会想着不断地给它喂食、进行互动。 最早的时候,这款游戏仅仅只有喂食这个互动。现在项目方又推出了进攻怪物(PvE)这种互动。未来项目方表示还将推出更多玩法。 显然未来这个游戏会想方设法增加用户对它的粘度。 而这种粘度似乎和过往P2E游戏那种纯粹为了打金而玩的粘度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粘度。这种粘度更加自然,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强。 这款游戏种也需要用户买币、买食物喂宠物以保证它不挨饿。但基本上只要用户不额外过份的买其它宠物,仅仅只养一只游戏免费发给自己的宠物,给宠物稍微升一定的级,每天产出的币就能维持下去,不再需要额外花钱来维持游戏。 这不会给玩家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 (注意:我不太记得不升级时最原始的宠物会不会每天也产出币,也不太记得很低级别的宠物产生的币够不够维持每天的生活。我自己玩的时候一上来就给它充值升级了,现在每天产出的币维持它的生活绰绰有余。) 这款游戏的发展虽然现在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但可以想象,一旦它在用户中产生共识,项目方一定会增加更多的“刚需”功能,比如更多的交易、更大的流动性、更强的传播手段等。 这样的游戏一旦真的推开,我认为它是有可能实质性地蚕食Web 2用户,把用户从传统的互联网世界吸引到加密世界的。 当然这款游戏目前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项目方背景匿名。 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这个项目方迭代和创新的能力还是挺让我佩服的。因为这种能力,让我还是对项目方还是存在一定的期待。所以愿意冒险玩下去,看看它的未来到底如何。 但无论如何,这个风险一日不除,它就一直是个大隐患。这是所有玩家在入场前需要高度警惕的。 因此我建议玩家在参与这个游戏时还是报着尝试、娱乐的心态比较好,不要投入超过自己风险承受力的资金去为了“打金”和盲目升级。 相关链接: 官网:xpet.tech 官推:@xpet_tech xpet 教程: docs.qq.com 邀请码:xpet_f4bfdaa3
有读者留言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要不要把以太坊换仓成比特币?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早前的文章中曾经写过,现在再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干脆趁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定投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对自己定投的品种一旦发现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和自己预期不同的苗头要早做行动。 在刚开始启动本轮熊市的定投时,比特币价格和以太坊价格的比大概是14:1到15:1之间,也就是一个比特币换14或者15个以太坊。 那时,我是把以太坊的比例设为远高于比特币的。 为什么呢? 因为经过上一轮牛市的发展,我们都看到以太坊已经发展出了相当丰富的生态:DeFi、NFT、游戏、社交等。 而比特币依旧只是“数字黄金”-----除了作为共识最高的价值存储之外,上面的应用生态极少。 在这种情况下,我猜测在下一轮牛市以太坊会更有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因为在这么丰富的生态中,随便跑出一个新模式、新场景,它的热度就又会汇聚、它的币价就又能大幅增长。 可加密生态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随时能够爆出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让我们看到想象不到的新东西。 在这一轮熊市中,比特币铭文技术的崛起就是首当其冲的意料之外和想象不到。 刚开始,我也很不在意这个新技术,但是在我关注到这个技术的发展和这个社区的成长后,我隐隐地觉得: 这个东西如果真的能发展起来恐怕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场景。 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比特币区块奖励变小后,矿工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全网安全的问题。这个现象早在今年5月份时就表现得特别明显了-------那时矿工的手续费收入就超过了区块奖励,全拜铭文生态的崛起所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忽视这个状况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那我们的定投恐怕就会显得稍稍逊色了。 因此,我在5月22日的文章中公开分享了我自己的后续操作:会在后续的定投中把比特币的比例提上来。 那个时候,比特币和以太坊币价的比大概在15:1左右。 当时决定那样做,我主要有两方面的打算: 一是从收益的角度看,觉得一旦比特币的铭文生态起来并且持续到下个牛市,比特币的币价涨幅或许会高于以太坊。 二是万一以后要大量参与比特币的铭文生态,恐怕要消耗一些比特币,因此有必要趁着价格相对低,多拿一些备用。 而自那以后,铭文生态的发展果然大幅拉高了比特币的热度和币价。并且在后续的时间里,尽管以太坊也开始有了铭文热度,但始终无法和比特币相比。 这种状况持续到现在导致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价格比已经超过了19:1。 我相信比特币铭文热度领跑的状况还会持续下去,至少能够持续到下个牛市来临。 生态的发展对币价的影响在我看来也是有边际效应的,这个效应越到后来大概率会越小。也就是说即便后续比特币的铭文热度依旧领跑,但它在币价涨幅上还能把19:1再向上拉高多少,就很难判断了。 因此,现在再说换仓,不是说不可以,而是这个潜在收益能有多大不好评估。 我只能说我自己不大会换仓。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要尽早看到苗头,看到苗头后尽量评估这个苗头未来可能对生态的影响,一旦发现这种影响大概率会影响我们的收益,那就要尽早行动。 如果等到世人皆知、木已成舟的时候再行动,不说时机晚了,至少收益也大大降低了不少。
在最近的文章末尾,有读者留言: 以太坊还能雄起吗?看到一种观点,EOS到ETH,现在SOL超越ETH的观点越来越多。 确实,在这一轮铭文潮中,Solana的热度上升得非常快,连币价也像坐了火箭一样直飞冲天。 相较于Solana的这个表现,以太坊就有点尴尬了。说参与铭文,其实以太坊就比比特币晚了一点。在我的印象中,它是第二个被打铭文的公链。而Solana比以太坊还要晚。但尽管如此晚,可它一旦进入铭文生态后,它的社区迅速活络了起来,使得它借着铭文生态迅速在热度上追了上来。 除了铭文,最近关于DePIN的话题和憧憬也让Solana火了一把。 正是因为快速抓住了这些热点,所以目前Solana看上去似乎有超过以太坊的势头。 但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我觉得Solana超过以太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为什么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又是我老生常谈的一个观点:在去中心化上,Solana根本没办法和以太坊相比。 这个特质很多人觉得很虚,觉得它和一个区块链生态的表现以及长远发展扯不上关系。因此很多人根本不在意它,甚至觉得现在还提它实在是太落伍了。 但其实这个特质十分重要,它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我还是要强调,作为承载一切应用的基础设施,区块链公链的去中心化是不容质疑的,因为它保证了基础设施的中立和安全。只有基础设施中立和安全,它才能包容一切应用和生态,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海纳百川、创造奇迹。 在某种程度上,这和人们在一个环境中创业、投资是一样的道理: 有的生态由少数人垄断,看上去它做事的效率非常高、办事速度非常快,但它的政策有可能说变就变,甚至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而有的生态则相对法制和公平,看上去它做事的效率非常低、办事速度非常慢,但它的根本方向、根本政策不会变。 在平时,人们还不一定看得出来这两个生态在特质上的根本区别。可一旦第一个由少数人垄断的生态突然在某些情况下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后,所有在其中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就会立刻意识到这个生态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便会头也不回地离开这个生态,去拥抱那个相对法制和公平的生态。 而这一离开恐怕就是永远和永恒的了。 这种极端状况一旦发生,所有的人都会立刻意识到:如果打算长远创业和投资,还是要选那个尽管看上去相对效率低、速度慢,但相对法制和公平的生态。 去中心化的以太坊和中心化的Solana区别就在于此。 在这一轮SOL币价猛涨后,有人抛出了这个观点: Solana的背后是华尔街的支持。华尔街一定会把Solana捧起来。 在这种观点看来,似乎有了财团的力量,这样一个中心化的系统就能创造奇迹,能让一个中心化的系统在去中心化的生态中屹立起来。 我是不认同这种观点的。 就这个观点而言,它依旧在迷信大财团、大资本、大机构。 不说别的,这一轮铭文生态崛起就让我们又看到了社区和散户的力量。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社区和散户创造奇迹了。在加密世界发展到今天,在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社区和散户创造的奇迹后,竟然还有人如此迷信那些垄断者。 注意:我不是说那些垄断者不重要,而是说在加密世界,它们的重要性根本没有那么过分,根本不值得膜拜。 机构和垄断者是趋利的,哪个生态会带来长远、稳定的回报,它们就会奔向哪个生态。一个生态即便是它们支持的,如果未来它的发展不好,它们照样会毫不留情的抛弃它。 所以最终落脚到根本,还是要看一个生态是否能发展得好。而一个生态能否发展得好,绝对不是单单资本说了算。所以这个观点太抬高资本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关键点是以太坊现在无论在生态还是在开发者上依旧是最强大的。而且智能合约的作用无法被取代。 关于以太坊的生态和开发者,我相信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了,不需要我再赘述。 关于智能合约无法被取代,这个话题似乎平时讨论得不多。 在这一轮热潮中,尽管铭文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崛起,但它始终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如果铭文要实现扩展和合约的功能,它大概率只能用线下方式。 以比特币铭文为例。它要实现扩展和合约的功能要么就是第二层扩展,要么就是用类似索引器的方式。第二层扩展就又回到了智能合约。而索引器现在存在中心化的安全隐患,要解决这个隐患,恐怕最终还是要用类似于区块链的方案。 所以无论铭文如何发展,都不可能取代智能合约。而一旦回归到智能合约,以太坊的垄断地位是很难被挑战的。 实际上现在有不少比特币的扩展和合约方案就是把铭文跨链到以太坊进行各种操作。 所以总体而言,Solana在当下热点的加持下,有这样的热度很正常,但长远看我不认为它会超过以太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