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tic和ORDI哪个比较有前途?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时觉得这就是个单纯比较投资标的的问题。但细想一下,又觉得这个问题如果发挥一下从不同的角度看或许会得出很有意思的联想。 单纯看这两个币,我首先想到的是风险:也就是这两个币哪个风险要小?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我肯定认为ORDI的风险小。因为ORDI归零的可能性极小,但Matic归零的可能性起码比ORDI要大。 我们更深入一点: 这么多以太坊的二层扩展,如果哪一天Matic没了或者归零了,我们会觉得可惜吗?似乎不会。我们会觉得以太坊生态受影响了吗?似乎也不会。 但如果哪一天ORDI归零了,我会立马想:这一轮比特币创新的原点没了,如果ORDI都能归零,那其它的铭文资产有哪个是安全的?如果铭文资产都不安全,那比特币第二层扩展的锚点在哪里,比特币生态的发展方向的根基又是什么? 所以从风险觉得看,ORDI的意义远大于Matic。 但如果我们放眼未来,看未来的应用场景,那想象力就可以完全不同。 ORDI本身是个固化了的资产,它本身不承担技术的升级和改造,更不承载未来生态的发展,它的增长潜力完全取决于比特币生态的共识,与它自身关系不大。这是一种被动的关系。 而Matic不同,它的希望和潜力一定在它未来生态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项目团队的运营和建设。这是一种主动的关系。 如果Matic能够在生态发展方面产生奇迹,那它的潜力就大,甚至可能超过ORDI;但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萎靡,那潜力就非常有限。 所以对比评价这两个币的未来如何,那就要看投资者如何综合地看它们的风险和应用潜力了。 2. 期权算合约吗?XXX的双币赢可以玩吗? 我只买卖现货,而且每年操作的次数极其有限,也就是定投和定抛的那几次操作。 其它的任何金融工具我都不用,它们都不适合我。 任何中心化交易所的理财、抽奖、质押等等活动我都没有参加。交易所对我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 3. 衡量L2和L3的成功要素有哪些?这些链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貌似之前的TVL已经失效了 衡量L2、L3成功的要素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觉得现在一般用来衡量L2、L3的那些要素比如交易量、交易笔数、TVL也都不太可靠。 我反倒觉得一个直观的要素更可靠:那就是哪个L2、L3上如果有一个大家非用不可或者非常热门或者永载史册的应用,那我就觉得那个L2、L3很不错。 TVL只是个静态标准,它没法反应一个应用的活跃度,在我看来只能算是当下的环境中用来衡量一个系统热门程度没办法的办法。 我觉得链的主要矛盾还是创新性的应用太缺乏了。没有新的应用,那就只有场内资金在哪里打游击,玩MEME。但这些资金都不持久,也很难形成强大的动力。
1. 玩合约爆仓8万,以后再也不玩了 以我的经历和感受,仅仅是因为在合约上有损失就能从此戒掉合约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还必须另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并且能实实在在地从这个方法中挣到财富,甚至有条件的话还能把这个方法复制到多个投资领域并且也能取得不错的成果,那才能真正戒掉合约的诱惑。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方法才能彻底戒掉合约呢? 因为人的大脑需要正反馈,只有当另外一种方式不断地让自己得到了正反馈后,我们才能逐步远离原来那些能让我们“上瘾”的方式。 否则,一直没有正反馈,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其它方式,终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再回到玩合约的老路上。 而真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取得成功,以我的体会至少又需要几年时间经历一轮完整的牛熊。所以这也不是一条一帆风顺的路。 我们要作好准备。 2. SOL可以布局吗?他会超越ETH吗? 我没有布局SOL,只有一些零散的用来薅一些项目的羊毛。 如果超越指的是TVL和总市值,长期看我不认为SOL会超过ETH。 关于SOL,我在早期的文章中分享过不少对它的看法。我现在对它的看法不变,建议读者可以回看一下我以前的老文章。 3. 是否持有模块化的代币TIA? 我持有TIA,一直拿着,从没卖过。 它现在和很多生态内的项目尤其是一些以太坊的二层扩展都有深度合作。它也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项目。 4. 以太坊的增发机制是什么?总量无限是否会影响机构的投资意愿? 以太坊在发行机制方面和比特币不同,它没有固定上限,理论上可以无限增发。但自从引入了EIP-1559后,它实现了代币燃烧的功能,使得网络中的每一笔交易都会燃烧代币。这使得以太币的供需基本能达到平衡,长期看大概流通量会稳定在1.2亿枚左右,不大可能是总量无限。 我觉得以太坊现在的这种增发机制不会影响机构的投资意愿。 5. 3月份的时候,幸亏把Magic在价位1.3出了,我从23年3月拿到24年3月,整整一年,不亏不赚,所谓的VC币,就是这么难。 在这一轮行情中,VC被很多散户投资者诟病,导致VC现在在圈内几乎成了被责难的对象。 但我觉得这个敌视的氛围和态度又明显过头了,因为VC是这个生态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和贡献者,现在是未来更是。 加密生态要发展下去成为能够承载大规模、高频次应用的生态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 而基础设施一定需要复杂的技术并经历相对漫长的开发周期。这样的项目需要长期资金的注入和支持。而要获取这类资金的支持目前看只有通过传统科技领域那种多轮融资的方式才可行。因此越往后,我认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VC进入这类项目。 我甚至认为随着合规在行业的渗入和普及,未来某些依靠VC支持起来的项目走传统路线上IPO都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我还是会尽量中性地看待VC和他们所起的作用。
昨天在文章和节目中反思本轮行情的主叙事时,不由自主地又提到了AI。而提到AI,我突然想到今年新出现的一种利用加密资产为AI融资的新模式:IMO(Initial Model Offering)。 它是由基于以太坊的AI项目ORA(ora.io)所提出的。 在详细解释IMO之前,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AI的核心要素。 AI的核心要素有三个:算力、模型和数据。 这三个要素目前全都被中心化机构/公司所垄断: 算力方面处于垄断地位的就是英伟达。 模型方面处于垄断地位的就是以OpenAI为首的互联网大厂。 数据方面处于垄断地位的就是搜索引擎巨头。 这种垄断局面一直都是科技界尤其是加密生态中的创业者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这几年兴起的一大堆所谓“AI + Crypto”项目中的某些项目就在致力于解决这些要素的垄断问题,希望将它们去中心化。 但是,这些要素中的每一个都需要巨额资本的投入,即便是最终实现去中心化,但在项目的启动阶段依然需要大量资本。 IMO就瞄准了项目启动阶段为项目提供资金这个切入点。 但它只专注解决三个要素中的一个:模型。 那什么是IMO呢? 按照项目方的解释就是将AI模型用代币化进行融资的一种手段。 说到代币化融资,经历过2017年牛市狂潮的投资者马上就会想到1CO。 那是用以太坊ERC-20代币对项目进行融资的一种手段: 项目方将项目代币以一定的价格进行发售,投资者用以太坊买入这些代币。项目方拿到这些以太坊后就有资本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了。然后代币持有者可以分享项目代币所代表的权益。 IMO在形式上和1CO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融资对象有所不同:1CO融资可以用来开发任何加密项目,而IMO融资则是专门用来开发AI模型。 按照ORA对IMO的详细解释,它通过将开源AI模型代币化,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实现由社区推动的发展。项目方通过对AI模型实施IMO,发行相应的ERC-20代币,投资者参与购买这些代币并享有代币所代表的权益。 这个应用从形式上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创新,但在场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特色,它至少为开源AI模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思路。 我似乎没有见到过此前有哪个AI模型团队用这个方法进行过融资。 但这个思路走不走得通还有很多疑问有待验证: - 以这种方式融到的资足够启动一个AI模型的开发吗? - 即便有团队用这种方式开发AI模型,它的使用场景在哪里?在苹果都开始集成OpenAI模型的情况下,这类模型和OpenAI的模型相比会有优势吗? - 现有的AI模型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产生可见的商业价值,这种模型能产生商业价值吗? - 即使这种方式能够成功,可它一旦铺开做大迟早会踢到监管的铁板,届时该怎么处理?除非它做出来的模型能迅速成长到像以太坊这样难以撼动的地位。 上面这些疑问还是假设这种模式都用在正面场合的情况,如果这种模式也被大量用于鱼龙混杂的场合那后果恐怕同样会像1CO那样不堪设想。 总之,它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很高的风险。 不过任何创新的想法一问世从来都是充满疑问和挑战的。这个项目虽然一大堆不确定但在我看来起码要比一大堆披着AI外衣实质上没有任何新东西的所谓“AI + Crypto”强。
1. 这轮牛市的主叙事到现在也没看出来,能大概说一下这轮的主叙事吗? 当去年比特币的铭文生态开始蓬勃发展时,我曾经以为接下来驱动牛市的一个大主题会是比特币生态。 但事实是,在过了那一阵热度后,比特币生态没有出现颠覆式的应用,只是出现了一大堆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复以太坊的DeFi以及NFT项目,而基础设施和重复性的应用在我看来都无法直接驱动比特币生态的成长,更不用说成为接下来牛市的主要叙事了。 以太坊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一堆新涌现的二层扩展,在应用上同样没有创新。 无论是层出不穷的MEME币还是二层扩展上出现的DeFi、游戏或者社交,基本上还是上一轮牛市叙事的延续,虽然内容和玩法上有些微创新,但场景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应用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继续发扬光大,无法大批量吸引新用户入场。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新的应用场景,那所谓的“AI+区块链”以及“DePIN”勉强算是吧。但对这两个赛道,我以前也分享过自己的看法: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项目基本都是套个外壳的传统项目,有不少早在2017年的1CO时就出现了,但后来几乎都没有成功。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也看不出什么方向或者生态会成为接下来牛市的主叙事。 这也是我近来深感遗憾的-------假如这个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即便我们进入了牛市,那也是个没有自己主叙事,仅仅只靠外部资金驱动的牛市。 这种牛市走不远也走不强。 2. 这轮山寨跌幅这么大,老是破前低,还有山寨季吗? 我觉得接下来如果我们进入牛市,大部分的山寨币也未必能破前高,顶多只有基本面强或者叙事比较好的山寨币能顺着趋势上涨乃至突破前高,其它的山寨币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3. 美国是不是经济衰退了?美国大选的分析? 美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个人分析不了。 但我觉得美国经济即便真的进入衰退,对美股和加密资产的投资者而言,从长期看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美国所谓的经济衰退,实际上是正常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就像自然规律一样。既然正常,那衰退就没有什么可怕,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未来必然还会再次迎来繁荣。 所以即便有,我看待它也不会悲观。 这又让我想起这段时间读巴菲特书的一些感受:它让我对老先生笑傲美股70年、穿越牛熊、跨过周期,始终屹立不败的深层次原因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这些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和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的问答实录)中,老先生总是说他相信: - 美国好公司的股票价格终有一天会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所以根本不需要恐惧股价的大跌; - 美国好公司的内在价值一定能穿越周期持续上涨。 老先生有两次明确提到了为什么他始终相信上面这两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先生相信美国经济的两大根本支柱能屹立不倒: 法制和市场经济 有了这两个支柱,他坚信美国的长期国运一直向上。 因此,他根本不恐惧美国经济的衰退和萧条,也从不沉醉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和泡沫。 也因此,他永远将主要精力聚焦于美股市场,并发自内心地深爱着给他一生带来巨大财富的祖国。 老先生曾经说过两段话(大意是): 他说如果他生在某些国家比如孟加拉,他的运气就不可能这么好; 他还说他投资中石油时最让他担心的是:一个法律可以随时变化的国家会给他带来难以控制的风险。 因此,对美国以外的市场,他就像旅行中的过客,只有看到极其便宜的买卖才会顺手参与一把、见好就收,绝不留恋,更不会深陷其中。 所以我认为,单纯从金融投资来看,美国的经济衰退并不可怕,这反而是像巴菲特这样的大家趁机捡漏的好时机。 美国的大选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此前川普对阵拜登时,我认为川普的赢面非常大。但现在川普对阵哈里斯,最终的胜负现在还难说。 这里很关键的一个要素在我看来是哈里斯的政策会不会太左。如果太左恐怕她的胜算就会小一点;如果她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立场,尽量走中间路线并且让美国人民相信她的修正不是为了选举而修正,那她的胜算或许会超过川普。 我们还是等年底吧,看美国人民如何决定他们未来的4年。
1. 康波周期算是周期趋势吗? 这些年,康波周期经常被人们提及,它描述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周期规律。这种规律以几十年为量度进行衡量。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康波周期是在2018年一次线下私人分享会上,当时在会上侃侃而谈的所谓“名师”说我们即将处于康波周期的下行阶段,我们即将迎来大萧条。然后煞有其事地开始描述他预料中即将看到的各种“衰败”。 后来的发展证明:他说的房地产和经济走势在我们国家应验了,但在其它某些发达国家并没有应验。而且更例外的是,加密世界在接下来的几年反而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行情。 所以自此以后,我对这个理论都是持谨慎态度的。 我觉得这个理论在今天的效用已经极大弱化了。 康波周期是上世纪1926年由俄国经济学家总结出来的。在那个时代,有两点我觉得是和今天的时代有着明显区别的: 一是当年全球化的程度和规模远没有今天这么深、这么广。尽管现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迫进入了逆全球化的趋势,但依旧无法阻断全球的交流和通讯,依旧无法阻挡个人通过互联网连接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是当今各国表现出的经济周期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甚至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比如这些年我们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明显表现出不一样的节奏。 三是当年科技的发展、应用和普及的速度远不如今天这么迅猛。现在几乎每十年我们就会碰到一个大的科技革命,而每次科技革命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机遇,都会让我们进入一个由科技驱动的新周期。这个周期比康波周期要更短、更频繁。 这三个特点已经极大改变了我们社会、经济、金融的很多规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认为我们完全有可能突破这种周期律对个人的影响。 首先,今天的我们(尤其是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全球化的环境布局全球(尤其是布局全球性资产和进行全球性合作),利用各个国家间经济周期的不同步,打破国界的限制,规避某个国家的经济下行、利用其它国家的经济上行,尽量让我们始终处于上行的有利地位,摆脱康波规律对我们的束缚。 比如我们现在投资加密资产,这就是一种全球化的布局和合作,利用全球市场的红利,让我们即便身处不利的地理环境也能独善其身。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投资不同国家的股票、资产,抓住不同地区的红利,对冲自身面临的风险。 这些都是在消除康波周期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认为更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处于康波周期的什么阶段,而是我们是不是具备放眼全球的视野和布局全球的能力。 2. 自上次事件后,CRV一直在底部震荡,从盘面看是支撑住了,怎么看现在的CRV? 在我上次一篇详细分享CRV的文章中,我写过,CRV的价格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牛市到来,各个板块轮动上涨的时候,价格还会上涨,甚至涨到不错的价位。 但这不是我当时卖出时考虑的因素。 我在上次线上交流的时候,分享过一个观点:我希望我参与的项目是我睡觉的时候都不会担心它的运作会出问题的项目。 那什么样的项目具备这样的特点呢? 对于绝大多数项目而言,首要的就是它的团队不需要我担心,他们一直在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地建设项目。 有这样的团队带领,哪怕这个项目暂时币价萎靡、暂时遭遇不顺,那都不是问题。但如果团队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哪怕它价格会上涨都会让我担心----------我担心这个上涨无法持续,搞不好什么时候团队又突然曝出什么问题,我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1. 以太坊ETF通过了,这个事有没有什么说头? 其实这个事件和当时比特币ETF通过的影响类似,在我看来都是间接长远会对以太坊的币价以及流动性有好处,但短期的作用是什么或者有多大,都不太重要。即便有也是转瞬即逝的。 不管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最能直接刺激币价以及推动生态发展的是它内部生态的应用发展。当年的1CO、后来的DeFi以及本轮的比特币生态中的铭文,莫不如此。 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节目中讲过,自打上一轮牛市结束进入熊市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比特币和以太坊币价之间的关系一直都维持在大概14:1(即1个比特币换14个以太坊)。 后来当比特币铭文生态发展起来后,比特币和以太坊币价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很快变成了20:1,乃至今天的22:1。 为什么会这样? 都是生态发展驱动的结果:在这一轮熊市中,比特币生态的发展优于以太坊。 2. BTC域名我有参与吗? BTC域名我有参与,不过那是很早的事了。当时我只是顺便参与一下,没有花重金,也没有报很大的希望,参与过后基本就放在那里没有管它了。 3. 比特币减半已经过去4个月,从这次比特币大会开始牛市爆发。 我在过往的文章中也刻舟求剑地猜测过牛市什么时候爆发,不过那都是游戏而已。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要太纠结牛市什么时候爆发,更不要太花心思和时间在这些猜测上。 太花时间在这上面很容易让自己形成负面的执念,这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既然已经定好了自己的操作策略,那就按策略执行好了。我们要按自己的计划走,而不要被市场情绪和自己的情绪牵着走。 4. Degen这个代币有哪些风险点和致命因素? 我看一个加密项目有没有风险点会从团队、应用场景、社区以及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经济模型等)上来看。 从团队方面来看,这个项目似乎和一般的加密项目有点区别:它不太像其它项目那样有个明确、集中的团队,它更像一个由社区成员组成的松散团队。 这个松散团队里有不少加密社区的知名人士,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宣传、助推过这个项目。最早是有玩家把它作为狗狗币那样的打赏代币来推广;后来又有团队基于现有技术将它作为燃料代币推出了基于Base的第三层扩展。 这样的团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心骨人物,主要靠零散打游击的方式推进项目。这种方式在前期小打小闹的时候可以,但未来想把它做成一个大项目甚至一个生态应用恐怕会有问题。 所以这在我看来可能是团队方面的一个风险。 从应用场景上来看,它是从社交发展起来的,但社交这个场景能把它催生成一个正式的应用吗? 对此我没有把握,前车之鉴就是狗狗币。 所以这可能算一个应用方面的风险。 从社区来看,它现在主要的社区成员都是Farcaster上的用户。这个群体虽说粘性很强,但目前的规模还是太小了,未来能不能有所突破,真正成为很多人期待的Web 3的社交应用从而广泛吸引大量用户,形成庞大的社区? 这一点现在也不好说,所以这方面也存在问题。 最后从经济模型上来看,目前它的赋能主要是打赏以及作为一个第三层扩展的燃料代币使用,这个代币模型不错,但也不算很亮眼,只能说是还马马虎虎吧。 总体来看,上面我想到的这些风险都是它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一个处理不好都会影响这个项目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更愿意继续跟踪这个项目,观察它下一步的走势,在目前这个阶段,只是持有一些代币,而不会定投。
在昨天那篇文章中我回忆了自己过往投资经历中的一些片段以及由这些片段串起来形成的一种投资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实际上非常类似风投。 在这种方式中无论是我们的思维还是我们的操作,在风格上都是迎着风险而上的: 我们面对的场景都是全新从未有过的; 我们要理解的事物是有违“常理”和“常识”的; 我们要买入的资产是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验证,并且无法用传统的营收模式来衡量的。 这些感悟我以前也有,但是最近这半年当我读了与巴菲特投资相关的书籍后感受更加强烈。 昨天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干脆趁这个机会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巴菲特投资方式的一点浅薄理解,给大家提供一种不同的视野和思维。 巴菲特的投资方式与上面这种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如果直接和上面这种投资方式进行对比, 我觉得巴菲特/芒格的投资方式可以描述为: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在操作上都要躲开风险。 我们要面对的场景是全新从未有过的,巴菲特选取的场景全都是已有的。 对未知场景,我在他的公开表述或文字中看到提及时所用的形容都是谨慎、甚至负面的。 我们要理解的事物是有违“常理”和“常识”的;巴菲特理解的事物不仅不能违背“常理”和“常识”,而且还要是他自认为能够比常人理解得更深、更好的。 对有违“常理”和“常识”的东西,巴菲特/芒格的处理方式非常简单:直接置之不理。 我们要买入的资产是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验证,并且无法用传统的营收模式来衡量的;而巴菲特买入的资产不仅要经过足够长时间的验证,而且最好能估计其在未来15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现金收益,它一定要能用传统的营收模式清晰地衡量。 在选取投资标的时,以我们的投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倾向选取业务模式新、甚至从未有过但“想象空间”巨大的标的;但巴菲特会选取业务模式非常成熟,并且他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标的。 巴菲特/芒格平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读公司年报和财经资讯,以此来掌握各个行业的情况以及各个行业中各个公司的情况,从而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的盈利模式,并尝试理解一个公司未来15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否还有持续营收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是否具有门槛,让一家公司在一个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他收购一个公司或者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时,往往在此前的十多年甚至更久他就已经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对这个公司所处的行业甚至这个公司有了非常深的理解。在这十多年,他一直在耐心等待那个符合他心目中标准的公司出现或者等待那个目标公司的股价达到他购买的标准。 而一旦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除非公司的运营、模式、风险、门槛等出现了变故,或者他发现了好得多的其它投资标的,否则他不会轻易出售持有的股票。 如果我们回看他过往出售股票的操作,会发现他的那些操作事后都被证明是明智的。 如果是因为公司出现问题导致他出售,那是因为他已经对这个公司的行业、这家公司了解得滚瓜烂熟,公司的某些细微变动都能让他提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险和问题,使他能在风险以及问题爆发前就离场。 如果是因为他发现了其它更好的标的导致他出售现有的股票,那后面的状况也证明确实他新买入的其它股票要比出售的股票更合适。 所以整体看,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是稳打稳扎似的投资。 这种方式对人的思维挑战或者常识挑战没有那么大,但需要投资者在了解行业和公司方面下异于常人的苦功夫--------像巴菲特/芒格那样常年大量阅读枯燥的财报、行业分析以积累对行业和公司超出常人的理解和敏感。 当我对比这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时,除了好奇投资领域的神奇(南辕北辙的投资方式都能找到自己的适用场景)之外,也感受到了思维上的剧烈冲击。 我经常听到一些投资人说自己既要做风投也要像巴菲特那样做二级市场的投资。如果真的能把这两种方式都驾驭得游刃有余,那简直就像《神雕侠侣》中老顽童的左右手互博,能够天下无敌了。
我们一位读者在留言中问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原问题很长,所以我把它分成了两段以便于我们一起学习: 最近了解到一种心理学效应“证实性偏差”,就是在判断一件事情上,多数人不自知地寻找有利于自己想要的因素去佐证,而忽略客观事实。 投资中该如何从外部因素客服避免自己陷入这种情况?有哪些办法:例如找和自己唱反调的,或者具体自我怎么蜕变? 这个问题很深刻、很尖锐。 承蒙读者的信任能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高看我了。我虽然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但很愿意分享这方面的一点感受。 首先我觉得这种“证实性偏差”恐怕是我们固有的人性,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小白阶段就一定会碰到的。 但是接下来,在进阶的过程中至少会出现两个分叉点: 第一个:自己能不能认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证实性偏差”? 第二个:自己能认识到,但能不能客服或者至少抑制这种“证实性偏差”,最终实现自我蜕变? 这两个分叉点能不能跨过去就决定这个投资者的段位能不能提升乃至脱颖而出。这两个分叉点任何一个跨不过去都谈不上自我蜕变。 我们先看第一点,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证实性偏差”。 先看一个我们所有人都熟悉的例子吧: 我们是怎么接受比特币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一样,在第一次听说比特币的时候,一定认为它是“传销”、“扯淡”和“诈骗”的。 原因很简单:一个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信用”的东西能卖钱,那不是诈骗是什么? 当我们这样判断的时候,我们的思维过程一定是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已建立的认知去判断的。 但那时的我们一定没有做一件事:那就是认真地到网上去找资料,去看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去一字一句地读比特币的白皮书! 接下来我们又经历了什么呢? 我自己的经历是首先被加密资产给“涨服”了。 我这个人虽然不会轻易地因为价格的高低而马上转变认知,但这种暴涨确实挑动了我一丝残存的好奇心,我想去看看它到底是什么。这就导致我接下来去读了比特币的白皮书和比特币的源代码,以及以太坊的一系列资料。 在学习过这些资料之后,我的认知开始发生了巨变-------我意识到我犯傻了,比特币绝不是传销,更不是诈骗。 现在回想起来,是什么东西让我在认知比特币的过程中跨过第一个分叉点的呢? 我觉得是那么一点点好奇心和寻找事物原本的动作,或者更简单地说是好奇和求证这两样关键的东西。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求证是指找到第一手资料和事实真相,而不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此外,我还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仅仅是因为“涨服”就发生改变,那我顶多只会把比特币看作是一个投机品,而不会有后面求证的过程。如果没有后面的求证过程,我就不会对它有坚定的信仰和持有的决心,也就不可能在低谷时仍然坚定地看好,在暴跌时依旧毫不动摇。 所以这里的“涨服”只是一个契机,而不是我跨越第一个分叉点的关键。 我们再看第二个分叉点:当自己能认识到出现“证实性偏差”后,能不能客服或者至少抑制这种“证实性偏差”,最终实现自我蜕变? 其实就算认识到自己出现“证实性偏差”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依旧会很痛苦。因为那时的我们已经开始在脑海中出现了“叛逆”的认知。 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为它太容易让人后怕。 从持有这种认知的人来说,他会非常孤独,根本无法与周围的人交流,哪怕是他最亲近的人,都无法理解他甚至包容他。 而且一旦这些“叛逆”的想法不小心说出口,往大了说可以无限上纲,就算往小说那也是离经叛道。 在真实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有几个活的舒畅的? 所以我们只能默默地把这些想法憋在肚子里,所有的痛苦自己一个人抗,所有的疑问自己解决和求索。 很多人无法承受这种孤独和痛苦从而退却了。毕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随着“羊群效应”跟着大多数人一起,在心理上是最舒适、最安慰、最安全的。 做个“叛逆者”太难受了。 另外,就这种“叛逆”想法本身来说,它对我们自我认知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它的风险也极高。 因为我们虽然知道它根本不像大众理解的那样,但我们也会觉得它多少有违我们自己的认知,甚至挑战我们的“常识”。 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谈对它未来的信仰了,而且实际上它未来失败的机率就是非常高。 这个时候,我认为包容和勇敢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包容能让我们至少不排斥“异端邪说”,接下来的勇敢能让我们有胆量接触“异端邪说”-----这种勇敢也用不着所谓的“大无畏”,只要我们胆子稍稍大到敢迈出一步脚、伸出一只手,去接近它,去触摸它。 能做到上面这些,再接下来,后面的障碍就小多了。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我的做法很简单:我就拿出一部分我能完全承受损失的资金去搏一把。 而且既然是搏,我就一定不会只图鸡毛蒜皮的芝麻小利,一定期望它变成星辰大海。所以我绝不会因为它涨了20%甚至翻了一倍就狂喜不已,我愿意等它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它归零。 归零就归零,我再找下一个机会。 我相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定是靠时间和耐心熬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跨过第二个分叉点的关键在于: 习惯孤独和不被理解; 尽量锻炼自己包容和勇敢的心态; 拿出自己能够承受的损失去搏一把。 上面这些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浅见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它们仅仅只是我有限经历中的一些回顾和片段。 我认为投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人财富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修为变化的过程。 希望我们所有的读者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升华自己。
1. 对目前的房地产有什么看法? 我一直在关注房产,但不是房产专家。不过我觉得对这一点不需要专业知识,只需要凭常识就能判断出大体的趋势。 认清这个趋势起码能让我们普通老百姓在准备把大笔资金投向房地产时头脑能清醒和冷静一点,不要犯会拖垮我们一生的错误。 我对目前以及未来整个中国大陆的房地产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我觉得整体还会继续下行一段时间,最终最先能稳住的基本就只有几个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 而在这些房价最终能稳住的城市中也只有核心区、核心地段的房子有希望,其它区也都一般。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大众的信心要能全面再启,整体状况才能好起来。而信心什么时候能再启我就不知道了。 2. 在投资市场,“垃圾时间”显得尤为生动,以比特币为例,大部分的涨幅集中于少数几个月,那几个月中的上涨又集中于少数几天。所有的等待,只为最关键的这十几天。 对这个说法我百分之一百地赞同。 此外,对这个说法我除了认为很准确,还认为有另外一点也很重要但却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这重要的几个月和最关键的十几天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及什么时候结束。 因此我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对于普通投资者(天才除外)不要去猜哪里是底、哪里是顶。 可如果我们无法猜哪里是底、哪里是顶,但我们又想抓住这个波段怎么办呢? 那我们只能用一个大概的范围把这个“底”和“顶”涵盖起来---这就是定投、定抛的核心。 实际上不仅在加密世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传统的投资界,这更是一个普遍规律。 而且在传统投资界这个规律的演绎要比加密世界残酷得多。 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加密生态,起码到目前为止,我们刻舟求剑地经历了几次大的牛熊都是以4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在过往的行情中,我们基本上每忍耐4年就能抓到重要的几个月和关键的十几天。 而传统的投资市场需要投资者蛰伏10年、15年、20年乃至更久才能抓到重要的几个月和关键的十几天。 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连加密生态短短的4年都不愿意耐心地等待,我就真看不出还有那个生态能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能在加密生态,以每4年为一个周期规划我们的财富成长之路实在是每一个散户极大的幸运和良机。 我们万万要珍惜。 但这个4年的周期率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我非常怀疑,我认为它终有一天会失效,但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失效。所以我说我一定会留至少20%的仓位永远不卖出就是为了防范那一天的到来。 正因为在传统投资界牛熊周期的转换是如此的长,所以那里才会有如此多的人痴迷短线交易。 因为很多人不想等、不愿等、也等不起。 但实际效果呢? 依然是绝大部分进行短线交易的人不能获得财富。这个规律在加密世界同样适用。 我有时候会想:我的诸多幸运中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在我进入加密生态前,已经在传统领域通过实践证明了我自己不适合短线交易。 有了这个教训,我再进入加密生态就能坦然地拒绝短线交易这个诱惑,直接进行中长期投资。
最近比特币的BRC-100社区发布了一条消息: 社区将在9月2日对BRC-20资产进行分叉,然后对所有持有这些资产的用户进行空投。这么做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将BRC-20资产引入到生态应用稍为丰富的BRC-100生态中。 或许是比较久没有比特币生态的消息了,也或许是近期的大跌让比特币生态的热度降低了很多,不少关心比特币生态的用户对这则消息比较感兴趣,又重新燃起了对比特币生态的热情。 BRC-100是比特币生态中的一种协议,它和众多比特币生态中的其它协议(比如ORC-20、BRC-420等等)一样都是对BRC-20协议的扩展和延申。 它最大的特点是将智能合约中需要的各种操作逻辑用“mint”和“burn”两种操作方式实现,它实现的方式依旧是采用铭文的方式把所有的操作写在比特币上。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安全,避免使用第二层扩展的方式来实现智能合约的功能,但实际上它依旧需要靠链下的索引来解释它的操作。 所以它虽然极大扩展了铭文的功能,可以便利灵活地引入各种逻辑,但本质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铭文是一样的。 BRC-100生态目前已经有一些比较基本的DeFi应用,比如DEX、借贷等。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BRC-100社区希望借用自身比较成熟的DeFi应用,把BRC-20资产的热度和共识带入到这个生态。 但这种分叉能不能把BRC-20资产的热度和共识引流过来,我是有点怀疑的。 一般在现有的生态中,当我们说把一个资产从一个生态(原生态)引入到另一个生态(目的生态)时,资产会在原生态被锁定,然后在目的生态创造出原生态的锚定资产。这样原生态资产才算被引入到了目的生态。 但这种分叉空投所产生的资产其实和原生态资产的关联并不强。这就好比有人说要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空投比特币,有多少人会认为这个空投的比特币价值和比特币链上的比特币价值是一样的呢? 我们认可的以太坊生态上的比特币比如WBTC等都是经过锁定和锚定的比特币。 另外,我认为即便BRC-100比其它同类协议在安全性上稍好,但我怀疑真正在使用过程中有多少用户会特别在意这种差别? 最后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认为比特币生态要发展起来,它一定要有以太坊生态中不曾有过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 要做到这一点,要么BRC-100生态的开发者能够开发出创新性的应用,要么BRC-100协议本身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能让它在技术上支撑新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 可这两点,我在BRC-100上都看不到。 虽说BRC-100生态中现在也有DeFi应用,但都还是老一套,即便这个生态的开发者能把所有的DeFi应用都实现,那也还只是把以太坊生态中的应用抄了一遍,没有什么创新。 在技术上,BRC-100也只算是对现有协议的扩展,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了更多的功能,而不像以太坊超越比特币那样实现了其它协议根本无法实现的技术。 所以总体上看,我想不到有什么应用是只有BRC-100生态可以创造而其它比特币生态创造不了的,也不太看好这个操作的引流作用。 参考链接: mp.weixin.qq.com
1. Polymarket有代币吗? 这个项目目前没有发行代币,不过有不少人在赌它会发币,所以在上面参与预测。我还是建议以兴趣为主,把它当游戏玩,参与自己最有把握的预测,不要为了薅羊毛太费时间和精力。 2. 我近期有没有买入什么MEME币? 我这几个月什么MEME币都没有参与。 最近的这些MEME币我大概都看过,但都觉得没什么意思,连个基本的故事都讲不圆满,纯粹就是赌博、玩手法、拼手速。 3. 未来的区块链应该是多链共存,对于跨链协议的看法? 我把多链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区块链主链的多链(比如以太坊、BSC、Solana、AVAX等等),另一个是围绕以太坊而生的以二层扩展形式存在的多链(比如ARB、OP、BASE等等)。 这两个层面的多链现在已经是多链共存了,未来更加会是多链共存。但多链共存并不意味着这么多链都有意义。 我认为未来无论是主链的多链还是二层扩展的多链,绝大多数都会像“鬼城”一样在那里空置。 不过相对而言,我更看好围绕以太坊而生的二层扩展的多链生态,所以我更看好二层扩展之间的跨链协议,而不太看好主链之间的跨链协议。 4. 最近一个自由猫很火 对这个“自由猫”项目我不确定它到底是哪个项目,也不确定它是不是一个NFT项目,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留言,我突然想起了比特币生态的NFT。 对比特币生态中的NFT,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有沉淀价值的是排名前10000(或者前1000甚至前100)的铭文NFT。 我对那些一直声称会成为加密朋克的头像类比特币NFT项目反倒持很谨慎的态度。 在去年还是今年早期的一次线上交流中,记得有朋友就问到当时比特币的NFT中那些声称可能成为加密朋克的NFT是否值得买? 我当时的回复很保守。 在这一轮比特币NFT爆发的大潮中,如果单纯按地板价来衡量,一直都有项目被推上加密朋克的位置。我们最先看到的是比特蛙(Bitcoin Frogs),后来它的位置被节点猴(NodeMonkes)取代了,而现在节点猴又被量子猫(Quantum Cats)取代了。 但在我看来量子猫还不如节点猴,节点猴还不如比特蛙。 之所以头部的位置如此不稳,根本原因还是这些NFT都太缺乏历史的沉淀和市场洗礼。 加密朋克是2017年诞生的,它经历了残酷的熊市洗礼不说,自身的基因就包含了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这些都是现在这些比特币头像类NFT根本无法比拟的。 连这些头牌NFT都是如此,其它后来的NFT就更不用说了。 5. 想请教是什么方法? 在7月19日的文章《TON公链如何?》一文中,我写到我很不擅长技术分析后,“开始尝试另外一条路,也就是我今天所用的这套方法,我发现这套方法更适合我,不仅在股市上,也在加密资产上都给我助力极多”。 有几位读者问我所指的“另外一条路”、另外的方法是什么。 我的方法就是现在用的最笨的熊市定投、牛市定抛。 在股市,我定投、定抛的标的是指数,在加密资产我定投、定抛的标的是比特币和以太坊。让时间来帮我获利。 我不看任何技术指标,也看不懂任何技术指标。
昨天文章末尾的那一段我表述错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如果主要仓位是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上,即便是在高位73000美元和3400美元买入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仓位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账面损失。 (当然,我绝不是主张大家对比特币和以太坊也不管风险,在高位买入) 之所以买比特币和以太坊能有这样的效果,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们的安全系数高---我认为这对投资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 我以前在文章中曾经反复写过: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想在市场上取得满意的回报,能够躲过一个又一个风险、避开一个又一个坑很多时候要比能抓到所谓“一夜暴富”的机会还要重要。 像这次的大跌就是一个坑:如果用了衍生品但错了方向它能让投资者一夜清零,如果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在了错误的标的上有可能前功尽弃,永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除了将重大仓位投到安全系数高的资产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的是:买入资产的价格也要控制在相对安全的位置---这能在意外发生时给我们预留一个足够强大的“安全垫”。 昨天我在推特上看到一个大V的留言,他斩钉截铁地说:这次大跌没有人不亏,未来市场还会好起来,所以大家不用泄气。 对他这段话,后面这部分鼓励的说法我是非常赞同和认可的,可对“这次大跌没有人不亏”的说法,那就太过于武断了。 实际上,如果按照定投的方式来操作,并且定投价设置得合理,怎么可能亏? 我比特币的定投价设定的是35000美元,以太坊是2500美元,坚持按这个方法操作,平均成本一定是低于35000美元和2500美元的。 守住这样的定投价,即便碰上这个大跌,我们依旧在账面上有浮盈。 当然我根本不会在意这种没有意义的浮盈,因为我不会在这个价位变现。我始终相信未来的牛市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意义上丰厚的回报。 上个月我看到一则林园近期的访谈视频。在那则访谈中,采访者问他对当下的美股怎么看。 那个时候的美股还是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采访者的语气比较明显听得出是乐观积极的,并且带有一丝希望林园能给进入美股的投资者打气的意味。 但林园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他在2015年就停止投资美股了,只是一直持有,至于现在是涨还是跌,他根本不在意。 我大概查了查标普500的年线走势,2015年标普500大概只有2100点左右,而现在已经是5200点了,指数的涨幅都差不多2.5倍了。 在这么低的价位拿到的筹码,即便放到现在碰上这几日的大跌对他来说也只是一点细小的浪花,根本不会影响他的基本盘,也根本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和心态。 所以他完全可以忽略一个又一个这样在旁人看来惊诧不已的“暴跌”但对他来说只是转瞬即逝的噪音。 这几日,在经历了美股的大跌和加密市场的大跌后,我更能体会到抗风险和安全对投资者的重要性。 当狂风骤雨来袭时,旁人都惊恐不已、惶惶不可终日,那些淡定地迎风而行、从容不迫的前行者才是最终的王者和赢家。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