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进加密生态的国内大厂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周末看到两则消息: 一是腾讯正在洽谈入股加密公司。 据悉,圈内知名的做市商Wintermute正在洽谈从腾讯和其它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尽管交易的细节尚未披露,但如果此次交易成功,Wintermute将从腾讯等投资者手里募集2亿到3亿美元。 二是京东入局香港稳定币的生态。 香港金管局今年3月宣布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计划。7月18日,金管局公布了首批共三家“沙盒”参与机构名单,其中一家名为“京东币链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都相信这家公司和京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对这里的“稳定币”我有个疑问:它到底是在以太坊生态上发行的ERC-20代币还是在一个联盟链上发行的币? 如果是联盟链上发行的,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如果是在以太坊生态上发行的,那倒是非常可期。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假设这个稳定币是在以太坊生态上发行的ERC-20代币。 这两则消息所涉及的业务并不难懂。 圈内很多玩家都知道Wintermute,它的一大业务是为交易所提供流动性。 从业务层面来说,这类业务是生态中的刚需,业务逻辑和盈利模式都很清晰,因此不确定性相对可控。 从整个加密生态来说,它是个资金密集型的细分赛道,入局这个赛道对资金体量有一定的需求。 这样的赛道很适合巨头进入。因此腾讯进入这个赛道投它较为的头部企业就不难理解了。 京东入局稳定币倒是有点让我意外,主要是这些年我们几乎很少在加密生态听到京东的名字。但细想一下,既然京东有白条那多少说明它对金融领域还是有一定野心的。 然而前些年,蚂蚁金服在传统金融领域的前车之鉴恐怕让京东在这方面的野心和后续计划有所顾忌,从而不得不把眼光和视野投向了传统金融以外的其它领域。而加密生态则先天自带金融属性,成为京东下一步入局的目的地也就好理解了。 看到这两则消息,我有几点感触: 一是互联网大厂在国内已经卷到不能再卷了,扩展赛道,进入其它领域尤其是加密生态恐怕是每个大厂必然的选择。 而其它领域中目前已经呈现出一定态势并且迅速向上的在我看来就两个:一个是人工智能,另一个是加密资产。 而人工智能在地缘政治的干扰下,恐怕很难被中国的互联网大厂切入,即便切入它们在这个生态中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恐怕也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和地位。 相对而言,加密生态目前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暂时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了不可逾越的门槛。因此中国的大厂们进入这个生态至少不太会受地缘政治的明显干扰。 就以腾讯入股Wintermute而言,如果Wintermute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恐怕它都不会甚至不敢要腾讯的投资。因为它是一家加密企业,所以在这方面,它就不会有这个担忧。 二是这些年国内大厂们对加密生态的态度主要还是以观望为主,但下一步恐怕会有很多实质性的动作。 这两年我在香港参加加密生态的活动时,经常能见到蚂蚁和腾讯的身影。不过它们多是以听众的形式参与各个活动,而极少作为项目方宣讲自己的项目。可能在当时,它们还没有找到自己在生态中的定位和切入点。 但现在腾讯和京东的行动则表明,大厂们渐渐开始实质性地在这个领域试水。我相信这个趋势只会越来越强。 三是我更加期待香港在加密生态方面的发展和影响力。 对比腾讯和京东的这两个动作,我觉得京东的布局影响更为深远,因为京东布局的是整个加密生态的基石:稳定币。 尽管我不喜欢中心化的稳定币,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心化的稳定币对大多数用户而言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发行稳定币方面,我相信香港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港币本身就可以视为是锚定美元的“稳定币”。香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发行加密生态的稳定币只需要理清一些监管上的问题。在港府目前大力推动加密生态的努力下,这些问题都不大可能是长期的障碍。 一旦香港在稳定币方面实现了强监管的落地,我认为至少在资金出入方面,香港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对我们个人用户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如何利用香港在这方面的优势,为我们在这个生态中的交易以及资金进出服务。

5分钟
86
1年前

TON公链如何?|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从没看过我对K线技术面的看法,能否说说对币圈K线的看法? 在我很早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我早期投资经历中对技术指标(比如K线、均线等)的一些感受。 最早还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看的第一本关于投资的书就是技术指标的书,那本书还是我母亲给我的。 当时我母亲炒股,有一天她就给了我那本书,说炒股的人都看这些指标,你的数学应该能看懂它,看完讲给我听听。 拿到书我一看还是中科大的出版社出版的,心想这书该很牛了,于是抱着虔诚的心态开始看。 那本书包罗万象,基本上囊括了当时炒股会用到的各种理论和指标,比如江恩理论、波浪理论、蜡烛图、各种波动指标、各种均线等。 书里对这些理论和指标都有详细的讲解和数学推理过程,告诉读者这些指标是用什么数学原理算出来的以及该怎么用这些理论和指标。 作为书本身来说,我觉得它的讲解是相当不错的,我看起来不怎么费力。 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越看越不耐烦,心里面对这些东西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些指标,写一段代码就都能计算出来,有这样的软件吗? 结果我一查,这类软件当时就满大街都是了。 我接着想,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软件,那这些软件肯定用的人也不少,如果它们真的有效,那不是只要一个软件,炒股的人就都能挣钱?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想到这里,我就看不下这本书了。 后来,当我真正开始进入股市的时候,我最开始还真就是用的技术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指标是死的,怎么用活它们还是要靠人。但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指标组合,对同一个盘面进行分析,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最终决定采信哪种组合还是要技术指标以外的东西。 另外在实战中,我发现自己并不善于选取技术指标,也不会灵活使用技术指标,更不会随机应变地组合技术指标,所以我使用技术指标投资的经历都非常惨淡。 自那以后,我开始尝试另外一条路,也就是我今天所选用的这套方法,我发现这套方法更适合我,不仅在股市上,也在加密资产上都给我助力极多。 所以我在文章中不怎么谈技术指标的根本原因是我不擅长这种方法。 2. TON公链如何,基于TG的用户数有很大的优势 TON公链最近非常热,尤其是一些小游戏和MEME币让很多用户有极高的参与热情。这个生态能通过这种办法让更多的用户进入加密生态这当然是好事。 但说到这条公链本身,我还是那个观点:它实际上走的还是以太坊那条赛道,而在这条赛道上,长期看大赢家基本已经没有太大的悬念了;另外它上面火的游戏和MEME币也没有太大的创新,基本玩法和现有以太坊上的东西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这样的热闹程度和可持续时间我认为是有限的。 因此,从吸引用户的角度看,我很支持这些公链多吸引用户;但从投资的角度,我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它们了。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买过它的币,也没有买过它生态中项目的币。

3分钟
89
1年前

对世界币WLD的看法|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为什么不看好USDT,哪个稳定币比较靠谱? USDT和USDC一样是个中心化的稳定币,它们的信用都需要有足额的美元或美元资产作抵押。 我们如何知道它们有没有足额的资产作抵押呢?只能看它们有没有这方面公开、透明的信息了。 USDC在这方面就相对比较透明,它们的资产放托管在银行并且提供过审计信息。但USDT就差一些,尽管它也说过自己有审计,但似乎没有提供过令人信服的信息。 我最喜欢的是使用超额抵押的去中心化稳定币。目前这类稳定币中比较典型的有DAI,其它的还有LUSD、GHO、crvUSD。 在这些去中心化稳定币中,DAI的流动性最好,LUSD流动性太小,GHO和crvUSD都是刚推出没多久。 目前我最喜欢用的还是DAI,未来如果其它的去中心化稳定币流动性越来越好后,我或许也会考虑其它的稳定币。 不过论流动性而言,去中心化的稳定币现在普遍比不上中心化的稳定币,所以如果从流动性方面考虑,选中心化的稳定币,USDC会比USDT更可靠。 2、感觉博主对RWA很有看法,大资本不是坏事,只有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结合才能让Web 3尽快走进千家万户。 我对RWA的看法一直都是比较明确的:这个赛道好,也是更多地利好中心化机构,而对散户的意义不是很大-------最近这个势头表现得更加明显,两家顶级的华尔街巨头(贝莱德和摩根)开始越来越多地对RWA发声、动作。 我印象中贝莱德最近甚至在各个场合高喊:资产代币化是个大趋势---其实这个说法早在2018、2019年STO刚刚兴起时就有人提过了。那个时候的贝莱德似乎还没有关注过加密资产。 为什么这些机构现在开始这么热衷呢? 原因很简单,要进行RWA,关键的环节就在监管,而能搞定监管或者和监管密切配合的就是这些华尔街的巨头们。 所以它们越来越清楚这是一块属于它们的大肥肉。既然如此,吃肉的份肯定是轮不到散户的,所以能喝到汤都很不错了。 我们可以想想,加密生态中屡屡由散户和草根创造的奇迹,诸如各种创新、随意发币、公平发射等这些动作能够在充满监管、步步受限的环境中发生吗? 散户最喜欢的MEME币就更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 所以作为一个散户的我,对RWA的发展会关注,但没有太大的激情。 3、之前不是说wld跌到一定的位置要买吗?现在够低了,还买吗? 如果这里的wld是指world coin,那我对这个项目的观点一直没有变过: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项目,尤其反感它通过采集眼睛虹膜的方式识别个人身份的做法。 这个观点我在前面的多篇文章中都写过。 我没有买过这个代币,现在和未来也不会买这个代币。 另外我还写过:奥特曼在人工智能方面那是没得说。但从他的采访、行事方式和风格来看,他的思维是非常典型的中心化、强控制、集中管理的那种思维。这种思维和去中心化的加密世界是有很强冲突的。 由此可知他如果主导一个加密项目,那种项目也只是在形式上披着区块链的外衣,但实质上只是更多利于中心化机构的项目。

4分钟
92
1年前

我对下半年乃至明年的行情保持乐观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川普选定了他的2024年总统大选副手:俄亥俄州参议员万斯(J.D.Vance)。 这两位共和党候选人对加密资产的态度在加密圈内尤其引人关注。 川普对加密资产的态度,我早前在文章中就谈过:或许是出于“屁股决定脑袋”-------他自己就是加密资产的受益者,他对加密资产的态度在近些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从反对比特币到现在全面支持加密资产,甚至还开通了加密资产的捐款通道。 而在这几个月,他还频频会见美国加密生态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他在上个月会见美国主要比特币矿工时发表的一番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讲话的大意是:要保证剩下的比特币都在美国人手里。 或许是对比特币的运作原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我估计他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他希望剩下的比特币都是美国的矿工挖出来的,希望美国至少在比特币矿业上是霸主地位。 这话一方面明显带有竞争的意味,表达了他不希望美国在加密资产这个赛道的竞争中落后于任何其它国家;另一方面也让人清晰地看出他如果当选会对这个行业所产生的影响。 撇开理解上可能的偏差不谈,对于一个80岁的老人来说,对一个新兴技术能有这样的认知,对一个新兴产业能有这样的态度,他已经大大超过了很多处于他这个位置上的人。 他的副手万斯呢? 在我看来是一个实打实的加密资产信徒了。 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他的个人投资中有6%的资产是在比特币上,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对加密资产投票。 他2022年对加密资产的一番言论更是相当有意思。 那一年,加拿大政府冻结了渥太华一批参与游行抗议的卡车司机的银行账户。对此,他发帖称(大意是):这就是加密货币蓬勃发展的原因,如果你的政治观点错误,政府就会切断你获得银行服务的机会。 这段话在我看来和X笑来说的(大意是)“比特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并非全职加密行业的人能对加密资产有这样的认知已经很了不起了,比起一众至今还认为加密资产是CX的人不知道要高多少。 除此以外,他还有不少其它对加密资产友好的具体言行,比如强烈抨击现任SEC主席对加密资产的监管过于政治化。 总之,无论从个人利益上看还是从思维认知上看,这两位如果当选,美国的加密行业都将迎来深远、实质的利好。 这两天,在美联储主席发表讲话后,华尔街对美联储可能在9月降息的信心极大增加。美国股市继续上涨。 不过在这段时间的上涨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的涨幅要远小于道琼斯指数。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降息对传统产业的利好可能会远大于对科技行业的利好。 我在这次的线上交流中曾经提过:美国的科技公司现在主要以直接融资为主,所以利率的高低对它们的影响似乎不太明显。但传统产业恐怕还是有不少要靠间接融资或者发债,所以它们受利率的影响更大。 实际上美股这些年的涨幅基本也是以科技股为主,其它行业则普遍表现萎靡。 如果降息极大舒缓了其它行业的压力,或许下一阶段其它行业的表现会好于科技业,继续接棒推进美股的行情,进而利好加密资产。 总之,上面这些因素都让我相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加密市场会好起来,明天我们一定能见到阳光。

4分钟
85
1年前

如何看待Solana的Blink应用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了解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向来对Solana的生态都不是太关注的,但最近这个生态中有一个创新倒是挺有意思:Blink。 Blink是Blockchain Link的缩写,通俗地说它是一种把Solana的链上交易或行为转换为传统互联网操作的一种技术。 比如,我们可以把Solana上的一笔交易转化为一个链接嵌入到传统的互联网应用中。这样普通用户点击这个链接就可以完成这笔区块链上的交易。 围绕这个新技术,这段时间Solana生态中开始有不少项目大量涌现。 比如最近比较火爆的SEND。 大概在一周前,这个项目方在推特上发了一条推,这个推里嵌了一个“Collect for Free”的按钮,用户点击直接点击这个按钮可以挖一个NFT。当然,在这以前,用户还需要在钱包里进行相应的设置允许推特上的这个操作。 这个NFT推出后,很快被抢购一空,接下来项目方会对这个NFT的持有者空投“SEND”的代币。也因此,这个NFT的价格出现了暴涨。 这个项目和技术能够迅速出圈,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它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它可以将繁琐的钱包操作转换为大量用户更为习惯的传统互联网操作,降低了区块链应用的操作门槛。 二是它把这种易用性带到了推特,使得区块链应用能够通过推特这样最流行的社交工具迅速扩散。这一点和当年的NFT几乎一摸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这个做法比Farcaster要好。 虽然我很认同Farcaster生态有很值得称赞的亮点,但我总对它另搞一个在功能上区别不大的社交工具会有多此一举的感觉。因此,我更喜欢这种直接利用现有社交工具的方式,它能更快捷地让区块链应用扩散到圈外用户。 虽然这个技术有亮眼的优势,但它也有一定的隐患,最大的隐患就是安全:如果黑客将恶意操作嵌入到链接中并散布到传统媒介,一旦发生事故,受害用户的面积恐怕会更广。 因此对这样的技术,在推广和使用的时候要非常小心。 以太坊就有过这样的先例,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账户抽象。 账户抽象近年来一直都是以太坊核心开发者(包括Vitalik)在极力推广的新特性。关于账户抽象,以太坊社区最早曾经发布过一个EIP-3074。这个EIP对以太坊的改动涉及到共识层,同时它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一旦恶意操作被授权,用户的资产就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围绕这个风险,社区的争论非常激烈。最终出于对安全优先的考虑,这个EIP被替换了。 我觉得Blink应用在这方面也要非常谨慎。 回到生态应用,有了SEND这个成功的示范在前,再加上当下的市场又如此缺乏热点,我相信接下来会有大量类似的项目出现。 此外,Blink的功能在技术实现上我感觉没有太大的门槛。因此,我觉得如果这个应用未来能带火Solana生态,有可能它会被迅速移植到其它区块链生态,为其它生态带动一波流量。

3分钟
79
1年前

川普遇刺带火Polymarket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上个周末,川普遇刺的新闻刷屏了全球的媒体。 那则新闻连带几张颇能让人血脉喷张的照片将全球的注意力再次拉向了美国选举,也再次引发人们对这场选举的高度关注。 对这次事件的动机网上有很多猜测,我还是相信这样的事件不是阴谋论,也更相信一个人下意识表现出来的动作是很难装的,那就是一个人的本色。 这次事件对美国人民影响最大的恐怕会是把一批基本不热衷政治、甚至基本不参与投票的冷感选民激发出来参与投票。 川普在这次事件中被抓拍到的几组镜头让我想起911。 当时事件发生后,小布什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不带任何掩饰,下意识地像伙计一样和消防员搭肩挽手发表现场讲话的情形。那个场景让很多根本不喜欢小布什的中间选民甚至民主党选民都对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类似这样的事件很能让人民看到他们在突发事件和灾难事故面前呈现出的本色和性格。只要这种本色和性格符合人民的期许,它甚至能让政治分歧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我相信当年911对小布什民望的影响今天也会发生在川普身上。 有意思的是,海外的不少媒体在转载这则新闻时,还附上了一个预测市场的画面。这个画面显示某预测市场上对川普当选的预测价格涨到了70美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内的中文媒体在转载新闻时也引用了这个画面。 这个画面就来自于加密世界的预测平台polymarket.com 关于这个平台,我在刚刚那次线上交流时和大家介绍过。 这是一个基于Polygon Mainnet的预测平台。它早在上一轮牛市的时候就有了,我是在2020年年末的时候才接触到这个平台的。 在那个年代,这个平台才刚刚兴起,因此可以参与预测的事件还非常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个平台不仅熬过了艰难的熊市,还进一步发展,将预测领域扩展到了很多方面,比如体育、政治、加密、科学、流行文化等。 用户登录这个网站不仅可以用加密钱包,还可以用传统的电子邮件。因此它照顾的用户面还是比较广的。 用户进入网站后,点进各个类别可以看到各种关于该领域内未来事件的预测。 如果要参与这些事件的预测,用户需要向自己在这个平台的账户充值USDC,然后就可以参与各种事件的预测了。 整个操作过程不麻烦。 当然这个平台上对每个事件预测的奖励并不大,所以不要指望能在这里实现“一夜暴富”,还是把它当作无聊行情中的小娱乐比较好。 我早年在浏览这个平台时,因为觉得可玩性不大,有一段时间就没有再关注了。我后来再次关注它主要还是去年突然发现它上面多了很多可预测的事情,比如台湾大选、美国大选、Sam的判决、比特币新高、以太坊ETF等。这些事件中有不少都是我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因此我除了开始参与这些熟悉事件的预测,也再度开始关注这个平台的发展。 这次事件算是对这个平台进行了一次免费的营销。 对每一次加密应用走入更多用户、被更多人了解和熟知的事件我都是非常乐见的。希望未来越来越多加密应用能走入寻常百姓,让寻常百姓感受到加密世界的魅力和精彩。

3分钟
69
1年前

巴菲特是怎么处理疑点项目的?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房地美和房利美是美国两家最大有着深厚政府背景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也是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中流砥柱。 然而,这两家公司却在2008年的那场世纪金融危机中被深度卷入,并在其中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扮演了相当不光彩的角色。 因此,它们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负面的。 但让我意外的是,我在读巴菲特80年代末以及90年代的一些股东信时,竟然发现老先生在那些年买过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并且巴菲特和芒格在买入股票后都对两家公司发表了溢美之词。 再后来,我又发现老先生在2000年左右的致股东信中告诉股东,他们已经把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全部清空了并且在此之后再也没有碰过它们。 但遗憾的是,在那封致股东信乃至后来几年的致股东信中,老先生都未提及他清仓的原因。 直到我读到2001年股东大会问答实录时,看到一位股东主动问及此事,巴菲特和芒格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他们之所以卖出两家公司的股票是因为对两家公司的风险状况感到不安。但具体是什么风险,两位老先生则没有在那一次问答上详细说明。 但在后来几年的致股东信和问答实录中,两位老先生则明确抨击了当时遍布各大金融机构的衍生品,认为这些衍生品就像定时炸弹。芒格甚至说他认为在接下来的10年内,衍生品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麻烦。 结果,就在两位老先生对衍生品发表抨击的几年后、在他们卖出两房股票的8年后,金融衍生品(基于房屋抵押贷款的次级衍生品)就暴雷席卷了全美,并将全球都带入金融危机。 我查了查相关的数据,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股票在2000年左右大概在50美元和60美元左右,此后从2001年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两只股票最高分别涨到了71美元和74美元。 在这个案例中,老先生对风险的处置可谓毫不手软:一旦他发现所买入的公司有悖自己的原则和判断标准时,会毫不犹豫地卖出公司的股票,完全不在意此后股票的涨跌。 而这两只股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表现也是一落千丈,双双都再也没有超过5美元,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徘徊在1美元以下。 如果从短线看,似乎老先生在2000年的卖出是“过早”了;但从长线看,老先生在2000年的卖出则是十分明智的举动。 看完这个案例,我对比了自己在加密资产的投资过程中对过往一些项目的清仓处理。 我发现基本上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掉的项目此后都证明当初的处理是及时妥当的;凡是当时稍有犹豫没有在第一时间清仓处理掉的,此后还是会处理掉,但造成的损失都更大。 所以最终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当断则断,不能犹豫,否则问题只会越拖越严重,损失只会越拖越大。

3分钟
65
1年前

关于Ethena的再联想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日我一直在读巴菲特在历届股东大会上的问答实录。 在2002年股东大会下午场的问答环节中,一位股东问到了关于A.W.Jones模型的问题。 这位股东说,根据这个模型,对于像他这样的投资者在投资组合中使用做空的操作很有说服力,很值得一试。这个模型给出了做空的模型和通过数学计算能得到的回报。 他想问问巴菲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分享巴菲特的回复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点相关的背景知识: A.W.Jones模型是一种同时做多、做空股票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如果投资者在投资中同时对一系列股票进行做多做空,理论上,他能获得理想的回报。 下面是我整理的巴菲特对这个问题的回复。大家尤其可以关于我用粗线标注的文字。 很多人都知道A.W.Jones,他在1950年代末或1960年代初创立了著名的对冲基金。 A.W.Jones最初的想法是,他做多和做空的数量大致相等,并拥有一个市场中性基金,这样市场的走向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但实际上,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早在1924年建立自己的基金时,就用了这个方法,他甚至使用了配对证券。 比如当格雷厄姆同时研究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之后,他判断其中一家的价值相对另一家有偏离,于是他会做多一家,然后做空另一家。 格雷厄姆按这个操作实现了利润。 这个成立于1924年的基金和当今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几乎一模一样。他比A.W.Jones还早了30多年。格雷厄姆才是这个领域的先锋。 尽管如此,格雷厄姆却并不认为这种操作方式很成功。在他自己后来的著作中格雷厄姆总结了这个操作方式在实际运行中会碰到的问题: 比如: 举例来说,用这种方式操作四次,其中三次,只要设计的比例合适,他都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但在第四次操作中,只要稍有偏离哪怕是操作上的一点小失误,这一次他损失的金额就能超过前三次。 这个模型在理论上是有效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一些理论中设想的做空操作是无法进行的。而这些实践和理论上的些微偏差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A.W.Jones按这个模型创立了自己的基金。但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实际运作中他自己都没有坚持做下去,也就是说在他后来的运作中并没有再使用他所设计的“市场中性”策略。 A.W.Jones按这个模型创立了基金后,在1960年代名噪一时,可到了1970年代,市场上几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很少有人再写关于他的文章。 上面就是我对老先生回复进行的总结。 不知道读者看完上面这段问答想到了什么? 我的脑海里是立刻闪现出Ethena这个稳定币项目。 在早前的文章中,我曾经表达过我对Ethena这个稳定币项目的看法:诚然我欣赏它的创意和探索精神,但我并不认为这类算法稳定币能够成功。 在当时的文章中,我怀疑它的理由是它的做多做空操作需要依赖很多链外因素,而这些链外因素是否能够密切配合是值得怀疑的。 在我看完老先生的这段回复后,其中的“市场中性”这几个字让我想到了Ethena这个项目也特别强调自己是利用多空组合形成一种中性价格,期望以此保证稳定币与美元价格的锚定,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不过,老先生通过回顾历史已经给出了这种策略最终可能得到的结果。 在此,我大胆地猜测一下: 这个稳定币很有可能在初期发展得不错,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可一旦遇到某个不可测的偏差,意想不到的后果就会袭来。

4分钟
65
1年前

我最近在读些什么书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周六的线上交流中,有朋友问:现阶段我都在读些什么书? 我现在读的书主要还是和我现阶段的兴趣密切相关。 我现阶段的兴趣主要是投资。我投资关注的领域比较广,除了传统的金融产品(比如股票),我更看重的还是加密资产。 纯粹从投资的角度,我看的书或者材料还是以加密资产为主。 这些材料又可以分为技术和方法论两类。 在技术方面我看的比较多的是Vitalik的文章(vitalik.eth.limo),以及一些新项目、新概念的白皮书。 在方法论上,市面上有很多这类书籍。 其中一类是技术指标、短线交易之类的书,我对这种操作方式不擅长,也认为它们不适合我,所以我基本不看这类书。 另一类是关于方法论的书,这类书就非常杂了,我现在会经常翻一翻一些知名投资者写的书,比如但斌的《时间的玫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霍华德马克思的《周期》等。这些书我想起来的时候都会经常翻翻。 上面这些书在我看来算是工具。 而近些年我越来越觉得,仅仅掌握工具那顶多只能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真正能把握住投资红利的投资者很多时候靠的是时代的机遇和命运的垂青。因此投资者很有必要尽其所能地把握时代的规律,关注时代的变迁。 一个时代的变迁完全可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面对时代的变迁,个人的选择远大于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而要在时代的变迁面前作出合乎自身利益的选择,投资者最好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能敏感地预知时代的变迁。而要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只能从历史中寻找启示。 远的不说,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加密资产在政策方面启动的一系列变迁;在每一次的变迁中我们看到的潮起潮落;在每一次潮起潮落中我们亲历的危和机;在每一次危和机中我们是被时代裹挟着浑浑噩噩地走到了今天还是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所有这些都是离我们非常近的历史。然而我们有没有认真地审视过自己在这段历史中的作为?有没有认真地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如果没有,那我建议在有时间和余力地情况下,很有必要读一读史书,反省自己。 对于宏观大历史总结得好,又适合我们中国人阅读的我觉得就是最经典的中国史书,比如《史记》、《三国志》等。 而对于细分领域尤其是和投资密切相关的金融历史总结得好,并且值得我们阅读的我认为是关于巴菲特的书。 现代金融最发达的国家就是美国,而对美国近代和当代金融发展记录较为完整的书籍我首推和巴菲特有关的两套书:一套是从1956年到2023年巴菲特致合伙人以及股东的信,另一套则是巴菲特在历届股东大会上的问答实录。 1956年到2023年几乎囊括了美国当代发生的各个大事件,比如:朝鲜战争的善后、古巴危机、越南战争、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苏冷战、被称为垃圾时间的70年代到80年代初、互联网泡沫的崩盘、911、新冠疫情,乃至数次的华尔街崩盘。 从这两套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次次大事件中,老先生是如何一以贯之地坚守他的原则,从而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危机;是如何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跑赢指数大盘,从而成就今天的惊人业绩。 我们还能看到老先生为什么在这一次次危机发生时都坚信他所持有的股票只是短暂的下跌,坚信美国的企业一定能再次崛起。 ...... 这两套书不仅回顾了美国当代金融的发展史,还对我们今天从事加密资产的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更对我们正确看待当下市场的波动和暴跌有着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 可惜的是,真正能耐下心来仔细阅读这些书籍的人太少了。 未来,我会择机在文章里分享这两套书里精彩的片段和智慧。

4分钟
84
1年前

当下比行情更重要的是生计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周六的线上交流中,我和大家分享了一个观点: 当下,我们不需要太担心行情,更需要在意的是我们的生计。 这阵子行情的持续下跌击穿了不少投资者的心理底线。估计不少投资者没有想过比特币还能再次跌穿60000美元,以太坊还能再次跌穿3000美元。 在我看来,其实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这种短期下跌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长线看我对它们的未来依旧坚定地充满信心。所以只要我们手里的大部分仓位是这两个币,完全可以泰然处之地看待市场的这种短线暴跌,我坚信它们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再创新高。 真正值得我们普通人高度关注的我认为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到2025年)乃至三年(到2027年),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可能发生的变故,以及在这些变故中我们普通人能否保护好自己的财产,维系好自己的生计。 如果我们稍微关注一下各种数据,观察一下身边的变化,我们应该能感受到大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酷。 在周六的交流中,我提到一点: 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在2025年底前恐怕很难有比较大的改观。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多少企业还能再熬一年半?如果内卷严重的企业难以支撑,所谓铁饭碗的公务机关也一定会受到牵连。 所以我们的读者中,但凡还需要挣工资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再次提到了以前曾经多次强调的那句话:随时都要留足够自己生活18个月的资金。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一位连线朋友的经历让我非常感慨。 这位朋友的情绪听起来比较低落。 他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上的仓位不大,而在其它项目上进行了重仓。 之所以没有重点布局比特币和以太坊,是因为他觉得这两个币的涨幅太小了。 这位朋友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自己很怕失去了机会。 他还谈及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在一次我看来比较投机的操作中,把过往积累的收益全部都亏了进去。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位朋友不幸碰上了公司裁员。 这位朋友的一些心态和经历,曾经的我都有过。 比如很怕自己失去了机会,因此心态上很容易患得患失。 我还是想说:不用担心没有机会。至少在加密生态,只要能坚守阵地,顽强地活下来,不断地提高自己,一定会有机会。 反倒是这种怕没有机会的心态很容易让投资者走偏------最典型的就是以为某个陷阱是机会,于是下重仓押宝,最终前功尽弃。 我相信这位朋友还很年轻,未来会有属于他的机会。 再比如认为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涨幅不够大。 不少山寨币的涨幅确实远远大于比特币和以太坊,但实际上参与过的朋友都应该有体会:真正能抓住山寨币暴涨的投资者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参与者最终都是过程中的炮灰。 以我的体会,当投资者重点布局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后,他的心态会变化,变得更平稳、更理性,更能应对各种风浪、更能承受各种风险,与此同时他也会更有胆量和底气参与各种高风险的项目。那时,他不愁抓不到机会。 这位朋友最让人担心的是不幸遇到了裁员。 在当下这个环境,任何人碰到这样的事故,在短时期内想再找到和自己能力、学历以及薪资期望相匹配的工作都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接下来恐怕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压力,是不可能有好的心态和情绪再在其它领域(包括加密生态)收获硕果的。 我建议这位朋友先把加密生态放下,把一部分资金抽回来到现实中来,首先要保证自己和家庭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还能维持稳定的生活,然后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计,处理好这些事情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回来加密生态继续探索。 这位朋友的经历或许今天看起来是别人的故事,但很有可能接下来会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 相比起来自生计的压力,加密行情的涨跌根本就不是个事。 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读者都能为接下来可能面对的挑战和风险作好准备。

4分钟
72
1年前

山寨币还有机会起来吗?|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MEME类本身靠的是大家的情绪,如果看重搞生态,那和山寨币有什么区别了? 看重一个代币的价值是来自情绪还是来自生态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 情绪价值只能带来短期效应,生态建设才能产生长期效应。 世界上极少有情绪价值可以长盛不衰、持续不断。 比特币算是整个加密生态中公认具备最强情绪价值和最大共识的代币。但它从零开始一路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无数残酷的熊市和暴跌,也不是一路高歌猛进冲到现在的。 而像比特币这样凭借强大的核心价值、独一无二的叙事背景,能不断地产生情绪价值,凝聚共识,并无数次从谷底再创新高峰,在整个加密生态中都屈指可数。 这样的项目不需要生态,它都能永存。 但其它的代币呢? 绝大多数如果没有生态,仅凭情绪那大概率就只能看短期情绪所能持续的时间和效应。 而短期情绪能持续多久、产生多强的效应、把币价推升到多高,就完全不是我能判断的了。 所以我看MEME币,如果只在它身上看到了情绪价值而看不到生态建设,那我参与它就只会把它当作游戏,当作感受社区氛围、感受价值共鸣的一种体验,像博彩一样,按自己的感觉估摸着价格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一定会离开,而不会恋战。不论赔赚都不会太在意,更不会重仓。 但如果我看到MEME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领导、在持续推进它的发展、推动它的生态建设,那我就会很认真地思考它未来的前景和潜力,考虑长期持有,而不会为了短期的价格波动而频繁地买进卖出。 2. 山寨还有机会起来吗? 如果这里的山寨指的是除比特币和以太坊以外的其它币,我觉得要看这些币背后的项目发展得如何。 如果项目在持续推进和建设,即便代币的赋能稍微欠缺,我都觉得还有机会东山再起---起码价格会比现在高。很多一直在持续建设的DeFi项目就是这类。 但如果项目很久都没有更新、没有进展,那它们的代币未来就很危险了。 3. ZETA和CEL这两个代币怎么样? 对CEL这个代币我了解的不多。对ZETA(ZetaChain)这个代币我以前在文章中分享过我当时的观点:我觉得一般。 不过近期我看到几篇讲解链抽象的文章提到了ZetaChain,与此同时它们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链:Particle Network。 ZetaChain和Particle Network都算是链抽象这个领域的项目。 链抽象要解决的是用户体验方面的问题,它能极大提升用户使用区块链的便利性,不用再在各个链之间切换,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完成各个区块链的操作。 从链抽象的角度把ZetaChain和Particle Network进行对比,我更喜欢Particle Network:它关注的点可以解决以太坊生态尤其是各个第二层扩展中链抽象的问题。这不仅是以太坊生态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以太坊走向普罗大众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技术上相对容易解决,而且见效也相对更快。 而其它致力解决各个区块链主链抽象问题的项目则相对而言技术难度稍大,而且效果可能也比较一般。 所以看到Zeta我想到的是Particle Network。

3分钟
81
1年前

对ENS、ORDI等代币的看法|等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对于DAO怎么看? DAO是我早期非常看好的一个赛道,那还是2018年、2019年左右。 当时我对DAO远远比DeFi要乐观。原因我也曾经在文章中多次说过: 因为DAO的运作在理论上可以完全在链上进行,它可以完全脱离中心化世界对链上的干扰和影响。而DeFi则不然,大部分DeFi应用都离不开预言机,都需要预言机从链下世界获取信息反哺链上-------这就给链下世界干扰链上打开了大门。 我理想中的DAO是一个有足够自治能力,完全可以通过链上操作推进项目前进、维持项目运作的,由智能合约组成的系统。 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这样的DAO存在,或者即便存在(比如Aragon)了,也没有多少人用。 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一个DAO真正在哪个项目中扮演了足够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DAO就是利用代币进行投票而已,甚至这个投票的意义都非常有限,因为绝大多数有决定权的票数都还是掌握在项目方或者重要的初始投资者(尤其是一些顶级大风投)手里。 所以理想归理想,现实还是比较残酷。 不过憧憬未来,我依旧认为理想或接近理想中的DAO一定会到来,但那一天什么时候到现在太难估计了。 另外我也相信,即便未来真有这样的DAO出现,它的领导依旧是有强力核心的,它不会是一个松散的结构。这个强力核心会突破现有公司管理层受地理位置、国籍等的限制,它会是一个汇聚全球爱好者和利益者的核心团队。 它会很像Github上的合作形式,但一定会比Github更高效,因为代币经济学的激励会在DAO的运作中发挥巨大的威力和作用。此外DAO里面智能合约不受干扰的运作也会显现出比Github更有力、更公开、更透明的效果。 2. 对于ENS怎么看? 好像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读者提及这个项目,这一方面说明它在以太坊生态中确实是个老OG,否则就不会有人老惦记它了;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项目的平淡无奇,裹足不前。 我甚至觉得它生态中的其它项目(比如ens.vision)都比它更有活力,更有冲劲。 它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像“扶不起的阿斗”。 今年早些时候,我看到这个项目在向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发力。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没有看到更多的消息和进展。 我早就卖掉了它的代币,现在也很少主动关注它了。我倒是一直留了一些觉得不错的域名在手里。 3. ORDI团队如何? 我所理解的一个项目是不是有团队是指这个项目是不是有团队有意识地持续开发、持续维护同一个项目。 ORDI是用一段语句描述的代币,虽然它有创始人,但在上线后,这个代币就在技术上固定了,没有也不会再有技术上的更新,更不需要人来维护。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币谈不上有团队。 虽说后来它的创始人又改进了现有协议,还发明了新协议,但那都是为了推出和发行新的代币,他们本质上都是ORDI的延续。 ORDI和后面所有那些铭文、符文等代币的关系就好像比特币与后面那些加密货币的关系。 本周六(7月6日)晚,我们在推特上进行一次线上交流。大家有问题在下面链接下跟帖: x.com

3分钟
65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